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之争 (最后定稿)
汉代经今古文之争

作者: 林岷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56-58页
主题词: 今文经学 儒家经典 古文经学 汉代 儒家学说 儒学传播 博士 孔子 经今古文之争 知识分子
摘要: 儒家经典——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传播,崇奉勿替,经过历代统治者和封建知识分子的训释和阐发,形成了经学。
汉朝自武帝以来,在封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儒学传播出现了一个空前昌盛的局面。
博士官学中不但经学博士完备,而且由于经学师承的不同,往往一经兼有数家,各家屡有分合兴废。
甘露三年(前51),汉宣帝为了进一步统一儒家学。
历史趣闻历史上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的今文经与古文经之争是怎么回事?导语:今古文经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
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耐人寻味的是,经今古文经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
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耐人寻味的是,经今古文之争却是旷日持久,自汉代起一直波及到汉代末年。
且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
翻开《辞海》,“经”字的含义有:一是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亦指记载一事一艺的专书;另外则是指旧时图书目录中的儒家经典部分。
古老的经书内容深奥,主要靠经师的传授得以流传。
经师们除了注释文字、讲解内容外,还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阐述和发挥,由于讲授者对经书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便产生了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
秦初,秦始皇为箝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大搞“焚书坑儒”。
当时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
政府还专设“经学”博士,负责讲授儒家经典。
至此,儒家思想被提升到“经”的地位。
可是,经过秦朝“焚书”的浩劫,儒家经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西汉流行的儒学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从习经生们记录下来。
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生活常识分享。
今古文之争

試述漢代今古文之爭的由來。
先秦典籍經秦代焚書及秦末的戰爭後,民間及政府的藏書,蕩然無存,所以沒有資料,從事學術研究。
自惠帝廢挾書令,文帝獎勵獻書,研究經書的風氣才漸開展,至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設立五經博士,經學漸變成博取利祿的工具,而經學家都希望立為博士,結果有十四博士並列於學官,他們均屬「今文學派」。
而十四博士的經傳,皆憑秦末的儒者口頭傳述,靠記憶背誦出來,用當時流行的文字隸書記錄成書,輾轉傳授。
至於「古文經」則是用大篆蝌蚪等古文寫成,據說其來源或由牆壁中發現,或為民間獻納,如魯恭王拆毀孔子故居,在其牆壁獲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等書。
西漢平帝時,劉歆奉命校閱祕閣藏書,覺得這些經傳極為珍貴難得,主張立於學官,但遭受今文經學家反對而放棄。
其後,王莽當政,與劉歆關係密切,尌憑藉政治力量把《古文尚書》、《周官禮》、《左氏春秋》與《毛詩》列入學官。
自此,擁護今文的舊派,與提倡古文的新派,相互針鋒相對,於是造成今古文之爭。
今古文之爭除了因文字及解經不同而有爭論外,其實最主要是利祿之爭。
兩家爭立為學官及置博士弟子,無非是爭利祿,因為伏生所傳的尚書的原本,也是古文,伏生於秦焚書時將經書藏於壁內,至漢時才從牆壁取出經書。
此等經書必定是古文經,而且亦可見藏書於壁中是普遍現象,並非孔宅是這樣。
故當文帝獎勵獻書以後,古文經便會陸續發掘出來,並獻上朝廷,故宮中祕藏有古文經是可能的,若指古文經全屬劉歆偽作,未免武斷。
同時,伏生將所藏的古文經傳與晁錯,經晁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記下,尌變成今文經。
所以錢穆在《國學概論》指出今古文之爭〆「其實則爭利祿....非真學術之爭也。
」他說得十分正確。
試述今文經與古文經之主要分別。
今古文經的分別,不僅在於書寫文字的不同,還有多方面之不同。
現分述兩家之主要分別如下〆從經傳版本來比較。
今文家的經典底本,除了公羊、穀梁外,大體是古文所寫々但自改成隸書後,一切經典以當時流行的隸書寫本為根據。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两汉经学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
历经秦火战乱,汉初儒家经典大都无先秦旧本。
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
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经籍。
今文经学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最重《春秋公羊传》。
而古文经学崇奉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贾逵等为代表,最重《周礼》。
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
后今文经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
同时,古文经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
迨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
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经学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
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备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耐人寻味的是,经今古文之争却是旷日持久,长达两千余年,自汉代起一直波及到汉代末年。
且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
翻开《辞海》,“经”字的含义有:一是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宗教的典籍,亦指记载一事一艺的专书;另外则是指旧时图书目录中的儒家经典部分。
本文的“经”即:指儒家经典部分,也就是“四书五经”、“十三经”的“经”。
古老的经书内容深奥,主要靠经师的传授得以流传。
经师们除了注释文字、讲解内容外,还常常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阐述和发挥,由于讲授者对经书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便产生了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原因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原因自从春秋时代孔子教学以经授徒以后,五经成为后代儒生必读的经典古籍。
然而这些经书,最迟从战国时代开始,由于流传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因而传本文字也有所不同;又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古代文献付之一炬,加上不同时代环境的变迁和各地语言文字的差异,传世的经典文献和后来出土的版本文字资料,难免因形体不同,繁简不一,使得经师和儒生在讲授解释时,各有不同的主张,因而造成经义理解上的歧异,和思想倾向上的对立。
到了西汉时代,经学就有了今文经与古文经之分。
今文经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的,古文经则是用秦汉以前的古文字写成。
虽然同样是先秦儒家留传下来的经典文献,但在经师和儒生心目中,前者大都出自西汉初年宿学名儒的口耳相传,像《今文尚书》《诗经三家诗》《公羊传》《仪礼》等书,都属于今文经;后者则是西汉景帝以后孔壁出土或民间呈献的古籍,像《古文尚书》《毛诗》《左氏春秋(左传)》《周官(周礼)》《古文孝经》等等,都属于古文经。
今文经学者以为经书讲的是经世济民之学,可由三纲五常推衍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甚至可藉阴阳五行之说来推究政治得失及天人之道。
他们重视的是阐发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者则是把这些经籍视为历史文献,主要做为授徒讲学之用,注重的是文字训诂,首先要求把经文解释清楚。
因为重点不同,师承不同,于是逐渐分成两大学派,造成汉代今文经学派与古文经学派的门户之争。
在汉代今、古文学派长期的对立斗争中,起先壁垒分明,各不相让:在政治上,今文学派配合时务,关心世事,古文学派则主张复古,专心学术,趋于保守;在思想上,今文学派倡言阴阳五行,以谶纬图书附会政治人事,古文学派则讲究典章制度,论政亦悉依古圣先王;在学术上,今文学派喜就经文以阐发微言大义,古文学派则多按字面以训解经文本义。
演变到后来,不论是今文学派或古文学派,学者多株守一经,家有家法,师有师法,陈陈相因,牢不可破矣。
起码在西汉末年已是如此。
西汉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由于帝王的提倡和公卿的好尚,设科射策,劝以官禄,今文经学非常昌盛,很多今文学派的学者受到重用,有的立为博士,而古文经学则多止流行于民间。
今古文之争

今古文之争是明清时期一直存在的问题。
先来说说今古文之争的原因。
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社会上文学遗产流失造成的。
大量的白话文著作的出版和发表,加上明清时期有些著作是将明代著作翻译为白话,但是毕竟有部分内容不易为人们理解,所以有人就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明代人的很多著作其实还是使用文言。
这样一来,自然就产生了白话文和文言文之间的争论。
而且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白话文也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白话文和现在的白话文并不完全相同。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白话和文言是两种不同的书面形式。
简单点儿讲,就是白话是口头形式,文言是书面形式。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话的特征是:使用口语,词汇比较丰富;而文言则是注重书写,注重典故、对仗等等。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古文家才与今文家进行了长达几百年的争论。
如果说欧洲的“白话运动”是中国古文运动的直接产物,那么,古文家与今文家的争论又怎能不算是今古文之争呢?当然,我们并没有必要非要把它们区别开来,只是,在中国历史上,总是要出现各种思想的碰撞,这本身就是十分有趣的事情啊!再来谈谈这次争论的结果吧。
虽然后世有人批评古文家的观点太过迂腐,甚至连孔子都说,周朝衰败是因为“人心不古”。
但是仔细考虑起来,似乎真的找不到反驳这句话的证据——孔子曾经游历诸侯,向许多国君阐述过他的政治主张,无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还是秦穆公,孔子都曾经拜访过他们,听他们讲述治国之道。
试问,如果他们不信任儒家思想,难道还要让孔子去做官吗?既然孔子的思想得到了认可,那么孔子所推崇的思想自然应该被称作“古文”。
况且,如果孔子是古文家,那么其他的那些古文家又该叫什么名字呢?他们也都是今文家呀!这样一来,或许也就不会引起今古文之争了吧。
今文学和古文学的划分,其实是从《春秋》时代开始的。
而根据朱熹的意见,《春秋》的作者是孔子,而孔子本人却并不属于古文家。
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也指出了《春秋》“古文家”的错误。
经学今古文之争的实质:起于西汉的经学被系统性混入伪学、伪史

经学今古文之争的实质:起于西汉的经学被系统性混入伪学、伪史今古文之争的实质,是起源和形成于两汉,尤其是西汉的经学,存在系统性矛盾。
但这个矛盾,在清朝之前,并未充分暴露,而清朝由于专做考据,于是就将这个系统性矛盾充分暴露了。
对这个矛盾第一个进行系统性总结的,就是晚清的廖平。
然后,他企图对这种系统性矛盾给出解释。
很遗憾,他不仅没有能力解释,还因为曝光这个矛盾,而制造混乱,给经学带来巨大破坏,是经学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廖平最先以今古文来归纳解释这个系统性矛盾,并进一步给出阴谋论的解释,就是王莽篡汉时,为寻找合法性,指使刘歆,伪造了古文五经。
基于这些想法,廖平写了一本小书《今古学考》,并拿给康有为传阅。
结果康有为偷偷将其扩写成《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出版。
三年后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惨败和康有为的五经伪造说形成共振,中国对五经的学术信仰、信心轰然崩塌。
这个事还使得廖平和康有为之间出现了一场笔墨官司,康有为因为扩写廖平的关于今古文的文章,而暴得大名,成为顶流网红,这让廖平很不爽,指责其盗版和抄袭。
康有为也是脸皮特别厚之人,对借鉴、抄袭廖平之事,闭口不提。
然后,廖平学生蒙文通,尊奉师命,继续对这个经学系统性矛盾之来源,进行解释。
提出很有创见的中国文化三系说。
认为矛盾的根源在于,中国文化本来有三系,不同的文化体系对同一事物,认知不同。
不过,他的三系之划分,也很粗糙机械。
基于这些观点,蒙文通写了一本小书《古史甄微》。
为何说蒙文通很有创见,他将经学中的矛盾,转化为一个文化冲突问题,或者说用文化冲突来解读经学的矛盾,这是一个突破。
之所以说蒙文通又很粗糙、机械,因为他简单粗暴地认为,中国文明是由三个文化集团融合而成,这三个文化集团分别是:东方的儒家文化集团、北方的法家文化集团、南方的道家文化集团。
不过,这还意味着,他也在用文化的不同和冲突,来解释诸子百家的起源,各家间的观点不同,归因于文化的不同,也很有创见。
而且,蒙文通的中国文明由多个文化融合说,正在得到考古学的验证,也使得其成为现代考古学中的经典之作。
评述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

评述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个篇章。
始于汉朝仁宗时,大致到晚汉时期完结,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涉及着汉代学术史上重大的风气,即今古文道斗争,及其产生的折衷思想的兴起。
此次争论,有两个重要派别,即今古文运动和经学运动,这两个派别代表着汉代经学和文学的发展道路,都以辩证解释经典和文献,互相争辩,斗争不断。
今古文学家的主张,像车老师、司马迁等人,提倡“今字古意”,即以今人的字形用古之意
思来解释古文,不拘泥于字形的真实意义,这就是真正的中国的差异性文化,他们的强调
是要维护古代文献的神髓,一定要加以充实,使古文成为有意义的“今人”的语言文字,促
进今古文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学家们,比如谢灵运、刘义庆等人,认为,古文译以“古字古声”为根本,力
求维护古经的完整性,以维护"古<经"的真实形象,他们主张弘扬古代文献真实意义,把
其真实形象呈现给人们。
今古文经学争论,一方是提倡“今字古意”的古文译法;另一方是提倡“古字古意”的原文译法。
在古代,“今字古意” 大多成功,比如山海经、太玄经等宋朝的译本,“今字古意”的新译,大大地拓宽了人们的知识面。
但是,“古字古意”的原文译法,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因为这种文献译法可以维护古经完整性,解释古经的至源,对提高中国文学理解水平有明显贡献。
总之,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文化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块重要考古篇章。
今古文经学之争的起因,就在于汉代文化发展中,经学古文的反思和研读,才把古文思想和道义形态化,促进了汉代文学的发展。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

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能延续数千年之久?导语:一提到汉代映入大家脑海的不是文景之治国家富强的局面,就是汉武帝马踏匈奴辉煌的盛世场景。
但是大家很容易忽略汉朝在文化领域出现的一场著名争论——经今古文之争。
这场争论虽然不像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平定匈奴那样让人热血沸腾。
但是它却在悄无声息之中改变着整个历史的格局。
这场争论从汉高祖时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戊戌变法时期,持续长达两千多年。
即使到了现代,我们的思想仍然悄无声息的受着今古文之争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从头到尾讲述一下今古文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古文经书一、秦始皇焚书坑儒——经今古文之争的罪魁祸首。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大一统局面,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
规定凡是六国史书和诸子百家,除了博士官能够收藏之外,其他人一律焚毁,不得私藏。
并且坑杀了一些方士儒生。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也就成为今古文经之争的罪魁祸首。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在秦始皇下令焚烧儒家作品之后,很多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就此失传。
因此在秦代没有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者。
在汉初流传的儒家经典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保存下来:•途径一(今文经的来源):饱学儒家经典的老儒通过背诵记忆的方式,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流传后世。
这也就是今文经产生的主要途径。
因为秦朝存在时间并不长,只有30多年的时间。
因此它的短命而亡为今文经能够保存下来提供了可能性。
•途径二(古文经的来源):在秦朝焚书坑儒之前,一些儒生把儒家经典埋藏起来,在秦朝灭亡之后,这些儒家经典又得以重见天日。
话说,他们埋藏的方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
有把书藏在墙缝里的,也有把书藏在地底下的。
总之,都是藏在一些犄角旮旯,很难让人发现的地方。
两汉经学:今古文之争

古文经学的势力在相对地增长
大会白虎观, 大会白虎观,这正是总结今文经学的良好 机会。 机会。但今文学派的博士和儒生没有把这 个任务承担起来。 个任务承担起来。承担这个任务的反而是 古文学者班固,写出了《白虎通》 古文学者班固,写出了《白虎通》作为总 章帝让受《古文尚书》 毛诗》 结。章帝让受《古文尚书》、《毛诗》、 谷梁》 左氏春秋》 不授学官, 《谷梁》、《左氏春秋》,不授学官,然 皆摧高第和封爵。 皆摧高第和封爵。事实上承认了古文学者 其在政治上学术上的合法地位。 其在政治上学术上的合法地位。以上这两 件事表明古文经学的势力在相对地增长, 件事表明古文经学的势力在相对地增长, 而今文经学在相应地削弱。 而今文经学在相应地削弱。
古文经师
《易》费直 《书》孔安国 毛亨— 《诗》毛亨—毛苌 周礼》古文; 礼记》 按内容, 《周礼》古文;《礼记》,按内容,今古 文兼有;按学派,则属古文。 文兼有;按学派,则属古文。 左传》 《左传》重记事 尔雅》古文---如杜林,郑典,贾逵, ---如杜林 《尔雅》古文---如杜林,郑典,贾逵,马 皆古文家。 融,皆古文家。
今文学派的衰落
今文经学在前进的路程上显然走上了 不健康的道路。尤其是烦琐说经, 不健康的道路。尤其是烦琐说经,一 经说到百余万字,少也有数十万字, 经说到百余万字,少也有数十万字, 令人生厌。 令人生厌。这不能保持今文经学已有 的地位而滋长其内部陈腐的因素。 的地位而滋长其内部陈腐的因素。这 实际上是反映今文学派的衰落, 实际上是反映今文学派的衰落,但他 们仍坚持学官的地位, 们仍坚持学官的地位,不肯向古文经 学让步。 学让步。
今文学与古文学的区别 今文学与古文学的区别 遵奉孔子,遵奉孔圣为素王。 遵奉孔子,遵奉孔圣为素王。 遵奉周公,遵奉孔圣为至圣先师。 遵奉周公,遵奉孔圣为至圣先师。 以孔子为托古改制。 以孔子为托古改制。 以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以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作六经,为经学派。 孔子作六经,为经学派。 六经皆史,为史学派。 六经皆史,为史学派。
两汉经学的今古文之争

§教材名稱:<兩漢經學的今古文之爭>一、兩漢官方思潮的經學色彩。
經學是兩漢思想的主流,是兩漢官方提倡、扶植、培養的學術主軸,指的是針對先秦儒家的經典進行研究解說,以作為規範現實政治制度、政策措施的理論依據。
漢代的思想系譜之發展當不只是儒家經學的研究與應用,例如漢初的黃老、東漢的道教、及兩漢間的自然科技知識的研究等。
兩漢的經學因內部的分化,隨後形成了今古文之爭,再配合兩漢迷信的風潮加入了讖緯之說,今古文及讖緯說,成為兩漢官方長期利用依附的統治工具。
讖是對於政治事務發生發展的一些預言性的短文,通常是因某人偶然得之,而用為政治鬥爭的工具,緯是以神學迷信為理論基礎而對經書進行神學詮釋的理論性著作,在理論的建構內容上,亦與政治現實之需要有關,歷史上的重要讖語因官方的整理而有所保留,但緯書迄今只剩下易經的緯書仍有殘存。
兩漢之後,官方不喜讖緯亂政,遂禁而絕。
二、今文經學派:歷史上出現的過程,是隨著西漢經學研究傳統被立為官學而起的。
在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經典的研究與詮釋成為漢代官方統治理論的基礎,因此對經學極為重視,遂立為官學,由官方培養理論人才。
西漢經學傳統是指對於先秦儒家經典的典籍研究之學術集團。
其師生相傳,謹守家學,遂成各家各派的學術集團。
先秦儒家的經典即為「詩、書、易、禮、樂、春秋」(即六經,設為官學者缺樂經)漢代通行的文字是隸書,早出的先秦儒家經典研究的學者,對於先秦典籍的書寫與詮解是以漢代隸書體為之者。
稱為今文,以對比於西漢末興起的古文經學。
西漢武帝設立五經博士官,是由漢代當時研究先秦儒家經典的學者中找出學而有成受各界肯定者,將之設為官學,並受俸祿及收學生。
先秦典籍眾多,因學而有成而設為學官者亦眾,同一經典亦不只一位博士官,彼此間不只不成一派,甚且互相輕視及攻擊,其可共稱為今文學派者,除以漢代文字書寫及詮解之外,主要是對立於西漢後期晚出的古文經學派而言,兩者在詮解經典的態度有別,今文經學派多重先秦經典的微言大義的發揮引申與創造,一如董仲舒春秋繁露特重公羊家春秋學觀點之例,而古文經學派則直接以先秦經典的文義與史實義理之研究為工作態度,但兩者皆為政治統治之需而作,間或有以古非今之說者,輒受統治者排斥。
今古文经学之争

今古文经学之争2.今古文经学区别今古文经学根本区别,是西汉武帝时期所立的《五经》博士官学经学与非官学经学的对立,并且它们的主要差别并非全归于所依据的经书文本不同,而实在是由于彼此对于经书的解释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倾向。
具体而论,可分为所主经传文本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学术思想不同、推尊宗主。
所主经传不同,主要体现在《春秋》《礼》二经上,即今文经学主《春秋公羊传》,而古文经学主《春秋左氏传》《周礼》。
研究方法不同。
今文经学注意到经书文字与作经书的圣人之意之间的矛盾关系,主张言不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言辞把握思想,但有不能拘泥于言辞,完全理解经书几乎不可能,董仲舒就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因此,他们注重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和言外之意,力图从古代经典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药方。
而古文经学主张言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对经书字词的理解得到其中的古帝王之道,所以特别重视文字、音韵、史料、制度的研究。
学术思想不同。
今文经学是为西汉大一统帝国以至整个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制定基本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也是对整个先秦诸子学和上古王官之学的融合。
而古文经学则是针对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通过回归三代官学的形式,对今文经学学术思想作出修正,使之顺应社会要求。
推尊宗主不同。
今文经学重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按照《诗》《书》《礼》《易》《春秋》的顺序排列经书,并且认为这个顺序是按照难易程度排列的,越往后越难理解,也越高深。
而按照传统说法,《诗》《书》《礼》《易》皆为古帝王时代的产物,唯有《春秋》为孔子所作,这个顺序明显在抬高孔子。
还有一些今文学家则进一步神化孔子,封孔子为“素王”,取代秦王朝的地位,直接三代政统而下启刘汉王朝。
古文经学则不然,它按照《易》《书》《诗》《礼》《春秋》来排序,这个序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而更推尊古代圣王。
争论。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
第十四章 两汉的今古文之争

习并利用而为改革服务。
这是因为: 其一,今文经学属于经学范围,有合法性可 以利用。 其二,公羊学强调“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可以供自由发挥。 其三,公羊学中“张三世”、“通三统”的 观点,尽管属于循环论,但可以被改造为 历史发展观。 受今文经学的影响,中国近代的思想家们 都程度不同的、自觉不自觉的用微言大义 的读解方法,去改造外来的和中国的历史 典籍。
在四项内容中间,核心是第二条,即典籍
的价值问题,或者说是典籍怎样为汉代政 治服务的问题。
今文经派先于古文经派出现,它是唯一的 服务于西汉中期政治的儒家学派。孔、荀、 孟等儒家先哲尽管已经提出了农耕社会所
面临的所有问题,但是“皇帝”、“郡国
制”、“地主制经济”等等毕竟是不同于
春秋战国时代的新事物,摆在新一代儒生
乾嘉年代的汉学,是古文经或者回归本义 读解模式发展的顶峰,确已进入繁琐考证、 饾饤琐碎、故纸绝学之意境,但也不可绝 对否定。且不说戴震抨击“以理杀人”的 真知灼见,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对程 朱所谓十六字道统真传的实质性否定,就 汉学的整体而言,它是以“复汉”的形式 而对空疏“宋学”的一种反动,其政治趋 向隐含其中,这种否定到一定程度,便不 可避免地要迸发出一股思想解放的思潮来, 至道光年间,龚自珍便以如橼之笔给社会 以批驳,为封建专制敲响了丧钟。
第三,六经排列次序问题。今文经家既认 孔子是政治家,所以把六经当作必读的政 治课本按文字的难易排为诗、书、礼、乐、 易、春秋;古文经家既认六经皆史,所以 按其问世的先后排为易、书、诗、礼、乐、 春秋。第四,治学方法目的问题。今文经 家把六经当作政治课本伦理纲常,因而体 会其中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家把六经作历 史资料,因而讲求回归本义。
论两汉今古文之争

论两汉今古文之争内容摘要: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经今古文之争,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术方面的原因但最终在一批批经学大师的努力下,双方开始趋向融合。
这不仅仅是汉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且贯穿着之后近两千年的学术史之中。
关键词:今古文含义斗争原因过程影响以“经”专指儒家经典,是在汉武帝之时。
汉初,文帝时开始设置“经博士”,这时候的经已经初步具备了法定经典之意。
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每经下设置一名或几名法定博士,各自以家法传授给弟子,研究儒家经典,贯通古今。
为了激励士人专心儒学,武帝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
这一制度的推行,使得天下学士靡然风从,鹜求补列博士弟子、受业习经。
因此,传经、注经和解经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这便是两汉至明清被神学化了的官方哲学——经学。
武帝之后,经学被推尊为了统一天下的思想的官方哲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学术的总源。
但是,由于经学内部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延续千年的经今文和经古文之争。
西汉初年,重修文治,开始对古籍进行发掘与整理。
然而秦朝时期的焚书使得前秦的古书典籍遭到了严重的损毁,已无旧本,有的仅是战国秦代以来的老儒家们凭借记忆背诵,口耳相授,由弟子们以当时所使用的文字——隶书抄写并整理而成,这部分儒家经典被称为“今文经”。
今文派为什么由互相间对于经书、经学的说法发生了那么多的不同?第一个原因在于无意间的立异。
各家的老师在讲解经书时难免有不一样的各家之言,或是在听、记时也难免弄错的。
接着就一代代的往下传,错误也就随着一代代的传授下去。
错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这就是无意之间形成的分歧所发生的变异。
第二个原因是故意的分歧。
因为要争着当“博士”,就故意立异。
于是对于经书越讲越错,而经书本身也就越来变化越多,甚至于故意将经文写错。
这就是汉朝经书的变异情况。
由于今文学派既读不通书又权势过大,以致经学混乱。
钱穆先生论今古之争

钱穆先生论今古之争钱穆先生论今古之争苦茶所谓汉今古文之争者,如斯而止。
大抵今文诸家,上承诸子遗緖,用世之意为多。
古文诸家,下开朴学先河,求是之心为切。
无今文之启行,则经学无向荣之望。
无古文之后殿,则经学无坚久之效。
此自学风推移,与时消息,非尽人意。
而晚近学者,张皇幼眇,谓当时今古壁垒,若何森严,彼此界划,判若鸿沟;寻其渊源,为之部署,怪言奇论,相生无穷,将以辨孔学之真相,决是非之定谳,则亦徒劳之事也。
然汉儒今古文之争,其情实虽仅止此,而实中国学术潮流一缩影也。
何以言之?当春秋之季,孔子慨于是“可忍孰不可忍”,而梦见周公,自负后起,遂开诸子之先河,为学术之滥觞,是之以“古”争”今”也。
逮夫儒、墨攘臂,同言尧、舜,而庄周、韩非目击世变,痛论排抵,其极至于秦人,统学归政,焚诗、书,坑儒士,则又以“今”争”古”也。
及乎汉兴,黄、老、申、商、厥势未衰,而公孙、董氏,重提古文,汉武从之,崇古黜今;而今文博士,曲学阿世,自为一阀,别有古学,崛起相抗;是同为“古”争“今”也。
末叶,古学既盛,经籍之焰,势可熏天,会稽王充,独标异帜,讥切时俗,不蹈陈见,是又以“今”争“古”也。
乃有嵇、阮,扇风扬波,淸谈是尙,脱略礼法。
玄风推荡,皈依西土。
豪杰之士,远行求法,大造译事。
虽往异域,辟新径,而实何异于有志之士之想慕夫唐虞三代之盛者?是亦一以”古”争“今”也。
及其达摩东来,禅宗继起,直指本心,不着一字,万千经典,如拨重雾,则又以“今”争”古”也。
久而倦焉,则又返寻,而有濂、洛、关、闽之学,则复以“古”争“今”矣。
然格物穷理,难免支离,鹅湖之会,异同既判,阳明一出,遂揭良知,则又以“今”争“古”也。
自龙溪、泰州之后,疏决洪澜,掀翻天地,东林、昆山,递相挽掩,顾氏之言曰:”经学即理学也。
”则重为以“古”争”今”也。
从此、吴、皖朴学,蔚成风气,而常州一派,遂倡今文,康、梁因之而言变法,则又以“今”争“古”也。
自此而下,迄于今兹,文艺思潮,波谲云诡,深识之士,惄焉忧之。
两汉今古文之争的内容及影响

两汉今古文之争的内容及影响
两汉今古文之争,是发生在两汉时期的文学争议,主要涉及文言文。
简言之,争论的核心是对于文学风格的选择,是延续古代文学传统还是开创新的文学形式。
在西汉时期,古文运动由于司马迁等人的推动而兴起,主张以古代经典著作为典范,延续和发扬古代经典文学的形式与精神,对应的文学流派被称为古文派。
古文派的代表作品有刘向的《说苑》、扬雄的《法言·杂序》等。
到了东汉时期,新兴派别开始兴起,他们主张文学应该符合时代的需要,讲究现实性和新颖性,注重以文学表达人性、社会和宇宙的思想,对应的文学流派被称为今文派。
今文派的代表作品有班固的《汉书》、王充的《论衡》等。
两汉今古文之争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学观念、文学风格、文学创作对象等方面的差异。
古文派主张继承古人的经典文学,重视内容的审慎与深思,强调文学的精神内涵;而今文派则反对崇拜经典,主张创造新的文学形式,重视形式的变化与新意的表达。
争论的结果对于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虽然汉代文学史上,今文派普遍被认为占据了优势地位,但两汉今古文之争使得古代文学的典章重视受到了东汉以后文学界的冲击,今文派也受到了古文派批判思考的加深与限制。
两汉今古文之争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当时文学的发展,也为后世对于文学风格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汉代今古文经之争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汉代今古文经之争 孙明姚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自西汉以来,经学得到了繁荣发展,西汉刘歆校书争立古文经学,由此揭开了一场延续至东汉末年的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序幕。
这是一场儒家内部的斗争,今文经学专讲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却注重训诂。
今着重通过今古文的异同、今古文经的由来与划分、汉今古文经之争的实质与影响三个问题来深入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汉代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争论作者简介:孙明姚(1993.3-),女,汉族,重庆市万州区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103-01自西汉以来,主张古文经学的刘歆与主张今文经学的太常博士为是否立《毛诗》、《古文尚书》、《古文礼经》(《逸礼》:《仪礼》十七篇以外)、《左氏春秋》为太学而进行了多次激烈辩论,因而掀起了这场著名的今古文经之争。
一、今古文的异同关于今文、古文,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曰:“今文者,今所谓隶书,世所传熹平《石经》及孔庙等处汉碑是也。
古文者,今所谓籀书,世所传岐阳石鼓及《说文》所载古文是也。
隶书,汉世通行,故当时谓之今文;犹今人之于楷书,人人尽识者也。
籀书,汉世已不通行,故当时谓之古文;犹今人之于篆、隶,不能人人尽识者也。
”那么何为今文?何为古文?所谓今文与古文,最初是指两种不同的字体。
今文是汉代所通行的写于竹帛之上的隶书,而古文则是先秦保存下来的用六国文字抄写古本的字体。
王国维先生在《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中指出:“其书皆以东方文字书之,汉人以其用以书六艺,谓之古文。
”到后代,今古文就作为了学派的派别。
那些传授先朝“经典”的人所持写本是古文字写的,就名之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就名之为“今文家”。
今文家标榜“经世致用”,专讲微言大义,表明章句义理,强调经书直接的、简单的、实用的目的,宣扬天人感应,把儒学神化,带有些许迷信思想,为巩固现实统治阶级统治所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春秋》为例浅谈今古文之争
经学是我国历史上训解和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
其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
《说文解字》将“经”训为“织”,段玉裁注为“纵线”,以此引申为穿订书册的线,进而指书籍,然而这里的“经”是专指官方指定的儒家经典。
经学产生于西汉。
由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的焚书坑儒,将全国图书以及学术集中到咸阳城,秦亡后,项羽焚烧咸阳,致使大量先秦典籍消失於历史舞台,六经除了《易经》之外,其它几未能幸免于难。
汉朝建立后,从文景时期开始展开了大量的献书和古籍收集工作,部分年长的秦博士和其他儒生,或以口述方式默诵已遭焚毁的经典,或把秦时冒险隐藏的典籍重新拿出,使之传世。
因为文字、传述和解释体系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学派,但其版本上则基本相同,后来统称为今文经。
汉景帝末年鲁恭王扩建王府,坏孔子宅,从鲁壁中发现一批经典;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收集了大批的古典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周官》,皆收入秘府;汉宣帝时又有河内女子毁坏老屋,得几篇《尚书》。
这些出土的文献都是用战国古文字书写,与通行的五经相比,不仅篇数、字数不同,而且内容上也有相当差异,此后即统称为古文经。
以解释《春秋》为例,今文经有两本,分别为《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古文经也有两本,分别为《左传》、《毛传》。
现以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重要著作为例, 探讨二者的差异。
首先是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章的差异。
《左传》、《毛传》所依据的经书一般都是西汉中期以后在民间发现的古书,用六国古文字所书写而成。
而《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在汉代及其以后整理成书,用汉隶抄写的。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并不仅仅是在此的差异,主要在于它们对经书的解释与治学方法的不同。
1.今文经学重在阐述经书的“微言大义”,学风活泼,但又往往流于空疏荒诞。
如:元年春王正月。
(《春秋. 隐公元年》) 上引《公羊传》、《穀梁传》对《春秋》的解释,主要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如:“大一统”、“子以母贵, 母以子贵”等等, 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
因而今文经学的《公羊传》、《穀梁传》就受到了皇帝的重视。
特别是《公羊传》被认为地位最高的一经。
这些今文经由此任意附会经义,不合本旨,可见一斑。
古文经学注重对经书的训释,注重典章考据,学风朴实。
如: ( 1)元年春王正月。
( 《春秋.隐公元年》)《左传》解释为: 惠公之妃孟子卒, 继室以声子, 生隐公。
宋武公生仲子。
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 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生桓公, 而惠公薨, 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元年春, 王周正月, 不书即位, 摄也。
可以看出《左传》的解释,不穿凿, 不任意阐发,对经文解释得准确又精炼。
2.今文经学解释经文的视角是政治的, 《春秋》中:郑伯克段于焉。
《公羊传》重点阐发“克”字中隐存的微妙大义,《榖梁传》则重点谴责郑庄公处心积虑陷害兄弟违背亲亲之道的行为。
宣扬“阴阳五行”之学, 杂以“灾异谶讳”之说。
无论是《公羊传》的灾异, 还是《穀梁传》的“天人感应”之说, 都是毫无科学根据的臆想假说, 是极其荒诞的。
今文经学的空疏荒诞邹智极端,发展出谶纬神学,神秘主义极一时之盛。
古文经学的研究视角是历史的,同样对于“郑伯克段于焉”这件事,而《左传》讲述的重点是这个事件的本身。
另外它还注意到
用声训来解释经文, 是对训诂学的重大突破。
如: ( 1). 未见君子, 惄如调讥。
(《诗经.周南. 汝坟》)《毛传》:调, 朝也。
(2). 静言思之, 躬自悼矣。
(《诗经.卫风. 氓》)《毛传》:悼, 动也。
虽然用声训解释词义还存在“依声取义”的现象, 但通过声训可以探索出古音的一些规律,由古音通训诂, 在训诂学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古文经学训释经书的文风对清代“朴学”有很大的影响, 清代著名学者王念孙、朱骏声等尊崇汉学, 重视故训,由音考义, 自出新说。
之后训诂学基本上是沿着这条“朴学”之路向前发展的。
3.解释经书繁琐空虚。
汉代史学家刘歆曾指出:分文析义, 烦言碎辞, 学者罢老且不能究其一艺, 信口说而背传记, 是末师而非往古。
前面所引: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的解释有一百多字,《穀梁传》的解释二百多字。
并且文字拖沓,史实少。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明确批评今文经学繁琐之弊。
古文经学对经书的解释简明扼要,概括力强。
如: 郑人伐卫。
(《春秋.隐公二年》)《左氏传》“郑人伐卫。
伐公孙滑之乱也”。
( 2). 相鼠有皮, 人而无仪。
(《诗经.鄘风.相鼠》)《毛传》:相, 视也。
无礼义者虽居尊位, 尤为闇昧之行。
(3). 谁渭河广, 一苇杭之。
(《诗经. 鄘风.河广》)《毛传》:杭, 渡也。
文字简练,简单明了,表达清晰。
另外以研究《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家们认为孔子是“为汉制法”的“素王”,而古文经学家们崇奉周公,认为孔子只是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今文经学家们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是孔子政治思想所托,其中有许多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家们则认为六经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如果说今文经学关注的重心在于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的话,那么自西汉后期开始与之针锋相对的古文经学所关注的重心就是历史史料学与语言学。
今古文经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
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耐人寻味的是,经今古文之争却是旷日持久,自汉代起一直波及到清朝末年。
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后世二千多年的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汉成帝年间,刘歆的《移让太常博士书》揭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学术公案——古今文之争的序幕。
刘歆认为古文经《左传》的价值远远超过今文经《公羊传》和《谷梁传》,因此他向朝廷建议将古文经正式列于学馆,给以合法地位。
但他的这一建议遭到今文经学博士的强烈反对,刘歆的建议最终未被采纳。
但由此引起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经学今古文之争,刘歆也被称为古文经学的奠基人。
东汉章帝时鉴于今古文思潮繁杂,为巩固封建统治,统一学说,召开白虎观会议,制定《白虎通议》,极大削弱了今文经的势力,也标志着汉代经学由盛转衰,也使得汉代今古文经之争在形式上结束。
东汉以后,今古文经学之争随着学术风气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时起时伏。
东汉至唐,基本上是古文经占据优势,宋代由于“宋学”的兴起,宋学一反古文经学的训诂、传注传统,主张直接从经文中寻求义理。
这一时期,正统的古文经学告衰。
明代,经学进一步衰落。
清代前期,古文经学复兴,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乾嘉学派的出现而达到全盛时期。
嘉庆、道光年间,古文经学进入尾声,今文经学却又兴起。
魏源、龚自珍及康有为等人主张变法,他们吸取了汉代今文经学
派主张改制的思想,极力提倡今文经学。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长达两千多年的今古文学派之争也随之消亡。
在我看来,经书的内容难以理解,因而充满争议。
但却又是包括解释宇宙秩序、政治、道德规范、甚至日常生活等等一切的准则以及正当性来源,所以研究经书便成为汉代以来最重要的学术活动。
加上汉武帝对於经学的奖励推行,使通晓经书的人获得礼遇,使投入经学研究的人更多。
但这些人面对风靡于世不同版本的经书,使得他们必须从中作出选择。
在政治层面,只要哪一种经学对巩固统治有利,统治者会不遗余力的增强这种经学的实力,提高它的影响力。
说到底经学在这段时间内的斗争,不过是争当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而已。
除去政治层面,当然也不仅仅如此,今古文之争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丰富了经学的内容,提高了经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于后世我们研究今古文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正如周予同先生所指出的:“因经今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以明,因经古文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文字学、考古学以立,因宋学的产生而后中国的形而上学、伦理学以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