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美国方法派

合集下载

体验派与方法派的区别

体验派与方法派的区别

开门见山吧,我直接说说这三个“派”:体验派、方法派和表现派。

首先是体验派,我不想多谈体验派,原因很简单,体验派的理论≈表演理论,可以说斯坦尼体系或者说体验派在表演(不论是戏剧或是电影)这门行当里的地位类似于儒家之于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地位,居于统治或主导地位,斯坦尼体系在科学性、严整性、可实践性方面都是其他任何表演学派所远远不及的,事实上,如果以斯坦尼体系为标准,其他任何表演学派都没有形成真正的体系,而斯坦尼所做的不是他一个人的发明创造,他做了三件事:1.整理总结前人所得,去芜存菁;2.将之前的表演艺术家经验化而难于用文字表达记录的“知识”成功地用文字加以说明诠释;3.形成体系,即一套表演训练的方法,并毕生加以改进。

至于斯坦尼个人的地位,举个例子:彼得布鲁克曾经列出二十世纪的“四大戏剧导演”,他们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布莱希特和格洛托夫斯基,后三位都曾在不同场合自称”我师从斯坦尼体系“,其中梅耶荷德就是斯坦尼在莫艺的一位”弃徒“,而有意思的是,除斯坦尼外的另三位导演都或多或少被外界认为是秉承”表现派“表演方法的,这至少可以证明斯坦尼体系在理论方面的指导意义是无与伦比的,至于表现派和这三位导演,我后面再说接下来说方法派,简单地说方法派是美国的体验派,具体点说叫”斯坦尼体系美国化的表演训练方法“,“方法”或“method”也得名于此,所以首先要明确(下面的话大概就是吧友最感兴趣的方法派和体验派的区别):方法派和体验派同宗同源,在训练演员的目的、宗旨和演员塑造角色的最终目标方面是没有理论上的分歧的,那么区别在哪儿?就在于体验派是斯坦尼在莫艺(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训练方法,而方法派是李斯特拉斯堡或阿德勒在纽约演员工作室的训练方法,是苏联化和美国化的区别,说白了是具体实践方式上的区别,至于训练出的演员的区别,这个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那么,具体训练方法的区别在哪儿?我从方法派的角度来说:1.对于放松和集中注意力训练的突出和强调。

开题报告的导师评语

开题报告的导师评语

开题报告的导师评语开题报告的导师评语1开题报告评语:该生在前期通过查阅文献,对研究内容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对课题《形态学可重构图像处理器的研究与设计》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论文的研究方法基本已经掌握。

工作安排合理,态度认真,目前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开题报告符合规范格式,准予开题。

中期报告评语:该生在前期的工作中能充分的分析课题任务需求,熟练掌握可重构系统设计要求,完成了整个系统功能设计,对系统的整体工作机制已经较为全面的掌握,并且完成相关形态学算法的实现与测试,所做研究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意义,也为下一步工作的展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期间该生工作安排合理,学习态度认真,学术作风严谨,科研工作量较大,课题进展符合预期计划。

开题报告的导师评语2该生研究的论文题目为《后现代教育理论的“中国化”》,从后现代教育理论的中国化进程入手,深入剖析后现代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背景、阶段、途径、表现及影响因素,旨在此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后现代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启示。

该论文完成之后在理论上有助于完善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研究,有助于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建设;在实践上对后现代教育理论在中国的吸收、运用、发展有指导意义,并为中国实践的发展提供有借鉴意义的建议。

该探究将采用文献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围绕“后现代教育理论”和“中国化”两个核心,对现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研究:对后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概述,以全面、深刻地认识该理论;研究后现代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背景与过程,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理解其在中国发展的原因及发展轨迹;整理后现代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途径及表现,以研究其渗入中国的具体方式及带来的影响;分析后现代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影响因素,探索其中国化的深层原因;分析后现代教育理论中国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吸取经验与教训;总结后现代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启示,为中国引进其他国外优秀教育理论提供借鉴。

对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认识

对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认识

对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认识
文学美国学派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革命性的学术研究之一。

它提出了关于文学艺术、文学理论、历史学、民俗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发展变得越来越多,成为美国文学研究的新兴学派。

文学美国学派的核心理念是,新旧文学艺术的关系在于文学的实践和读者的反应。

因此,它强调从全局上考虑文学,并指出文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通过探讨作品本身以及文学中社会和文化象征的关系,来解释文学和历史的关系。

文学美国学派也认为,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它与民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有紧密的关联,既可以折射公共文化形式,也可以表达社会的斗争和变化。

此外,文学美国批评的一项重要成就是将文学从一般的传统审美体系中剥离出来,把它置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进行更全面的诠释。

因此,文学美国学派的研究对于理解文学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加深了人们对文学本身的理解,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可以说,文学美国学派通过反抗陈腐传统审美观念,巩固了自身的特点,影响了美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它把学术视角带入了文学讨论,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文字以及它所展示的历史和文化。

可以说,文学美国学派的研究扩大了文学研究的范围,开启了文学研究的新篇章。

指导教师评语10篇

指导教师评语10篇

指导教师评语10篇指导教师评语1某某同学在实习期间能够认真遵守实习生守则,工作较为负责,在实习主、副班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能够认真制订活动计划,主动向指导老师请教,认真制作各类教学具投放于区域活动中,尽力做好课前准备,认真地组织好同学们的一日活动,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实习副班工作时,能配合主班老师做好课前准备及课程活动的配合指导,做好同学们一日的工作,有较强的协作能力,与同学也能建立较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希望今后能再接再厉,继续进步!二、教学实习:该实习争表现高度热忱,讲解巨细靡遗,能兼顾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亦能根据学生反应及教师指导调整板书、速度、教学方式、内容……,努力求得学生最大利益。

批改作业认真,评语多样、丰富而恳切。

上课秩序掌控得宜,收放自如,优秀稳健。

发现问题能主动提出讨论,讨论中自然流露极佳学养与见识。

该生在实习期间能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掌握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试教认真,虚心好学,积极参加听课、评课,及时有效地完成实习任务。

教学实习评语:该生在实习期间听课认真,备课仔细,能够积极查阅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试讲勤奋,授课大方,表达流利,教态自然,能较熟练地运用现有教学设备,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思考。

课堂民主又不失纪律性,深受学生喜爱。

该生已具备一名合格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

指导教师评语21、该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强烈的敬业精神,深厚的专业思想和良好的师德。

实习态度极其认真,工作积极、细心、踏实,能虚心接受指导,较好地掌握运用管理方法与技巧。

全身心投入班级管理。

能较快地熟悉班情,独立妥善处理班级日常事物。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特别注意了学生的个别教育,效果良好,班级各项考核均居年级首位。

因此深受学生爱戴。

被师生一致认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实习幼儿教师。

2、该同志在我单位实习以来,尊重师长,团结同事,关心学生,爱护集体,工作认真负责,思想态度端正,适合担任幼儿相关教师工作.3、该生在实习期间听课认真,备课仔细,能够积极查阅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斯氏表演体系的发展历史以及对中国话剧现状的意义

斯氏表演体系的发展历史以及对中国话剧现状的意义

斯氏表演体系的发展历史以及对中国话剧现状的意义作者:王晓鹰来源:《艺术评论》 2013年第4期很荣幸被邀请参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研讨会,目前在全中国的范围都很难进行这样的研讨了。

听听专家老师们讲斯氏体系,听听北京人艺的前辈艺术家们讲自己的艺术感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我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没有多少深入研究,只有一些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的粗浅体会,说出来跟大家分享。

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是一门关于表演艺术的科学,有着自己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跨越时间空间的广泛适用性。

我觉得我们应该把它看作一个有传承又有发展的、开放的而且仍在演进中的科学体系。

现实中我们时常会走两个极端——不是把它封为一个巅峰性的、不可超越的表演艺术神话,就是认为它已经陈旧过时、没有意义了,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客观。

斯氏表演体系当年的出现,其根本动力在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表演艺术的革新。

他对当时欧洲的表演艺术现状与理论的流派纷争有着广泛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他的继承根基是从一些欧洲体验派表演大师那里来的,而它的批评对象则是那些在欧洲舞台上随处可见的“艺匠的”、“僵化的”和追求剧场性的表演。

斯氏批评的东西有一些的确是表演陋习,还有一些其实是戏剧传统本身随带的固有特性,比如说“剧场性”,比如说“假定性”。

斯氏的学生梅耶荷德后来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看到了剧场性和假定性的不可完全否定,才与自己的老师分道扬镳的。

但是,欧洲戏剧艺术在19世纪末的发展阶段中,现实主义的确渐成主流,剧作上有肖伯纳、易卜生,俄罗斯更是出现了以契诃夫、高尔基为代表的一批现实主义剧作家,演出实践上则相应地出现了“箱式布景”和“第四堵墙”的舞台美术概念,而表演艺术也必然地需要有同步发展。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表演艺术的革新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可以说斯氏体系是欧洲现实主义戏剧发展潮流催生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希望将表演艺术从过去开放性的、剧场性的状态转变成一种封闭在“第四堵墙”之内的写实性表演艺术,而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摒弃一些他认为的“表演陋习”,建立一种以真实体验为心理基础的表演方法和理论阐释。

比较文学课件美国学派

比较文学课件美国学派
促进比较文学的国际化
美国学派积极推动国际比较文学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比较文学的国 际化和跨文化交流。
创新比较文学研究方法
美国学派在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运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方法 ,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论。
05 美国学派的局限与挑战
理论与方法论的争议
文化研究方法
美国学派过于依赖文化研究方法,这种方法 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解读,而忽略了 比较文学的其他方面,如语言和文学史的研 究。
01
《印第安帐篷》
03
02
人物介绍
乔治·亨利·纳尔逊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作家和翻 译家,他的作品主要涉及美国土著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以及与此相关的白人文化和历史。
主要贡献
通过翻译和改编土著文学作品,纳尔逊为美国文学和文 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亨利·詹姆斯
代表作品
《贵妇人的画像》
人物介绍
对比不同文化间的文学现象,分析其异 同及原因。
VS
详细描述
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化间的 文学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文化背 景下文学的异同及其原因。通过比较不同 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历史背景等因素 ,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03
乔治·亨利·纳尔逊
代表作品
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
总结词
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成为比较文学领域的核心议 题。
详细描述
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文化交融和信息传播,使得比较文 学研究更加关注全球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和理论问题。 研究热点包括全球视野下的文学流派、思潮和作家研 究,以及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学交流、影响和接受等议 题。
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入

走近美国表演“方法”派

走近美国表演“方法”派

造 角色对过去所体验过的感情和激情的记忆。情绪记忆 在演员创作中不仅是一种重要技术,也是内心创作的最
好 的和 咐一 的材料 。 - [ 2 1 而李 ・ 斯 特拉 斯伯格 的 “ 情 绪记忆 ” 是 要演 员对 自我情 感 的宝 藏进 行 深刻 的挖 掘 ,它 可 以不
四个人的出现 ,使斯氏的教学法通过“ 同仁剧团 ” 风靡了
而那 时 的斯 坦 尼斯 拉 夫斯 基 体 系 更注 重的 是 体验 。 1 9 3 0
达斯 汀. 霍夫曼 、杰克- 尼克尔森、梅丽尔・ 斯特 普 、阿
尔. 帕 西诺 、汤姆 ・ 克 鲁 斯等 等 众 多的艺 术 家和 影视 明 星 。 同时 也影 响 了 如 : 朱迪丝・ 韦斯 顿 、冈萨 雷 斯 、艾娃 ‘ 德 约 列 等一 批著 名 的 导演 和编 剧 。 口 J 以 说美罔 表演 “ 方法 ” 派
关键 词 : 美 国表 演 “ 方法”派 代 表人 物 表演训 练
美同 电影 在 世 界 电影 史上一 直 占有 重要 的位 置 ,问 时 它也 引领 着 世 界产业 电影 的 发 展 而美 演 员的 表演 也 始 终 是 众 人 关 注 的 焦 点 马 龙 ・ 白兰 度 曾 说过 : “ ……
直接或 间接地影响了几乎所有的美旧演 员和新时代的表 演教师=那么,“ 方法派 ” 到底是如何训练演员又是从何
而来 的 ?
全世 界几乎所有的电影制作者都受到美阳 电影的影响,
而美同 电影艺 术则 受到 ; 靳特 拉 ・ 阿 德 勒 表 演 教 学 的 影


“ 方法派”缘起
美 表 演 “ 方法派” 是在 1 9 2 1 年左 右 , …斯 坦 尼 斯
需要剧本里所提供的信息 ,演 员也不必受此约束 ,只要

毕业论文考核小组评语_员工评语_

毕业论文考核小组评语_员工评语_

毕业论文考核小组评语论文答辩是毕业考评中的重要一项,也是在校研究生展示自己科研和临床成果的一种形式;下面是有考核小组,欢迎参阅。

毕业论文考核小组评语1. 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

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

文字通顺、流畅。

行文符合学术规范。

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

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2. 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

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德育教育工作得更好。

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3. 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

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4. 该论文选题合理。

区域经济问题是经济界研究的热点,而农业经济增长问题亦是当前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对此已有许多较为成熟的论述,在XX也有专家学者对XX区域经济问题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XX农业区域经济及其增长问题的结合研究,尚未发现有专门的论述。

如何认识XX农业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及未来的走势,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是经济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该论文选题意义所在。

5.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

选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6.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论文的资料,写作过程中基本能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全面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7.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

“方法”派重要的练习

“方法”派重要的练习

物品想象变形练习只在电视艺术系编导2000本科班上做过,他们有很多精彩的练习,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学生们选择用拉锁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表现一种不可抗拒的、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的力量。因为,拉锁无论在拉上或拉开时,都不是它自己的意愿所能决定的。做这个练习的过程是从开始表现具象的物品,再逐渐进入到表现抽象物品中所包含着的精神或灵魂。
Maria教授首先进行示范的是椅子练习。她说在“方法”派的放松练习中,椅子几乎是运用最多的道具。
摆放一把靠椅,要求演员将首饰挂链手表等摘除后,侧坐在椅子上。胯呈四十五度角展开于椅子一端.(也就是一条腿放于椅子中央,一条腿放于椅子侧面)上身摆正,背部自然靠着椅子靠背,头后仰至椅背,两臂自然下垂,手指放松,闭眼。然后分别抬高一侧大腿,在空中做画圈动作。腿部放松完毕,振臂同时发出强烈的爆破音:“哈”.
关于情感记忆
当Maria教授提到“情感记忆”时候说:情绪记忆和感官记忆统称为情感的记忆。1930年,李·斯特拉斯伯格提出了情绪记忆,这个方法的优点是时间短见效快。但是如果每天都去训练感受,可能会对演员的身心会有很大的伤害,所以这种方法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逐渐被抛弃了。1980年,李·斯特拉斯伯格提出了新的方法,这就是感官记忆,这种方法会使演员很好的调动记忆,并赋予情感。但是用这个方法,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才会有效果,这有别于情绪记忆的短期见效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更适合当代的导表演实践,更能帮助有经验的演员获得更为真实有力的表演状态。
编馔:中戏导06 毕晓光
整理:赵淼
2007.12.6
参考文献:
《姜若瑜美国表演“方法”派在中戏的实践和拓展戏剧》
-----摘自《戏剧》 2003年第4期
要求学生不要急于单纯的从诗中寻找节奏,而是让他们多领悟诗词中传递出来的精神、情感、氛围和意境等。当他们领悟到这些后,就可以开始从中寻找节奏。要不断地提醒他们不要忘记身体也可能出现的造型的节奏。当他们能够外化诗词的精神境界和韵味以后,可以让他们加上语言,即在节奏中朗诵或吟唱。

方法派

方法派
尽管受到攻击,看一看纽约或其它大城市的表演学校我们就知道方法派表演会一直存在下去。事实上不论学术发展趋势如何,在现实世界里的演员们中间方法派还是很流行。然而这种状况产生了一些好处。这使得争论的双方都要阐明彼此的立场,这也就是我们这项研究工作的目的,这个集子的作者们得以评论方法派,定义它的目的,把它在混乱状态里有点迷失的真正价值揭示出来。我试图通过以下四篇批评来澄清一些错误的理解。
方法派表演 [转贴 2008-03-20 13:20:03]
字号:大 中 小
我讨厌斯特拉斯堡
[美]大卫·克拉斯那
托比:你从来不外在地去表演,我注意到你一直用内在去把握一切。因此你吸引住了观众。所以观众们是自愿的。甚至他们会为此努力。[……]你是怎么做到的?
埃斯米:这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出现的。
托比:你走得很远。
埃斯米:的确如此。
托比:你深入了本质。
——大卫·哈尔,Amy’s View【1】
我是只西红柿!西红柿是不会坐的!
——达斯汀·霍夫曼,Tootsie
方法派在校园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校园内反倒遭到了冷淡。不管在演员中它有多流行,在大学的戏剧系里“抨击方法派”倒成了时尚。动因(motivation)、证实(justification)、体现(personaliza—tion)、情感记忆(afective memory)、信念感(believa·bmty)、真实性(authenticity)、潜台词(subtext)、有机行动(organic behavior)以及主观化(subjectivity)这些方法派表演的训练.都纳入了可被批评的范畴。近期的一些著作,尤其是理查德·霍恩比(RichardHornby)的《表演的终结》(The End of Acting,1992)、约翰·夏洛普(John Harrop)的《表演学》(Acting1996)、科林·康赛尔(Colin Counsel1)的《演出符号》(Signs of Perfomanee,1996)、大卫·马麦特(DavidMamet)的《真实与假象》(True and False,1997),以及查尔斯·马洛维茨(Charles Marowitz) 的《另一条路》(The Other Way,1999),还有罗伯特·布鲁斯坦恩(Roben Brustein)的那些文章,【15】都将方法派批评为狭隘的教条。这些批评花了大力气去肃清方法派那些对演员强调要有真实行为的演出。尤其不屑斯特拉斯堡那么狂热地认为重视精神病理学比依赖客观因素更必要。理查德·霍恩比则更加尖锐,他指责斯特拉斯堡的方法派“束缚了美国的表演艺术”,认为斯特拉斯堡的训练之一,情绪记忆,“与其说它是某种开始,不如说它是一个结果,是美国戏剧衰退的结果”。批评家罗伯特·布鲁斯坦恩从未见过斯特拉斯堡,这个事实并未影响他写一出叫《没人在星期五死去》(Nobody Dies on Fnday)的戏,在戏里斯特拉斯堡被塑造成一个神经质的独裁者。看过这个戏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彼得·马科斯(Peter Marks)在关于这个戏的评论中写道:“在罗伯特·布鲁斯坦恩的《没人在星期五死去》里,李·斯特拉斯堡是一个乏味无聊的人。”【17】许多从没机会接触过斯特拉斯堡的批评家和教师也许会同意布鲁斯坦恩的描述。

方法派

方法派

方法派简介 方法派演技(method acting),又称“方法演技”或“方法派表演”,是一种影视戏剧表演技巧,脱胎自前苏联戏剧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写实主义表演体系的演技训练,主要通过演员外在的肢体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复杂性。

它要求演员在镜前幕后都要保持同角色一样的精神状态。

后辗转传入美国,经过另一番诠释,改称“方法演技”。

“体系表演”分为两在部分,即演员自我修养和演员创造角色,方法演技是令演员完全融入角色中的表演方式,除了演员本人的性格之外,也要创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务求写实地演绎角色。

方法演技由俄国戏剧大师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倡,他十分关注演员的表演方法,并认为演员必须精于观察事实,揣摩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亦应对心理学有基础认识,想像出演绎角色的心理状况,演活角色。

大家熟知的马龙·白兰度、保罗·纽曼、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达斯廷·霍夫曼、杰克·尼科尔森、玛丽莲·梦露、简·方达、梅丽尔·斯特里普……,便擅于透过方法演技演绎角色。

方法派的几个重要的名字: 1.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他认为:“演员不要用传统舞台习惯来表演,而要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说话、姿态的方式来表演。

”作为表演理论的大师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导演,斯坦尼著作等身,他赋予“lifeonthestage”一词新的涵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花了多年时间探索及实验新的方法,试图找到让没有艺术天赋的人迸发出创作灵感的秘密,以达到一种真实的表演境界。

当年率领莫斯科艺术剧院造访美国的时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两个下属玛利亚·奥斯彭斯卡娅(MariaOuspenskaya)及理查德·博尔拉夫斯基(RichardBoleslawsky)“犯了错误”,他们留在美国,并开始在美国实验剧场教授表演。

站在巨人的肩膀--美国“方法派”表演学派初探

站在巨人的肩膀--美国“方法派”表演学派初探

学校代码:10072学位类型:专业型学号:*********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站在巨人的肩膀”——美国“方法派”表演学派初探Title:“Stand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American"method school"performance school论文作者:李琦指导教师:周海涛学科专业:戏剧与影视学研究方向:戏剧影视表演答辩时间:2018年5月7日定稿时间:2018年4月27日中文摘要“方法派”既可以说是建立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上的,也可以说是对“体系”的创新性的解读。

斯特拉斯伯格凭借他对戏剧的一腔热血,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创造出了适合在美国土壤发展的表演技法。

我国“体系”的民族化发展也有了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问题,通过借鉴美国的发展过程当中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戏剧发展进度提供宝贵的信息和资料。

关键词:“方法派”斯特拉斯伯格“体系”民族化AbstractThe"method faction"can be said to be based on stanislavsky system,or it is an innov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system".With his passion for drama,strasberg overcame all the difficulties and finally created a performance techniqu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soil."System"of 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lso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but there is still a problem,through the refer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and lessons,for our country drama development progress to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and data.Key word:Method acting Strasberg"System"nationalization目录绪论 (1)1.方法派的历史沿革 (1)1.1“方法派”一说的由来 (1)1.2更“实用”的表演教学 (1)1.3第三节美国戏剧发展的里程碑 (1)2.美国现代表演教学的领头军 (2)2.1美国现存的三大学派 (3)2.2自然流派、艾德勒流派对方法派发展的影响 (3)3.“方法派”对于当代我国戏剧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4)3.1我国戏剧发展的历史问题 (4)3.2解决“伪体验派”教学 (6)3.3打开戏剧创作的思路 (6)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1)绪论美国的“方法派”表演技法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美国化的成功产物,它影响了美国之后的几十年戏剧影视的发展,使美国成为了影视强国。

方法派

方法派

方法派简介方法派演技(method acting),又称“方法演技”或“方法派表演”,是一种影视戏剧表演技巧,脱胎自前苏联戏剧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写实主义表演体系的演技训练,主要通过演员外在的肢体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复杂性。

它要求演员在镜前幕后都要保持同角色一样的精神状态。

后辗转传入美国,经过另一番诠释,改称“方法演技”。

“体系表演”分为两在部分,即演员自我修养和演员创造角色,方法演技是令演员完全融入角色中的表演方式,除了演员本人的性格之外,也要创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务求写实地演绎角色。

方法演技由俄国戏剧大师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倡,他十分关注演员的表演方法,并认为演员必须精于观察事实,揣摩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亦应对心理学有基础认识,想像出演绎角色的心理状况,演活角色。

大家熟知的马龙·白兰度、保罗·纽曼、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达斯廷·霍夫曼、杰克·尼科尔森、玛丽莲·梦露、简·方达、梅丽尔·斯特里普……,便擅于透过方法演技演绎角色。

方法派的几个重要的名字:1.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他认为:“演员不要用传统舞台习惯来表演,而要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说话、姿态的方式来表演。

”作为表演理论的大师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导演,斯坦尼著作等身,他赋予“lifeonthestage”一词新的涵义。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花了多年时间探索及实验新的方法,试图找到让没有艺术天赋的人迸发出创作灵感的秘密,以达到一种真实的表演境界。

当年率领莫斯科艺术剧院造访美国的时候,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两个下属玛利亚·奥斯彭斯卡娅(Mar iaOuspenskaya)及理查德·博尔拉夫斯基(RichardBoleslawsky)“犯了错误”,他们留在美国,并开始在美国实验剧场教授表演。

美国学派

美国学派

硕士生期末论文论文题目姓名专业学院科目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美国学派摘要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内部继法国学派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比较文学研究学派。

在对比较文学的定位上,美国学派反对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局限于文学史的范围,将文学批评引入比较文学的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在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上。

美国学派不满足于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局限于“事实关联”的影响研究,倡导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的“平行研究”,并旗帜鲜明地把“文学性”确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

本文着重从美国学派的出现极其发展过程、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美国学派的基本特征论述美国学派的研究性质。

关键词: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平行研究文学性引言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内部继法国学派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比较文学研究学派,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并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比较文学界风行一时。

本世纪四十年代末期,美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在有关本学科的性质和方法等问题上,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主张,与法国学派分庭抗礼,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国学派。

代表人物有雷内·韦勒克、亨利·雷马克、欧文·阿尔德里奇、哈瑞·列文以及乌尔利希·维斯坦因等。

一、美国学派的出现及其发展过程1、人文背景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多民族的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带来的各种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新文化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文学的成就已不在英、法等欧洲国家之下,在此情况下,美国比较文学者主张打破只强调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开展各国文学之间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以改变自己学术上的被动地位。

3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并逐步占据文坛主导地位的“新批评”思潮,对美国比较文学产生了绝大影响。

新批评反对19世纪的传统,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独立价值,主张对文本进行细读和审美评价,美国的一些重要理论家、批评家都是这一派的人物。

2、学术背景美国比较文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

那时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纷纷建立比较文学系创办比较文学杂志,一时形成热潮。

西方三大法学流派

西方三大法学流派

西方三大法学流派法上之法-----自然法学派自然法,是西方历史上最古老的法律思潮。

它源远流长,多经波折,一直延袭到今天,我们大体可以划分为古代自然法、中世纪自然法、近代自然法(古典自然法)、现代自然法(复兴自然法)这么几个历史阶段。

一、古代自然法观念的形成1法有自然法与人定法之分。

2自然法的本质是正确的理性。

3自然法是正义的基础。

4不符合自然法的人定法是无效的。

二、中世纪的神学主义自然法三、近代古典自然法思想的推进与特征(一)理性主义。

(二)个人主义。

(三)激进主义。

(四)分权主义。

(五)社会契约论。

四、现代自然法学的复兴自然法观念和自然法理论不会消失的原因在于:第一、一定意义上说,‚自然法‛是对任何不正义法的一种对抗。

第二,代表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法官需要‚自然法‛。

五、自然法学的具体内容、思想传承和演变(一)西塞罗:理性与德性(二)格老秀斯:人性与理性(三)霍布斯:利维坦与君主专制(四)洛克:自由与权力分立(五)卢梭: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六)潘恩:民主与共和(七)罗尔斯:正义论(八)马里旦:自然法的本体论与认识论(九)富勒:程序自然法与实体自然法(十)德沃金:人权与权利六、新自然法学与古典自然法学的区别第一,古典自然法理论是新兴的革命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和法制的理论旗臶,新自然法学则是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时的意识形态,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第二,古典自然法学家所说的‚自然法‛是永恒不变的,具有先验性和绝对性。

第三,自然法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法,而是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自然法。

七、自然法思想对西方社会的影响与运用(一)人权原则(二)契约原则(三)主权在民原则(四)分权原则(五)法治原则八、自然法的真谛与精神德国学者特洛厄尔奇说:对自然法的信仰,乃是西欧政治思想之独特标志。

这种信仰一方面承认了有一种人性共许的法律的存在,另一方面肯定了人类的基本权利。

法理中西方三大法学流派的观点

法理中西方三大法学流派的观点

法理中西方三大法学流派的观点在西方三大法学流派中,各学派各有自己不同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比较而言:1、自然法学派的主要内容是:1)关于法的本质。

自然法学派认为,法从本质上是一种客观规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须以客观规律为基础,这种客观规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

2)法来源于永恒不变的本性、自然性、社会性、理性。

真正的法律应当与之相符合,特别是与理性相符合,或以理性为基础,它永恒不变,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3)法的功能和目的在于实现公意和正义。

4)法律及其观念应当与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相一致,自然法是人类寻求正义之绝对标准的结果。

归纳而言,自然法学派特别重视法律存在的客观基础和价值目标,即人性、理性、正义、自由、平等、秩序,他们对法律的终极价值目标和客观基础的探索,对于认识法的本质和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2、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主要观点是:1)着力分析真正的法或“严格意义的法”,即国家制定的法律“国家法”,而不是什么自然法,由于这种法律能为经验所感知和真实存在着,因而也叫实在法或实证法。

至于其他所谓的“法”,如自然规律、自然法、荣誉法则,只是有比喻意义,不值得研究。

2)实在法或国家法是由法律规则构成的,是一个法律规则或法律规范的体系。

3)法律是中性和价值无涉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纯粹技术性和工具性的东西。

至于政治道德等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与法律并无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因此不能从政治上和道德上对法进行评价,即不存在什么道义与不道义、良与恶的问题。

“恶法是法”。

4)一个由立法机关制定的好的法律规则体系,即形式上合理性的法律规则体系是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为宗旨的,执法者或法官只要遵循规则就可以审理各种案件,也就是说,执法者只是法律推理的机器,不应当有任何的自由裁决权。

PS:在分析主义法学法律观指导下的西方法律实践活动,使西方在其后的几十年里,法律规则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规则体系,几乎涉及了人的一切生存领域。

想起了美国电影表演中的“方法派”

想起了美国电影表演中的“方法派”

想起了美国电影表演中的“方法派”郑雪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1987年7月,我应邀作为中国评委参加了第十五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长故事片评委会(亦即所谓“大评委”)的评奖工作。

担任这个评委会主席的是美国着名影星罗伯特·德尼罗。

当时正处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倡“改革与新思维”的时期,苏美两国历经多年“冷战”之后,关系似乎有较大好转,美国就派出了包括众多影星、导演、制片人、影评人等共130余人组成的庞大的代表团。

我感到,苏联当局将这一历来只由苏联人担任的“大评委”主席的职位让给美国人,可以视为对美方如此踊跃参加该电影节的一种“回报”,与此同时,也是对罗伯特·德尼罗本人的高度重视。

罗伯特·德尼罗对我国电影界和广大电影观众说来并不陌生,他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主演的许多名片如《美国往事》、《猎鹿人》、《不可饶恕》等等曾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还感到苏方给予他如此殊荣,还因为他当时是美国“方法派”演员最重要的代表。

美国表演学派中的“方法派”是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原理培养出来的。

其成员中,较年长的有马龙·白兰度、保罗·纽曼、詹姆斯·迪恩、简·方达等,较年轻的有罗伯特·德尼罗、达斯廷·霍夫曼、杰克·尼科尔森、萨利·菲尔德、梅丽尔·斯特里普等,这些演员主演的影片有相当大的数量都在我国公映过或“内部”观摩过,而他们不止一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这一殊荣,更为我国戏剧、电影和电视剧界所共知。

时光荏苒,这些较年长的“方法派”演员多已先后作古,而所谓“较年轻的”如今也多已年近古稀,再不能为广大观众贡献其精湛的技艺了。

然而,美国“方法派”的诞生、发展过程及其如何在电影表演中运用斯氏体系的精神和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创作经验,仍然值得我国影视表演界加以研究和借鉴。

“方法派”的由来可远溯至上一世纪二十年代。

1923—1924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率领莫斯科艺术剧院到美国巡回演出后,留下了剧院的两位年轻成员波列斯拉夫斯基和渥斯本斯卡娅,他们后来就在美国实验剧院开班讲授斯氏体系。

比较文学中美法学派共性心态及启示

比较文学中美法学派共性心态及启示

比较文学中美法学派共性心态及启示摘要:比较文学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法国学派注重事实考证的文学外部研究,美国学派侧重于审美批评的文学内部研究,但是美法学派之间的争论在于文学研究范式的差别。

争论的过程中两派彼此都在寻找比较文学发展的中间道路。

二者在探索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学科特点与方法上存在着共同的心态。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遇到各种机遇与挑战,保持文学性,探索生命的终极价值与世界和谐是其解决各种问题的精神基础。

关键词:比较文学;共同心态;启示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之间的争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接近尾声,十年的“比较文学危机之争”使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两派学者在争论过程中逐渐调和彼此的矛盾,自我反思,取长补短,并且融合了对方的研究方法与观点,共同推动了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

美法学派之间的争论不仅意味着学派之间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与超越,也体现了比较文学学科本身的自我超越。

因为“自我总是自我的超越性存在,这种超越性存在恰恰来自于自我的相对性或自相差异性,即他者。

这也就意味着:正是自我的相对性、他者性构成了自我的实在性、超越性,而自我与他者的对话也就是自我的相对性和自我的超越性之间的反思和对话。

通过这种反思性对话,自我超越自身而升华为更高的自我”[1]。

一、共性心态艾田伯是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研究者,他不仅吸收了法国学派合理的理论主张,而且赞同美国学派的研究观点。

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美国学派和法国学派理论融合的可能。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艾田伯在《比较不是理由:比较文学的危机》中就明确指出,法国学派并非铁板一块,涌现出了像巴塔庸这样一些思想解放的学者。

他首先批评了法国学派的历史研究缺陷。

他指出,法国的一些学者歪曲地将朗松的方法机械地运用到比较文学之中,忽视了历史研究只是文学研究、作品欣赏的先导。

“而这些人头脑发热,竟然企图把文学研究甚至包括比较文学研究,都限制在历史研究的范围之内。

比较文学课件:美国学派

比较文学课件:美国学派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0年11月7日上 午12时 24分20.11.720.11.7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1月7日 星期六 上午12时24分 15秒00:24:1520.11.7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1月 上午12时24分20.11.700:24N ovember 7, 2020
思考题 • 1、美国学派的学理渊源 • 2、对比较文学的重大贡献

加强做责任心,责任到人,责任到位 才是长 久的发 展。20.11.720.11.7Sat urday, November 07, 2020

弄虚作假要不得,踏实肯干第一名。00:24:1500:24: 1500:2411/7/2020 12:24:15 AM
比较文学家深受这一理论的影响,甚至有学 者(如韦勒克)就是该理论的主将。
代表人物
• 威勒克(Rene Wellek) • 厄尔·迈纳(Earl Miner) • 雷马克
威勒克抨击法国学派
• 其一,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人为限制
• 如梵·第根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限定在 两国文学间的相互联系,却把研究波及多 个国家的文学思潮归入“一般文学”
二、历史和理论渊源
• 就历史角度而言,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多民 族国家。在接受世界各地文化,特别是欧 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 “二战”之后,美国的经济、政治、文化 地位超越欧洲。如果限于事实联系的影响 研究,美国学者则完全处于学术上的被动 地位———只能研究美国文学是如何受欧 洲文学影响的。只有开创没有实际影响的 研究,才能使美国文学的独立价值得到客 观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美国方法派
表演是一种对想象刺激的反应能力——认识美国方法派
2010-01-09 07:22:52 来自: XinYuan(闭关)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莫斯科艺术剧院、鲍利斯拉夫斯基、奥斯潘斯卡娅、实验剧院、李·斯特拉斯伯格、同仁剧院、演员工作室、马兰·白兰度、梅丽尔·斯特里普、达斯汀·霍夫曼、罗伯特·德尼罗、瓦赫坦戈夫……
以上所有名词皆与“方法派”有关。

然而“方法派”这个舶来品是当年(1994)一个赴美进修,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学院戏剧和舞蹈系攻读硕士学位的中戏导演系毕业生,空运回国的。

从此,在中国这一片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为导表演教学主体的戏剧土地上,一株新的表演观念开始占地萌芽。

而这个园丁的名字叫姜若瑜。

一切新的创造是基于人类对现状的不满足,基于不满足斯氏“表演体系”中对舞台“表现力”训练和应用及演员的创造力的重视与关注,李·斯特拉斯伯格“方法派”的诞生就成了一件自然不过的事了。

可惜这种创造在还没有被仔细认识时就被认指为是一种表现主义的提倡方法、不适合应用在话剧演员身上,只合适不需要体验的影视演员、一种背离体验的外在游戏等等。

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如没有一种万能的药能够治好世上所有的病,“方法派”的出现不是要成为戏剧王国里人人唯一遵守的宝典,而是补前人所不足,添前人所没有的方法之一。

巩守一家门派而排斥其他门派,不懂得汲取别人精华为己用,只会成为被社会淘汰的固步自封者。

让我们来简单看看“方法派”都有些什么内容:
斯氏提出“演员应该在舞台上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

”,李氏则认为“重要的是演员在台上真正地去想,而不是努力地让自己的思想与角色一致”。

一个演员在台上思考问题的时候,观众能够看见他脑子里思考的东西吗?我们只是知道他现在在“思考”,再加上我们之前对剧情的了解,然后我们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他的确是在思考面临的困境和如何做选择。

姜老师经常举一个例子:一个没有学过理科的演员在演居里夫人这样的科学家的时候,演员的脑子里真的能够一模一样地思考居里夫人脑子里装载的X-射线、铀、镭、测量仪器等物理知识吗?如果答案是“能够”的话,恭喜这名演员,因为她已经是个跟居里夫人一样伟大的科学家了。

可惜,我们不得不接受“不能够”这个答案,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演员连“化学元素周期表”是什么都不知道。

于是,李氏就提出了“代替”方法,比如说,在演接听一通厄讯电话的时候,刚刚遗失房间钥匙的演员可以在脑子里想一想:
捡到我钥匙的人可能现在已经进入我的房间把我新买的3万元
笔记本电脑给搬走了。

这时候演员脸上露出的表情、眼神和表演状态绝对比接到厄讯消息来得更真实,更叫人信服!
斯氏在创造一个鲜活的人物之前总少不了分析案头工作,以求更为理解规定情景、人物和思想主题等等。

李氏认为理解力并不是训练演员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导演、剧作家、评论家的理解力都高于演员,但是绝大部分的他们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演员。

当然,李氏并不否定要在理解角色的基础上去创造人物。

而李氏最为提倡的训练方法就是“即兴创造”。

他认为即兴创造的本质是帮助演员发展和创造在舞台上的自发性,在每次演出时都可能出现一些不同的东西,它们可以避免单纯机械的模仿。

现在的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常常都是未卜先知的,你在说这一句台词的时候,我已经酝酿好下一句台词了;你打我的时候我必须撞墙,因为我必须要死,就算对方当时打我的力度不够,我也要飞过去撞墙。

我自己在进行排演工作的时候也常常发现这个问题,比如说妻子在家洗衣服的时候走神了,喝醉酒的丈夫从外边回来“大喊”妻子的名字,妻子这时才突然地回过神来应答,但是在排演的时候,明明丈夫喊得很小声,不足以惊吓妻子,但是演妻子的演员总会自然地在丈夫喊了一声后表演“突然回过神来”的样子。

于是,我就告诉“妻子”:请你确实被“丈夫”的喝斥声惊吓以后才“回过神”来;而告诉“丈夫”:如果她并没有被你的声音惊吓得“回过神”的话,就请你认真地多大喊几声。

演员真实地在舞台上行动着而不是努力地“表演”时,我觉得才能看到所谓的“鲜活”的人。

另外,即兴创造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演员能够“被训练得”很自然地去适应舞台突发事故的发生。

李氏鼓励演员在排练时,允许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涌现出来,不必去把这类非角色的思想或情感硬压下去。

当然,在演出时,所有的即兴创造都是围绕准备好的舞台行动和已经记住的台词前提下创造的。

“方法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发展了斯氏的“情绪的记忆”的“情感的记忆”。

“情感的记忆”练习可以帮助演员找到能够刺激想象力的原点,这种被刺激出来的想象会使演员更真实地传递出被激发出来的情感。

这样,演员每一天在舞台上的创作就不仅仅是台词和行动的重复,而是传递着自己真实感情的记忆。

一个很成熟的演员不一定次次在舞台上都能够即时的体验,然后创造及表现出人物应有的情感状态。

在“灵感”突然缺席时,或因为刚换完衣服就急冲冲地出台而来不及马上体验人物时,这时候
,演员应该怎么办?长期通过做“情感的记忆”练习可以刺激出具有创造性的、活生生的情感,以备“灵感”缺席时替代。

我曾经在训练演员时举过一个利用特殊物件引发情感的方法,以保证每一次演出时所需要的“灵感”必然到位:饰演丈夫的演员第一场戏就是上场跟闹离婚的妻子吵架,可是戏才开始,怎么可能调出那么高的情绪呢?结果这个男演员就在每一次上场之前让工作人员递给他一份报纸,他只要一看到报纸,就会生发无名火,进去轰轰烈烈地大吵一顿。

原来男演员跟他的实际妻子感情也不太融洽,每天早上男演员要看报纸时,他的妻子就会拿早上新到的报纸往他头上一丢,把他一天的美好心情给破坏了,于是,看到了报纸就想起自己的妻子。

当然,“方法派”的“情感的记忆”更多的是利用自己经历过的情感往事作为“勾引”自己心理、身理感觉的鱼饵,具体地真切感受想象中的五感。

“情感的记忆”可以帮助演员充实内心,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体验,是一种很具体、细致的梳理人物内心情感的有效的方法。

最后要谈的是放松的练习。

李氏认为:“放松就像是给钢琴调音,给小提琴调弦……演员学习放松的目的不仅是去准备演出,而是加强舞台演出时最佳的演出状态。

”放松的同时,李氏也非常重视演员的控制能力:“合理的控制能量是对演员首要的要求。

”“方法派”的放松练习包括头脑的放松、身体的放松和气息的放松。

由于放松练习不应该是纸上谈兵的事情,而且是需要导师从旁指导的,所以就不在这里叙述放松练习的步骤了。

姜老师在美国学习期间,每星期最少做三次这样的练习,每次坚持一个多小时。

身体的放松自然随之能够提高演员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方法派”的练习可以概括为:情感的记忆、放松、感觉的记忆、注意力集中、即兴能力、想象和代替、动物练习、角色的创造等等。

每一种练习都有它相关仔细的步骤和想达致的目的。

“方法派”的出现让表演这一门艺术变得科学起来,不再那么神秘地认为演员是一种只有天赋才能胜任的工作。

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当然也皆有方法。

作者:颜永祺
参考资料:姜若瑜教授的《方法派的启示》和《方法论对于演员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