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与公共政策-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大纲

(完整版)《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公共政策分析英文名称:Public Policy Analysis课程编号:C04二、总学时:54学时三、学分:3学分四、课程简介: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管理硕士(MPA)的核心必修课程,是公共管理实践中政策活动的理论指导,是政策实践的分析框架。

本课程以公共决策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中的基本理论体系。

在教学课程中,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政府公共政策形成的原因,公共政策的目标与手段,公共政策形成和执行的过程与环境等,从而使学员对公共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政策问题,建立分析框架,提出政策方案。

五、教材: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六、教学目的:本课程既重视学理研究和学术功底的培养,以加强和提高学习者学术研究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又重视当代公共政策实践问题的了解和把握,以加强和提高同学对公共政策问题的感应能力、领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应对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修习,选课同学应当进一步熟悉当代公共政策的主要的理论和政策问题,进一步掌握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注意追踪当代中国政府管理的发展动态,进而能够对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有价值的研讨七、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和读书并重,集中面授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讲授与个人阅读并重,穿插课堂讨论;课堂教学将按讲座的形式进行,教师主讲,学生参与;每一讲座设置相关主题,并设有相关参考书目。

本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鼓励积极的、活跃的、严谨的、具有创意的思考和争论;倡导“参与式”学习,主张课上与课下、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参与;倡导“网络化”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教与学、读书与写作、课堂内与课堂外、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广泛地连接起来。

八、考试方式:按照《山东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考试管理办法》的规定,采取闭卷考试,百分制,60分为通过。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关系、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内容的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劳动力价值的形成以及相关政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关系。

3. 掌握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

4. 熟悉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和相关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a.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b. 劳动力市场的分类和特点c. 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框架2.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供求关系a.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b. 工资决定的基本原理c.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3. 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a. 劳动力价值的理论基础b. 劳动力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c. 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因素4. 劳动力市场的政策调控和相关问题a.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b.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c. 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与福利四、教学方法1. 授课方式: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或实验设计,以加深对劳动力市场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方法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核:进行理论知识的答题测试。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劳动经济学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4. 课堂演讲:鼓励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堂演讲,评价其表达和分析能力。

六、参考教材1. 《劳动经济学导论》(第三版),作者:John M. Keynes,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 《劳动力市场分析与劳动经济学》(第五版),作者:George J. Borjas,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课程介绍和基本概念讲解2. 第二周:劳动力市场的分类和特点3. 第三周:供给和需求分析4. 第四周:工资决定的基本原理5. 第五周: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6. 第六周:劳动力价值的评估方法与影响因素7. 第七周: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8. 第八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9. 第九周: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与福利10. 第十周:复习与总结八、教学资源1. 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籍2. 课程PPT和讲义3. 相关案例和实地调研资料4. 论文和学术文章以上便是《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课适用专业:行政管理适用层次:高起专适用教育形式: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考核形式:考试所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先修课程: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后续课程:无一、课程简介《公共政策分析》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政策过程的理论教育与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政策问题,做到科学决策。

该课程对于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课程学习目标本课程以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国内外公共政策活动为背景,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政策过程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解决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公共政策方面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需要。

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公共政策分析》是一门研究以问题导向、关注政治过程的如何决策的课程。

本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制定与政策分析的相关知识,熟悉政策规划与政策分析的概念、理论、方法与原则,着重介绍政策的制定过程、执行过程、评估过程以及政策终结。

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模块:模块一:公共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基础具体包括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的本质、公共政策的特征、公共政策的类型、公共政策的作用;以及了解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以及政策环境。

一方面让初学者对公共政策分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模块二:政策制定、执行分析具体包括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的分析,其中公共政策制定分析包括政策问题的确认以及政策议程的建立,要求识记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搞清楚问题、社会问题与政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领会决策过程中的择案规则、心理效应,以及政策的合法性概念;公共政策执行分析要求了解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作用;领会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并能理解分析目前我国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共政策概论教学大纲--中央电大(定稿) (1)

公共政策概论教学大纲--中央电大(定稿) (1)

《公共政策概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公共政策概论》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本科的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72学时,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公共政策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交叉学科。

本课程主要讲授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剖析政府决策的基本过程,探讨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本课程又注重公共政策分析的实践性与操作性,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案例的研讨,提高研修者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我国政府管理和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的需要。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1、在知识层面,本课程既全面地介绍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模型和分析方法,又综合反映了国内外公共政策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与研究动态,为学习者们提供一个系统理解公共政策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和体系。

2、在能力与技能层面,本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案例分析、决策模拟、政策调研等教学形式,锻炼学生政策解读、政策分析、政策宣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高效执行能力。

3、在态度与情感层面,通过公共政策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学习者可以正确认识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分析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习者认真、敬业、负责的工作态度,树立起勤于思考、高效理性的观念。

三、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与相关课程关系密切。

要求授课教师和学生正确处理公共政策学和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和政府经济学等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既避免不同课程之间的雷同与重复,又避免对相关交叉知识点的遗漏和忽视。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和学时分配完成所有的在线学习任务,并按照1:2的学时配比进行自学,以系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

2、要求学生除了完成理论学习的任务,认真完成主讲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调研和案例研讨,深入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相关部门政策,努力提升自己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公共政策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教学大纲公共政策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工具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评估和推动公共政策的实施。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公共政策的定义和范围;2. 掌握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流程和关键要素;3. 熟悉公共政策评估和监测的方法和工具;4. 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公共政策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公共政策概念与意义- 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点- 公共政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 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 利益相关者参与- 证据驱动- 可持续性和公平性3. 公共政策制定的流程- 问题识别和议程设置- 政策制定和选择- 政策评估和调整4. 公共政策工具与影响因素- 法规与规范- 经济和财政工具- 社会舆论和政治力量5. 公共政策实践与案例分析- 医疗保健政策- 教育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等。

通过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加深对公共政策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出勤、课堂参与等)占比20%2. 作业与小组项目占比30%3. 期末考试占比50%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公共政策导论》参考书目:1.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2. 《政策分析与规划》3. 《政策评估实践指南》七、备注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帮助,请随时与授课教师联系。

祝各位学生在本课程中取得优异成绩!。

公共政策概论 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概论  教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公共政策概论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Poblic Policy开课学时:51学分:3授课对象:公共管理及相关专业学生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公共政策是政治类和公共管理类相关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该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现代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政策系统和公共决策体制,知晓整个政策运行过程,并结合目前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具体政策,学会政策分析的初步方法。

课程的教学任务包括:1.了解公共政策研究的基本方法2.学习公共政策过程的基础知识和原理3.培养政策问题分析能力4.掌握政策建议、政策执行规划、政策评估报告等的撰写方法方法5.能初步应用政策过程各阶段的分析模型分析一些现实政策问题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1.政策科学基础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公共政策的含义、本质和功能,了解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公共政策研究的视角和主要方法,初步掌握政策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了解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掌握公共政策工具及其选择的方法以及政策系统的运行构成。

主要内容:(1)公共政策的内涵和本质。

(2)公共政策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3)公共政策系统。

重点:公共政策的内涵与本质;政策研究初步方法;政策资料收集与整理;政策工具及其运用;难点:政策研究方法;政策工具及其选择2.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目的与要求:了解政策问题的含义和特征,掌握政策问题界定的步骤和方法以及政策议程的相关知识。

主要内容:政策问题含义、特征与分类;政策问题界定方法与步骤;政策议程重点:政策问题界定方法与步骤,政策议程的含义与分类难点:政策问题界定方法3.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目的与要求:了解政策目标设定原则、基本的公共政策目标、政策指标和评估标准。

了解备选方案的搜寻、设计、筛选方法。

了解政策方案评估和择优的标准、步骤、常用方法。

了解政策建议的撰写方法和步骤,能就一个具体问题写出政策或者项目建议书。

主要内容:(1)政策目标的确定(2)备选方案的拟定(3)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4)提出政策建议重点:政策目标的确定;备选方案的拟定;方案的择优;政策建议的撰写;难点:政策目标的确定;备选方案的评估与择优4.政策方案的合法化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公共决策主体,了解公共决策的几种方式及其各种方式的优势与缺陷;了解公共政策合法化的过程;理解政策制定分析模型及我国政策制定的特点;主要内容:(1)公共决策主体(2)政策方案决策的基本方法(3)公共政策的合法化(4)常见的政策形成分析模型重点:公共决策主体;公共决策的合法化过程;常见的分析模型;难点:常见的政策制定分析模型5.政策执行目的要求:了解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以及政策执行的主体;了解政策执行研究发展的阶段、研究的途径、主要的执行理论以及用于研究政策执行的主要模型;知道政策执行实践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具体政策执行的过程、所需的资源、常用的手段;理解可能影响政策顺利执行的因素、常见的政策执行偏差以及基本的纠偏措施。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教研室主任:任洲鸿执笔人:张树艳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经济学院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课程编号:202025英文名称:Labor Economics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总学时:54 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0学分:3开设专业:经济学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201005)微观经济学(201007)宏观经济学(201008)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是经济类专业选修课程,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以经济学方法来认识和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深刻理解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初步了解工资、就业、失业等决策的形成机制。

同时,培养学生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到对企业及社会面临的实际劳动经济问题的认识和实践研究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了解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现代劳动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的结合。

明确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

2.掌握劳动经济分析所应用的一些基本方法。

3.认识劳动供给的意义,掌握劳动供给在不同条件下的供给曲线。

明确劳动需求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

掌握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概念,把握各种不同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如何实现。

4.认识人力资本理论的意义,提高个人和组织人力资本投资的自觉性。

5.熟悉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和劳动力流动的条件,掌握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劳动力流动决策。

6.掌握工资的基本理论,创造性的贯彻和发展工资政策和工资制度。

7.了解就业理论,掌握就业规律。

认识失业的含义及其类型,掌握周期性失业的均衡理论。

8.了解我国劳动经济领域的特点和现状。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导言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了解劳动的内涵和外延;2.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含义。

公共政策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大纲

公共政策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本章内容: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不统一,但学科要素相同这一情况;弄清公共政策学的含义、学科要素、研究对象;弄清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这门学科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在哪些方面取得进展;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政策学在中国发展的情况。

本章重点:公共政策学的含义与特征、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及表现。

本章难点: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一、公共政策学及其研究对象1.了解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名称及提出人2.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含义、特征和学科要素3.掌握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二、公共政策的三个层次了解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掌握政策群和政策链以及政策一般。

三、学科诞生前的理论与方法的准备掌握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四、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要求掌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主要内容,决策科学的形成,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五、学科的诞生了解学科诞生的标志,掌握学科特点,特别是拉斯韦尔的贡献。

六、学科发展的新阶段了解对行为主义方法论的批评,重点掌握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七、学科的近期发展了解公共政策的建制化掌握课题选择的新取向,方法论的非科学取向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本质、构成与功能本章内容: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和内容构成,掌握公共政策的定义及其与决定、决策等概念的联系,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本章重点:掌握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本章难点:国家、政府与公共政策关系、合理的政策结构。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掌握)公共政策是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出发点。

政策具有总括性和指导性,为决策、决定提供一定的原则;决策则具有微观性和操作性。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二、公共政策的构成与结构(掌握)(1)国家与公共政策。

劳动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劳动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劳动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概述劳动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劳动政策与法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大纲中的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劳动政策与法规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相关法律程序。

此外,大纲还强调了学生对于劳动政策与法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期能够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的能力与素养。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劳动政策与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劳动合同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3. 理解劳动保障、工资福利、工伤保险等方面的法规;4. 能够分析并解决企业劳动争议问题;5. 掌握劳动政策与法规的适用范围和法律程序。

三、教学内容1. 劳动政策与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a. 劳动政策与法规的定义和概念;b. 劳动政策与法规的分类和特点;c. 劳动政策与法规的发展历程。

2. 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a. 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b.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终止条件;c. 劳动合同变更和解除的程序;d. 劳动合同违约责任和法律救济。

3. 劳动保障、工资福利和工伤保险相关法规a. 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b. 工作时间、休假、加班和护理假等的规定;c. 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支付的法规;d. 工伤保险的适用和申请程序。

4. 企业劳动争议解决a. 企业劳动争议的定义和类型;b. 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和途径;c. 劳动争议解决的调解、仲裁和诉讼流程;d. 劳动争议案例分析与解决。

5. 劳动政策与法规的适用范围和法律程序a. 劳动政策与法规的适用范围和对象;b. 劳动政策与法规的法律程序和机构;c. 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程序和机构。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与演示: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生动展示劳动政策与法规的内容和应用。

2. 讨论与互动:以小组或全班形式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思考。

3. 实践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门课程旨在介绍和讨论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劳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掌握分析和解决劳动市场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劳动经济政策和实践中。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劳动市场的基本模型和分析方法;3. 理解劳动供求关系和薪酬决定的基本原理;4. 分析和评估劳动市场政策和实践;5. 培养运用劳动经济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劳动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2. 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人口、教育、技能等3. 薪酬决定与劳动市场效率- 边际生产力理论:薪酬与边际生产力的关系- 薪酬差距与劳动市场不平等- 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与市场失灵4. 劳动经济学的应用- 劳动力市场政策:最低工资、劳动合同、福利制度等- 培训与技能提升: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和效果评估- 劳动力市场的国际流动和迁徙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讲授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2. 小组讨论: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小组活动和讨论,集思广益,共同解决问题;3. 个案分析:通过分析真实世界的劳动市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经济学理论的应用;4. 学生演讲:学生独立选择并准备一个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课题,并进行演讲。

五、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小组讨论参与度、个案分析报告等;2. 期中考试: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测试;3. 学生演讲:对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进行评估;4. 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测试。

六、参考教材1.《劳动经济学导论》,作者:斯潘德·凯恩斯、伍兹·凯恩斯2.《劳动经济学原理》,作者:乔治·布朗3.《劳动经济学概论》,作者:沃特·考托尔七、参考文献1. Acemoglu, D., & Autor, D. (2011). Skills, tasks and technologies: Implications for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 4, 1043-1171.2. Lazear, E. P. (1999). Globalization and the market for team-mat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7(S6), S333-S352.3. Borjas, G. J. (2013). Labor economics. McGraw-Hill Education.4. Card, D., & Krueger, A. B. (1994). Minimum wages and employ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fast-food industry in New Jersey and Pennsylvania.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4), 772-793.八、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细化。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50022B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学分:2适用对象:经济学、管理学等先修课程:初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完成本课程后,学生将能够读懂有关劳动力市场问题的文章,并对劳动力市场如何运作有一个全面了解。

学生也将获得和运用经济学工具来解释和讨论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政策问题。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是劳动经济学的初级课程,着重点在于如何运用应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来学习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企业和个人行为和市场中的相互作用下各种结果。

我们从企业层面、个人层面和市场层面来分析影响就业和失业的因素。

我们还将研究国际上和国家具体的制度规则在个人和公司的劳动决策中发挥的作用。

授课老师的作用应该是为学生提供指导,资源和支持。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课堂授课。

学生应该在来上课前完成指定的资料阅读;来上课的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回答老师的提问、按时完成作业、和参加考试。

课程评估标准如下:课堂参与(出席,课堂讨论,问答)(15%)课堂演示(15%)作业(10%)期末考试(60%)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劳动力市场经济学导论第一节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决定第二节劳动市场经济第三节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初步探索第四节供应和需求模型:劳动经济学的主力1、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和就业第五节当前的政策问题第六节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相似性与差异性1 各种表演者的目标2 社会学、制度和立法限制3 市场不完善4 复杂的价格,服务于多种功能第七节另类视角关键点和难点: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供求模式和相似性与差异性评价:应用供需模型,了解模型背后的运动机理。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个人对劳动力市场的依附第一节劳动供给理论1 扩展和应用2 劳动供给理论3 量化劳动力市场依附4 小时5 基本收入休闲模式6 比较静态7 派生劳动供给曲线8 经验证据第二节扩展和应用1 增加和劝阻工人的效果2 隐性失业3 兼职,加班,和灵活的工作时间关键点与难点:劳动供给理论与基本收入休闲模式评价:论证了对劳动供给理论的认识,并将所得的休闲模式应用于现实世界市场现象。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56003课程名称:公共经济学英文名称:Public Sector Economics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 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经济学基础、微积分等课程二、课程简介公共部门经济是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广义公共部门的经济行为一门新颖学科,借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公共部门的职能,职能范围,公共部门职能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现代公共部门经济学在传统的主要分析政府的公共收支问题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共选择,政府寻租,政府采购等内容,使公共部门经济学分析研究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进一步充实了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内容。

The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is to use the methods of economic analysis, analysing economic behavior of generalized public sector,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 of Marx's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western economics. The modern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based on public expenditure, mainly analyzes public choice, government rent-seeking, government procurement and other contents, the scope of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analysis has been further expanded, further enrich the content of public economic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为必修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教学内容
第一章劳动力市场与公共政策导论
本章重点和难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缺陷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通过实际案例说明市场机制不能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本章的学习标准:理解劳动力市场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公共政策分析中的计量方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用Stata统计软件讲解回归分析的操作
本章的学习标准:能够解读回归分析的结果
第三章女性劳动力供给的变化
本章重点和难点:女性劳动力供给的特点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通过女性劳动参与率的跨国比较,分析影响女性劳动供给的因素本章的学习标准:理解工资率变化对女性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第四章最低工资下的雇佣效应
本章重点和难点:最低工资对雇佣数量的影响机制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通过比较美国新泽西州最低工资调整前后雇佣数量进行说明本章的学习标准:初步理解计量分析中差分法的基本思想
第五章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本章重点和难点:移民对本地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图形推导和实例说明
本章的学习标准:理解外来移民对本地劳动力市场工资和就业的作用
第六章一个生命价值几何?
本章重点和难点:理解工作风险和补偿性工资差异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比较不同类型工作的伤亡率,理解它们之间的工资差异
本章的学习标准:理解员工偏好和补偿性工资差异的联系
第七章教育回报率的估算
本章重点和难点:教育回报率估算的偏差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举例说明教育回报率估算的几种主要方法
本章的学习标准:理解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和收益的测量
第八章不平等在代际间的转移
本章重点和难点:不平等的测量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从工资不平等增长的原因到不平等在代际间的转移
本章的学习标准:理解代际收入流动的原因
第九章劳动力流动的绩效
本章重点和难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绩效和宏观作用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介绍几个经典的劳动力流动模型
本章的学习标准:
第十章男女性别工资的差异与歧视
本章重点和难点:歧视的测量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实例说明男女性别工资差异的原因,
本章的学习标准:准确理解歧视的含义,基本了解工资性别歧视的测量
第十一章高管薪酬
本章重点和难点:薪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介绍锦标赛和效率工资的作用,分析高管薪酬的设计原则本章的学习标准:理解不同企业高管薪酬水平和结构的差异
第十二章为什么欧洲失业率高?
本章重点和难点:失业的主要原因
本章教学组织和设计:根据失业类型分析失业原因
本章的学习标准:了解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特点及成因
五、主要参考书目
卡赫克等:《劳动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杨河清等:《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鲍哈斯:《劳动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主讲教师签字:黎煦
系(教研室)主任/课程负责人签字:
学院(系、部)教学副院长(副主任)审核签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