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尔沁草原生态的变迁
科尔沁旗草原,原文及翻译
科尔沁旗草原,原文及翻译
(原创版)
目录
1.科尔沁旗草原简介
2.科尔沁旗草原的生态环境
3.科尔沁旗草原的历史文化
4.科尔沁旗草原的旅游资源
正文
科尔沁旗草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是我国著名的草原之一。
它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科尔沁旗草原的生态环境良好,草原植被丰富多样,有各种草本植物和药材。
这里还有丰富的水资源,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为草原的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同时,科尔沁旗草原也是众多野生动物的家园,如鹿、狍子、黄羊等。
科尔沁旗草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据史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在辽金时期,这里是契丹和女真族的繁衍生息之地。
如今,这里仍保留着许多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如辽代古城遗址、清代公主陵等,见证了草原的历史变迁。
作为旅游胜地,科尔沁旗草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草原风光,感受独特的草原文化。
游客可以参加骑马、草原拔河等传统草原活动,还可以品尝到美味的草原美食,如手抓羊肉、奶茶等。
此外,草原上还举办各种草原文化节庆活动,如那达慕大会、草原文化艺术节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与。
总的来说,科尔沁旗草原是一个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深厚历史文化的
旅游胜地。
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回归自然、了解历史的好去处。
科尔沁草原简介
科尔沁草原简介门票:暂无信息科尔沁草原简介:科尔沁草原不仅地域辽阔,其地貌特征多样化和蒙古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无论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都是丰厚的摄影资源,一年四季均为摄影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一是草原风光斑斓神奇科尔沁草原历史上水草丰美,是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天然牧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活动频繁,科尔沁草原南部辽河两岸己成为万顷良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诗情画意般的场景,已演变为历史。
然而,在科尔沁草原北部通辽市扎鲁特旗和霍林河市境内仍然有一处保留得十分完整的原始草原,她北依大兴安岭,西连锡林郭勒草原,地貌特征既有浅山丘陵,蔬林草地,又有冲击平原,更有山地平台,无数条曲曲折折的小河宛如玉带游动其间,每年夏季牧民从村落迁徙到小河两岸,立包为营,放养牛羊,本地牧民把这里称之为“夏营地”。
七、八月份是草原摄影最佳时节,蓝天白云,碧草绿茵,潺潺流水,座座毡房和漫散的牛羊构成一幅彩绘的画卷,特别是水丰草茂的平川,牧民更是相拥而至,蒙古包接连不竭,清晨与薄暮,蒙古包升起的缕缕炊烟,出牧与牧归的畜群,日出与日落映红天边的云霞都是摄影的好时机,如果您身临其境,将真正领略科尔沁草原的魅力韵味和神奇。
二是丹枫秋叶多姿多彩通辽有两个自然庇护区,即位于科左后旗境内的大青沟国家级自然庇护区和位于扎鲁特旗境内的特金罕山自然庇护区,大青沟是科尔沁沙地的又一特殊地貌构成的自然奇不雅,沟深约100米,宽200—300米,长24公里,总面积8300公顷,沟底沟上和V型断面上生长各种植物700余种,堪称天然植物宝库,其沟深林密的原始生态保留十分完好,不仅是避暑不雅光的旅游胜地,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好去处。
枫树是青沟众多树种中数量多最为密集的树种,每年霜期来临,沟上沟下以枫叶为主调,赤橙黄绿,异彩纷呈,如诗如画,美妙神奇。
扎鲁特旗境内的“特金罕山自然庇护区”的“蒙古栎”白桦林和罕山秋色也是摄影的一个亮点,蒙古栎是生长在科尔沁的一个独特树种,他与枫树一样霜期来临色彩斑斓,特别在山地草原,长短不一,画面富有层次感。
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198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卫文本年度的历史地理研究,无论在学科有关理论的探讨,抑或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颇具特色的成果。
今仅就笔者所见,概略介绍如下。
一学科有关理论的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问题,近年来似乎又成了学者们议论的“热点”。
冯天瑜以《中华文化“隔绝机制”的地理基础》为题(《学术月刊》第1期),运用比较手法,论述了东亚大陆与欧洲大陆的地理环境差异。
认为古称“右高原、左大海”的中国是“大陆——海岸型”国度。
因此,中国人显示了一种“大陆——海岸民族”的“特有风格”。
而生活在呈现“陆——海交错”地理格局中的欧洲人则为“海洋民族”。
与欧洲人大相径庭的是,海洋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并没有占据战略性地位”。
历史上中华民族的拓边精神虽然雄健、恢弘,“但也主要指向亚洲大陆腹地”。
甚至连城市地址的选择,“也显示了大陆民族的特征”。
他认为“山地型”、“丘陵型”、“平原型”城市“中国古已有之,春秋战国已经齐备,唯独海岸型城市,唐宋以后才出现。
而且直至近代方产生全国性滨海都会,如上海、天津、青岛、大连等。
”同时,重陆轻海、先河后海的倾向“很早就熔铸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文化心态,在文学、艺术、哲学中,都有所表现。
”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半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为中华文化系统提供了相当完备的“隔绝机制”;这种“隔绝机制”又在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等人文条件的支持下大大被强化。
在这种“隔绝机制”下,中华文化“较完整地保留固有的民族传统,获得前后递邅、陈陈相因的延续性”;并“逐渐染上夜郎自大,以我为中心的痼疾”。
其实,“四面屏障”的中华地理环境,不但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军事的方方面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这点,张艳国在《东方地理环境与中国历史发展》(《社会科学辑刊》第4期)一文中有虽简略但颇为全面的论述。
无论对那一方面的论述,张文都贯穿这样一个观点:地理环境“不是独立地、起决定作用地在历史形态中表现出来,而始终与社会的生产力运动、阶级矛盾的演变等因素密切联系,交相产生历史的作用。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变化原因及治理建议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Inner Mongolia Forestr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vol.42.No.l January.2019第42卷第1期2019年1月文章编号:1006-6993(2019)01-0045-03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变化原因及治理建议韩飞(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林业监测规划院,乌兰浩特137400)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内蒙古科尔沁沙地近年来的变化情况,发现沙地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变化原因;建议中图分类号:S775文献标识码:B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曾经是一片美丽的大草原,牛羊肥壮、水草丰美,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使美丽的科尔沁草原变成了内蒙古面积最大的沙地。
近十多年来,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依靠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采取封禁保护、造林种草、沙化草原改良和建设、生态移民等治理措施,使沙区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沙地概况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北部和西北部与大兴安岭南端东部的山地丘陵相连,东北部与松嫩平原相接,东部和东南部与辽河平原接壤,在南部和西南部有燕山山脉的末端努鲁尔虎山和七老图山,西部与锡林郭勒高原相邻。
其范围西起117。
49,E,东至123°37,E;南起42°43'N,北至45°41'N。
东西长约464km,南北宽约334km。
地貌为半封闭式环形盆地,南北隆起,西高东低。
南和北是燕山北部和大兴安岭南端的丘陵地带,两山地于西部沙地的克什克腾旗会接,形成高原区;西辽河水系从西向东穿越沙地中部,形成了冲积平原。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受到蒙古高压气流影响,表现岀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5.8~6.4七,年均降水量340~ 450mm。
河流主要为西辽河水系。
土壤类型主要为风沙土、栗钙土、草甸土和盐碱土叭2沙地形态特征沙地形态是指由沙物质覆盖的起伏地形,因外力(主要是风力)对地表物质造成的风蚀,由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
科尔沁草原的历史变化
科尔沁草原的历史变化
科尔沁草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辽宁和吉林三省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之一。
在历史上,科尔沁草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历史悠久的辽东草原时期
在早期的历史中,科尔沁草原被称为辽东草原,主要被辽国和金国使用,是中国古代北方牧区的代表之一。
在这个时期,草原上的部族以游牧为生,人口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
2. 清朝统一草原的时期
到了清代,科尔沁草原被统一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科尔沁左翼、科尔沁右翼、锡林郭勒和乌拉盖四个旗。
清朝政府对草原进行了统一规划,改良草原、种植油菜和其他作物,增加了草场的保护,从而提高了草场的草量和质量。
3.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的草原管理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草原管理,以建设绿色草原为主要目标。
政府推广了灌溉技术、草种改良、综合治理等措施,同时推进建立草原游牧、旅游等新农村经济模式,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 当代现代化的后草原时期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尔沁草原开始逐渐走向现代化。
政府对草原的治理和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规划,提出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新理念,按照“保护和利用并举”的方针,大力发展旅游业和草原牧业。
总的来说,科尔沁草原的历史变化凸显了中国政府对草原的重视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当代的科尔沁草原既是自然之美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的里程碑,值得我们大力保护和传承。
课件 2.2.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新教材同步课件)
新课导入 【思考】我国古代农牧交错带变化的原因?
知识海洋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 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当气候出现冷暖、 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④不合理的道路建设
⑤过度灌溉
A.①⑤ B.②③
C.③⑤
D.④⑤
【答案】B
应用探究 【例】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前些年却变成了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 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 的道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 )
应用探究
【例】下列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 ②贫困是影响草场退化的唯一原因 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源自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应用探究
【例】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前些年却变成了荒漠化严重的沙地。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 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 路。读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①不合理的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应用探究
【例】 2017年9月9日,由中国绿化基金会牵头主办的“防治荒漠化,民间组织在行动”国际 论坛开幕,重要内容之一是动员全社会参与防沙治沙。据此完成下题。 土地沙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防治土地沙化的有效措施是( )
科尔沁沙地草甸草场退化的原因与植物多样性变化
科尔沁沙地草甸草场退化的原因与植物多样性变化
曹成有;蒋德明;朱丽辉;南寅镐
【期刊名称】《草业学报》
【年(卷),期】2006(015)003
【摘要】对科尔沁沙地典型草甸植被主要群落的优势种群在22年间的消长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造成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草甸植被已出现了严重退化现象,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生态优势度上升.牧草产量和质量显著下降,优良牧草数量减少,适口性较差和有毒有害植物增加.造成草甸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有气候的暖干化、生境干旱化、土壤盐渍化和过度放牧,其中过度放牧是造成草甸植被退化的直接原因.分析了过度放牧对群落组成、生物量、物种多样性以及对建群种根茎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等.
【总页数】9页(P18-26)
【作者】曹成有;蒋德明;朱丽辉;南寅镐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04;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01;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
【相关文献】
1.沙地草场退化的社会根源及其本土对策——以科尔沁沙地边缘地带的两个蒙古族艾勒为例 [J], 孟和乌力吉
2.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坨甸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J], 哈斯其木格
3.科尔沁沙地植物多样性调查 [J], 武晶;柴志茹;祁飞;侯宪章
4.科尔沁沙地不同生态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J], 武晶
5.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变化原因及治理建议 [J], 韩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尔沁草原的历史变化
科尔沁草原的历史变化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高原中部,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天然牧场。
它的历史变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原始居民开始在这片草原上繁衍生息。
在公元前3世纪至5世纪的匈奴时期,科尔沁草原成为了匈奴人的游猎之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原逐渐成为了各个政权之间的竞争场所。
在元代时期,草原上成立了大量的部落,其中蒙古人的元朝成为了最强大的政权。
到了明清时期,草原上建立了包括石家庄、兴安盟、锡林郭勒盟等在内的诸多行政区域。
这些区域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相对的管理权,但是草原上的政治格局仍然以游牧民族和汉族的对立为主。
到了近代,外国势力开始逐渐进入中蒙边境地区。
1862年,中英《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开始在科尔沁草原上修建驼队道,此后多个国家陆续建立在该地的势力。
20世纪初,激进的蒙古贵族开始组织反清事业,刚哈特(公主)勇敢地领导蒙古人民反对清朝的统治,他们最终在1911年成功地推翻了清朝政权。
此后,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动荡在科尔沁草原上展开,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草原成为了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战略区域。
解放后,科尔沁草原被划分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草原上的政治格局也得到了重新整合和调整。
在改革开放以后,科尔沁草原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草原的现代化建设也在逐渐加强。
政府鼓励精准扶贫,促进牧民增收致富。
此外,草原上的旅游业也开始逐渐发展,更多的人们前来体验草原的特色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
总的来说,科尔沁草原历史上发生了诸多转变,不同的政治格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文化传承方式都在不断改变着这片神秘而又独特的土地。
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变化,草原上的过去和现在始终是相互关联和互为补充的,这也恰恰是科尔沁草原的独特魅力所在。
清代以来内蒙古地区的移民开垦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_衣保中
89
部的敖汉、 翁牛特、 克什克腾、 巴林等旗。1800 年( 嘉庆五年) , 敖汉旗境内种地民人有 130 户, 耕种地亩 ① 至 1827 年 ( 道光 1390 顷 , “民人挟资携眷陆续聚居, ” 数十年来生齿日繁, 人烟稠密, 实有数千口之多。 七年) , 平泉州( 喀喇沁右旗、 敖汉旗) 有汉民 158 055 口; 建昌县( 喀喇沁左旗、 敖汉旗) 有 163 875 口; 赤 右旗, 巴林左、 右旗) 有 112 604 口; 朝阳县( 土默特左、 右旗, 奈曼旗, 喀尔喀左翼旗 ) 有 峰县( 翁牛特左、 ② 至 1830 年, ③ 卓、 77 432 口。 卓索图盟及昭乌达盟南部的汉族人口已超过 78 万, 昭两盟的大部分可耕 地区均为汉人垦殖。据俄国学者波兹德涅耶夫考察后估算 , 光绪朝中期, 卓索图盟一带的“汉族居民在
④ 与此同时, 。 人数上已占绝大多数, 蒙古人在当地只占百分之十五 ” 昭乌达盟种田且有家室的汉族人 “总数在克什克腾旗计有五万人, 口 另外还有两万五千人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 而克什克腾人本身却不 ⑤ 伴随着内地人口流入数量的增多 , 。 昭乌达盟蒙地私垦范围也不断扩大 。 至清末全面放 超过三千人” 垦蒙地之前, 昭乌达盟除巴林二旗、 扎鲁特二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的部分地区仍以畜牧业为主外 , 大部分 ⑥ 地区已变为农区和半农区。
瑠 瑏 据粗略统计, 4000 余户, 1753 年( 乾隆十八年 ) 又开发富贵山等处围场, 准许口外无业穷民承垦。 至 瑏 瑡 右翼垦务主要开垦不妨碍游 1775 年( 乾隆二十年) , 察哈尔左翼垦地已达 4700 余顷, 居民 7150 余户。 瑢 瑏 牧的牧场荒地。至乾隆末期, 察哈尔右翼升科地亩数已达 28 000 顷, 居民达 21 819 户。 卓索图盟的移民发生在清兵入关以后 。满洲贵族在华北大量圈占土地, 失地农民被迫流入塞外垦
届地理总复习考点规范练31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含解析
荒漠化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一、选择题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完成第1~3题。
1。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
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C。
水蚀作用D。
沉积作用2。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
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C。
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3.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A。
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D.彻底退耕还林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下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石羊河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等植被大面积死亡。
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据此完成第4~6题。
4.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
气候变暖 B.土地荒漠化C。
旱涝灾害D。
水土流失5.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A。
过度用水B。
沙漠广布C。
过度放牧D。
气候干旱6。
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有()①放弃全部耕地②合理调水③加强能源建设④恢复自然植被A.①②B.②③C.①④D。
②④针对西藏南部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了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下图示意风速为11米/秒时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
据此完成第7~9题。
7.在水平距离50~80厘米段,风速()A。
最大B。
平稳C.下降 D.提高8.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A.高空输沙量B.近地面输沙量C.地表粗糙度D.风沙活动高度9。
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A.利于稳固沙土B.利于削减风力C.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D。
适应恶劣环境非洲的萨赫勒地区是世界上最贫瘠的地区之一。
【公开课】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在科尔沁草原,沙丘普遍有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土壤。这 表明科尔沁草原曾有三次沙地固定时期。
• 据文献记载,公元9世纪契丹族在这里建立政权后,掳掠汉 民和渤海国民前来垦殖,造成土地荒漠化。
• 随着契丹族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这里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 为牧业,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转。
• 清朝时期,大量关内农民涌入科尔沁草原开荒,使荒漠化土 地面积再度扩大。
年份 耕地面积(万亩) 人口总数(万人)
1949年 1373 110
1964年 1672 192
1998年 1860 389
人口 快速 增长
粮食短缺 养殖增加 燃料短缺
水资源短 缺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水资源 不合理利用
荒漠化
• 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 农田、村庄、道路等受到威胁,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 丧失大量土地,引发饥荒、贫困,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时空变迁中的「双面孔」
科尔沁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学习目标
1. 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 了解造成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
人为原因。 3. 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4. 通过实例,理解荒漠化防治的
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5.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小标题
55KM
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沙地
(风蚀、水蚀、冻融、盐碱) 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A.①②B.②③C.③④ NhomakorabeaD.①④
B
气 候 干 旱
沙漠广布
F
荒 漠
C
风力侵蚀作用强 化
沙质土广布
G
严 重
河流较少
植被稀疏 沙源丰富
土壤易被侵蚀 深居内陆
防风固沙能力弱
科尔沁草原的沙漠化
科尔沁草原的沙漠化每年,当⼈类要“征服”的⼤⾃然狂卷千万吨黄沙,袭击京津地区,遮蔽⼤半个中国,以致刮落到⽇本及东南亚诸国时,我便想起我的⽼家科尔沁沙地。
它便是这⼀场场沙尘暴的祸源之⼀,全国四⼤沙地中排⾏⽼⼤,⽼百姓称它为“⼋百⾥瀚海”。
迎着风沙进⼊科尔沁沙地,⼀座叫“塔敏查⼲”的流沙带500⽶⾼的沙峰上,俯瞰茫茫⽩沙滚滚的黄尘,不禁惊问:难道这⾥,过去真的被叫过科尔沁草原吗? 难道这⾥,真的是那位清初辅佐三代皇帝闻名天下的孝庄皇后的美丽故乡吗?“塔敏查⼲”,蒙古语意思为“地狱之沙”。
我⾏⾛在这⽚令⼈⼼⽣畏惧的地狱之沙中,想寻觅往⽇草原的痕迹。
⼨草不长的沙崖下,裸露着⼲枯发⿊的⽼⼭杏树根,⼲硬的沙滩上偶尔被风吹露出元辽⽡⽚,据说北边⼏⼗⾥外的流沙下掩埋着⼀座辽代古城,狂风过后还能瞥见到它雪泥鸿⽖的边边⾓⾓。
科尔沁的意思是“造⼸箭者”科尔沁草原也是中国四⼤草原之⼀,因哈萨尔冠有皇封“⾦箭⼿”(即“科尔沁”)称号这⾥才始称科尔沁草原,⽽如今的科尔沁却是⼀场场沙尘暴祸源,在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四⼤沙中排⾸位。
让我们⾃⼰都反省⼀下是草原离我们越来越远,还是我们让草原离我们越来越远。
沙漠化⼟地的构成与变化 沙漠化⼟地⽐重⼤ ,空间分异明显1985年和2000年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地⾯积的44.5%和49.8%,沙地⽐例⼤ ,形势较严峻。
在沙漠化⼟地的程度构成上 ,中度沙漠化⼟地⾯积最多、⽐例最⼤ ,其次是极重度类型。
受当地地貌和风向的控制及影响[25 ],沙漠化⼟地的空间分布特点表现为 ,西部是极重度和重度的⽚状集中分布区 ,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布 ,沙化程度重;中、东部区流沙呈斑点状断续分布在固定沙丘群间 ,以中度为主 ,多类型复杂交错 ,沿东西向延伸呈相间分布 ,沙化程度相对较轻;北部是轻度和中度类型分布区 ,沙化程度最轻。
4. 2 沙漠化⼟地⾯积增加 ,程度减轻15 a 来 ,科尔沁沙地沙漠化⼟地⾯积增加了267 376 hm2,年均增长率为0. 77 %;其中重度和极重度类型⾯积减少 ,分别减少了126 776 hm2和20 951hm2;⽽轻度和中度沙化⾯积增加 ,增加量分别为180 744 hm2和234 359 hm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3.67 %和2. 03 % ,主要来源于潜在沙漠化⼟地(表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案 例】陕西省定边县土层深厚,日照充足,适宜荞麦生长。这里荞麦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的荞麦具有粒大饱满、营养丰富、药用价值较大等优势。2011年,定边荞麦被确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农田防护网
防沙林带
封沙育草
草方格沙障
总结: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人为因素
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坏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
过度开垦
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
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
水资源利用不当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古城遗址
上游用水过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绿洲退化、沙化;不合理灌溉导致的次生盐渍化。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学以致用:探索塞罕坝地区土地荒漠化
情境 塞罕坝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历史上的塞罕坝曾经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后来由于过度采伐、连年战争等,植被遭到破坏,风沙肆虐。1962年塞罕坝设立机械林场,通过人工造林在这里建起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其面积为112万亩(1亩≈666.7平方米),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 提高到如今的 ,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图为塞罕坝林场及周边区域图。
案例研究:南方喀斯特地区
地表崎岖不平,多陡坡,土层薄,地表水资源不足。
思考: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石漠化的成因)
案例研究:南方喀斯特地区
降水多且分配不均,春夏降水集中,融水侵蚀严重;多陡坡,土层薄;岩石抗风化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过度开垦,破坏植被,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
说说科尔沁草原
说说科尔沁草原3月14日天津“科尔沁知青联谊会”召开了首次恳谈会,会后在本版块和图片版块由巴超版和沙超版分别作了图片和文字报导。
为了让朋友们对这个神奇的草原有更深入的了解。
现将收集的部分资料归纳整理。
供朋友们参考,如有不足或错误请科尔沁联谊会的知青朋友提出改进意见。
(一)科尔沁草原的地理位置一提起科尔沁草原,人们就以为是目前以内蒙古通辽为核心,包括赤峰、兴安盟等一部分地区,因为科尔沁草原地域比较辽阔,对于哪里才是科尔沁草原,相关的地区总争个不休。
其实真实的科尔沁草原,历史上地域是十分辽阔的。
据有关史料记载:历史上的科尔沁草原东起嫩江、伊敏河,北及蒙古高原东南部,包括大兴安岭中部山脉南北两侧,南至辽河、柳河、大凌河流域,西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
面积大约45——60万平方公里。
(二)最早的科尔沁居民远古的科尔沁草原,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是动物的天堂。
这里曾经生活着大型食草动物猛犸象、披毛犀、野牛、野马等。
那时的科尔沁草原林草丰盛,百兽突奔。
科尔沁草原上最古老的居民是“红山人”和“殷商人”。
他们在这里创造出了以“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代表的辽河文明。
这种文明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红山人生活在距今5000多年的科尔沁草原上,后来他们逐渐南迁,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
但是也有部分红山人留下来,在科尔沁草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比红山文化更为先进的夏家店下层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属于青铜时代早期。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主人,在公元前17世纪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逐渐进行南迁。
从科尔沁草原走出后,又经过8次迁徙,最后入主中原,推翻夏朝,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王朝。
考古学已经证明,在科尔沁草原上成长起来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主人是殷商人的先祖。
商族也是科尔沁草原养育的第一代入主中原,并建立强大王朝的部族。
正如翦伯赞先生在《内蒙古访古》一文中所言:“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
科尔沁草原开垦的历史故事
科尔沁草原开垦的历史故事《说说科尔沁草原开垦那些事儿》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科尔沁草原开垦的历史故事。
说起科尔沁草原啊,那曾经可是一片广袤无垠、绿草如茵、骏马奔腾的美丽之地啊!想象一下,那蓝天、白云、碧草,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画卷。
可曾几何时,人类的活动开始慢慢改变这里的面貌。
一开始啊,也许只是零零星星的开垦,想着种点庄稼什么的,大家可能觉得这地儿大着呢,垦点也没啥。
但慢慢的,这开垦的势头就有点刹不住车了。
就好像一个馋嘴的小孩,尝到了一点甜头,就忍不住想要更多。
人们看着开垦出来的地种上庄稼有收获,就越发地来劲了。
结果呢,草原的大片大片绿色开始减少。
这就好比本来好好的一头秀发,被人这儿薅一点,那儿薅一点,慢慢地就秃了。
那些曾经在草原上自由自在生活的动物们也懵了呀,它们的家咋说没就没啦?骏马找不到大片大片的草地撒欢了,牛羊也不能愉快地吃草了。
这其中啊,肯定也有人意识到这么个开垦法不太对劲,但可能利益的诱惑太大了,或者说大家都这么干,自己不跟着好像就亏了。
结果呢,好好的草原变得面目全非。
咱回头想想,要是我们能早点意识到草原生态的重要性该多好啊。
不过好在现在人们已经在努力补救了,开始重视草原的保护和恢复。
这就告诉咱呀,做啥事都得有个度,不能光想着眼前的利益,得为咱的子孙后代考虑考虑。
不能让他们只能在书本里、照片里看到曾经美丽的科尔沁草原。
我们得努力让那片绿色重新回到草原上,让骏马能再次自由驰骋,让蓝天白云下的草原再次成为我们心中的那个最美的风景。
所以啊,朋友们,咱得吸取教训,保护好我们身边的每一片绿地,别再让类似的悲剧重演啦。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保护大自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清代以来内蒙古大量开垦土地的主要原因
清代以来内蒙古大量开垦土地的主要原因
云和义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科技》
【年(卷),期】1999(000)006
【摘要】清代以来不正确的土地政策和过度增长的人口是造成内蒙古土地遭到大量开垦的两个重要原因。
破坏土地又是导致荒漠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首要成因。
提出应以史为鉴,通过制定正确的土地政策和保持人口正常增长,才能以法保护好现有土地,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为此,21世纪必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云和义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科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9.226
【相关文献】
1.清代台湾土地开垦、经济组织与社会经济形态——评曹树基《清代台湾拓垦过程中的股份制经营》一文 [J], 周翔鹤
2.清代及民国初期土默特地区汉族移民与土地开垦研究综述 [J], 杨龙贺
3.清代河套地区的土地开垦及与环境变迁关系研究 [J], 陶继波;崔思朋
4.清代鄂尔多斯地区的土地开垦原因探析 [J], 包满达
5.清代以来内蒙古地区的移民开垦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J], 衣保中;张立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沙地变绿生态改善人民富裕科尔沁草原重现亮丽底色
沙地变绿生态改善人民富裕科尔沁草原重现亮丽底色
内蒙古通辽市林业局
【期刊名称】《内蒙古林业》
【年(卷),期】2017(0)7
【摘要】美丽富饶的科尔沁草原绵延千里、花香四溢、林茂粮丰、美景醉人。
奔跑的马群、碧蓝的天空、成群的牛羊,成为这片草原上最美的点缀。
眼前的这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是科尔沁人民半个多世纪以来坚持不懈地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绘就而来的。
【总页数】2页(P6-7)
【作者】内蒙古通辽市林业局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沙地变绿不是梦——通辽市科尔沁沙地治理纪实 [J], 那日苏;白巧云
2.中国最大沙地科尔沁5年变绿洲 [J], 宋雪莲
3.2016年国土绿化公报发布草原成为绿色发展亮丽底色 [J], 卫草源;
4.2016年国土绿化公报发布草原成为绿色发展亮丽底色 [J], 卫草源
5.科尔沁沙地草原畜牧业经济效益研究 [J], 刘宇晨; 郑丽娜; 郑黎阳; 王瑞珍; 张健; 张心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尔沁沙地风沙环境形成与演变研究进展
科尔沁沙地风沙环境形成与演变研究进展
乌兰图雅;雷军;玉山
【期刊名称】《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年(卷),期】2002(16)1
【摘要】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近年沙尘暴的频繁发生 ,科尔沁沙地在内的我国北方广大的沙尘源区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章在充分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该区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以及与交错带其他地段的对比分析 ,就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和风沙环境的发展提出了概括性的意见。
认为 :沙地主要形成于晚更新世末全新世初期 ,在全新世曾经经历了四次的沙地稳定期和活化期。
沙地目前正处于其最新的活化期。
【总页数】4页(P28-31)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环境变迁;沙尘暴;全新世;环境演变;环境形成;风沙环境;研究进展
【作者】乌兰图雅;雷军;玉山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1;P445.4
【相关文献】
1.科尔沁沙地全新世风沙沉积物的石英单测片蓝光释光测年和风沙活动年代学 [J], 赵华;卢演俦;尹金辉
2.河流在科尔沁沙地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以奈曼旗中部为例 [J], 韩广;张桂芳
3.科尔沁沙地范围确定及风沙地貌特征研究 [J], 杜会石;哈斯额尔敦;王宗明
4.河流演变在科尔沁沙地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初探——以科尔沁沙地南部教来河中游沙地为例 [J], 韩广;张桂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科尔沁草原生态的变迁
宝音朝克图
内蒙古四大草原之一的科尔沁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撒尔后裔领地,又是清孝庄文皇后生长的故乡。
直到清初,科尔沁仍为水清草美的茫茫草原,牧人依然过着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而有清一代,这里的植被逐渐遭到破坏,荒漠现象日趋加重,最终变为横跨清代哲里木、昭乌达二盟辖境的科尔沁沙地。
清代,称尔沁草原为哲里木盟十旗,即科尔沁左右两翼各前、中、后三旗及郭尔罗斯前、后二旗和扎赉特、杜尔伯特旗牧地,当时的哲盟由西向南分别与昭乌达、卓索图盟接壤,统称东三盟。
清初,科尔沁地区虽有零星的农业,但仍以畜牧业为主,正如乾隆帝称“蒙古旧俗,择水草地游牧,以孳牲畜,非若内地民人,倚赖种地”[《清高宗实录》乾隆十四年九月丁未条。
],这里依然保留着辽阔的天然草场,而且几乎未受人为的改造,载畜量亦未超过负荷[王玉海:《发展与变革》]。
土地的沙化不外由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因素所致,可就清代科尔沁草原而言,其沙化过程中盲目开垦所导致的人为因素却占主导地位。
历史见证,清朝政府的对蒙政策及其演变伴随科尔沁走过由草原变为沙漠的整个历程。
清朝政府为了分散蒙古的力量,维持安定的后方,早在天聪年间就在蒙古地区编旗划界,实行了封禁政策。
清廷禁止蒙古各旗超界游牧和相互往来,对蒙汉族之间的交往更加防范,内地汉人到蒙古地区开垦种植亦在封禁之列,早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就已规定,内地农民“不得往口外开垦牧地”,并一直推行到光绪二十八年的清末新政时期。
但封禁期间,哲里木等三盟地区的禁垦却始终未能严格执行,一直处于禁中有垦,日趋扩展的状态,最终导致科尔沁草原的沙化。
清代科尔沁草原的开垦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清初到乾隆五十六年的私垦时期。
据《东三省政略》记载,早在顺治朝就有内地流民到哲里木私垦,蒙古王公亦租典土地或招民开垦。
清前期,随着内地人口日益增多和封建剥削的不断加重,该地私垦现象日益扩大。
对此,清廷为缓和社会矛盾,采取半放任的态度,甚至,鼓励移民开垦,以便解决军队和蒙民的粮食问题。
康熙帝认为,此处“田地甚佳,百谷可种。
如种谷多获,则兴安等处不能耕种之人,就近贸易贩籴,均有裨益,不须入边买内地粮米,而米价不至腾贵也”[《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丁巳
条。
],便派员“前往教养蒙古”。
雍正时期也曾推行“借地养民”政策,令内地贫民到蒙古地区垦荒谋生,“乐于就移”者,“免其田赋”,蒙旗王公“欢迎入殖”者,“特许其吃租”,必要时密令喜峰口、古北口、山海关等关口官弁“如有贫民出口者,门上不必拦阻,即时放出”[《清高宗实录》乾隆八年六月丁丑。
]。
该阶段哲里木等地移民人数和开垦面积急增,乾隆帝深感移民开垦蒙地,致使牧地狭窄,影响蒙民游牧,应严禁出典开垦[《清高宗实录》乾隆十四年九月丁未条。
],于是乾隆十三年,朝廷下达典地回赎令,实行严格的禁垦,并规定将招垦的札萨克王、贝勒、贝子、公、闲散王及失察之盟长处以罚俸、罚牲畜、革职[《光绪会典事例》卷九七八“理藩院”。
]。
但由于自然灾害或战乱,清廷的禁垦政策还是无法贯彻,反之采取渐次松弛或默认态度,每遇荒年即酌开边门,令灾民出口谋生。
乾隆年间,哲里木盟开始遭受更大规模的开垦,已出现大片农区,据统计,此时郭尔罗斯前旗的流民达六千余人,由流民开垦定居的村落中科左中旗有74个,科左前旗有7个,科左后旗等处也出现了不少较大的农场,清廷设铁岭、开原等州县分别管理种地移民[《光绪会典事例》卷978“理藩院”。
]。
经过开垦,哲里木等三盟地区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纯农区或“渐见牛羊牧,仍欣禾黍丰”的半农半牧区,同时,受草场开垦影响,当地部分蒙古牧民无奈“渐罢游牧”,“专习农圃”[《热河志》卷九十二。
],由牧民向农民转变。
二、乾隆五十六年到光绪二十八年的奏准开垦时期。
随着流民人口的增多,为解决禁垦与私垦之间的矛盾,东北三省将军及蒙古王公便采取报请朝廷奏准开垦的作法。
这一阶哲盟地区开垦面积急剧扩大,比如,嘉庆四年,吉林将军奏准在郭尔罗斯前旗“借地安民”,到喜庆十一年,该旗流民增至7000余人,次年又查出3010户,十五年又新增流民6953户。
到咸丰朝,该旗共开垦土地已达50-60万晌[《东三省政略》“蒙务”上“筹蒙篇”。
]。
再如,道光二年,清廷在科左中旗和前旗查出种地移民200余户,垦地2000余晌[《清宣宗实录》道光二年七月庚辰。
],三年又查出科左中旗招留民人255户,共垦地3184晌,科左前旗招留民人103户,耕种熟地1546晌[《清宣宗实录》道光三年九月庚午。
],六年上述二旗又有新招流民765户[《清宣宗实录》道光六年七月癸未。
]。
鸦片战争后,由于内忧外患,清廷禁垦蒙地的政策较前放宽,哲里木盟的农垦速度随之加快,科左前旗和科左后旗的可垦土地在光绪二十八年以前就已开垦殆尽。
三、光绪二十八年到宣统三年的官垦时期。
由于边疆危机的日益加重,在清末新政期间,清廷彻底废弛对蒙各项禁令,光绪二十八年起却采取“移民实边”政策,企图放垦蒙地,筹饷练兵,巩固边疆。
从此蒙地开垦由私垦转向官垦,清廷令东三省将军、热河都统等督办东三盟垦务,掀起前所未有的开垦高峰,也引起了大规模的蒙地抗垦斗争。
在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后旗自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四年,先后丈放三次,共放63万余晌,到清末该旗共放垦土地90万余垧。
扎赉特旗自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三年先后丈放两次,共放五
十七万余晌;科尔沁右翼前旗自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四年先后丈放三次,共放77万余晌;科尔沁右翼后旗自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丈放两次,共放59万余晌;杜尔伯特旗自光绪三十年至三十四丈放两次,共放50,400余晌;科右中旗自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三年一次丈放28万余垧。
科左中旗自光绪三十四至宣统三年丈放三次,共放33万余晌;郭尔罗斯前旗自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二年丈放两次,共放30万余晌。
综上所述,经过清代的开垦,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前、中、后三旗牧场已开垦殆尽,其余各旗开垦面积也占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甚至超过80%,而尚未垦种者也多为山川、湖泊或墓地、村落、寺庙等设施所占土地,此时的牧场可谓“残山剩水”,科尔沁已失去昔日的草原风光。
清代的开垦大大加快了三盟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导致形成占据中国四大沙地之首的科尔沁沙地,覆盖西拉木伦河至老哈河之间的5万余平方公里土地。
这归根于人们对当地生态系统缺乏了解,忽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问题,导致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破坏。
清代东三盟境内北部为松嫩平原,中部为辽河平原,南部则多为河谷平原和山间谷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耕种或游牧。
但是从草原地带的土质来说多为黄土或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地面植被覆盖层较薄,表层植被若遭破坏,下层沙质立刻活化,将出现地表风蚀和水土流失的恶果。
清代,对生态毫无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盲目的开垦,正是加速脆弱的生态急据恶化的重要动能。
其次,开垦过程中,清廷采取蒙汉分治的措施,在移民集聚区大量设置府厅州县,随着农区的扩大,蒙民所占牧场必然大大缩小,草场单位裁畜量相对加重,甚至超负荷,成为加速牧场沙化的又一客观原因。
载《清史镜鉴: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第四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