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作为课程方案的宗旨,提出了要“依托 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因此,对全体 学生进行信息科技教育是落实新课程方案的重要保障之一。上海市的中小学已经 全面普及了信息科技课程和基本实现“校校通”,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被广泛引入 学科教学之中,信息科技课程已经进行了多种思路的改革试验,并取得了明显的 成效,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改革就是在上述背景和基础上进行的。
信息科技课程的内容选择不能片面注重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技能,应把 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与能力培养、德育要求综合起来。由于信息科技本身的飞速 发展,可供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选用的知识、工具和技能非常丰富,但淘汰、更 新的情形也不可避免。因此,在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应注重让学生学习信息 科技领域中联系生活的、可体验和实践的和联系学科学习的最基础的知识,学会 掌握各种工具操作技能的规律,在应用实践中形成能力。在课程内容和工具的选 择、编排过程中,需要选取有典型意义的内容、工具和平台,进行精心的组织和 编排。课程内容、编排方式、工具选择、学习形式、评价方法等可以多样化,具 有各自的特征,确保学校有自主的选择权和充分的选择空间,学生有自主个性发 展的空间,个人兴趣和特长能得到充分发展和展示的机会。
1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
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任务,又承担着通过学习,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批判性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能力的任务,同时,它还承担为学 生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提供必要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
学生通过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实践、应用和探究,要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 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理解、正确选择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 高学习、研究、交流的效率,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 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3.设计思路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既是信息科技专业 领域的基础,又是学生在信息化社会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始终 围绕课程目标,从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基本信息素养。 在信息科技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基本学会和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计算 机软件的操作技能,包括工具操作方法,图形界面软件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操 作等。其中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要求学生开始熟悉、正确操作和简单应用; 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要求学生比较熟练、掌握规律和自主应用。考虑到工具、 软件的多样性、更新变化快、课时有限等情况,对具体选用的工具和软件不作统 一规定,而只对工具、软件的功能要求作统一要求,例如:文字输入、版面编辑、 图片处理、对象修饰、数据处理、表格处理、多媒体处理等,这就要求选用的工 具或软件具有代表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举一反三,互相迁移。 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和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 方法和工作规范。其中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要求学生开始知道解决问题的各 个步骤和问题解决过程中需注意的环节,例如:理解问题、制订计划、收集信息、 分工合作、处理信息、展示交流、反思小结等;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要求学 生熟练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并根据需要自觉完成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在德育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体会信息科技对社 会的生活、学习、文化等产生的影响,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形成良 好的行为规范,具有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中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要求 学生开始知道相关的是非标准,并按正确的方向努力;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 要求学生开始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准则,并自觉遵守,养成习惯。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自主探究和灵活应用工具、软件的操作要求,根据 学生今后不同发展需要,设立不同模块供学生选学,主要设立“算法与程序设计”、 “数据库”和“设计与创作”三个模块,使学生不同个性有发展空间。
(3) 为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创造条件 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两个途径来实施,一个途径是让学生通 过在规定的年级或时段中开设的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了解信息科技基本知识, 学会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初步能 力,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学生信息素养 形成的基础;另一个途径是引导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各种学科学习和应 用,在学习、应用过程中培养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是让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所有学科的学习过程 中,学生都在一个能提供大量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知 识建构、实践体验、探索研究和合作交流,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能 获得必要的信息科技的支持,能将信息科技的运用融合到自己的学习、实践、探 究、合作和建构过程中,并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信息化意识,形成新的学习方 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适应开放的信息社会需要的、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 则,使学生真正做到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且思维开放,思路活跃,能适应环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试用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一.导言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 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 策略。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Leabharlann Baidu息 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传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将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足 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将改变学生 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
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科技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的作用,鼓励和规范信息科技 课程中的各种有益的试验,努力吸收当今世界上信息科技教育的新理念,在信息 科技课程的理念、体系、内容、实施等方面探索新的突破,构建具有国际特征、 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符合上海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全新的信息科技课程体系, 特制订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4)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进行自主探 索研究,构建认知结构,发展各种能力的学习环境。提供生动真实的学习情景, 设计灵活开放的学习活动,多方位开辟信息来源,充分提供应用工具,随时获得 必要的指导,有利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态,自主确定活动的评价指标,是形成这 种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教师角色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 者、教练和学习伙伴,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保证;评价原则的改革,从单 纯统一测试给出鉴定性结果评价转变为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 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措施。只有在 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决定了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和 开放性,技能的掌握依靠联系和应用,能力的形成依靠感悟和内化。必须积极创 造条件,让学生有充分自主发展的机会,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有效的技术、 工具、软件或平台,获取必要的信息、支持或帮助,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 评价,合作交流,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5)建立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不只是甄别、选拔和评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 学习行为的激励和导向,通过评价体系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 合理地设计、调整教学环节。 评价体系是课程目标能否落实的重要保证,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的设计围绕 课程的目标展开。信息科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 要的信息素养,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 因此,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也从这三个纬度展开。评价体系的作用范围 涵盖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既有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也有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既评估学生所学的 知识与技能,也评估学生所掌握的方法、形成的能力和养成的行为习惯。对学习
4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
过程的评价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对若干阶段学习结果评价,而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 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范等方面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不同具体目标 的学习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可用于测量的评价手段也不同,因此,在构建信息 科技课程评价体系时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评价模式,可根据不同的需求灵活地 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评价手段,以求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2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
动,并将信息科技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融入多种形式的的课题、项目或 活动。既要注意形成明确的知识与技能序,更要注重形成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 12 年一贯和连续的能力培养序列和道德发展序列,并使之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对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掌握,除了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进行专门学习外,主要通过 在课题、项目、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步掌握和提高。 课题、项目、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信息科技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内容,能反映学习 过程和体现信息科技课程的教育价值,具有实施要求和学习建议;同时,课题、 项目、活动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并且包含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安排的隐性要 求,特别是能力培养和德育的要求,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 感悟和领会,并自然地内化为能力和自觉地形成行为规范。
3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
境,健康成长。 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化平台上的学习,必须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
行各种学科学习的能力,因此,信息科技课程需要创导把“学技术”与“用技术” 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方式,既把“用技术”融合在“学技术”的过程中,又在“用技 术”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深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可以采 用“以项目(或活动)带动学习”的策略,在精心设计的、有各种学科背景的项 目(或活动)的引领下,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学习的伙伴,使学生循序渐进 地掌握技术,学会方法,提高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知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2.课程理念
(1)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主要目标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的 主渠道,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必要的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和信息 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对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的技能;正确理解各种信 息技术工具的作用和原理;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并有效 地使用;对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所完成的作品进行有主见的正确评价等。 第二,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即: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性和创造 性地思考,提出并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和进行决策;能在信息化环境中 主动探索、研究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实践和体验中建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认知 结构;能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分工合作,创作、发表成 果。 第三,重要的德育因素。主要包括: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自律能力 和个人对信息社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即: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准 则进行个人自律;明确在信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备在 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的习惯和规范;具有为社会服务并贡献社会的强烈 意识。 (2) 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实现课程目标 信息科技课程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12 年整体考虑,构建新颖的、科学的、 具有上海特色的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种类型 的课程。这三类课程中,除了信息科技的知识、技能内容外,还包含与其它学科 学习相联系的,能体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要求的,形式多样的课题、项目或活
1.课程定位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 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本载体,以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 术、懂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一起学为基本学习过程,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 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既承担着让中小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信息科技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