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完整版)《交通规划原理》习题一(1-6章)作业

《交通规划原理》第1-6章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交通规划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部分。
2.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有什么关系?答: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通常,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两地间和区域的机动性提高,人们愿意在交通设施附近或沿线购买房屋、建立公司或厂房,从而拉动土地利用的发展;相反,某种用途的土地利用又会要求和促进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交通量,同时研究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3.试叙述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1930 年~195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由新的代替道路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挤。
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机动车保有量为基础的交通量成长预测,基于经验方法的交通量分配。
第二阶段(1950 年~196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主要解决市内汽车交通急剧增加带来的交通阻塞,为汽车交通的道路交通规划。
其特点是以高通行能力道路为对象的长期性道路规划。
采用的技术特征方法是家庭访问调查、道路交通量调查,以道路交通为对象的三阶段预测法。
使用的社会经济技术参数为个人收入、社会人口结构、汽车保有量。
第三阶段(1960 年~1970 年)。
该阶段的道路交通状况是美国汽车保有量激增,在市中心高峰时必须进行汽车通行限制,刘易斯·曼福特对当时的道路的交通状态进行了精辟总结,即“美国人都为汽车教信徒,美国是靠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
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私人交通对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进行长期性交通规划。
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为四节段预测法,分析单位由车辆至人;交通方式划分阶段被导入到了交通需求预测之中;一般化费用开始使用和个人选择模型的提出也是其特征。
第03讲-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境界与权属界线调绘
外 业 调 绘 阶 段
地 类 调 绘
线状地物调绘
外业调查要求:
1.走到、看到 2.调准、测准 3.查清、记清 4.客观、准确
新增地物调绘与补测
飞地的调绘
A、境界与权属界线调绘
具体调查的内容是:
1、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
2、查清国有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 用的土地)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 3、查清公路、铁路等权属状况 • • 对于界址明确,界线分明,没有争议的 ,共同确认签
展大比例尺调查。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调查成果,调查城市、建制镇内部 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地类和面积等利用状况,以及土地的所
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主要完成城市市区以及县城所在地的建制镇的城镇地籍调查。
基本农田调查
在农村土地调查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按照基本农田保护区(块)划定和调整资料,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 )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汇总统计基本农田的分布、面积、地类等状 况,并登记上证、造册。
E、新增地物调绘与补测
地物补测是将实地相对 DOM 发生变化的部分补测到 DOM上。 量距丈量精度要求。 用皮尺或钢尺丈量距离时,测 量单位为米(m),保留1位小数。往返或单程两次 丈量的相对误差不大于1/200。 平面位置精度要求。补测的地物点相对邻近明显地 物点距离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大于图上0.5mm ,山地不得大于图上1.0mm。
国家
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
在农村土地调
省级 地市级 区县级
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基础上,建立国家、省、
市(地)、县四级,集影像、图形、地类、
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及数据 库管理系统。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共28张课件

中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
我国土地资源人均不足
02
土地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 地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 生产和城乡建设
后备耕地不足
结构不尽合理
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
耕地比重小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03
03
03 800mm
03 800mm
03
03
400mm
03
400mm
03
5、从地形来看,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_山__地__,耕地主
要分布在 平___原__、__丘___陵__ 6、从干湿地区来说,耕地主要分布在_湿__润_、__半__湿__润_ 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_干_旱__、__半__干__旱__地区.
THANK U
01
学
习
02
目
标 03 0
01
01
耕 地
01
林 地
01
草 地
01 交通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
工矿用地
01
难 以 利 用
01
农业用地 耕地、林地、草地
土地
建设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
难以利用 沙漠、戈壁、高寒雪山等
02
02
点击输入标题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
02
点击输入标题
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部分国家的比较
04
1.有人说:“中国是个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其含义 是( C )
A.土地资源总量贫乏 B. 土地资源类型单一 C.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小 D.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2.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构成的说法,正确的( C ) A.土地资源类型少,耕地、草地比重大 B.难利用土地比重小,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C.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 D.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政策解读(58页)

2019年12月6日目录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编制和审批12规划实施管理3规划修改4在线检查501规划编制和审批规划编制和审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法律依据:1986年《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19年《土地管理法》(第三次修正)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自1987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国家组织开展了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l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87-2000年)l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l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目前正实施的规划,2015-2017年国家组织对此轮规划作了调整完善。
规划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和乡(镇)五级。
规划期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限一般为15年。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2005年开始编制的,规划期为2006-2020年。
其中,我省县、镇级土地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
编制主体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承办,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规划审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省级、省会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其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
授权(委托)审批省政府委托广州和深圳市政府审批所辖范围内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修改省政府委托省自然资源厅审批除广州、深圳以外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修改省政府授权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审批所辖范围内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修改02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的主要内容1.确定各类用地规划指标数量和要求,包括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
2.布局控制—划定中心城区、土地用途区、管制区、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
3.明确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约束性指标是为实现规划目标,在规划期内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
预期性指标是指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预期,规划期内要努力实现或不突破的指标。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关系初探

本上解决城市交通 问题 。
【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土地利用; 关系 【 中图分类号】 T 9411 U8. 9 【 文献标码】 B 【 文章编号】 1 1 66 ( 0)3 03 — 3 0 — 842 60 — 03 0 0 0
择的理论 。个人交通行 为选择 的依据是 “ 效用 最大”这 就把 ,
从这些典型案例中有关土 地利用 和交 通系 统规 划互 动
关 系的一些 总结 中, 城市 规划 的初期 阶段应清楚地确定 了城
市 的交通 系统及其基本 网络与 土地利用 及 城市形 态演变 的 未来格局 。而这些都必须建 立在城 市交 通与 土地关 系 的正
统之间的相互 关系的研究。
2 城 市 土 地 使 用和 交 通 相 互 关 系 国外 发 展 概 况
2 1 研究背景 : . 自 7 年代 ,9 1 0 17 年美 国交通部提 出了“ 交通发 展和土地
迁就的城市。典 型代表有慕尼墨 、 渥太华 和库里蒂 巴。它们 的共同特点是一 方面努力建立 以大 型轨道 系统干线 通道 为 主的较高密度的集中性活动 中心或生 活中心 , 另方面充分 使 用公共汽车等传 统交通工具作 为支 线 , 盖低 密度居 住 区。 覆
目的 , 同时又避免了塞车 的痛苦 。 ( ) 公共交通 系统和城市扩展互相迁就 的城市。它是 4 介 于第 一类和第二类之间 , 公共交通 系统和城市扩展互相 是
模、 毗连的土地利用 特性 、 司能 支付高 可达性场地 地租 的 公
《交通规划原理》习题一(1_6章)作业

《交通规划原理》第1-6章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交通规划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分为: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部分。
2.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有什么关系?答: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通常,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两地间和区域的机动性提高,人们愿意在交通设施附近或沿线购买房屋、建立公司或厂房,从而拉动土地利用的发展;相反,某种用途的土地利用又会要求和促进交通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交通量,同时研究交通设施的建设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3.试叙述交通规划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1930 年~195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由新的代替道路的规划缓和政策或消除交通拥挤。
采用的技术方法是道路交通量调查,以机动车保有量为基础的交通量成长预测,基于经验方法的交通量分配。
第二阶段(1950 年~1960 年)。
该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主要解决市内汽车交通急剧增加带来的交通阻塞,为汽车交通的道路交通规划。
其特点是以高通行能力道路为对象的长期性道路规划。
采用的技术特征方法是家庭访问调查、道路交通量调查,以道路交通为对象的三阶段预测法。
使用的社会经济技术参数为个人收入、社会人口结构、汽车保有量。
第三阶段(1960 年~1970 年)。
该阶段的道路交通状况是美国汽车保有量激增,在市中心高峰时必须进行汽车通行限制,刘易斯·曼福特对当时的道路的交通状态进行了精辟总结,即“美国人都为汽车教信徒,美国是靠高速公路发展起来的”。
本阶段交通规划的目的是通过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分配交通投资(私人交通对公共交通),征收停车费,进行长期性交通规划。
采用的技术方法特征为四节段预测法,分析单位由车辆至人;交通方式划分阶段被导入到了交通需求预测之中;一般化费用开始使用和个人选择模型的提出也是其特征。
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作用研究综述

292015 Vol.30, No.3国际城市规划Overview of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作用研究综述郭源园 李莉 李贵才 张华Guo Yuanyuan, Li Li, Li Guicai, Zhang Hua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过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显,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土地作为城市交通的承载体和供给方,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城市交通需求的增加。
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对于构架良好的城市空间组织,缓解城市交通问题、促进城市良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致力于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证模型上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6]。
二者的相互作用研究最初以两种独立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即土地利用对交通系统的影响和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7-9]。
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有学者意识到孤立地分析二者相互作用的某一方面难奏其效[10-14],进而开始关注这两种关系之间的潜在联系和作用机制,如有学者提出了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间的“源流”模式来形象地描述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15],也有学者以空间相互作用为纽带,建立了土地利用组件与交通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16,17]。
同时,在基于两者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致力于两者协调性[18-20]和一体化模型的研究[21-24],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摘要: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地理学、经济学和规划学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追踪了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相互作用相关的研究。
通过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发现,在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方面,国内外研究基本都认同高密度开发可以减少居民对私家车的依赖,混合土地利用模式对交通出行的影响未形成统一结论,但国外研究尺度多为社区,而国内多为城市;在城市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方面,国内外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同质性,但国内高铁的快速发展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热点;二者相互作用模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研究表现出了明显的分异性,国外侧重于二者一体化模型的开发和应用,而国内则倾向于通过协调性评价的研究为政府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道路运输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研究

本 文将 从 道 路 运 输 与 土 地 利 用 的互 动 关 系 出 发 ,在 道路 运输对 土地 利用 的正 向与 负 向关 系 深入 研 究 的基 础 上 ,提 出道 路运 输建设 中实现 土地 资源 的合理 利用 的相关 建议 。
1 道 路 运输 与土地 利用 的互 动关 系
关 键 词 :道 路 运 输 ; 土 地 利 用 ; 关 系 ; 作 用
中图 分 类 号 :U 21 41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0 — 7 6 2 0) 1 0 8 — 5 0 2 4 8 ( 01 0 — 0 2 0
DoI 03 6 : 1 0 — 7 6 0 0 1 5 :1 .8 9 . 2 4 8 . 1 . . 2 j0 2 0 0
r t n l u i z t n o l n o a v c i d s u s d t a p o i e ee e c fr o r i a i g h r a a i a t iai f a d f d i e s ic s e .I o l o c n r v d r f r n e o c o d n t t e o d n
重视 与 土 地 利 用 的相 互 反 馈 作 用 ,注 意协 调 道 路 交通 与 土地 利 用 的 关 系。 在 分 析研 究道 路 运 输 与 土 地 利 用 关 系 的基 础 上 ,提
出道 路 运 输 中如 何 实现 土 地 合 理利 用 的建 议 ,可 为 道路 运输 与 土地 利 用关 系的 协调 提 供 一 些 参 考 。
的互 动关 系 ,提高道 路运输 对 土地利 用 的效率 ,利 用有 限的土地 资源满 足道 路运 输发展 的需 要 ,是 合 理解 决道路 运输 发展 问题 的必 由之路 近年来 ,道 路运 输与 土地 利用关 系受 到学 术 界 的高度关 注 , 已经有 不少 文献 对道路 运输 与 土地 利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07 管道运输用地
15
11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11 河流水面; 112 湖泊水面; 113 水库水面;
114 坑塘水面; 115 沿海滩涂
116 内陆滩涂;
117 沟渠;
118 水工建筑用地; 119 冰川及永久积雪
12 其它土地:
121 空闲地;
122 设施农用地; 123 田坎;
124 盐碱地;
➢ 《土地管理法》明确了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指导性和行政控制性 的属性; ➢ 土地总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 土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 ➢ 土地总规是各级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的重要手段,是 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征
综合性、长期性、战略性、指导性、动态性、强制性(控制性)
01 耕地: 011 水田; 012 水浇地; 013 旱地
02 园地: 021 果园; 022 茶园; 023 其他园地
03 林地: 031 有林地; 032 灌木林地; 033 其他林地
04 牧草地: 041 天然牧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043 其他草地
建设用地
05 商服用地:
051 批发零售用地; 052 住宿餐饮用地;
各级土地利用总规及其相互关系
➢ 上级规划是下级规划的依据和指导 ➢ 下级规划是上一级规划的基础和落实 ➢ 上下级规划应衔接一致
11
第3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4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3.4.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现状分析的基础
概念 依据一定的土地分类标准,运用测绘、遥感等技术查清各类现状用地的
第3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点
交通及土地利用层面实现低碳城市

浅谈交通及土地利用层面实现低碳城市摘要:在城市交通问题及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本文就低碳城市概念,从交通及土地利用层面,针对我国国内出现的一些交通问题和环境问题,讨论如何实现低碳城市这一理想。
关键词:低碳城市;交通;土地利用abstract: in the case of the growing problem of urban traffic problems and urban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start from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urban transport and land use aspects of china’s domestic traffic, and aim a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iscuss how to achieve a low carbon city ideal.key words: low-carbon city; traffic; land use 中图分类号:u412.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低碳城市是近些年出现的较新的概念,相较之前的生态城市概念、可持续发展概念等,更加具体、实际。
它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对这个新概念给予了解释。
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 《构想中国城市的“低碳”未来——解读》. 广西城镇建设2010.6.p33-34] 低碳城市笔者从城市规划考虑主要有两个层面上的内容:城市规划层面及城市空间设计层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1997.07.03•【文号】主席令[第八十六号]•【施行日期】1998.0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公路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六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于1997年7月3日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1997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1997年7月3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公路规划第三章公路建设第四章公路养护第五章路政管理第六章收费公路第七章监督检查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经营、使用和管理,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公路,包括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和公路渡口。
第三条公路的发展应当遵循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确保质量、保障畅通、保护环境、建设改造与养护并重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措施,扶持、促进公路建设。
公路建设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国家鼓励、引导国内外经济组织依法投资建设、经营公路。
第五条国家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公路建设。
第六条公路按其在公路路网中的地位分为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并按技术等级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和四级公路。
具体划分标准由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
新建公路应当符合技术等级的要求。
原有不符合最低技术等级要求的等外公路,应当采取措施,逐步改造为符合技术等级要求的公路。
第七条公路受国家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损坏或者非法占用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附属设施的义务,有权检举和控告破坏、损坏公路、公路用地、公路附属设施和影响公路安全的行为。
粤教版 第三章 第二节土地资源 图文

课堂检测
C 1. 图中区域A表示 耕地 , B 、C和D表示 林地 。 (土地利用类型)
E
A
草地 2. 区域E为____ D B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青藏 高原。 在______ 3. 从地形来看,我国林地 平原 山地 ,耕地主要分布在____ 主要分布在_____ 。 湿润、半湿润 地区, 4. 从干湿地区来说,耕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 干旱、半干旱 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 5. 本图说明了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特点是 不均匀 。
二、土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 产生的?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草场退化
砍伐森林,林地减少
1、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含盐量太高,而使农作物不能生长。 我国盐碱地的面积就有3300多万公顷。黄河三角洲地带,每年 新增加的盐碱地达6000多公顷。大量的土地因此而荒废。地下 水位过高,地势低洼、不合理的灌溉都可能导致土壤盐碱化。
土壤污染
(2014-01-03 第1024期财经观)
2、土地问题解决措施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 每一寸土地,切实保 护耕地!
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 问题呢?
课堂检测
1.下列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确的是( ) A.在陡坡上开垦梯田 B.为了提高草场利用率,尽可能增加放牧牲畜数量 C.洞庭湖大面积围湖造田 D.农村新建住宅,尽可能选择荒坡地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依法用地,规划用地 B.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C.占用基本农田,大力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D.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 3.下列人类活动,不合理的是( ) A.黄土高原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半干旱草原上开垦耕地 C.营造“三北”防护林 D.和缓山坡上有计划的开发梯田(资料整理)1、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03-第三章-土壤水的有效利用-节水农业概论-山西农业大学

水势梯度
水分在介质运输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
二、土壤水的有效性
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需要由土壤来提供,所以土壤含水量 的多少对作物需水和作物生长极为重要。
土壤含水量过高,会影响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对根系生 长产生副作用;
土壤含水量过低,根系就吸收不到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长时间缺水会导致作物茎叶枯萎。
(4)可调控性
四、农田水分调控和管理
农田水分调控是指通过各种人工措施来调控土壤水—大 气水界面和土壤水—地下水界面这两个界面的水分交 换,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在土壤根区形成有利于作物根 系发育的适宜土壤水分剖面和水势剖面,同时减少地下 水和土壤水分的无效损失,促进水分的有效利用。
(一)调控土壤水—大气水界面结构和形状,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
具体措施包括:
修建控制地下水位的明沟或地下暗沟,防止地下水位过 高对物生长产, 使地下水位抬升,促进地下水对土壤水的补给作用; 井灌和引黄灌溉相结合,使地下水位在有利于作物生长 的范围内波动。
(四)土壤水分适时适量的人工补给
这主要是指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在作物生长期适时适量进行人工灌 溉。
土壤水—大气水界面是降水转化为土壤水和土壤水蒸发进入大气的界 面,其构成和界面形状直接影响着土壤水和大气水的转化和运移,即 表层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根区土壤水分的消耗与补给。
改变土壤水—大气水界面结构的措施有:
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等,这些措施可以减少土壤水的无 效蒸发。
可以通过平整土地和采用垄作技术改变土壤表面形状, 使降水和灌溉水均匀入渗,防止产生地表径流,增加降水 和灌溉水渗入土壤的水量,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壤“水库”的 库容。
农田覆盖增加了水分从土壤散失到大气中的阻力,是一项 人工调控土壤—作物间水分条件的栽培技术,是降低农田 水分无效蒸发,提高用水效率的有效农业措施之一。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三篇】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三篇】【导语】下面是xx为您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三篇】,仅供大家查阅。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1、自然资源的含义: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2、分类: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
3、自然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破坏和浪费严重。
4、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对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养,便能够可持续利用;非可再生资源:珍惜和节约使用。
5、“世界地球日”4月22日。
主题: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6、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从我做起:提高认识;加强宣传;付诸于行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7、活动题P63第1题第二节土地资源1、分类:可利用土地:农业用地(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城乡建设用地)难以利用土地:戈壁、沙漠、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山。
2、土地资源的特点:(1)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2)地区分布不均(3)比例结构不合理(P68图3.9)(4)破坏严重3、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地区所在的干湿地区主要地形类型农业类型耕地水田东部(南方)湿润区平原、丘陵耕作业旱地东部(北方)湿润、半湿润地区高原、平原草地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原、山地牧业林地山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山地林业难以利用土地西部内陆干旱地区沙漠、戈壁、石山等-----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1)利用中存在问题A、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严重:乱占耕地造成耕地减少;过度放牧使土地荒漠化B、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不当排放造成土地污染,土地质量下降措施: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
(1)制定基本国策:内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2)设立全国土地日:6月25日(3)颁布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4)其他:在农耕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在易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治理沙化、盐碱化。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七章全):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及规划后评价

二、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
➢ 规划后评价的内容
4、守法评价 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土地违法案件的数量及其所产生的原因的评价
规划后总评价:主要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评价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得到对规划实施的评价总数,借以判定规划实施的等级 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本章结束 THANK YOU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土地利用程度和效益分析
分析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率、实际利用水平和土地产出率,并与土地 利用先进水平或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最大利用率、产出 率进行比较,评价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1)评价体系指标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经 营程度、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内容 1、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变化分析
对象: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其变化情况 分析内容:客观评价土地资源的状况与特点,分析引起土地资源变 化的原因,分析土地资源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的影响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分析各类土地比例、分布是否合理,重点对农用地特别是建设用地、 耕地的比例、分布、增减去向进行分析,总结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变化的规律与特点。 对象: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地、交通、水域、 未利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及其分布情况 分析一级地类、二级地类的结构特点和分布差异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评价方法——评价系数法 借助评价系数把不同量纲的指标转化为无量纲系数,经过系数加和 得出总评价系数以比较优劣的方法。
03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讲解

美国的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
2、司法独立和“判例法” 是美国司法制度的基础。在美国,越 来越多的业主和开发商以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规划中过于严格的土 地利用控制导致其利益受损或成本增加、侵犯其合法权利为由, 向法庭提出诉讼,并要求政府赔偿,而美国宪法和法律高度保护 个人私有财产权,所以法庭判决政府败诉的案例屡见不鲜。根据 “判例法” 原则,法庭判决自然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依据, 从而增加了政府土地利用规划难度和成本,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的 编制和实施。
──东部地区
京津冀鲁区 苏浙沪区 闽粤琼区
江苏省
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区 宁镇扬地区土地利用区 通盐泰地区土地利用区 徐淮连宿地区土地利用区
《土地管理法》
第三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 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
第二十二条 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 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
落实县级规划,具体确定居民点用地规模和范围;落实基本 农田保护区界线和地块;落实和反馈县级规划用地分区界线 和用地指标;落实县级规划用地区内每块土地的规划用途。
基层 规划
最基 层、 末级 规划
实施 性、 管理 性规 划
注重规 划实施 的可操 作性
具有一 定的微 观规划 性质
体系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县级 乡镇级
8655.97 103588.22
138.22 111832.06 87661.95 16137.27 2011-2020
8040.03 7446.92 5879.12 5879.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通运输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工业企业所在区位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生产成本(原材料、成品的
运输成本提高) ❖ 韦伯概括出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原则是:任何一个生产部门都应
该在原材料地和消费地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使得工厂位于该点 上时,生产和销售全过程中的运输成本最低。 ❖ 决定运输费用大小的因素很多:运输的距离、货物的种类、交通 工具(大、中、小)、运输方式(水、公、铁、空)等。 ❖ 如果按运输成本最低的原则选择工业区位,则可以通过优化下式 确定工厂的最佳区位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 模型的基本思路:假定基础产业部门的用地规模和就业人数是已 知的,通过“工作-居住”的出行分布确定各个小区的住户数, 再由住户数和基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确定非基础产业部门的就 业人数,由此产生新一轮的城市活动和新的住户,如此循环迭代, 直至收敛。上述过程可用下图来描述: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v 在不同的交通条件下均衡商业规模的大小不同,交通条件的优化 将进一步促进商业规模的增大。
v 一般地,当交通条件限制了人流的增加,阻碍了商业的进一步繁 荣时,就会改善交通条件,使之能容纳更多的人流和物流,从而 使商业规模继续扩大,均衡商业规模不断提高。但是要注意的是 交通条件的改善是有上限的。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交通对商业区位的影响 v 在不同的商业区位之间:交通条件越好,意味着服务对象在数量
上越多、在空间上分布越广,该商业区位的规模也就可能越大。
v 对同一商业区位而言:交通条件的改善,意味着通达性的提高, 商业活动随之扩张,土地区位更加优越。同时,商业设施吸引的 购物人流也会对交通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成,促进交通设施的建设。 v 交通(Traffic)是联系土地利用(Land Uses/工业/商业/住宅/娱
乐设施)与交通设施(Traffic Facilities)建设之间的桥梁。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1.1 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看 v 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了交通发生量和交通吸引量决定了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1.2 交通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v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它
是从空间或地域方面定量地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尤其是社会现 象中经济现象的理论。 v 区位理论作为一种学说,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 屠能发表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农民经济的关系》,并在书中提出了农 业区位论。 v 20世纪初,韦伯发表了《论工业的区位》,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 v 后来,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 v 几年后,德国经济学家廖什从市场区位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城市问题, 提出了与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相似的理论。为与前者相区别,将 其概括为市场区位理论。
n 自然地理位置发生作用往往通过经济地理位置得以实现。 n 交通地理位置一般又是自然地理位置与经济地理位置的综合反映和
集中体现。 n 三种地理位置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地域空间,形成一
定的土地区位。
v 城市基础设施是形成城市土地区位的一般物质基础,其结构、密 度和布局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土地区位的优劣,进而影响土 地价格。
v 商业区与周围交通设施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是许多商业中心迅 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v 在一定的交通条件下,商业区的发展规模是有上限的,即存在所 谓的均衡商业规模。随着商业区的发展商业中心吸引的人流增 加交通设施的压力不断加大,到一定程度后,交通将拥挤不堪 进而抑制人流的增加即限制商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二者达 到一个均衡状态。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v 在可达性计算公式的基础上,Hansen得出了小区在规划年的新增 住户数计算公式:
v Hansen模型特点:小区的可达性不考虑该区自身;时间距离不明 确;适用于短期预测。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3.2 劳瑞(I. S. Lowry)模型
v 模型概述:该模型由美国学者Lowry于1964年在匹兹堡市的交通 规划中提出,相对于Hansen模型,Lowry模型更为细致,它不仅 预测规划年各小区的住户数,还预测小区内的各类就业岗位数。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2 城市土地利用的分类
v “城市土地利用”的一般意义是指城市功能范畴(如居民区、工 业区、商业区、零售区、政府机关空间、休闲区等)的空间分布 或地理类型。
v 1991年3月颁布的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将城市用地划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交通分布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交通结构(e.g.带形城市道 路网公交的方式划分率大)。 v 土地利用形态不合理或者开发强度过高交通容量无法满足需求 交通问题无法解决。 v 交通规划和建设对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道路沿线 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异常活跃,例如各种社会基础设施大都集中在 地铁和干道周围。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1.4 交通和工业区位理论
工业用地的区位特点 v 寻求交通方便的地区:便于设备安装、原材料的运进和成品的运
出,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v 自动集结成团的倾向:工业企业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技术经济联
系,相互之间为了取得集聚经济效益,技术经济联系较密切的企 业自然集结成团。 v 不断向市区边沿迁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用地逐渐分化。通 常由于工业企业往往有某种程度的污染,因而工业用地应与其它 行业用地有一定的互斥性。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厂矿企业逐渐 移至郊区。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区位的组成及交通因素在其中的体现 v 区位就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
域上的结合。
n 自然地理位置: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周围陆地、山脉、江河、海洋 等自然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n 经济地理位置:地球上某一事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经过人们的经 济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地理关系。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1.1 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看 v 发达的交通改变了城市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使得中心城区人
口向城市周围疏散。 商业中心更加集中、规模扩大土地利用的功能划
分更加明确。
鉴于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上述关系,交通规划过程中应当导入交通与 土地利用的相互反馈作用,注意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注重 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调。
❖ 本章主要讨论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模型,包括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土地利用模型、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人口模型、家庭模型和社会经 济预测常用的方法。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1 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3.1.1 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v 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关系。
n 交通设施的建设拉动了沿线的土地利用。 n 土地利用的变化带来人们出行活动的变化,从而诱发交通的
v 土地利用模型的分类:预测模型和优化模型(依据模型构造目的 和出发点的不同进行划分)
n 预测模型: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如可能利用的土地面积), 分析处于该地域内部的各种经济主体的选址行动的结果将产生 什么样的土地利用形态的跟踪模型。
n 优化模型:在一定的制约条件下,寻找关于地域全体的社会福 利的目标函数最大化所对应的土地利用状况(即社会效益目标 最大化所对应的土地利用状况)。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Hale Waihona Puke 3.1.5 交通和住宅用地区位
v 住宅用地区位要求:交通便利,通达性好,便于上班、上学、购 物及娱乐出行。
v 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区的自然环境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v 因此,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居住区首先从工商业混合区 中独立出来,在交通和环境条件相对较为优越的城市外围地带建 立独立的居住区。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v 土地利用活动主体的分类:在对象地域内,Lowry模型将具有一定 目的的土地利用者称为土地利用的活动主体,土地利用的活动主体 分为三类: n 基础产业部门:包括工业、大型贸易公司、中央政府机关各部 委、大学等。它们作为模型的已知条件预先给出,而非由对象 地域的社会、经济规模决定。 n 非基础产业部门:包括商业、服务业、地方政府、中小学等与 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其规模(就业人数)主要由本小区 和邻近小区的基础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以及居民数决定,是由 模型内部计算确定的。 n 住户:就业于基础产业部门和非基础产业部门的住户和人口。
v 模型假设:①研究的对象地域为封闭的城市区域(即对象地域与 外界不存在人员的流动);②单方向作用(即基础产业部门人数 及配置对非基础产业部门和住户的就业人数及配置产生影响,反 之则不然);③未来的交通系统、土地利用条件已知或可预测。
v 模型方法:在模型的假设条件下,对各土地利用间的相互作用进 行定量表达,对决定各交通小区土地利用结构所需的住户数和就 业岗位数的分布加以确定的模型。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3.1 汉森(Walter G. Hansen)模型――预测模型
❖ 目的是预测各小区的居民住户数,不能预测小区内各种就业岗位数。 ❖ 基本思想:以一个分区到城市里其它分区的交通可达性(Accessibility)、
该分区本身可用于住宅开发的土地量作为自变量,将整个城市规划年新 增居民住户数向该分区进行分配的模型。 ❖ 人口的增加导致住宅的需求依据各小区的可达性和土地量进行分配 。 ❖ 可达性定义为:某交通小区所具有的与其它交通小区发生某种联系的可 能性的大小。关于可达性,Hansen1959年提出了如下的定义:
v 其它的土地利用模型 n 嘎林-劳瑞模型(Garin-Lowry Model) n 凯因模型 n 一体化交通与土地利用模型(ITLUP) n 最优化模型(TOPAZ)等。
第03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3.3.4 交通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