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与垂直证明习题
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性质测验题
![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性质测验题](https://img.taocdn.com/s3/m/5673846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2.png)
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性质测验题数学练习题:
1. 画出以下两条直线,判断它们是否平行:
a) y = 2x + 1
y = 2x - 3
b) 4x + 3y = 8
3x - 2y = 7
2. 判断以下定理的真假,并给出理由:
a) 平行线与一条截至这两条平行线的横线的交角相等。
b) 垂直线与一条截至这两条垂直线的横线的交角相等。
3. 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斜率之积等于多少?
4.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5. 给出平面上三个点A(2, 4),B(6, 8),C(9, 12),判断是否满足以下条件:
a) AB垂直于BC
b) AB平行于BC
6. 若已知y = kx + b是一条直线的方程,其中k是斜率且k ≠ 0,b 是y轴截距,则垂直于这条直线的直线的斜率是多少?
7. 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得它的两对边都平行于y轴。
8. 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并且其中一条直线的斜率为3/4,则另一条直线的斜率是多少?
9. 给出一个平面上的点P(x, y),该点满足以下条件:点P到x轴的距离是点P到y轴的距离的两倍。
求点P的坐标。
10. 已知直线y = 2x - 1与直线y = -x + 5相交于点A,直线y = x + 2与直线y = 3x + 1相交于点B,请计算线段AB的斜率。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的练习题,内容涵盖了平行线与垂直线的性质。
每个题目都是独立的,要求学生根据相应的知识和定理进行推理和计算。
希望这些题目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对平行线与垂直线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例题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54f0d4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8b.png)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理解和掌握这些关系,对于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具有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探讨,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平行关系(一)线线平行1、定义:如果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2、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例 1:在正方体 ABCD A₁B₁C₁D₁中,E,F 分别是 AB,BC 的中点,求证:EF∥A₁C₁。
证明:连接 AC,因为 E,F 分别是 AB,BC 的中点,所以 EF∥AC。
又因为正方体中,AC∥A₁C₁,所以 EF∥A₁C₁。
(二)线面平行1、定义: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称这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
2、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例 2:已知四棱锥 P ABCD 的底面是平行四边形,M 是 PC 的中点,求证:PA∥平面 MBD。
证明:连接 AC 交 BD 于 O,连接 MO。
因为四边形 ABC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O 是 AC 的中点。
又因为 M 是 PC 的中点,所以MO∥PA。
因为 MO⊂平面 MBD,PA⊄平面 MBD,所以 PA∥平面MBD。
(三)面面平行1、定义: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称这两个平面平行。
2、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例 3:在正方体 ABCD A₁B₁C₁D₁中,求证:平面 A₁BD∥平面 B₁D₁C。
证明:因为 A₁B∥D₁C,A₁D∥B₁C,且 A₁B 和 A₁D 是平面A₁BD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D₁C 和 B₁C 是平面 B₁D₁C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所以平面 A₁BD∥平面 B₁D₁C。
二、垂直关系(一)线线垂直1、定义:如果两条直线所成的角为 90°,则这两条直线垂直。
直线、平面平行与垂直地判定及其性质(证明题详解)
![直线、平面平行与垂直地判定及其性质(证明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5caf85e011ca300a7c3902a.png)
直线、平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7. 在四棱锥P-ABCD中,四边形ABCD是梯形,AD∥BC,∠ABC=90°,平面PAB⊥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1)求证:PA⊥平面ABCD;(2)若平面PAB平面PCD l,问:直线l能否与平面ABCD平行?请说明理由.【解析】(1)因为∠ABC=90°,AD∥BC,所以AD⊥AB.而平面PAB⊥平面ABCD,且平面PAB平面ABCD=AB,所以AD⊥平面PAB, 所以AD⊥PA.同理可得AB⊥PA.由于AB、AD平面ABCD,且AB AD=A,所以PA⊥平面ABCD.(2)(方法一)不平行.证明:假定直线l∥平面ABCD,由于l平面PCD,且平面PCD平面ABCD=CD, 所以l∥CD.同理可得l∥AB, 所以AB∥CD.这与AB和CD是直角梯形ABCD的两腰不平行相矛盾,故假设错误,所以直线l与平面ABCD不平行.(方法二)因为梯形ABCD中AD∥BC,所以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设AB CD=T.由T CD,CD平面PCD得T平面PCD.同理T平面PAB.即T为平面PCD与平面PAB的公共点,于是PT为平面PCD与平面PAB的交线.所以直线l与平面ABCD不平行.DCPAB(第16题)8. 如图,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1,,AB BC BC BC AB BC ,,,E F G 分别为线段1111,,AC AC BB 的中点,求证:(1)平面ABC平面1ABC ;(2)//EF 面11BCC B ;(3)GF平面11ABC 【解析】(1)BCAB11BC BC ABBC BBC 平面1ABC BC平面ABC平面ABC 平面1ABC (2)111,AEEC A F FC ,1//EF AA 11//BB AA 1//EF BB 11EFBCC B 面//EF 面11BCC B ;(3)连接EB ,则四边形EFGB 为平行四边形11111111111111BE FG A C EB AC FG AC BC ABC B C ABC B C B C B C C 面面,GF平面11AB C 。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平行、垂直位置关系证明题专项练习(带答案)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平行、垂直位置关系证明题专项练习(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a4fcda2e3f5727a4e9622c.png)
立体几何平行、垂直位置关系专练1、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AD BC ,AB AD ⊥,2AD BC =,M 点在线段PD 上,且满足2MD PM =.(1)求证:AB PD ⊥;(2)求证://PB 平面MAC .2、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E 为PA 的中点,F 为BC 的中点,底面ABCD 是菱形,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求证:(1)平面//EFO 平面PCD ;(2)平面PAC ⊥平面PBD .3、如图,正三棱柱ABC-A 1B 1C 1的高为6,其底面边长为2.已知点M ,N 分别是棱A 1C 1,AC 的中点,点D 是棱CC 1上靠近C 的三等分点.求证:(1)B 1M ∥平面A 1BN ;(2)AD ⊥平面A 1BN.4、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与直角梯形ABDE所在平面垂直,BD∥AE,BD=2AE,AE⊥AB,M为AB的中点.(1)证明:CM⊥DE;(2)在边AC上找一点N,使CD∥平面BEN.5、如图,矩形ABCD所在平面与三角形ABE所在平面互相垂直,AE=AB,M,N,H分别为DE,AB,BE 的中点.求证:(1)MN∥平面BEC;(2)AH⊥CE.6、如图,在三棱台ABCDEF中,CF⊥平面DEF,AB⊥BC.(1)设平面ACE∩平面DEF=a,求证:DF∥a;(2)若EF=CF=2BC,试问在线段BE上是否存在点G,使得平面DFG⊥平面CDE?若存在请确定点G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7、在三棱锥S ABC -中,平面SAB ⊥平面SBC ,AB BC ⊥,AS AB =,过A 作AF SB ⊥,垂足为F ,点E ,G 分别是棱SA ,SC 的中点.(1)求证:平面EFG ∥平面ABC .(2)求证:BC SA ⊥.8、如图,在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AB BC ⊥,点D 为棱1C C 的中点,1AC 与1A D 交于点E ,1BC 与1B D 交于点F ,连结EF .求证:(1)//AB EF ;(2)平面11A B D ⊥平面11B BCC .9、【2019年高考江苏卷】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D ,E 分别为BC ,AC 的中点,AB =BC .求证:(1)A 1B 1∥平面DEC 1;(2)BE ⊥C 1E .点,平面PAB ⊥底面ABCD ,90PAB ∠= .求证:(1)//PB 平面AEC ;(2)平面PAC ⊥平面ABCD .11、2.(2020·江苏省镇江高三二模)如图,三棱锥P ABC -中,点D ,E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且平面PDE ⊥平面ABC .()1求证://AC 平面PDE ;()2若2PD AC ==,PE =PBC ⊥平面ABC .12、(2020·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高三月考)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90AD BD ABC =∠= ,点,E F 分别为棱,AB AC 上的点,点G 为棱AD 的中点,且平面//EFG 平面BCD .(1)求证:12EF BC =;(2)求证:平面EFD ⊥平面ABC .点,PA ⊥平面ABCD .(1)求证://PB 平面AEC ;(2)若四边形ABCD 是矩形且PA AD =,求证:AE ⊥平面PCD .14、(2020·江苏省高三二模)如图,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侧面11ABB A ⊥底面ABC ,AB AC ⊥,E ,F 分别是棱AB ,BC 的中点.求证:(1)11AC ∥平面1B EF ;(2)1AC B E ⊥.15、(2020·江苏省连云港高三)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平面PAD ⊥平面ABCD ,PA PD ⊥,PA PD =,E 、F 分别为AD 、PB 的中点.(Ⅰ)求证:PE BC ⊥;(Ⅱ)求证:平面PAB ⊥平面PCD ;(Ⅲ)求证://EF 平面PCD .16、(2020·江苏省苏州高三)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D ,E 分别为BC ,AC 的中点,AB =BC .求证:(1)A1B 1∥平面DEC 1;(2)BE ⊥C 1E .17、(2020·江苏省通州高三)如图,在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侧棱垂直于底面1,2,1,,AB BC AA AC BC E F ⊥===分别是11,AC BC 的中点.(1)求证: 平面ABE ⊥平面11B BCC ;(2)求证:1C F ∥平面ABE ;18、(2020·江苏省高三三模)如图,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1BC B C =,O 为四边形11ACC A 对角线交点,F 为棱1BB 的中点,且AF ⊥平面11BCC B .(1)证明://OF 平面ABC ;(2)证明:四边形11ACC A 为矩形.参考答案1.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AD BC ,AB AD ⊥,2AD BC =,M 点在线段PD 上,且满足2MD PM =.(1)求证:AB PD ⊥;(2)求证://PB 平面MAC .【解析】(1)∵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AB 平面ABCD , ∴AB PA ⊥,又AB AD ⊥,,PA AD ⊂平面PAD ,PA AD A ⋂=, ∴AB ⊥面PAD .PD ⊂面PAD ,∴AB PD ⊥. (2)连结BD AC O ⋂=,连结MO , ∵//AD BC ,2AD BC =,2DO BO ∴=,∵在PBD ∆中,2DM MP =,2DO BO =∴//PB MO , 又PB ⊄面MAC ,MO ⊂面MAC ,∴//PB 面MAC .2.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E 为PA 的中点,F 为BC 的中点,底面ABCD 是菱形,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求证:(1)平面//EFO 平面PCD ;(2)平面PAC ⊥平面PBD . 【详解】(1)因为在ΔPAC 中,E 为PA 的中点,O 为AC 的中点, 所以//EO PC又EO ⊄平面PCD ,PC ⊂平面PCD , 所以//EO 平面PCD同理可证,//FO 平面PCD ,又EO FO O = ,EO ⊂平面EFO ,FO ⊂平面EFO 所以平面//EFO 平面PCD .(2)因为PA ⊥平面ABCD ,BD ⊂平面ABCD , 所以PA BD ⊥因为底面ABCD 是菱形,所以AC BD ⊥,又,,PA AC A PA PAC AC PAC =⊂⊂ 平面平面所以BD ⊥平面PAC 。
平行线证明题 → 垂直线证明题
![平行线证明题 → 垂直线证明题](https://img.taocdn.com/s3/m/b62c821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7.png)
平行线证明题→ 垂直线证明题
介绍:
本文档将通过证明题的形式,说明平行线与垂直线之间的关系。
证明题一:平行线
已知:线段AB与线段CD平行。
要证明: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
证明过程:
1. 连接线段AB和线段CD,并标出交点E。
2. 假设直线AB与直线CD不平行,因此它们将会相交于某一
点F。
3. 引用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不会相交。
4. 由于AB与CD平行,所以AB的延长线上的点E与CD上
的点F将会相交,与假设矛盾。
5. 结论: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
证明题二:垂直线
已知:线段AB与线段CD垂直。
要证明: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
证明过程:
1. 连接线段AB和线段CD,并标出交点E。
2. 假设直线AB与直线CD不垂直,因此它们将会形成非垂直的交角。
3. 引用垂直线的定义,垂直线的交角为90度。
4. 由于AB与CD垂直,所以AB上的点E与CD上的点F将会形成90度的交角,与假设矛盾。
5. 结论: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
总结:
证明题的过程中通过推理和假设来判断给定的线段或直线之间的关系。
在证明平行线时,可以利用平行线的定义来得出结论;而在证明垂直线时,则可以借助垂直线的定义来得出结论。
在证明过程中应注重简洁且避免使用无法确认的引用内容。
高中数学平行与垂直地证明练习
![高中数学平行与垂直地证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f28ce2fba1c7aa00b42acb2d.png)
D BDABCE1A C 立体几何中平行与垂直的证明1.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O 是底ABCD 对角线的交点. 求证:(1)C 1O//平面AB 1D 1; (2)A 1C ⊥平面AB 1D 1.2.如图,在长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1,11>==AB AA AD , 点E 在棱AB 上移动。
求证:E D 1⊥D A 1; D 1ODBA C 1B 1A 1C3.如图平面ABCD ⊥平面ABEF , ABCD 是正方形,ABEF 是矩形, 且,221==AD AF G 是EF 的中点, (1)求证平面AGC ⊥平面BGC ; (2)求空间四边形AGBC 的体积。
4.如图,在直三棱柱(侧棱与底面垂直的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8AB =,6AC =,10BC =,D 是BC 边的中点.(Ⅰ)求证:1AB A C ⊥; (Ⅱ)求证:1A C ∥ 面1ABD ;5.如图组合体中,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侧面11ABB A 是圆柱的轴截面,C 是圆柱底面圆周上不与A 、B 重合一个点. (Ⅰ)求证:无论点C 如何运动,平面1A BC ⊥平面1A AC ;(Ⅱ)当点C 是弧AB 的中点时,求四棱锥111A BCC B -与圆柱的体积比.6.如图,四边形ABCD 为矩形,AD ⊥平面ABE ,AE =EB =BC =2,F 为CE 上的点,且BF ⊥平面ACE . (1)求证:AE ⊥BE ;(2)设M 在线段AB 上,且满足AM =2MB ,试在线段CE上确定一点N ,使得MN ∥平面DAE.7.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 (1) 求异面直线1BC 与1AA 所成的角的大小;(2) 求三棱锥B C A B 111-的体积;。
(3) 求证:B C A D B 111平面⊥8. 如图:S 是平行四边形ABCD 平面外一点,,M N 分别是,SA BD 上的点,且SM AM =NDBN, 求证://MN 平面SBC9. 如图,在底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AB ⊥AC ,PA ⊥平面ABCD ,点E 是PD 的中点.(Ⅰ)求证:AC ⊥PB ; (Ⅱ)求证:PB ∥平面AEC .10.在多面体ABCDEF 中,点O 是矩形ABCD 的对角线的交点,平面CDE 是等边三角形,棱EF//BC 且EF =BC 21. (I )证明:FO ∥平面CDE ;(II )设BC =,3CD 证明EO ⊥平面CDF . PBC DEABACDOEFEDCBAP11.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棱 PD ⊥底面ABCD ,PD =DC ,E 是PC 的中点,作EF ⊥PB 交PB 于点F .(Ⅰ)证明PA //平面EDB ; (Ⅱ)证明PB ⊥平面EFD .12.如图,四棱锥ABCD P -中,⊥PA 底面ABCD ,AD AB ⊥,CD AC ⊥,︒=∠60ABC ,BC AB PA ==, E 是PC 的中点.(1)求证:AE CD ⊥; (2)求证:⊥PD 面ABE . PABCDEF13. 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PA ⊥平面ABC ,3AB BC CA ===,M 为AB 的中点,四点P 、A 、M 、C都在球O 的球面上。
立体几何练习题
![立体几何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b4fe344b307e87101f6966a.png)
立体几何题型一、平行与垂直的证明例1.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棱PD ⊥底面ABCD ,PD =DC ,E 是PC 的中点,作EF ⊥PB 交PB 于点F . (1)证明PA //平面EDB ;(2)证明PB ⊥平面EFD例2.四棱锥S A B C D -中,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侧面SB C ⊥底面ABCD ,已知45A B C ∠=︒,2A B =,BC =SA SB ==(Ⅰ)证明:SA B C ⊥;(Ⅱ)求直线SD 与平面SBC 所成角的大小. 变式:已知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为直角梯形,AB ∥DC ,⊥=∠PA DAB ,90底面ABCD ,且PA =AD =DC =21AB =1,M 是PB 的中点.(Ⅰ)证明:面PAD ⊥面PCD ; (Ⅱ)求AC 与PB 所成的角;(Ⅲ)求面AMC 与面BM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ACDBCASOE A DCBNM EP题型二、空间角与距离例3.如图,在四棱锥O A B C D -中,底面A B C D 四边长为1的 菱形,4A B C π∠=, OA ABCD ⊥底面, 2O A =,M 为O A 的中点。
(Ⅰ)求异面直线AB 与MD 所成角的大小; (Ⅱ)求点B 到平面OCD 的距离。
例4. 如图,四面体ABCD 中,O 、E 分别BD 、BC 的中点,CA =CB =CD =BD =2 (Ⅰ)求证:AO ⊥平面BCD ;(Ⅱ)求异面直线AB 与CD 所成角的大小; (Ⅲ)求点E 到平面的距离. 变式:如图,正三棱锥O A B C -的三条侧棱O A 、O B 、O C 两两垂直,且长度均为2.E 、F 分别是A B 、A C 的中点,H 是E F 的中点,过E F 的平面与侧棱O A 、O B 、O C 或其延长线分别相交于1A 、1B 、1C ,已知132O A =.(1)求证:11B C ⊥面O A H ; (2)求二面角111O A BC --的大小.1C 1A题型三、探索性问题例5.在四棱锥P-ABCD 中,底面ABCD 是矩形,侧棱PA 垂直于底面,E 、F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1)求证://EF 平面PAD ;(2)当平面PCD 与平面ABCD 成多大二面角时,⊥EF 平面PCD ?变式:如图,在三棱锥A -BCD 中,侧面ABD 、ACD 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D 是公共的斜边,且AD ,BD =CD =1,另一个侧面是正三角形 (1)求证:AD ⊥BC(2)求二面角B -AC -D 的大小(3)在直线AC 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ED 与面BCD 成30︒角?若存在,确定E 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DC题型四、折叠、展开问题例6.已知正方形A B C D E 、F 分别是A B 、C D 的中点,将AD E 沿D E 折起,如图所示,记二面角A D E C --的大小为(0)θθπ<< (1) 证明//B F 平面ADE ;(2)若A C D 为正三角形,试判断点A 在平面B C D E 内的射影G 是否在直线E F 上,证明你的结论,并求角θ的余弦值。
平行线与垂直线的判定练习题
![平行线与垂直线的判定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078f94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d2.png)
平行线与垂直线的判定练习题一、选择题1. 在平面P上,AB和CD是两条直线,若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 AB与CD存在唯一交点B. AB与CD不存在交点C. AB与CD相交于一点D. AB与CD相交于两个不同的点2. 给定平面上的两条直线l和m,下列命题中不可能为真的是:A. l与m平行B. l与m相交于一点C. l与m相交于两个点D. l与m垂直3. 在平面上,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可以推出下列哪条命题?A. 这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B. 这两条直线平行于同一直线C. 这两条直线夹角为90度D. 这两条直线夹角为180度4. 若两条直线的斜率互为倒数,且其中一条直线的斜率为k,则这两条直线为:A. 平行线B. 垂直线C. 相交于一点D. 无法判断5. 在平面上,如果两条直线分别与同一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A. 正确B. 错误二、填空题1. 设直线l1的斜率为k1,直线l2的斜率为k2,则当k1 * k2 = -1时,直线l1与l2为______。
2. 若两条直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则这两条直线是___________。
3. 设过点A(2,1)的直线l1的斜率为3,直线l2与l1垂直,求直线l2的斜率。
4. 若平面上AB与CD分别为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且AB与CD互相垂直,则线段AB与线段CD的交点为__________。
5. 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且不为0,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A. 正确B. 错误三、计算题1. 已知平面上直线l1过点A(1,2),斜率为k1;直线l2过点B(-1,3),斜率为k2。
求证:若k1=k2,则线段AB垂直于直线l1。
证明:首先,计算直线l1的斜率:直线l1经过点A(1,2)和B(-1,3),设l1的斜率为k1。
k1 = (3-2)/(-1-1) = -1/2然后,计算直线l2的斜率:直线l2经过点A(1,2)和B(-1,3),设l2的斜率为k2。
平行及垂直的简单证明题
![平行及垂直的简单证明题](https://img.taocdn.com/s3/m/d3b2dad3fab069dc51220100.png)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该平面的交线和该直线平行。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相互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与它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1.如图1,E ,F 分别为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的棱CC 1,AA 1的中点,画出平面BED 1F 与平面ABCD 的交线。
2.如图2,在四面体ABCD 中,CB=CD,BD AD ⊥, 点E ,F 分别是AB,BD 的中点.求证:(1)直线EF// 面ACD ;(2)平面⊥EFC 面BCD .3.如图3,三棱锥A-BCD 被一平面所截面,截面为平行四边形EFGH ,求证:CD ∥平面EFGH 。
4. 如图4,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M ,E ,F ,N 分别是棱A 1B 1,B 1C 1,C 1D 1,D 1A 1 的中点.求证:平面MAN ∥平面EFDBC如图3AB D EFGH如图2A BCDEF A图4BCDA 1B 1C 1D 1 M NE F如图1 F EABC DA 1B 1C 1D 15. 如图5,S 为Rt △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且SA=SB=SC ,D 是斜边AC 的中点. (1) 求证:SD ⊥平面ABC ; (2)若直角边BA=BC,求证:BD ⊥平面SAC ;6.如图6,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直线SC ⊥平面ABCD ,E 是SA 的中点. 求证:平面EDB ⊥平面ABCD 。
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识》精选习题+详细解析
![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识》精选习题+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1f9b4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4.png)
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识》精选习题+详细解析平行与垂直识【题目一】1. 在下图中,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线段?- 将图画在纸上,用直尺测量【解析一】在下图中,我们将使用直尺来测量线段的长度,并确定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线段。
【题目二】2. 在下图中,哪两条线段是垂直线段?- 将图画在纸上,用直尺测量【解析二】在下图中,我们将使用直尺来测量线段的长度,并确定哪两条线段是垂直线段。
【题目三】3. 在下图中,哪个点与点A垂直?- 将图画在纸上,用直尺测量【解析三】在下图中,我们将使用直尺来测量线段的长度,并确定哪个点与点A垂直。
【题目四】4. 在下图中,哪个点与点B平行?- 将图画在纸上,用直尺测量【解析四】在下图中,我们将使用直尺来测量线段的长度,并确定哪个点与点B平行。
【题目五】5. 在下图中,哪个点与点C既不垂直也不平行?- 将图画在纸上,用直尺测量【解析五】在下图中,我们将使用直尺来测量线段的长度,并确定哪个点与点C既不垂直也不平行。
【题目六】6. 用合适的线段补全下面的图形,使得线段EF与AB平行。
【解析六】为了使线段EF与AB平行,我们需要在下面的图形中添加合适长度的线段。
【题目七】7. 用合适的线段补全下面的图形,使得线段GH与CD垂直。
【解析七】为了使线段GH与CD垂直,我们需要在下面的图形中添加合适长度的线段。
【题目八】8. 在下图中,找到两条平行线段。
- 将图画在纸上,用直尺测量【解析八】在下图中,我们将使用直尺来测量线段的长度,并确定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线段。
【题目九】9. 在下图中,找到两条垂直线段。
- 将图画在纸上,用直尺测量【解析九】在下图中,我们将使用直尺来测量线段的长度,并确定哪两条线段是垂直线段。
【题目十】10. 总结你在本课学到的关于平行与垂直的知识。
【解析十】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行线段与垂直线段的概念,并学会了使用直尺来测量线段的长度以及判断平行与垂直的关系。
平行垂直练习题及答案
![平行垂直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18350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14.png)
平行垂直练习题及答案在数学学科中,平行和垂直是基本的几何概念。
理解和掌握平行和垂直的性质对于解决几何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平行和垂直的练习题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提供一些平行和垂直的练习题,并附上详细的解答。
练习题一:判断平行关系1. 已知线段AB和线段CD的中点分别为E和F,若AE=CF且BE=DF,试判断AB和CD的关系。
2. ∠ABC = ∠PQR,∠BCD = ∠QRS,若线段AB和线段PQ平行,试判断线段CD和线段RS的关系。
3. 已知线段AB平行于线段CD,∠EAC = 70°,若∠ACD = x°,试判断∠ECA和∠ADC的大小关系。
答案一:1. 根据条件可知AE=CF,BE=DF,又根据中点划分线段的性质,且E和F分别是线段AB和线段CD的中点,所以EF=EF。
根据SAS准则可得△AEB≌△CFD,根据三角形的等边性质可知线段AB和线段CD平行。
2. 根据条件可知∠ABC = ∠PQR,∠BCD = ∠QRS,又根据等角定理可得△ABC ≌△PQR。
根据三角形的等边性质可知线段AB和线段PQ平行,所以线段CD和线段RS平行。
3. 已知线段AB平行于线段CD,所以利用平行线性质可得∠ECA = ∠ACD。
又根据答案一的证明可知线段AB和线段CD平行,所以△EAC ≌△ACD。
根据三角形的等边性质可知∠ECA = ∠ADC。
练习题二:判断垂直关系1. 线段AB与线段CD相交于点O,若∠AOB = 70°,∠COB = 110°,试判断线段AB和线段CD的关系。
2. 直线l与平面P相交于点A,若直线l垂直于线段AB,试判断直线l与平面P的关系。
3. 已知直线l垂直于平面P,线段AB在平面P内且与直线l相交于点C,试判断线段AB与平面P的关系。
答案二:1. ∠AOB = 70°,∠COB = 110°,根据角和定理可知∠AOB +∠COB = 180°。
空间垂直平行证明练习题
![空间垂直平行证明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10db610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1.png)
空间垂直平行证明练习题一、线线垂直证明1.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l通过点A(1,2,3)且方向向量是向量a=(2,0,1),直线m通过点B(0,1,4)且方向向量是向量b=(1,2,1)。
证明直线l与直线m垂直。
2. 已知平面α上的两条相交直线AB和CD,且AB垂直于CD。
若直线EF平行于AB,证明EF垂直于CD。
3.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证明对角线AC1垂直于面对角线BD。
二、线面垂直证明1. 已知平面α的法向量是向量n=(3,4,5),直线l通过点P(1,2,3)且方向向量是向量m=(2,3,1)。
证明直线l垂直于平面α。
2.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的方程为x=2,y=3,z=4。
平面α的方程为3x4y+5z=6。
证明直线l垂直于平面α。
3. 已知四棱锥PABCD,底面ABCD为矩形,且PA垂直于底面ABCD。
证明侧面PBC垂直于底面ABCD。
三、面面垂直证明1. 已知平面α的法向量是向量n1=(1,2,3),平面β的法向量是向量n2=(2,1,4)。
证明平面α与平面β垂直。
2.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证明平面ABB1A1垂直于平面BCC1B1。
3. 已知三棱锥PABC,底面ABC为等边三角形,且PA垂直于底面ABC。
证明侧面PAB垂直于侧面PBC。
四、线线平行证明1.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的方程为x=2t,y=3t,z=4t,直线m的方程为x=2t+1,y=3t2,z=4t+3。
证明直线l与直线m平行。
2. 已知平面α上的两条直线AB和CD,且AB平行于CD。
若直线EF平行于AB,证明EF平行于CD。
3.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证明对角线AC平行于对角线A1D1。
五、线面平行证明1. 已知平面α的方程为2x3y+4z=5,直线l的方程为x=2t+1,y=3t2,z=4t+3。
证明直线l平行于平面α。
2.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通过点A(1,2,3)且方向向量是向量a=(2,4,6),平面α的方程为2x4y+6z=8。
平行与垂直的练习题
![平行与垂直的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e1bc65f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87.png)
平行与垂直的练习题平行和垂直是几何中经常见到的概念。
在平面几何中,我们经常需要判断两条线的关系,确定它们是否平行或垂直。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平行和垂直的练习题,以帮助您掌握这些概念。
1. 判断直线的关系给定两条直线L1和L2,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直线L1与L2平行,则在答案框中填写“平行”;如果直线L1与L2垂直,则填写“垂直”;如果两条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则填写“既不平行也不垂直”。
示例题1:L1: y = 2x - 3L2: y = -0.5x + 2答案: 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示例题2:L1: 3x - 2y = 4L2: 6x - 4y = 8答案: 平行示例题3:L1: 2x + 3y = 5L2: 3x - 2y = 4答案: 垂直2. 求平行线的斜率给定直线L1的斜率为k,求与直线L1平行的直线L2的斜率。
示例题1:直线L1的斜率k = -1/3直线L2与直线L1平行答案: 直线L2的斜率k = -1/3示例题2:直线L1的斜率k = 2直线L2与直线L1平行答案: 直线L2的斜率k = 23. 求垂直线的斜率给定直线L1的斜率为k,求与直线L1垂直的直线L2的斜率。
示例题1:直线L1的斜率k = 3/4直线L2与直线L1垂直答案: 直线L2的斜率k = -4/3示例题2:直线L1的斜率k = -2直线L2与直线L1垂直答案: 直线L2的斜率k = 1/2通过以上练习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平行和垂直的概念,并熟练应用相关的定理和方法进行判断和计算。
这些基本的几何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几何形状及其属性。
希望本文的练习题能够帮助您提升对平行和垂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几何概念常常与其他数学概念相结合,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祝您几何学习顺利,数学进步!。
高一 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知识点+例题+练习 含答案
![高一 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知识点+例题+练习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911e8c0b1c59eef9c7b4a9.png)
1.证明方法(1)证明平行关系的方法:①证明线线平行的常用方法a.利用平行公理,即证明两直线同时和第三条直线平行;b.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转换;c.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d.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②证明线面平行的常用方法a.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把证明线面平行转化为证线线平行;b.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把证明线面平行转化为证面面平行.③证明面面平行的方法证明面面平行,依据判定定理,只要找到一个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即可,从而将证面面平行转化为证线面平行,再转化为证线线平行.(2)证明空间中垂直关系的方法:①证明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a.利用特殊平面图形的性质,如利用直角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三角形等得到线线垂直;b.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c.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即要证线线垂直,只需证明一线垂直于另一线所在平面即可.②证明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a.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把线面垂直的判定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b.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把证明线面垂直转化为证面面垂直;c.利用常见结论,如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③证明面面垂直的方法证明面面垂直常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即证明一个面过另一个面的一条垂线,将证明面面垂直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一般先从现有直线中寻找,若图中不存在这样的直线,则借助中点、高线或添加辅助线解决. 2.应特别注意的几个易错点定理图形语言易错点等角定理⎭⎪⎬⎪⎫∠AOB 和∠A ′O ′B ′中OA ∥O ′A ′,OB ∥O ′B ′且方向相同⇒∠AOB=∠A ′O ′B ′易忽略“方向相同”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a ⊄α,b ⊂αa ∥b ⇒a ∥α易丢掉“a ⊄α”或“b⊂α”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a ∥α,a ⊂βα∩β=b ⇒a ∥b易忽略“α∩β=b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l ⊥a ,l ⊥b a ⊂α,b ⊂αa ∩b =O⇒l ⊥α易忽略“a ∩b =O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α⊥βα∩β=c a ⊂α,a ⊥c ⇒a ⊥β易忽略“a ⊂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 ∥α,b ∥αa ⊂β,b ⊂βa ∩b =O ⇒α∥β易忽略“a ∩b =O ”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推论 ⎩⎪⎨⎪⎧⎭⎪⎬⎪⎫a ⊂α,b ⊂αa ∩b =Oc ⊂β,d ⊂βc ∩d =O ′a ∥c ,b ∥d ⇒α∥β易忽略“a ∩b =O ”或“c ∩d =O ′”【思考辨析】判断下面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直线与平面平行.( × )(2)若直线a∥α,P∈α,则过点P且平行于a的直线有无数条.(×)(3)若a⊥b,b⊥c,则a∥c.(×)(4)α,β,γ为三个不同平面,α∥β,β∥γ⇒α∥γ.(√)(5)若α⊥γ,β⊥γ,且α∩β=l,则l⊥γ.(√)(6)α⊥β,a⊥β,b⊥α⇒a∥b.(×)1.(教材改编)如图,已知平面α,β,且α∩β=AB,PC⊥α,垂足为C,PD⊥β,垂足为D,则直线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答案AB⊥CD解析∵PC⊥α,∴PC⊥AB,又∵PD⊥β,∴PD⊥AB,∴AB⊥平面PCD,∴AB⊥CD.2.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分别为B1C1,A1D1,A1B1的中点,则平面EBD 与平面FGA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答案平行3.如图所示,边长为a的正△ABC的中线AF与中位线DE相交于G,已知△A′ED是△AED 绕DE旋转过程中的一个图形,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________.①动点A′在平面ABC上的射影在线段AF上;②恒有平面A′GF⊥平面BCED;③三棱锥A′—FED的体积有最大值;④异面直线A′E与BD不可能互相垂直.答案④解析由题意知,DE⊥平面A′FG,又DE⊂平面ABC,所以平面A′FG⊥平面ABC,且它们的交线是AF ,过A ′作A ′H ⊥AF ,则A ′H ⊥平面ABC ,所以A ′在平面ABC 上的射影一定在线段AF 上,且平面A ′GF ⊥平面BCED ,故①②均正确;三棱锥A ′—EFD 的体积可以表示为V =13S △EFD ·A ′H ,当平面A ′DE ⊥平面ABC 时,A ′H 最大,故三棱锥A ′—EFD 的体积有最大值,故③正确;连结CD ,EH ,当CD ∥EH 时,BD ⊥EH ,又知EH 是A ′E 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所以BD ⊥A ′E ,因此异面直线A ′E 与BD 可能垂直,故④错误.4.已知点P 是等腰三角形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且P A ⊥平面ABC ,P A =8,在△ABC 中,底边BC =6,AB =5,则P 到BC 的距离为________. 答案 4 5解析 取BC 的中点D ,连结AD ,PD .∵AD ⊥BC ,P A ⊥BC ,且AD ∩P A =A ,∴BC ⊥平面P AD ,∴BC ⊥PD , ∴在Rt △P AD 中,PD =82+42=4 5.5.(教材改编)如图,在三棱锥V —ABC 中,∠VAB =∠VAC =∠ABC =90°,则平面VBA 与平面VBC 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垂直解析 ∵∠VAB =∠VAC =∠ABC =90°, ∴BC ⊥AB ,VA ⊥AC ,VA ⊥AB , 由⎭⎪⎬⎪⎫VA ⊥AB VA ⊥AC ⇒VA ⊥平面ABC , ∴VA ⊥BC ,由⎭⎪⎬⎪⎫VA ⊥BC AB ⊥BC ⇒BC ⊥平面VAB ∴BC ⊥AB ,又BC ⊂平面VBC , ∴平面VBC ⊥平面VBA.题型一 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例1 (1)如图所示,在直棱柱ABC —A 1B 1C 1中,若D 是AB 的中点,则AC 1与平面CDB 1的关系为________.①AC 1∥平面CDB 1; ②AC 1在平面CDB 1中; ③AC 1与平面CDB 1相交; ④无法判断关系.(2)已知m ,n 为直线,α,β为平面,给出下列命题:①⎩⎪⎨⎪⎧ m ⊥α,m ⊥n ⇒n ∥α;②⎩⎪⎨⎪⎧m ⊥β,n ⊥β⇒m ∥n ; ③⎩⎪⎨⎪⎧m ⊥α,m ⊥β⇒α∥β;④⎩⎪⎨⎪⎧m ⊂α,n ⊂β,α∥β⇒m ∥n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 答案 (1)① (2)②③解析 (1)连结BC 1,BC 1与CB 1交于E 点,(如图)连结DE ,则DE ∥AC 1,又DE ⊂平面CDB 1,AC 1⊄平面CDB 1, ∴AC 1∥平面CDB 1.(2)对于①,n 可能在α内;对于④,m 与n 可能异面.易知②,③是真命题. 思维升华 对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1)易忽视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条件,如易忽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中直线在平面外这一条件;(2)结合题意构造或绘制图形,结合图形作出判断;(3)可举反例否定结论或用反证法判断结论是否正确.(1)在正方形SG1G2G3中,E,F分别为G1G2,G2G3的中点.现在沿SE,SF及EF 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点G1,G2,G3重合,记为点G,则SG与平面EFG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答案垂直解析翻折后SG⊥EG,SG⊥FG,从而SG⊥平面EFG.(2)已知三个平面α,β,γ.若α∥β,α∩γ=a,β∩γ=b,且直线c⊂β,c∥b.①判断c与α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②判断c与a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①c∥α,∵α∥β,∴α与β没有公共点.又∵c⊂β,∴c与α无公共点,故c∥α.②c∥a.∵α∥β,∴α与β没有公共点.又α∩γ=a,β∩γ=b,∴a⊂α,b⊂β,且a,b⊂γ,∴a∥b.又c∥b,∴a∥c.题型二平行与垂直关系的证明命题点1线面平行的证明例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棱BC,C1D1的中点.求证:EF∥平面BB1D1D. 证明如图所示,连结AC交BD于点O,连结OE,则OE∥DC,OE=12DC.∵DC∥D1C1,DC=D1C1,F为D1C1的中点,∴OE∥D1F,OE=D1F,∴四边形D1FEO为平行四边形,∴EF∥D1O.又∵EF ⊄平面BB1D1D,D1O⊂平面BB1D1D,∴EF∥平面BB1D1D.命题点2面面平行的证明例3如图所示,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1)求证:平面A1BD∥平面B1D1C.(2)若E,F分别是AA1,CC1的中点,求证:平面EB1D1∥平面FBD.证明(1)∵B1B∥DD1,B1B=D1D,∴四边形BB1D1D是平行四边形,∴B1D1∥BD,又BD⊂平面A1BD,B1D1⊂平面B1D1C,∴BD∥平面B1D1C.同理A1D∥平面B1D1C,又∵A1D∩BD=D,A1D,BD⊂平面A1BD,∴平面A1BD∥平面B1D1C.(2)由BD∥B1D1,得BD∥平面EB1D1.如图所示,取BB1的中点G,连结AG,GF,易得AE∥B1G,又∵AE=B1G,∴四边形AEB1G是平行四边形,∴B1E∥AG.同理GF ∥AD .又∵GF =AD , ∴四边形ADFG 是平行四边形,∴AG ∥DF ,∴B 1E ∥DF ,∴DF ∥平面EB 1D 1. 又∵BD ∩DF =D , ∴平面EB 1D 1∥平面FBD . 命题点3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证明例4 如图,在多面体ABCDEF 中,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BD 相交于点O ,EF ∥AB ,AB =2EF ,平面BCF ⊥平面ABCD ,BF =CF ,点G 为BC 的中点.(1)求证:OG ∥平面EFCD ; (2)求证:AC ⊥平面ODE .证明 (1)∵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BD =O , ∴点O 是BD 的中点,∵点G 为BC 的中点,∴OG ∥CD , 又∵OG ⊄平面EFCD ,CD ⊂平面EFCD , ∴OG ∥平面EFCD .(2)∵BF =CF ,点G 为BC 的中点,∴FG ⊥BC . ∵平面BCF ⊥平面ABCD , 平面BCF ∩平面ABCD =BC , FG ⊂平面BCF ,FG ⊥BC , ∴FG ⊥平面ABCD .∵AC ⊂平面ABCD ,∴FG ⊥AC ,∵OG ∥AB ,OG =12AB ,EF ∥AB ,EF =12AB ,∴OG ∥EF ,OG =EF ,∴四边形EFGO为平行四边形,∴FG∥EO.∵FG⊥AC,FG∥EO,∴AC⊥EO.∵四边形ABCD是菱形,∴AC⊥DO,∵EO∩DO=O,EO、DO在平面ODE内,∴AC⊥平面ODE.命题点4面面垂直的证明例5如图所示,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E为BB1的中点,求证:截面A1CE⊥侧面ACC1A1.证明如图所示,取A1C的中点F,AC的中点G,连结FG,EF,BG,则FG∥AA1,且GF=12AA1.因为BE=EB1,A1B1=CB,∠A1B1E=∠CBE=90°,所以△A1B1E≌△CBE,所以A1E=CE.因为F为A1C的中点,所以EF⊥A1C.又FG∥AA1∥BE,GF=12AA1=BE,且BE⊥BG,所以四边形BEFG是矩形,所以EF⊥FG.因为A1C∩FG=F,所以EF ⊥侧面ACC 1A 1. 又因为EF ⊂平面A 1CE , 所以截面A 1CE ⊥侧面ACC 1A 1. 命题点5 平行、垂直的综合证明例6 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DE ⊥平面ABCD .(1)求证:AC ⊥平面BDE ;(2)若AF ∥DE ,DE =3AF ,点M 在线段BD 上,且BM =13BD ,求证:AM ∥平面BEF .证明 (1)因为DE ⊥平面ABCD ,所以DE ⊥AC .因为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所以AC ⊥BD .又BD ∩DE =D ,从而AC ⊥平面BDE .(2)如图,延长EF ,DA 交于点G .因为AF ∥DE ,DE =3AF ,所以GA GD =AF DE =13.因为BM =13BD ,所以BM BD =13,所以BM BD =GA GD =13,所以AM ∥GB .又AM ⊄平面BEF ,GB ⊂平面BEF , 所以AM ∥平面BEF .思维升华 (1)空间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①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设法在平面内找到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解答时合理利用中位线性质、线面平行的性质,或构造平行四边形,寻求比例关系确定两直线平行.②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主要途径是找到一条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解题时注意分析观察几何图形,寻求隐含条件.(2)空间面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①证明面面平行,需要证明线面平行,要证明线面平行需证明线线平行,将“面面平行”问题转化为“线线平行”问题.②证明面面垂直,将“面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面垂直”问题,再将“线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线垂直”问题.如图,四边形AA1C1C为矩形,四边形CC1B1B为菱形,且平面CC1B1B⊥平面AA1C1C,D,E分别为边A1B1,C1C的中点.求证:(1)BC1⊥平面AB1C;(2)DE∥平面AB1C.证明(1)∵四边形AA1C1C为矩形,∴AC⊥C1C.又平面CC1B1B⊥平面AA1C1C,平面CC1B1B∩平面AA1C1C=CC1,∴AC⊥平面CC1B1B.∵BC1⊂平面CC1B1B,∴AC⊥BC1.又四边形CC1B1B为菱形,∴B1C⊥BC1.∵B1C∩AC=C,∴BC1⊥平面AB1C.(2)取AA1的中点F,连结DF,EF.∵四边形AA1C1C为矩形,E,F分别为C1C,AA1的中点,∴EF∥AC.∵EF⊄平面AB1C,AC⊂平面AB1C,∴EF ∥平面AB 1C .∵D ,F 分别为边A 1B 1,AA 1的中点,∴DF ∥AB 1. ∵DF ⊄平面AB 1C ,AB 1⊂平面AB 1C , ∴DF ∥平面AB 1C .∵EF ∩DF =F ,EF ⊂平面DEF ,DF ⊂平面DEF , ∴平面DEF ∥平面AB 1C .∵DE ⊂平面DEF ,∴DE ∥平面AB 1C .题型三 平行与垂直的应用例7 (2015·安徽)如图,三棱锥P -ABC 中,P A ⊥平面ABC ,P A =1,AB =1,AC =2,∠BAC =60°.(1)求三棱锥P -ABC 的体积;(2)证明:在线段PC 上存在点M ,使得AC ⊥BM ,并求PMMC的值.(1)解 由题设AB =1,AC =2,∠BAC =60°, 可得S △ABC =12·AB ·AC ·sin 60°=32.由P A ⊥平面ABC ,可知P A 是三棱锥P -ABC 的高,又P A =1. 所以三棱锥P -ABC 的体积V =13·S △ABC ·P A =36.(2)证明 在平面ABC 内,过点B 作BN ⊥AC ,垂足为N ,在平面P AC 内,过点N 作MN ∥P A 交PC 于点M ,连结BM .由P A ⊥平面ABC 知P A ⊥AC ,所以MN ⊥AC .由于BN ∩MN =N ,故AC ⊥平面MBN ,又BM ⊂平面MBN ,所以AC ⊥BM .在Rt △BAN 中,AN =AB ·cos ∠BAC =12,从而NC =AC -AN =32,由MN ∥P A ,得PM MC =ANNC=13.思维升华(1)利用平行关系可以转移点到面的距离,从而求几何体体积或解决关于距离的最值问题.(2)对于存在性问题的证明与探索有三种途径:途径一:先猜后证,即先观察与尝试给出条件再证明;途径二: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途径三: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P A⊥平面ABCD,P A=AD =1,AB=3,点F是PD的中点,点E是边DC上的任意一点.(1)当点E为DC边的中点时,判断EF与平面P AC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2)证明:无论点E在边DC的何处,都有AF⊥EF;(3)求三棱锥B—AFE的体积.(1)解当点E为DC边的中点时,EF与平面P AC平行.证明如下:在△PDC中,E,F分别为DC,PD的中点,∴EF∥PC,又EF⊄平面P AC,而PC⊂平面P AC,∴EF∥平面P AC.(2)证明∵P A⊥平面ABCD,CD⊂平面ABCD,∴P A⊥CD.∵四边形ABCD是矩形,∴CD⊥AD.∵AD∩AP=A,∴CD⊥平面P AD.又AF⊂平面P AD,∴AF⊥CD.∵P A=AD,点F是PD的中点,∴AF⊥PD.又CD∩PD=D,∴AF⊥平面PCD.∵EF⊂平面PCD,∴AF⊥EF.即无论点E 在边DC 的何处,都有AF ⊥EF .(3)解 作FG ∥P A 交AD 于G ,则FG ⊥平面ABCD ,且FG =12,又S △ABE =32,∴V B —AEF =V F —AEB =13S △ABE ·FG =312.∴三棱锥B —AFE 的体积为312.6.立体几何平行、垂直的证明问题典例 (14分)(2014·北京)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垂直于底面,AB ⊥BC ,AA 1=AC =2,BC =1,E ,F 分别是A 1C 1,BC 的中点.(1)求证:平面ABE ⊥平面B 1BCC 1; (2)求证:C 1F ∥平面ABE ; (3)求三棱锥E -ABC 的体积. 规范解答(1)证明 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B 1⊥底面ABC , 所以BB 1⊥AB .[1分] 又因为AB ⊥BC ,所以AB ⊥平面B 1BCC 1,[2分] 又AB ⊂平面ABE ,所以平面ABE ⊥平面B 1BCC 1.[3分](2)证明 取AB 的中点G ,连结EG ,FG .[4分]因为E ,F 分别是A 1C 1,BC 的中点, 所以FG ∥AC ,且FG =12AC .[6分]因为AC ∥A 1C 1,且AC =A 1C 1, 所以FG ∥EC 1,且FG =EC 1, 所以四边形FGEC 1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C 1F ∥EG .[8分]又因为EG ⊂平面ABE ,C 1F ⊄平面ABE , 所以C 1F ∥平面ABE .[10分](3)解 因为AA 1=AC =2,BC =1,AB ⊥BC , 所以AB =AC 2-BC 2= 3.[12分]所以三棱锥E -ABC 的体积 V =13S △ABC ·AA 1=13×12×3×1×2=33.[14分]证明线面平行问题(一)第一步:作(找)出所证线面平行中的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第二步:证明线线平行.第三步: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平行. 第四步:反思回顾.检测关键点及答题规范. 证明线面平行问题(二)第一步:在多面体中作出要证线面平行中的线所在的平面.第二步: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所作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所证平面平行; 第三步:证明所作平面与所证平面平行. 第四步:转化为线面平行. 第五步:反思回顾,检查答题规范. 证明面面垂直问题第一步: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第二步:结合已知条件证明确定的这条直线垂直于另一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第三步:得出确定的这条直线垂直于另一平面.第四步:转化为面面垂直.第五步:反思回顾,检查答题规范.温馨提醒(1)证线面平行的方法:①利用判定定理,关键是找平面内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可先直观判断平面内是否已有,若没有,则需作出该直线,常考虑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过已知直线作一平面找其交线.②若要借助于面面平行来证明线面平行,则先要确定一个平面经过该直线且与已知平面平行,此目标平面的寻找方法是经过线段的端点作该平面的平行线.(2)证明两个平面垂直,通常是通过证明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来实现,因此,在关于垂直问题的论证中要注意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方法与技巧]1.在解决线面、面面平行的判定时,一般遵循从“低维”到“高维”的转化,其转化关系为在应用性质定理时,其顺序恰好相反,但也要注意,转化的方向总是由题目的具体条件而定,决不可过于“模式化”.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每一种垂直的判定都是从某种垂直开始转向另一种垂直最终达到目的,其转化关系为在证明两平面垂直时一般先从现有的直线中寻找平面的垂线,若这样的直线图中不存在,则可通过作辅助线来解决.[失误与防范]1.在推证线面平行时,一定要强调直线不在平面内,否则,会出现错误.2.线面平行关系证明的难点在于辅助面和辅助线的添加,在添加辅助线、辅助面时一定要以某一性质定理为依据,绝不能主观臆断.3.在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垂直时,考生易忽视说明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相交,而导致被扣分,这一点在证明中要注意.口诀:线不在多,重在相交.4.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在立体几何中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定理,这个定理的主要作用是作一个平面的垂线,在一些垂直关系的证明中,很多情况都要借助这个定理作出平面的垂线.注意定理使用的条件,在推理论证时要把定理所需要的条件列举完整,同时要注意推理论证的层次性,确定先证明什么、后证明什么.A组专项基础训练(时间:45分钟)1.设α,β为两个不重合的平面,l,m,n为两两不重合的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α∥β,l⊂α,则l∥β;②若m⊂α,n⊂α,m∥β,n∥β,则α∥β;③若l∥α,l⊥β,则α⊥β;④若m,n是异面直线,m∥α,n∥α,且l⊥m,l⊥n,则l⊥α.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答案①③④解析①由α∥β,l⊂α知,l与β无公共点,故l∥β.②当m⊂α,n⊂α,m与n相交,m∥β,n∥β时,α∥β.③由l∥α知,α内存在l′,使得l′∥l.因为l⊥β,所以l′⊥β,故α⊥β.④易知α内存在m′,n′,使得m′∥m,n′∥n,且m′,n′相交,由l⊥m,l⊥n知,l⊥m′且l⊥n′,故l⊥α.2.已知平面α,β,直线m,n,给出下列命题:①若m∥α,n∥β,m∥n,则α∥β;②若α∥β,m∥α,n∥β,则m∥n;③若m⊥α,n⊥β,m⊥n,则α⊥β;④若α⊥β,m⊥α,n⊥β,则m⊥n.其中是真命题的是________.(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答案③④解析对于①,平面α与β可能相交,故①错;对于②,若α∥β,m∥α,n∥β,则直线m 与n可能平行,可能相交,也可能异面,故②错;对于③,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可知③正确;对于④,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可知m⊥n,故④正确.因此真命题的序号为③④.3.在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底面各边都相等,M是PC上一动点,当M满足是________时,平面MBD⊥平面ABCD.答案PC的中点解析 当M 是PC 中点时,连结AC ,BD 交于O ,由题意知,O 是AC 的中点,连结MO ,则MO ∥P A .∵P A ⊥平面ABCD ,∴MO ⊥平面ABCD ,MO ⊂平面MBD ,∴平面MBD ⊥平面ABCD . 4.如图,ABCD 是空间四边形,E ,F ,G ,H 分别是四边上的点,且它们共面,并且AC ∥平面EFGH ,BD ∥平面EFGH ,AC =m ,BD =n ,当EFGH 是菱形时,AE ∶EB =________.答案m n解析 设AE =a ,EB =b ,由题意知,EF ∥AC , 得EF =bm a +b ,同理EH =ana +b.因为EF =EH ,所以bm a +b =an a +b,所以a b =mn .5.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AA 1⊥底面ABC ,底面是以∠ABC 为直角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C =2a ,BB 1=3a ,D 是A 1C 1的中点,点F 在线段AA 1上,当AF =________时,CF ⊥平面B 1DF .答案 a 或2a解析 由题意易知,B 1D ⊥平面ACC 1A 1, 所以B 1D ⊥CF .要使CF ⊥平面B 1DF ,只需CF ⊥DF 即可. 令CF ⊥DF ,设AF =x ,则A 1F =3a -x . 易知Rt △CAF ∽Rt △F A 1D ,得AC AF =A 1F A 1D ,即2a x =3a -x a , 整理得x 2-3ax +2a 2=0, 解得x =a 或x =2a .6.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平面PBD ⊥平面ABCD ,PB =PD ,P A ⊥PC ,CD ⊥PC ,O ,M 分别是BD ,PC 的中点,连结OM .求证:(1)OM ∥平面P AD ; (2)OM ⊥平面PCD .证明 (1)连结AC .因为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O 为AC 的中点.在△P AC 中,因为O ,M 分别是AC ,PC 的中点,所以OM ∥P A . 因为OM ⊄平面P AD ,P A ⊂平面P AD , 所以OM ∥平面P AD .(2)连结PO .因为O 是BD 的中点,PB =PD , 所以PO ⊥BD .因为平面PBD ⊥平面ABCD ,平面PBD ∩平面ABCD =BD ,PO ⊂平面PBD ,所以PO ⊥平面ABCD ,从而PO ⊥CD . 因为CD ⊥PC ,PC ∩PO =P , PC ⊂平面P AC ,PO ⊂平面P AC , 所以CD ⊥平面P AC .因为OM ⊂平面P AC ,所以CD ⊥OM .因为P A⊥PC,OM∥P A,所以OM⊥PC.因为CD⊂平面PCD,PC⊂平面PCD,CD∩PC=C,所以OM⊥平面PCD.7.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棱DD1的中点.(1)证明:平面ADC1B1⊥平面A1BE;(2)在棱C1D1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B1F∥平面A1BE?证明你的结论.(1)证明如图,因为ABCD-A1B1C1D1为正方体,所以B1C1⊥面ABB1A1.因为A1B⊂面ABB1A1,所以B1C1⊥A1B.又因为A1B⊥AB1,B1C1∩AB1=B1,所以A1B⊥面ADC1B1.因为A1B⊂面A1BE,所以平面ADC1B1⊥平面A1BE.(2)解当点F为C1D1中点时,可使B1F∥平面A1BE.证明如下:易知:EF∥C1D,且EF=12C1D.设AB1∩A1B=O,则B1O∥C1D且B1O=12C1D,所以EF∥B1O且EF=B1O,所以四边形B1OE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1F∥OE.又因为B1F⊄面A1BE,OE⊂面A1BE.8.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棱DD1,C1D1的中点.(1)证明:平面ADC1B1⊥平面A1BE;(2)证明:B1F∥平面A1BE;(3)若正方体棱长为1,求四面体A1—B1BE的体积.(1)证明如图,连结AB1.因为ABCD—A1B1C1D1为正方体,所以B1C1⊥平面ABB1A1.因为A1B ⊂平面ABB1A1,所以B1C1⊥A1B.因为A1B⊥AB1,B1C1∩AB1=B1,所以A1B⊥平面ADC1B1.因为A1B⊂平面A1BE,所以平面ADC1B1⊥平面A1BE.(2)证明如图,连结EF,DC1,OE,B1F.由已知条件得EF∥C1D,且EF=12C1D.设AB1∩A1B=O,则B1O∥C1D且B1O=12C1D,所以EF∥B1O且EF=B1O,所以四边形B1OE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1F∥OE.因为B1F⊄平面A1BE,OE⊂平面A1BE,(3)解 VA 1—B 1BE =VE —A 1B 1B =13S △A 1B 1B ·B 1C 1=16. B 组 专项能力提升(时间:25分钟)9.在正四面体P —ABC 中,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给出下面三个结论: ①BC ∥平面PDF ;②DF ⊥平面P AE ;③平面PDF ⊥平面ABC .其中不成立...的结论是________.(填写所有不成立的结论的序号) 答案 ③解析如图,由题知BC ∥DF ,∴BC ∥平面PDF .∵四面体P —ABC 为正四面体,∴BC ⊥P A ,AE ⊥BC ,BC ⊥平面P AE ,∴DF ⊥平面P AE ,∴平面P AE ⊥平面ABC ,∴①和②成立.设此正四面体的棱长为1,则P A =1,AM =34,PM 2=PD 2-DM 2=⎝⎛⎭⎫322-⎝⎛⎭⎫142=1116,∴P A 2≠AM 2+PM 2,故③不成立.10.如图,过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木块上底面内的一点P 和下底面的对角线BD 将木块锯开,得到截面BDEF .(1)请在木块的上表面作出过点P 的锯线EF ,并说明理由;(2)若该四棱柱的底面为菱形,四边形BB1D1D是矩形,试证明:平面BDEF⊥平面ACC1A1.(1)解在上底面内过点P作B1D1的平行线分别交A1D1,A1B1于E,F两点,则EF为所作的锯线.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侧棱B1B∥D1D,B1B=D1D,所以四边形BB1D1D是平行四边形,B1D1∥BD.又EF∥B1D1,所以EF∥BD,故EF为截面BDEF与平面A1B1C1D1的交线,故EF为所作锯线.如图所示.(2)证明由于四边形BB1D1D是矩形,所以BD⊥B1B.又A1A∥B1B,所以BD⊥A1A.又四棱柱的底面为菱形,所以BD⊥AC.因为AC∩A1A=A,所以BD⊥平面A1C1CA.因为BD⊂平面BDEF,所以平面BDEF⊥平面A1C1CA.11.如图,P A垂直于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AD=P A=2,CD=22,E,F分别是AB,PD 的中点.(1)求证:AF∥平面PCE;(2)求证:平面PCE⊥平面PCD;(3)求四面体PECF的体积.(1)证明设G为PC的中点,连结FG,EG.∵F 为PD 的中点,E 为AB 的中点,∴FG 綊12CD ,AE 綊12CD ,∴FG 綊AE , ∴四边形AEGF 为平行四边形,∴AF ∥GE . ∵GE ⊂平面PEC ,AF ⊄平面PEC , ∴AF ∥平面PCE .(2)证明 ∵P A =AD =2,∴AF ⊥PD .又∵P A ⊥平面ABCD ,CD ⊂平面ABCD , ∴P A ⊥CD .∵AD ⊥CD ,P A ∩AD =A ,∴CD ⊥平面P AD .∵AF ⊂平面P AD ,∴AF ⊥CD .∵PD ∩CD =D ,∴AF ⊥平面PCD ,∴GE ⊥平面PCD .∵GE ⊂平面PEC ,∴平面PCE ⊥平面PCD .(3)解 由(2)知GE ⊥平面PCD , 所以EG 为四面体PEFC 的高,又EG =AF =2,CD =22,S △PCF =12PF ·CD =2, 所以四面体PEFC 的体积V =13S △PCF ·EG =223.。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题型总结及习题测试含答案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题型总结及习题测试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82fbf927284b73f342502a.png)
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一、基础知识1.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1)l1∥l2,说明两直线l1与l2的倾斜角相等,当倾斜角都不等于90°时,有k1=k2;当倾斜角都等90°时,斜率都不存在.(2)当k1=k2时,说明两直线l1与l2平行或重合.2.两直线垂直的判定(1)当两直线l1与l2斜率都存在时,有k1·k2=-1⇔l1⊥l2;当一条直线斜率为0,另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时,也有l1⊥l2.(2)若l1⊥l2,则有k1•k2=-1或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同时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零.3.如何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判断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时,要注意分斜率存在与不存在两种情况作答.二、典例剖析题型一直线平行问题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若两条直线斜率相等,则两直线平行.②若l1∥l2,则k1=k2.③若两直线中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存在,则两直线相交.④若两条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则两直线平行.规律技巧:判定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一定要考虑特殊情况,如两直线重合,斜率不存在等.一般情况都成立,只有一种特殊情况不成立,则该命题就是假命题. 变式训练1:已知过点A(-2,m)和B(m,4)的直线与斜率为-2的直线平行,则m的值为( )A.-8B.0C.2D.10题型二直线垂直问题例2:已知直线l1的斜率k1= ,直线l2经过点A(3a,-2),B(0,a2+1),且l1⊥l2,求实数a的值. 3 4变式训练2:已知四点A(5,3),B(10,6),C(3,-4),D(-6,11).求证:AB ⊥CD. 题型三 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例3:已知长方形ABCD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0,1),B(1,0),C(3,2),求第四个顶点D 的坐标.规律技巧:利用图形的几何性质解题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易错探究例4:已知直线l 1经过点A(3,a),B(a-2,3),直线l 2经过点C(2,3),D(-1,a-2),若l 1⊥l 2,求a 的值.错因分析:只有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的情况下,才有l 1⊥l 2k 1•k 2=-1,本题中直线l 2的斜率存在,而l 1的斜率不一定存在,因此要分l 1的斜率存在与不存在两种情况解答. 正解:三、基础强化训练1.下列命题①如果两条不重合的直线斜率相等,则它们平行; ②如果两直线平行,则它们的斜率相等; ③如果两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则它们垂直; ④如果两直线垂直,则它们斜率之积为-1.2.已知点A(1,2),B(m,1),直线AB 与直线y=0垂直,则m 的值为( ) A.2B.1C.0D.-1121122:l l ,k k 1.35k ,,53351,53a a k a a a a --==-⊥∴⋅---∴⋅=---=-Q 错解又3.以A(5,-1),B(1,1),C(2,3)为顶点的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以A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D.以B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4.已知l1⊥l2,直线l1的倾斜角为45°,则直线l2的倾斜角为( )A.45°B.135°C.-45°D.120°5.经过点P(-2、-1)、Q(3,a)的直线与倾斜角为45°的直线垂直.则a=________.6.试确定m的值,使过点A(2m,2),B(-2,3m)的直线与过点P(1,2),Q(-6,0)的直线(1)平行;(2)垂直.7.已知A(1,5),B(-1,1),C(3,2),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求D点的坐标.8.如果下列三点:A(a,2)、B(5,1),C(-4,2a)在同一直线上,试确定常数a的值.9.若三点A(2,2),B(a,0),C(0,4)共线,则a的值等于____.10. l1过点A(m,1),B(-3,4),l2过点C(0,2),D(1,1),且l1∥l2,则m=_______.题组练习一、选择题1、直线l 1:ax+y=3;l 2:x+by-c=0,则ab=1是l 1||l 2的 A 充要条件 B 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必要不充分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两条直线mx+y-n=0和x+my+1=0互相平行的条件是 A m=1 B m=±1 C ⎩⎨⎧-≠=11n m D ⎩⎨⎧≠-=⎩⎨⎧-≠=1111n m n m 或 3、直线xsin α+ycos α+1=0与xcos α-ysin α+2=0直线的位置关系是A 平行B 相交但不垂直C 相交垂直D 视α的取值而定4、已知P(a,b)与Q(b-1,a+1)(a ≠b-1)是轴对称的两点,那么对称轴方程是A x+y=0B x-y=0C x+y-1=0D x-y+1=05、已知直线mx+4y-2=0与2x-5y+n=0互相垂直,垂足坐标为(1,p),则m-n+p=A 24B 20C 0D -46、由三条直线3x-4y+12=0,4x+3y-9=0,14x-2y-19=0所围成的三角形是A 锐角不为450的直角三角形B 顶角不为900的等腰三角形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7、已知△ABC 中,A (2,4),B (-6,-4),C (5,-8),则∠C 等于 A 2740arctanB -2740arctanC +π2740arctan D -π2740arctan8、直线3x+3y+8=0直线xsin α+ycos α+1=0)24(παπ<<的角是A 4πα-B απ-4C 43πα-D απ-45二、填空题1、与直线2x+3y+5=0平行,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之和为10/3的直线的方程为________;2、与直线2x-y+4=0的夹角为450,且与这直线的交点恰好在x 轴上的直线方程为_____;3、直线过点A (1,)33且与直线x-y 3=0成600的角,则直线的方程为__ 三、解答题1、直线过P (1,2)且被两条平行直线4x+3y+1=0和4x+3y+6=0截得的线段长为2,求这条直线的方程。
空间中平行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练习题
![空间中平行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eb855f5dd36a32d737581d9.png)
1.如图,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异面直线1A D 与1BC 所成的角为A .30B .45C .60D .902.在下列命题中,不是公理的是( )A .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相互平行B .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C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此平面内D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 那么他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3.已知,a b 为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为两个不同的平面,且,a b αβ⊂⊂,给出下列结论:①若a ∥b ,则α∥β;②若α∥β,则a ∥b ;③若a ⊥b ,则α⊥β;④若α⊥β,则a ⊥b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 .0B .1C .2D .34.如图,ABCD -A1B1C1D1为正方体,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A .BD ∥平面CB1D1B .AC1⊥BDC .AC1⊥平面CB1D1D .异面直线AD 与CB1角为60°5.若a ,b 是异面直线,直线c ∥a ,则c 与b 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交B .异面C .平行D .异面或相交6.设,l m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A .若//,//,//m l m l αα则B .若,,//m l m l αα⊥⊥则C .若//,,//,l m l m αβαβ⊥⊥则D .若,//,,//,//m m l l αββααβ⊂⊂则7.在正方体''''D C B A ABCD -中,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 、11AC AD ⊥B 、11DC AB ⊥C 、1AC 与DC 成45角D 、11A C 与1B C 成60角请点击8.(本小题满分14分)如图,在三棱柱111C B A ABC -中,各个侧面均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D 为线段AC 的中点.(Ⅰ)求证:BD ⊥平面11A ACC ; (Ⅱ)求证:直线1AB ∥平面D BC 1;(Ⅲ)设M 为线段1BC上任意一点,在D BC 1内的平面区域(包括边界)是否存在点E ,使CE ⊥DM ,并说明理由.9.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N 分别是棱C 1D 1,C 1C 的中点.给出以下四个结论:①直线AM 与直线C 1C 相交;②直线AM 与直线DD 1异面;③直线AM 与直线BN 平行;④直线BN 与直线MB 1异面.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为 (填入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A BCD 1A 1B 1C 1D M N A B CD A 1 B 1 C 1评卷人得分三、解答题(题型注释)10.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侧棱PD⊥底面ABCD,PD=DC,E 是PC的中点,作EF⊥PB交PB于点F.(1)证明:PA∥平面EDB;(2)证明:PB⊥平面EFD.11.(本题满分14分)如图,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PD⊥平面ABCD,ADPD=,AF⊥PC于点F,FE∥CD交PD于点E.(1)证明:CF⊥平面ADF;(2)若OBDAC=⋂,证明//FO平面AED12.(本题满分14分)如图,ABCD是正方形,O是正方形的中心,PO⊥底面ABCD,E是PC的中点.求证:(1)PA//平面BDE;(2)平面PAC⊥平面BDE.PEDABCO参考答案1.D【解析】试题分析:如图所示,连接B1C,则B1C∥A1D,B1C⊥BC1,∴A1D⊥BC1,∴A1D与BC1所成的角为90°.故选:D.考点:异面直线及其所成的角2.A【解析】试题分析:选项A是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是由公理推证出来的,而公理是不需要证明的.B,C,D四个命题是平面性质的三个公理,所以选A.考点:点,线,面的位置关系.3.A【解析】试题分析:若两个平面内分别有两条直线平行,则这两个平面不一定平行,所以命题①错误;若两个平面平行,则两个平面内的直线可能平行或异面,所以命题②错误;若两个平面内分别有两条直线垂直,则这两个平面不一定垂直,所以命题③错误;若两个平面垂直,则两个平面内的直线可能平行、垂直或异面,所以命题④错误;考点:直线与直线、平面与平面的平行与垂直的命题判断.4.D【解析】试题分析:由BD∥B1D1,因此BD∥平面CB1D1成立;AC1在底面的射影为AC,由三垂线定理可得AC1⊥BD,由三垂线定理可知AC1⊥B1D1,AC1⊥CB1,因此有AC1⊥平面CB1D1;异面直线AD与CB1角为45°考点:1.空间线面的垂直平行关系;2.异面直线所成角5.D【解析】试题分析:因为a,b是异面直线,直线c∥a,可知c与b的位置关系是异面或相交,故选择D考点:异面直线6.C【解析】试题分析:若//m l ,//m α,则//l α或l α⊂,所以A 选项是假命题;若m α⊥,l m ⊥,则//l α或l α⊂,所以B 选项是假命题;若//αβ,l α⊥,//m β,则l m ⊥,所以C 选项是真命题;若m α⊂,//m β,l β⊂,//l α,则//αβ或α与β相交,所以D 选项是假命题.故选C .考点: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7.【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画出正方体的图形,结合选项进行分析即可.由题画出如下图形:11111AD A D C A D ∴∠,即为异面直线11A C 与AD 所成的角,而111C A D 45∠=︒,所以A 错; 因为11D C CD ,利平行公理4可以知道:11AB CD C D ,所以B 错;1DC AB,C AB ∴∠,即为这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而在1t R C AB 中,1tan 2C AB ∠=,所以C 错;111A C AC B CA ∴∠,即为异面直线11A C 与1B C 所成的角,在正三角形1B CA 中,1B CA 60∠=︒所以D 正确.考点:异面直线及其所成的角;棱柱的结构特征.8.(1)证明如下;(2)证明如下;(3)证明如下;【解析】试题分析:(1)由题可知,若证明线面垂直,则从线线垂直入手,若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则线面垂直;(2)证明线面平行由3种方法,平行四边形法,中位线法,构造辅助平面法,本题采用三角形中位线法,DO 是三角形AB 1C 的中位线,因此直线//1AB 平面D BC 1.(3)若证明线线垂直,应该从线面垂直入手,由(1),我们可知CE ⊥平面BC 1D .所以CE ⊥DM .试题解析:(Ⅰ)证明:因为三棱柱的侧面是正方形,所以AC CC BC CC ⊥⊥11,,C AC BC = .所以⊥1CC 底面ABC .因为⊥BD 底面ABC ,所以BD CC ⊥1.由已知可得,底面ABC 为正三角形. 因为D 是AC 中点,所以AC BD ⊥,所以⊥BD 平面11ACC A . 5分(Ⅱ)证明:如图,连接1B C 交1BC 于点O ,连接OD .显然点O 为1B C 的中点.因为D 是AC 中点, 所以1//AB OD .又因为∈OD 平面D BC 1,//1AB 平面D BC 1,所以直线//1AB 平面D BC 1. 10分(Ⅲ)在D BC 1内的平面区域(包括边界)存在一点E ,使CE ⊥DM 此时点E 是在线段1C D上. 证明如下:过C 作1CE C D ⊥交线段1C D 于E ,由(Ⅰ)可知⊥BD 平面11ACC A ,而CE ⊂平面11ACC A ,所以CE BD ⊥. 又1CE C D ⊥,所以CE ⊥平面D BC 1.又DM ⊂平面D BC 1,所以CE ⊥DM . 14分考点:①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②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9.②④【解析】 C 1A B C D A 1B 1 MEA B CD ABCO试题分析:由异面直线判定定理知:①直线AM与直线C1C异面;②直线AM与直线DD1异面;④直线BN与直线MB1异面,因为直线BN与直线AE平行,(E为DD1中点),所以③直线AM与直线BN异面.考点:异面直线判定定理10.(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1)连接AC,交BD于点O,连接EO,由底面ABCD为矩形可知,对角线交点O 为AC中点,又因为E为PC中点,所以EO∥PA,强调直线PA⊄平面EDB,而EO⊂平面EDB,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PA∥平面EDB,本问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知识,根据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只需在平面EDB内找到与PA平行的直线即可,证明时注意符号的表示要全,不要遗漏定理的条件;(2)由已知PD⊥底面ABCD,得PD⊥BC,又根据底面为矩形得:CD⊥BC,且PD∩CD=D,则BC⊥平面PCD,而DE⊂平面PCD,所以BC⊥DE,由已知条件PA=AD,且E为PC中点,所以DE⊥PC,而BC∩PC=C,所以DE⊥平面PBC.所以DE⊥PB,又根据已知EF⊥PB,且DE∩EF=E,所以PB⊥平面EFD.本问多次使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使用.试题解析:证明:(1)连接AC交BD与O,连接EO.∵底面ABCD是矩形,∴点O是AC的中点.又∵E是PC的中点∴在△PAC中,EO为中位线∴PA∥EO.而EO⊂平面EDB,PA⊄平面EDB,∴PA∥平面EDB.(2)由PD⊥底面ABCD,得PD⊥BC.∵底面ABCD是矩形,∴DC⊥BC,且PD∩CD=D,∴BC⊥平面PDC,而DE⊂平面PDC,∴BC⊥DE.①∵PD=DC,E是PC的中点,∴△PDC是等腰三角形,DE⊥PC.②由①和②及BC∩PC=C,∴DE⊥平面PBC.而PB⊂平面PBC,∴DE⊥PB.又EF⊥PB且DE∩EF=E,∴PB⊥平面EFD.考点:(1)线面平行判定定理;(2)线面垂直判定定理.11.(1)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1)证明线面垂直,一般利用其判定定理,即证线线垂直:由PD ⊥平面ABCD ,得AD PD ⊥由,,AD PD AD DC PD DC C ⊥⊥=,PD DC PDC ⊂面⊥⇒AD 平面PDC ,CF PDC ⊂面CF AD ⊥⇒由C CF AF CF AF CF AD =⊥⊥ ,,,AF CF ADF ⊂面⊥⇒CF 平面ADF (2)证明线面平行一般利用其判定定理,即证线线平行:因为AD=PD ,由(1)知,F 为PC 中点,从而//AP FO ,因此由,AP ADE ⊂面FO ADE ⊄面得//FO 平面AED试题解析:(1)由PD ⊥平面ABCD ,得AD PD ⊥(1分)由C DC AD DC AD PD AD =⊥⊥ ,,⊥⇒AD 平面PDC(3分,少一个条件扣一分)CF AD ⊥⇒(1分)由C CF AF CF AF CF AD =⊥⊥ ,,⊥⇒CF 平面ADF (2分)(2)因为AD=PD ,由(1)知,F 为PC 中点 从而//AP FO ,因此由,AP ADE ⊂面FO ADE ⊄面得//FO 平面AED ,本小题方法较多,关键采分点是证明线面平行的相关要素考点: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线面平行判定定理12.见解析【解析】试题分析:(1)连接OE ,OE||PA ,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证得PA||平面BDE ;(2)由PO ⊥底面ABCD ,可得PO ⊥BD ;底面为正方形,可得BD ⊥AC ,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BD ⊥平面PAC ,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得平面PAC ⊥平面BDE .试题解析:(1)连结OEO 是正方形的中心O AC 是的中点 又E 是PC 的中点 OE 是PCA 的中位线 OE||PA又OE 平面BDE,PA平面BDE PA||平面BDE;(2)PO⊥底面ABCD ,BD平面ABCD PO⊥BD 又BD⊥AC AC PO O BD⊥平面PAC又BD平面BDE平面PAC⊥平面BDE.考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平行垂直证明练习
![平行垂直证明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e9ab3090caaedd3382c4d325.png)
平行垂直证明练习1.空间四边形ABCD 中, E,F,G,H 分别为 AB,BC,CD,DA的中点.求证: AC// 平面 EFG.EAHDGBF2. 空间四边形ABCD 中, E,F,G,H 分别为 AB,BC,CD,DA的中点.求证: EF //平面 BGH.CAHEDGBFC3.在四棱锥P-ABCD 中,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E 为 PC 的中点, O 为 BD 的中点 .求证: OE //平面 ADPPEDCOA B4.在四棱锥P-ABCD 中, ABCD 为平行四边形, E 为 PC 的中点 .求证: PA//平面 BDEPEDCAB5.正方体ABCD A1 B1C1 D1中, E, G 分别是 BC, C1D1中点.求证: EG // 平面BDD1B1D1GC1A1 B 1DCEAB6.如图,在四棱锥O ABCD 中,底面 ABCD 四边长为1的菱形,M 为 OA 的中点, N 为BC 的中点证明:直线 MN‖平面 OCD ;OMADB N C7.在四棱锥P-ABCD 中,底面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E,F 分别是 AB , PD 的中点 .求证: AF // 平面 PCEPFE A DB C8.如图,E, F , O 分别为PA,PB,AC的中点.G是OC的中点,证明:FG / /平面BOE9.正方体 ABCD —A 1B1C1D 1, O 是底 ABCD 对角线的交点.求证:〔 1〕C1O// 平面 AB 1D1; D1 C1A1B1DCOA B10.如图, ABCD— A1B1 C1D1是正四棱柱 . 求证: BD⊥平面 ACC1A1 ;D1C 1A1B1D CA B11.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正方形,PD底面ABCD,点E 在棱 PB 上 .求证:平面AEC平面PDB;12.如图,三棱柱ABC A1 B1C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且A1 A底面ABC,D为C1C 的中点, AB1与 A1B 相交于点O,连结OD,〔 1〕求证:OD //平面ABC;〔2〕求证:AB1平面A1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