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温州“跑路”企业引发对二项资金本质思考

合集下载

浅谈温州部分中小企业家外逃问题

浅谈温州部分中小企业家外逃问题

关于“温州部分企业家外逃”随想姓名:李玘灿年级:2009级会计1班学号:2009064223温州近来频发因高息借贷、资金链断裂,多家当地企业主“欠款跑路”的系列事件,引发各方关注。

加之外围经济环境恶化,尤其是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潮涌现,中国经济再次面临重大考验。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温州在短短时间内上演了如此多的“跑路事件”呢?其中最为轰动的当属新泰集团总经理胡福林“跑路”后又在不久后戏剧性的迅速回国。

让人不得不思考:作为面临破产的公司总经理,当出于私心外逃他国的情况下,没有理由再迅速回国的。

10月10日,胡福林在接受温州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再赴美国讨债前,信泰集团并没有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

那么信泰破产,胡外逃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众说纷纭。

大多数民间百姓认为众多企业家外逃是因为自身经营不善并又出于自保,则抛下一堆烂摊子不闻不顾,只为明哲保身。

但为什么温州这么多的企业家都在同一段时间里存在着如此类似的自身问题呢?那必然是影响更为广泛的客观条件所致。

我们知道,企业破产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资不抵债,二是债权破产。

债权的主体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即使企业欠债也可以与债权人协商谈判,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胡福林既然会选择回来就还说明他对企业的复苏还抱有希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企业的复苏创造更大的机会。

那既然没有资不抵债还有挽回余地,为何还要“跑路”?温州乐清当地一家民企的负责人吴旭升谈到:胡福林走到今天这一步,固然有自己的问题。

但是更主要的是政策持续性不够,无视产业规律,骤冷骤热,最后导致了温州这么大规模的信泰集团资金链崩断。

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因为逻辑上,一般的人都不会忍心放弃自己辛辛苦苦创立起来的事业,除了自己的原因一定还有不可抗的外界的强大压力因素,以至于企业家们放弃了自己终生的事业。

简单的来讲就像借新债还旧债,在手头来没来得及产生新的现金流的时候,旧债债主却又在催债了,从而使得整个资金链运作不过来。

11年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关于“温州跑路事件”的思想汇报

11年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关于“温州跑路事件”的思想汇报

2011年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关于“温州跑路事件”的思想汇报尊敬的党组织:最近通过各种渠道对温州“跑路”事件有一定的了解,看了各方面的报道后本人对此次事件有如下的感想,现就自己的感想向党组织作如下汇报:从各方面的报道可以看出,温州跑路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民间借贷的资金链断开从而导致“跑路”时间的发生,而温州民间借贷资金链断开的原因是温州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投机取巧,追逐暴利好,放弃原先的实体经济转而投资房地产市场,而且有一部分温州人迷恋虚拟资本游戏,倚重民间的高息借贷最终导致此次时间的发生。

此次事件发生后,不仅多位老板逃离温州市内,同时温州市的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的短缺问题,使得今年温州市的经济出现倒退的趋势,这次事件出现后,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关心下,温州市政府的处理下基本上解决了问题,但更深层的原因值得深究,我个人观点如下。

第一,民间借贷息虚高的原因肯定是由于民间对于资金非常的需要,不然民间借贷利息也不会这样高,而且在同等条件下,银行的利息相对于民借贷要低,作为借贷人肯定首先想到的是向银行贷款,温州这样活跃的民间借贷从而导致失控温州市的银行应负一定责任,只要银行放贷给中小企业,政府加强民间借贷的控制,民间借贷就会起到增强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国内的国有银行应该在这方面的制度有所改善,并进一步开放民间借贷的空间,加强对民间借贷的控制,或者像温州这种乡镇企业特别发达的地区,是不是可以形成一种温州市内所有中小企业资金通过一个组织来共同管理,从而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

第二,中国房价自从1998半年开始便开始上涨,最近几年更是涨得厉害,商品房的价格远远超过啦其基本成本,而在今年的这几月,在国家宏观调空下和市场经济作用下,部分买房者持观望态度,商品房销售业绩下降,连金九银十的季节也非常冷清,另外,从去年八月份开始,中国的CPI一直保持在5%以上,中国的物价、工价也在飞涨,因而企业生产成本高,利润低,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发家的温州中小企业主放弃啦实体经济转而炒房,最终在今年物价飞涨和房价政策紧缩的情况下导致此事发生。

温州高利贷引发部分企业老板出逃引申出的思考

温州高利贷引发部分企业老板出逃引申出的思考

近日,温州民企老板负债出逃现象愈演愈烈,舆论热议,引起多方关注。

温总理亲临温州调研指导工作,足见事态严重。

温州民企老板出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有幸得知执行总裁邹建文近日为文一篇,专论此事。

与君共习,答疑解惑,如遇甘霖。

温州高利贷引发部分企业老板出逃引申出的思考执行总裁邹建文国庆期间,温总理亲临温州调研,实地了解近期发生于温州的多起因无法偿还高利贷而引发的部分老板出逃事件。

总理此行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当前“投资无门”现象的热议。

曾几何时,作为民间投资风向标的温州,以善炒闻名全球,在投资市场所向披靡,百战不殆。

令人爱恨交加,望而生畏。

温州人更是从炒房、炒矿、一直到炒钱,百炒不厌,炒出了一副具有温州特色、难以自拔的乱象图。

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冷静审慎地对待这一怪现状,我们依然可以理出其中清晰的图谱;因为做实业投资,每年的平均利润仅有5%到8%,而投资房产的收益远高于此,这种看似安全又充满高回报的资金杠杆,怎能不使人趋之若鹜,群而效之。

在原本温和的调控政策之内,大家又怎能不安然无恙、和谐共享呢?而今处于史上最为严厉的调控政策之下,限购、限贷、限价,接二连三,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由一线城市深入至二三线城市,使得全国楼市量价齐跌,哀鸿一片。

近期鄂尔多斯星河湾开盘,原计划100亿的销售额仅完成8亿,出乎星河湾意料,更出乎全国人民的意料。

而随着限购令的逐渐蔓延,二三线城市的投资主体已经人人自危。

楼市的萧条,对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影响至深。

以土地财政为主要收入的地方政府,也深感债台高筑,唇亡齿寒之理。

而作为中国地方经济基础的两千多个县处级行政机构倘若也列入此轮宏观调控中,那是否可能是真正压垮楼市(中国经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看似简单微妙的“龙头”房地产业,难道刚需,难道改善型住房,难道投资,难道城市化进程,真的就一蹶不振,从此不再需要发展了吗?。

由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思考

由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思考

由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思考摘要在2011年下半年温州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数十家企业老板“跑路”的危机事件爆发后,金融的借贷问题和实体经济的削弱问题暴露无遗。

本文结合实际探究了温州借贷危机的形成原因以及各项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间借贷;融资;金融体系一、温州借贷危机形成的根源(一)借贷领域活跃的原因(1)实体经济削弱,民间借贷领域活跃温州资源匮乏,土地紧缺,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的发展因环境与资源而受到制约。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竞争日趋激烈,温州民营企业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大不如前。

而温州人以其特有的“温州模式”积累的大量的财富散于民间,使得民间资本急需找到投资领域,在此情况下,传统行业失去了民间资本的支持,他们将资本由实体经济转入房地产或股票市场以及民间借贷领域,以期望获得巨大的利润。

这样资本就聚集到炒房,炒矿,炒大蒜,炒农产品,炒白糖等方向上来,如此一来,民营实体产业不断“空心化”,大量民间资本远离实体经济,相反民间借贷却活跃起来。

(2)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转向民间借贷领域由于近年来持续的通货膨胀,央行连连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从不断地加息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上半年,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历史新高,这样的银根紧缩措施让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缩,也让民间融资形式活跃起来。

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是追逐利润和利润最大化,而中小企业规模不大,每笔要求的贷款数额不大,会计处理不规范,财务报表不完整,盈利无法与国企央企相比,同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担保。

对其未来的发展,银行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以至于不愿为其提供信贷支持,中小企业不得不从民间金融市场获得资金需求,由此民间借贷领域便格外活跃。

(二)形成借贷危机的原因(1)民间金融法制建设欠缺长期以来,我国缺乏针对民间金融的法制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涉及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但是其散落于地方文件中,始终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从温州跑路潮看中小企业融资刘璐

从温州跑路潮看中小企业融资刘璐

Finance金融视线1862012年3月 从温州“跑路潮”看中小企业融资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刘璐摘 要:近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温州企业老板“跑路”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存在已久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本文以此为背景,介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原因 对策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3(a)-186-02近期温州民营企业主“跑路”的新闻使得民间融资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民间融资利息高风险大,但为何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根据工信部的判断,截至2010年8月,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含个体工商户)已超过1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贡献了60%左右的GDP,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约50%的国家税收。

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若不得到改善,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1.1 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受限1.1.1 内源融资数量受限内源融资主要是企业利用自有资本金、折旧基金和存留利润来增加经营资本。

其中存留收益是内源融资的主要来源。

而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少技术和产品创新,且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财税负担较重,盈利能力不高。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利润分配中普遍存在“重消费、轻积累”的倾向,企业自身积累不足,也是企业难以通过存留收益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原因。

1.1.2 外源融资渠道不畅外源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主要是指债券和股票融资。

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难以拓展。

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无法满足法定债券发行资格要求;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发展速度很快,解决了部分高科技成长性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问题,但是更多的中小企业与之无缘。

从温州老板集体出逃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从温州老板集体出逃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修改意见:论文分级太少了我附了一份我们学校的范文规定每章都需要分级好几级的每一章下面都应该有几级分级旺旺名;wrzaswzw从温州老板集体出逃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摘要:温州是我国中小企业的集中地,也是中国进行贸易出口的关键。

如何选择融资渠道,怎样更好地融资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使得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前提,但是温州民营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性矛盾,体现了我国现行金融体系和融资制度的缺陷。

本文选定中小企业开发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原因的分析与研究,结合目前温州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提出帮助中小企业规避融资风险,以促使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温州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相关对策Abstract:Wenzhou is a cluster of the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is China'sexporttrade key. Howto choose the financing channels, tohow tobetter financing is the key to thedeve lopment of enterprise, is alsomakes small and medium-sizedenterprisevigorousdevelopment premise, but wenzhou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enterprises inthe process of financing of contradictions,reflected in the current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ng systemflaw.This paper selected smalland medium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ttempts tosmallandmedium-sized enterpri se financing reason analysis andresearch,combining the financing status of wenzhousmall andmedium—sized enterprises,and puts f orwardthefinancing risk evasion help smallandmedium-si zed enterprises, to promote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smes.Keywords:Wenzhou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financing risk,some countermeasures目录从温州老板集体出逃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从温州中小企业危机引发的思考

从温州中小企业危机引发的思考

从温州中小企业危机引发的思考摘要:因资金链断裂而频频出现老板“跑路”的温州已经引起了中央的关注。

其实温州事件并不是偶然的,它突显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普遍的生存状态。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其步履艰辛,各种沉重负担和各类问题困扰着中小企业,并限制着它们的发展。

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且可能成为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难思考因资金链断裂而频频出现老板“跑路”的温州已经引起了中央的关注。

其实温州事件并不是偶然的,它突显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普遍的生存状态。

据有关部门统计,非国有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0%之多,所以中小企业能否健康成长,决定着我国经济的当下和今后未来发展。

然而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其步履艰辛,各种沉重负担和各类问题困扰着中小企业,并限制着它们的发展。

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且可能成为压垮中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可以看下中小企业现在融资难达到了何种程度?按照全国工商联的统计,小企业中有90%不可能从银行渠道取得任何融资,微型企业这个比例更是达到了95%之高。

这些中小企业被迫只能转向民间借贷,然而高额的利息又让这些中小企业陷入了恶性循环,步于绝境,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一、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外因素那么为什么中小企业融资会这么困难呢?我们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入手来分析下其原因:(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良因素中小企业自身经营规模小、业绩不稳定、产权制度不明晰、管理不规范,而且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没有市场竞争力。

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财务数据失真严重、透明度也不高,造成银行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等。

中小企业还存在着没有充足的银行认可的抵押担保,抗风险能力较弱等这些问题。

上述种种不足形成了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隐患。

银行毕竟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如果明明知道这个企业不仅没有经济实力,而且企业自身管理还存在着种种漏洞,非常形成信贷资金风险,作为银行当然不会为中小企业融资了。

温州小企业家跑路事件与改革问题的思索

温州小企业家跑路事件与改革问题的思索

温州小企业家跑路事件与改革问题的思索2010级2班孙成昊前几天在货币银行学课堂上,老师讲到了温州一些小企业主们由于深陷高利贷泥潭而跑的跑,跳楼的跳楼,我在讲台下聆听着老师的讲述,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温州企业主躲债出走事件,甚至“跳楼”的案例这一段时间屡屡出现。

当或真或假的消息满天飞舞之时,一种恐慌的情绪不仅只是在温州企业家和老百姓中间弥漫,还为中国经济平添了一份隐忧,温州问题成为了各大媒体焦距的重点。

而更值得我们去思索的,还是发生这一切的深层次的原因和小企业发展改革的深刻思考。

问题出现的本质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何在?这些都是我们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得到的答案。

首先我想从表面到内在进行自己的分析,众所周知,温州企业家跑路的问题的表面纠结于高利贷问题,温州小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也是因为承受不了剧增的高利贷放贷的压力。

那么首先是什么原因使得高利贷这种古老而血腥的获利方式在现代大行其道呢?一方面中小企业为了发展“求资若渴”,一方面国有银行惜贷如金。

与此同时,又有相当的民间资本无门,这三方以一种不健康的姿态在供求关系市场中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这次事件的基本根源。

当然,在此我也不想讨论高利贷如何产生的问题,老师也在课上说过高利贷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生存的土壤。

可是民间借贷市场过度繁荣,其背后一定有着深厚的土壤和政策的影响,我们再进一步进行分析。

通过查询资料得知,2011年,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复苏阶段,中国的经济政策也从应对金融危机的应急状态回归常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与2009年相比,2011年的我国的市场资金供应紧缩,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张。

在此前到至今高通胀水平且通胀预期较强的背景下,各种成本大幅上升而导致融资需求的快速增加和融资成本的不断攀升。

而与此同时,小企业的生产成本却在进一步提高,在高通胀预期和高通胀的情况下,一方面受08年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以及非实体经济市场的诱惑,相当一部分以小实业发家的企业主们也将目光投向了房地产市场等非实体经济的投资市场,而这无疑需要大量资金去支持自己的市场投资行为;同时做实业的小企业面临着生产成本过大的压力,而由于制度的不尽完善,小企业的抗压能力较低,个别企业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也由于随之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决策失误的原因。

温州老板逃跑的背后到底是否只是资金链断裂

温州老板逃跑的背后到底是否只是资金链断裂

温州老板“跑路风”这一现象的分析作者:凌琳丫丫从2011年4月份开始,温州就已经陆陆续续的出现了一些企业老板的出逃,而信泰集团老板的出逃只是将整个事件推向了高潮,作为地方眼镜业的龙头企业,也出现如此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温州市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关注。

这些温州老板的出逃基本上都是暂时的资金缺口导致企业周转不灵,乃至整个企业瘫痪,欠下上千万乃至上亿的债务,面临债主的咄咄逼人,甚至有些债主有黑社会的支持,他们只能跑路。

这些老板一般有两种心态:第一种,希望通过跑路暂时躲避,等日后回来整顿企业。

第二种,实在不想面对巨额的债务,一走了之。

温州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全国经济的风向标,为什么现在温州经济会陷入困顿?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最表面来看,这些企业倒闭基本上是由于资金链的断裂。

资金对于一个企业的运作就像血液一样重要,但是目前国家财政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而其效果在楼市上已经出现了。

现在的银行都惜贷如金,企业想要贷到款是有难度的,特别是中小企业,就算是能够贷到款,一般时间都很晚了,无法起到急救的效果。

而温州人由于前期大量的财富积累,手头有资金,但是投资无门,没有合法的投资渠道,因此,两者一拍即合。

一些企业开始的手伸向了民间借贷。

但是我个人觉得一般都是比较大的企业才敢借高利贷,中小企业一般比较保守。

第二,金融制度的不完善是比较深层次的原因。

温州当地的银行没有合理的吸收海量的民间资本,导致其出口扭曲,而企业又无法得到银行和担保公司及时有效的支持。

导致两者扭曲的结合在一起。

第三,温州人的务虚思维超过了务实的贪婪。

温州人之前都是靠实业发家,但是现在为什么不务实了呢?因为有些务虚可以获利比搞实业好几倍,比如炒房,其实有些大的企业很可能将资金用于炒房了,导致真正的失业需要资金时,无法供应上。

第四,从根本上说就是市场的不完善,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所导致的。

中小企业倒闭也罢,老板“跑路”也罢,其实都是民营经济难做的真实写照。

从温州民营企业老板“跑路”谈民间借贷市场发展-2019年精选文档

从温州民营企业老板“跑路”谈民间借贷市场发展-2019年精选文档

从温州民营企业老板“跑路”谈民间借贷市场发展、温州民间借贷市场发展现状备金的缴存范围。

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和自身经营不善的影响, 温州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困难加大, 个别企业因盲目扩张规模、借贷高利资金等原因出现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现象。

“跑 开始的温州民营企业老板“跑路”风潮, 再一次将温州资本这个 名词推上风口浪尖。

据不完全统计, 2011 年初至今,至少有 80多位老板“跑路”,仅在 9 月份,便发生 26起民营企业老板抽 资“跑路”的事件。

一)温州民间资本的规模目前,温州民间借贷市场处于阶段性活跃时期, 据人行温州 支行的报告显示,民间借贷在温州的活跃程度非常高,有 家庭个人和 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

目前温州民间借贷规模高达 1100 亿元,占全市银行贷款的 20%。

温州各类担保公司、投资公司、寄售行、典当行、旧货调剂行等社会融资中介的数量 温州资本的符号意义,早已超过民间资本的概念, 而已经成 为游资、热钱的代名词。

在 CPI 高位徘徊的严峻形势下,货币政 策转向紧缩, 2010 年以来, 央行 5次加息, 12次提高存款准备 金率至 21.5%的惊人比例。

8 月底央行再发通知,将商业银行的 保证金存款(包含承兑汇票、 信用证、保函三部分)纳入存款准 路”已经成为围绕温州企业的一个新名词。

自2011 年的上半年89%的超过 1000 家。

2010 年,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建立了温州民 间借贷交易活跃指数监测。

监测手段为通过抽样调查, 从资金借 入方和资金借出方双向测试,并互相验证。

该项监测以全市近1000 家融资中介的 1300 多个银行账户为样本,定期采集这些 账户的资金流动方向, 作为民间借贷市场的活跃指数, 反映市场交易规模变化和资金流动走势。

根据检测结果,从 2010 年初到2011 年第一季度末,五个季度的账户交易额指数分别为157、126、161 和 190,规模总体呈增加态势。

业内曝温州小企业老板现跑路潮 被融资难掐脖子

业内曝温州小企业老板现跑路潮 被融资难掐脖子

业内曝温州小企业老板现跑路潮被融资难掐脖子 2011年11月04日 09:46 中华工商时报温州老板跑路:无赖还是无奈作者:■本报记者孙永剑温州,这个中小企业密集的城市,正经受一场自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考验,私企老板跑路出走现象严重。

这种现象如不及时得到控制,温州经济将失去地气、伤及元气……面对危机,企业在转型。

在转型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与银行、民间借贷、政府的关系?处理得好,关系捋顺了,各方获益,可谓多赢。

处理不好,各方俱亏,万劫不复……温州目前的小企业老板跑路潮已达到相当惊人的程度。

"要么跑路,要么跳楼,要是换了你,你选哪个?"日前,温州一小企业老板戴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他的公司在高利贷的重压下已到停产倒闭的边缘。

对于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温州和义乌中小企业主将资产转移海外,假破产真移民",并且描绘了资产转移的路线图,戴敏连声喊"冤"!"要是还有哪怕百分之一的希望,我相信他们都不会出走的!"老板跑路:中小企业在危险中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微博)告诉本报记者,在跑路"重灾区"龙湾永强,仅8月份就发生了20多起跑路事件,其中涉及10亿元以上的"老高"跑了3人。

据不完全统计,四月以来温州已见诸报端的涉嫌高利贷的老板跑路事件已不下10家:江南皮革董事长黄鹤逃往国外,波特曼咖啡老板严勤为、天石电子老板叶建乐、巨邦鞋业老板王和霞、锦潮电器老板戴列竣、耐当劳鞋材公司老板戴志雄、落之神鞋业老板吴伟华、蝶梦儿鞋厂老板黄杰等均出走,百乐家电女老板郑珠菊携款潜逃被警方追捕归案……在温州民间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跑路潮实属罕见。

周德文认为,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是国家税收和解决就业的主体。

如此大面积的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老板跑路、企业倒闭,势必导致经济增长疲弱,税收减少,工厂停产,工人下岗。

温州老板跑路事件调研及对策分析

温州老板跑路事件调研及对策分析

温州中小企业老板跑路事件调查报告目录温州中小企业老板跑路事件调查报告 (1)关于温州资本 (1)温州中小企业的现状 (3)【现状一】三荒两高残酷淘汰低端企业 (3)【现状二】钱荒:民间借贷水涨船高 (3)【现状三】电荒: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3)温州高利贷模式 (4)解决中小企业问题的应对之策 (6)附录 (7)关于温州资本温州资本是由华宝集团和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共同发起,联合厚朴资本、红银资本、慧福资本、嘉裕资本、共赢资本参与运作,温州资本承接省政府、市政府的企业转型、产业升的资本凝聚在温州,发展当地的新经济。

温州资本联合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成立母基金(FOF),30%用于温州的中小企业发展。

温州资本要整合规范民间资本,着力将温州打造成全国“民间资本集散中心”业务范围①发起募集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受托进行基金管理;②参与初创期、成长期企业的股权投资;③参与企业重组、并购和股份制改造;④代办产权、股权托管和股权柜台交易等中介业务;⑤接受投资机构委托,代为搜寻投资项目,代表投资方对项目进行前期尽职调查、初步评估,编制投资建议书,参与投资协议签署前的全程工作,为投资机构提供投资管理。

⑥为拟融资企业设计融资方案,引荐投资、担保机构,多渠道寻求资金解决方案。

⑦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务税务、财务政策温州中小企业的现状【现状一】三荒两高残酷淘汰低端企业“低、小、散”的温州制造业数年前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只是今年,面对劳动力短缺、经营成本高,企业经营的艰难程度更为突出。

研究温州经济模式的人士认为,“三荒两高”一方面残酷地淘汰温州的低端制造业,另一方面将加速推动温州经济模式发生变革。

【现状二】钱荒:民间借贷水涨船高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最新数据显示,1-3月温州新增贷款投放总额为238.28亿元,仅相当于去年同期投放量的66.5%。

贷不到款的企业只能将目光转向民间借贷,导致民间借贷的利率水涨船高。

温州老板频频“跑路”凸显资金紧张

温州老板频频“跑路”凸显资金紧张

温州⽼板频频“跑路”凸显资⾦紧张从今年4⽉开始,温州已经发⽣了多起⽼板突然“跑路”的事情。

4⽉份,温州龙湾的江南⽪⾰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鹤失踪,⾝后⽋下巨额赌资; 同在这个⽉,温州波特曼咖啡因经营不善,业主向民间借⼊⾼息资⾦,最终导致资⾦链断裂出⾛,相关门店停⽌经营; 不久之后,乐清的三旗集团,因为企业担保出现问题,资⾦⼀下枯竭⽽陷⼊困境; 6⽉份,温州⼀家电器合⾦实业有限公司的股东之⼀出⾛,估计涉及上千万元民间借贷;同是位于乐清的另外⼀家电⼦公司⽼板叶某出⾛,据说⽋下7000万巨债⽆法偿还; 到了7⽉,还是在温州龙湾,⼀家鞋业有限公司的⽼板出⾛,据传其参股⼀家担保公司,涉及资⾦约1亿元; 进⼊8⽉份,根据已经公开被证实的信息显⽰,位于温州瓯海区的⼀家电器有限公司的⽼板戴某失踪,原因可能是其参与经营的担保公司出了问题;位于温州⿅城区的耐当劳鞋材有限公司宣布停⼯,传⾔⽼板因⽋巨债潜逃…… ⽽最近在微博上,⽼板“跑路”的消息,不断出现。

⼀位长期从事温州地下⾼息融资的⽼板⽤了这样四个字来形容当前局势:“⿊云压城。

借贷⼈跑路债主恐慌 有⼈将因陷⼊⾼利贷漩涡⽽引发资⾦链断裂的事件进⾏梳理,并列出⼀份不完全名单:4⽉,江南⽪⾰、波特曼咖啡、三旗集团;6⽉,浙江天⽯电⼦,⽋债约7000万元;7⽉,巨邦鞋业,⽋债约1亿元;8⽉,锦潮电器、耐当劳鞋材、宁波唐鹰服饰、百乐家电……粗略汇总,⾄少有20起以上借贷⼈“跑路”事件发⽣,引起⼤批债主的恐慌。

“⾝陷⾼利贷⽽导致企业资⾦链断裂的事,现在全国都有发⽣。

浙江民间借贷活跃,表现得明显⼀些并不稀奇,温州毕竟是民间⾦融的风向标,不管是优势或弊端,都是最为集中和超前的。

”浙江⼀⾦融监管机构官员称。

政府部门紧急斡旋 “实际上,借贷⼈失踪的,企业主失踪的,并没有舆论中传的那么严重。

”9⽉20⽇,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融办主任张韩杰谈起区域内因⾼利贷⽽“失踪”或停业的借贷⼈、企业,显得百⼝莫辩,“这主要还是产业转型中必经的阵痛,当然⾼利贷也是⼀个重要因素。

关于温州跑路现象的分析

关于温州跑路现象的分析

自今年年初,温州部分企业出现资金危机以来,官方数据显示已有90多个老板负债出走,跑路现象日益增多,郑珠菊的出逃,胡福林的回归。

温州成了多事之城。

个人以为,跑路现象的出现缘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在经济不景气,银根紧缩的大环境之下,很多中小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据统计银行系统能给中小企业提供的信贷额度只能满足中小企10%的融资需求,约90%要靠体制外的融资解决。

高度垄断的金融体系之下,绝大部分小型或者微型企业根本无法指望从正规的银行机构中获得任何信贷额度。

中小企业对资金的较大的需求与银行提供的微小额度之间巨大的落差,让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不得不求救于高风险高利息的民间借贷。

其次,2008年金融危机后传统的温州产业模式的弊端集中暴露,原来的低端制造业优势不再,再加上一夜暴富、热钱、快钱的影响,温州本土逃离实业者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温州人放弃了主业,炒房、炒古董、炒金融衍生品,什么赚钱炒什么,再到眼下的民间高利贷。

火爆的借贷中,不少中小企业既是债权人又是债务人,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便会像多米诺骨牌一般引发一连串的问题。

借钱给企业的温州人自身缺乏金融和企业管理知识,对借钱的企业情况又知之甚少,导致对民间借贷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

而需要资金的企业又不知向谁去借,他们能借到的钱其实就是在高利贷手上滚动的少数资金,导致所借贷的资金利率越借越高,而企业产生的利润不足以支付如此高的利息,进而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穷途末路的借贷者跑路很自然的就发生了。

最后,州民间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借钱给企业的温州人自身缺乏金融和企业管理知识,对借钱的企业情况又知之甚少,导致对民间借贷缺乏自制力和判断力。

而需要资金的企业又不知向谁去借,他们能借到的钱其实就是在高利贷手上滚动的少数资金,从而导致所借贷的资金利率越借越高,而企业产生的利润不足以支付如此高的利息,进而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

他认为,温州企业陷入资金荒,老板跑路的根本原因还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业发展遇到了困境——上游原材料涨价,经营成本升高;处于产业低端,无法掌控定价权。

温州老板“逃亡潮”背后的困局

温州老板“逃亡潮”背后的困局

温州老板“逃亡潮”背后的困局作者: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1年第11期有报道说,温州市目前至少已有80多家企业老板逃跑、企业倒闭。

民间高利贷“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很可能造成倒账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一份“温州大老板大逃亡名单”9月20日,在温州有着“眼镜大王”之称的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的出走,在温州业界引起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

作为温州眼镜行业的龙头企业,去年信泰集团仅眼镜的产值就达2.72亿元,今年1~8月产值1.25亿元。

1964年出生的胡福林,是温州市第十届人大代表,曾担任浙江省眼镜行业协会副会长,并获得温商十大创新人物、温籍十大杰出国际商人、2006全球华商百业领军人物等称号。

胡福林的“跑路”将温州老板的“跑路”出走现象推上顶峰。

自今年4月以来,有着民间资本“晴雨表”之称的温州,正经历着一场罕见的民间金融“风暴潮”。

胡福林只是最近“跑路”的温州企业老板之一。

实际上,自今年4月开始,温州企业主“跑路”的报道已开始见诸报端,之后呈现出蔓延和扩散的趋势。

而据不完全统计,在“重灾”的龙湾永强,仅8月份就发生了20多起老板“跑路”。

从9月12日~22日,温州有7家企业老板被卷入失踪漩涡,而9月22日一天温州就有9个老板“跑路”。

更有老板因债务问题跳楼身亡。

温州老板集体“跑路”,被指向的原因大多相同——企业资金链断裂。

据称,温州“跑路”的企业老板涉及的资金大都达到几千万、数亿元的规模,有的规模甚至在10亿元以上,而这背后都牵扯到利息高昂的“民间借贷”。

事发前,49岁的郑珠菊是温州市龙湾区“百乐家电”的法人代表,曾拿下格力电器在温州市龙湾区的总代理,此外兼营西门子、索尼、海尔、松下、TCL、LG、海信、美的、康佳等品牌电器。

据悉,鄭珠菊共欠债权人的现金借款、银行承兑汇票等高达2.8亿元,其中现金1.8亿元,银行承兑汇票1亿元左右。

“‘跑路’的老板或多或少都参与了民间借贷。

”温州工业园区一位分管经济的官员认为,温州人乡土观念重、好面子,“跑路”等于自毁后半生信用,不是走投无路,这些人不一定会跑。

温州老板跑路的冷思考

温州老板跑路的冷思考

温州老板跑路事件【背景资料】2011年4月以来,温州众多民营企业老板因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而跑路,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跑路潮”和企业“倒闭潮”。

据统计,从4月至9月22日,温州当地已经有29数家企业的老板被卷入“失踪”漩涡,行业范围主要涉及机械、阀门等制造业,此外,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也透露,仅9月22日这一天,温州就有9个老板跑路,核心原因均为业务扩展过快导致资金周转不灵,加之巨额的融资成本导致的资不抵债而跑路。

据南方都市报消息,“这些‘跑路’的老板几乎都参与了民间借贷,他们放弃了主业,要么办起担保公司专放高利贷;要么借高利贷去搞多元扩张,投资房地产。

”★2011年4月,温州波特曼咖啡因经营不善,企业主向民间借入高息资金,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出走,相关门店停止经营。

★4月,乐清三旗集团董事长陈福财,因资金链出现困境、企业互保出现问题出走。

★6月中旬,乐清浙江天石电子公司老板叶某出走,据传叶某欠下7000万巨债无法偿还。

★9月9日,龙湾家电老板郑珠菊出走,据传郑共欠债权人现金借款、银行承兑汇票等高达2.8亿元,后在温州经济开发区滨海园区被警方抓获。

★9月13日,温州奥米流体设备科技有限公司老板,送全体员工集体去雁荡山度假,偷运走总价值上千万的精密加工设备40多台。

★9月21日,温州最大的眼镜企业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出走。

此次跑路事件给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老板已跑路的,企业停产或是倒闭,员工工资被拖欠而围堵工厂或是政府机关,上下游企业因货款结算不清亦陷入困境;而尚未跑路的老板更是困难重重,银根紧缩、银行惜贷,民间借贷利率高而负担沉重,上下游企业纷纷要求缩短结算周期,员工也是惶惶不可终日。

整个经济秩序受到了严重影响,有专家学者更是惊呼这是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讨论题:1.此次温州老板跑路事件的原因有哪些?2.温州政府在面临此次危机过程中是如何处置的?对各级政府今后有何借鉴意义?【原因分析】没有谁愿意将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之所以跑路,究其原因有三个方面。

反思温州民营企业“破产潮”

反思温州民营企业“破产潮”

反思温州民营企业“破产潮”根据温州中级人民法院披露的信息,今年第一季度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破产案件86件,日均约有1家企业申请破产,此外还有多家企业正在走向破产中。

温州在继“跑路潮”后出现了新的“破产潮”,本文结合温州实际情况,分析了新一轮“破产潮”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产品缺乏创新、实体产业空心化、过度依赖高利贷等,针对这一系列原因,提出了推进产品技术创新、引导民间资本回流、打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措施与建议。

标签:温州民营企业实体产业空心化高利贷技术创新2011年9月份,温州爆发民间借贷危机,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当地老板“跑路潮”。

一年半后,为数不少的温州企业,再也无法顶住日益加剧的债务压力,2013年第一季度已有数家知名企业申请破产清算。

根据今年4月中旬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新闻发布会披露的信息,2013年第一季度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破产案件86件,是去年总数(27件)的3倍甚至2007年至2011年这5年间受理的破产案件总数的3倍,日均约有1家企业申请破产。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曾经人人羡慕的创业圣地-温州,这个曾经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城市,为何会发生“破产潮”呢?难道真的仅仅只是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核心市场萎缩所致吗?一、温州民营企业出现“破产潮”的根源温州民营企业在继“跑路潮”后又出现“破产潮”,究其原因,主要如下:第一,产品缺乏创新,实行“低附加值,低价格”竞争策略。

现阶段温州产业结构以低端的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同时产品生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附加值低,平均利润率薄弱,而温州主导的服装、皮革制品、打火机等产品缺乏研发力和自主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

由于中小企业受到自主研发风险高周期长、平均经营寿命短、品牌建设投入大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不愿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研发环节和品牌建设上,导致中小制造企业多数都以贴牌加工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1]。

温州老板“跑路”潮倒逼民间融资加速阳光化步伐

温州老板“跑路”潮倒逼民间融资加速阳光化步伐

Green Summit温州老板“跑路”潮倒逼民间融资加速阳光化步伐Prospective of Folk Financing投稿信箱[文稿]greenchina@[图片]greenchina@ 综合新华社及相关媒体的信息,今年上半年温州地区累计发生民间借贷485.5亿元人民币,且借贷利息飙升,一路疯涨至月息3~5分,个别甚至达6分至1角。

自今年4月以来,个别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发生老板潜逃、跳楼自杀、企业倒闭、员工欠薪等事件。

目前,温州市至少已有80多家企业老板逃跑、企业倒闭。

事实上,温州仅仅只是各地地火奔涌的“民间借贷”市场的“缩影”。

在山西、内蒙古等地,也有关于年利率达到180%乃至以上的高利贷存在的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在今年初曾发布过“最合算的投资方式”问卷调查显示,温州约有89%的家庭和个人,以及接近60%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融资总额大约在1100亿元。

上述讯息显示,所谓的“民间借贷”,你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它已经形成了一个以高利贷为主要“潮流”的“非理性借贷——放贷”格局,这一格局在以高房价为代表的高物价时代,随着通胀的延续而日益顽固。

全国工商联最近也公布了类似的调研数据,并且指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状况,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为艰难。

艰难的表现之一就是民间资金投资渠道和范围的匮乏、狭窄——除了储蓄、股市、买房等之外,民间资金几乎找不到其他更多收益稳定的投资渠道。

眼下的悖论在于,民间有钱,民间要钱,但互相之间的投资融资路线却是一个畸变的通道。

于是,在温州老板“跑路”新闻的刺激下,求解民间资本的呼声比任何时候都来得强烈。

是真实的 “市场”式反应吗?有企业老板告诉记者,工商联说“企业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为艰难”的说法完全符合当下的实际。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宽松经济政策带来了一轮流动性泛滥,也为后来的流动性收紧埋下了祸根。

到了去年底以来,在控制通胀、流动性不断收紧的影响下,各地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融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温州“跑路”企业引发对二项资金本质的思考摘要:因资金链断裂而产生的“倒闭潮”影响着温州中小企业,很多企业资金无法及时回笼,产生大量的两项资金占有,资金缺乏的企业就没有办法继续经营下去,因资金不足被迫停工。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一连串多米诺现象,笔者从多年的乡镇企业管理经验中,运用经济分析观点对温州“跑路”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温州中小企业;倒闭;二项资金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据温州媒体报道,2011年4月以来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的案件高达25起,原因是借贷利率高,利润无法抵消,或者自己担保的巨资连本带息难以收回。

一、二项资金本质是体现买卖行为的综合反映
从商品生产经营角度出发,二项资金产生引出了一个生产——销售——再生产的循环系统,在系统中,企业是销售主体,客户是销售客体,而买卖则是销售手段。

在这里,二项资金包括产成品和应收货款。

其中产成品是企业生产一时无法销售,存放在销售主体仓库中的产品,其本身因没有实现买卖而不具备价值,它的价格只是人们根据同期产品价格进行估算出的一种虚拟的货币数值表现,人们通常所说的库存产品价值多少是不确切的概念,掩盖了买卖行为不能实现的现实。

转嫁了资金流向的不平衡性。

应收货款,销售主体销售出的产品,由于各种不同的动机,停留在销售客体中却又
一时地无法收回的销售主体产品价值。

因此从本质与构成看来。

二项资金应是商品流通中必然产物,它的产生与形成具有客观性与必然性,因为产品的使用价值能否得到体现,价值是否获得实现,有时并不取决于企业本身,而应建立在销售客体——用户中肯接受上,只有产品的使用价值得到承认,也就是使用性得到认可,这时价值才能通过买卖得以实现,反之,产品就只能长期沉淀在销售主体之中,价值得不到转换,这样的产品越多,企业的负担就越重,最终导致企业资金链断档掉链。

另一个方面,即使产品实现了买卖,但由于市场的复杂性、差异性、时间性,也不一定都能同步形成价值,那不能同步形成部分价值,就以应收货款的形式滞留在销售客户——用户的手中。

因此,存在商品交换,必然会产生二项资金;而且二项资金在经济活动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有之则必然,无之则必不然,那种想杜绝或者避免两项资金这种经济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经济行为,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也不能因此回避或掩盖二项资金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逆效应。

因此,我们既要承认二项资金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要不可低估二项资金在经济领域中所产生的负作用。

二、二项资金量的规定性和可控的波动性
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范围,二项资金也不例外,一旦超出了二项资金在销售主体中量的规定性,它不但不能对经济活动起积极影响,适得其反,会严重制约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这个量的规定性,从发挥经济学其它规律角度出发,在数值上大致为销售主体
所发生2—3个月的销售额。

举一个例子,假如一个企业它的一年销售额为l200万元,那么它合理的二项资金数值就应为200—300万元。

具体说,产成品与应收款两者合计理论值在200~300万元左右,超出了这个限额就属不正常现象。

量的规定性是二项资金一个属性,波动性则是它的另一个属性,从本质上看,是二项资金本身所固有的属性,体现二项资金可感知、可把握、可控制的特性,这种波动性是通过商品的买卖来控制的,买卖又可分为规范和不规范两种。

规范买卖,就是形成了一种等价的兑现了的行为;而不规范买卖不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和目的,结果都是销售主体与销售客体之间的不等价,没有兑现的行为,买卖行为多了,产成品相应减少,买卖行为规范了,应收款将随之下降。

三、二项资金发展及其现状
市场经济的不健全,导致了买卖行为的不规范,企业二项资金波动性上限幅度跳动性很大,严重地超出了二项资金本身所固有的量的规定性,促使了二项资金畸型发展,演变为吞噬企业资金的无底洞。

二项资金,随着商品交换的产生而产生,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资料的生产相对集中在家庭经济和处于萌芽状态的作坊经济中,因为存在相互不同物的需求,产生了原始的初级阶段二项资金,在很长时间二项资金一直没有分开,基本统一在应收款单一形式,只有到了社会化大发展,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矛盾,产成品才得以从应收款中分离出来,此时二项资金才基本定格在现如今的格式,但随着社会化生产力的不断跃进。

新的运行机制不能同步更新,
使得二项资金制约生产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

某乡镇一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只有2亿元,合理的二项资金应为3300多万元,实际该企业二项资金已多达4700多万元,而同期银行贷款只有5000多万元,也就是贷款优势绝大部分被超额二项资金无形消化掉了,推而广之,二项资金畸型现象也不是个别现象。

据中国金融部门统计资料,目前全国各类银行贷向企业的贷款多达6000亿元,其中80%的都沉淀在二项资金中,并且大有向越贷、越沉恶性循环发展的趋势,状况堪优。

究其原因:
1.买卖多系单方行为.销售主体赔了夫人又折兵,销售客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多方欺诈,蒙骗,达到欠买目的;
2.生产滞后,产品多为滞销,适销不对路-库存积压;
3.体制不顺,越积越高,越存越欠,不求质量,光求产量,光求销售,不求回笼。

四、二项资金路在何方
二项资金高居不下,追在眉睫,影响制约企业的生产经营,其出路应在:
1.提高企业供销队伍的思想素质,端正销售态度,摆正国家集体个人的三者利益关系。

2.规范企业的买卖行为,切实改变以往欠账销售,饮鸠止渴的销售方法。

3.建立合理的控制二项资金信息反馈系统,确立二项资金上限报警标志线,超出报警标志线,主管部门有权过问,原料部门停止
供应。

金融部门停止贷款,迫使企业立即降低二项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