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上课讲义
《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1.2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1、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2、压强的概念的建立、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2 教学难点1、科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的建立。
3 专家建议先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再进一步去逐渐探索知识。
教学中通过学生探究实验认识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最终可通过比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这样引入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
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生】有的说宽带子好,有的说细带子好【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
(二)讲授新课1.压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教学设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公开课教案
两只手指所受压力相同,当肌肉下陷情况却不同?那么压力产生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两只手指所受压力相同,当肌肉下陷情况却不同?那么压力产生的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学生猜想]
(1)压力的大小
(2)受力面积的大小
(3)被压物的软硬程度有关
探究实验中,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
1、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指导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 再加上前一章学习了二力平衡的条件, 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 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 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科学的探究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不会陌生。但通过实验现象寻弹簧测力计,设计压力测力计,写出方案.
2.动手实验:仿照弹簧测力计,设计压力测力计,写出方案.
板
书
一、§8. 1压强-压力与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压力的大小
二、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受力面积的大小
被压物的软硬程度
教学反思
指出:压力的大小需根据实际情况.同时时确给出压力的定义.
请同学到黑板画出杯子对桌面及手压图钉的压力示意图
产生的条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力的三要素
观察探究得出结论:
产生的条件:与物体表面接触并相互挤压.
作用点:受力物体表面
方向:垂直物体表面
认真观察
积极参与,正确画出
积极参与,正确画出
旧知识的回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版)第1课时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活中各种与力相关的现象。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
3.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实验现象或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感受力的特点,从而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掌握转换法(微小力使物体形变的放大方法)的应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认识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教具准备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投影“神舟十一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遨游太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老师提问:“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同学们知道有关“力”字的词语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力量、力气、能力、理解力、战斗力、“给力”、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的“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
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很多“力”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在物理学中,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力是什么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学生思考问题: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是否必须相互接触?(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人推车……(学生举例)小结:在这些力现象中,都涉及两个物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文档: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第一节,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钩码、滑轮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推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表示方法(箭头表示法)、力的单位(牛顿)。
3. 力的分类:根据性质和效果进行分类,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5. 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平衡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二力平衡的条件。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1.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分类:按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效果:拉力、压力、支持力等3. 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
()重力和弹力是两种不同的力,它们的作用效果也不同。
课题 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设计
果
2.引导学生举出力 使物体的状态和形 状发生改变的事 例。
2.学生举例。
3. 力 的 单 位 是 牛 顿,简称牛,符 3.学生回答。 号 N。 托起两个鸡蛋 的重力大约是 1N。 一个成年人 的 质 量 大 约 是 70kg,他对地面的 压力大约是 700N。 提问,使学生对 力的单位“N”产生 感性认识。 你对地面的压 力大约是多少? 你抱起一只小 猫需要多大的力?
播放动画“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 。
3.能设计一个实验 说明力的作用是相 互的吗? 启发学生将两种颜 色的松紧带系在一 起,将它拉长,观 察看到的现象。
3.学生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观察到: 两条松紧 带都被拉长 了,彼此都对对方施了力,也都受 了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生活中还有能证 明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事例吗?
4.学生回答:划船时,用力将另一 只船推开,自己的船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起来。
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 节内容。 2.对学生的探究精 神给予鼓励。
引 入 新 课
1. 创 设 力 的 作 用 效果的情景, 引 入新课: 我们经常谈到 力,我们可以通过 力的作用效果感受 它。 播放录像使学 生得到亲身感受, 进一步提问:物体 受力后,发生了什 么变化?
1.回答: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 了变化、形状发生了变化。
播放视频“力的作 用效果” 。
一、 引 入 新 课
2. 实验:教材 31 页想想做做。 通过实验进一 步分析:钢球、弹 簧受力后发生了什 么变化。
2.回答:钢球速度的大小、方向发 生了变化、弹簧形状发生了变化。
3. 引入新课: 物体 的速度的大小、 方向的变化、 物 体形状的变化 是因为受到力 的作用。 总结一下,力可以 产生哪些作用效果 呢? 教师活动 二. 力 的 作 用 效 1.引导学生归纳力 的两种作用效果。 1.学生归纳: 力可以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 向发生改变。 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 变 化。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力教案改好
第十二章第四节《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作用效果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实验器材钢球、磁铁、海绵、弹簧。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看大屏幕:运动员正在举杠铃、小朋友们正在拔河、两个人正在推陷进雪里的汽车。
看他们的面部表情就知道他们很努力、很费力、很吃力。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二、教学流程【流程一】什么是力?活动一:体验力请同学们来互相展示几个力,并仔细体验(也可不借助于器材)。
看哪一组设计的每个力涉及________物体,一个叫做________物体,另一个叫做________物体。
可见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汇总学生活动结果,并借助课件总结出力的定义。
)【流程二】力的单位是什么?自读课本42页第三自然段回答:(1)力的单位是________,简称________,符号________,(2)多大的力大约是1N?(学生自主学习后,交流结果。
)【流程三】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活动二:(1)手推静止的钢球,钢球会____________;(2)用手拦住运动的钢球,钢球会钢球____________;(3) 让钢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作直线运动,在与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钢球会____________。
(1)(2)中的两个力改变了钢球运动的____________;(3) 中的两个力改变了钢球运动的____________;以上实验说明力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1)用手压海绵,海绵会____________;(2)用手拉弹簧,弹簧会____________;(3)用手撕纸,纸会____________。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5篇)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知识探究]一、力和力的图示[问题设计]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1、力的特性(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
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
(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问题设计]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跨学科实践物理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跨学科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与数学、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紧密相连。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跨学科实践,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掌握力的单位及其测量方法;-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运用数学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
三、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与单位:- 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 学习力的单位及其测量方法。
2. 力的作用效果:- 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3. 力的应用:- 分析日常生活中力的应用实例;- 探讨力的知识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情境导入:展示生活中力的应用实例,如举重、跳高、划船等,引发学生对力的兴趣。
2. 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探究活动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力相关的实验课题,如“探究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运用数学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4. 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讨论。
(三)知识拓展1. 数学与物理的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如力的合成与分解。
2. 化学与物理的结合:探讨力的知识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如物质的溶解、沉淀等。
(四)总结与反思1.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应用。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理解弹力的概念,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了解其原理;3. 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 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3. 运用观察分析法,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培养好奇心,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 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寻求现象的共性,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2.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漂亮的“力”字,请同学们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顺势引出力的含义,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知识梳理:学生自学教材,完成相关考点的学习。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讲与点拨。
3. 典型事例分析:教师提出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取规律。
例如: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空易拉罐,易拉罐变形,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器材:小磁铁、塑料瓶、剪刀、纸、魔术棒等。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5. 知识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什么?A. 桨对水的推力B. 水直接对船的推力C. 人对船的推力D. 水对桨的推力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初中物理《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压强》教学《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教学思路压强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理解压强概念关键在于认识压力产生的效果跟压力、受力面积有关系。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压力”一词,但什么是压力又没有确切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分析生活中有关压力的事例,增加学生对压力的确切认识,但对于初中的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水平,压力的概念也不能讲的太深。
同时该节内容也要为以后学习液体的压强和大气压强奠定了基础。
所以教材突出了实验探究活动,在学生亲历探究的基础上完成概念的建立,进而明确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对压强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在一开始没有生硬的搬入压强的概念,而是通过两幅图片,让学生想想议议,为什么滑雪者穿上滑板不会陷入雪中?用手按压三角尺的顶尖和侧边感觉不同?编者把这两幅图片摆在书的最前面,放置在显眼的位置,可见是要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后得出我们人类往往观察到的,感受到的未必是力的本身而是力的作用效果,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力的作用效果的其中一个原因,同时也为引入压强做好铺垫。
为了强调压力产生的效果,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
在通过老师的演示实验,或者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同时强调物理中重要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在这里可以先通过一些生活实例,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猜想,另外在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1、压力一定,接触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接触面积一定,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在实验探究结束后,就顺理成章引出了如果压力不相等,接触面积也不相等,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问题?这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学生可能就会想到找物体单位面积的压力谁大谁小,这样就可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了。
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等。
在单位介绍时,教师在通过公式介绍组合单位,同时介绍压强专门的单位。
《第八章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概念。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1. 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原理。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解释力作用时的相互效果。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以及通过实验验证该概念。
难点在于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形成完整且准确的理解。
为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将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并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为保证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需做好以下准备:1. 教材和教具:准备初中物理教材、力的相互作用实验器材、黑板和粉笔等。
2. 实验环境:设置安全的实验环境,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
3. 预习指导: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引入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但又容易忽视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象,如推手推车时车推动手,打篮球时手感到球的反弹力等。
接着,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实物演示,如弹簧的互动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相互性。
通过这些引入,学生将能更自然地进入本课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 概念阐释详细解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概念。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拔河比赛,说明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存在的。
强调每一个力都有其对应的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 理论支撑介绍牛顿第三定律,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清晰解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在物理世界中的普遍性。
同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对这一物理规律的理解。
(三)互动探究1.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如用磁铁吸引另一块磁铁,让学生观察并感受力的相互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二.先学后教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5分钟)(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由此得出:力可以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一、概述本节课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一节,包括以下四部分的内容:(1)压力的定义。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3)压强的计算。
(4)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在讲述压力时,主要从生活实例出发总结压力的定义,分析压力与重力不是一种力,但让学生知道当物体自由静止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在大小上等于重力的大小。
关于压力也不必做太深入的探究。
教材首先给出压力的定义,再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并提出问题: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从而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得出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在此基础上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压强的概念,并进行压强的相关知识的学习。
本章是初中力学内容的重点知识,而压强概念又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
在学生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中经常用到,也是学生以后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浮力知识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要充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强调实验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强的概念和掌握控制变量法。
课型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为探究课。
二、学习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压力;会画压力示意图。
(2)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3)理解压强的概念、意义、计算公式、单位。
2、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2)能灵活运用物理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观察、多动手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类比知识,学会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点1、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2、压强的理解与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区分“重力”与“压力”;2、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法的使用;3、压强。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i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三、力与运动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方向的改变。
3. 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如何判断物体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 互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力与运动的关系。
4. 练习:学生完成课本上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运动状态的改变:速度大小,方向的改变。
3. 力与运动的关系:非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平衡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物体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并说明理由。
例题:一个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平衡力吗?答案:是平衡力。
因为书本处于静止状态,受力平衡。
2.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哪种情况可能发生?A.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相等。
B.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拉力的两倍。
C.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方向相同。
D.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和拉力方向相反。
答案:A、B、C、D都可能发生。
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平衡。
2024年优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教案
2024年优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效果以及测量;重点探讨力的作用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中力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员举重、拉弓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特点,引出力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及作用效果(形变、速度变化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力的实例,并分析其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书上练习题,巩固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6. 实验演示: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力的实例,并说明其作用效果。
(2)已知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5N,另一个力为10N,且两个力的夹角为60度。
求物体的合力。
2. 答案:(1)实例:踢足球、拉弓、推门。
作用效果:足球运动、弓形变、门开启。
(2)合力:约为11.6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掌握较好,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介绍牛顿三定律,引导学生探索力与运动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初中物理《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1.通过感知力、描述力、测量力、分析力等过程初步认识力;2.通过体验性活动和实验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3.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和归纳研究内容,提高研究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如尊重科学事实、追求真理等。
主题单元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1.引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力的作用效果;2.讲解力的概念和三要素,教学画力的示意图;3.让学生通过实验和体验性活动感受力的作用效果;4.让学生通过描述力的作用效果来深化对力的理解。
第二课时:弹力与弹簧测力计1.讲解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讲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3.让学生通过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4.通过实验和体验性活动加深学生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理解。
第三课时:重力与重心1.讲解重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讲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并教学用公式G=mg进行简单计算;3.讲解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4.让学生通过实验和体验性活动深化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讲解法:通过讲解力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实验法: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3.体验法:通过体验性活动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力学知识;4.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和归纳研究内容,提高研究效果。
评价方式1.实验报告: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2.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提问、回答问题等;3.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4.考试评价: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体验,感知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它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2.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和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初中物理_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八章:压强《8.1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2、理解压强的概念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3、知道压强的国际单位时牛/米2,又叫帕斯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控制变量法。
2、通过类比速度来引入压强概念的学习,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2、压强的概念的建立、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三、教学难点:1、科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压强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科学探究与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每小组海绵一块、小桌一个、钩码一盒,铁钉一个。
六、教学思路:虽然生活中和压强有关的现象比较普遍,但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陌生。
教学中眼镜问题引入,先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再进一步去逐渐探索知识。
教学中通过学生探究实验认识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要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最终可通过比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这样引入压强的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教学流程:问题引入→压力概念→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如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压强概念七、教学过程:板书设计:1、压力: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①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
②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F公式:p=S单位:F(N) S(m2)p(N/m2即帕斯卡)(Pa)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的非常活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深刻地理解压强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并且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知识,具有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7.1《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据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身活动,有意识地感知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力的概念,并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设计理念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应注重科学、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尽量选择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重。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必须详略得当,做到在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4、学情分析: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而且生活中学生的有些说法也不够科学,他们有时用“力气”或“劲”表示力,有时甚至把力和“功”混为一谈。
所以,从本节课开始就要给学生逐步建立起“力”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③知道力的三要素。
④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或视频等,使学生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演示、观察和亲身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力及力的作用效果五、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启发法七、教学器具:气球、橡皮筋、钉子、泡沫板、弹簧、铁架台、激光笔、镜子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新课引入观看视频,举例生活中力的词语,引出力的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哑铃一副、小钢珠、磁铁、弹簧各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
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11.4-2乙、丙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后全体观察课本图11.4-2甲讨论踢足球、拧人、揉纸团等与图11-4-1、11.4-2乙、丙的区别引出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得出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
是1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
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讨论体验、探究:拉弹簧、推门、拧螺母时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的效果的影响,总结结论。
(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探究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
球都变扁了。
(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
(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巩固和提高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
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交流、评估与小结
请同学们先讨论总结这节课自己的收获老师补充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业布置
1、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2、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
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
4、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