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代的经学教育
今古文经学对比举例

今古文经学对比举例
今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经文不同:
- 字体不同:今文经多用汉代通行的隶体,古文经多用秦汉以前的大篆(籀)、小篆体。
- 内容不同:现存的经书主要依靠老儒依靠记忆背诵记录,字体为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
有的经书发现于私人收藏或屋壁之中,用汉代以前的字体写成,便称为古文,导致内容上的不同。
- 解释不同:古文经学的学风比较朴实保守,接近于孔子的讲法。
今文经学的学风比较浮夸,喜欢讲阴阳五行、谶纬灾异,解释篇目时存在“支叶繁滋”的问题。
以上是今古文经学的对比举例,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斗争自西汉末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清朝,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汉经学与东汉经学西汉和东汉的区别

西汉经学与东汉经学西汉和东汉的区别汉代经学是整个经学发展的高峰,皮瑞锡在《经学历史》中将经学的发展分成十个时期,其中包括经学的开辟时期、流传时期、昌明时期、极盛时期、中衰时期等等。
其中的昌明和极盛时期,指的就是汉代经学。
汉代经学不仅将产生不久的经学发扬光大,更开启了经学研究的两个方向。
今文经学重在义理,解释经书善用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重在训诂和考据,喜欢逐字分析。
这两个方法对后世经学影响极大,唐明清等经学研究都是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发展和延续。
周予同在为皮锡瑞《经学历史》作序时将中国经学分为三大派:西汉今文学、东汉古文学、宋学,可见汉代经学的地位。
关于汉代经学,历来有很多评价。
柳诒征先生在中国文化史里说到:“两汉同重经学,而学术风气不同。
西汉多治今文,罕治古文;东汉者今古文并立。
前汉今文说,专尚微言大义,后汉治古文,多详章句训诂。
此两汉经学之别也。
……西汉之人,多专一经;东汉则多兼通,所著解说,动辄数十万言。
是亦学术进步之证也。
”今文经学以阐释义理为主,重在详今略古,以古为今用。
如皮锡瑞《经学历史》中谈到:“武、宣之间,经学大昌,家数未分,纯正不杂,故其学极精而又用。
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
”史书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汉书・夏侯胜传》:“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
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笔下出,欲何之?’……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
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曰:‘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
故云臣下有谋。
’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
”然而太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也使其丧失一定的客观性。
如为了要经世致用,很多经学家以汉律古,用汉代的知识来解释经书。
《尚书・皋陶谟》有“钦四邻”语,《洛诰》有“乱为四辅”语。
《尚书大传》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
试论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

试论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黄丽丽(汉语大词典编纂处,上海200001)提要: 今古文经学的对立是学术体系的全方位对立,它们在学派宗旨、学术内容、治学方法、学术渊源和思想资料等诸方面有很大的歧异。
这两大学派斗争的性质是学术成分参杂着政治成分。
在阶级社会中学术是脱离不了政治的,但学术有其独立的价值所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一种学术或学派衰朽了,自有另一种学术或学派兴起以矫正其弊病或取而代之。
今古文经学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斗争和融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 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斗争;性质中图分类号: I20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07)02-0094-08一、目前学术界的六种意见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我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个极予人启迪的经典个案。
前贤时哲对此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讨,建树甚多。
但在这两大学派的斗争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上,则见仁见智,观点至今仍有分歧。
目前主要有六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是学术观点之争。
如清季廖平认为今古两派学术观点截然不同,各自为家,今文学派宗奉孔子,以 王制为本,谓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政治家;古文学派宗奉周公,以 周礼为本,谓孔子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史学家,故两派壁垒森严,势如水火、阴阳!。
第二种意见认为是政治斗争和政治利益之争。
如蒋逸雪说:∀汉代今、古之争,自来视为学术论难,今观武帝之于河间献王,光武之于桓谭、尹敏,以及经师之作伪篡易,是属于学术问题者少,而属于政治问题者多也。
#∃范文澜也指出:∀今文经学反映着统治阶级当权部分的政治利益;和它相对立的古文经学,反映着不当权部分的政治要求,就是要求古文经学也作为入仕的一条道路%%争斗的结果,由于得势部分的腐朽无能崩溃下去了,原来不得势的部分一方面与某些崩溃中的得势部分相混合,一方面取得了胜利成为得势者。
#&孙筱则认为今文学派是维新派,其观点是王权专制政治的反映;古文学派是守旧派,其观点是宗法政治的反映,代表了两汉时诸侯王国和豪门世族的要求;今古文之争是汉代各种政治斗争的表现。
古今文经学之争

古文经学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
用先秦的古文字“篆书”书写的儒家经书称为古文经,训释、研究古文经的学问称为古文经学。
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
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
这些古文经传,都藏于汉朝的秘府,不立官学,只是民间学者私相传习而已。
今文经学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这些传授和研究今文经籍的学派称为今文经学。
第一次经学今古文之争西汉中后期,一些古文书写的经书陆续发现,并在民间传授。
这些古文经与今文经在内容、解释和观点等方面多有不同。
与今文经着重于阐述圣人的微言大义不同,古文经偏重于史实的解释。
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受召领校皇家藏书。
刘向卒后,哀帝又命刘歆继父业。
刘歆在校中秘书时阅览并研究了许多古文经籍,发现古文经不但文字与当时立于学官的博士本有异,而且有的博士本定为今文经。
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
基于此,在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请立古文经《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于学官。
因遭到太常博士(今文派诸儒所拒绝)群起反对,刘歆离开京都。
这是今古文经学的第一次重要争论。
第二次经学今古文之争西汉末,王莽欲篡权,提出“王田”的主张,要将土地收归国有,利用《周礼》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以为现论依据。
《周礼》属古文经,古文经学地位因得以提高。
王莽秉政后,将古文经学立于学官。
平帝时,立五个古文博士,以与今文经学对抗。
东汉初,刘秀利用谶语巩固政权,即位后,倡今文,废古文。
谶纬之风影响了东汉经学的今古两派。
东汉光武帝立今文五经十四博士,而不立古文经。
再次确立今文经学在官学中的统治地位。
当时古文经学在朝野势力和影响均已较大,治古文经者迫切要求立古文经学于学官。
建武四年(28),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古文《费氏易》、《左氏春秋》置博士。
经今古文之争名词解释

经今古文之争是中国清代经学中的重要派别之争。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本是指经书的文字和篇章结构,并没有什么政治内容。
但到西汉末年,两种经学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东汉的古文经学家贾逵、许慎等认为刘歆将“左氏传”、“毛诗”、“周礼”等归入官学是“颠倒五经”,“离其宗旨”,并指责刘歆“非毁先帝,嫉害圣人”。
东汉末年,郑玄兼采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著《六艺论》批评“今文师说立于学官,而古文之学,至郑犹不绝”。
清初学者黄宗羲、朱权、毛奇龄等都是明末清初的学者,他们反对明末的空疏学风,提倡经世致用。
他们认为,今文经学注重阐发义理,古文经学注重训话名物,两者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应互相攻击。
但是到了康熙后期,清代中叶以后,王阳明学说流派占据统治地位。
汉代今古文经学争论概述

汉代今古文经学争论概述金鑫【摘要】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古代官方学说.当时由于古文版儒家经典的出现,有些儒者开始对今文经典以及今文经学家的治经方式产生质疑,今、古文经学家的争论由此而始.西汉末年,今古文经学家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给予《左氏传》官学地位.这一阶段的论战虽然以古文经学的失败而告终,但《左氏传》的地位得以提高.东汉初期,光武帝设立《左氏传》博士,《左氏传》的地位得到官方承认.东汉中后期,古文经学家郑玄遍注群经,取得了这场论战的胜利.【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2)003【总页数】3页(P57-59)【关键词】古文经学;今文经学;儒学;春秋【作者】金鑫【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2“经”原指纺织物上的纵线,与“纬”相对。
“经”字后来引申为揭示根本正道的书籍,成为上古时代典籍的统称。
“纬”字也引申为对于经加以阐发和解释的一种文体。
作为“五经”的上古典籍,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经过孔子的整理、修正,五经逐渐成为儒家专门研习的经典并且传承至今。
在儒家传承诸经的过程中,对于诸经之间的地位、关系、注疏、以及解释等诸多问题都曾发生过争论。
总体来说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儒学的内部纷争。
汉代是将儒学确立为官方学说的第一个大一统朝代,对儒学经典的解释在那个时代尤为重要。
本文试图以今古文经学争论的发生、发展至终结为脉络梳理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整个过程。
一、汉代今古文经学争论之背景诸子争鸣之后,儒学在汉代武帝时期被尊为官方思想。
汉武帝为进一步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改革了以前的博士制度,设立专门讲授《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五经博士成为当时政府所设立的学官,“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原因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原因自从春秋时代孔子教学以经授徒以后,五经成为后代儒生必读的经典古籍。
然而这些经书,最迟从战国时代开始,由于流传的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因而传本文字也有所不同;又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古代文献付之一炬,加上不同时代环境的变迁和各地语言文字的差异,传世的经典文献和后来出土的版本文字资料,难免因形体不同,繁简不一,使得经师和儒生在讲授解释时,各有不同的主张,因而造成经义理解上的歧异,和思想倾向上的对立。
到了西汉时代,经学就有了今文经与古文经之分。
今文经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抄写的,古文经则是用秦汉以前的古文字写成。
虽然同样是先秦儒家留传下来的经典文献,但在经师和儒生心目中,前者大都出自西汉初年宿学名儒的口耳相传,像《今文尚书》《诗经三家诗》《公羊传》《仪礼》等书,都属于今文经;后者则是西汉景帝以后孔壁出土或民间呈献的古籍,像《古文尚书》《毛诗》《左氏春秋(左传)》《周官(周礼)》《古文孝经》等等,都属于古文经。
今文经学者以为经书讲的是经世济民之学,可由三纲五常推衍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甚至可藉阴阳五行之说来推究政治得失及天人之道。
他们重视的是阐发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者则是把这些经籍视为历史文献,主要做为授徒讲学之用,注重的是文字训诂,首先要求把经文解释清楚。
因为重点不同,师承不同,于是逐渐分成两大学派,造成汉代今文经学派与古文经学派的门户之争。
在汉代今、古文学派长期的对立斗争中,起先壁垒分明,各不相让:在政治上,今文学派配合时务,关心世事,古文学派则主张复古,专心学术,趋于保守;在思想上,今文学派倡言阴阳五行,以谶纬图书附会政治人事,古文学派则讲究典章制度,论政亦悉依古圣先王;在学术上,今文学派喜就经文以阐发微言大义,古文学派则多按字面以训解经文本义。
演变到后来,不论是今文学派或古文学派,学者多株守一经,家有家法,师有师法,陈陈相因,牢不可破矣。
起码在西汉末年已是如此。
西汉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由于帝王的提倡和公卿的好尚,设科射策,劝以官禄,今文经学非常昌盛,很多今文学派的学者受到重用,有的立为博士,而古文经学则多止流行于民间。
评述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

评述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一个篇章。
始于汉朝仁宗时,大致到晚汉时期完结,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涉及着汉代学术史上重大的风气,即今古文道斗争,及其产生的折衷思想的兴起。
此次争论,有两个重要派别,即今古文运动和经学运动,这两个派别代表着汉代经学和文学的发展道路,都以辩证解释经典和文献,互相争辩,斗争不断。
今古文学家的主张,像车老师、司马迁等人,提倡“今字古意”,即以今人的字形用古之意
思来解释古文,不拘泥于字形的真实意义,这就是真正的中国的差异性文化,他们的强调
是要维护古代文献的神髓,一定要加以充实,使古文成为有意义的“今人”的语言文字,促
进今古文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经学家们,比如谢灵运、刘义庆等人,认为,古文译以“古字古声”为根本,力
求维护古经的完整性,以维护"古<经"的真实形象,他们主张弘扬古代文献真实意义,把
其真实形象呈现给人们。
今古文经学争论,一方是提倡“今字古意”的古文译法;另一方是提倡“古字古意”的原文译法。
在古代,“今字古意” 大多成功,比如山海经、太玄经等宋朝的译本,“今字古意”的新译,大大地拓宽了人们的知识面。
但是,“古字古意”的原文译法,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因为这种文献译法可以维护古经完整性,解释古经的至源,对提高中国文学理解水平有明显贡献。
总之,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文化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块重要考古篇章。
今古文经学之争的起因,就在于汉代文化发展中,经学古文的反思和研读,才把古文思想和道义形态化,促进了汉代文学的发展。
两汉今古文经学

两汉今、古文经学一“两汉时期,因所据文本不同、师承解说不同、研究目的不同,经学分为今文学和古文学两大派。
今文学派认为六经是政治学说,他们偏重微言大义,以经术饰吏治,重实用而轻经术。
古文经学派认为六经皆史,以考据之法治经,重视名物训诂,被称为朴学。
”[1]p25“今文经学派主张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惯于以唯心主义的态度解释经学,进而来穿凿比附时政,直接为当时的封建统治、伦理道德提供思想根据。
代表人物是《公羊》学派的董仲舒。
…古文经学派力求保持先秦儒学的史官文化传统,反对随心所欲地解释古代文献。
他们以出土好传世文献为依据,以恢复古书的本来面貌为目的,主要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重点解决经籍中的文字、音韵、训诂等问题。
代表人物是刘向、刘歆父子。
”[2]p7二(以下内容均摘自许道勋、徐洪业《中国经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不一一注明。
)“古文”与“今文”对举,最早见于《史记》。
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标志着今文经由民间私学变为朝廷官学。
《汉书·儒林传·赞》:“武帝立五经博士,《书》唯有欧阳(生)、《礼》后(苍)、《易》杨(何)、《春秋》公羊而已。
”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召开了著名的石渠阁会议,命儒生讲论五经异同,由太子太傅萧望之主持,宣帝亲自参加,并作最后的裁定者。
因此,评议经义异同就是以维护封建礼制为准则,凡是符合统治需要的,就会得到皇帝的认可与推崇。
两年后,黄龙元年(前49年),从官制上正式确立博士生员数额,这就是黄龙十二博士。
东汉光武帝“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
先是四方学士多怀携图书,遁逃林薮。
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
”于是,建武初年立十四博士。
建武十四博士的设置标志着今文经达到了繁盛的阶段,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经学开始走下坡路了。
原来的博士官隶属一九卿之一的太常官署,现在只是太学里讲授经学的教官。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十一月召开白虎观会议,讲论五经异同。
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一、概述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极为丰富的时期,经学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学术流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古文经学作为汉代经学的两大主要分支,它们之间的斗争与融合构成了汉代经学发展的重要线索。
今文经学主要依据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进行阐释,强调经文的微言大义和义理阐发。
而古文经学则依据更早的篆书或六国文字书写的经书,注重经文的文字训诂和历史背景。
由于这两种经学在经书的版本、解读方法以及学术理念上存在差异,因此它们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斗争。
这种斗争不仅体现在学术观点的交锋上,更体现在政治权力和文化地位的争夺上。
今文经学在汉代初期受到官方的推崇,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古文经学的兴起和发展,其学术地位逐渐得到认可,并对今文经学构成了挑战。
尽管今古文经学之间存在斗争,但它们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有着相互融合的趋势。
今文经学家在坚持自身学术理念的也吸收了古文经学的某些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古文经学家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说,与今文经学形成互补。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汉代经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是汉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反映了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发展性。
1. 汉代经学的历史背景与重要性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均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在这一时期,经学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与演变对于整个汉代乃至后世的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经学的兴起,首先源于秦朝焚书坑儒后儒家文化的衰落与复兴。
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寻求治国理政的方略,开始重视儒家文化,提倡经学。
随着汉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经学因此得以在汉代社会中广泛传播。
汉代经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经学家们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诠释与注解,不仅使得儒家文化得以延续,更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汉代经学体系。
争吵两千年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谜阅读答案

《争吵两千年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谜》阅读答案《争吵两千年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谜》阅读答案争吵两千年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谜今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始兴的儒学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
作为学术发展不可缺少的备件之一,学术流派之争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耐人寻味的是,今古文经学之争却是旷日持久,长达两千余年,其范围也远远超出了学术论争。
本文的“经”即指儒家经典部分,古老的经书内容深奥,主要靠经师的传授得以流传。
由于讲授者对经书的理解各不相同,于是,便产生了以经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经学。
所谓今古文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
秦初,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大搞“焚书坑儒”,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幸免,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可是,西汉流行的儒学经典多无旧典文本,而是靠幸存的经师口授相传,由习经生们记录下来,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便是西汉通行的隶书,属当时代的“今文”,故而这类经书被称之为今文经。
从表面来看,今古文经学之争主要表现在文字及对经义的理解、解释的不同。
一般来讲,解经时,今文经学注重阐述经文中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注重文字训诂;今文学派竭力把经书和神学迷信相联系,特别在西汉,今文经学家为迎合统治者的喜好,解经时喜欢掺杂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
他们把经学和阴阳五行相附会,把经书说得神乎其神,古文学派虽然还未能完全摆脱神学迷信的羁绊,但却反对讲灾异谶纬,注重实学。
汉代的今古文学派之间的斗争非常尖锐。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盛行,王莽改制失败后,东汉光武帝又废古文经倡今文经,但古文经仍在民间有相当的影响,随着今文经学研究的日渐走向繁琐,其影响也日益衰退。
到东汉中叶以后,古文出现了一批堪称大师级的古文经学这一时期,并压倒今文经学。
经学崛起发展,家,值得一提的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本是马融的高足,属古文经学派,但他不拘泥于师说,也兼通今文经,并善于吸收今文经学中的一些学说,从而使古文经学更加完善,也使得古文经学最终压倒了今文经学。
今古文之争的典型事例

今古文之争的典型事例有很多,以下为其中几个:
1.清朝的桐城派和阳湖派之争:桐城派和阳湖派都是清朝时期的文学流派,主张不同的文学风格。
桐城派强调文章的简洁、严谨和雅致,而阳湖派则主张文章的自由、灵活和自然。
两派之间经常发生争论,互相指责对方为“伪道学”。
2.明朝的公安派和竟陵派之争:公安派和竟陵派也是明朝时期的文学流派,主张不同的文学风格。
公安派主张文章应该自然、真实、通俗易懂,而竟陵派则主张文章应该奇特、深奥、难以理解。
两派之间也经常发生争论,互相指责对方为“邪说”。
3.宋朝的理学和心学之争:宋朝时期,理学和心学两个学派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理学主张通过研究经典来认识世界和人类本质,而心学则主张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和世界。
两派之间互相指责对方为“异端”,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争论。
4.汉代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汉代时期,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个学派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今文经学主张通过孔子和其他大师的口头传授来理解经典,而古文经学则主张通过研究古代文字来理解经典。
两派之间互相指责对方为“伪经”,进行了近百年的争论。
这些事例都表明了今古文之争的激烈程度和复杂性。
在争论中,各派都坚持自己的主张,互相攻击,甚至不惜进行人身攻击。
这种争论不仅反映了不同流派之间的矛盾,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
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发展脉络

汉代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发展脉络(一)西汉今文学:发生在西汉,就是所谓的“今文十四博士之学”,在西汉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在学术界有独尊之势,后来古文学的暴兴,和郑玄、王肃混乱家法,今文学便逐渐衰落。
延到曹魏、西晋,因为战乱和胡祸的过烈,连仅存的章句传说也随兵灾而消灭了。
一直到清代的中末页,由于社会政治、学术等各方面趋势的汇合,于是这骸骨似的今文学忽而复活,居然在学术界有“当者披靡”的现象,当时所成为常州学派、公羊学派,就是这西汉博士的裔孙。
现在清覆亡已16年,但这今文学的余波影响依然在学术界存在着,并且似乎向新的途径发展着。
西汉今文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六经为孔子致治之说,所以偏重于微言大义。
其特色为功利的,而其流弊为狂妄。
东汉古文学:发生在西汉末年,到了东汉,由于今文派自身的腐化和古文派大师的努力,大有取今文学而代之之势。
郑玄、王肃虽说混淆家法,但究竟祖袒古文学。
所以魏、晋时代,今文学亡灭,而古文学反日趋于发扬开展。
后来六朝的南北学,隋、唐的义疏派,虽然虚实繁简不必尽同,但立场与古文学却无差异。
一直到北宋庆历以后,经学上的怀疑学派——宋学崛兴,于是这正统派的古文学暂时衰歇。
但明代末期,因为姚江学派流于虚妄,和清廷思想压迫政策的实现,于是顾炎武扛了“舍经学无理学”的大旗来复兴古学。
清代三百年学术界的权威,便被这一派独占;所谓以惠栋为领袖的吴江派和以戴震为领袖的皖派,都同东汉古文学有着血统的关系。
东汉古文学以孔子为史学家,以六经为孔子整理古代史料之书,所以偏重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的,流弊为繁琐。
宋学:宋学的怀疑精神,唐代经师如啖助,赵匡,陆淳辈已开端绪,但这种风气的盛行不能不说是在北宋庆历以后。
到了南宋,因为研究方法的不同,虽可分为以朱熹为领袖的归纳派,以陆九渊为领袖的演绎派,和以叶适、陈傅良为领袖的批评派三派;但前两派立足于哲学的见解,以理欲心性为研究对象,而借助于经学的解释却并没有不同。
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
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用先秦古籀文字写成的经籍。
1、概念不同今文学派就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构成的学派,它的发生须要追溯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
今文经,则所指汉初由老儒诵读,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表述,由弟子用当时的楷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
古文经学,是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术流派。
与“今文经学”相对。
古文经,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
2、构成方式相同今文经指汉初由儒生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籍。
古文经指汉代前期从民间公开征集或孔子故宅壁间所辨认出的用先秦和古籀文字译成的经籍。
3、对孔子态度不同今文经学指出六经皆孔子所并作,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著重阐释经文的“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以董仲舒、何休等为代表,最轻《春秋公羊传》。
古文经学崇奉周公,视孔子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偏重训诂,与现实政治问题联系较弱;以刘歆、贾逵等为代表,最重《周礼》。
4、经典顺序相同今文经学视孔子为教育家、思想家,所以将五经顺序定为《诗》、《书》、《礼》、《易》、《春秋》,由浅入深;古文经学视孔子为史学家,将五经顺序定为《易》、《书》、《诗》、《礼》、《春秋》,按时间顺序排列。
钱穆先生认为今古文经学之争始于利益之争,当是定论之言。
5、兴盛衰败相同汉武帝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学,今文经学长期垄断汉代官学。
后今文经学逐渐陷入了僵化和烦琐,且又与谶纬结合,流于妄诞,西汉后期见衰。
古文经学却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故去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过今文经学之势。
汉末,古文经学家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之说,今、古文之争遂息。
至清代,今、古文经学之争再起,古文经学的治学路数为乾嘉学派和章太炎等所发扬,今文经学则为常州学派所复兴,并最终成为康有为推动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今古文经学之争

今古文经学之争2.今古文经学区别今古文经学根本区别,是西汉武帝时期所立的《五经》博士官学经学与非官学经学的对立,并且它们的主要差别并非全归于所依据的经书文本不同,而实在是由于彼此对于经书的解释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思想倾向。
具体而论,可分为所主经传文本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学术思想不同、推尊宗主。
所主经传不同,主要体现在《春秋》《礼》二经上,即今文经学主《春秋公羊传》,而古文经学主《春秋左氏传》《周礼》。
研究方法不同。
今文经学注意到经书文字与作经书的圣人之意之间的矛盾关系,主张言不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言辞把握思想,但有不能拘泥于言辞,完全理解经书几乎不可能,董仲舒就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因此,他们注重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和言外之意,力图从古代经典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药方。
而古文经学主张言尽意,认为后学者可以通过对经书字词的理解得到其中的古帝王之道,所以特别重视文字、音韵、史料、制度的研究。
学术思想不同。
今文经学是为西汉大一统帝国以至整个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制定基本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也是对整个先秦诸子学和上古王官之学的融合。
而古文经学则是针对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通过回归三代官学的形式,对今文经学学术思想作出修正,使之顺应社会要求。
推尊宗主不同。
今文经学重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按照《诗》《书》《礼》《易》《春秋》的顺序排列经书,并且认为这个顺序是按照难易程度排列的,越往后越难理解,也越高深。
而按照传统说法,《诗》《书》《礼》《易》皆为古帝王时代的产物,唯有《春秋》为孔子所作,这个顺序明显在抬高孔子。
还有一些今文学家则进一步神化孔子,封孔子为“素王”,取代秦王朝的地位,直接三代政统而下启刘汉王朝。
古文经学则不然,它按照《易》《书》《诗》《礼》《春秋》来排序,这个序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这就大大降低了孔子在经学中的地位,而更推尊古代圣王。
争论。
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
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略论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过程,揭示这一历史时期学术思想变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学术繁荣、思想活跃的时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是这一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重要事件。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经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区别和联系。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别介绍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在汉代的发展状况和主要代表人物,分析它们之间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原因。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汉代今古文经学斗争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这一斗争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汉代今古文经学的融合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逐渐由对立走向融合,形成了新的学术思想和解释体系。
文章将详细探讨这一融合过程的具体表现,如经注的互释、经义的相互渗透等,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文章还将关注这一融合过程对汉代学术思想界的影响,如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等。
文章将对汉代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进行评价和总结。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反思,我们可以认识到经学在汉代学术思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今古文经学斗争与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这一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变迁的重要视角和方法。
二、今古文经学的定义及其特点今古文经学,是中国汉代特有的经学现象,是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今文经学指汉初由儒生口耳传授,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写出的经籍;古文经学则指出现较晚,由古文字写成的经籍。
它们虽同为阐释儒家经典的学问,但在经书的来源、文字的解读、义理的阐释以及经典的传授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
今文经学注重经典的实用性,强调经文的现实指导意义,其特点在于强调经文的直接解读和应用,对经文的解释往往结合当时的政治、社会实际,力图将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相结合,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理论依据。
论两汉今古文之争

论两汉今古文之争内容摘要: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经今古文之争,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术方面的原因但最终在一批批经学大师的努力下,双方开始趋向融合。
这不仅仅是汉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且贯穿着之后近两千年的学术史之中。
关键词:今古文含义斗争原因过程影响以“经”专指儒家经典,是在汉武帝之时。
汉初,文帝时开始设置“经博士”,这时候的经已经初步具备了法定经典之意。
武帝建元五年(前136)设立“五经博士”,《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每经下设置一名或几名法定博士,各自以家法传授给弟子,研究儒家经典,贯通古今。
为了激励士人专心儒学,武帝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
这一制度的推行,使得天下学士靡然风从,鹜求补列博士弟子、受业习经。
因此,传经、注经和解经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这便是两汉至明清被神学化了的官方哲学——经学。
武帝之后,经学被推尊为了统一天下的思想的官方哲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有学术的总源。
但是,由于经学内部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延续千年的经今文和经古文之争。
西汉初年,重修文治,开始对古籍进行发掘与整理。
然而秦朝时期的焚书使得前秦的古书典籍遭到了严重的损毁,已无旧本,有的仅是战国秦代以来的老儒家们凭借记忆背诵,口耳相授,由弟子们以当时所使用的文字——隶书抄写并整理而成,这部分儒家经典被称为“今文经”。
今文派为什么由互相间对于经书、经学的说法发生了那么多的不同?第一个原因在于无意间的立异。
各家的老师在讲解经书时难免有不一样的各家之言,或是在听、记时也难免弄错的。
接着就一代代的往下传,错误也就随着一代代的传授下去。
错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这就是无意之间形成的分歧所发生的变异。
第二个原因是故意的分歧。
因为要争着当“博士”,就故意立异。
于是对于经书越讲越错,而经书本身也就越来变化越多,甚至于故意将经文写错。
这就是汉朝经书的变异情况。
由于今文学派既读不通书又权势过大,以致经学混乱。
汉代今古文经之争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汉代今古文经之争 孙明姚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 要:自西汉以来,经学得到了繁荣发展,西汉刘歆校书争立古文经学,由此揭开了一场延续至东汉末年的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序幕。
这是一场儒家内部的斗争,今文经学专讲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却注重训诂。
今着重通过今古文的异同、今古文经的由来与划分、汉今古文经之争的实质与影响三个问题来深入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汉代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争论作者简介:孙明姚(1993.3-),女,汉族,重庆市万州区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103-01自西汉以来,主张古文经学的刘歆与主张今文经学的太常博士为是否立《毛诗》、《古文尚书》、《古文礼经》(《逸礼》:《仪礼》十七篇以外)、《左氏春秋》为太学而进行了多次激烈辩论,因而掀起了这场著名的今古文经之争。
一、今古文的异同关于今文、古文,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曰:“今文者,今所谓隶书,世所传熹平《石经》及孔庙等处汉碑是也。
古文者,今所谓籀书,世所传岐阳石鼓及《说文》所载古文是也。
隶书,汉世通行,故当时谓之今文;犹今人之于楷书,人人尽识者也。
籀书,汉世已不通行,故当时谓之古文;犹今人之于篆、隶,不能人人尽识者也。
”那么何为今文?何为古文?所谓今文与古文,最初是指两种不同的字体。
今文是汉代所通行的写于竹帛之上的隶书,而古文则是先秦保存下来的用六国文字抄写古本的字体。
王国维先生在《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中指出:“其书皆以东方文字书之,汉人以其用以书六艺,谓之古文。
”到后代,今古文就作为了学派的派别。
那些传授先朝“经典”的人所持写本是古文字写的,就名之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就名之为“今文家”。
今文家标榜“经世致用”,专讲微言大义,表明章句义理,强调经书直接的、简单的、实用的目的,宣扬天人感应,把儒学神化,带有些许迷信思想,为巩固现实统治阶级统治所用。
十三经导读

十三经导读织之从丝谓之经,必先有经而后有纬,是故三纲五常、六艺谓之天地之常经。
经为常,即“常道”,认为因儒家经典蕴涵有永恒而不可变的真理。
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也猜测,或当孔子删定六经之时,以其道可常行,正名为经。
《汉书。
艺文志》在谈到诸子起源时曾说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史记》写道,“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衰,乃遂去。
”于此既见老子的学术宗旨,也可进一步明了西周官学是怎样瓦解以及私学是怎样兴起的过程。
《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
”中国文明的起源相当早,文字的发明与使用也在孔子之前一个相当久远的年代。
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三坟》,是伏羲三皇之书;《五典》是唐尧、虞舜五帝之书;《八索》,是有关八卦的最早的书;《九丘》为九州土地、风气之书。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焉。
孔子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尧之际,下至秦缪公,编次其事。
从今存《尚书》看,所渭《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等等,其成文则绝对在孔子之前。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分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申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
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古文经学之争与汉代的经学教育
一、“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1、文字上:“今文经学”,是指运用汉代流行的隶书字体记录下来的儒经;“古文经学”,是指运用古文字(即先秦六国文字)记录下来的传本。
2、学统上:均视“六经”为正宗。
今文经学家视孔子为政治家,改革家,“六经”为其“托古改制”之作,因此研究和传授“六经”的目的在于阐发其“微言大义”,寻求治国安邦之道,所本者为《春秋》;
古文经学家视孔子为历史学家,认定“六经皆史”,研究与传授“六经”,应遵循孔子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之原则。
所本者为《周礼》、《尚书》。
学风上:今文经学重“微言大义”之阐发,故奔放、开阔,但缺乏实在,甚至不惜歪曲历史;古文经学则重论据、训诂,学风朴实。
3、政治态度上:今文经学家竭立迎合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儒学中渗入大量阴阳五行思想,相信并宣传灾异、谶纬迷信。
一般为社会改革派人物,思想较为激进;古文经学家则相反,讲求实学,注重训诂,恪守传统,思想较为保守。
二、“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的起因:
今古文经学的公开对立,始于刘歆向朝廷建议设立“古文经”学官(博士),而其水火不容的发展态势,则有着深层的社会、政治原因。
三、“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的暂告结束:
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杂糅了今、古两派的经说,今、古文经学之间的斗争暂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