刘志杰经方病案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75ea3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2.png)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书写、讨论、反思等方式来表达,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刘志杰 经方病案
![刘志杰 经方病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93a60c580216fc700afd4c.png)
《刘志杰经方医案》-心悸案23心悸案常某,女,26岁。
主诉:心悸气短20余天。
刻诊:阵发性心悸气短,眩晕,胸闷,呃逆,肌肉瞤动,畏寒脚凉,腰腹凉,尿黄,便秘,舌淡胖,苔白腻,左脉沉弦,右脉寸沉弦,关尺浮弦。
这个简单,分析吧。
郭红兰:太阴病,苓桂术甘汤。
俞坤琴:太阴寒阴王荣生:饮,滞太阴阳明真武汤谢国贤:太阴阳明高海荣:苓桂术甘汤+肾着汤+真武汤俞坤琴:太阴寒阴上逆兼阳明中焦水热互结,苓桂术甘+吴海棠:太阴少阴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杜圣昌:少阴太阴阳明属厥阴大黄附子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景方建:太阴饮滞,苓桂术甘+桔枳姜汤朴玲玲:太阴阳明肾着汤+真武汤淮国栋:太阴阳明属厥阴李锋:太阴阳明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王阳辉:少阴太阴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王芳平:真武汤加旋复代赭汤禤宝子:苓桂术甘+小柴胡汤+肾着汤都还算是比较接近。
应该是: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肾着汤。
凡是见到眩晕、心悸、胸闷的,都要首先考虑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证,临床是太多了。
要是寒饮盛而有少阴虚寒的,就要考虑真武汤。
这个病人,去医院检查,说是阵发性心动过速。
她一上楼,或者躺着突然起来,或者稍微剧烈活动,就会心悸气短的要命,伴随着头晕。
从脉象上看,脉弦,这是寒饮脉,双弦为寒,寒必有饮。
舌象上,舌淡胖,苔白腻,也支持水饮。
我就问她,浑身肌肉跳动吗,她说是确实比较严重。
好了,第一印象,是个真武汤证。
继续问她,怕冷吗脚凉吗她说,“畏寒脚凉,腰腹凉”。
少阴的寒象,也出来了。
更加证实,符合真武汤证了。
1、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病人呃逆,没有其它痞证症状伴随,可以认定为水饮上逆,属于真武汤的“或呕”的病机。
那么,眩晕,胸闷,呃逆,这组症状,又很符合苓桂术甘汤证。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晕,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揺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经方运用病案精选
![经方运用病案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1765985e960590c69fc3762e.png)
经方运用医案精选(供中西医临床专业参用)编写唐瑛江花审校肖力强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经典教研室编2020年5月桂枝汤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
患阵发性发烧汗出一年余,天天发作二到三次。
前医按阴虚发烧医治,服药二十余剂无效。
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
辩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
当调和营卫阴阳,用发汗以止汗的方式,为疏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啜热稀粥,覆取微汗而康复。
刘渡舟医案:刘某,男,18岁。
早婚,素体气怯,婚后半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而短,淅淅恶寒,双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动那么汗出,纳差腹胀,口中甜腻,夜寐多梦,思色欲动,体质日衰,进人参、鹿茸培补无效。
刻诊:形瘦气怯,面萎神衰,语声低微,切两脉沉细而弱,验舌质红嫩,苔少。
脉证合参,谓斯疾因房劳过度,耗气伤精,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亏损所致。
理应补肾以培本,但参前医用人参、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汤调理阴阳着手。
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枚。
5剂。
药后诸症大减,但病属虚损,自难速效,继服上方加怀山药15克,炒白术12克,鸡内金10克,以培补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补肾气,半月后告曰:药后精力充沛,饮食倍增,诸病皆除。
麻黄汤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颤栗,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用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1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葛根汤卢自昌医案:莫某,男,34岁,1986年8月21日入院。
患坐骨神经痛已三年余,多次住院医治,顽固不愈,刻见表情痛楚,执杖和行走时疼痛加重,伴有麻木重困感。
刘志杰经方医案
![刘志杰经方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7a7fa227284b73f3425037.png)
《志杰经方医案》-食则汗出案1食则汗出案某,男,60岁初诊时间:2010年1月30日病史简要:活动及食热则大汗出近两年,尤以胸及头部为重,大汗淋漓,便秘两年。
刻诊:口干渴,饮水多,手足温,背部时常烘热,微恶风,腰痛,尿赤,舌淡边见齿痕,苔黄腻,脉浮洪有力。
这个病人,因为这个问题,感到很苦恼,不管冬夏,只要一活动,或者吃点热的东西,就大汗淋漓,自己开玩笑说,都不敢参加宴会。
当时,根据他的这些症状,直接考虑是阳明病为主了。
因为症状上,有便秘,有燥热口渴多饮,典型的头汗,背部的那个轰然发热,类似于潮热,手足也热,舌苔黄腻,脉浮洪有力。
一派阳明里实证和阳明外证的表现。
他说,因为便秘和发热,吃了不少牛黄上清丸,只是大便通畅了几次,别的,什么效果也没有。
从阳明的角度去分析用药呢,依据有下面几条: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4、“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5、“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个病人,津液亏虚是肯定了,也符合“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的这组症候。
并且发热汗多,大便硬。
是否可以用承气汤攻下?他的这种汗出,可以用头汗的病机去理解,说明上焦阳明里热的厉害。
那个大便便秘,不是十分坚硬,就是普通的便秘而已,因此下焦里实,不是很重。
重了,就会烦躁甚至谵语的,那才是符合大承气汤的运用指征。
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用白虎加人参汤去对治。
清热,补津液,津液足了,那个便秘就会解决。
那么,他的腰痛问题,又是怎么回事?典型的阳明病,舌象不会舌淡而有齿痕的。
这就要考虑太阴水饮的问题了。
大家知道,太阴水饮,有个肾着汤证,会腰痛的。
“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苓术汤主之”。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https://img.taocdn.com/s3/m/d7d2fd3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7e.png)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两张方子;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在上轮类方讲伤寒中李明国老师已经把这张方子讲得很详细了..我们还是先用刘志杰经方解析法来分析一下这张方子..君药:麻黄2两辛苦温臣药:炮附子1枚辛苦热佐药:炙甘草2两甘滋平使药:无这张方子还是在甘草麻黄汤的基础上的化裁;把麻黄减二两;加了一味附子..既然是甘草麻黄汤加减;那么这张方子是否也应该可以治水肿呢应该是可以的在金匮要略有一条文: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这里的麻黄附子汤与我们今天讲的麻黄附子甘草汤组方是一样的;只是麻黄用了个升散的量;三两..少阴的风水;发汗祛水;加附子温阳更合适..我们来看看各药药症麻黄温辛苦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名医别录五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甘草平甘滋神农本草经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这两个药症我们之前都讲过了;我们重点来看下附子这个药..附子热苦辛有毒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名医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堕胎;为百药长..这个药;热性大;有毒;能走表入里;祛表证虚寒中风伤寒..既能能降逆止咳;又可化凝聚之寒邪;温通力量大还能活血回阳救逆;可以续绝阳;是一个对治寒饮的霸道药..为北方玄武类主药..附子在经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很多重症沉疴都离不了他但由于附子的毒性;很多人又不敢去用既使用;也是量少或是用黑顺片或是白附片等关于附子炮制的问题;历代比较乱从古至今炮制方法多大四十余种如蜂蜜煮制;甘草煮制;生姜煮制;黑豆;防风煮制;童便浸或是煮等等这些方法现在用得很少但这些方法都说明一个问题;这些伴制的药都能解附子毒..可以做为附子中毒后的解药李可老先生喜欢加大量附子中加入黑豆或是防风;也是这道理而现代的附子炮制方法都是有问题的拿临床用得多的黑顺片与白附片的炮制来说吧注意;这里说的是白附片;不是白附子;有些人把白附片与白附子搞混淆了..白附子是天南星科的..都得用胆巴浸泡5天以上;然后再煮;去皮;切片再蒸..白附片是等到蒸完后晒干;再用硫薰;这样就会变白而黑附片则是从胆巴池中捞上来后再切片;清水漂后再用调色液浸泡;调色液是何物;我也不清楚但可以用红糖;调成浓茶色;就成了我们现在药房看到的黑顺片..那么通过以上的一些所谓的流程;说是去附子的毒性;实则附子的有效治疗成份已经所剩无几..且很多时候还有可能导致胆巴的中毒胆巴又名卤碱、卤水、盐卤;是制盐的时候产生的一种附属品其主要成份是氯化镁;还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氯化钾和一些其他金属离子胆巴能凝固蛋白质;也能用来点豆腐..这东西对胃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使人体器官的蛋白质凝固;而且镁离子被吸收后能抑制心血管和神经系统..如果过量口服可能出现胃部烧灼感、恶心呕吐、口干、痉挛性腹痛、腹胀、腹泻;可伴有头晕、头痛、皮肤出疹等症状甚至;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呼吸麻痹和休克;以致循环衰竭而死亡所以有时用黑顺片或是白附片;患者出现不适;往往医生会认为附子量用大了原因..其实很有可能是胆巴中毒反应..我曾经用过出过两例用白附片出现类似中毒反应的;一位是用了15克;一位是20克用15克的这位反应很大;呕吐;腹泻;手脚发麻;短暂休克..后来到医院住了几天才稳定所以近两年都不敢用了..反倒是用生附子没出过这些反应..今年10月份我给一位在卫生院工作的同学的妻子治疗月经病;当时开的当归四逆汤加附子我用的自己炮的附子;开了十天的量;我这里代煎的;吃着很舒服后来药喝完了;问我能不能在自己医院抓药自己熬;我说可以他们医院是黑顺片;我开的剂量十五克..病人吃了很不舒服;恶心;腹泻;腹胀;且味道和我煎的药明显不同后来我让其停药;再重新到我这里抓药自己煎..就没反应了..我们再回到原方;这里的附子用的是炮附子;量为一枚;一枚生附子大概15克左右由于伤寒论里面的炮制法我们无法去考证从“炮”这个字的意思来理解说文解字载:“炮;毛炙肉也..”段玉裁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不管如何解释;都在提示我们;“炮”得用火去烤或是火煨也在告诉我们;附子的毒性可以通过高温来破坏掉所以我们汉传多主张用生附子;久煎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从5克起量..这个还是很安全的..当然;有人一定要去用炮附子;怕生附子不安全怎么办个人的经验是;用生附片自己炮制;我一般是用粗砂炒生附片;先把砂子炒热;然后放入生附片;炒到附子表面微黄;断开后中间微微带些黄就行这样的话;一般1千克干燥的生附片约能炒成900克左右的炮附片当然;我们用生附子的话;用5克的量也比15克炮附子要强所以如果方子用生附子;那这个方子的君药就会发生改变;原则上得以生附子为君药..且这个治疗效果更强..我平时两种都用;对于一些年老的;或是自己要求带回家煎的;不是以痹痛为主症的;我多是用炮附子如果病证严重;要求救急;比如说四逆证;疼痛严重的虚寒性腹痛;严重的风湿痹痛;痛风等;我还是用生附子这是个人经验;给大家做个参考..另外就是附子配伍的问题尤其很多中医受十八反十九畏的影响严重所以一些病案中;经常会有人提出一些质疑比如附子乌头与半夏配伍;附子乌头与天花粉瓜蒌根配伍其实有关十八反十九畏的问题;这些都是后世搞出来的;理论来源我们也没法去考证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千金方;包括后世的一些方子等都给我们做了示范比如附子粳米汤里就有半夏;神丹丸里有半夏与附子;乌头配伍栝蒌瞿麦丸中附子与天花粉配伍;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配伍以及后世的海藻玉壶汤中的海藻与甘草配伍等等这些也充分的证明十八反十九畏不正确性或是不绝对性..接下来我们看看麻黄附子甘草汤涉及的条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宋301一开始就告诉你;这是少阴病少阴病虽然是阴之表证;但他还有本证;而表证又有少阴中风与少阴伤寒之分就如同太阳病;也有本证与中风;伤寒之分一样少阴病的本证多为四逆汤方证..而少阴中风是以桂枝加附子汤证为主..这个就不在这里详述了..首先我们来看下少阴病的提纲;也就是少阴伤寒;中风;本证都应该出现的病状..少阴之为病;脉微;但欲寐也..宋281既然是伤寒;那就应该有和伤寒一类的症状出现;就像太阳伤寒一样伤寒论前面的条文有这第一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里“无热”当然不能说是完全没有热;只是说相对三阳证的发热来说;是不明显的所以少阴伤寒的症状大致会出现:如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喷嚏流涕;无汗而喘等麻黄汤类症状;再加上脉微细;但欲寐..发热可能有;但相对太阳伤寒来讲不明显但身痛怕冷等症状可能更严重另外少阴伤寒有可能出现一个特殊的症状要值得注意咽痛这个咽痛比太阳或是阳病的咽痛可能更厉害;甚至咽口水都难受这是由于寒邪客于咽喉这个部位所致上一轮我们学习杂类方的时候;讲到的桔梗汤;甘草汤;半夏散及汤;苦酒汤;都是治疗少阴咽痛的方子条文皆以“少阴病”开头;大家可以课后再复习一下..这些都是临床很常用到的毕竟;少阴病是以真阳不足;津液相对亏虚所以条文后特意交代“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这里有两个意思其一;就是少阴病得病时间短;还没传变或是没有合并其他证所以这里强调一个发病时间不长不能发汗太过;否则会伤津液;而传变到阳明所以麻黄这里只用了二两;用量取降之意;不能发汗太过不用桂枝;借用了附子这味玄武药;来祛寒止痛;并给下焦的这点真阳添加点能量来使得下焦水饮得以温化;津液得以上承与布散再配以炙甘草来滋后源;使发汗而不伤津液这也是伤寒论方子中注重“保津液;固卫气”的一种体现我们接着看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这个方子;和麻黄附子甘草汤;其方意基本相似但症状上更严重;尤其是周身怕冷;疼痛;或是流涕等症状他去了一味补津液的炙甘草;加了一味降逆祛寒止痛的细辛其实临床上面完全没有必要去了炙甘草甘草固卫气;补津液;在这里用着更好所以直接加一味细辛更适合这个方子我们就不再解析了如果用炮附子;我们君药还是用麻黄;臣药就是细辛与炮附子如果用生附子;我们就把生附子做为君药;麻黄与细辛为臣..可以根据临床需要来处方我们重点看看细辛这个药细辛大温辛神农本草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藏;益肝胆;通精气..生华阴..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细辛;味辛;发散;性温;祛寒;能发散寒邪专对治在表的寒邪;散寒而通闭还能降逆而止咳对于虚寒气逆;水饮所致的咳喘;常常要用到细辛且常与干姜;五味子配伍用比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等;都用到了这个经典配伍小前胡汤条后的或然症提到了“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其实对于有小前胡汤证伴有水饮上逆的咳嗽;加个细辛更合适细辛这个药;时方医生很怕用;打我从学中药开始;老师们;书本上都在告诉你“细辛不过钱”所以我刚临床;也是如此后来当真正了解经方后;才知道这是个误传只能说很多中医没有真正的去了解经方“细辛不过钱”一说;可追溯到宋代陈承的本草别说其曰:“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沿用其说谓:“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虽死无伤”..其实前人说得很清楚;是单用细辛末不得过钱..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细辛主要含挥发油;油中的有效成分为甲基丁香油酚约50%、黄樟醚10%及榄香素等;有毒成分为黄樟醚..黄樟醚遇到高温后;很快就挥发了;所以要解决细辛毒性;主要在于煎煮的时间要长;我们一般主张煎一个小时以上;量大的话;最好是敞开盖煎煮有关细辛这味药;河北名老中医刘沛然先生对其很有研究他写了一本疑难病证倚细辛的书;对细辛的考证与临床用药心得写得比较详细;其书中用量一般在15到120克之间大家有感兴趣的话可以参看一下这本书另外;细辛的的品种早些年有些乱我早年进过所谓的南细辛是全草后来考证才知道;这个所谓的南细辛;实则不是细辛我们湖南这边比较多见;称之为“马蹄香”学名叫杜衡本草图经云:“今处处有之;皆不及华阴者为真;其根细而极辛..今人多以杜衡为之..杜衡吐人;用时须细辨耳..”本草纲目云:“大抵能乱细辛者;不止杜衡;皆当以根苗色味细辨之..”这说明从古之至今就有人误把杜衡当成细辛用的..这个我们临床用药或是进货时要值得注意的地方..正品的细辛有北细辛、汉城细辛、华细辛三种北细辛主产于东北;汉城细辛主产于吉林、辽宁;华细辛主产于陕西、四川、湖北等地前二者习称辽细辛..通常以东北产者质优;华细辛以陕西省华阴产者佳还有一个小知识;在这里也提一下我们现在临床西药中有个细辛脑的注射液可以止咳平喘很多人认为是从细辛中提取来的其实是从石菖蒲中提取的石菖蒲中主要含其主要成分为β-细辛醚与α-细辛醚;前者主要是针对心血管平滑肌;后者主要针对支气管平滑肌..石菖蒲中的提取的α-细辛醚就是西药的细辛脑注射液..这个我们临床知道也是有好处的;免得闹出笑话来..有关细辛这个药就讲得些多了我们回到麻黄细辛附子汤这张方子由于加了一个细辛的药症除了治疗少阴伤寒的其他症状外;更能治虚寒所致的咳喘再来看看其条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宋301“少阴病始得之”;这个“始得之”是说刚刚得的这个少阴病还不是十分典型典型的少阴病;要恶寒很重;四肢逆冷且多不会发热后面说“反发热”;这个发热不会太高;不会像太阳伤寒一样因为是刚得病;还不是很虚;所以卫气还有些抗病能力;这个发热因为是比较偏虚弱的阳气被寒邪困在肌表;做出的一个发应这个“脉沉者”;脉出现了沉;当沉弱而迟说明里不足;没有抗邪的力量了;提示几天之内;刚入表的寒邪可能会迅速内传麻黄;解表;开腠理;发汗驱寒细辛来解决这个寒饮所致的周身疼痛同时;少阴病本来就真阳不足;用附子来助阳;去蒸化寒饮恩师在伤寒论类编补遗中拟补了少阴病表证的一条条文少阴病;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名伤寒..若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出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名中风..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条文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这两张方子的一些症治概要六纲:少阴伤寒五证:滞病机:真阳不足合并外感伤寒..症状:少阴伤寒诸症: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节痛;腰痛;咳喘;但欲寐;脉微细;或微浮细紧等有关这两张方子;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休息两分钟后我们来分享两个病案倪X华女50岁因右侧腰;臀部疼痛三月余;于2016年3月20日由其媳妇带来就诊..患者曾有腰椎间盘突出;时发腰疼痛..去年年底在家里搬装有谷物的麻袋时;被麻袋压到了腰部;后出现右侧腰部;臀部疼痛加剧..2015年10月曾因头痛;头晕;胸胁不适;处以小前胡汤加味;现头痛;头晕很少发作..平素晕车严重..刻诊:中等身材;皮肤稍黑;来时精神不振自诉晕车导致不适;恶寒怕冷;汗出不明显;饮食尚可..无恶心呕吐;不口干口苦..右侧腰部;及臀部疼痛;走路时加剧;严重时不能直腰;腰部怕冷;局部有压痛点;并伴有小退后外侧麻木不适..偶有小腿痉挛..偶有心烦;但夜间睡眠可;月经从去年上半年开始不定时..小便清长;夜尿一到两次;大便1-2日一次;软便;易解..舌质淡红;苔白稍厚;两侧略有齿痕..双脉微细无力..从症状上来看;阳明病不是太典型..可以说除了一个偶心烦;其余都是一派虚寒之象所以我们可以确认是个三阴的病;没有三阳证的参与;我们可以肯定不是属厥阴的病那么就是一个少阴病或是说少阴太阴合病从舌象上看;还是有水饮参与的;且水饮也不轻;晕车严重六纲:少阴太阴合病五证:滞;饮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杜仲;牛膝;甘草..麻黄30克牛膝60克炮附片砂炒20克杜仲60克炙甘草30克辽细辛30克7副水煎60分钟一日一剂;分三次服这个病案有很多人的思路都是跟上来了..有人提到加活血药;因为有个外伤史;所以这个以是可以的..其实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是一个很好的活血方子..辛温发散的药;多能活血..看看附子的药症: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细辛;别录中能治疗血不行牛膝能逐血气所以全方没有特意加活血药;经方贵在经简..杜仲;牛膝这两个药;治疗腰腿痛;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量一定要大..这个药性平;不燥;能补虚劳七付药后没来复诊大概八月份;患者后打电话来;喝了七剂药以后;基本上就不痛了;由于路程太远;就没来复诊但前几天下地去干了几天农活;又感觉有些痛了..他说拿我的方子到当好药店;诊所去抓;都说药量太重;抓不了..还给大家来一个马X英女35岁患者因右侧智齿炎疼痛剧烈2天于2016年3月11日下午7时许来诊..因处于哺乳期;不敢服西药;服用金银花颗粒无缓解..刻诊:精神疲倦;畏恶寒;稍有身痛不适;白天汗出不明显;夜间睡后醒来自觉头部与颈部有汗..右侧面颊部肿胀不红;口不能张全;口腔颊粘膜充血不明显;右下智齿牙龈红肿;触之痛甚..口不渴;近来由于哺乳期饮食油腻;味口不太好加之张嘴不利;饮食较少..小便色不黄;大便两日一次;稍硬..舌质淡红;苔黄略厚..脉沉细欠力..一般牙痛这病;最好还是找牙医;就算是经方;很多时候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到最后还得找牙医按少阴阳明合病的思路都应该会有效果这里我就不分析了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大黄;石膏;前胡;银花;炙甘草也取大黄附子汤意麻黄20克辽细辛20克信前胡30克炮附片砂炒15克生石膏40克山银花30克炙甘草20克大黄10克中药共取2副日一剂水煎一小时分三次服3月22日下午其老公来说让我抓两付上次的牙痛药;言上次服一次就没那么痛了;两付药喝完就肿消痛止..解释了半天说如果智齿发炎最后还是找牙医治疗..上次药有用;不能说这次又能用上次一样的药..但他老公还是执意要用中药治疗..便让他回家把人带过来看..病人过后;说不是以前那个智齿痛;是左侧的下磨牙痛;检查一看;第二磨牙有个小洞洞跟他说要她去找牙医上药补上就没事了..但患者还是怕对哺乳有影响;还是执意中药治疗..刻诊:牙痛;无明显畏寒发热;口微渴;饮食味口佳;舌质红;苔黄腻;小便稍黄;大便1-2日一次;易出..脉沉细欠力..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前胡;石膏;甘草麻黄20克辽细辛20克生石膏80克炮附片砂炒15克信前胡80克炙甘草20克2副日一剂水煎一小时分三次服此次疗效未回访;因为牙痛这个病;我不主张中医治疗;尤其是牙齿还有窟窿的;用药也只是临时办法..这里记录出来给大家一个治疗思路..。
刘志杰经方治疗心下痞痛医案
![刘志杰经方治疗心下痞痛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f6093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d.png)
刘志杰经方治疗心下痞痛医案一女41岁,胸闷,胃痛反复发作三年,久治不愈。
刻诊:胃痛,胸中闷,反酸,肠鸣。
舌质胖淡水滑,苔薄白。
左脉缓散,右脉弦细偏数。
这个病人,胃病三年多,西医检查说是糜烂性胃炎。
吃东西稍微不对劲,就胃脘疼痛,也就是我们经方讲的心下痞痛,胀的厉害,还往上反酸水,肠鸣而大便失调。
常感到胸中满闷。
舌质胖淡水滑,苔薄白,这是一派水饮证候的表现。
左脉缓散,右脉弦细偏数。
这样的脉,首先是代表有水饮,“单弦为饮”嘛。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有没有里热参与啊?有的,起码脉象偏数。
另外,她说,胃里烧心泛酸,这也是有热的表现。
还有一个现象她没说,就是颈椎病。
微有头晕的,脖子不舒服,脑袋不舒服。
大家要记住一点,两手脉象浮沉、大小不一样的,一般都是有颈椎病。
西医说的颈椎病,我们中医辨证来说,一般是寒湿水饮造成的。
那么,她这个病,有点经方基础的人,都会马上认为,这是个痞证。
这个痞证,是属于哪个方证的痞证呢?我们看看条文依据:“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金匮)”那么,有人问了,人家病人不呕啊!呵呵,反酸水,是不是“呕”?都是气机上逆啊。
病人肠鸣,大便不调,时而正常,时而便溏,这都是水热互结的问题。
而生姜泻心汤以及甘草泻心汤,一般是以协热利的痞证为对证。
因此,充足的证据证明,这是半夏泻心汤证。
但是,我们还要进一步细辨,不要有任何疏漏才行。
病人的热象,在舌脉上表现的不充分,因此,她还是以水饮偏多为主,还会有个饮证存在的。
饮证的表现,也就是说,这个饮证的证据在哪?在于她的胸中满闷,颈椎病的那个头晕,肠鸣,舌质胖淡水滑,苔薄白左脉缓散上。
左脉缓散,代表左侧的脏器有水湿不化。
左侧的脏器,有表现的,就是胃和左侧的大肠吧?她的这个饮证,符合哪个方证病机呢?我们看看这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水饮上逆的症状,心下或胸中满闷,眩晕,这是苓桂术甘汤的主证。
运用经方治疗肿瘤术后非感染性低热验案3则
![运用经方治疗肿瘤术后非感染性低热验案3则](https://img.taocdn.com/s3/m/028210b633d4b14e8524686a.png)
术后非感染性低热是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手术后体温持续在37.3~38℃,伤口愈合良好,未见血象及体征有明显感染指征,应用抗感染、退热等对症治疗疗效不佳。
经方是古代医家治疗疾病的临证经验总结,是传统医学的精华所在,狭义的经方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方剂。
经方的使用须遵循其适应证,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段对患者进行辨证,而后选方及化裁。
笔者认为,肿瘤术后患者气血阴阳逆乱,气虚阴虚,郁热、瘀血等导致了非感染性发热的产生。
临床分析患者证型,予经方化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择验案3则报道如下。
1 阳明经证兼太阴气虚杨某,男,78岁。
2016年8月4日初诊。
2016年7月21日因“发现肝脏占位1月”就诊,8月1日在全麻下行肝脏肿瘤切除术,术程顺利。
术后第1天出现发热,体温38.9℃,给予抗感染治疗及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处理,第2天体温降至37.5℃。
此后体温持续波动在37.3~37.5℃。
白细胞:6.6×109/L;尿、粪常规及腹部B超、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
刻下:低热,体温37.4℃左右,咳嗽咳痰,微喘,有黄色黏痰,较易咳出,咽喉肿痛,烦热汗出,倦怠乏力,情绪欠佳,不欲饮食,大便干,口渴,舌质淡红中有凹陷,苔薄黄且斑驳,脉弦滑。
诊断:发热(阳明经证兼太阴气虚);治法:清宣里热,益气健脾;选方:麻杏石甘汤合四君子汤加味。
处方:麻黄6g,杏仁6g,生甘草6g,生石膏20g,桔梗9g,陈皮6g,党参8g,白术8g,茯苓8g,细辛3g,玄参9g,附片3g(先煎)。
3剂。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8月7日二诊:咳嗽咳喘减轻,烦热、倦怠乏力症状较前好转,体温降至37.2℃左右,前方加麦冬10g、白芍10g,继服5剂。
药后咳嗽咳喘、倦怠乏力等症状基本缓解,咽喉疼痛未再出现,烦热基本消除,体温36.7℃左右,诸症较前缓解。
随访2个月,未再出现发热症状。
按: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倪海厦医师讲经方病案 整理
![倪海厦医师讲经方病案 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af0cb1176eeaeaad1f330ca.png)
一、血癌的治疗血癌案例1、04-10-2009 初诊,血癌,男,白人,75 岁。
处方:炙甘草10 钱、生姜二片、大枣十枚、桂枝5 钱、麻子仁3 钱、熟地2 钱、党参3 钱、阿胶3钱、当归 2 钱、白术 3 钱、茯苓 3 钱、炮附子 4 钱、龙骨3钱、牡蛎8钱。
一周后来诊,原WB39 已经降到28 了。
(正耀注:炙甘草10 钱、桂枝 5 钱、生姜二片、大枣十枚、党参 3 钱、阿胶 3 钱、熟地 2 钱、麻子仁3钱---------------------------------------------------------------- 炙甘草汤加减益气滋阴温阳复脉;当归 2 钱、白术 3 钱、茯苓 3 钱--------------------------- 活血通便健脾利水;龙骨 3 钱、牡蛎8 钱、炮附子4钱------------------------- 潜阳安神软坚散结。
)倪师解说:炙甘草汤由九味药组成,用于治疗心律不齐心脏跳跳停停。
甘草有蓄水性,所以就不能用到有腹水的癌症病人身上。
炮附子既是阳药,又是热药。
白芍甘草附子汤去寒去湿,可以很简单地解决瘀血的问题,基本上就用不到丹参、丹皮、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的药,这些活血化瘀的药很容易导致流产。
当归是活血润肠,让大便通畅。
用龙骨是因为病人有盗汗的现象,龙骨、牡蛎有潜阳安神软坚散结的作用。
月经是奶水的残渣,心脏功能好的话就会把这些残渣逼到子宫阴道而排出。
男人精子的残渣逆流进入第六椎就是导致男人血癌的真正原因,进一步讲也是心脏被西药伤害而导致逆流的。
所以说血癌是根本上就不存在的病,都是西药制造出来的。
血癌案例 2 、03-05-2009 初诊,Parks Thomas ,白人,73 岁。
五年前得到左乳癌,经西医开刀治疗后现在出现移转成淋巴癌与血癌,同时右乳又出现硬块。
处方:生附子2 钱、干姜2 钱、炙甘草5 钱、桂枝3 钱、白芍3 钱、大黄2 钱、黄芩3 钱、黄柏 3 钱、黄连 2 钱、防己 5 钱、瓦楞子 5 钱、牡蛎8 钱、紫根 3 钱、茯苓 5 钱、阿胶3钱。
学脉记(医案)
![学脉记(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4b4236a5e9856a56126080.png)
学脉记一、把脉能把出病吗?我最近看到一个话题挺有意思,是说把脉能把出病来吗?有很多人说,能,这还有疑问吗?有趣的是说不能的人也很多。
到底哪些人说的对呢?我们先来看看回答出这两个答案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吧。
先说回答不能把出来的人。
这些人,主要是些科学人士,如某某子。
这些人会不会把脉呢?不会。
有没有长期练习过把脉呢?也没有。
那么这些人对把脉这个事没有专业研究,哪怕他们头上顶着个科学家的光环,他们的答案靠谱吗?够呛。
就像孙杨的教练朱志根,他是水平非常高的教练了,说他是体育运动的专家大家不会反对吧?但大家想想如果要是朱教练坐到刘国梁的位置上对着参赛的马龙说你这个打法不对,动作也有问题,应该这么这么这么打,这事靠谱吗?那么中医人士里有没有说把脉是糊弄人的呢?记得几年前有一个中医,姓张,抱歉名字我记不住了,他大呼中医不科学,和某反伪斗士一唱一和。
他既然否定中医,那么想来他必定也不会认可把脉了。
这是我这些年唯一知道的中医里否定把脉的。
那么这个人是中医里唯一站出来说真话的呢?还是中医里的不学无术者,自己不会中医反而来给中医破脏水的呢?这个我们不讨论,存疑。
除此之外,我记得还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中医专业人士,这位作者的师傅呢是中医界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在这个文章里呢,提到了他师傅,就是这位有名的中医对把脉的看法,大意说把脉能把出病人大体的身体状况,但不是传说的那么神,啥病都能把出来。
这是我看到的为数不多的行内人士对把脉的低评。
那么回答能把出病的都有哪些人呢?不用说,首先是绝大部分的中医,他们都肯定把脉的诊病功能,有的中医对把脉诊病还非常推崇。
另外呢,还有很多非中医人士,就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相信把脉的作用。
专业中医的话可信吗?按理说应该是可信的,因为毕竟人家专业嘛,人家懂嘛。
但是又有人会站出来反对了,反对的意见听起来也有道理啊:专业中医是吃这碗饭的嘛,他们当然要维护自己的行业利益嘛,他们有可能在集体忽悠嘛。
得,哪个意见对我们也不讨论了,我们接着看看另外一个相信脉诊的群体,就是非专业的普通老百姓。
河北名医吕志杰用好经方的三个境界,就是造就经方大家的必由之路
![河北名医吕志杰用好经方的三个境界,就是造就经方大家的必由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7aad347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d.png)
河北名医吕志杰用好经方的三个境界,就是造就经方大家的必由之路十年来应用经方之路经方者,古圣先贤长期临证实践提炼而成的经典之方也。
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临床实践,以独特的著述方式使古圣先贤之经方保留下来。
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倍加珍惜这份宝贵遗产,特别是从事中医事业的工作者,更应当传承之,弘扬之。
我学习与研究经典、经方30多年,持之以恒、不遗余力地勤奋著述而笔耕不止,又注重实践而坚持临床,将自己的研究心得、临床经验传教于讲台。
借此机会,谈几点应用经方的体会。
我曾把古圣先贤用好经方的经验归纳为“三个境界”,自己在临证实践中努力践行之。
(一)践行用好经方的三个境界1. 方证相对,即用原方宋代林亿等在《金匮要略方论·序》中说:“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
”这就是说,只要患者的病情与仲景书所述的某个经方所治证候正相符合,原方应用,无不神效。
如此疗效,无疑也是仲景当年的切身体会,才加以撰集。
方证对者,即应用原方(包括原方之用药、剂量、炮制法、煎服法等),这是历代名医用好经方的境界之一。
达到如此境界的基本功就是背诵条文。
只有把条文背熟,了然于胸,临床遇到相关病人,才能触发思路,才能联想到面对的病人之证候该用哪个经方为好。
我初步临证的两个案例就是如此。
记得一位年近七旬的女性患者,因阵发性心下痞,甚则胸骨后憋闷而痛两年,加重半个月,以冠心病、心绞痛、左心衰竭入院。
住院半月以来,用温胆汤合冠心Ⅱ号(丹参、川芎、红花、赤芍、降香)加减治之无效,病日甚。
心痛发作时,口含硝酸甘油、异山梨酯、硝苯地平不能很快缓解。
肌注哌替啶、罂粟碱亦不能控制发作。
服普萘洛尔,心率仍快。
现频发心下痞,甚则胸骨后及心前区憋闷而痛,向左肩、臂及背、颈部传导,20~30分钟后方能缓解,伴恶心、呕吐、大汗出、面苍白,血压180/80mmHg,心率加快至124次/分,心律不齐。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
且口干口苦,食则呕恶,诱发心痛,小便不利,大便不爽,带下色黄腥臭,舌黯红,苔薄黄腻、水滑、龟裂,脉促无力。
“经方方剂学诠解”课程总结刘志杰
![“经方方剂学诠解”课程总结刘志杰](https://img.taocdn.com/s3/m/e93cfb29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9.png)
“经方方剂学诠解”课程总结刘志杰课程总结这一轮课程结束了,有二个学习方剂的重点,需要强调总结一下。
第一,就是经方使用的分类思路问题。
一切经方,来源于六神规范方,包括用药和病机,六神方都是基础纲要。
伤寒论里面方剂,都是在“论广”六神方,所谓论广,就是变化推演。
比如,柴胡汤,黄连汤,黄芩汤加半夏生姜汤,泻心汤等等,都是阴旦汤的变化方剂。
桂枝汤类方,都是阳旦汤的变化方剂。
大家回去可以进一步去在脑海里反复思考归纳和推演。
临床使用上,基本病机和基本方,是六神方,这个基础辨证用方分类不能错。
然后,第二步,就是每一个类别里,再细分类方。
比如,阴旦汤类方,细分为柴胡类方,黄连汤类方等等。
这样,临床选方就会十分便捷,有的放矢。
其实,方剂学里面都已经给归类清楚了大家把思路重点要放在这些同类方剂的“加减化裁”上。
就像伤寒论桂枝汤的类方,都是桂枝汤化裁出来的,加加减减,都有什么奥妙在里面,都是针对什么样的病机和症状,才去那样化裁。
这个如果搞清楚了,你经方就学的有一定造就了。
第二点,就是始终牢记方剂的使用,是“方证相应”。
方证相应的两个必须要求就是,病机相符、药症相对。
问我某某病可不可以用某某方,这还是影射出了“死套方证”的思想。
临证一定要分析,某病和某方之间背后的“对应”关系。
我们的经方配伍解析法,是干什么的?怎么不去使用?辨证论治的核心目的,就是分析证的病机与方的对治,药与症状的对治。
对证用方,对症用药。
凭感觉用方用药是不行的,你们是医生,不是药店柜台服务员,记住藿香正气丸治感冒吐泻一类就合格了。
一个桂枝汤,会用的话,能治很多病,并不是只能治疗伤风感冒。
自汗盗汗能用桂枝汤吗?只要病机和药症对应了,就能治,不对应的,就不能治。
这种问题,要自己去分析,方法都交给你们了,为什么不去自己分析?我今天说的这两个问题,大家回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下。
祝大家学习进步吧!我的话讲完了。
学习,就是学思路,抓纲要,提纲挈领才是诀窍。
经方没有“神秘”性,不像五运六气那样吸引人。
(学习笔记)赵杰老师门诊医案整理
![(学习笔记)赵杰老师门诊医案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214b312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55.png)
(学习笔记)赵杰老师门诊医案整理(学习笔记)赵杰老师门诊医案整理经方中医刘卫红05.20 16:51阅读2041 某女,50岁。
主诉:心悸、疲乏,走几分钟就需要休息,睡眠差,口苦纳差。
(1)国字脸,四肢粗短,胁下微硬,脉弦。
(2)面色黄暗,腹大而软,咽淡红。
典型大柴胡体质 + 黄芪体质复合体大柴胡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5剂。
一剂见效,尽剂而愈2 某女,62岁,右侧头痛2天。
右颞部搏动性疼痛,难以忍受;流涕,伴恶心,厌油腻。
(1)国字脸,咽红,四肢粗壮。
(2)面黄胖,腹部硕大按之软,舌淡,舌苔白腻,脉细软。
大柴胡体质+黄芪体质大柴胡汤+黄芪桂枝五物汤,3剂而愈。
3某男,70岁,发热1天(体温39度)。
右腹部疼痛,情绪波动后加重,恶心,呕吐3次,不思饮食。
(1)国字脸,整体粗短,四肢短小;既往胆结石病史。
(2)面黄暗淡无光,语声低微,腹大按压无抵抗,唇咽舌淡暗,脉沉细。
大柴胡体质+黄芪体质大柴胡汤+黄芪桂枝五物汤,7剂后B超显示无胆囊结石。
4某男,82岁。
右腿疼痛一周,各项检查正常。
(1)桂枝体:消瘦,脉浮弦。
(2)桂枝茯苓丸人:面红,舌暗红,腹肌紧张。
(3)下肢疼痛:四味健步汤。
桂枝汤+桂枝茯苓丸+四味健步汤,7剂,服药后微似汗保暖。
病愈,至今一年未复发。
5某男,50岁。
胃癌后期,饥饿感明显,饮食难以下咽,干涩感。
脸型瘦长,肤色黄+白(柴胡面色+桂枝面色),面暗无光,消瘦无力,腹软无力。
桂枝体+柴胡体。
小柴胡汤+炙甘草汤+连翘小量频服,渐渐可下流质饮食,服用药物以坚持8个月,无恶化,无好转,维持现状。
6 某男,20岁。
牛皮癣,红皮病型。
(1)桂枝人:身高180厘米,面白,消瘦,脉浮有力。
(2)桂枝茯苓丸证:双下肢皮损严重,肌肤甲错明显;左下腹压痛。
(3)咽、唇红,舌红,舌苔薄黄。
桂枝体 + 瘀血证 + 伏热体。
桂枝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加乌蛇10克,服药半年,皮肤光滑与常人无异。
嘱每年春天春草萌发时,服原方10剂以去余毒。
柴桂温胆定志汤验案
![柴桂温胆定志汤验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a63ce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e7.png)
柴桂温胆定志汤验案柴桂温胆定志汤是由柴胡桂枝汤、温胆汤、定志小丸、四逆散等合方化裁而成,有温补心阳、疏解肝郁、豁痰开窍、养脑醒神的功效。
案例一:刘某某,男性,60岁,住院号6894,于2010年6月22日就诊。
患者于2009年患脑梗死致言謇、右半身不遂伴烦躁不安,经多方治疗症状未有明显缓解,故就诊并收住院治疗。
患者既往高血压、抑郁症史。
入院时情况:神清,言謇,右半身不遂,烦躁不安,纳呆,寐差,入睡困难,多梦,二便可,舌暗红苔白腻,脉细。
中医:缺血性中风。
西医:脑梗死。
高血压抑郁症。
该患者以右半身不遂,烦躁不安等为主症,依据舌脉辨证,证属胆郁痰扰,法当化痰通络、养血柔肝、清心安神。
中药以柴桂温胆定志汤为主加活血通络之品,处方如下:柴胡15g,半夏10g,党参10g,炙甘草10 g,桂枝15g,白芍15g,枳实15g,竹茹15g,陈皮15g,茯苓20g,菖蒲30g,远志30g,酸枣仁30g,夜交藤30g,桃仁19g,红花10g,地龙10g,川芎15g,鸡血藤30g,上方药服用14付后,烦躁不安较前缓解,入睡较前加快,做梦减少。
予前方继续治疗,又14付之后患者烦躁不安基本消失,睡眠也明显好转。
按):患者既往抑郁症史,脑梗死后进一步导致烦躁不安,夜寐差,其抑郁症状加重,郝万山教授认为抑郁症的病机是心胆阳虚,脑神失养,肝虚气郁,神窍痰蒙,本例患者亦因肝郁日久,致心胆阳虚,痰浊内生,蒙蔽脑窍,而出现烦躁不安,寐差之症,故采用温补心胆阳气,益肝兼助疏泄,养脑涤痰醒神之法。
中药予柴桂温胆定志汤加减治疗,其中定志丸中人参可益气安神,茯苓祛湿导浊,菖蒲、远志豁痰开窍、振心阳、醒脑神,但其力不足。
加小柴胡汤疏达郁结、振奋肝胆脾胃,桂枝汤则温补心胆之阳,滋养肝心之体,温胆汤涤痰醒神,上述诸方中柴胡、枳壳、芍药、甘草即四逆散,为舒阳郁、畅气机之祖方。
诸方相合,攻补同施,寒温并用,共成温补心胆、疏肝解郁、豁痰开窍、养脑醒神之剂。
我的自学中医之路
![我的自学中医之路](https://img.taocdn.com/s3/m/3b10f64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6a.png)
我的自学中医之路自学中医一、结缘中医自学中医是个苦差事,所以大多自学中医的人是被庸医逼的,要么是家人生病被庸医所误,要么是自己生病被庸医整惨。
另外一少部分人呢,自学中医纯粹因为兴趣。
我学习中医,这两个原因都有。
第一次接触中医是十几年前。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刘力红先生的一本书,这本书很有名,叫做《思考中医》。
这本书里的有些内容,对我来说像是天书,看不大懂,不过有些内容是可以看懂的,印象很深的部分是关于阴阳五行的,像五色、五音、五脏,还有空间、时间都和五行有对应关系,这个看起来太奇妙了。
我当时有点脑洞大开的感觉,原来世界是可以这样看的啊。
我这个人对未知有点好奇心,这本书引起了我对中医的兴趣。
我买了一本中医的启蒙书《走近中医》,从头到尾读了两遍。
这本书写的浅显易懂,看完之后我越发觉得中医是个好东西,真是相见恨晚,于是又买了几本入门的中医书,自己没事就在家里翻翻。
前面的学习,是出于兴趣,随着女儿的逐渐长大,我就开启了被逼学习模式。
2002那年,我当了爹。
孩子三岁后,开始频繁生病,每个月,感冒、发烧、咳嗽就会找上门来。
因为当时我已经相信中医了,所以既抱着孩子看过中医,也抱着孩子跑过医院。
结果很悲催,中医每次都很让我失望,西医虽然能治好,可是孩子的体质越来越差。
孩子频繁生病,也使全家身心俱疲,心情都是灰色的。
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眼泪。
在2005年的冬天,事情出现了转机。
那年冬天孩子又咳嗽了,先是到医院挂了几天水,咳嗽虽然轻了,可是看着女儿脸色越来越差,我就知道,这个挂水对身体损害很大。
怎么办?我决定去找小儿推拿碰碰运气。
推了几次,女儿真的不咳嗽了!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学会小儿推拿,等今后女儿生病了,我自己推。
二、走近中医2006年元旦,我买了两本经络推拿的书,又翻出以前家里的经络书,整整三天假期没干别的,把书认认真真的学了一遍。
实验的机会很快就来了,过了两周,女儿又感冒了,发烧38度多,还咳嗽。
老婆又要抱着孩子去医院,我不同意,说让我试试推拿吧。
伤寒论的读书心得5篇
![伤寒论的读书心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451b07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38.png)
伤寒论的读书心得5篇心得体会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反思过程,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和机会,心得体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于记录自己感触的书面文体,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伤寒论的读书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伤寒论的读书心得篇1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
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
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
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
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医学知识到现在闭口不言。
吕志杰教授运用龙胆泻肝汤验案举隅
![吕志杰教授运用龙胆泻肝汤验案举隅](https://img.taocdn.com/s3/m/9a9cd5e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0.png)
74内蒙古中医药第40卷2021年1月第1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40No.l2021临证经验吕志杰教授运用龙胆泻肝汤验案举隅°惠慧(海南省中医院海南海口570203)摘要呂志杰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仲景学说颇有研究,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疾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呂志杰;龙胆泻肝汤;名老中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21)01-0074-03吕志杰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吕志杰教授从事教学、临床30余载,对仲景学说颇有研究,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种疾病,疗效显著。
兹选录吕志杰教授运用龙胆泻肝汤治疗的验案3贝以飨同道。
龙胆泻肝汤是一张应用面很广的药方,可以内科用、耳鼻喉科用、妇科用,也可以皮肤科用,充分体现异病同治。
龙胆泻肝汤的主治症候包括:①肝胆实火上炎;②肝经湿热下注。
龙胆泻肝汤的主治包括:①肝胆有热:表现在急躁易怒,胁肋灼痛;②舌脉:若是实火上炎的一般为舌红、苔黄、脉数;若是湿热下注的一般为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③症状:肝经有热化火循经上炎的症状或湿热下注引起的症状。
龙胆泻肝汤由龙胆草、黄苓、桅子、泽泻、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甘草、木通组成,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的功效,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的头痛目赤、胁痛口苦、头晕、耳聋耳肿、以及湿热下注的小便淋涩、阴肿阴痒、带下臭秽等证。
例1:高某某,女,26岁,于2019年1月8日初诊,因皮肤瘙痒半年就诊。
诉全身皮肤瘙痒,自觉咽部有痰,咳吐白痰,全身丘疹,多于夜间出现,口干,纳可,睡眠可,小便黄,大便时稀。
舌偏红,舌乳头发红,苔薄黄,脉细略滑病机辨证分析:根据舌脉考虑脾虚生痰.痰郁化热。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杏石甘汤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杏石甘汤加减](https://img.taocdn.com/s3/m/af8dae2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c4.png)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麻杏石甘汤加减大家晚上好今天的汉传普及课本来是另一外师兄弟讲的,临时有事,我来顶上,因为时间紧,没怎么备课,我简单讲一下,大家课后有问题再咨询。
今天我们学习麻杏石甘汤加减类方,麻杏石甘汤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文蛤汤麻黄升麻汤先讲前面两个方在学习前我们再复习一下经方六纲基础,六纲者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也!经方把人体的疾病根据各自的病理特性分为六个大类,太阳病的病理特性或者说本质是表实热,阳明是里实热,少阳是半表里偏于实热,少阴是表虚寒,太阴是里虚寒,厥阴是半表里偏于虚寒。
六纲每一纲都包含了病位(表、里、半表里)、病性(寒、热、寒热夹杂)和病态(虚、实、虚实夹杂)。
六纲病有各自的典型方证,典型方证下又有不同的类似证型,这些证型可以单见,可以合并,像模块一样,可以相互组合而形成不同的方证。
我们这一轮要学习的是这些不同方证的组合规律及用方。
这些方和证都是有规律的,仲师已经给我们总结出来了我们只需延着他的道路求方证对应就初步进入了经方的大门。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以证定方,也可以以方测证,这样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如何方证对应呢?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汉书·艺文志》)这一段话就给出了指导思想,也暗藏了精髓。
简单一点说就是用药物的阴阳(寒热)去中和疾病的阴阳(寒热),使身体阴阳平和,这样就会疾病不生。
中医经方治病首先要辨寒热,疾病的寒热属性清楚了,我们就用相反的药物去中和疾病的寒热属性,使阴阳平和,疾病不生。
有了这个概念,才容易逐步深入理解经方的各个知识点,下面就按这个思想讲讲麻杏石甘汤吧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个)甘草(炙,二两)石膏(碎,绵裹,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志杰经方医案》-心悸案23心悸案常某,女,26岁。
初诊日期:2010.4.22主诉:心悸气短20余天。
刻诊:阵发性心悸气短,眩晕,胸闷,呃逆,肌肉瞤动,畏寒脚凉,腰腹凉,尿黄,便秘,舌淡胖,苔白腻,左脉沉弦,右脉寸沉弦,关尺浮弦。
这个简单,分析吧。
郭红兰:太阴病,苓桂术甘汤。
俞坤琴:太阴寒阴王荣生:饮,滞太阴阳明真武汤谢国贤:太阴阳明高海荣:苓桂术甘汤+肾着汤+真武汤俞坤琴:太阴寒阴上逆兼阳明中焦水热互结,苓桂术甘+?吴海棠:太阴少阴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杜圣昌:少阴太阴阳明属厥阴大黄附子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景方建:太阴饮滞,苓桂术甘+桔枳姜汤朴玲玲:太阴阳明肾着汤+真武汤淮国栋:太阴阳明属厥阴李锋:太阴阳明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王阳辉:少阴太阴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王芳平:真武汤加旋复代赭汤禤宝子:苓桂术甘+小柴胡汤+肾着汤都还算是比较接近。
应该是:苓桂术甘汤+真武汤+肾着汤。
凡是见到眩晕、心悸、胸闷的,都要首先考虑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证,临床是太多了。
要是寒饮盛而有少阴虚寒的,就要考虑真武汤。
这个病人,去医院检查,说是阵发性心动过速。
她一上楼,或者躺着突然起来,或者稍微剧烈活动,就会心悸气短的要命,伴随着头晕。
从脉象上看,脉弦,这是寒饮脉,双弦为寒,寒必有饮。
舌象上,舌淡胖,苔白腻,也支持水饮。
我就问她,浑身肌肉跳动吗,她说是确实比较严重。
好了,第一印象,是个真武汤证。
继续问她,怕冷吗?脚凉吗?她说,“畏寒脚凉,腰腹凉”。
少阴的寒象,也出来了。
更加证实,符合真武汤证了。
1、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病人呃逆,没有其它痞证症状伴随,可以认定为水饮上逆,属于真武汤的“或呕”的病机。
那么,眩晕,胸闷,呃逆,这组症状,又很符合苓桂术甘汤证。
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晕,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揺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呃逆,是不是又是“气上冲胸”的一种情况呢?大家临床的思路要放开,要辨病机。
呃逆,与“呕”、“气上冲胸”,是一类病机。
腰腹发凉,脚凉,这又是符合肾着汤的病机。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
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病人的右脉寸沉弦,关尺浮弦,关尺浮弦,代表中下焦有风湿之邪。
实际上,病人也说,右侧腰腿有时冷痛。
最后一个症状,“尿黄,便秘”,这是还夹有下焦阳明实热。
那么,她有了少阴、太阴、阳明症状,我们可以定性为属厥阴病了。
阳明的问题如何解决?攻下吗?不行,人家以虚寒水饮为主,阳明症候也不重,无所苦啊,还是以温化为主,何况,真武汤中的芍药,可以对治这个问题。
芍药不但止腹痛,也能去阳明不严重的里实。
既然这样,我们就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二者合方,还内含肾着汤方义。
处方如下:茯苓40 白芍30 干姜40 白术20 附子10 桂枝40 炙甘草20 四付水煎服。
我们把真武汤的生姜,换成了干姜,重在温里。
桂枝也加了量,重在养胃气而降逆。
病人二诊的时候,病已经好了70%,效不更方,再服四付而痊愈。
八付药解决了。
经方,我这些年体验,方证对应的越准确,疗效越高。
不要觉得就那么几味药,对证了,疗效不可思议。
经方,看着好像量大惊人,实际上,一付药分三服,每服的量,是三分之一,根本就量不大。
更何况,我们折合的还是一两=10克,比原方的量少了许多。
俞坤琴:老师,我实在把握不好真武汤的应用指标,刚才,看到小便黄,不敢用了。
真武汤,问题在于芍药的运用上。
要是一派虚寒,无腹痛而便溏,就减去芍药。
如果虚寒夹有腹痛,就用原方,芍药可以止腹痛。
虚寒问题有姜附对治,彼此还可以寒热反佐。
如果一派虚寒,夹有中下焦阳明热,更要用到芍药。
有时根据阳明里实的程度,甚至要加大芍药的用量。
这回明白了吧?《刘志杰经方医案》-心悸抑郁案22车某,女,33岁。
初诊日期:2010.4.22.主诉:胸闷心悸半年。
刻诊:胸闷心悸,忧郁,失眠,肩背痛,气短,呃逆,腰痛,身麻,手足凉,肌肉瞤动,时汗出,头晕,心烦,口苦咽干,不欲饮食,往来寒热,尿频,便干,舌质红苔黄。
双手脉沉细数。
复杂点吧?实际不复杂,你们分析一下。
禤宝子:属厥阴病,小柴胡汤+真武汤。
李锋:少阳少阴慈济堂:少阳少阴太阴,小柴胡汤、白术附子汤、苓桂术甘汤。
俞坤琴:少阴少阳阳明合病小柴胡汤+栀子豉汤+真武汤。
高海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吴海棠:少阳阳明,小柴胡汤+栀子豉汤袁超明:厥阴中风,少阴太阴合病属厥阴,柴胡桂枝干姜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淮国栋:少阳阳明太阴,小柴胡+旋复代赭+苓桂术甘景方建:少阴少阳病。
小柴胡+真武汤。
梁晓光:小柴胡汤、真武汤、当归四逆汤王芳平:柴胡桂枝干姜汤加真武汤术附汤李卫东:少阳少阴太阴,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
王荣生:饮少阳太阴柴胡桂枝干姜汤+苓桂术甘汤+附子汤呵呵,说的都还接近。
首先,病人少阳的小柴胡汤证很明显,如:“胸闷、气短、时汗出,头晕,心烦,口苦咽干,不欲饮食,往来寒热”。
我们再来看看她是否存在寒饮证。
“头晕,胸闷心悸,不欲饮食,肩背痛,腰痛,身麻,手足凉,肌肉瞤动,尿频”。
舌象和脉象,看似没有寒饮。
但是,从“肩背痛、腰痛身麻,手足凉,尿频”上看,这是属于寒湿证。
所谓风湿相博,周身痛。
不欲饮食,一个是从少阳主症上论的,还有一个,“中寒者不能食”,这也是太阴症候。
从心情上讲,少阳有抑郁表现,太阴和厥阴呢,更是多抑郁。
“头晕,胸闷心悸”,少阳可以有,太阴水饮上逆,更是可以有。
“肌肉瞤动”,第一印象辨证,就要考虑水饮,就要考虑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
那么,病人没有畏寒怕冷,只是手足凉,还伴有热象,真武汤中的附子,就要斟酌了。
那么,“胸闷,忧郁,心烦,失眠,呃逆,口苦咽干,便干,舌质红苔黄”,这个,即是烦证,又有痞证表现。
阳明里热表现的明显些。
半夏泻心汤,可不可以解烦?也可以的。
我们以前讲,栀子豉汤证,重了,水热互结了,就会出现痞证。
半夏泻心汤中的黄芩、黄连等,也都能去烦。
半夏也能去胸闷烦满的。
身麻而肌肉瞤动,要考虑是风湿寒饮,津亏不足造成的。
这样一看,病人寒热错杂,肯定是属厥阴病无疑了。
那么,我们就选了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半夏泻心汤。
这三个汤合起来,又暗含了肾着汤。
腰痛尿频,也有对治了。
处方如下:人参30 柴胡80 黄芩30 半夏60 茯苓40 桂枝40 白术40 干姜40 黄连10炙甘草30 生姜30 大枣12个四付水煎服。
这个方子里,要注意一味药。
“茯苓,甘淡而平。
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要注意“忧恚惊恐”、“寒热烦满”这八个字。
诸多的抑郁症,有水饮参与的,要重用它。
水饮盛,津液亏,它最合适。
2010.4.27. 复诊刻诊:诸症显著缓解,自感心胸舒畅。
便微溏,纳食不香,腰脊痛,手足凉。
适逢月经来潮,平时月经正常,此次月经量多,有黑血块,口唇干红偏紫,舌淡红苔薄白,双手脉寸关缓弱,尺沉细。
月经的这个问题,该是气滞造成的,下黑血块,是气机通了的表现。
便微溏,纳食不香,腰脊痛,手足凉,舌淡红苔薄白,双手脉寸关缓弱,尺沉细,这是寒饮表现出来了。
口唇干红偏紫,这是上焦还有部分郁热。
效不更方,原方四付,加细辛30克。
对治她的“腰脊痛,手足凉”。
细辛,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其实,这个时候,从脉象和舌象看,已经是将病“衰其大半”了。
疾病一旦被去掉一半以上,你就是不治了,好好调养的话,也会自我恢复的。
自身的调节能力会开始对付那一小半的。
就像出兵帮助别人,剿灭了大部分敌人,小部分敌人,人家自己也有能力清除的。
《刘志杰经方医案》-头痛案21头痛案徐某,男,30岁初诊日期:2010.4.18.主诉:头痛,呕吐一周。
刻诊:头痛,头晕,胸胁满闷,呕吐泛酸,唇红,咽干,身冷无汗,二便正常,舌淡胖苔白腻,双手脉寸关沉细弦,尺脉沉偏紧。
分析一下吧?王荣生:饮滞少阳太阴吴茱萸汤+小柴胡汤。
王芳平: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吴茱萸汤。
许家栋:少阴阳明太阴属厥阴,温经汤。
代志蓉:少阳太阴合病,吴茱萸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梁晓光:太阴少阴病,吴茱萸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冉鹏飞:太阴饮,吴茱萸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无所执着:我选半夏泻心汤+吴茱萸汤。
慈济堂:厥阴病,吴茱萸汤。
高海荣:吴茱萸汤+苓桂术汤。
呵呵,终于有个说对的。
就是吴茱萸汤+苓桂术甘汤。
这个病,可以定为太阴病,也可以定为属太阴病,属厥阴也可以,但是不太严谨。
梁晓光:考虑了苓桂术甘汤,但见到呕吐就选择了半夏的方证。
是的,是要加半夏的。
病人以太阴病为主,一派水饮上逆,因为呕吐,伤了些许津液。
唇红,咽干,这是伤津液的表现,有热也不明显。
因此,定为太阴病或者属太阴病,比较合适。
我们在太阴病提纲里,讲了吴茱萸汤证,是太阴病上焦水饮的问题。
吴茱萸汤的条文我们再看看:1、食谷欲呕,属阳明(注:胃虚寒)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2、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4、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凡是太阴或者厥阴上焦水饮,伤了津液,出现头痛头晕,呕吐,口干、耳鸣,胃中反酸的,都是吴茱萸汤所主治的。
病人“身冷无汗”,这也是表现出了虚寒津亏的问题。
胃中反酸,这个问题要注意,一般都是水热夹杂导致的。
栀子豉汤、泻心汤,都可以解决,虚寒偏盛的,吴茱萸汤有特效。
要结合整体症状去求对证方剂。
“头晕,胸胁满闷,脉沉紧”,这又是个苓桂术甘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这个病人,水饮很盛,怕单纯的吴茱萸汤不能胜任,因此,同时考虑对证使用苓桂术甘汤。
在此基础上,又考虑病人痛苦的呕吐,难以进食,就根据药症,加了旱半夏。
加了半夏后,方子里又暗含了小半夏加茯苓汤方义。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处方如下:人参30 吴茱萸40 生姜30 炙甘草20 云苓40 桂枝30 白术20 旱半夏60 大枣12个四付水煎服吴茱萸汤的药量,做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