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前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

合集下载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原因与影响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原因与影响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原因与影响1989年至1991年期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发生,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次元剧变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解构了东欧社会主义阵营,重新定义了国际关系格局。

本文将探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并分析这一事件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冲击。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1.1 经济衰退及体制腐败苏联自1950年代起经济增长逐渐趋缓,衰退的经济情况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不满情绪逐渐增长。

同时,苏联的拖延反腐败行动导致了体制腐败的恶性循环,这加剧了人民的不满情绪。

1.2 民族矛盾激化苏联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各民族之间存在激烈的民族矛盾。

部分非俄罗斯民族对俄罗斯民族的统治感到不满,并希望实现民族独立或自治。

这些民族矛盾在苏联解体前后不断升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政治体制僵化苏联的政治体制出现严重的僵化问题。

党和国家领导阶层的继任机制几乎没有民主程序,高层官员的晋升倾向于亲信权贵,导致领导层缺乏新鲜血液和改革动力。

政治体制的僵化限制了改革和调整的进行,最终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进程。

二、东欧剧变的原因2.1 民主浪潮与希望的光芒20世纪80年代,东欧地区爆发了民主浪潮。

苏联以及东欧国家的公民普遍渴望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不再接受共产党的专制统治。

他们对西方民主模式的向往,激发了对政府改革的要求,推动了东欧剧变的发生。

2.2 共产主义体制的失误共产主义体制的弊病和限制在东欧国家逐渐显露。

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政治上导致了民主权利的剥夺和官僚主义腐败;社会方面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公民的权益被侵犯。

这些问题加剧了国内民众对民主和改革的呼声,同时削弱了共产党的合法性。

2.3 部分国家的经济危机东欧一些国家在1980年代后期面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高通胀、失业率上升和经济衰退都导致了人民的困境,促使他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质疑进一步加深。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

前苏联解体:原因和经过来源:刘培的日志原因分析:一.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二.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如果说此前几年人们还相信苏共的新生是可能的,党将能帮助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

那么,“在1990年这种希望几乎完全消失了”。

而在1991年,人们甚至认为:苏共已成为“敌视公众利益的力量”。

[16]戈氏的民众支持率直线下降:1989年12月民意调查显示:戈氏的支持率尚过半数达52%,但1990年1月这个数字降至44%,5月降至29%,12月降至19%。

1991年初,政府支持率只有13%,而至3月份,则再创新低点,支持率不到8%。

[17]与此同时,对现实极度不满的人民群众开始大规模游行、集会和示威,他们公开打出了“打倒戈尔巴乔夫!”“打倒苏联共产党!”等标语口号。

【历史知识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历史知识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历史知识点】苏联解体的原因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外部原因主要是西方的和平演变。

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在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
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西方的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
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
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
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

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巨大变革

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巨大变革

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巨大变革1989年11月9日,一场震惊世界的事件发生了,柏林墙被推倒,德国重获统一,苏联的解体进程由此拉开了序幕。

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探讨苏联解体对世界格局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政治格局的变革苏联解体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的解体意味着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消失了,这让社会主义阵营受到沉重打击,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也激起了波澜。

而资本主义国家则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一方面,东欧国家纷纷脱离苏联的控制,开始向资本主义靠拢,逐步实行市场经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逐渐加入北约和欧盟,这对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民主体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苏联解体也使得俄罗斯这一继承国际上对苏联地位的大国瓜分,从而让俄罗斯陷入了长期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

俄罗斯的薄弱政治体制和经济衰退,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卢森堡和尼古拉如何平稳过渡,如何解决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遗留下来的问题等。

虽然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逐渐走向稳定,但其在国际局势中的地位与苏联时期相比有所下降。

二、经济格局的重塑苏联解体对全球经济格局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在苏联解体之前,冷战的双极经济竞争主导了全球,东西方为了争夺全球市场、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冷战对抗。

苏联解体后,资本主义模式成为主导,全球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

一方面,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改革和苏联解体使得大量国有企业私有化,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资本流动。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比如波兰、捷克等国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

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各国纷纷追求自由经济贸易,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这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导致了俄罗斯经济的剧烈动荡。

经济危机导致了物价飞涨、失业率飙升、民众收入减少等问题。

由于俄罗斯经济体系的脆弱性,其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政治格局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政治格局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政治格局随着1989年的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成为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

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彻底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对全球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政治格局的影响,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苏联解体的政治格局变化苏联解体后,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形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

这一变化使得原苏联的政治格局从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转变为多个独立国家的组合。

这不仅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苏联解体导致了冷战的结束。

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对抗是世界政治的主要特征。

然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西方国家获得了更大的战略优势。

这使得国际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全球政治格局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

其次,苏联解体导致了东欧国家的政治变革。

原苏联的东欧盟国,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解体后逐渐向西方靠拢,加入了欧盟和北约等西方国际组织。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东欧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也对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东欧剧变的政治格局演变东欧剧变是指1989年至1991年间,东欧许多国家发生的政治变革。

这一时期,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相继垮台,民主化浪潮席卷整个地区。

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改变了东欧国家的政治格局,也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东欧剧变使得东欧国家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和多党制。

共产党政权的垮台使得这些国家能够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并建立多党制的政治体制。

这一变化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也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动力。

其次,东欧剧变导致了东欧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重新调整。

原来与苏联保持密切关系的东欧国家,如波兰和匈牙利,开始向西方靠拢,寻求与欧盟和北约的合作。

这使得东欧国家逐渐融入欧洲大陆的政治和经济体系,加深了东欧与西欧之间的联系。

三、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后果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后果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后果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国际大事之一,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论述。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1. 政治体制问题苏联长期实行的单一党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权力高度集中,限制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政府官僚层面的腐败以及权力滥用等问题也日益严重,导致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2. 经济问题苏联经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资源的过度集中和控制,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同时,苏联的军备竞赛投资也占用了大量资源,加重了经济负担。

1980年代,世界原油价格的下跌也对苏联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

3. 民族矛盾与地区分离主义苏联国内存在大量不同民族,而中央政府对民族问题的处理不当导致了矛盾的加深。

一些地区开始提出分离主义要求,希望摆脱苏联的控制。

此外,长期对外扩张的苏联也引起了其他国家对其的不信任和敌视。

4. 政治局势的变化1985年,苏联政府出现权力更迭,戈尔巴乔夫上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戈尔巴乔夫的政策试图改革苏联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但却未能取得预期成效,反而引发了更多的问题和动荡。

二、苏联解体的后果1. 经济重组苏联解体后,原来的苏联共和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重组任务。

许多国家在过渡阶段遭受了经济下滑和通货膨胀等问题,但随后一些国家通过实行市场经济改革,逐渐增强了经济实力。

2. 地缘政治格局的重组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共和国独立出来,新的独立国家形成。

这使得原来的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力急剧减弱,而其他大国如美国等则开始在这些地区扩大其影响力。

同时,一些地区的分离主义问题也加剧了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因素。

3. 民族冲突和战争苏联解体后,一些地区爆发了民族冲突和战争,如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克里米亚危机、高加索地区的冲突等。

这些冲突给相关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4. 国际关系的重构苏联解体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一、苏联解体的原因(一)、政治体制僵化1.新型政治体制的确立俄国是一个具有三百多年专制制度统治的历史国家,俄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长期落后欧美国家,在政治上亦同样如此。

俄国的政治现代化起步甚晚,而且走着一条艰难的发展道路。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苏联人民推翻了统治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工农临时政府---苏维埃人民委员会。

布尔什维克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型政权的建立,苏联人民刚沉浸在解放的喜悦当中,还没来得及庆祝,就遭到美国为首的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又一次遭到严峻挑战。

10月15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采取一切措施反击国内外武装分子,保卫莫斯科。

最终以协约国联合俄国国内的反苏反共势力的失败而告终。

1918年随着《布列斯特合约》停战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苏联从一战中正式撤出,也标志着帝国主义的反苏的阴谋的瓦解。

使苏联从一战的泥潭中撤出,为苏联政权的建设和巩固赢得了建设时间和相对和平的建设环境。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苏维埃开始了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在政治方面,成立以苏维埃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国家组织体制,并下设内务、外交、农业、劳动、财政、司法、工商法、粮食、教育等12个部门和一个陆海空人民委员会的国家行政机构。

然而从组成成分来看,构成这些国家运行体制的人,都是清一色的苏维埃布尔什党员,所以就其实质来说,苏维埃政府是一个迥异于高度民主的体制,它以权力集中为特点,虽然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保障了社会主义,然它在整个国家体制中,没有真正负担起执行无产阶级政权的职能,造成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局面,同时整个体制中缺乏权力监督机制,列宁在其晚年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苏维埃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旧事物的残余,极少有重大的改变,这些机关仅仅是在表面的稍微粉饰,从其他方面看,仍然是一些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我们称自己机关的这个,那个机关,实际上是和我们格格不入的,它是资产阶级和沙皇制度的大杂烩。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

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教训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教训和启示。

毫无疑问,苏联解体对于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它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汲取以下几点经验教训:首先,苏联解体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持续进行改革和创新,就有可能失去国家的力量和凝聚力。

苏联解体前期,虽然有一些改革努力,但并未真正解决一些体制性问题,其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僵化严重制约了国家的发展。

因此,一个国家必须随时保持开放和灵活,不断进行适应和调整。

其次,苏联解体证明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苏联在解体前后经济出现严重的问题,包括生产不足、商品短缺、通货膨胀等。

经济基础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因此,一个国家必须重视发展经济,注重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以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再次,苏联解体提醒我们政治稳定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

苏联解体前后,政治动荡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巨大变化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国家失去了团结和凝聚力。

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人民对价值观念的共同认同是维系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一个国家必须重视政治稳定,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以及加强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教育。

最后,苏联解体启示我们要保持对外开放和多元化。

苏联解体后,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加强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作。

一个国家不能只依赖内部资源和市场,必须与世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和交流,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和技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当然,苏联解体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其他方面的教训和启示,包括要重视社会稳定、加强科技创新、保持国防实力等。

总之,苏联解体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改革和创新,要重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意识形态的引导,以及对外开放和多元化等方面的努力。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国家才能保持强大和繁荣,实现长治久安。

历史事件解读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历史事件解读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

历史事件解读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后果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对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1. 政治原因苏联领导层的腐败和脱离群众是导致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战后的几十年间,苏联领导层权力高度集中,缺乏透明度和民主制度。

严格的政治控制和言论审查限制了个人自由和民主发展,在经济和政治上造成了严重扭曲。

此外,苏共内部的权力斗争和领导人的更替也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动荡。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但改革的过程中却失去了统治的控制能力,导致了政权崩溃的局面。

2. 经济原因苏联经济体制的缺陷和经济效益的下降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过度集中的决策制度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导致生产力的下降和物质短缺。

此外,军费开支的巨额支出也给苏联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

冷战时期,苏联不得不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剧了经济衰退和负债累累的局面。

3. 民族矛盾和地区分离主义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纷争成为解体的一大因素。

苏联的民族政策未能有效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加剧了民族主义情绪。

某些地区出现了强烈的地区分离主义倾向,如波罗的海三国和乌克兰等地。

此外,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和干涉,以及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也给苏联本身带来了经济和军事上的沉重负担,削弱了苏联的实力和国际声誉。

二、苏联解体的后果1. 政治后果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形成了15个新的独立国家。

这导致了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地位的削弱,同时也加剧了地区冲突和民族问题。

例如,克里米亚危机和俄乌冲突等都是苏联解体后的政治后果。

2. 经济后果苏联解体后,各独立国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挑战。

许多国家在转型经济体制时遇到了困难,出现了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接班人,继承了苏联庞大的经济体系,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和转型。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对苏联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东欧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引发了东欧剧变。

本文旨在从东欧剧变角度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东欧国家的影响。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政治体制的崩溃:苏联政治体制长期以来一直以集权主义为核心,缺乏政治多元化,并且存在着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

这种政治体制的崩溃导致了人民对苏联政府的不满与抗议。

2. 经济问题的积累:苏联经济模式长期以来过分侧重于军事工业和重工业,而忽视了民生和农业的发展。

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浪费严重等问题,导致了经济体制的崩溃。

3. 民族矛盾的激化:苏联是由多民族组成的联邦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

这些矛盾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二、东欧剧变的背景苏联解体对东欧国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东欧剧变是指1989年至1991年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崩溃和资本主义复辟的过程。

东欧剧变的背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民主与自由的要求:东欧国家长期以来受到苏联的控制和影响,民众渴望获得民主、自由和人权。

苏联解体为东欧国家提供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机会。

2. 经济转型的需要:东欧国家的经济在社会主义体制下长期停滞不前,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

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有机会实施市场经济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3. 西方的影响力: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有机会与西方国家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东欧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不满,并推动了东欧剧变的发生。

三、苏联解体对东欧国家的影响苏联解体对东欧国家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总体来说,苏联解体为东欧国家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

1. 经济改革的机遇: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开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吸纳外资,加强与国际贸易合作。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

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
苏联解体的经过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事件:
1. 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推行经济和政治改革。

2. 1986 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动荡。

3. 1988 年:苏联开始实行“新思维”政策,放松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控制。

4. 1989 年: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战争。

5. 1990 年:苏联举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多党选举,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成立。

6. 1991 年:苏联爆发八一九事件,导致苏联共产党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

7. 1991 年 12 月 26 日:苏联正式解体,成立了 15 个独立国家。

总的来说,苏联解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其中,政治改革的失败、经济困境、民族矛盾和外部压力等都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九年级历史苏联解体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苏联解体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苏联解体知识点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国际政治事件之一,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九年级历史学习中,苏联解体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围绕苏联解体展开探讨,包括解体原因、解体过程以及解体后的影响。

一、解体原因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体制的失败:苏联的政治体制以共产党独大为核心,缺乏政治多元化和权力制衡机制,导致了权力过于集中,无法有效应对社会变革和民众需求。

2. 经济问题: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失灵,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和贫富差距拉大。

与此同时,苏联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的挑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下降。

3. 民族问题:苏联涵盖了多个民族,而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则是以俄罗斯为主导的联邦结构。

这导致了民族间的矛盾和不稳定,特别是少数民族对俄罗斯的不满和渴望独立。

4. 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可持续发展问题给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解体过程苏联解体的过程是复杂而曲折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事件:1.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通过改革解决苏联的问题。

2. 1989年,波兰与匈牙利脱离苏联影响,东欧剧变:东欧国家先后实行民主化和市场经济改革,脱离了苏联的控制。

3. 1991年,八一八政变失败:保守派人物企图发动政变,推翻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但最终失败。

这一事件进一步削弱了苏联的统治和威信。

4. 1991年12月,“信任条约”签署:苏联成员共和国签署了“信任条约”,决定联盟解体。

这一事件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解体。

三、解体后的影响苏联解体对国际格局和内部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 国际格局重塑: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结束。

同时,东欧国家和独立国家联合体等诞生。

2. 俄罗斯的地缘政治重塑: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苏联解体后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并保留了部分苏联的领土。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是20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苏联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艰难困苦到后来的经济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最终走向解体的历程。

一、建国初期(1917-1924)苏联的发展源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个时期,苏联经历了内战、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

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等,以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斯大林时期(1924-1953)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

斯大林时期是苏联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苏联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苏联经历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苏联的工业生产迅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大规模的饥荒,给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后斯大林时期(1953-1985)斯大林去世后,苏联进入了后斯大林时期。

这个时期苏联的领导人发生了几次更迭,包括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

在这个时期,苏联继续推动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苏联的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导致了国内的不稳定和经济问题的加剧。

四、改革开放时期和解体(1985-1991)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解决苏联面临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这一时期被称为“改革开放时期”,主要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外交政策调整等。

然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包括经济混乱、民族矛盾和政治动荡等。

1991年,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解体,苏联正式结束。

总结:苏联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困难时期、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崛起、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放缓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解体。

结合历史知识,系统反思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总溃败的历史原因

结合历史知识,系统反思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总溃败的历史原因

结合历史知识,系统反思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总溃败的历史原因1. 引言1.1 概述在历史长河中,苏联的解体被视为二十世纪末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

然而,在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陷入了空前的总溃败状态。

本文旨在结合历史知识,对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总溃败的历史原因进行系统反思。

1.2 文章结构本文包含五个主要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概述文章内容并说明其重要性。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主要探讨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总溃败的概况以及三个主要原因:领导层腐败与内部分裂、经济衰退与社会不满情绪以及民族问题与边疆冲突。

然后是分析与讨论部分,深入探究这些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并进行系统反思。

结论部分对主要原因进行总结,并提出对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启示和教训。

最后是结尾语,概括全文观点并强调研究的重要性。

1.3 目的本文目的在于通过深入剖析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总溃败的历史原因,以期对类似情况进行警示和借鉴。

通过对领导层腐败与内部分裂、经济衰退与社会不满情绪以及民族问题与边疆冲突等原因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政治安全保障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也意在促进学者和研究者对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溃败问题的深入讨论和研究。

2. 正文2.1 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总溃败概述苏联解体前的国家政治安全总溃败是一场历史性的事件,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苏联作为一个强大的超级大国,内部却面临着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挑战与崩溃。

这种溃败不仅涉及领导层腐败与内部分裂问题,还包括持续的经济衰退和民族问题与边疆冲突等一系列深层次影响因素。

2.2 原因一:领导层腐败与内部分裂导致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总溃败的首要原因之一是领导层腐败与内部分裂。

在此期间,苏联共产党高层存在巨大腐败现象,权力集中、官僚机构庞大而失控,并且在一些关键决策上存在错误判断。

同时,党内派系斗争日益激烈,导致了领导层内部团结和稳定性的破裂。

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因素

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因素

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因素一个泱泱大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分裂为15个独立的国家,这在世界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咎其原因,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它是政治、经济、民族等诸多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淡化了党的领导,使联盟失去了固有的凝聚力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很快便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的所谓治国方略。

1987年又提出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打破障碍机制”。

1988年在苏共第19次全国代表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提出苏联原来的政治体制是“自上而下发号施令的官僚主义政权”,必须“彻底打碎”。

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公开性”等思想的影响下,1989年3月苏人代会和最高苏维埃通过决义,修改苏联宪法第6条,取消了宪法中有关苏共“是苏联社会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政治体制以及一切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核心”的条款。

1990年在苏共28大,戈尔巴乔夫进一步提出要“重新认识”苏共在社会中的作用,他认为苏共是“行政命令体制的核心”,说“苏共几十年来只为专横的官僚体制服务”,必须予以“根本改造”,为此,苏共28大决定放弃党的“政治垄断地位”,“把政权转交苏维埃”,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苏共只能和其它政党平等地进行“自由竞争”,这就最终结束了苏共在国家政权体制中的领导作用,由于苏共组织受到削弱,党内思想混乱,人心浮动,致使大批党员退党,社会动荡,反共活动猖獗,苏共在苏维埃政权中长期形成的凝聚力荡然无存。

到1990年底,全苏非正式组织已由年初的6万个发展到9万个,许多非正式组织单独或联合组成政党,同苏共内部的反对派和从苏共退出的反对派人物协作,夺取了一些加盟共和国、市、州的部分或全部权力。

1991年8.19事件之后,戈尔巴乔夫又借口苏共参与了“反宪法政变”,戈尔巴乔夫本人主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就此执政74年的苏联共产党被彻底摧垮,为苏联的迅速解体提供了先决条件。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崩溃与后果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崩溃与后果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崩溃与后果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的崩溃与后果近几十年来,苏联解体被视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这一巨大的社会变革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也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重大挑战。

本文将探讨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以及对社会主义的启示。

一、解体的原因1.经济因素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成为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市场机制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

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失衡、生产效率低下以及不合理的经济政策使得苏联长期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国家财政赤字不断攀升。

2.政治原因苏联解体的另一个因素是政治制度的弊端。

集权主义、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成为苏联政治体制的痼疾,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权利。

苏联领导层的权力集中导致了决策效率低下、对人民意愿的忽视,进而引发了民众的不满情绪。

3.民族矛盾苏联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民族矛盾也是导致解体的原因之一。

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政治利益的冲突以及历史上的仇恨导致了民族关系的紧张。

在苏联政权解体时,民族主义情绪激发,各个共和国对自主权的争夺使得国家分崩离析。

二、解体的影响1.国际格局的变革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冷战结束,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态势缓解;另一方面,解体后的共和国面临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挑战,国内动荡给周边国家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国际社会对于新生共和国的认可和支持影响着其未来的走向。

2.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冲击苏联解体给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重大挑战。

苏联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解体暴露了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对全球社会主义运动起到了负面示范作用。

这一事件使得许多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受到动摇,选择放弃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对社会主义的启示1.顺应时代发展苏联解体表明,社会主义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身体制。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一、引言苏联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发展历程对于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政治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苏联的形成、革命、建设、解体等方面,详细介绍苏联的发展历程。

二、苏联的形成苏联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

在这次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维埃政权。

1918年,苏维埃政权宣布成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标志着苏联的正式成立。

三、革命时期1. 内战与经济重建苏联成立后,面临着内外敌对势力的挑战。

内战期间,苏联红军与反革命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在列宁、斯大林等领导下,苏联最终战胜了反革命势力,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为了重建经济,苏联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等。

2. 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实行了五年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农业。

苏联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工业国。

同时,苏联还进行了农业集体化,通过合作化和集体农庄的建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四、建设时期1. 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注重发展工业和科学技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苏联成立了一系列的国家机构,如苏维埃、共产党等,实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化。

在经济建设方面,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计划和集体决策来调控经济。

2. 对外政策苏联在建设时期积极参预国际事务,提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支持他们的革命斗争。

苏联还与西方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如与美国进行的冷战对抗。

五、解体时期1. 政治变革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面临着政治、经济和民族问题的严重困扰。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如党的民主化、言论自由等。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导致了国内政治动荡和民族矛盾的激化。

2. 经济危机苏联在解体时期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家财政状况恶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结合历史知识,系统反思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崩溃的历史原因。

结合历史知识,系统反思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崩溃的历史原因。

结合历史知识,系统反思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崩溃的历史原因。

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崩溃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经济衰退、民族问题和领导层的失职等方面。

首先,苏联的经济问题是导致政治安全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面临着极度的经济困境。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变革。

此外,苏联军费开支庞大,削弱了民生经济的发展,导致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经济衰退导致了物价上涨、工资减少和失业率上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动荡。

其次,民族问题也是苏联政治安全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是由众多不同民族组成的国家,其中俄罗斯民族占据主体地位。

然而,在苏联解体前,各民族间的关系日益紧张。

民族主义思潮兴起,要求自治甚至独立的声音不断增加。

苏联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失策,没有妥善解决不同民族的利益纠纷,加剧了民族矛盾,进一步分离了苏联。

再次,苏联领导层的失职也是导致政治安全崩溃的原因之一。

在苏联解体前的时期,苏联的领导层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高层官员的腐败现象严重,使得苏联的政府领导者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其次,领导层内部的权力斗争和腐败现象分散了苏联政府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精力解决国家的实际问题。

最重要的是,苏联领导层没有跟上快速变革时代的步伐,缺乏对改革的远见和决策能力,导致苏联政府在经济、民族和社会问题上无力回天。

苏联解体前国家政治安全崩溃的历史原因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问题,其中经济衰退、民族问题和领导层的失职是主要原因。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回顾苏联的历史教训,我们应该认识到经济发展、民族和谐以及领导层的高效执政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

只有保证国家的经济繁荣、民族和谐以及良好的领导能力,才能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稳定。

浅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浅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巴音郭楞日报/2008年/10月/11日/第005版教育论坛浅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巴州二中丁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进程的冲击和影响也不容忽视。

对此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中国有所启示。

一、东欧剧变1、1989-1991年发生的东欧剧变是由国际、国内多方面原因促成的,可以归纳为几点:第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包括一切政治现象和政治斗争),东欧的政局动荡,也首先缘于其经济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困难和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如波兰、匈牙利通货膨胀严重,虽然东欧各国经济困难的程度和原因各不相同,但从主观指导的失误来看,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是照搬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发展比例失调,一味追求高速度,实行积累无投资,由此引发了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二是大举借债使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10年中,东欧各国急一用外国贷款迅速提高本国的生产能力,大借外债,以至到80年代进入还债高峰期后,外债成为学生的负担,使人民苦不堪言,激起对政府的强烈不满,70、80年代以来,一些东欧国家虽然搞了一轮又一轮改革,但这些改革有的没有坚持下去,有的未触动经济体制中的根本问题,有的则根本偏离方向,均未收到预期效果,还有的国家根本不进行改革,经济危机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1987年起,东欧一些国家相继出现社会动乱,东欧党内也出现严重的思想混乱,大批党员退党,使党丧了战斗力;第二,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提出以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原则为核心的“新思维”,使苏联内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对外搞“私”,不断迁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对内鼓吹民主化、公开性、多无化;否定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戈氏的“新思维”,对历来受制于苏联的东欧国家来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其结果是导致共产党的分裂,有的主动让权,有的被迫交权,使近半个世纪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毁于一旦;第三,西方对东欧实行“和平演变”的策略,从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后,帝国主义势力曾多次采用侵略战争暴力手段,扼杀社会主义的幼苗,但均遭失败,二次大战后,他们把策略重点逐渐移到“和平演变”上来,最早提出这一策略的是美国驻苏大使代办乔治凯南:“要把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共产党第三、四代人的身上,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和西方国家凭借经济和科技力面的优势,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困难和改革开放的复杂形势,加快推行“和平演变”的步伐,向东欧国家发动了“无硝烟的战争”,他们的策略手段有以下特点:(1)把意识形态的渗透放在首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总结多年经验后认为,意识形态在“和平演变”中起着决定作用,为此,他们利用新闻媒介造谣惑众,破坏社会主义声誉,宣传资产阶级价值观;(2)利用经济贸易、技术援助,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3)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干涉东欧各国的内政,支持和扶植东欧国家内部的反对势力;(4)利用宗教势力削弱社会主义力量和煽动群众不满情绪,这些手段使东欧国家共产党下台,政权变色。

社苏联解体会主义发展曲折论述题

社苏联解体会主义发展曲折论述题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重大调整,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苏联解体是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重大事件,其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论述进行探讨。

一、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负面影响1.1 经济系统的混乱苏联解体后,曾经庞大的社会主义体系崩溃,导致原苏联国家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混乱状态,国家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社会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这一点对社会主义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1.2 政治体系的动荡苏联解体导致原苏联国家政治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苏联国家的政治体制由社会主义实行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理念的信仰。

1.3 社会结构的剧变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导致原苏联国家社会结构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剧变,原苏联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动荡和分裂态势,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受到重大挑战。

二、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2.1 社会主义理念的完善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论述中,不可否认的是苏联解体使得社会主义理念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完善和思考。

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体系更好地与国际社会接轨和发展。

2.2 国际社会对多元化的认识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影响还在于它促使了国际社会对多元化的认识。

苏联解体后,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再盲目追随前苏联的发展模式,而是根据自身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化的社会主义体系。

2.3 社会主义体系的自我纠错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主义体系自我纠错能力的增强。

苏联解体使得社会主义体系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使社会主义体系进行了自我纠错和调整,从而保持了其长期发展的活力和生命力。

三、苏联解体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3.1 确立正确的发展道路苏联解体的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必须根据自身国情和实际需要确定正确的发展道路,不能盲目追随外部模式,否则会面临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log/static/168519632201011188 263711/
苏联解体前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
2010-12-18 20:26:37| 分类:军事历史地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从1988年7月初到1991年8月中旬,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背景下,苏联长期以来沉积的各种矛盾骤然尖锐化和表面化,政治局面动荡不宁,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民族分裂日益严重,陷入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
面危机之中。

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后,加快了政治体制的改革。

在推进民主化和公开性的过程中,苏联社会死水一潭的僵化局面被打破,同时不安定的因素明显增长。

从1989年开始,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局剧烈动荡,群众性罢工风起云涌。

1989年7月10日西伯利亚克麦罗沃州1.2万名矿工罢工抗议商品短缺,要求改善生活条件,罢工潮很快波及到西伯利亚、乌克兰和哈萨克各地,参加人数达到50万以上。

接着,铁路、工程建筑等部门工人也纷纷罢工。

这轮罢工共损失了700万个工作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卢布,并
且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为了制止罢工,10月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议案,禁止在今后15个月内举行罢工,并立即生效。

但罢工浪潮却一浪高过一浪,仅1990年1-4月,就有124个城市,1696个企业发生罢工,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卢布。

在罢工不断涌现的同时,许多大中城市开始出现黑社会集团,他们贿赂收买地方官员,作恶多
端。

与此同时,群众性的集会游行的“街头政治”开始泛滥成风,动辄集会游行。

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有近200个城市举行5000多次群众集会,参加人数高达1600万。

1990年1-2月,全国举行了2000余次群众集会,
参加者达800万人。

在实施民主化和公开性的背景下,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猛然崛起,成为一股难以控制的力量,对苏共的领导地位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自1988年起,各种未经政府批准的“非正式组织”纷纷建立。

据估计,这样的组织1989年已有8万个,到1990年8月则猛增到9万个。

这些组织性质庞杂,其中有1万多个带有政治色彩,900多个具有政党性质,大多数政治性组织主张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有些组织的纲领和活动则带有明显的反对苏共、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反对联盟中央的性质。

与此同时,跨地区和跨共和国的联合组
织也开始出现。

对于这些现象,苏共领导层内有不少人深感不安,也采取了一些强硬措施,但由于领导层认识不一致,使得措施不力,未能从根本上制止反对势力的发展。

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发展,苏共领导集团开始出现斗争和分裂,党内形成了“稳健改革派(强硬派)”、“激进民主派(民主纲领派)”和“主流派(中间派)”。

戈尔巴乔夫自称“中间派”,最初以明确的态度抵制和反对实行多党制,但是到了1990年局势发生急剧变化时,戈尔巴乔夫开始改变调子,提出要在苏联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宣称党将“放弃政治垄断地位”,“不再独揽国家大权”。

为此,建议设立苏联总统,实行多党制。

在苏共二十八大会议上,党内反对派要求将苏共改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放弃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目标,取消民主集中制,取消共产党在国家机关和军队中的基层组织。

会后,叶利钦、莫斯科市长和列宁格勒市
长发表退出苏共声明。

9月初开始,叶利钦开始有计划的策划一场要求政府辞职、解散议会和罢免总统的风潮,同时发动揭露所谓“军事政变的”宣传攻势以混淆视听。

此时,军队领导人反对“激进派”鼓吹的“军队非政治化”主张,并提出
警告,如果苏联宪法遭到破坏,苏军将使用武力确保国家统一,拯救社会主义制度,并指责苏联在外交上对西方让步过多,丢掉了东欧和在从东德撤军和从东欧撤走常规武器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

1990年的苏联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授权总统在必要条件下可行使一切权力来控制局势,同时设立副总统来执行总统委托的权力,并在总统不在或无法履行那个职责时代理总统职责。

但这些措施并未产生多大效应,局势依然继
续恶化。

8·19事变后,戈尔巴乔夫开始对军队大动手术。

苏军的政治机关被撤销,约9万名政治军官被撤换。

同时,克格勃的部务委员会被解散,数十万克格勃的部队转入改组后的国防部。

8月22日,叶利钦宣布苏军中的共产党基层组织为非法。

8月23日,戈尔巴乔夫宣布建立一种新的领导体制,一旦联盟总统和俄罗斯总统两人中有一个陷入无法下达命令的境地,另一人就立即接过他的权力和职责。

8月23日,叶利钦下令中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并查封苏共中央大楼、俄共中央大楼和列宁格勒等市委机关。

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国内的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则自行决定命运,同时还命令停止各政党和政治运动在苏联军队、苏联内务部、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其他执法机关、铁道兵、各军事单位和国家机关中的活动。

8月25日,叶利钦下令苏共和俄共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均为俄罗斯国家所有。

25日,苏共中央书记处被迫发表声明,宣布接受自动解散苏共中央的决定。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决策上的错误,1988年起苏联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经济连年滑坡,1990年出现了和平时期第一次发生的经济负增长。

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0%,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0%,劳动生产率下降3.0%,对外贸易额下降6.9%,外贸逆差由20亿卢布增长到100亿卢布。

财政赤字连年上升,1980年为200亿卢布,1986-1988年年平均赤字为430-440亿卢布,1989年上升为1200亿卢布,
1990年为1400亿卢布。

内外债务猛增。

内债从1989年的4000亿卢布增加到1990年的5500亿卢布(相当于全年的国民收入),外债由1989年的550亿美元上升到1990年的700亿美元。

消费品严重匮乏,市场供应全面短缺。

据苏联统计,在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95%以上的商品供应经常短缺,在211种食品中有188种不能自由买卖。

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实行凭票供应商品的制度。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后,各民族共和国的疆域不断进行了调整。

1924年,俄罗斯联邦把一部分地区划给白俄罗斯,白俄罗斯领土因而增加了一倍。

1924年成立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归属乌克兰共和国。

1924-1925年间,中亚各苏维埃共和国重新划分民族国界,分别成立乌兹别克和土库曼苏维埃共和国,以及塔吉克自治共和国(属乌兹别克共和国),至1929年10月,塔吉克自治共和国改为加盟共和国,并于同年12月加入苏联。

1936年12月,外高加索联邦解散,其所属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三个共和国直接加入苏联,同时加入苏联的还有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两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样,在1936年是,苏联一共有11个加盟共和国。

1939-1940年间,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划定的势力范围,苏联先后将寇松线以东的波兰领土划入苏联版图,西乌克兰并入乌克兰共和国,西白俄罗斯并入白俄罗斯共和国。

苏芬战争后,把原属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峡连同维堡城划入苏联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随后成立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并加入苏联。

1940年,将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

同年,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并入苏联。

比萨拉比亚大部分地区归属摩尔达维亚自治共和国,不久改为加盟共和国加入苏联,北布科维纳和比萨拉比亚部分地区划归乌克兰。

至此,苏联拥有16个加盟共和国,增加约12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二战后,苏联同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边界条约,肯定了苏联战前所获得的土地,略有一些小的调整。

长期以来,苏联存在的民族问题主要有:
——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不同的经济利益和要求。

波罗的海三国经济水平战前接近北欧,战后却不断被拉开了距离,因而觉得“加入苏联吃亏了”。

乌克兰资源丰富,人民素质较高,但联盟中央却常无偿调拨其人力物力到其他地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经济的发展。

中亚地区经济落后,那里的
人民则埋怨联盟中央帮助不够。

——对待少数民族政策上有过重大失误。

波罗的海三国其文化、语言和宗教更接近北欧,入盟本来就被迫和不情愿,苏联对其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大量向其移民,推行俄语,意图缩小民族特征,激起三国人民的反感和不满。

乌克兰虽然与俄罗斯同源,但是,苏联减少乌克兰语的教育和书籍的出版,派遣大批非乌克兰干部,30年代农业集体化过激政策带来巨大的阴影一直萦绕在乌克兰人心际。

撤销伏尔加日尔曼自治共和国,并将78万日尔曼人迁至远东地区。

某些少数民族有人投敌却惩罚整个民族,1943年撤销卡拉恰耶夫自治州、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1944年撤销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克里米亚鞑靼自治共和国,并将这些民族数十万人强行迁至中亚、乌拉尔和西伯利亚等边远地区,严重伤害了这些民族的感情。

——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对立和隔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