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1)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日期】2022.02.11•【文号】教高〔2022〕1号•【施行日期】2022.02.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教高〔2022〕1号为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维护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现就加强高校用以认定学分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校要切实履行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责任1.高校是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责任主体,要制定本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办法,规范课程选用、教学、评价、督导和学分认定等管理制度,将在线开放课程纳入日常教学管理,做到线上与线下课程同管理、同要求。
2.强化课程选用管理,实行严格的意识形态审查、内容审查和质量监督,确保课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符合科学性、适用性要求。
不得选用内容陈旧、服务质量差的在线开放课程。
3.对选用的在线开放课程要配备课程责任教师,全面负责课程教学服务与管理,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健全学生违纪行为认定与处理办法。
4.严格考核评价管理,根据课程教学实际,严格学习过程和考试监管,在考试中通过人脸识别、双机位等技术手段强化考试监督。
不得将在线开放课程考试完全交由在线课程平台等第三方负责。
二、高校要加强对在线开放课程教师的管理5.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主讲教师及教学团队应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实施完整的教学活动,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做好在线服务,确保上线课程质量。
6.选课高校责任教师应当配合在线开放课程主讲教师及教学团队的教学活动,加强学习组织和课业辅导,强化课程考核监督管理。
中南民族大学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中南民族大学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书
推荐学院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学时、学分
课程负责人
填报日期
中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制2020年6月
填写要求
1.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2.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3.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请内容填写。
4.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在“二、课程团队”表格中签字。
5.“七、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建设教学单位盖章。
一、课程负责人情况
二、课程团队
三、课程建设
四、课程内容
五、课程资源
六、课程评价
七、承诺与责任。
线上课程教学管理办法
线上课程教学管理办法为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丰富学校课程资源,推动和规范优质线上课程进学校、进课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一、课程说明1.线上课程是指经教务处组织认定,供学生选修的在线课程,课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2.课程选修前,教务处面向学生公布线上课程所在的网络教学平台(或课程链接)及课程简介、线上线下课程学习要求、学习时间考核方式、答疑时间安排等信息。
3.线上课程原则上参照16学时/学分的标准,确定学分数。
4.线上课程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由教务处(求索学院)负责。
二、修读要求1.教务处下达线上课程的选修通知,学生根据选修通知,在指定时间进入教务网络管理系统选课。
2.学生在网上洗定课程后,必须按照规定要求修读,完成全部教学活动,并参加课程考核。
没有办理网上选课手续的,所修学分无效。
3.每位学生在标准学制期间内,选修线上课程学分暂定原则上不超过4学分,每学期选修线上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门。
超选所修学分,不计入毕业学分。
4.线上课程学习方式实行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相结合。
线上学习由选课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含假期)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包括视频学习、练习与讨论等;线下教学由指导教师主导,主要以师生见面课形式开展互动讨论、小组竞赛、辅导答疑或针对课程某个重要章节开展线下专题教学的方式进行。
三、教学要求1.线上课程设主讲教师和指导教师。
主讲教师为该课程网上授课教师,指导教师由校内教师担任。
2指导教师的确定,经个人申报、学院审核后,由教务处确认,或由教务处指定.3.指导教师须具备讲师及以上职称资格;原则上指教师应从事与该课程所属专业相同或相近的教学工作。
4.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包括(1)熟悉课程内容,做好备课工作。
(2)开展教学设计,并根据教学设计组织教学。
(3)发布话题和活动,协调学习者的讨论,及时答疑和回复,监控学习状态。
(4)通过见面课组织集中教学;见面课规模一般不超过50人/班;人数偏多时,指导教师可根据课程选修人数,分班组织教学。
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办法
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以下简称《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线开放课程(含校级精品示范课程)包括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简称SPOC)以及其他形式的在线开放课程。
第三条混合式教学是指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驱动”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第四条教务处统筹负责制定全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规划、组织开展课程建设及应用评价、搭建校内校外课程建设平台等工作。
各教学单位具体负责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管理、运行及评价等工作。
第二章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运行第五条在线开放课程须贯彻《意见》精神,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要求,思想导向正确、科学性强,在线开放共享特征明显,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课程建设团队充分开展在线教学活动与指导,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引领性强。
第六条坚持“服务教学、建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利用“课程中心”平台以及爱课程网、学堂在线等公共MOOC和SPOC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建设一批内容质量优、使用效益好、师生评价高的在线开放课程。
2020年之前,学校拟建成500门在线开放课程,30门省级及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第七条学校优先支持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课程建成在线开放课程,鼓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文化素质课建成在线开放课程。
第八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运行实行课程负责人负责制。
课程负责人应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我校在职教师担任。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
民大校发〔2005 〕181 号关于印发《中央民族大学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的通知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已经学校讨《中央民族大学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论通过,现予以印发,望遵照执行。
二OO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中央民族大学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课程质量的必要措施,是衡量学校教学与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根据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及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需要,在重新修订《中央民族大学课程建设暂行条例》(民大校发〔2002 〕204 号)基础上,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章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第一条课程建设指导思想:课程建设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南,以我校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专业定位为基础,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力争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分阶段、分重点的课程建设工作,使我校的全部课程达到合格课程水平,20% 的课程达到学校的优秀课程水平,2%以上课程达到北京市精品课程水平,1%以上课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水平。
第二条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是:1.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教书育人、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有创见、有成效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2.以课程建设为契机,系统梳理教学文件,建立一套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符合我校特色的教学文件体系;3.建立一套符合教学规律和我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教学管理系统;4.建立一批教学手段先进、运行状况良好,能较好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5.规范和推进教材建设与使用,全面选用高质量的、能反映各学科先进水平的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6.建设若干具有较高水平与明显特色、方便适用的试题库、案例库和多媒体课件;7.优化整合学校课程资源,建立起富有成效的、符合我校办学目标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体系;8.通过课程项目建设,确立符合21 世纪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念,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大学线上课程教学管理办法
大学线上课程教学管理办法(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规范线上课程教学管理,维护线上课程教学秩序,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线上课程是把传统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的优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开展的线上课程教学,包括采用完全在线教学模式的线上课程(MOOC),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的线上课程(SPOC)及其他形式的线上课程。
第三条线上课程包括学校自建线上课程、引进线上课程和线上同步直播课程等多种形式的课程。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开课学院是线上课程的管理主体,负责制定本学院线上课程开设计划、课程目标、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过程性考核要素要求,审查、选用配套教材;负责组织线上课程教学,配备课程责任教师、助教,保障线上教学运行,监督评估线上教学质量,跟踪反馈线上教学的意见建议;负责对自建的线上课程和线上同步直播课程实行严格的意识形态审查、内容审查和质量监督,确保课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符合科学性、适用性要求。
第五条任课教师或课程责任教师是线上课堂的管理主体,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网络课程资源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及时更新课程资料;负责指导学生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及时通报、反馈学生学习进度,加强学生诚信教育,规范线上课堂秩序,组织学生课堂互动或讨论,布置并按时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组织课程过程性多样化考核;不断优化线上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提升线上教学质量。
第六条教务处是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管理主体,负责统筹规划全校线上教学活动,为线上教学提供平台保障与技术支持;负责网络教学平台运行管理,保障线上教学数据安全、准确;负责管理和维护线上课程账号及权限,保障线上教学平稳运行;负责对引进的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安全性、课程版权、课程意识形态审查等相关材料进行复核,确保引进并选用的线上课程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符合学校教育教学需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XXXX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XXXX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顺应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鼓励教师开展基于在线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文件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学校鼓励课程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示范性强、适合网络传播与学习的传统优质课程和近年来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建设成为在线开放课程,并在全国性公开课程平台运行,将我校优质教育资源推向社会、服务社会。
笫三条学校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我校已建成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深化设计教学大纲,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持续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保障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第四条本管理办法所指的在线课程,包括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nlineOpenCoUrSeS,简称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PrivateOnlineCourses,简称sPOC)及其他形式的在线课程。
第五条学校依托教务处组织开展在线课程规划、建设与日常管理工作,会同学校教学发展中心、在线教育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一起进行课程设计、制作、运行及翻转课程教学等培训工作。
第二章课程规划与建设第六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优先支持有良好教学效果和基础的课程,鼓励能代表我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水平、代表我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与教育教学水平、能够展现世界一流大学师资水平与教学效果、在业界影响广泛的课程优先建设成为在线开放课程。
第七条申请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导向正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合网络传播,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内容。
第八条学校每年以立项形式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
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第一条指导思想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有效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教学,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和《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山西省职业院校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晋教职成﹝2019﹞6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建设目标及任务(一)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载体,按照《山西省职业院校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试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资源,不断推进翻转课堂、SPOC、MOOC等教学模式改革,努力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结构合理、要素完整、特色鲜明、资源丰富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通过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提高知识传授和内化的质量与效率,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推动基于线上教学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三)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遴选准入、学校认定、分步推进、同步应用”的建设思路,从2020年开始,各系(部)各专业每年自建1门以上系级在线精品课程,学校每年遴选3-5门校级在线精品课程进行培育建设,并积极申报省级精品在线课程。
第三条建设形式在线精品课程采用“先建设应用、后评审认定”的原则进行建设,分为系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两种。
(一)系级精品课程。
由各系(部)择优选择课程,按照建设标准自主建设。
(二)校级精品课程。
由教研处从系(部)精品课程中择优选择,在申报、评审、立项的基础上,统筹校内外资源进行建设,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予以支持。
第四条建设要求(一)在线课程应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按照《山西省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试行)》的要求和课程建设方案进行建设。
网上课程管理规章制度
网上课程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网上课程的管理,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保障师生的权益,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章网上课程建设第二条学校要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开展在线教育活动,推动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第三条学校要加强对网上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明确责任人,确保课程的质量。
第四条学校要注重网上课程的设计,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效果和效率。
第三章网上课程运行第五条学校要加强对网上课程的运行管理,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保障教学质量。
第六条学校要建立健全的教学团队,合理分工,明确责任,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七条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网上课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八条学校要建立健全的课程评估制度,及时对课程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章网上课程考核第九条学校要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建立网上课程考核机制,明确考核内容和标准,确保考核的公平公正。
第十条学校要建立规范的考核流程,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十一条学校要加强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做出及时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网上课程监督第十二条学校要建立健全的网上课程监督制度,明确监督的范围和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做出处理。
第十三条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监督,检查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情况和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反馈。
第十四条学校要建立规范的监督流程,保证监督的公平公正,提高监督的效果。
第六章网上课程保障第十五条学校要加强对网上课程的保障,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服务,保障师生的权益。
第十六条学校要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十七条学校要定期开展对网上课程的分析,整理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慕课建设与应用指南》,结合学校实际,以加强学校专业、专业群建设,促进高职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深化教学改革、彰显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为做好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管理第一条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范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业教育课、教师教育课程,均可申报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
已取得校级立项的课程不得重复申报立项。
第二条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分类1.资助建设类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己立项建设的校级以上品牌(培育)专业、专业群项目中,列入建设规划的精品课程;(2)经立项评审认定,建设基础良好,己取得较突出建设成果的课程;(3)同一批次立项建设课程中,资助建设类课程占比约60%。
2.自筹建设类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他获得立项的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第三条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立项与建设1 .立项基础(1)课程具备一定的前期建设基础,已在专业课程平台开设一个学期以上,课程知识点/技能点配套视频资源不少于30个(总时长2150分钟),每个知识点/技能点至少配套一个教学课件,课程配套试卷库2套。
资源与试卷库建设标准参考《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标准》执行。
(2)课程建设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课程团队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能够及时更新与完善课程内容。
2 .申报立项(1)立项工作原则上每两年开展一次,上一批次课程完成结项验收工作后,组织下一批次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申报工作。
(2)申报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按照下列程序申报:①填写《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申请表》;②学院组织初审后,报教务处审查;③经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评审,确定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管理办法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管理办法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
加强课程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及《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意见》(鄂教高[2007]7号)文件精神,推动和加强学院课程建设,改进和提高我院教学质量,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管理办法。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1、重视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管理,坚持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原则,确保精品课程的高水平和鲜明特色。
2、精品课程建设应按照确立目标、分级建设、重点扶持、稳步进行和协调发展的原则有序推进。
要优先选择重点培育专业相关课程,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分布以及对学院教学工作的示范作用。
3、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与其它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系,充分发挥精品课程资源优势,增强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最大范围地实现教学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专业和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我院课程建设水平。
4、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办法及相关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要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按照“确立目标、分级建设、重点扶持、稳步进行、协调发展”的原则,用5年的时间在全院立项建设20门左右的院级精品课程,使每个学科专业至少有1门学科基础课程、部分专业主干课程以及部分通识课成为精品课程。
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争取2—3门左右的院级精品课程成为湖北省级精品课程,努力实现1门院级精品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建立院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计划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计划根据学校“质量工程”建设与发展规划,为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以课程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我校本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自动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并按规划制定实施计划。
一、建设规划1.建设目标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根据本专业实际,本着体现优势,突出重点和特色,强化示范的精神,在“精品课程”建设期间,分批建设2门左右校级精品课程,争取新增1门省级精品课程。
2.建设原则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按照院、系(部)申请、专家评审、择优扶持、重点建设的原则,分期、分批建设有一定基础的、开设面广的基础课或专业(技术)基础课。
3.建设内容(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高职称、高学历的优秀教师走上教学第一线,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
(2)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
精品课程的内容要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始终保持先进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3)重视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应选用国内目前的优秀教材,鼓励使用自编特色教材,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
(4)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精品课程应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力争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上网开放,实现网络共享.(5)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精品课程应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试验,引导和鼓励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线上课程管理规章制度
线上课程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规范线上课程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章线上课程的设立1. 学校应根据教育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确定开设线上课程的需求和数量。
线上课程应与学校教学目标相适应,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
2. 线上课程的设立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学校应制定线上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内容。
第三章线上课程的教学组织1. 学校应为线上课程配备专业的教师,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2. 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质量。
3. 学校应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资源,确保线上课程的顺利进行。
4. 学校应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对线上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工作。
第四章线上课程的管理1.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线上课程管理体系,确保线上课程的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2. 学校应制定线上课程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明确教学管理责任和工作流程。
3. 学校应建立线上课程的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和学习参与度。
4. 学校应建立线上课程的教学评价制度,定期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
第五章线上课程的考核评价1. 学校应制定线上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明确考核评价的内容、方式和标准。
2. 考核评价应包括课程作业、考试成绩、学习情况反馈等内容。
3. 学校应建立考核评价的监督机制,保证考核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第六章线上课程的改进与发展1. 学校应定期对线上课程进行评估和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2. 学校应关注线上教育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线上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3. 学校应加强线上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促进线上课程的互联互通,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第七章附则1. 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学校及相关部门和人员应严格执行。
2. 对违反本规章制度的行为,学校将依法进行处理。
学院网络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学院网络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长期教改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精神,为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加快推进我校在线开放课程与平台建设,规范和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管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网络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传统教学的延伸,能够提供给不同的学习者自主、交互、互动式地学习。
第二章建设目标第三条网络课程建设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条网络课程建设分为合格课程、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三级;建立以合格课程为基础,优质课程为重点,精品课程为示范的课程建设体系。
第五条坚持“重点建设,以点带面”的原则,通过学校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带动和促进其它课程的建设。
依托校园网和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用三年时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列课程全部建成网络合格课程;在合格课程的基础上分批建设60门网络精品课程和300门左右网络优质课程资源。
网络课程资源必须保证能够正常开展网上学习、讨论、作业、辅导、答疑和测评等教学环节。
网络课程的建设期为1年。
第六条以开放课程为载体,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开发,引导优秀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在线教学优势,建设基于碎片化交互式学习的微课群或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探索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将课程跃升至深度探究、思辨、互动与实践的新高度,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第三章组织管理第七条教务处是学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归口管理单位,负责网络课程的总体规划和建设管理。
第八条信息化中心是学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持单位,负责网络平台的日常维护、教师培训、技术支持和运行监控。
第九条各二级学院负责本单位网络课程建设的规划与具体实施等工作;按课程成立由主讲教师组成的课程组,课程组负责网络课程的具体建设和内容更新。
对高校网络通识课程建设的思考--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
作者: 杨科 李永
作者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教育观察
页码: 50-5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5期
主题词: 网络通识课 课程管理 教学模式
摘要:高校在开设通识课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优秀教师和优质课程的短缺,通识课的数量和质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成为我国大学通识课的通病。
通识选修课学分不多,被必修课程挤压在一个小小的角落,导致其“边缘化”“次要化”,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学生不重视,教师不愿教,通识选修课难以担负起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重任。
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进行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开设网络通识课程是其中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写要求
一、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 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不可作为申请内容填写。 四、课程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在“二、课程团队”表格中签字。 五、 “七、承诺与责任”需要课程负责人本人签字,课程建设
教学 改革 与研 究
三、课程建设
详细介绍课程持续建设和更新情况,以及转型升级为在线课程情况:
四、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结构、知识点、课时等方面的组织安排:
五、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资源
资源特色
基本资源清单
拓展资源清单及建设使用情况
六、课程评价
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学校评价、社会使用评价等:
七、承诺与责任
第十三条已被认定的校级在线课程如出现以下情况将从当年起停止拨付维 护经费:(1)不进行混合式教学;(2)该课程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平均分低于 80 分;(3)课程在线资源更新率低于 20%。
第十四条因工作调动、退休或其他原因造成课程负责人及其他团队成员不能 履行职责时,学校责成课程团队及所属教学单位变更课程团队信息,充实、调整 团队成员。
姓名
性别
专业技术 出生年月
职务
学科专业
在本课程中 承担的工作
签字
课 程 团 队 结 构
课程 团队 整体 素质 及青 年教 师培 养
课程团队(含优秀的教育技术骨干和行业背景专家)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 师资配置情况、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课程负责人签字: 学院公章: 日期:
第七条资源要求。在线课程应具有课程资源和拓展资源。其中课程资源应包 括课程描述、教师队伍、教学建设、实践教学、学习资源、教学互动等,拓展资 源应包括参考资料、案例库、素材资源库等。
第八条课程互动要求。在线课程应设计足够的、高质量的互动主题,以引导
学生讨论。 第九条版权问题。在网络教学课程中引用他人著作的文稿、图像、动画、视
频等素材,应特别注重版权问题,由此引发的侵权责任由作者自行负责。
三、认定与管理办法
第十条在线课程的申请和建设计划由各教学单位结合实际课程情况进行评 审并组织建设,包括课程的拍摄、更新、网络维护等相关工作。申报课程必须是 本科专业连续开设 3 年以上的课程,建设完毕后应在我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上推 广应用,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
教 学 情 况
课程负责人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 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 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 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学 术 研 究
二、课程团队
第五条课时要求。课程设计周数以 8—16 周为宜,每周授课时数设计在 2—4 节,每门课程视频总时数控制在 4-10 个小时。
第六条视频制作要求。课程视频制作要求严格遵守教育部相关的精品开放课 程技术标准。视频内容原则上以知识点的形式分割,每一节视频时长为 8—15 分钟,并配有对学生学习进度进行评价考核的试题或互动环节等。
教学单位盖章。
一、课程负责人情况
课程负责人
性别
出生年月
最终学历
专业技术职务
基学位
本 情
所在院系
况 研究方向
行政职务
联系方式
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讲授本课程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周学时;学生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 学任务(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 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 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 超过五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主编的省部级及以上规划 教材、获奖教材(不超过五项):
中南民族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拓 展多元化人才培养途径,促进学校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现优 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学校决定开展校级在线课程建设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线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方法指导下的网络教 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的辅助与延伸。作为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 着力遴选和建设若干门校级在线课程,构建校、省和国家三级在线课程体系。
第十一条在线课程采取认定制度。由课程负责人提出申请,并填写《中南民 族大学校级在线课程认定申请表》,学校组织专家组对开设情况进行全面审核并 确定入选,认定为校级在线课程。
第十二条对于通过认定的校级在线课程,学校按以下标准拨付各项经费:(1) 每门课程资助课程建设费用 5 万元;(2)对课程团队进行工作量补助,按实际视 频节数计算,每节视频 20 学时,最高不超过 40 节;(3)按 8000 元/年拨付维护 费用,维护周期为 4 年。同时,校级在线课程直接作为候选课程推荐参与省级、 国家级在线课程的认定评选。
四、附则
第十五条学校为推动校级在线课程的建设和运行,根据具体课程混合教学情 况可将理论学时调整为线上、线下教学学时,学分保持不变。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南民族大学校级在线课程认定申请表
推 荐学 院 课 程名 称 课 程类 型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课程 负 责人 填 报日 期
1.学院和课程负责人保证课程资源内容不存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问题; 2.学院和课程负责人保证申报所使用的课程资源知识产权清晰,无侵权使用的情况; 3.学院和课程负责人保证课程资源及申报材料不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的相关规定,可以 在网络上公开传播与使用; 4.申报课程入选后,学院和课程负责人同意在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资源共享。
二、建设要求与设计标准
第三条内容要求。课程内容应涵盖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 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 具有稳定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等特征,并严格遵守国家安全、 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第四条团队要求。课程团队由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和助教组成,不少于 3 人。课程负责人应为学校专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教学 效果好,教学评价高。每位专任教师只能主持一门在线课程。鼓励建立跨院、跨 校课程建设团队。课程负责人除履行建设、管理职责外,还必须每年承担本课程 全程或部分课堂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