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全文版2篇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全文版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全文版精选2篇(一)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一、绪论1. 课程的背景与目的信息科技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已经深化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信息科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才能,使他们可以灵敏应对将来的信息时代,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2. 课程的根本原那么课程设置应该紧跟时代的开展,结合社会的需求,注重学生理论才能的培养。
课程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技术的根本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3. 课程的核心内容信息科技课程的核心内容包括计算机根底知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信息平安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4. 课程的层次与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培养学生的根本信息技术才能,中级阶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才能,高级阶段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研究才能。
二、初级阶段1. 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初级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根底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内容。
教学要求学生纯熟掌握计算机的根本操作技能,理解计算机的根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2. 教学重点和难点初级阶段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根本操作技能,包括计算机的启动、关闭、文件管理、网络使用等。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根本原理和工作过程,包括计算机的硬件构造和操作系统的功能。
三、中级阶段1. 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中级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设置主要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等内容。
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网络的根本原理和应用技术,理解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掌握软件开发的根本技能。
2.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级阶段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网络的根本原理和应用技术,包括网络的搭建和管理、网络平安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原理,包括数据库的建立、查询和维护等技术。
四、高级阶段1. 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高级阶段的信息科技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信息平安、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内容。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以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为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以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为例引言信息科技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创新人才,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于XXXX年出台,并成为其他地区发展信息科技教育的参考标准。
一、课程标准概述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在信息科技领域的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
课程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次、拓展层次和深化层次,其中基础层次针对所有学生,拓展层次和深化层次则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进行不同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信息科技领域培养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素养、信息创新、信息应用和信息安全,以及信息技术工具和技能的使用。
二、教学设计原则基于以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 学生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应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循序渐进原则:课程设计要合理安排知识结构,注重知识之间的递进与衔接。
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信息科技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能力水平,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3. 综合性原则:信息科技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教学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设计综合性任务和项目,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三、教学设计实例以“数字社区”的教学设计为例,展示基于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过程。
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数字社区的概念和功能,了解数字社区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数字社区的创建和管理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创新能力。
2. 教学内容:数字社区的概念、功能和特点;数字社区的创建和管理基本步骤;数字社区的利与弊。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
---------------------------------------------------------------最新资料推荐------------------------------------------------------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目录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一、课程理念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四、课程标准编制五、教材建设六、课程实施七、课程评价八、课程管理九、课程保障上海市总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一、导言 1、课程定位 2、课程理念 3、设计思路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2、阶段目标三、课程设置 1、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 2、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 3、高中阶段(十至十二年级)四、课程内容 1、基础型课程部分 2、拓展型课程部分 3、研究型课程部分五、实施意见 1、教材编写 2、教学过程 3、学习训练 4、学习评价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 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19]21 号)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19]17 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 号)的要求,根据上海城市发展需要和时代特点,特制订《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确1 / 2立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方案》旨在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浅谈如何在信息科技课堂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与能力 。当今 的高 中学生是2世 纪祖国的栋梁 , 备必 l 具
度 , 学生在 实际的课 堂 中提 高信 息素养 , 了一些浅显地探讨 。 使 作 关键词 : 信息素养
一
教 学策略
培养提 高
、பைடு நூலகம்
我们 进 入 的 时代
三、 我们面对的现状
进入 到2 世纪 , 1 一连 串新 的名词如雨后春笋般 冒出 来, 信息 社会 , 信息 技术 , 网络 时代 , 电子 商务 , 网上购 物 ,电子银行 ……这一 切 的一切 让我们周 围生 活的环 境在发生悄然 的变化 ,不禁 我们要 发出共 同的疑问 : 我 们的学生准备好 融入这个 以信 息为主 的时代 了吗?随
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 问题的基本过程 , 解用计算 理 机解决 问题 的特点 。 基 于上 述思想 ,在 高中信息科 技学科 的算法教学
中, 尝试去用新 的教育思想 、 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 。 本 人通 过对一些教学 方法 的实践 , 教学设计 思想 、 学 将 教
人可以 向他们 学习 ,他们 已经为终身学 习做好 了准备 。
【 法研究 】 教
浅谈如 何在 信息科技课堂 中提 高学 生 的信 息素 养
阮 叶 平
( 海 市 朱 家 角 中学 上
上海
2 11) 0 7 3
摘要 : 息科技 的飞速发展 , 别是 网络技 术的飞速发展 , 信 特 使我们周 边的生活环境发 生着很 大的变化 , 使我们
新民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校本课程课程纲要
新民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校本课程课程纲要一、开发教师:施卫忠龚健二、教学材料:1、校本教材:《PC好朋友》《PC好帮手》《PC小海龟》2、教学设计参考:《信息科技校本课程教案集》3、上课用课件:《教学课件包》4、教学用资料:《学习资料包》三、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四、授课时间:72教时。
二年级每周一课时;(上海市教学计划中兴趣活动课中的课时);三年级每周二课时;(上海市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四年级每周一课时。
(上海市教学计划中兴趣活动课中的课时)五、授课对象:小学二、三、四年级六、课程背景:上海市“二期课改”明确提出:上海要构建以国际大都市为背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现代信息科技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信息科技教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
上海市小学已经全面普及了信息科技课程和基本实现“校校通”,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被引入学科教学中。
信息科技课程也进行了多种思路的改革试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农村在推进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农村乡镇小学的信息科技的开设和推进一方面需要适应学校自身的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小学,所在乡镇经济还并不发达,虽然按照《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在三年级开设了信息课,但信息科技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难度。
如学生的家中拥有电脑的比例只有10%,家长的信息科技观念和素养也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又如教材中指法学习、打字技能的掌握教学任务在课程规定的较短时间内无法完成,上网实践查阅资料的训练时间也不够充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有限。
面对信息科技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面对二年的信息科技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开发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信息校本课程,以加快学生适应并融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稿(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修订稿(2013年11月14日)目录一导言 (2)二课程目标 (6)三内容与要求 (8)82340 四实施建议 (60)一导言1.课程定位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信息科技的广泛应用是信息化社会重要的时代特征。
信息科技应用于基础教育,为各学科学习和活动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
具有信息素养是个人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提升信息素养是个人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学习的基本载体,以信息处理为主线,以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一起学为基本学习过程,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基础课程,是技术学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使学生获得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研究、合作、表达与交流的质量与效率,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学习与持续发展。
课程使学生懂得科技、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使用信息技术对人际交往与个人身心健康带来的影响,学会安全、合理、合法以及合乎道德地使用信息及信息技术。
课程在学生信息伦理与道德、网络文明与礼仪以及网络文化价值导向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2.核心素养信息科技学科着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化社会中的行为规范。
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关键能力。
图示及说明如下:知识与技能:是指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与工作所必需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原理以及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原理,常用信息技术工具操作技能以及信息处理的操作技能。
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理解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
探索高中信息科技flash教学的有效方法青浦区第一中学周世杰摘要:本文旨在根据目前普通高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探讨如何实现有效的flash实践操作课的课堂教学。
在作者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教学视频”、“学生智囊团”以及“一本练习本”等方法,并对每种方法采用的原因及作用进行了一些阐述。
关键词:教学视频、学生智囊团、一本练习本、有效教学引言:我曾经对学校所有高一新生进行过“使用计算机情况”的问卷调查,并对收集到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过系统的分析,由分析我确实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计算机使用情况方面有显著的差异,有些已经达到了熟练应用的程度,而也有部分同学处于刚刚接触计算机的阶段。
如对flash动画制作软件而言,接触过这个软件的学生达到26.8%,而从未接触过这个软件的学生达到69.3%,并且确实存在3.9%的学生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软件”。
学生之间差异明显,既为我的教学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带来了机遇。
在近几年的信息科技教学实践中我也体会到,对于高中学生而言,由于以后高校的录取主要参考高考成绩,学生对于非高考科目(如信息科技),存在明显的不重视现象。
还有,由于信息科技学科教师往往上课班级较多,与学生个体接触机会相对高考科目而言很少,情感沟通的渠道不够广泛和畅通。
这些现象的存在也为信息科技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正文: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也就是说在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中使用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在本学期高一信息科技教学中,我经过校教研组的集体讨论,在学生选学模块,考虑以“创作和设计”来展开教学。
在《上海市高中信息科技教学基本要求》的该模块部分,我也了解到,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学生学习要求中,学生要掌握使用Flash制作、发布动画短片的方法。
上海版信息科技教案设计参考资料
信息科技小学版(试用本)----中国地图出版社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第一单元信息科技基础知识-------走进信息世界单元知识整理第一课信息就在我身边一、教学内容:信息的含义;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遵守信息道德规范。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身边到处都是信息;2、能找到身边的信息;3、知道人类是用眼睛、耳朵等去获取信息;用大脑去分析、处理信息;用语言、文字传递信息;4、能够找到生活中帮助人类获取、处理、传递信息的工具;5、知道要遵守的信息道德规范;6、知道从小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1、观看多媒体课件,例举并讨论身边信息的例子学习有关信息的含义。
2、自己操作“人类处理信息”的课件,学习人类是如何获取、处理、传递信息的。
3、用拖曳“工具图标”游戏,学习正确分辨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的各种工具。
4、在操作课件和玩游戏的过程中明确“看书学习”的要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创设情景,在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产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2、通过讨论和发言的活动过程,初步意识到要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规范。
三、教学建议:用0.5~1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信息就在我身边》是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第一节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克服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调的弊病,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对信息科技学习的积极性。
要在教学设计中下功夫,寻找图片等资源,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要求:观察要仔细;看书要认真;发言要大但;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第二课了解计算机一、教学内容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硬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正确打开、关闭计算机;鼠标操作;软件打开。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能识别计算机的基本硬件(主机、显示器、键盘与鼠标、CPU、内存储器、外存储器等),能用语言讲述它们的基本用途;2、知道硬件和软件的特征,并能正确的进行辨认;3、知道dos、windows是常用的系统软件;知道wps、word等是应用软件;4、会正确开机和安全关机;5、知道用电要注意安全。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材设计方案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材设计方案第一部分:项目背景与目标一、项目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日益迫切。
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提高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信息技术人才,本项目旨在设计一套符合上海市中小学教育特点、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信息科技学科教材。
二、项目目标1. 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材,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4. 推动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的发展,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培养优秀人才。
三、教材设计原则1. 科学性:教材内容应符合学科知识体系,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系统性:教材应涵盖信息科技学科的基本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 实用性:教材内容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创新性:教材应体现时代特色,引入新兴技术,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5. 可操作性:教材应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方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材设计范围本教材设计范围涵盖上海市中小学各年级,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相应的教材内容。
五、教材设计流程1. 调研分析:了解国内外信息科技教育现状,分析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需求。
2. 制定教材大纲:根据学科知识体系、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需求,制定教材大纲。
3. 编写教材:组织专家团队,按照教材大纲编写教材内容。
4. 审核修订:对教材进行多次审核和修订,确保教材质量。
5. 试教试用:选取部分学校进行教材试教试用,收集反馈意见。
6. 修改完善:根据试教试用反馈,对教材进行修改完善。
7. 全面推广:将完善后的教材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
六、项目预期成果1. 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实用的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材。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
年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作者:————————————————————————————————日期:2005年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实施意见根据沪教委基(2000)77号《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中小学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和理化生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的意见》精神,根据《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的要求,现将2005年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信息科技等级考试)的具体实施意见,安排如下:一.改革要点1.主要做法根据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精神,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实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做法。
2005年信息科技学科全面推广全市统一的“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与平时过程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信息科技学科过程性评价方案(试用稿)》见附件一)。
为全面了解学生信息科技的学习历程,全面反映学生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水平,2005年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和过程性评价成绩各占50%,折算出综合评价成绩,综合评价成绩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并以此作为“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证书”的颁发依据。
2.考试形式一级(小学)、二级(初中)采用上机考试形式,包括基础知识选择题部分和作品制作部分,采用全市统一试卷,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由各区组织分场考试。
其中基础知识选择题部分由计算机自动阅卷,作品制作部分由各区组织教师人工阅卷。
三级(高中)采用书面考试形式,采用全市统一试卷(试卷内有部分试题根据教材版本不同采用分叉形式),答题纸考试形式,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全市统一时间考试,各区县组织试场,市统一阅卷。
二.等级设置信息科技等级考试制定三级(小学、初中、高中)二等(合格、优秀)的标准。
一级(小学)、二级(初中)、三级(高中)等级考试的对象分别是在校已修完小学、初中、高中信息科技课程的学生。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成套教材修改说明(华师大版)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成套教材修改说明(华师大版)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技教材编写组2008年8月一、教材修改依据1.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2.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3. 《上海市中小学成套教材的修改要求》4.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试验教材(华师大版)评价报告》二、教材设计理念1. 教材反映上海区域特征,体现上海二期课改的基本要求反映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特征;依托上海数字化城市环境和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按照“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全面反映《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现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 教材设计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为主线,注重能力培养,渗透德育教育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辩证处理学科知识体系与项目活动的关系,关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核心内容;辩证处理操作实践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结合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渗透德育教育,落实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科学建构信息科技课程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实践,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根据学生心理认识规律和学习兴趣,建构教材的内容体系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及学习能力,构建不同的内容结构;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需求构建基础、拓展、探究(研究)型课程内容;根据课程体系和学生认知规律,科学处理不同学段、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内容衔接;合理组织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内容,突出信息科技课程的学科特征;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密切信息技术与现实联系,将知识目标和信息素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教材修改策略以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实现课程目标,保证信息科技课程12年一贯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 保持和发扬原教材特色关于算法思想,原教材主要通过高中“第2篇算法初步”来体现的,修改方案从两方面考虑:⏹第一,依据《标准》,在“算法和程序设计”模块中不仅有算法设计,还引入程序设计语言,加强算法的程序实现;⏹第二,在小学、初中教材中考虑渗透算法思想。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社会版)1.信息科技课程是怎样的课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电脑、网络、移动通讯、电子银行、数字电视……面对如此迅速变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在踏入社会后,需要具有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知识、技能、意识和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就是为了适应学生的这些需要而设立的。
信息科技课程是从计算机课程改革而来的。
中小学原有的计算机课程是以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的各种操作技能为目的的,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家庭拥有计算机的比例逐年提高,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越来越快,计算机的各种操作日趋简单,而各学科学习中应用计算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靠有限的计算机课程来进行计算机技能的传授,已经显得没有必要和满足不了需要。
大量事实说明,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仅是简单的会操作计算机,更重要的是能够具有根据需要,正确、有效、灵活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收集、处理、传输、表达信息,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计算机只是其中的一种比较重要和使用广泛的信息技术工具。
因此,《课程方案》把计算机课程改为信息科技课程,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作出的重要决策。
计算机课程改为信息科技课程,决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
信息科技课程的定位与计算机课程的定位相比有较大的变化。
首先,这门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这就改变了计算机课程以学习计算机各种操作技能为目标的定位。
其次,这门课程既承担着知识学习,技能操练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它还承担着培养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解决问题能力的任务,以及提供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
第三,这门课程的设置,克服了单纯从知识与技能角度考虑的片面性,而是从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道德意识、行为规范的养成(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具体化)等三个方面进行考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要求,这就比计算机课程原来的定位前进了一大步。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以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为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以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为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以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为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教育界也逐渐认识到信息科技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各级教育部门纷纷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以指导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学。
本文将以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为例,探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
一、课程标准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的基石,它规定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出台,使得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加系统和科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特点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和重点内容等,突出了学科本质和特点。
该课程标准对学生培养信息获取与传播、信息分析与加工、信息创新与应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要求。
教师以该课程标准为指导,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旨在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教学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根据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例如,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传播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信息搜索、整理和分享的活动,提高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2.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设计应根据课程标准明确重点内容,使学生接触到信息化时代的新技术和新知识。
例如,在网络应用方面,教师可以设计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网络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根据上海市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研究等,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上海市小学生信息科技第一学期教案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一学期)20010-9嘉定区安亭小学王林2010学年第一学期信息科技课程计划安亭小学王林小学《信息科技》地图版试用本教材分析上海市小学《信息科技》地图版试用本教材已经出版了。
本教材继承了以往版本知识基础扎实、内容安排严密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培养学生思维训练的内容和项目学习的方法训练等内容。
为了使广大教师能够尽快了解该版本教材的特点,了解编者的用意,下面对这本教材内容理解和处理给出一些建议。
一、新版教材内容变化:1、演示文稿加盟,学生制作作品有更多选择教材增加了一个单元《用计算机制作演讲稿》,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展示学习或研究成果时,有更多、更丰富的软件选择。
这对强化学生的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帮助。
而且教材中关于演示文稿的内容相对简单,只包括了演示文稿文件的一般操作、插入文字和图片、应用设计模版、自定义动画、幻灯片切换等这几项最简单的知识,教材整体没有增加难度。
2、网络知识重新编排本教材的教学内容分成5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走进信息世界》、《第二单元用计算机画图》、《第三单元用计算机制作板报》、《第四单元用计算机制作演示文稿》、《第五单元探究活动——恐龙世界探秘》。
网络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在新版教材中,将网络的基本概念、因特网、网页的一般浏览放在第一单元进行介绍,这样,第一单元“走进信息世界”这个表达就更加完整了。
学生也可以早早地使用网页浏览来扩展自己的视野。
另外,网络对于其他各单元的学习也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如:当学生在学习板报制作、演示文稿等内容时,都有制作作品的学习和实践,而为自己作品提供素材的主要渠道之一就是利用网络搜索。
网络的普及迫使网络基本知识成为学习信息科技基本知识的元素之一。
在一些教师的反复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很有效的做法,一些教师尝试将网络知识分解开来,分散在其他单元中进行学习。
比如:有的老师在教授完板报制作时,便会讲解网页搜索的方法,以便让学生到网上搜索到需要的信息,为制作作品做准备。
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一.导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传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将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足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作为课程方案的宗旨,提出了要“依托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因此,对全体学生进行信息科技教育是落实新课程方案的重要保障之一。
上海市的中小学已经全面普及了信息科技课程和基本实现“校校通”,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被广泛引入学科教学之中,信息科技课程已经进行了多种思路的改革试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改革就是在上述背景和基础上进行的。
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科技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的作用,鼓励和规范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各种有益的试验,努力吸收当今世界上信息科技教育的新理念,在信息科技课程的理念、体系、内容、实施等方面探索新的突破,构建具有国际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符合上海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全新的信息科技课程体系,特制订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上海市普通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本载体,以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懂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一起学为基本学习过程,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于一体的重要的基础课程。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既承担着让中小学生了解、熟悉、掌握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任务,又承担着通过学习,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能力的任务,同时,它还承担为学生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标准(试用稿)一、导言1、课程定位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文化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技能基础课程。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要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要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思想。
它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适应专业学习、劳动就业和继续发展的需要。
2、课程理念(1)以“任务驱动”,突破系统学习应用软件的理论和操作的框架,应用多项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以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为主线的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2)采用“分层教学”,改变教学要求过于统一的状况,实施课程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教学评价分层的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不同需要。
(3)提倡“多种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具有一定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4)强调“过程评价”,改变单一的总结性评价的方式,采用学习过程记录、成果展示、作品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3、课程设计(1)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概论、信息获取、信息(文字、数值、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处理、网络初步、信息发布(多媒体报告的制作、网页的制作)等五大模块。
(2)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分为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
(3)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认知、操作、情感三个领域,各作如下描述:●认知领域认知领域的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知道: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
理解:对已学过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操作进行表达、判断和直接应用。
掌握:能用学过的信息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解决新问题。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再思考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再思考在我国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的历史上,制定过四个版本的计算机“教学大纲”。
因此,根据计算机教学目的和内容的演变,信息科技课程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1-1986)1981年,在瑞士召开了第三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由于受原苏联学者伊尔肖夫“计算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的观点的影响,我国的五所大学附中和华夏基金会支持的试验学校在高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信息科技课程试验,从此拉开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序幕。
1983年,当时的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制订了高中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其中规定计算机选修课的内容和目的为:(1)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3)初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课时规定为45-60小时,其中要求至少要有1/3的课时保证上机操作。
第二个阶段(1986-1991)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本次会议由于受1985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计算机教育大会上的“工具论”观点的影响,在1983年制订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三个应用软件的内容,如字处理、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课程的目的也相应地包括了计算机的应用。
对这些应用软件,各地可根据自身的师资、设备条件选用,不作统一要求。
第三个阶段(1991-1997)1991年10月,国家教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是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国家教委非常重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并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的纲领性文件。
整个社会也开始重视计算机普及教育,为学校开展计算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阶段(1997至今)《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虽然是1994年才颁发,但事实上是在1991年开始制订的,并以“征求意见稿”的方式向各地发布,实际上到1997年已实施五六年了。
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信息科技学科考试大纲(正式发布版)
1
知识产权
各类侵权行为的辨别和抵制
1
4
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识别
1
网络道德
良好的网络道德的养成
1
选学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注]
算法的概念
1
算法的概念和特点
算法的主要特征
2
算法的描述方法
1
算法的描述方法
算法的流程图表示
2
算法基础
常量、变量和数组
2
算法描述中的语句构成
运算符、函数和表达式
2
顺序结构的描述和运用
考试测量目标
信息科技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包括信息科技的基本知 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运用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体现在:
Ⅰ.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 1.理解信息、信息技术、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 2.理解日常所用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工具的基本知识。 3.理解某一专门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4.了解信息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5.了解与信息科技相关的社会文化问题。 Ⅱ.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6.掌握日常所用的信息处理工具的基本操作。 7.掌握某一专门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 8.掌握某一专门信息技术的应用操作。 9.能够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 Ⅲ.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能根据提供的信息,结合本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探索新的知识技能。 11.能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知识技能,分析某一具体问题(任务)的目的、意义和需求。 12.能根据问题(任务)的目的和需求,搜集所需要的信息,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工具,提出解 决问题的方案。 13.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或完成一项具体任务。 14.能对信息科技发展和应用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评价。 说明:上述“某一专门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信息科技课程选考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设计与创 作)中所涉及的信息技术,具体要求在“四、考试内容和要求”中阐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试用稿)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一.导言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 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 策略。
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信息 技术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传媒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将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足 的学习机会;另一方面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将改变学生 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
1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
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任务,又承担着通过学习,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批判性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能力的任务,同时,它还承担为学 生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提供必要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的任务。
学生通过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实践、应用和探究,要掌握信息科技的基本 概念、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理解、正确选择并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 高学习、研究、交流的效率,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 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作为课程方案的宗旨,提出了要“依托 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数字化城市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完善学习方式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为标志,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因此,对全体 学生进行信息科技教育是落实新课程方案的重要保障之一。上海市的中小学已经 全面普及了信息科技课程和基本实现“校校通”,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被广泛引入 学科教学之中,信息科技课程已经进行了多种思路的改革试验,并取得了明显的 成效,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改革就是在上述背景和基础上进行的。
3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
境,康成长。 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化平台上的学习,必须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
行各种学科学习的能力,因此,信息科技课程需要创导把“学技术”与“用技术” 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方式,既把“用技术”融合在“学技术”的过程中,又在“用技 术”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和探究,深化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可以采 用“以项目(或活动)带动学习”的策略,在精心设计的、有各种学科背景的项 目(或活动)的引领下,让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学习的伙伴,使学生循序渐进 地掌握技术,学会方法,提高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知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3.设计思路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既是信息科技专业 领域的基础,又是学生在信息化社会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始终 围绕课程目标,从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设计。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基本信息素养。 在信息科技知识、技能方面,要求基本学会和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计算 机软件的操作技能,包括工具操作方法,图形界面软件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操 作等。其中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要求学生开始熟悉、正确操作和简单应用; 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要求学生比较熟练、掌握规律和自主应用。考虑到工具、 软件的多样性、更新变化快、课时有限等情况,对具体选用的工具和软件不作统 一规定,而只对工具、软件的功能要求作统一要求,例如:文字输入、版面编辑、 图片处理、对象修饰、数据处理、表格处理、多媒体处理等,这就要求选用的工 具或软件具有代表性,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举一反三,互相迁移。 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和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 方法和工作规范。其中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要求学生开始知道解决问题的各 个步骤和问题解决过程中需注意的环节,例如:理解问题、制订计划、收集信息、 分工合作、处理信息、展示交流、反思小结等;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要求学 生熟练解决问题的各个步骤,并根据需要自觉完成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在德育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体会信息科技对社 会的生活、学习、文化等产生的影响,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形成良 好的行为规范,具有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中小学阶段(一至五年级)要求 学生开始知道相关的是非标准,并按正确的方向努力;初中阶段(六至九年级) 要求学生开始明确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准则,并自觉遵守,养成习惯。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自主探究和灵活应用工具、软件的操作要求,根据 学生今后不同发展需要,设立不同模块供学生选学,主要设立“算法与程序设计”、 “数据库”和“设计与创作”三个模块,使学生不同个性有发展空间。
4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
过程的评价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对若干阶段学习结果评价,而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 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规范等方面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不同具体目标 的学习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可用于测量的评价手段也不同,因此,在构建信息 科技课程评价体系时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评价模式,可根据不同的需求灵活地 和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评价手段,以求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3) 为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创造条件 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两个途径来实施,一个途径是让学生通 过在规定的年级或时段中开设的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了解信息科技基本知识, 学会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初步能 力,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学生信息素养 形成的基础;另一个途径是引导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各种学科学习和应 用,在学习、应用过程中培养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是让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所有学科的学习过程 中,学生都在一个能提供大量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撑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知 识建构、实践体验、探索研究和合作交流,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能 获得必要的信息科技的支持,能将信息科技的运用融合到自己的学习、实践、探 究、合作和建构过程中,并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强化信息化意识,形成新的学习方 法,培养科学精神,形成适应开放的信息社会需要的、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 则,使学生真正做到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且思维开放,思路活跃,能适应环
2.课程理念
(1)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为主要目标 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信息素养的 主渠道,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必要的信息科技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信息科技的基本知识和信息 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对信息收集、处理、传输、表达的技能;正确理解各种信 息技术工具的作用和原理;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并有效 地使用;对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所完成的作品进行有主见的正确评价等。 第二,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即: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性和创造 性地思考,提出并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和进行决策;能在信息化环境中 主动探索、研究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实践和体验中建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认知 结构;能充分利用网络和计算机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分工合作,创作、发表成 果。 第三,重要的德育因素。主要包括: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自律能力 和个人对信息社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即: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准 则进行个人自律;明确在信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备在 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的习惯和规范;具有为社会服务并贡献社会的强烈 意识。 (2) 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实现课程目标 信息科技课程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12 年整体考虑,构建新颖的、科学的、 具有上海特色的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种类型 的课程。这三类课程中,除了信息科技的知识、技能内容外,还包含与其它学科 学习相联系的,能体现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要求的,形式多样的课题、项目或活
(4)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进行自主探 索研究,构建认知结构,发展各种能力的学习环境。提供生动真实的学习情景, 设计灵活开放的学习活动,多方位开辟信息来源,充分提供应用工具,随时获得 必要的指导,有利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态,自主确定活动的评价指标,是形成这 种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教师角色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 者、教练和学习伙伴,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保证;评价原则的改革,从单 纯统一测试给出鉴定性结果评价转变为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 定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是形成这种学习环境的重要措施。只有在 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信息科技课程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决定了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和 开放性,技能的掌握依靠联系和应用,能力的形成依靠感悟和内化。必须积极创 造条件,让学生有充分自主发展的机会,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选择有效的技术、 工具、软件或平台,获取必要的信息、支持或帮助,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 评价,合作交流,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5)建立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不只是甄别、选拔和评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 学习行为的激励和导向,通过评价体系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 合理地设计、调整教学环节。 评价体系是课程目标能否落实的重要保证,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的设计围绕 课程的目标展开。信息科技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能适应信息社会需 要的信息素养,其中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 因此,信息科技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也从这三个纬度展开。评价体系的作用范围 涵盖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既有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也有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指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既评估学生所学的 知识与技能,也评估学生所掌握的方法、形成的能力和养成的行为习惯。对学习
2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用稿)
动,并将信息科技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融入多种形式的的课题、项目或 活动。既要注意形成明确的知识与技能序,更要注重形成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 12 年一贯和连续的能力培养序列和道德发展序列,并使之具有明确的可操作性。 对常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掌握,除了一些最基本的操作进行专门学习外,主要通过 在课题、项目、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逐步掌握和提高。 课题、项目、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信息科技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内容,能反映学习 过程和体现信息科技课程的教育价值,具有实施要求和学习建议;同时,课题、 项目、活动的设计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并且包含为实现课程目标而安排的隐性要 求,特别是能力培养和德育的要求,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潜移默化地让学生 感悟和领会,并自然地内化为能力和自觉地形成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