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神经重症低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重症低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文章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48(06)神经重症低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低温治疗安全有效,其脑保护和改善神经功能作用与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一致。
然而,还有更多的脑损伤后昏迷患者或脊髓损伤患者需要开展低温治疗临床研究,并加强低温治疗规范。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对成人低温治疗的相关文献(2000–2013年Medline数据库)进行了检索与复习,采用2011版牛津循证医学中心(Oxford Center for Evide nce Based Medicine,CEBM)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级别确认和推荐意见确认[1],对证据暂不充分,但专家讨论达到高度共识的意见提高推荐级别(A级推荐)。
低温治疗适应证低温治疗具有降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和神经保护作用,并经多个临床试验证实。
一项心肺复苏(包含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搏骤停)后昏迷患者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5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481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温治疗组出院时生存率更高(RR=1.35,95%CI 1.10~1.65),神经功能预后更好(RR=1.55,95%CI 1.22~1.96;1级证据)[2]。
另一项心肺复苏(不可电击复律心律)后昏迷患者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1 382例)显示:低温治疗有降低病后6个月病死率(2项RCT,RR=0.85,95% CI 0.65~1.11)、院内病死率(10项队列研究,RR=0.84,95%CI 0.78~0.92)和出院时神经功能不良预后(脑功能分级3~5分,RR=0.95,95%CI 0.90~1.01)的趋势(1级证据)[3]。
目前,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低温治疗已成为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治疗手段[4]。
急危重症患者亚低温治疗技术规范

急危重症患者亚低温治疗技术规范【名词定义】亚低温治疗是一种以物理方法将患者的体温降低到预期水平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具体方法为降温毯+肌松冬眠合剂十呼吸机辅助呼吸,为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常用的降温方法。
一般将轻、中度低温(28〜35。
C)称为亚低温,研究表明,脑细胞损伤后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减轻神经元的损伤、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
【适应证】1.颅脑创伤。
2.脑缺血、脑出血。
3,蛛网膜下隙出血。
4.心肺复苏后。
5.中枢性高热、惊厥。
【禁忌证】1.高龄。
2.严重心律失常。
3.休克。
4.颅内大出血。
5.凝血功能异常等。
6.入院时中心体温低于30℃o7.对血管活性药物或支持治疗无效的休克。
8.明确脑死亡患者。
【目的】1.降低脑代谢。
9.抑制细胞死亡。
10影响离子泵和抑制兴奋性神经毒性。
11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
12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13.保护血脑屏障和减轻脑水肿。
14改善细胞内外酸中毒和细胞代谢。
【制度与依据】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组2019年发布的《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该共识的制定是结合近年来的国内外进展而进行。
其中共识意见的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GRADE标准。
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
【准备】1.用物准备:医嘱单、亚低温治疗仪、治疗盘、电源及插板、洗手液,检查用物的有效期,物品处于备用状态。
2.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关闭门窗(或窗帘),请无关人员回避,保护患者隐私。
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
4.患者准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不影响操作。
【操作流程】1.加水:检查水位计水位。
水位应达理想水位线。
水位线应位于亚低温治疗仪标识的红线处不能低于绿线处,可用上水管将侧板的任意一个接头,通过上水管与水源接好,其余管接头用密封堵盖堵死,缓慢加水(建议使用软化水)。
成人重症脑损伤目标温度管理共识2019版

级别 高 进一步研究结果几乎不可能改变对现有证据的信
度 中 进一步研究结果有可能改变对现有证据的信度
低 进一步研究有很大可能改变对现有证据的信度, 并可能提出新的结果
极低 现有证据的信度极不确定
PART 04
推荐建议
推 荐 建 议
TTM 专家共识2019
1.TTM的适用疾病
(1)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 (2)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TBI) (3)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4)癫痫持续状态 (5)急性细菌性 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6)热射病(heat stroke, HS)
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 目标温度管理
专家共识
2019版
01 目标温度管理定义 03 共识制定方法
02 目标温度管理机制 04 推荐建议
PART 01
目标温度管理定义
TTM 专家共识2019
PART 02
目标温度管理机制
TTM 专家共识2019
PART 03
共识制定方法
TTM 专家共识2019
2.TTM的实施和监测
TTM 专家共识2019
2.TTM的实施和监测
TTM 专家共识2019
3.TTM并发症的监测和处理
TTM 专家共识2019
3.TTM并发症的监测和处理
TTM 专家共识2019
3.TTM并发症的监测和处理
TTM 专家共识2019
4.预后的评估
谢谢聆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TTM的实施和监测
(1)TTM的实施方法 (2)TTM启动的时间窗 (3)TTM的分期 (4)TTM的镇痛镇 静治疗 (5)TTM的监测 (6)寒颤的监测和处理
ICU目标体温管理:

内容
• 一、心脏骤停后TTM • 二、创伤性颅脑损伤后TTM • 三、卒中后/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 TTM • 四、急性细菌性脑膜炎以及癫痫持续状态 者实施TTM • 五、休克后TTM • 六、TTM的实施与监测
三、卒中后/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 血后TTM
• 1. 成人早期严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 ➤ 建议考虑实施维持正常体温的TTM(专 家意见)。 • 2. 儿童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 ➤ 建议考虑实施维持目标体温为36〜 37.5℃的TTM以控制颅内压(专家推荐)。
一、心脏骤停后TTM
• 5. 成人院内心脏骤停(IHCA)患者 • ➤ 在恢复自主循环后仍然昏迷,建议考虑实施 TTM以提高具有良好神经功能患者的生存率(专 家意见)。 • ➤ 心脏骤停后,建议考虑维持目标体温在32~ 36℃的TIM,以提高具有良好神经功能患者的生 存率(GRADE2+)。 • ➤ 对于心脏骤停患者,不建议在转送至医院途中 输注大量冰盐水启动TTM(GRADE2-)。
内容
• 一、心脏骤停后TTM • 二、创伤性颅脑损伤后TTM • 三、卒中后/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 TTM • 四、急性细菌性脑膜炎以及癫痫持续状态 者实施TTM • 五、休克后TTM • 六、TTM的实施与监测
二、创伤性颅脑损伤后TTM
• 1. 成人重型TBI • ➤ 建议考虑实施目标体温为35~37℃的 TTM,以控制颅内压(GRADE2+)。 • 2. 儿童重型TBI • ➤ 推荐实施维持正常体温的TTM(专家意 见)。
内容
• 一、心脏骤停后TTM • 二、创伤性颅脑损伤后TTM • 三、卒中后/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 TTM • 四、急性细菌性脑膜炎以及癫痫持续状态 者实施TTM • 五、休克后TTM • 六、TTM的实施与监测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中的监测及护理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中的监测及护理摘要:目的探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中的监测效果及护理措施。
方法样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4月~ 2019年3月所收治的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患者入院12小时后,均进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严格将其体内核心温度控制在33~35℃范围内,持续4~7d,复温采用每2h升高0.5℃的方法升至正常体温。
然后对到达目标温度的时间及上下波动0.2℃时间进行监测,同时严密监测患者常规生命体征。
结果相较于传统的外部降温法,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方案存在降温迅速、插入导管用时短、降温过程平稳、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等临床应用优势,临床应用价值极佳。
结论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可快速使温度降至目标温度,且温度下降过程较为平稳、波动性小等优点,为患者身体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血管内低温;护理从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管理经验来看,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是其最显著特点。
当前,临床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方式,大量临床经验表明,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可及时发现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有效降低的一系列并发症发生率,当前,对于该治疗方案的而临床应有机制尚不完善,仍待进一步研究。
曹闻亚[1]通过对32例重症脑损伤患者行血管内热交换低温治疗中寒战监测试验研究,发现患者的体温调节机制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退化,所以,青壮年患者更容易出现寒战,而在低温治疗期间,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寒战,至于其病理原因,临床上还尚无明确研究,亟待进一步研究;苏琳丽[2]等通过对34例ICU中颅脑疾病重症患者行亚低温治疗的护理研究效果分析,指出该治疗方法具备降温速度快、目标温度维持稳定以及复温速度容易控制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为进一步研究,样本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64例符合相关条件患者为对象,给予血管内低温治疗与护理取得了较好疗效。
重症患者目标体温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重症患者目标体温管理考试一、单选题1.轻、中度低温属亚低温,临床上应用普遍,以()最适宜。
[单选题]*A.28℃B.30o CC.32o CD.33o C√E35℃2.亚低温治疗对()患者的神经系统结局有好处,持续治疗超过48小时能降低病死率。
[单选题]*A.脑出血B.缺血性脑卒中C.脑肿瘤D.脑震荡E.创伤性颅脑损伤√3.亚低温治疗开始的()易引起颅内压反跳,应积极观察,对症处理。
[单选题]*A∙6-12hB.12-24hC.24-48h√D.36-72hE.48~72h4.以下哪项不是外源性复温法?()[单选题]*A.体外循环√B.温暖毛毯C.热水袋D.水毯E.控温仪5.卢页脑损伤后,患者脑部温度可达()[单选题]*A.39-40o CB.38-42o CC.39-41o CD.38~43°C√E39~42o C6.亚低温治疗应定期血气分析,以保持电解质、内环境稳定,建议血清K+保持在()[单选题]*A.3.0~3.5mmo1∕1√B.3.5~4.0mmo1∕1C.4.0~4.5D.4.5~5.0mmo1∕1E.5.0~5.5mmo1∕17.《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专家共识》(202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A.新生儿出生8h内启动亚低温治疗,启动时间越早,神经保持效果越好8.亚低温治疗目标温度33℃,范围32~35°CC.适用于出生胎龄》36周的新生儿D.应采用缓慢复温,复温速度W∙5o C∕h,复温时间>5h√E.新生儿HIE亚低温维持治疗时间3-5d8.亚低温治疗越早越好,尽快降温目标,30分钟内将体温降至()以下[单选题]*A34o CB.35o CC.36o CD.37o C√E38o C9.体外循环手术,亚低温治疗方案,中度低温治疗不适应于()[单选题]*A.复杂先心病B.双瓣置换C.长时间体外循环D.中度冠状动脉弯路移植术√E.复杂的体外循环手术10.亚低温治疗仪使用过程中,()换水一次,专人管理。
目标温度管理:在重症护理方面现有的证据和实践

目标温度管理:在重症护理方面现有的证据和实践在重症监护病房,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多方面的治疗方式。
本文旨在介绍低温的概念、作用机制及在各类重症疾病中的应用效果。
在1950年以前漫长的历史阶段,降温在人类历史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希波克拉底的著作里就记载了冰敷伤口可以止痛。
在我国古代,中医用冰敷治疗早期的跌打损伤[1]。
在20世纪60年代,现代心肺复苏之父-Peter Safar在心脏骤停综合征中开始使用低温。
由于低温引起的并发症,例如患者冷却的时间越长或者程度越深会造成严重出血和败血症等,这导致低温的使用频率在1960-1980年间减弱衰退。
1980-2000年大量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低温会保护神经[2]。
2002年发表的两个随机对照试验(RCT)表明在心脏骤停后应用低温是有益处的,这改变了有关低温应用的领域[3-4]。
低温治疗(therapeutic hypothermia,TM)如今俗称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对抢救神经组织病危患者来说,TTM是一种独特的现代化治疗方法。
1 温度的定义健康人的正常体温(口腔)是(36.8±0.4)℃,正常的昼夜变化为±0.5 ℃。
直肠温度通常比口腔温度高0.4 ℃[5]。
借助肺动脉导管测量的血液温度是公认的“真正”核心温度的金标准[6]。
较低的食管温度是最快速准确的,这种非侵入式测量核心温度的方法接近黄金标准。
直肠温度和膀胱温度也能密切反映核心温度。
在临床上,鼓膜温度(通过测量来自鼓膜的辐射热量)通常用于代替深部脑温度。
1.1 低温低温的定义是核心温度48 h,与降低病死率和更加有利的神经系统预后相关。
因此应该个体化定义维持时间,部分患者可能超过48 h。
为了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此阶段应严格控制核心温度,波动范围为±0.5 ℃。
2020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2020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management,TTM)是应用物理和化学(药物)方法把核心体温快速降到目标温度,维持目标温度一定时间后缓慢恢复至正常生理体温,并且避免体温反跳的过程。
2002年以后TTM逐渐成为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并在多种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救治中广泛应用。
本共识建议针对不同急危重症疾病导致的脑损伤,选择目标化、个体化的体温控制管理策略。
TTM具有保护脑神经功能的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⑴降低脑代谢,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⑵从起始阶段减少脑细胞凋亡和坏死;⑶减少局部乳酸的产生,减少兴奋性毒性物质的释放;⑷减轻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和全身炎症反应;⑸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⑹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抑制血管性水肿。
在国外,TTM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脑损伤重症患者,以改善神经功能转归,而在国内尚无相关指南或共识指导TTM的应用。
因此,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成立了共识编写组,共同制订了《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旨在规范TTM的临床应用,并为进一步开展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提供指导意见。
1共识制定方法共识的制订过程包括:提出关键问题,系统收集相关文献,撰写初稿,提交共识编写组专家函审,提出修改意见。
修订后召开专家讨论会,确定终稿,再次提交共识编写组专家审核定稿。
共识意见的证据和推荐级别依照GRADE标准。
证据级别分为高、中、低和极低4级(表 1)。
根据对共识推荐意见的证据支持级别、效益、风险、负担和费用的综合判断,推荐级别分为强(GRADE 1+或GRADE 1-)和弱(GRADE 2+或GRADE 2-)2种。
2推荐建议2.1 TTM的适用疾病(1)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推荐意见1.1:对于可电击心律(即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在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但仍持续昏迷时,可使用TTM以改善神经功能转归。
危重脑损伤患者体温管理目标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推荐意见6.1:对于细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不伴颅内高压的昏迷患者,建议维持正常生理体温 以改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转归。(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6.2:对于细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伴颅内高压的昏迷患者,建议使用TTM,目标温 度为34~36℃,以改善患者生存率和神经功能转归。(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12.5:降钙素原在低温时诊断感染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不推荐在TTM期间单独使用 降钙素原诊断感染。(低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12.6:TTM治疗尤其是使用体表降温装置时,需警惕皮肤损伤等相关并发症。(低级别 证据;强推荐)
预后的评估
推荐意见13.1:建议使用脑功能分级量表(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y,CPC)评估心脏骤停后 存活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在1个月和6个月后)。(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13.2:建议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和美国国立卫 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神经重症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在1个月和6个月后)。(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13.3:建议随访患者近期(≤1个月)病死率和远期(≥3个月)病死率。(低级别证据;强推荐)
TTM 的 实 施
1 低温诱导阶段:尽快的将体温降至目 标水平,需要明确的是降温的时机、目 标体温和降温的方法。
3 复温阶段:复温是TTM的最后一 个阶段,也是最容易 出现严重并发 症的阶段。此阶段最重要的是控制复 温速率。
2 维持阶段:诱导阶段后即进入维 持阶段,此阶段最关键的是严格的控 制患者的目标体温,其波动在0.2~ 0.5℃。
推荐意见3.2: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出现中枢性发热时, 建议使用TTM维持目标体温为36.5~37.5℃。(高级别证据;强推荐)
急危重症脑损伤目标温度管理

心脏骤停复温速率为0.25~0.50℃/h,颅脑外伤0.25℃/h,难治 性癫痫持续状态<0.5℃/4h(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复温后仍需控制核心体温在37.5℃以下,至少持续72h(低级 别证据;弱推荐)
若单独使用体表保温装置控制寒颤不理想,可联合药物治疗, 建议优先使用非镇静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镁剂),其次 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TTM并发症的监测和处理
推荐对常见并发症进行监测,特别是对心律失常的监测(高级 别证据;强推荐)
TTM治疗影响药物PK/PD,临床药物治疗需相应调整(高级别 证据;强推荐)
寒颤的监测和处理
推荐使用床旁寒颤评估量表作为寒颤评定的工具(中等级别证据; 强推荐)
寒颤的监测和处理
轻度寒战 仅局限于颈部和 (或)胸部抖动
1级
3级
重度寒战 躯干和四肢 明显抖动
0 级
无寒战
2级
中度寒战 上肢、颈部和 胸部明显抖动
寒颤的监测和处理
推荐非药物治疗作为寒颤控制的首选措施,主要包括体表保温 装置(低级别证据;弱推荐)
18世纪采用冷冻治疗方法 应用于动物模型心血管手术
TTM治疗背景
(二)基础研究
1987年Busot等: 30℃~35℃亚低温对海马锥、体细胞和 纹状体背外侧区神经元无病理损害
Busto R, et al.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1987, 7: 729
亚低温可以防止缺血性脑损伤
(三)临床研究
50年代
60年代
国外广泛开展亚低温 疗法,显著降低重型 颅脑损伤病死率
危重脑损伤患者体温管理目标

02
危重脑损伤概述
危重脑损伤定义与分类
危重脑损伤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脑部损伤,包括车祸 、跌落、暴力打击等。
根据病情轻重,危重脑损伤可分为四种类型:轻度、中度、 重度和特重度。
危重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当脑部受到外力作用时,神经元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 变化,包括离子通道的异常开放、神经递质的释放、自由 基的产生等。
体温升高
危重脑损伤患者常常会出现体温 升高的现象,这是由于脑部炎症 、脑部缺氧等原因导致的。体温 升高会加重脑部炎症,导致神经 细胞死亡,影响患者的预后。
体温降低
危重脑损伤患者有时会出现体温 降低的现象,这是由于患者身体 机能下降、使用药物等原因导致 的。体温降低会影响脑部代谢率 ,减少脑部血流量,导致脑部供 氧不足,加重患者的病情。
体温管理应作为危重脑损伤患者的常规治疗措施之一 ,并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管理方案。
对危重脑损伤患者体温管理的展望
进一步开展多中心、 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以验证体温管理对脑 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
加强体温监测与调控 的规范化操作,制定 相关指南和规范。
关注体温管理与其他 治疗措施的协同作用 ,以提高整体治疗效 果。
维持适宜体温对改 善预后具有重要意 义
体温过高或过低对 脑功能恢复有不利 影响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研究危重脑损伤患者体温管理的方法和目标 探讨不同体温管理策略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结构概述
本文将介绍危重脑损伤患者体温管理的研究现状 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阐述不同体温管理策略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总结结论并提出建议
关注脑损伤后低体温 的潜在机制,以寻找 更为有效的治疗靶点 。
icu脑损伤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icu脑损伤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摘要】ICU脑损伤患者目标体温管理在重症监护单位中具有重要性,能够影响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本文从方法、影响因素、临床研究和最新研究结果等方面综合探讨了ICU脑损伤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最佳实践。
研究表明,有效的体温管理可以减少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结合最佳证据总结,本文强调了体温管理在ICU脑损伤患者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临床实践建议,同时也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正确的体温管理对于ICU脑损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ICU脑损伤患者、目标体温管理、最佳证据总结、重要性、研究背景、方法、影响因素、临床研究、研究结果、重点、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ICU脑损伤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重要性ICU脑损伤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ICU可以提供高度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医疗护理,其中包括对脑损伤患者的体温管理。
维持稳定的体温对于脑损伤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脑组织对体温的波动非常敏感。
体温的异常变化可能会导致脑内血流动力学紊乱、代谢功能异常以及细胞损伤等不良后果。
目标体温管理可以帮助维持脑损伤患者的脑功能状态,减少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促进脑组织的恢复。
合理的体温管理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在ICU脑损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重视目标体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背景ICU脑损伤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研究背景可追溯到对脑损伤患者护理的深入探讨。
脑损伤是ICU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通常需要接受高度密切监护和综合治疗。
在脑损伤患者管理中,体温变化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
研究表明,即使轻微的体温波动也可能加重脑损伤患者的病情,同时也可能影响患者的康复。
目前,对于ICU脑损伤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最佳策略仍存在争议。
颅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循证实践

颅脑损伤是指颅内结构和功能受到外部力量的损害,引起损伤后的一系列生理和代谢改变。
颅脑损伤患者的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其中目标温度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治疗策略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循证实践。
1. 目标温度管理的历史和发展目标温度管理作为一种治疗策略,最早应用于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过程中。
随着对脑损伤机制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意识到在颅脑损伤患者中也有类似的应用潜力,于是开始积极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目标温度管理方法。
目前,颅脑损伤患者的目标温度管理已成为临床上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
2. 不同类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目标温度管理根据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类型,目标温度管理的策略会有所不同。
对于轻度颅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可能只需进行简单的监测和调节;而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可能需要采用更加复杂和严格的目标温度管理策略。
3. 目标温度管理的相关研究和指南目标温度管理作为一种治疗策略,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指南支持。
目前,已经有大量相关的研究和指南对目标温度管理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和总结,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4. 目标温度管理的临床实践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目标温度管理需要医护人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温度管理策略,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调节,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 目标温度管理的挑战和展望尽管目标温度管理在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目标温度管理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仍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以适应不同类型的颅脑损伤患者。
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目标温度管理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长期效果和影响。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对颅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的循证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指南和策略,确保目标温度管理在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6. 目标温度管理的具体方法目标温度管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具体方法包括药物降温、物理降温和冷却设备等。
颅脑创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护理实践最佳证据总结

颅脑创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护理实践最佳证据总结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颅脑创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护理实践最佳证据总结1. 引言颅脑创伤是临床急重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对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至关重要。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的体温管理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的体温管理摘要:目的:分析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后的具体情况。
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随机分配20例患者,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方式的满意度。
结果:经过本次护理来看,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家属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11例,一般满意8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95%);而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对照组,其家属满意度达到非常满意的8例,一般满意8例,不满意4例,满意度(80%)。
组间差异较大,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急性期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针对性的体温管理,可以有效减轻对患者身体的伤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的快速康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针对性护理;常规护理;体温管理前言:在多种脑部疾病中,重型颅脑损伤比较具有代表性,在该病症的影响下,患者会处于危险期,致死率、致残率高,尤其是在急性期间,常常会伴随着高热、躁动、癫痫等症状,而出现此类症状,与患者的体温息息相关,因此,护理难度相对较大。
本文围绕通过护理来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提问管理的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参与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共40例,为我院于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收治,均被临床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实验开始前,所有患者被随机分配为了对照组和观察组,且使用不同的护理方式来进行体温管理。
观察组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在29~63岁之间,平均年龄(42.33±2.09)岁;对照组中,11例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龄37岁,最大年龄58岁,平均年龄(45.66±1.82)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较大差异,不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给予对照常规护理方式,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密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及注意事项的宣教。
颅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证据总结应用障碍及促进因素的质性研究

颅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证据总结应用障碍及促进因素的质性研究李翔;范晶丽;孟晓静;周立民;张春霞;冯英璞;霍晓冉;许梦敏【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年(卷),期】2022(37)24【摘要】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对颅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循证实践临床应用的障碍及促进因素,为临床循证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对神经外科ICU工作的7名护士及3名医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内容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主题描述。
结果提炼出证据、组织环境和促进因素3个主题及8个亚主题,分别是:部分证据未充分考虑临床情境;医护人员信心不足,证据信息不对称;护士长尚需进一步梳理领导力在证据转化中的具体作用;变革初期会增加工作量,但实践团队态度积极;严格遵循证据要求是实践中的难点;护士对证据信任,愿意推动证据;成立科室医护管理小组是变革实施的有力保障;专项管理及成效促进变革实施。
结论护理管理者应制订完善相关评估工具及制度流程,重视组织环境在项目持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推动循证实践的临床应用。
【总页数】4页(P14-17)【作者】李翔;范晶丽;孟晓静;周立民;张春霞;冯英璞;霍晓冉;许梦敏【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外科ICU;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护理部;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神经内科ICU【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相关文献】1.乳腺癌患者参与同伴支持促进及障碍因素的质性研究2.颅脑创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护理实践最佳证据总结3.全病程管理模式的促进因素及障碍因素的质性研究4.证据应用障碍因素和促进因素评定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5.乳腺癌术后患者伤口置管居家照护促进因素和障碍因素的质性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脑损伤的低体温治疗

急性脑损伤的低体温治疗杜勇健;韩敏;杨光诚【期刊名称】《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年(卷),期】2017(023)004【摘要】低体温治疗,又被称为目标温度管理(target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是通过降低患者的核心温度达到治疗的目的.可降低脑创伤后引起的高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预后,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通过对TTM的历史、相关作用机制、实施方法、相应的并发症及目前国内外对此新的观点进行综述.%Hypothermia therapy,also known as target 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is active treatment that tries to achieve and maintain a specific body temperature in a person during recovery.TTM can reduce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caused by traumatic brain injury,suppress cerebral edema,improve the prognosis,efficiently reduce the mortality,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Currently,in domestic and overseas,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This review i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TM,the relevantmechanism,implementation methods,complications,and current corresponding new perspectives.【总页数】3页(P610-612)【作者】杜勇健;韩敏;杨光诚【作者单位】250022 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50022 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50022 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通窍活血汤治疗脑出血急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 [J], 贺冠军2.集束化方案治疗急性脑损伤合并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分析 [J], 张恒;王军;仇波;王运杰3.盐酸纳美芬联合电针刺激治疗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D-二聚体、内源性阿片肽水平的影响 [J], 查海锋; 路楷4.低频rTMS联合开窍醒神汤治疗急性脑损伤植物状态患者的效果 [J], 李红妮; 贾建真; 万小雪; 洪登攀5.急性脑损伤早期神经恢复与高压氧治疗 [J], 胡丽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期控制重症脑出血病人体温的临床观察

早期控制重症脑出血病人体温的临床观察
张晋芳; 靳芹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
【年(卷),期】2006(020)012
【总页数】2页(P1066-1067)
【作者】张晋芳; 靳芹
【作者单位】048000 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早期控制重症脑出血病人体温的临床观察 [J], 张晋芳;靳芹
2.超早期使用控温毯控制体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J], 何少香;谢结梅;密锦琼;陈本发
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冰敷控制体温的临床观察 [J], 周岚
4.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脑出血病人预后康复的效果 [J], 李洪
5.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早期诊断重症自发性脑出血病人急性期心肌损伤发生的临床价值 [J], 姜婷婷;王飞;游达礼;康文慧;夏建军;王莉;吴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是应用物理和化学(药物)方法把核心体温快速降到目标温度,维持目标温度一定时间后缓慢恢复至正常生理体温,并且避免体温反跳的过程。
一、共识背景目标温度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是应用物理和化学(药物)方法把核心体温快速降到目标温度,维持目标温度一定时间后缓慢恢复至正常生理体温,并且避免体温反跳的过程。
2002年以后TTM逐渐成为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患者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并在多种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救治中广泛应用。
本共识建议针对不同急危重症疾病导致的脑损伤,选择目标化、个体化的体温控制管理策略。
TTM具有保护脑神经功能的作用,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⑴降低脑代谢,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⑵从起始阶段减少脑细胞凋亡和坏死;⑶减少局部乳酸的产生,减少兴奋性毒性物质的释放;⑷减轻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和全身炎症反应;⑸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⑹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抑制血管性水肿。
在国外,TTM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脑损伤重症患者,以改善神经功能转归,而在国内尚无相关指南或共识指导TTM 的应用。
因此,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成立了共识编写组,共同制订了《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旨在规范TTM的临床应用,并为进一步开展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提供指导意见。
二、推荐建议2.1 TTM的适用疾病(1)心脏骤停复苏后昏迷推荐意见1.1:对于可电击心律(即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在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但仍持续昏迷时,可使用TTM以改善神经功能转归。
(高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1.2:对于非可电击心律(即心脏停搏或无脉性电活动)引起的OHCA患者,在经心肺复苏后出现ROSC但仍持续昏迷时,可考虑使用TTM以改善神经功能转归。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1.3:对于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arrest,IHCA)患者,经心肺复苏ROSC后仍持续昏迷时,可考虑使用TTM以改善神经功能转归。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1.4:对于心脏骤停后存活的昏迷患者TTM的目标温度设置为32~36℃,以改善神经功能转归。
(高级别证据;强推荐)(2)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ies,TBI)推荐意见2.1:建议对于所有颅脑外伤患者至少采用维持正常生理体温的TTM。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2.2:对于重型颅脑外伤(GCS≤8)的患者,建议使用TTM,目标温度为32~35℃,至少维持48h,以改善神经功能转归及降低病死率。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2.3:对于颅脑外伤患者,在治疗后仍有顽固性颅内高压时,建议使用TTM以降低ICP,目标温度为32~35℃。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因此,建议对所有颅脑外伤患者至少采用维持正常生理体温策略,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建议采用目标温度为32~35℃的TTM治疗,但不建议单独为控制颅内高压而应用TTM治疗,不建议短时程治疗,复温需谨慎,并以脑顺应性为指标指导复温和复温之后核心温度维持目标。
(3)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推荐意见3.1: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核心体温≥37.5℃,且除外感染性发热后,建议使用TTM 治疗。
(高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3.2: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出现中枢性发热时,建议使用TTM维持目标体温为36.5~37.5℃。
(高级别证据;强推荐)(4)癫痫持续状态推荐意见4.1:对于难治性或超难治性癫痫(super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SRSE)持续状态,建议尝试使用TTM控制癫痫发作,目标温度为32~35℃。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5)急性细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推荐意见5.1:对于细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不伴颅内高压的昏迷患者,建议维持正常生理体温以改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转归。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5.2:对于细菌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伴颅内高压的昏迷患者,建议使用TTM,目标温度为34~36℃,以改善患者生存率和神经功能转归。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6)热射病(heat stroke,HS)推荐意见6.1:对于热射病患者,建议使用TTM,使核心体温在10~40min内迅速降至39℃以下,2h内降至38.5℃以下。
(高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6.2:对于热射病患者,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时,若仍持续昏迷,则建议使用TTM,使目标温度达到32~34℃。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6.3:对于热射病患者,核心体温降至39℃以下时,若意识状态好转,则建议使用TTM维持正常生理体温。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2.2 TTM的实施和监测(1)TTM的实施方法推荐意见7.1:推荐优先选择具有温度反馈调控系统的新型降温装置(鼻腔内、体表或血管内温度调节装置)开展TTM治疗。
(高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7.2:如不具备条件,也可选择传统全身体表降温措施(包括水循环降温毯、空气循环降温毯、冰帽、冰袋、酒精擦浴等)完成TTM治疗。
(高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7.3:对于OHCA后存活的昏迷患者,不建议院前静脉输注大剂量冰盐水进行TTM。
(中等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7.4:对于热射病患者,可使用冷水浴、冰袋外敷、降温毯、蒸发对流散热等体表降温,也可使用4℃生理盐水血管内输注、胃肠灌洗,有条件可使用新型血管内导管降温技术。
(中等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7.5:对于热射病患者,在一般物理降温方法无效且体温持续高于40℃超过2h,可考虑行血液净化治疗。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2)TTM启动的时间窗推荐意见8.1:心脏骤停患者建议尽可能在ROSC后8h内开始TTM,但超过8h后应用TTM仍可能获益,延误时间越长获益越少。
(高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8.2: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出血或颅脑外伤患者也应尽早(6~72h)开始TTM治疗,或根据继发神经损伤风险确定低温治疗开始时间。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3)TTM的分期推荐意见9.1:TTM诱导期尽可能缩短,通常2~4h将核心温度降至目标温度。
(高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9.2:TTM目标温度维持时间至少24h。
(低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9.2.1:对于OHCA患者,推荐TTM维持期至少24h。
(中等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9.2.2:对于创伤性颅脑外伤患者,推荐TTM的维持期至少48h,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4~72h,脑出血患者8~10d,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3~5d,热射病患者24~72h,或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和治疗的剂量和效果决定。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9.3:TTM复温应尽可能缓慢并精确控制,并根据疾病种类在6~72h内缓慢达到生理体温。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9.4:TTM复温期,建议心脏骤停患者复温速率为0.25~0.50℃/h,颅脑外伤患者0.25℃/h,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0.5℃/4h。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9.5:TTM复温后仍需控制核心体温在37.5℃以下,至少持续72h。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4)TTM的镇痛镇静治疗推荐意见10.1:对于目标温度低于36℃的重症患者,推荐进行镇痛镇静治疗。
(高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10.2:对于维持正常体温的重症患者,是否需要使用镇痛镇静药物可视情况而定。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10.3:低温治疗时是否使用肌松药物存在明显争议,不推荐长期使用。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5)TTM的监测推荐意见11.1:建议TTM治疗的患者连续监测核心体温。
(高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11.2:基于无创、易操作和接近脑温的优势,推荐首选食管温度作为核心体温监测,其次为膀胱或直肠温度。
(高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11.3:对于应用TTM治疗且目标温度低于36℃的患者,推荐进行持续脑电图监测。
(低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11.4:实施TTM时,尤其是低温治疗期间,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应对容量状态、体液分布、心脏功能、后负荷以及血管内肺水等进行动态监测评估。
(低级别证据;强推荐)(6)寒颤的监测和处理推荐意见12.1:推荐将寒颤评定标准化,基于准确性和评分可靠性,推荐使用床旁寒颤评估量表(bedside shiverassessment scale, BSAS)作为寒颤评定的工具。
(中等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12.2:临床医师应及时治疗寒颤,对于采用血管内低温治疗的患者,推荐非药物治疗作为寒颤控制的首选措施,主要包括体表保温装置。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12.3:如果单独使用体表保温装置控制寒颤不理想,可考虑联合药物治疗,建议优先使用非镇静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镁剂),其次是麻醉性镇痛药和镇静药。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2.3 TTM并发症的监测和处理推荐意见13.1:推荐在TTM期间,尤其在低温治疗期间,对常见并发症进行监测,特别是对心律失常的监测,如窦性心动过缓、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QT间期延长等。
(高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13.2:TTM治疗会影响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临床药物治疗需相应调整。
(高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13.3:TTM治疗会影响血液检测结果,临床上需考虑校正温度对化验结果的影响,包括血钾和动脉血气分析。
(高级别证据;强推荐)推荐意见13.4:TTM治疗期间,建议抗心律失常药物仅用于恶性或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13.5:TTM治疗期间,建议避免使用会造成QT间期延长的药物。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13.6:TTM治疗期间,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应加强血流动力学支持和调整TTM目标温度。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13.7:TTM治疗期间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经过积极治疗无效时,建议中断TTM。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13.8:TTM治疗有可能导致凝血异常和血小板功能障碍,建议尝试监测血栓弹力图或凝血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纠正。
(低级别证据;弱推荐)推荐意见13.9:TTM治疗的诱导和复温阶段,血钾的细胞内外分布变化很大,建议在诱导和维持阶段将血钾浓度维持于3.0~3.5 mmol/L,避免复温期间引起高钾血症及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