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河象》教案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

五年级语文教案《黄河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黄河象》这篇课文。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生物的关爱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黄河象》。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3. 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

2. 对黄河象生活习性和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黄河象》的文本。

2. 与黄河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黄河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是什么动物。

(2)教师简要介绍黄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 合作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黄河象的了解。

(2)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黄河象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4. 讲解与提问(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练习。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教师提出与黄河象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7. 布置作业(1)学生回家后,和家长分享所学知识,进行家庭互动。

(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观察学生的发音和表情,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黄河象》的教学反思范文

《黄河象》的教学反思范文

黄河象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学生的学习中,通过黄河象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这次黄河象的教学中,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希望能够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黄河象的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在讲解黄河象的相关内容时,我使用了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黄河象的威力和壮观。

同时,我也注重让学生理解黄河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讲解黄河文化的背景和发展历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互动式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讨论和答疑的形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黄河象的知识。

在黄河象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我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针对性授课。

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很熟悉黄河象,而有些学生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我没有能够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我在对黄河象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讲解时,可能表述不够清晰、简洁明了,有些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在这方面,我应该更加注意语言、逻辑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在这次黄河象的教学反思中,我也明确了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掌握程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同时,我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让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全面、生动和有效。

通过这次黄河象的教学反思,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也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的创新要求,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努力和提高,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黄河象》教案设计之教学反思与优化

《黄河象》教案设计之教学反思与优化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认为《黄河象》是一篇有关于黄河文化的瑰宝,在教学中应该重利用这篇文章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教育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加强和改进。

本文将对之前教案的设计进行反思和优化,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教案设计反思1.故事与生活联系较弱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很好的将故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黄河象是一个人工作压力比较大的城市,学生大多数都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对于这篇文章中写黄河国、黄龙文化、河马等内容理解可能会薄弱,没能够通过教材内容与学生进行很好的关联,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

2.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堂中,我过于注重讲授和讲解,而较少让学生进行互动。

我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组展示等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3.学习乏味在教学中,我把黄河象作为一篇纯文本材料来授课,没有很好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音视频等),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乏味和单调。

虽然教材中有图文互动,但是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该方面的教学。

二、教材设计优化1.建立生活联系应该注重将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学中,我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来理解文章中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2.推动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牢记教学是双向的。

让学生通过读故事、学文化来体验到乐趣与感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发挥来体验成功的感觉。

例如,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分享对课文中的学习以及生活的感悟。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性,让他们愿意在学习中思考与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创造情境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情境,让学生懂得如何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通过电子展示板与PPT 等形式,可以呈现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的特点。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去黄河国度假区,让学生参观各种景点并进行学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乐趣。

三、教学思路1.课前准备在课前,我要对本次教学的重要节点进行提前准备。

北师大版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河象教学设.doc

北师大版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河象教学设.doc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黄河象》教学设计之一-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示引导(一)教师教法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三)解决办法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

板书课题:19 黄河象。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黄河象_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黄河象_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3《黄河象》是一篇思维严密、逻辑性专门强的科普小品文。

课文形象生动的为我们介绍了1973年春天在甘肃省庆阳地区合水县的马莲河畔,挖掘出的一个古代黄河象化石,重点写了科学家假想的这头老象失足落水的情形。

在课文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把握列数字、使用递进词语的说明方法及写作顺序,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依照,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究科学隐秘的爱好,提高爱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假如教师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因此我着重研究了如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时期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确实是说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爱好,我在教学黄河象过程的各个时期尝试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将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爱好为主线,脉络清晰的贯穿整个教学。

如:教学刚开始时鼓舞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接着出示填空题归纳出文本的要紧内容,再次教师质疑黄河象骨骼有哪些特点,请同学结合特点估量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情形。

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爱好,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经历、进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成效。

通过课堂的实践观看,这些问题情形的创设,能使学生大脑保持最兴奋的状态,这些方法都能专门好地激发学生在猎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望,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爱好的成效。

二、借助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时,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究主动发觉。

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那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缘故,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

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北师大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北师大版

《黄河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学小品。

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说明了大地在二百万年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的变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

课文按叙述的不同方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科学家推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

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其中第4自然段尤为重点,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黄河象的来历。

本篇课文内容既有现实的,又有推想的,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现出了独具匠心。

作者先写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黄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

接下去写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

接着交代地壳的变化,使故事更具科学性。

最后写挖掘时人们亲眼看到的情景,点明了假想的根据。

这样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积极倡导课程改革的理念。

学生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培养,已经逐步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能自主读书,充分预习课文,敢于质疑,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语文学习也积累了一些方法。

能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具备一定的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找出描写黄河象化石样子的句子,并能体会出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3.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4.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5.能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本文是关于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授课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黄河象》第二课时授课教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侧重地了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发掘过程。

2、不以课论课,大致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发散思维,让学生脱离课文自己推断。

3、运用推理想象,对尾椎失落的情景进行推测,利用课余时间写成有条理的情趣短文。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情趣,激发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2、谈古论今,缩小视野,对甘肃省历史文化底蕴和张掖湿地简单介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激荡学生思维。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为避免“满堂点”,课件使用尽量做到少而精。

教学教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看视频,引入新课。

自然博物馆中的黄河象骨架化石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高大、完整)二、看课件,速读课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从课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黄河象的高大?从哪几句可以看出黄河象的化石保存的很完整?2、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什么时间?谁?在哪里?怎样发现的?(73年,甘肃、农民)3、为什么叫黄河象?4、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三、新授,重点解决上题中的第四个问题。

1、老师也有这样一个疑问,这个化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那就让咱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课件提示:应该注意以事实为依据。

要善于做合理的想象。

2、让我们都为做科学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3、伟大的科学家们现在你们就开始分组工作吧!4、谁能用语言把你们刚才推想出来的结果叙述一下!学生互相补充叙述!5、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真正的科学家们是怎样推想的!教师引导:“大象为什么会去水边?”教师边引导边出示下面的线性图:(热)→(渴)→(喝)→(陷)→(腐)→(变)指导朗读。

北师大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

北师大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

黄河象教学目标:1. 正确认读、学会书写本课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4.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理清全文的叙述顺序。

重点难点: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黄河象图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到那里的古生物大厅里参观一番。

(出示北京自然博物馆及古生物大厅的典型图片)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课件出示黄河象化石)当你看到这具化石时,有什么想说的?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黄河象”。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直入主题,使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

)二、初步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朗读课文,解决个人不理解的词语。

仍然有问题的,记下来。

学生需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假想:想象,假设。

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说一说课文向我们讲述了黄河象的哪些内容?分别在课文的哪部分?教师相机板书:第一部分:(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第二部分:(2——9)科学家假象化石的来历第三部分:(10)象化石被发掘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第二课时一、复习、质疑、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黄河象》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回忆一下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黄河象骨架化石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2、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为什么叫黄河象?)(是怎样形成的?)二、指读第四段: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指答: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黄河象》教学教案(多篇)

《黄河象》教学教案(多篇)

回《黄河象》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发掘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及其根据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学习骨骼化石的样子1上节课,我们一起熟读了课文《黄河象》,了解了课文的叙述顺序,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化石样子一来历假想f发掘过程)2指名读第一小节3小组讨论,说说黄河象骨骼化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小组启发:4米、8米有多高多长,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找出字词4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高大、完整?(高大:用了例数字的方法,“高4米,长8米”、“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完整:用了举事例的方法,“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我们在读课文时怎样读,就可以读出化石的大呢?(重音读出数字)哪些字词写出了化石的完整?(除了……;甚至……也……;连……也……)5齐读第一小节6如果你就在古生物大厅里参观,看到这样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你会有什么问题呢?7.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估计有:骨骼化石怎么这样大?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二、学习科学家对化石的假想1这高大、完整的骨骼化石是怎样来的呢?科学家做出了大胆、科学的假想。

时光,回到了200万年前。

2轻声读2-7小节,用自己的话比较概括地说说化石的由来(200万年前炎热的一天,一群黄河象到河边喝水。

领头的老象一不小心踩在松动的石头上,陷入淤泥中死去了。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黄河象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变化成了化石。

)3从课文哪些地方的描写可以看出当时群象处于炎热的天气中△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

炙:烤。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黄河象》课后教学反思

《黄河象》课后教学反思

《黄河象》课后教学反思一、课堂准备在本次教学中,我选择了《黄河象》这篇课文进行教学。

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中,我首先阅读了教材中相关的教学大纲和课文内容。

接着,我针对课文内容编写了课堂教案,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步骤,并准备了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多媒体设备。

根据课堂教案,我提前准备了幻灯片,包括了相关的图片、文字和问题。

我还为学生准备了黄河的相关视频,以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黄河的特点和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一个与黄河相关的小故事作为课堂导入。

我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

以此作为铺垫,引发学生思考黄河的特点和重要性。

2. 学习课文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师生共同分析和讨论的方式。

首先,我通过幻灯片演示了黄河的流域和流经的省份,并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黄河的特点。

接下来,我将课文分成若干小段落,让学生分组阅读,并提出问题。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亲自辅导答疑,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意思。

然后,我请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帮助他们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 观看视频为了加深学生对黄河的认知,我准备了一个有关黄河的视频。

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思考黄河的重要性和问题。

4. 课文朗读和理解在巩固课文的学习之后,我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朗读。

朗读过程中,我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并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较难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然后,我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5. 课堂总结为了总结本堂课的内容,我邀请学生一起回顾黄河的特点和重要性,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些黄河的图片和照片。

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再次对黄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后教学反思,我认为在准备阶段,我做得比较充分和细致,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顺利。

我制作的幻灯片和准备的视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黄河象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黄河象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黄河象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 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 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以及他们假想的根据。

3. 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插叙。

(二)能力训练点1.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

2. 学会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法指引(一)教师教法教学本课,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难点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成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

3.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二)解决办法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次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和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生字。

2. 学习首尾两部分。

一. 导入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

老师这里有一张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大家观看后,有什么想说的吗?二. 引导自学1. 自读课文,读通顺。

2. 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3. 检查自学情况,学习生字。

(1)指名读生字(2)指名读课文(3)理解词意三. 学习第一部分1. 质疑:看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你觉得它有何特点?师相机板书(高大完整)2. 生画出有关骨架样子的语句。

3. 齐读这些语句,体会特点。

4. 看这具化石的样子,你们还想知道什么?5. 学生自由提问。

6. 师小结并过渡。

古代象化石能这样完整地保留下来,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人们是如何发掘它的哪?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四. 学习第三部分1. 质疑引入:人们是如何发掘它的哪?(人们发现象牙……报告上级……考古人员指挥发掘)2. 次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师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发掘……化石被挖出时的样子)3. 请同学们画出化石被挖掘出时的姿势师相机板书:(斜插泥土脚踩砾石)4. 生再读这一部分。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黄河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黄河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黄河象》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教案《黄河象》课堂实录1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生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沛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扮演出来。

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

《黄河象》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教学

《黄河象》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教学

《xx象》教课方案及反省一、导入:师板书课题:《xx象》1、请孩子们齐读课题。

(生读)再读。

昨天,我们已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2、生怀疑:生a、黄河是一条河,课题《黄河象》为何用黄河来命名呢?师:以“北京人”和“元谋人”为例解说黄河象的名称。

生b、xx象和其余的象有什么不一样呢?师: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猜”的过程并以“活化石”、“银杏树”为例说明。

生c、人们又是如何发现它的?师:常常你仔细聆听他人说话的时候,自己加以思虑、剖析,总会有更大的收获!这也正是聆听的利处。

反省:导入语言洁净利索,能够敏锐地抓住学生的怀疑点,仔细聆听、思虑学生怀疑的出发点,实时进行剖析,并给出正确、合理的解说。

如:学生提出为什么用地名“黄河”来给课题命名时,教师用“北京人”和“元谋人”为例来解说。

以后又分别用“活化石”、“银杏树”的有关知识来类推本课的知识点。

当学生能够在仔细思虑以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实时赐予夸奖,并说出仔细聆听的利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别的,看似不经意的解说“猜”的过程,又为本课安排学生梳理文章构造埋下伏笔,加强学生猜想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构造1/31、要修业生迅速阅读课文,并依据题纲,将课文分红四个个部分,达成填空练习:()()的xx象()()2、学生阅读课文,师提示学生要一边看,一边思虑。

3、鼓舞学生取出讲堂作业本,先抄题,自己试着填一填,再四人小组沟通,要修业生只需能填通畅就能够了。

反省:这一板块的设计,主假如为了让学生能够理清课文构造,掌握文章脉络。

教师给出一个填空式的题纲,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能更正确有效地激发学生研究的欲念。

当发现学生连有效达成填空都还比较费劲时,再次降低难度,只需求他们能将空填通畅即可。

这样,教师能依据学生学情,实时调整自己的教课方案,显示出执教者较强的教课机智及讲堂应变能力。

三、剖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检查学生的练习状况。

2、以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为例,指导填空。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公开课黄河象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公开课黄河象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公开课黄河象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教案小学五年级第九册黄河象教材分析《黄河象》是“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变化”中的一篇主体课文。

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说明二百万年间,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本课内容既有现实的,又有推想的,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区别,仔细体会,阅读课文时以学生为本,以读促思,以思促悟,真正体会文章情景。

学生情况分析我班学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程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但由于是大山里面的孩子,受家庭条件限制,知识面不广,对外面世界的认知很有限,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在大部分学生身上还落实不到位针对课文内容质疑,从众多问题中提炼有价值、有质量的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读准本课8个生字的读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掘、挖掘”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与科学的推断力。

2.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从课文中推想的内容,发掘了二百万年间沧海桑田的变化,体会作者推想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黄河象的化石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1.师:同学们我在网上得到一个消息,明年暑假北京自然博物馆要向全国小学生免费开馆一月,你想去参观吗?生:想。

师:谁为我们当导游呢?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导游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到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黄河象。

2.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师:读了课题,请你猜猜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当导游”,读课题猜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

《黄河象》教学设计

《黄河象》教学设计

《黄河象》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黄河象》是北师大新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

文章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

文中假想的大象化石的形成故事,想象细致合理,描写生动形象,读后可以使我们思接千古,不仅增长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而且激发起热爱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设计思想文章介绍了一具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的情况,对化石的形成缘起进行了推想,并交待了发现化石的经过。

很明显,这不是一篇“文学味”很浓的课文,教学本课抓住课文中“假想”和“推想”两个关键词,采用角色转换的形式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1、教学课文是由图入手,引出课题,询问学生这头大象为什么叫黄河象?由这个问题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

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骨架的样子、科学家的推测和化石的挖掘。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黄河象骨架的高大。

虽然学生对“高大”这个词语的意思都知道,但只是停留在抽象概念的理解。

于是在这里设计了骨架与教师比较,通过比较了解到我们的教室还放不下一头黄河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使学生对词语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

2、教学此课我并没有按照课文顺序按部就班的学习,而是根据课文调换了顺序,认识了黄河象的骨架后,接着学习黄河象化石的挖掘,然后根据骨架出土的样子学习科学家的推测。

学习科学家的推测抓住炎热、干渴、陷阱,为了让学生了解推测的合理性,我设计了问题:1、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

(为什么推测是一条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2、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

(为什么要描写栎树、羚羊、鸵鸟?)3、为什么推测是一头老年大象?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体会作者的想象不仅合理,而且想象十分细致。

3、在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假设自己是一位科学家,看到化石出土的样子,让学生展开想象推测,黄河象如果不是失足落水,还可能是什么样?这种角色转换使学生由“旁观者”变成了“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自主学习,让课堂学习不再局限课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 《黄河象》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 《黄河象》教学反思

《黄河象》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案在课堂上,我会经常根据学生的状态和自己的心情产生一些灵感,因此,课程的讲授许多时候都不会按照教学设计完成,我觉得这样很有趣,预设永远只写在教案本上,而灵感的东西却非常奇妙,并且由此迸发出的思维的火花和对学生有效的训练连我自己都非常感动。

今天讲了《黄河象》,课文的结构是这样的:黄河象化石的陈列地点和样子、科学家对黄河象当年的情景推测、发掘黄河象的过程。

课文很简单,如何起到应有的训练效果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可是直到上课也没有什么好主意。

硬着头皮上吧,因为我特别相信我的学生,他们会给我灵感。

按照惯例,我喜欢用小小的问题测试一下学生们的预习情况——主要针对课文内容——学生是否读了课文一问便知。

很欣慰,学生的回答或详或略,还算合格。

开始讲述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反复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将书本合上一边看着投影上的图片一边听一个同学读,然后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黄河象化石的样子。

这样一说不要紧,漏洞百出。

于是我引导学生记住关键的数字,加强准确性;然后让学生写一写,读一读,再与书上进行核对。

这样一来,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全有了。

紧接着我顺口问道:“这样一头黄河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呢?”学生的回答基本全面——这头黄河象很强壮、硕大;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非常难得。

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跳过了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去追寻挖掘化石的过程,这样,自然常识就得到了掌握。

此时,我并不急于处理第二部分的内容,而是根据第三部分中科学家的科学推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自己来做科学家,推想一下这具黄河象当年在这儿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当然,学生口头的故事编的简单而浅显,无奈今天的语文课仅此一节,于是留下作业——充分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并上网查阅黄河象的资料,写一写你的推测:要符合当时的地理、气候环境,要有场面描写,也可以加入人物,最重要的是要有故事情节。

我很期待明天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在课堂上,我会着重与学生感受那段精彩的富有想象力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黄河象》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黄河象的骨架的形态及这具大象化石的发掘过程,并从科学家假想的角度说明了黄河想化石的来历。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12个生字、新词,通过朗读课文,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并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教学构想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学生自学、自悟、讨论、交流,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课文内容,提高想象能力,增长科学知识。

学生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黄河象》。

板书课题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

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出示投影,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

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板书设计黄河象完整(特点)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来历变成化石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复习课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按要求复述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黄河象的骨骼化石?2、指名回答。

3、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他们这样假想有什么依据?4、黄河象骨骼化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二、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复述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5、还可以按什么顺序复述?(1)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2)科学家假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五、畅谈收获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作业设计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黄河象推想发现发掘命名篇二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黄河象教学设计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与语言感悟能力,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并且初步具备了与他人合作识字的能力,但也有个别学困生,学习能力弱,需进一步加强。

3.教学内容分析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

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4.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6.教学课时 2课时7.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21课黄河象。

初读课文时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部分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书。

三部分内容。

师:首先讲了什么?生:课文讲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陈设着一具黄河象的骨骼,它高大完整(这具骨骼有什么特征?)-高大完整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生:说或读第一自然段。

师: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发现是很少见的,你知道为什么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吗?生: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师:课文还讲了些什么?生: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师: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第看到一头大象……情景师: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斜斜踩着想象推想)生: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师: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家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师: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

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

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

以上是指导复述。

师:除以上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大地变化-黄河-黄河象。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

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

教学反思《黄河象》是一篇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科普小品文。

课文形象生动的为我们介绍了1973年春天在甘肃省庆阳地区合水县的马莲河畔,发掘出的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重点写了科学家假想的这头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在课文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掌握列数字、使用递进词语的说明方法及写作顺序,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

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如果教师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因此我着重研究了如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黄河象过程的各个阶段尝试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将创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为主线,脉络清楚的贯穿整个教学。

如:教学刚开始时鼓励学生针对课题质疑,接着出示填空题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再次教师质疑黄河象骨骼有哪些特点,请同学结合特点推测黄河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

通过课堂的实践观察,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能使学生大脑保持最兴奋的状态,这些方法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二、借助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能力教学时,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

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

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

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三、巧用过渡语在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的过渡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在学习了第一段,学生了解了古代黄河象骨架的的特点及完整性后,我告诉学生:“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罕见的,据史料记载:这样完整的象化石在世界上还是首次发现。

”你知道黄河象骨骼化石为什么能保存得这样完整?再如:学习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发现和发掘的过程,我向学生提出疑问:“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

从黄河象骨架的站立姿势,科学家想象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么黄河象又怎么会落水呢?科学家又是怎样假想的呢?”这两个环节过渡语的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文本的阅读和思考中,使文章的条理行更强,帮助学生很好的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