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安徽省高考理科数学中的函数与导数解答题分析
安徽省太和中学 阮 飞 【摘要】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一条主线,是核心知识;导数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函
数与导数题是近七年安徽省高考理科数学自主命题解答题中的必考题型,主要涉及导数、
函数的极值、函数的最值、函数的单调性、函数图像的切线、不等式、方程等知识。本文
证明:(Ⅰ)对任意实数 a 0 和任意实数 x ,都有 f ax af x .①
在①中取 a 2, x 0, 则 f 0 2 f 0 ,∴ f 0 0 .②
(Ⅱ)当 x 0 时,由①得 f x f x 1 xf 1 ,
取 k f 1 ,则有 f (x) kx .③
当 x 0 时,由①得 f x f (x) (1) (x) f 1 ;
结合近七年有关试题谈谈安徽省高考理科数学中函数与导数解答题的稳、变、新。
【关键词】函数与导数 安徽省 稳中求变 变中求新 高考理科数学试题 命题
2006 年安徽省高考数学开始自主命题,七年来我省理科数学试题贯彻了“总体保持稳定,深化能力 立意,积极改革创新”的指导思想,其中函数与导数解答题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贴近中学数学教学, 又贯彻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思想.下面结合题目谈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故当 x 1时,恒有 x ln2 x 2a ln x 1 .
试题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导数的概念与计算,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和证明不等式的方
法(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考查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 2006 年第 20 题一样,本题重点考查利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稳;本题的载体变为对数型函数,
(0, 1 ) k
1 k
0 极小值 2
( 1 , ) k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作者:薛莲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32期江苏靖江薛莲一、总体印象2013 年泰州中考历史试卷保持了中考试卷的稳定性,题型题量没有变化。
考点分布九年级略少,占30%,八年级略多,占40%,七年级正常,占30%。
整张试卷涉及约40 个考点,不特别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侧重于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考查。
重点内容反复考查,不因去年考过而回避,如清闭关政策、辛亥革命、中美关系改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等。
《2013 年泰州市中考历史科考试大纲》新增或变动的考点在试卷中明显体现,如夏朝建立者、孔子的政治主张、开元盛世、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政治原因、瓦舍、《汉谟拉比法典》、斯大林模式。
二、试题评价(1)简洁明快,难度适中。
2013 年中考试卷没有繁杂的语言表述,也没有过多的热点迎合。
题干和材料简洁明了、直达主题,版面活泼优美、赏心悦目,让人如沐春风、清新自然。
所有考查内容紧扣《考纲》,能级要求都低于或持平《考纲》能级要求。
材料题学生只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就能轻松作答。
材料题有5 分左右的考查内容因设问的角度比较新颖或需综合概括,部分学生做起来有点犹豫或困难。
但总的来说,这份试卷难度适中,符合易、中、难7:2:1的比例,面向了学生全体,体现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2)图文并茂,考查能力。
试题沿用了近年来命题素材丰富的特征,以电影、童谣、地方史、诗歌、图表、报刊社论、历史论著、人物言论、漫画等入题,活化历史,精心设问,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和联系所学历史知识,考查重要历史知识点和基本技能。
①运用时序和地域概念,对历史史实理解和判断的能力。
如第2 题,必须记得《史记》记述的时段;第6条要先计算出杨老先生的出生年代,然后得出童谣写作的时期;第17 题、24(3)亦然。
又如第3、5、12 题只要抓住地点“新疆”“圆明园”“两河流域”,选出正确答案是非常容易的。
②史料解读能力。
试卷上最常见的是文字史料。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作者:————————————————————————————————日期: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政治论文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摘要: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继续保持近几年命题特色的同时,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坚持能力立意,关注社会热点,凸显德育功能,对2015年高考备考有很强的导向示范作用。
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分析高考真题,明确高考方向,认识高考规律,从中牢牢把握备考方向,提高备考效率。
关键词:考点分布试题特点备考启示作者简介:刘志勋,男,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但分析高考试题,掌握命题特点,提高备考效率却是高三教师需要探讨的永恒话题。
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各模块知识点分布及分值情况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共13题,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综合题2大题,包括5小题,共56分。
具体见下表:二、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特点1.风格依旧,稳中求新。
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整体结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依然包括11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与往年高考保持一致。
试题呈现的方式依然有热点材料、图表、漫画、名言赏析和综合探究。
选择题仍然以较难选的“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11道选择题中有8题为“二二式”组合选择。
但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试题也力求实现创新。
如今年不再用古语、诗词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而是用其考查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满新意。
又如,设问方式采用以课和单元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1)问以《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2)问则以《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的课题作为设问。
39题的第(2)问以《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的标题作为设问,这就使整个试卷感觉很平和,考生入题比较容易。
2024河南中考数学试题评析
2024河南中考数学试题评析中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试,决定着他们的高中学业发展。
其中数学科目一直被认为是学生们最为困难的科目之一,曾有人说过:“ 胜数学者胜中考”。
2024年中考拉下帷幕,当我们仔细分析今年的数学命题,我相信有经验的数学老师都会有一种意料之中的快意,下面我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稳中求变。
我从2002-2022河南中考数学试题做过对比分析,这里面有五次大的转折,基本呈现五年有调整,前二次转折无论从题量还是题型甚至知识点考查调整比较大,更倾向于 变”;后三次转折可以说是微调,更注重 稳”。
1.我们先来说说稳。
发展到现在主要有三不变:①结构不变:闭卷12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题目共计23题,填空选择15题45分,解答8题75分。
②题型不变: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解答题主要涵盖——计算求解、推理证明题、应用性问题、阅读分析题、类比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等。
③考查知识点不变: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为主,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为辅。
2.我们再来说说变。
三变”。
①选择题由原来的6题升为8题,再升为10题,填空题由原来的9题降为7题再将为5题。
②题目难度下调,2024难度系数0.65-0.70,满分120,基本平均分78-84;③阅读量增大。
二、变中求新。
1.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可以说原来我们的数学中考是考什么,学什么,所以每一年都会有 惊喜”,正如有人说平时学了一粒沙,考试考了撒哈拉;现在依据新课程标准转变为学什么,考什么。
以前我们每年可以扒拉出上百套全国各地中考试题,以后这种情况将不复存在了。
新课标明确规定学业水平考试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对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终结性评价。
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为评价区域和学校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提供重要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2025与2026届仍延续的是2011版课标,今年暑假后七年级新生将正式使用新教材,2022版新课标也正式落地。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人们对于未来的展望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对于企业和社会组织而言,面对未知的未来,稳中求变和变中求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营策略。
稳中求变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稳中求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稳指的是保持企业本身的品牌形象、管理模式和市场定位不变,即公司的“家底”要保证稳定。
变指的是不断地进行内部改革、持续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以保证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振兴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公司的灵魂,其所含的价值观和信仰对公司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稳中求变是指在企业文化方面保持基本、核心、不变的理念和价值观不动摇,但在细节和内容上能够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和时代的变革。
提升管理水平稳中求变也是指企业应在管理标准、流程和人员激励上持续地提升。
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要将自己摆上一个全球化的层面,紧密围绕“打造全球卓越企业”的目标,通过不断地学习、改进管理标准与流程,提升人员激励和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数据化决策稳中求变也指企业在数据化管理方面迎头赶上。
数据化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对于各类数据源进行更为准确的数据分析和决策。
这样企业可以根据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和调整,帮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对于未来具有更好的应对能力和预判能力。
变中求新变中求新是指企业在核心上必须有所改变,长期持续的伴随着变化才有可能创造新的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企业必须敢于面对变化,从而开创出新道路。
技术的创新随着市场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更新换代,企业必须抓住机会,不断地从技术方面进行创新。
比如,企业可以从产品、流程、服务等方面出发,立足于技术的创新,来提升产品的质量、加强流程的透明度和提高服务的质量。
创新的产品和业务模式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创新的产品和业务模式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比如在互联网+时代中,有很多企业发掘互联网的优势,面向更广泛的市场进行创新型产品的研发和营销,然后进行市场推广,获得了极为不错的市场口碑和用户反馈。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以2018年全国一卷42题为例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以2018年全国一卷42题为例巢湖二中陈柯【摘要】近年来的高考历史全国一卷第42题,呈现出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与往年不同,2018年该题以小说为情景材料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一直以来该题都具有很好的选拔性和区分度,但是不断变化的题目形式、得分情况不是很理想,给一线教师的上课和备考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一定要“有备而来”,这样才能助力学生提升分数,圆梦高考。
本文在分析2018年历史全国一卷42题的基础上,为我们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高考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策略加里·纳什等编著,刘德斌等译《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社会》(第6版)中写到:“虽然从历史意义上讲小说不具有真实性,但我们也可以把其作为一种史料来阅读。
因为小说揭示了特定时期人们的态度、梦想、恐惧,以及人们的平凡的、日常的生活经验。
同时小说也显示出了人们对当时一些主要事件的反应。
像历史学家一样,小说家是特定时间和环境的产物,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
”从这个角度看,小说也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资源。
今年我们的历史全国一卷第42题继2012年图示分析、2013年地图比较、2014年目录修改、2015年公式论证、2016年观点辩驳,2017年提炼阐释等之后,2018年以小说形式呈现。
体现出我们的历史全国卷的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色,其实在2018年历史全国一卷的其它题目中也有类似特点的呈现。
那么2018历史全国一卷42题的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什么?该题对我们2019届高三一轮历史复习又有哪些启示呢?笔者就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很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历史试题简评东阳市教研室胡龙品今年是浙江省进入新高考的第三年,今年的历史试卷充分体现了浙江省单独命题以来命题思路和技巧的稳打稳扎与日臻成熟,平实而不平庸,稳重而不失灵动,继承中又带着创新,重视主干知识、思维创新、价值观引领,符合学情生情。
整体而言体现出在求稳中求变、在求变中求新。
在立足历史学科、关注社会生活、体现新课程理念方面,对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研究今年的高考卷,对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程理念、改进和完善中学历史教学,备考来年的高考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一、试题命题特点(一)注重主干知识,突出能力考察与前两年的试卷相比,2011年注重在平稳中过渡,整份试卷注重主干知识,把教材的内容在试题中活化、迁移。
知识的落脚点和选项的设置都贴近学生的学情,与中学教学相吻合,依托课本又超越课本。
以选择题为例,第13题(唐宋五大名窑)、第15题(会馆)、第16题(新文化运动)、第16题(西安事变)、第21题(马克思主义传播)、第22题(印象主义画派)都是以相关的教材主干知识为依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根据这些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体现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
非选择题第38题第(1)问考察分封制、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三个主干知识;第(2)问根据第一问的答案考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例如第39题第(1)考察《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二战爆发、苏德战争爆发、《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雅尔塔会议、苏军攻克柏林这些基本历史史实。
让学生阐述苏联在这些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充分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
(二)创设材料情境,活化所学知识与前两年的试卷相比,2011年整个试卷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除了选择题的第12题和第23题采用直接表述以外,其余题目都创设了材料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特点,又没有完全脱离学生所学知识,通过问题激活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稳妥推进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稳妥推进,稳中有变,变中求新--------2009年浙江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分析及2010年备考复习建议温州市第十五中学李荣强由于2009年是浙江省理综自主命题的第一年,所以试卷追求的是“稳妥推进,稳中求变”的思想,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
今年试题的命题思路清晰,充分体现“稳妥推进,稳中求变”的鲜明特点,体现了向新课程的过度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全面考查考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要的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同时,着重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选择题考查的内容主要还是基本理论知识:新课程增加的知识在选择题中体现的比较明显,沉淀溶解平衡知识和实验化学中实验原理都是新的知识,占的比值为2道题共12分值。
这也说明了新旧教材的不同,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课改的要求,同时也符合未来高考发展的趋势——“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非选择题的考查内容都在意料之中:第27题考查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对速率平衡的影响条件,要求学生学会对图表的阅读能力,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绘画能力等知识,本题主要来源于课本《化学反应原理》。
题型很平常,非常接近平时训练的题型和难度,符合样卷类型。
第28题考查学生阅读实验装置的能力,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处理能力。
我们都知道以实验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性试题的面世,是化学高考改革中的一大亮点。
2009年浙江高考化学部分试题能够较理想地以物质制备、生产流程、环保和物质性质等为探究载体,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体现考生化学学科素养的高低。
尤其第27、28题两道题的确彰显了高水平的探究性,考生要想比较顺利地对文字、图形、表格、流程中的信息进行提取、分析和归类,确实要求考生须通过实验探究与思维加工,再与所学知识进行关联和整合,方能圆满解决此类题。
对2009高考实验题具体分析如下:一、2009年新考纲要求与2009年高考实验题内容对照二、实验专题新考题变化今年高考试卷与往年相比总体上还是以平稳过渡为主,稳中有变化,与今年高考的命题主导思想吻合。
中考命题的原则与过程资料全
二、中考命题的基本过程
(一)命题前的准备
1. 在学习、思考中提升命题理念 2. 在倾听、分析中反思往年试题 3. 在调研、交流中了解教学实际 4. 在研究、比较中学习他人经验 5. 在观察、搜寻中广泛收集素材
(二)数学中考试卷的质量控制指标与 命题蓝图的设计
质量控制指标: 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合格率、优秀 率、低分率等。
中考命题的原则与过程
一、中考试题的命题原则
(一)科学性、人文性原则 确保试题在科学性上准确无误,在语言叙述
上简明易懂无歧义,在图文上匹配无漏错。 (二)基础性、现实性原则 中考试题应首先关注《标准》中最基础和
最核心的内容,突出对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评 价。
试题背景应来自于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 和社会现实,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和其他学 科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
一次期中考试中A、B、C、D、E五位同学的数学、英语成绩等 有关信息、如下表所示:
A B C D E 平均分 标准差
数学 71 72 69 68 70
2
英语 88 82 94 85 76 85
(1)求这五位同学在本次考试中数学成绩的平均分和英语成绩的标准差; (2)为了比较不同学科考试成绩的好与差,采用标准分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标准分的计算公式是标准分=(个人成绩-平均成绩)÷成绩标准差 从标准分看,标准分大的考试成绩更好,请问A同学在本次考试中,数学 与英语 哪个学科考得更好.友情提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计算公式是
例3:就餐
小明发现把一双筷子摆在一个盘子上,可构成多种不 同的轴对称图形,请你按下列要求,各添画一只筷子,完 成其中三种图形:
(1)两只筷 子相交
(2)两只筷 子平行
(3)两只筷子 不平行不相交
求稳、求实、求新、求变、求进
求稳、求实、求新、求变、求进作者:杨炳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09年第04期杨炳奎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市名校长,苏州市英语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专家组成员。
从事高中英语教学27年。
现任江苏省沙溪高级中学校长。
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已经结束,这次考试是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是我省实施新高考方案的第二年,同时也是对我省高中使用《牛津高中英语》新教材情况的再检阅,备受瞩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根据高中学生的交际需求和认知水平,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
可以说2009年高考较好地体现了以上培养目标。
对2009年高考英语试卷较为普遍的反应是:试题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实际,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时代精神,强化了对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灵活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
“稳中求变,变中求进”的高考改革方向进一步明确,以高考命题改革推进课程改革的目标明晰,高考的选拔功能凸显,对推动中学英语教学以及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总而言之,2009年高考强调基础,注重能力,特点鲜明,导向明确。
求稳、求实、求新、求变、求进是2009年高考值得关注的五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求稳2009年高考英语试题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2009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的要求命题。
考试形式、试卷结构、题型、分值、时间分布均与2008年高考完全一致,保持稳定。
纵观全卷,试卷涵盖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仍以中等题为主,力求稳妥推进高考的改革。
1 听力测试:2009年听力测试仍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为重点,注重交际,通过简短的对话和独白考查考生获取事实性信息、理解主旨和要义、推断、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能力。
贵州省2020年中考语文 试题分析及备战策略
2020年贵州省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及2020年中考备战策略2020年贵州省各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遵循“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以《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中考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立足学生学习实际,有机地将教材和课外知识相结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大语文观”。
一、2020年贵州省中考试题分析(一)试卷结构及总体特点2020年贵州省各地州市语文试卷整体结构分析2020年贵州省9个地州市的中考共有9套试卷,各卷延续了2020年试卷的结构特征,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综合与探究”“写作”四大板块;主要题型有选择、填空、简答;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其中贵阳卷、遵义卷依然延续2020年在作文部分增加5分书写分的特点。
结合上表和2020年贵州各地州市考情可以得知:2020年贵州各地州市试卷与2020年相比,试卷整体结构基本稳定,除遵义卷、毕节卷、六盘水卷、黔南卷的题量略有上升外,其余各地州市题量保持不变。
注重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此外,2020年贵州各地州市试卷透露着浓浓的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梦·劳动美”“行老规矩,做文明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文化,走进成语”“孝”“关爱老人”“汉字听写大赛”“废旧电池回收”等热点话题和人文历史知识。
2020年贵州各地州市试卷真正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
(二)2020年贵州省各地州市试卷考点分析1.“积累与运用”考查面广,难度适中,稳中求变。
2020年贵州省“积累与运用”考查知识点及分值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9套试卷的“积累与运用”这一板块几乎涉及了基础知识的所有类型,全面而具体地考查了字音、字形、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含成语)、标点符号、病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句子的运用(含仿写、修辞)、文学常识、名著阅读、诗文默写等知识点,题型相对稳定,个别地州市考查的知识点略有调整,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原则。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2020年高考数学热点分析
{特别策划}
·考点预测·
总结与建议
总结 1 遵循考纲,稳中求变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依据.《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 的内容及要求,对命题原则、试题题型及试题难度做 了说明.高考试题的背景、考查内容及要求不变,与 教材的相同之处即高考命题之“源”;而不同之处在 于高考试题是对教材中的习题素材进行了加工改造。 高考命题坚持“遵循考纲,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 对《考试大纲》与教材进行比较,不难发现:①高考 数学试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要求;②高考数学试 题源于课本,是从课本中变化而来的;③“变”的表 现类型为知识应用型——应用教材上探究出来的认知 及练习得到的结论来解答高考试题.因此,同学们复 习备考要“以纲为纲,立足课本”,稳稳抓住考查内 容及要求,探究高考试题是怎样“变”出来的 .
{特别策划}
·考点预测·
心中的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工有的是朝气,有的是热情,像嫣红的木棉花,这就是华工的精神之所在。——华工一校友
1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特别策划}
·考点预测·
12
心中的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支持您的脊梁,浮山描绘您的体魄,黄海展示您的胸怀,八关山写就您的品格,三山融一海,铸就的是
{特别策划}
·考点预测·
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2020年高考数学热点分析
●云南昆明 王祥林
【素材速用】 事例一: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进入 21 世纪,世界烈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 深的战争是叙利亚战争,牵涉十几个国家。在这场战争中, 俄罗斯 8 年花费几十亿美元,付出沉重的伤亡;伊朗不光 10 万革命卫队损失惨重,而且整个战争花费多达百亿美元, 为此国内还爆发混乱;叙利亚还是个残缺的叙利亚,巴沙尔 虽然保住了地位,但是国家一片废墟,百姓流离失所……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也正如处在高高 的平衡木的两端,如果失去平衡,就会两败俱伤。 事例二:肺炎疫情,“野味”酿祸 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肆虐,给许多
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稳中求变,推陈出新2004年以来,广西中考完全由各市独立命题。
近两年,每年全区共命制试题20余套(包括课改实验区与非实验区,部分市联合出题)。
从2006年、2007年全区各市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及阅卷抽查的情况看,中考语文试卷基本结构日趋稳定和规范,有不少新意和亮点。
下面以这两年全区各市中考语文试题为例,简要谈谈考查内容、选材突出特点,侧重从题型设计方面作一些探讨,希望对总结我区中考语文命题提供一点参考。
一、中考语文的考查内容与试卷结构稳中求变近两年广西中考语文考查内容与试卷结构的“稳”体现在:坚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五方面的学习目标进行考查;力图考查核心语文知识与能力。
结构上大致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个部分。
考查内容之“变”突出体现在:第一、更为重视对典范语言材料积累的考查。
如更多的试题涉及对联、成语、歇后语、名著阅读,更明显的是加大了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理解(默写与阅读理解)的分量,其赋分2006年是18-28分,2007年增加到23-36分;第二,更为重视实用语文能力的考查(后面结合试题具体讨论)。
不少试卷把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些内容作为命题求新的突破点。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试卷在考查内容的选择与板块的划分上有较大差异。
教育部下发的《2005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命题指导意见》强调:考查内容应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试卷结构宜简明清晰,有利于综合考查语文素养;试卷结构可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包括现代文和文言文)、写作三大部分。
刘华在《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积累与运用考查的发展趋势》中指出:积累与运用考查的外延应当包含识字与写字、综合性学习,这两部分没有必要在试卷中单独设置板块进行考查。
(见《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0期)。
这些意见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
二、中考语文试题的选材求新求变,变中守常这两年中考语文试题的选材每一年都有新面孔。
稳重求变 变中求新
稳重求变变中求新——江西省2013年中考数学试卷分析金太阳教科所邓菊生2013年江西省中考数学试卷,继续保持了往年的优点,与新课改联系更紧密。
注重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侧重于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构建数学模型,突出对学生基本素养的考查,同时考查学生在具体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数学应用的考查,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导向明确.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试卷继续加强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考查,在考查学生的数学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12、16、小题,计有18分。
统计与概率考查了简单的概率计算和数据的统计分析。
如试卷中的18、21小题,共计15分。
总之基础题在本试卷中共计51分,占总分的43%。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突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第3、5、18、20、21小题,均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实际原型进行命题,关注载体公平,题目陈述准确,保证了试题的信度。
3、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如第6小题需要学生考虑a大于零和小于零两种情况,对于D答案都能成立;第14 小题要考虑点C在特殊位置与不是特殊位置的情况,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4、3.因点C不能和A、B重合,故2 不是符合题意的答案;第24 题是关于抛物线的有关知识,共有三问,且第三问中又有两小问,每一问层层递进并由具体简单的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推出第n条符合条件抛物线的坐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试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今年的中考试卷存在试题难度偏大,学生答题思维不流畅,考生总体平均分较低,是近几年中考考题比较难的一年。
学生对于作图题的第(2)问,第20 题的(2)、(3)问,第21、22、23、24 题得分都很低,使得吉安市今年的平均分除去选择题只有41.4分(这是我原工作的学校提供的数据),就算选择题的平均分为满分(这是不可能的,选择题的平均分最多只有10 分左右)全卷的平均分也达不到60 分,这是近几年中考数学平均分最低的一年。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作者:冯慧敏来源:《读写月报(初中版)》2020年第10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相继降下帷幕。
笔者搜集、分析了115个考区共126道作文题,发现今年中考作文命题“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显特色”,命题者都能遵照新版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本考区的命题历史沿革和着眼点,在特殊中孕育不凡,所命制的作文题更加鲜活、多元,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富有时代内涵,更加有利于考生尽情写出自己感受到的最有意义的人生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
了解2020年中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及趋势,对2021年的中考能起到良好的预测和引导作用。
概括起来,其特点主要有:首先,命题形式——群芳争艳,“全命题”再“领衔”。
先请看2018—2020年全国中考作文题型统计表(见29页)。
从此表不难发现,2020年中考作文命题仍相对保持本地考区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有变,变中出新,在变化中体现了应用性、灵活性。
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选题作文五种形式并存,群芳争艳。
话题作文又“降温”,材料作文与选题作文继续“升温”,半命题作文依然“走俏”,而全命题作文再次“领衔”,继续坐稳中考“考坛”。
一、材料作文再受命题者青睐。
在笔者所搜集的126道作文题中,有21道材料作文题,占16.7%,与2018年的15.9%和2019年的16.2%相比,略有上升。
尤其是浙江省,已连续七年超过半数的考区采用材料作文命题。
虽然中考的材料作文没有像高考的材料作文那样成为主流,但略有上升也是在逐渐与高考接轨。
或者说,高考的材料作文稳居榜首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会对中考作文的命题产生一定的影响。
根据命题和阅卷实践,我们不得不承认,初中生写材料作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命题设计合理一些,加之平时加强材料作文的指导,多数考生就可能逐渐掌握材料作文的写法。
二、选题作文的命制更加科学。
今年选题作文继续呈上升趋势,且备选题目的匹配更趋科学合理,更利于考生选择,组合种类也更多样,但以“二选一”居多。
近两年高考试卷分析
近两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分析近两年的上海高考英语试题充分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立足语篇,突出语境”这一指导思想。
命题是以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出版的考试手册为依据,试题设计均按照考试手册所定义的测量目标,在测试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注重命题过程的科学性,力求科学准确地测试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听、阅读、写三项技能,并给中学的英语教学以积极的引导作用,试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难度也比较适中。
各部分具体分析如下:一.听力试题大部分为从听力材料中获取细节信息题,部分试题考查了对对话主旨要义、说话者的观点意图的理解以及推理判断会话者之间的关系或会话场合背景等。
高考听力测试要求考生听懂和获取各种交际语境中的事实信息,还要求根据事实信息推断说话人想要表达的隐含意思。
试题设计了各种交际语境,而这些交际语境都是在日常生活里经常会遇到,因此试题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这几年听力部分总体难度适中,语境更为真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听力部分主要考察的还是以下能力:1. 考察学生获取重要的事实信息的能力, 即考生通过运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积累,在听力部分所提供的大量未经分类的语言信息中选择出可供解题的有用信息。
2. 理解话语中隐含意思的能力,即考生能运用生活常识和基本逻辑对相关明示信息进行衍生和迁移,得出相关隐含信息。
3. 归纳话语的主旨大意的能力。
即考生能通过所获取的相关语言信息,对其进行语言加工和简化概括,归纳出语段的大意或者作者意图。
二.语法和词汇语法题遵循上海市高考淡化语法的长期趋势,考查的均为最基本最常用的语言现象。
语法注重对题干语境的理解和语法形式的掌握。
而另一个显著特点,近三年,动词的非谓语和各类从句是考查的重点。
试卷10道词汇题以10选9的方式分别考察了动词,形容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还包括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形式。
把词汇的考查放在了语言环境中,不是单纯的考查词汇,文章题干均清晰明了,并提供了足够的上下文支撑供考生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继续保持近几年命题特色的同时,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坚持能力立意,关注社会热点,凸显德育功能,对2015年高考备考有很强的导向示范作用。
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分析高考真题,明确高考方向,认识高考规律,从中牢牢把握备考方向,提高备考效率。
关键词:考点分布试题特点备考启示作者简介:刘志勋,男,安徽省固镇县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2014年高考已尘埃落定,但分析高考试题,掌握命题特点,提高备考效率却是高三教师需要探讨的永恒话题。
本文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各模块知识点分布及分值情况 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卷——政治试题共13题,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综合题2大题,包括5小题,共56分。
具体见下表:二、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特点 1.风格依旧,稳中求新。
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整体结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依然包括11道选择题和2道非选择题,与往年高考保持一致。
试题呈现的方式依然有热点材料、图表、漫画、名言赏析和综合探究。
选择题仍然以较难选的“二二式”组合选择题为主,11道选择题中有8题为“二二式”组合选择。
但在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试题也力求实现创新。
如今年不再用古语、诗词考查《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而是用其考查政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充满新意。
又如,设问方式采用以课和单元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1)问以《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标题作为切入点,38题的第(2)问则以《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的课题作为设问。
39题的第(2)问以《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的标题作为设问,这就使整个试卷感觉很平和,考生入题比较容易。
2.注重基础,突出能力。
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基本上是《考试说明》规定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如《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全球化、科学发展观、价格变动的影响、财政的作用、恩格尔系数的变化、消费结构的改善、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等;《政治生活》中的政府的责任、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政治参与等;《文化生活》中有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等;《生活与哲学》中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
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等于简单的再现或相加,而是坚持能力立意,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
在选择题中,侧重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主观性试题中,四项能力要求都有一定的体现,但侧重于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如:39题的第(1)问运用经济生活分析材料(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通过近5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支出等的变化,反映农民生活的改善及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此题不是直接考查单一知识点,对知识的跨度要求比较高,不可能照搬课本和其他复习资料的答案。
这样的问题设置极力避免考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需要考生有较高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3.关注热点,育人为本。
2014年安徽高考政治试题,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代主题,不仅反映了各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还与目前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以及改革发展的现实密切相关。
如第1题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第2题的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第4题的宣传党的群众路线,第6题的加强民族团结,第8题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38题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第39题的扩大内需等。
可谓素材视角多元,取材视域广泛,既涉及国家大事,也有事关百姓生活的,既有国外名人名言,也有国内传统文化,要求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无不体现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开放性。
一张试卷就能让考生体验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且很好地实现了“热点、考点、知识点,点点对接”。
整个试卷既体现高考选拔性的功能,又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
如第1题渗透着开放意识,第2题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第3题渗透着环保理念,第4题渗透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第5题渗透着民族团结意识,第6题渗透着权利与义务意识,第7题渗透着孝道理念,第9题渗透着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第1 1题渗透着科学的人生态度,第39题则渗透着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等。
命题者真可谓用心良苦,精心设计,充分考虑选才用人德为本,凸显了国家意志。
4.不足之处。
安徽高考始终秉承新课改理念,创新始终是安徽高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比如2013年试题中第7题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第8题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突破了以往选择题只考查一个模块的命题形式,虽然难度不大,却让学生体验了跨模块的滋味,这在安徽高考政治试题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但今年没能很好延续这种模块间组合式选择,开放程度不够,不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此外,命题者为了一味地追求降低难度的目标,选择题干扰性题肢设置过于明显。
如第2题的“坚持速度优先,加快城镇化的进程”,第9题的“辩证否定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否定”,第10题的“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第11题的“价值判断超越社会历史条件”,考生一看就可以排除,不利于考查考生知识掌握的灵活程度和深度,显得试题内涵不够深刻。
三、对复习备考的启示 1.明确方向,有的放矢。
作为高三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关注《考试说明》的细微变化,熟悉各类题型,掌握命题特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高考的规律,通过透视高考真题,从中牢牢把握备考方向,有的放矢,提高备考效率。
我们的做法是:进入一轮复习时,把《考试说明》中目标要求,考试范围印发每一位学生,对照要求和考点逐一复习;进入二轮复习时,认真研究当年《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细微变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同时师生共同探讨《考试说明》上的题型示例,赏析好题,掌握各类试题特点,明确考试要求,研究命题趋势,提高考试能力。
2.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基础包括必要的概念、原理、方法论等。
在备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知道疯狂地做题,最后甚至连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搞不清,事倍功半。
如2014年安徽高考文综第38题(3)分析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学生如果对经济生活中财政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比较熟悉,再知道联系材料,此问就应该没问题。
如果学生不知“财政的作用”此问还能得分吗?所以备考中尤其是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一定要打好根基,夯实基础,每一个考点都要细化。
在教学中,知识往往是零散的,虽然教师也会给学生总结,但是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忆,而非理解,这样的记忆是不可靠的。
所以必须在复习备考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学会自己总结知识要点,然后教师收上来批阅并指出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再完善补充,再批改,再完善。
这样经过多次循环的辩证否定,学生对知识的宽度和深度的掌握才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我们的做法是:在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除了细化每一个考点外,要引导学生构建课、单元、模块的知识体系;而在二轮复习和靠后的复习中着重引导学生选择主题,构建跨课、跨单元、甚至跨模块知识体系。
高考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的综合性强,突破课、单元、模块的界限,一道题往往既考查这个单元的知识,也考查另一个单元的知识,既考查这个模块的知识,也考查其他模块的知识。
如2014年安徽文综政治试题第39题就是跨单元、跨模块的考查。
所以,在备考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自己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
3.关注热点、联系实际。
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密切关注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的长效热点,关注安徽的变化发展,更要把热点与考点对接起来,学以致用,抓住热点与考点的显性联系,挖掘热点和考点的隐性联系。
安徽的政治虽然不考纯时政题,但往往以时政作背景。
我们平时关注热点,不仅开阔视野,增加了自己“知识库”中的时政语言,而且增强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试时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
我们的做法是:有选择、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途径,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获取广泛的信息,为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在一轮和靠前的复习中,每节课安排一位学生在课前进行时政报道,学生简单评说,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二轮和靠后的复习中,则提供热点背景,让学生多视角分析评价,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科学训练,规范答题。
备考的过程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备考训练一定要注意量与质的结合,两点与重点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所以平时的训练次数不能太少,量不能太轻。
我们认为在一轮复习和靠前的复习中,每个单元都应有训练,甚至重点的单元一次训练是不够的。
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哲学》的第三单元往往要多次训练才见成效。
但是备考训练更要突出重点,抓住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重视训练的质量。
要做到这一点,试卷讲评与试题重组就特别重要。
我们的做法是:每次训练后,教师要对各个题目的出错率做统计,对于出错率在20%以下的题目,教师不用在课堂讲解,学生有疑问,就自己在课下请教老师或学生,对与出错率在20%——40%的题目,教师也不要在课上讲解,由学生在课堂讨论解决,因为学生的出错不一样,教师也不知每个学生的问题在哪里,但全班至少有60%的学生做对了,所以学生一定可以在班上找到帮助他的同学;对于出错率在40%以上的题目,教师在课堂上统一讲解分析,寻找原因,厘清思路。
此外教师还要备案,建立错题库(错题库绝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然后对这些题目加以研究,改头换面加以创新或找一些类似题重组试卷,再次训练。
这样有重点的训练,可以实现了训练效率的最大化。
同时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答题的规范性。
所谓答题规范,首先要注意运用学科术语表述,呈现教材的基本观点;其次要结合材料阐述,将材料和基本观点紧密结合起来,防止观点与材料两张皮;再次答案安排要做到条理清晰,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逻辑性;最后书写要认真,不求字有多好,但一定要让阅卷教师看得明白。
(责任编辑:刘丹)通知为进一步鼓励广大中学教师撰写高质量教学论文、提高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我刊将组织学科专家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我们将在本刊今年刊发的文章中,评选出一、一、三等奖,并颁发荣誉证书、赠送本刊全年合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