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审判现象研究

合集下载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后真相时代是指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于所谓的真相和虚假信息难以辨别,真相和谎言被混淆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舆论反转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现象,更是社会价值观失范的表现。

本文将从失范和反思两个方面来探讨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

我们来谈谈失范。

在后真相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成本变得越来越低,同时网络媒体的出现也加剧了虚假信息的传播范围。

舆论反转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过度相信并传播了一些不准确的信息,导致整个舆论走向了极端。

比如在疫情期间,有关病毒起源、医疗措施等方面的信息一度被放大或曲解,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恐慌和混乱。

还有一些虚假新闻和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进而在舆论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失范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价值观的混乱。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人们往往只愿意相信自己所愿意相信的事实,而对于一些不符合自己认知的信息则持怀疑态度。

这种单一化的认知方式导致了自我封闭的思维方式,进而导致了对于真相和谎言的混淆。

这种混乱的价值观,使得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们往往成为了舆论的受害者,他们的认知被一些不实的信息左右,最终导致了舆论的偏离。

我们来谈谈反思。

面对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我们需要深刻反思。

首先是关于媒体的责任。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应该更加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对于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媒体应该慎重对待,不可随意放大和解读。

需要加强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监管,打击一些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

其次是关于个人的素质。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个人应该具备一定的辨识能力,对于一些传言和不实消息应该持怀疑态度,并经过自己的判断来接受信息。

也应该注重教育培养一些基本的辨识能力,使得人们在面对信息时能够进行思考和甄别。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有责任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监管。

对于一些违法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和人员,应当严肃处理。

后真相时代中的网络舆情研究

后真相时代中的网络舆情研究

后真相时代中的网络舆情研究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们面对的每一条信息都可能是虚假的,难以分辨真伪。

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舆情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后真相时代中的网络舆情研究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挑战和应对之策。

一、后真相时代的网络舆情特点1.信息泛滥:在互联网上,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被发布和传播。

这些信息包括新闻、观点、谣言、假新闻等,而且它们以惊人的速度传播。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很难判断一条信息的真伪。

2.信息碎片化:互联网上的信息通常是碎片化的,人们很难获得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信息来源。

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假信息的误导。

3.信息操纵:在互联网上,有一些组织和个人会刻意操纵舆情,发布假新闻,通过挑选性报道和编辑,来误导公众的认知。

这种信息操纵的行为向公众传递了虚假的信息。

4.信息焦虑:在面对这么多信息的情况下,人们常常感到信息焦虑,不知道该相信哪些信息,不知道怎样判断信息的真伪。

在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1.信息真伪难辨:由于互联网上信息的碎片化和泛滥,信息真伪难辨,使得网络舆情研究者很难判断一条信息是否可信,难以进行客观的研究和分析。

2.信息传播速度快:假新闻和谣言在互联网上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很难及时制止。

一旦这些虚假信息被传播出去,就很难挽回。

4.信息焦虑影响研究:信息焦虑的影响会使网络舆情研究者慎重对待一些信息,它们可能会放弃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虽然网络舆情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1.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公众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只有通过提高公众的网络素养,才能有效防范虚假信息的传播。

2.开展真相核查:针对互联网上流传的谣言和假新闻,可以开展真相核查工作,找出真相,并及时公布。

3.加强信息监管:加强对互联网上信息发布的监管力度,打击发布假新闻的行为,维护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a。

“后真相" 时代 的舆论 引导策 略研究
文 /王 松 林
摘要 :后 真相 是 指在 互联 网新媒 介发 展 背景 下 ,公众 对事件 真相 的认 知 和判 断会 忽视 事件 的 真 实状 况 ,受 到情 感 、情绪 的影 响 ,并倾 向 于表达 对 事件 的情绪 化立 场和 观点 ,这 对舆 论 引导形 成 了新 的挑 战 。为此 ,后 真相 时代 的舆 论 引导 ,需要发 挥 主流媒 体 的舆论 引 领责 任 ,及 时传播 权 威新 闻事 实 ;把 握 公众 信 息认知 规律 ,注重公 众情 绪 的理性 引导 ;合 理规 划社 会正 向舆 情信 息 ,及 时化 解 负面舆 情 。

发 展 ,每 个个 体 都是信 息 的发 出 者和 接收 者 ,信 息 的传 播

发挥 主流 媒 体 的舆 论 引领 责 任 。及 时传 播
打 破 了时 间 、空 间的 局限 ,在 热 门事件 尤其 是敏 感 型事 件 权 威 新 闻 事 实
的传 播过 程 中 ,网 民往 往 受 “刻板 印象 ” 的影 响 ,忽视 对
形 成 网络舆 情 。政府 若 无视 “后 真相 ” 时代 的情绪 化 话语 环 效 应 ” “日晕 效 应 ” 等 ,是一 种 社 会 认 知 偏 差 ,指 当
表 达 ,对反 映 出的 问题 不 闻不 问 ,会 使公 众产 生抵 触 叛逆 认 知 者 对 一 个 人 的 某 种特 征 形 成 好或 坏 的 印象 后 ,还 倾
用 ,发 挥 其 “铁 肩担 道 义 ”的社 会责 任 ,将 事实 真相 告知 果 公 众 对 组 织 的 某 一 方 面 认 知 是 正 面 的 ,那 么这 种 正 面
的特 征 ,对公 众 意见 进行 社会 整合 。 “后 真相 ” 时代 的社 舆情 的形 成和 扩散 中心 ,尤 其是 负 面消 息经过 个人 的 网络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以“江歌案”为例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以“江歌案”为例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以“江歌案”为例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特点及引导策略——以“江歌案”为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后真相时代”,舆论的传播和引导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承认,舆论的特点和传统时代有了明显的差异,如何有效引导舆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以“江歌案”为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的特点,并探讨相关的引导策略。

“江歌案”是指2011年日本东京发生的一起凶杀案,暴露出的两国司法和舆论的矛盾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起案件发生后,网络舆论迅速形成了极大的压力,使得两国的公众舆论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那么,在后真相时代下,舆论有哪些特点呢?首先,网络舆论呈现出高度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个人博客等途径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网络舆论不再受限于传统媒体的意见主导,而呈现出了高度多元的特点。

在江歌案中,关于案件真相的解读和对不同方面的评判意见各异,形成了各种立场和观点的碰撞。

这也使得舆论的引导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其次,虚假信息的传播成为了网络舆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虚假信息、谣言和煽动性言论往往能够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甚至混淆覆盖事实真相,引发公众的恐慌和焦虑。

在江歌案中,各种关于案件的虚假信息不断涌现,引发了一系列的舆论波动。

这也是“后真相时代”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在虚假信息的迷雾中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和判断事实。

此外,情绪化和极端化的舆论氛围也是后真相时代下舆论的显著特点。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互联网环境的碎片化特点,使得舆论的传播更加容易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

在江歌案中,涌现出一些过激言论和情绪化的评论,导致了舆论氛围的极端化。

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冷静客观的立场,引导舆论朝着合理和理性的方向发展,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在后真相时代如何有效引导舆论呢?首先,传媒机构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对信息的筛查和核实。

后真相时代热点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后真相时代热点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后真相时代热点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一、后真相时代的概念与特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真实性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导致了一个被称为“后真相时代”的新现象。

后真相时代是指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往往难以分辨真实与虚假,从而使得事实真相变得模糊不清。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中,公众对于信息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的整体下降。

信息传播速度快: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下,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这使得人们在面对大量信息时,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了解和分析,从而导致了对真实性的误判。

信息来源多样:在后真相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包括社交媒体、网络论坛、新闻报道等。

这使得人们在面对信息时,很难辨别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

公众情绪化:在后真相时代,由于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判断,人们往往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容易产生情绪化的判断。

这使得舆论很容易被操控,导致社会舆论的极化。

权威主义减弱:在后真相时代,传统的权威主义观念逐渐削弱,人们对于权威的信任度降低。

这使得人们在面对信息时,更加倾向于相信那些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忽视其他可能真实的观点。

媒体角色转变:在后真相时代,媒体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解释者,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在后真相时代,媒体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很难再保持过去的高度公信力。

这使得媒体在传播信息时,更容易受到政治、商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信息的失真。

后真相时代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来源多样、公众情绪化、权威主义减弱和媒体角色转变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会辨别真实与虚假,以应对后真相时代的挑战。

1. 后真相时代的定义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

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媒介融合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的原因及对策探析◎高宇[摘要1随着后真相时代的到来,诉诸情绪与情感占据思想上风,人们更关心立场、情绪和利益,非理智的思考和情绪的宣泄造成舆论狂欢的无序状态。

情绪引发一系列舆论行动,体现了网民对热点事件的关注,表达了对权利的诉求,但极化的情绪共振加剧了舆情反转、网络谣言的滋生,为真相的挖掘增添了难度。

本文将结合“罗某某被曝强奸事件”这一舆情反转现象进行成因探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规避后真相时代下舆情反转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舆情反转网络舆论[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互联网技术的勃兴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新媒体平台为公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诉求渠道,其中微博作为主要的爆料平台,实现了舆情的酝酿和传播。

舆情反转是指公众态度随着新闻事件真相和细节的逐渐披露而呈现截然相反的反转,其作为一种新闻传播现象,逐渐成为网络热点事件的演进常态,在倒逼真相的同时所投射的社会深层问题不容忽视。

近一段时间随着鲍毓明事件、李心草事件、杭州女子失踪案、华南理工教师疑似强奸事件、清华学姐事件等案件的频发,都将舆论导向推至两性问题上,性别 刻板印象令人们难以分辨事实真假。

其中“罗某某被爆强奸”一案,从人们对罗某某的集体声讨再到事件出现反转,体现了后真相时代下诉诸情感的控告引发网民的愤怒和同情,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推迟了真相的到来。

一、事件分析(一)事件回顾“罗某某被曝强奸事件”起源于2020年8月,一位网名 为@加油吧V icky的女生通过在微博发文爆料了自己遭受男友强奸一事,除确立恋爱关系是被迫外,她还控诉罗某以职务之便多次性侵其他女生等行为。

事件曝光后,“罗某某”这个名字随着大众的愤怒和对女生的同情冲上热搜,引发 了众多热议。

然而之后罗某澄清文章的发布令事件走向反转,最后女生梁颖发出“罗某某没有强奸我”这一博文,令吃 瓜群众大跌眼镜,网络上一片哗然。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1. 引言1.1 背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这种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真相和谣言的混杂,导致舆论的不稳定和易被操纵。

进入后真相时代,虚假信息和谣言频频传播,舆论反转现象愈发频繁,导致社会舆论风向时常变化,人们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产生质疑,造成了舆论失范的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反转现象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往往容易被一时的热点话题所带动,盲目相信并传播信息,而忽略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种盲目跟风的行为往往会导致舆论的极端转变,从而扭曲事实真相,甚至造成不良后果。

为了更好地规范舆论反转现象,我们需要对后真相时代的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找到合适的规范措施,建立健康良性的舆论环境。

【内容到这里结束,总字数为2000字】。

1.2 问题引出在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力量日益凸显,舆论反转现象层出不穷,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这种背景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舆论反转不仅仅可能给个人、组织带来负面影响,还有可能扭曲事实真相,影响社会公共舆论的正常运转。

如何规范舆论反转现象,建立健康良性的舆论环境成为当务之急。

问题引出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后真相时代,舆论反转现象频繁出现,但往往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碎片化、信息传播速度过快而导致。

这种现象容易让人们在舆论风波中迷失方向,无法准确判断事实真相。

由此引发的舆论失范问题也日益突出,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入反思。

为了解决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问题,我们需要全面分析后真相时代的特点、典型案例分析、失范现象的原因分析,并提出规范舆论反转现象、建立健康良性舆论环境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可以化解舆论反转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后真相时代。

在这个时代,真相已经不再是权威和可靠的,而由于信息的涌入和碎片化,公众的认知往往被舆论所左右,甚至导致“舆论反转”的现象。

舆论反转,即原先舆论一致的某一事件或话题,在一定时间后发生变化,公众对该事件或话题的观念、态度和看法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这一现象不仅暴露出了公众在信息获取与判断上的盲点,更是导致了社会舆论的失范与混乱。

本文试图就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对舆论反转所导致的失范与反思进行探讨。

一、舆论反转现象的表现在后真相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变得更快,信息的获取渠道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大家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和获取信息。

信息的主导权已经渐渐转移到了大众手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公众的信息获取途径相对更加多元,公众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也更大,这使得舆论的变化更加迅速。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事件的舆论走向变得更加模糊和不确定。

很多时候,舆论反转都是在一定时间段内突然发生的,前一刻某一话题或事件受到一致的关注和认可,而在另一刻则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发生180度的转变。

这种情况在网络上尤为突出,一些事件可能在短短几小时内就被刷爆,然后在舆论的推动下出现瞬间的反转。

这种现象无疑给社会舆论带来了混乱和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1. 信息的碎片化和过度包装在后真相时代,信息的碎片化和过度包装使得公众获取信息的时候难以得到全面和客观的真相。

很多时候,人们只能看到一个事件的某一个片段或侧面,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可能又会有另一个片段或侧面的信息涌现出来,这就很容易导致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和态度出现变化。

一些媒体和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往往对事件进行过度包装和渲染,以至于事件的真相被掩盖,公众在这种信息的包装下容易受到误导和操纵,这也是舆论反转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型在后真相时代中对舆论的影响--以“江歌案”为例

原型在后真相时代中对舆论的影响--以“江歌案”为例

视听2021.3|新闻与传播三、叙述角度“叙述角度体现的是一种叙述者和所叙述事件的表述关系。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Genette )抛开以往的“人称”而采用“聚焦”一词来研究叙述视角,并将其分为零焦点叙事、内焦点叙事和外焦点叙事三种。

零焦点叙事即全知视角,它是指叙述者比任何人物都知道得多,这种叙述视角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视野无限开阔,灵活自由,对事物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叙述,叙事朴素明晰,观众能够一目了然;但也正因为其全知性,所带来的强烈的主观性就成为其缺点。

内焦点叙事即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其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如叙述者是旁观者、目击者等,因为叙述者身临其境,故可信度高、亲切性强,但会只局限于叙述者自己的所见所感。

外焦点叙事也称观察视角,即叙述者仅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无法解释和说明人物隐藏的一切,其叙事直观,客观色彩突出,但会造成认知不全面的后果。

三种视角有利有弊,而为更好讲清事物的发展变化,三种视角结合运用会让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观众也能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抗生素的警告》通过运用有限视角叙事来阐明作品的主旨,调查记者和当事人(如主任和医生)两者交叉进行讲述,既让观众明白了抗生素的科学原理、历史发展,又全面剖析了抗生素滥用的社会原因,全方位的叙述与当事人讲述的高可信度使调查报道更有说服力,主题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四、结语对于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应从结构安排、信息选择、叙述角度三方面进行分析。

合理的结构安排会让作品的主题表达更有力,更能反映出事实的本质;信息选择的排优组合可以满足观众全方位的信息需求;多种叙事角度的融合能让作品的客观性、新闻性、故事性实现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1.赵凯.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叙事探究[J].山西青年,2017(16):254.2.韩文婷.央视《新闻调查》的叙事解读[J].新闻世界,2014(08):26-27.3.朱彦.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主题的形成与表达[J].青年记者,2018(35):59-60.4.杜庆敏.浅谈如何从结构上对新闻视听作品进行研究分析[J].科技传播,2019(23):39-40.(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非理性思想观念,它通过公众共同的文化与意识潜藏在脑海中,影响公众对一类事物的判断。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舆论的力量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

在这个“后真相时代”,舆论的反转现象成为了一种常态,一些原本被认为是真相的事件,经过舆论的操纵和引导之后,往往会被扭曲成另一番面貌。

这种失范的现象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也损害了公众的信任和价值观。

对“舆论反转”现象进行反思,找出其失范的原因,并寻求解决之道,显得十分迫切。

我们需要了解“舆论反转”的定义和特征。

舆论反转,是指原本某一事件或个人被公众一边倒地支持或谴责,之后由于各种外部因素,导致公众的观点和态度发生逆转,对事件或个人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舆论反转的特征在于其突然性和剧烈性,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内引发舆论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这种反转现象往往是由于外界信息的涌入和观点的改变所造成的,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下,舆论反转的现象更加普遍和频繁。

那么,“舆论反转”现象失范的原因何在?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是其信息的碎片化和片面性。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往往只看到了事件的一部分,有时甚至是不真实的信息或谣言。

这种不完整的信息很容易造成公众对事件的误解和偏见,从而导致舆论的扭转。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往往会形成“同质性团体”,即只愿意听从同一观点的人,从而导致信息的封闭和片面。

社交媒体的匿名性和言论自由也为舆论的失范提供了土壤。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可以匿名发表言论,不顾言辞的犀利和言论的负面影响。

这些原因导致了舆论反转的发生,使原本的事件或个人被误导和诋毁,而无法还原真相。

对于“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我们需要进行反思并找出解决之道。

建立真实、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渠道是关键。

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在各类信息传播平台上建立信息发布渠道,向公众发布真实的信息,遏制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提高公众的信息辨识能力,让公众学会甄别信息的真伪。

媒体和新闻机构可以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正确的信息获取和传播观念。

主体自律:后真相时代媒体舆论审判的规制路径

主体自律:后真相时代媒体舆论审判的规制路径

声屏世界2023/9实践与创新主体自律:后真相时代媒体舆论审判的规制路径阴苏旭阳摘要:“后真相”一词通常被用来形容畸形的舆论生态,在舆论当中,相对于客观事实,情感及个人价值观对形成民意具有更为明显的影响,公众在网络上肆意发声,利用自媒体平台形成舆论导向。

在众声嘈杂之中真相往往被淹没,这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舆论审判,影响了司法独立,妨碍了司法公正,损害了司法权威,伦理与法律的平衡界限被打破。

新闻事件报道的媒体在规制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审判中应承担主体责任,培育新闻工匠精神,强化大众意识与媒介素养;利用技术建构规则,嵌入伦理因素到技术之中;回归新闻价值本位,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通过以上几种路径,充分满足社会需要和公众期盼,助力司法公正审判。

关键词:主体自律后真相时代舆论审判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整合营销传播视域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实践误区与核心路径”(编号:2019030503009)。

主体失范:后真相时代舆论审判的成因经济利益驱动,吸引受众眼球。

在当下的移动互联时代,众多新媒体平台占据了公众的大部分时间,成为了公众接收新闻事件并发表看法的第一渠道,导致新闻舆论的产生。

随着媒体融合转型,传统媒体的市场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不断创新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变现,众多传统媒体也开始遵循“流量至上”的原则,一些新闻工作者运用标题党、假新闻、炒作等一系列违背新闻职业操守的手段在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类文章、视频等吸引受众眼球,从而获取流量,获得经济利益。

新媒体平台发展迅速,如何分得一块“蛋糕”成为了传统主流媒体创新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传统主流媒体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那些容易引起公众关注或极具敏感性的社会事件,就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主要对象,第一时间发布报道吸引公众眼球成为了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首要任务。

在这不得不谈到注意力经济,注意力经济又称眼球经济,是指由注意力所形成的经济模式。

1997美国的迈克尔·戈德海伯发表了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分析--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分析--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分析——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马迪(西安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6244)摘要: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新闻事件呈现出“后真相”的特点,理性思维一次又一次被冲击,情感越过事实成为事件主导因素。

2018年"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后所呈现出的极端、蛮横的道德审判以及舆论失焦等问题,使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与引导面临着严峻考验。

如何突破“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困境,实现社会良性舆论互动,成为媒体和社会大众越来越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讨论“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特点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加强新闻专业主义、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提高公民网络素养等策略,来增强舆论引导力,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2024年,美国传播学者拉尔夫•凯伊斯提出了“后真相时代”(Post-truth)的概念,认为人类不只是拥有真相和谎言,还有一大堆模棱两可的说辞,既不能算作真相,又不能归为谎言[]。

2212年,罗伯茨提出"后真相政治”(Post-truth politics)一词,把它看作是一种新的政治文化,认为“媒体报道、公众舆论与政策讨论完全脱钩”[]。

2216年“后真相”这一词汇跳出了政治学概念范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突出特征,即为“真相”变得不再重要或者处于次要位置,“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的影响”的情形[]。

新媒体时代,“人人拥有麦克风”,传播过程中信息“噪音”也不断增加,使得原本事实真相逐渐褪色甚至不再重要,更重要的则是在事件发展过程当中大众情绪的释放与宣泄,以及由此渐渐形成的社会舆论。

这些重要因素成为了引导事件发展的“方向盘”,人们不再关注事件结果在何“目的地”,而是把目光放在了事件本身的发展趋势是否会与人们内心对事件发展的期待所接轨。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真相(post-truth)时代。

在这个时代,真相并非是社会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情感、偏见和个人信仰的产物。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反转”现象就凸显了出来。

所谓“舆论反转”,即是指一个事实或观点在公众舆论中被扭曲、曲解,常常与事实背道而驰。

这种失范现象,不仅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还会给个人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反思。

我们需要认识到“舆论反转”现象的严重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质量得到了提高。

相反,大量的信息出现了失真、曲解的情况,使得原本客观真实的事实和观点被改变了。

这不仅会导致公共舆论的偏离,还会使得社会的合理诉求无法得到满足。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舆论反转现象制造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利益,甚至对社会安全造成威胁。

我们必须意识到“舆论反转”现象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舆论反转”现象的根源。

造成“舆论反转”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信息传播的普及和快速发展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互联网的普及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大大增加。

这也带来了信息容易被篡改和歪曲的问题。

诸如利益攸关、篡改历史、敌对心理等心理和社会因素也是造成“舆论反转”的原因。

有些人出于权力、金钱、名誉等利益,故意扭曲事实,制造假新闻,误导公众。

一些人出于个人情感、主观偏见,也会对事实进行曲解。

导致“舆论反转”的根源有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系统性问题,需要深入挖掘和解决。

接下来,则需要我们对“舆论反转”现象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治理。

面对“舆论反转”现象,我们既不能一味地进行监管,也不能对此置之不理。

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造谣者和虚假信息制造者的惩处力度,加强对互联网等信息平台的监管,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社会应该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和监督,鼓励公众自觉维护真实信息和公共利益。

浅析“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范本模板】

浅析“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范本模板】

(一)。

“后真相”时代:夏莹(2016):“后"(post)被附加在“现代主义"之前所构筑的“后现代思潮”(post—modernism)其本意指一种彻底的思想断裂,同时也遗憾着面对这一思潮之观念的迷茫,但这一命名方式让以此方式命名的思潮都带上了理论的原罪:即所有附带post的明明都与“无可命名”的非确定性相关联.王金林(2017)解释认为,在形成民意方面,相比情感与个人信念,事实或真相无足轻重。

;倘若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捏造事实或真相;其主要原因在于谎言败露无政治代价,反而可能大获政治红利。

并且给出了后真相政治兴起的动因:一方面是全球化为其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造成国家内部不平等,贫富悬殊,两级分化;另一方面,民粹主义直接催生了后真相政治。

事实必须服务于和服从于立场;此外,社交媒体为后真相政治兴起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

社交媒体的流行使事实来源多元化,每个用户都可以就任何问题发声,不同渠道有不同诉求,不同诉求有不同的利益,事实和真相在众声喧哗中隐而不现。

社会文化方面,后现代理论掏空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哲学根基,为后真相的兴起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二)。

媒体和”后真相”时代的关系是什么呢?陈龙(2017)解释道,社交媒体乱象是后真相时代的主要推手,其颠覆媒体固有价值观的行为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一是被商业逻辑主宰的社交媒体界面充斥着谎言和假新闻.二是社交媒体没有社会责任,在虚拟公共空间,人们为换取点击率不断降低底线,发布你想知道的内容来迎合原有观点,加强偏见,导向极化社会,由此导致更严重的社会异化.由于社交媒体天然的传播属性,比严肃的事实报道,以惊惧愤怒或惧怕为情感色彩的消息总能得到更广泛传播,中立客观的报道难得到共鸣。

符合既定口味的大量同质化信息将人们包在过滤气泡中,不明事理的人看到的内容越多,自身越偏执,造成群体非理性情绪不断蔓延强化。

(三)“后真相”给新闻专业主义带来的危机和新闻价值的改变南塬飞雪,胡翼青(2017)新闻专业主义在后真相时代存在的危机就是公众不再以真相作为自己观念和行动的起点,代之以体验诚意和狂欢.受众不关心真相,甘愿陷在变动不安的情绪和立场的狂欢中不可自拔,在没有事实依据前提下不负责任地发表意见。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摘要】在后真相时代,舆论反转现象日益频发,引发社会关注。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问题意识入手,探讨舆论反转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舆论反转现象背后存在失范问题,激起人们的反思与担忧。

分析失范现象的原因,提出应对失范现象的建议,供社会参考。

结论部分对失范现象进行反思与展望,总结回顾文章观点。

文章旨在引发人们对舆论反转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促进社会更加理性和公正地面对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 舆论反转, 失范, 原因, 反思, 应对, 解读, 分析, 建议, 反思与展望, 总结回顾。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后真相时代,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前所未有地扩大。

在这个背景下,舆论反转现象逐渐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之一。

舆论反转指的是原本某一方的声音被扭曲或被颠倒,从而导致原本被认为正确的事实或观点被质疑或否定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当前社交媒体普及的时代尤为突出,一条消息或言论的扩散速度之快,使得舆论的走向变得更加不可掗。

在这种情况下,舆论反转现象不仅对个体造成影响,也会对整个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舆论反转现象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失范现象的深刻反思。

失范是指某种行为或原则与社会公认的准则、规范背离或不符,导致权力或权威受到质疑和挑战的现象。

在舆论反转的背景下,失范问题更加凸显出来,人们开始反思失范现象的根源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如何减少失范现象的发生,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1.2 问题意识在后真相时代,舆论反转现象频繁出现,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舆论的力量日益凸显,而舆论反转现象的出现则暴露了一些失范问题。

问题意识方面,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舆论反转现象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过去,公众舆论多以媒体为主导,信息相对单一,而今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信息源头大量涌现,传播速度飞快,这种变化给舆论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公众在接受信息时,往往容易被一时的热点所影响,导致了舆论的快速反转,而这样的现象对社会秩序和公共舆论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

后真相时代下的舆情反转和传媒自律1. 引言1.1 定义后真相时代后真相时代是指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信息真假难辨、虚假信息泛滥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们往往只看到信息的表面,而很少深究其背后的真相。

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和新闻媒体,大量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被传播和扩散,导致舆论的波动和情绪的波动。

后真相时代下,人们往往容易被虚假信息和谣言所误导,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也受到了挑战,使得舆情反转和信息碎片化成为常态。

在这个时代中,人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需要批判性地思考和辨别信息的真伪。

传媒在后真相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筛选者和引导者。

传媒在后真相时代中应该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倡导真实客观的报道,引导公众正确看待信息,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

传媒也应该加强自身的自律和监管,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和专业水平,更好地适应后真相时代的挑战和变革。

1.2 传媒在后真相时代的作用传媒在后真相时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传媒的影响力也愈发凸显。

传媒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舆论引导者和社会监督者。

在后真相时代,传媒对于揭露真相、监督权力、引导舆论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传媒在后真相时代起到了揭露真相的作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假新闻、谣言、误导性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给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带来了困扰。

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承担着筛选真伪信息、传播真相的责任。

通过深度调查报道、事实核实和权威解读,传媒可以帮助公众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舆论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传媒在后真相时代还具有监督权力的作用。

随着信息透明度的增加,人们对于政府、企业等各类权力机构的行为更加关注。

传媒作为第四权力的代表,承担着监督权力的责任。

通过报道问题、揭露弊端、追踪事件,传媒可以促使权力机构尊重公众利益、规范自身行为,确保社会的公正和平衡。

总的来说,传媒在后真相时代扮演着扬善扬恶、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

后真相时代下“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与反思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信息的快速传播,我们正处在一个后真相时代。

在这个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而在这种环境下,“舆论反转”现象层出不穷,一些本来应该受到谴责的行为却被包装成了正义的行为,一些被误解的人也因此遭受不公。

“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成因有很多,首先是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速度过快,使得一些没有经过核实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

这使得一些本来并不重要的细节变得非常突出,成为了舆论焦点。

其次是人们趋向于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事情,而忽视真相。

一些人利用“舆论反转”现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意地扭曲事实,误导公众,甚至制造假新闻。

而面对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反思。

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

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我们需要多方核实,多听取不同的声音。

我们需要理性对待舆论,不要盲目跟风。

对那些散布虚假信息、歪曲事实的人和媒体,我们需要保持警惕,避免受到误导。

实际上,“舆论反转”并不总是带来正面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和不公的对待。

比如有些人因为故意传播错误信息而被大量的人攻击,而受到不公的对待。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避免它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一现象的失范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真相,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对待舆论,不要被所谓的“热点”迷惑,而是用心去思考,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问题。

社交媒体平台也应该加强信息的管理,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监管,遏制“舆论反转”现象的滥用。

面对后真相时代下的“舆论反转”现象的失范,我们需要加强自己的辨别能力,理性对待舆论,同时对那些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人和媒体保持警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舆论反转”带来的不良影响,让社交媒体成为信息交流和社会正能量的平台。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剖析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剖析

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剖析后真相时代是一个情绪大过事实的时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分析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为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寻求后真相时代舆论引导的正确策略有重要的意义标签: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舆情引导一、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特点(一)后真相时期舆论传播格局发生本性变化后真相这个时期主流舆论信息传播的格局主要有四化,分别代表的是信息传播体系碎片化、去中心化、圈层化和偶像化[1]。

舆论信息系碎片化的结果是多元信息传播主体共同生产的结果信息过度的竞争,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轻脉络、重细节、难以找到可追溯的来源;信息的去中心化,是文本、表征和各种符号都被认为是开放的理论动态系统,对于任何事物哪怕仅仅是”真相”所需要做的各种阐释都是可以说具有无限多样的形式和可能性,在具体的舆论传播实践中,全球化并未完全朝向舆论资源整合的方向推进与发展;圈层化则主要是因为舆论传播场域具有的自囿性与排外性,这在全球化的微信、微博中可以体现网络舆论的圈层化越加明显,人们基于多种本质性因素共同搭建了形形色色具有不同年龄、爱好、职业等特征的”圈”与”群”,”圈”与”群”效应中的”过滤气泡”与”回音壁”的效应相当的显著,同一种的声音、价值观往往会在圈内或群内不断地得到传播、强化、动员,促使圈内的共同体成员对其他圈群产生强烈的依附感、轻信感与自我认同感,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将更加自我封闭与固化,这就很容易直接导致极端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与蔓延;舆论偶像化是”谁说的”比”说什么”更重要,用”谁说的”来直接可以决定一个人们到底是否能够相信,有”我支持的人所说的就是真的”这种自信心态。

舆情信息分析维度研究的思维范式也从以往的单向多维度的信息情感性和双向信息行为分析性的维度逐渐双向转化而成为”信息-情感-关系-行为”的多元分析维度。

(二)利益驱使内容上的真假同构性随着网络的普及加快了舆情传播和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11), 1965-1970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9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19.811269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Public Opinion Trial in the Post-TruthEraZhengyun ShaoSchoo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Received: Nov. 7th, 2019; accepted: Nov. 20th, 2019; published: Nov. 27th, 2019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criticism of the “keyboard man” group has raised attention to the “public opi-nion trial” issue. The consequences include rumors, violence and an increasingly frequent reversal of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sych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public opinion trial through social events such as the case of Chongqing bus. It is found that the “keyboard man” phenomenon is the interwoven results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forces. Public opinion will be influenced by personal motivation such as self-presentation, and there might be a confirmatory bias. The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social media and fact digging is the hotbed of rumo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individualization of social media and group polarization lead to intensified public opin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raw a clear line between public opinion and judicial procedure, and publicize the law through social events;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we-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to create di-alogue and provide diversified information; guide public opinion care instead of public opinion trial, and relieve public sentiment.KeywordsSocial Media, Post-Truth, Public Opinion Trial, Group Polarization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审判现象研究邵正韵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19年11月7日;录用日期:2019年11月20日;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7日邵正韵摘要近年来,网络与媒体对“键盘侠”群体的批驳引申出了舆论审判这一重要议题,即公众在事件讨论中常用情绪的宣泄代替事实、试图影响法律和制度进程。

其产生的恶劣后果包括谣言、暴力以及越来越频现的舆论反转等。

本文结合社会心理学视角,借助重庆公交车坠江案等社会事件为案例,探讨舆论审判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动因。

结论发现“键盘侠”现象是公众心理、群体影响、社交媒体传播特征等个人、社会力量交织的结果。

公众对事件进行评判时会受到自我展示等个人动机的影响,并存在验证性偏差;社交媒体传播速度与事实挖掘之间的时间差是滋生谣言的温床;而社交媒体上的去个体化特征和群体极化效应则导致舆论朝着偏激化的方向发展,形成声势浩大的舆论审判。

因而应划清舆论与司法程序之间的界限,利用社会事件进行普法宣传;加强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通力合作,创造对话、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引导舆论关怀替代舆论审判,疏解公众情绪。

关键词社交媒体,后真相,舆论审判,群体极化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对公众舆论的研究不仅是重要的传播学议题,也是心理学与社会学议题。

社交媒体时代,社会话语的结构被颠覆;信息以无比丰盈和多面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社交载体,搜索平台、通讯平台、问答社区、视频直播平台,都成为公共事件讨论即舆论产生的主要语境。

同时人们接受信息和思考的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克莱·舍基关注于该改变中的积极力量,认为人们的自由时间和创造力汇集成“认知盈余”可以推动社会的进程。

而其中的消极力量也无法忽略,随着“后真相”成为年度词汇,社交媒体受众以情绪替代正义、以观点替代事实的舆论风向也引发了不小的社会困境。

近年来,无论是网络上还是媒体中都不乏对“键盘侠”群体的批驳。

这个网络词汇被用于指代在网络上发表“正义”斥责言论,自以为占据道德高地并滥用舆论审判的人群。

笔者认为其中的矛盾在于,社会事件需要民众的探讨,而贬义的“键盘侠”和褒义的热心公民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该区分往往取决于言论造成的结果。

而在媒体机构的引导、社会群体中的蝴蝶效应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民众参与讨论的动机与结果之间出现了断裂。

现有情况是,当舆论对社会事件走向产生负面影响后,网络舆论倾向于简单的将问题归结于“键盘侠”个人。

而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将该问题置于舆论审判整体现象与后真相时代特征的语境中,探讨此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动因与传播机制动因,从而对舆论进行合理引导和管制。

2.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困境互联网语境下的舆论经历了从传统网络舆论、新媒体舆论到融媒体舆论三个阶段的变迁,“部落社会”化的舆论主体和主观化的受众逐渐成为舆论生态环境的重要特点[1]。

已有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独特的舆论语境催生了不同的受众行为与媒体行为。

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间从传播社会事件的机制开始便存邵正韵在差异,传统媒体关注“事件”,而社交媒体直接产生事实[2]。

后真相时代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在社交媒体从下至上的草根化意见表达机制影响下,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被弱化,而如何重新唤起价值共识、塑造权威是后真相时代的重要议题[3]。

而社交媒体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议程设置也是引发舆论反转的动因之一[4]。

然而也并非所有学者都将舆论反转看作为恶性事件。

王怀东学者就从“罗一笑”事件引发的舆论反转中发现舆论反转后的集体思考则表现出群体的智慧结晶[5]。

已有研究表明,后真相时代舆论困境建立在受众行为动机与社交媒体传播机制的相互作用之上,因此对舆论审判现象的改善需要建立在对受众群体行为动机与新媒体传播机制的深入分析之上。

3. 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审判现象动因分析3.1. “后真相”特征“后真相”被牛津词典评为年度热词,用于代表情感与个人信念超越事实的倾向,引发学界关注。

该词在早期西方语境与如今本土语境中的含义有所不同,原本指代西方民主政治现象,后在被美国学者Ralph Keyes拓展到日常生活中,现被广泛应用于对社交媒体舆论的讨论之中。

“后真相”的“后”表明了真相的次要地位,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基于偏好和情绪立场的选择先于传播过程[6]。

舆论审判现象是后真相时代的具体表征,通过将其置于这一时代背景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将问题的焦点集中于对公众情绪和真相的探讨。

3.2. 舆论审判现象的受众行为表现: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舆论审判缘起于媒体审判,是媒体对社会事件的批评监督在社交媒体时代下的新内涵,往往呈现出与法制相分离的特征。

通过舆论审判的形式,社交媒体卷入并干扰事件发展的进程。

“江歌事件”、“于欢案”等,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舆论审判倾向,成为学者们重点研究的案例。

舆论审判与后真相时代的公众特征有很强的关联性。

具体表现为:公众进行事件“审判”的动因与依据往往背离了事件本身,极易受到个人利益相关因素以及社交媒体上情绪煽动等的影响。

其次,其行为表现也具有强烈的情绪宣泄特征,舆论审判的目的往往只是找一个可以责怪的对象,而并非出于理性维护。

随着事件的发展逐渐脱离为受害者利益的考量,而成为民众与舆论攻击对象本身之间的对垒。

第三,公众对事件结果的预期并没有足够的法律与社会常识作支撑,对于事件的看待具有极强的孤立性,很少考虑事件具有的代表性意义与事件结果对社会的长期影响。

比如,当较为恶性的犯罪事件发生后,面对犯罪分子的“死刑论”常常成为社交媒体上的主流声音。

而事实上在司法程序中,死刑的判罚与之后对类似事件的预防,以及对不法分子的震慑有着环环相扣的关系。

而该目的所具有的理性常常是公众舆论所不具备的,公众“泄民愤”的目的与之相背离。

除了对司法程序的干扰,舆论审判还常常表现为舆论反转和谣言、网络暴力的结合体。

这往往是产生于社交媒体舆论发酵的速度与事实侦察速度之间的鸿沟。

在公共事件发生后,公众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媒体得知有限的事件信息,而事件细节和真相的查明却远远慢于该速度,因此其中的时间差成为了谣言和网络暴力的温床。

亟待宣泄的愤怒、悲恸等情绪使得民众只希望早日“惩戒”“犯错者”,因此极易轻信谣言,常常不等官方消息公布就发动网络暴力攻击谣言对象。

在“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中,悲剧性的结果震惊社会,因此在黑匣子曝光前,仅因一张女轿车司机穿着高跟鞋在路边的照片,就使得网络舆论将其指责为凶手,不仅在网络中更在实际生活中对其造成了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