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3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文_孙茜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文件的相继出台,国家不仅就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作出重要部署,同时也明确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相关责任。
在此背景下,家校社“三位一体”实现协同育人尤显重要,如何理顺三者关系,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还面临诸多的问题与挑战。
笔者拟从家、校、社三方面介绍学校构建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学校守好教育主阵地,做到主动育人不越位学校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主阵地。
学校要守好教育主阵地,核心工作是发挥好育人职能,为此,学校具体开展了以下几项实践工作—完善顶层设计,明确育人理念。
学校的顶层设计是要解决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明确清晰的育人理念,有利于各项教学工作和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开展。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学校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完善育人理念、使顶层设计更符合教育规律。
学校以“引领青年,就是引领未来”为教育理念,以“未来引领者”为培养目标。
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学”无以引领。
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其能否“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引领天下之情怀、引领创新之力量、引领艺趣之格调。
注重教师培养,提升育人观念。
教师是育Practice|实践342024年2月20日·第4期人的主导者,是教育教学具体工作的实施者,是家校协同育人的桥梁和纽带,转变教师观念至关重要。
为提升教师育人理念和教学能力,学校连续19年举办教学主题活动,开展专家论坛、教师论坛、课堂教学评比、教师读书交流等活动。
开展“青蓝工程领贤”计划,加强“三横三纵”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工会开展多项活动以丰富教师生活,调节教师心情,增强工作积极性。
调整课程结构,变革课堂教学,适应育人变化。
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的探究
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的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教育领域,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家长和学校的需求,“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家校共育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目的是为了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
而“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则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通过线上平台、移动应用等工具,实现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教育服务。
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辅导服务。
随着“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的逐步普及和深入应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这种模式,家长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需要,学校可以更好地借助家庭的力量促进学生的成长。
研究“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探讨其优势和挑战,对于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对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实践案例分析、优势和挑战、展望以及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运用进行研究,旨在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通过评价该模式的优势和挑战,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为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促进家校合作共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文探究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案例分析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总结了“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案例。
通过对一些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的优势和挑战。
家校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
家校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一、背景介绍近年来,家校合作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对孩子的教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存在着各种问题,亟待进行探索与实践。
二、新的合作理念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往往是学校主导,家庭仅仅扮演被动的参与角色。
然而,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发展,新的合作理念应该是学校和家庭的平等合作,共同育人。
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和谐的协作关系。
三、学校的责任与角色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有着教育孩子的职责和责任。
在家校合作中,学校应该主动与家庭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成长环境和家长的期望。
学校还应该提供家庭教育的相关培训和指导,帮助家长提高育儿技能。
四、家庭的责任与角色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家校合作中,家庭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家庭还应该与学校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共同关注孩子的发展。
五、促进有效的合作方式家校合作需要有一种有效的方式来促进沟通和合作。
学校可以开设家长会议、家庭访问日等活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让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起更加密切的联系。
此外,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微信群、教育平台等,也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信息交流。
六、学校和家庭共同制定的目标学校和家庭在家校合作中需要共同制定目标,明确双方的期望和责任。
学校可以与家长共同商定孩子的学习目标和培养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工作。
家庭也可以表达对学校的期望,希望学校能够更好地关注和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
七、共同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提高。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情感发展、品德养成等方面的问题,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八、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在家庭教育方面给予家长支持和指导,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探索实践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探索实践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这种模式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三方共同参与,形成全面、深入、有效的教育合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报告旨在探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情况,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在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等基础上。
这些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学生具有多种智能和潜能,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参与,以提供全面而个性化的教育环境。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1.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为学校提供资源和建议。
2.开展家校沟通活动:定期开展家长会、家长工作坊等活动,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问题。
3.社区资源共享:学校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如文化、体育、科技等领域的设施和活动,丰富学生的教育内容。
同时,学校也可以为社区提供教育支持,如开放图书馆、科学实验室等。
4.网络平台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家校社互动平台,方便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效果评估通过对比实验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指标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社交能力等。
研究结果表明,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
五、结论与建议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模式,建议: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家庭、学校和社区开展深度合作。
2.丰富合作形式: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家校社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增强家长参与意识: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家长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性的认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
家校合作制度化探索共育新途径范文(二篇)
家校合作制度化探索共育新途径范文在当今社会,家校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共育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努力,提供给孩子一个更全面、更丰富的教育环境,促进孩子的综合素养的发展。
要想实现家校合作的制度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1. 完善家校合作的机制:学校可以建立起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机制,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
家长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机制向学校反映孩子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
同时,学校也可以定期向家长提供学校的教学计划、教育资源和学生教育发展状况的报告,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共同制定孩子的教育目标和计划。
2. 加强家校间的沟通与交流: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微信群、线上家长课堂等平台,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和交流。
学校可以定期向家长发送学校的通知和家庭作业等信息,以及家校合作的进展情况和家长参与活动的机会。
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定期的家访活动,与家长面对面交流,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和需求。
3. 制定家校合作的政策和规定: 学校可以制定具体的家校合作政策和规定,明确学校和家长的权责,规范家校合作的方式和内容。
同时,学校也可以建立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让家长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促进和监督的作用。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加强教师的家庭教育知识和家校合作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家长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同时,学校也可以建立教师和家长的互动平台,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使家校合作逐步制度化,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家校合作制度化探索共育新途径范文(二)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力量,也离不开学校的培育。
随着“1+2+4”的家庭模式的建立,孩子成为整个家庭的核心。
但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上,许多家长并不了解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客观规律,过度干涉孩子成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完美融合。
家校共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家校共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在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演进中,家校共育模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
这一模式强调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家校共育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家长、学校及社会各方需共同努力的方向。
家校共育的实践与探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校共育的内涵非常丰富。
其核心是家长、教师和社会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家校共育不仅涉及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情感的培养、行为的规范以及价值观的塑造。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家庭的影响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构建有效的沟通渠道是家校共育的首要任务。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如定期举办家长会、开放日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线上沟通平台等。
这些方式不仅能够传达学校的教学方针和教学目标,还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从而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
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应当是双向的。
教师应当主动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下的表现与情况,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相反,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庭中的学习状态与情感需求。
这一双向沟通的过程,不仅能够增进双方的了解,还有助于形成一致的教育意见,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落实家庭教育的实际操作,老师可以为家长提供指导与建议。
例如,教师可以分享有效的家庭学习方法、提供适合的学习材料,并引导家长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定期召开家庭教育讲座,邀请心理专家或教育学者为家长讲解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
此外,学校与家长的合作亦应体现在共同参与教育活动上。
学校可以组织亲子活动、文化节、运动会等多样化的活动,鼓励家长参与其中。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归属感,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创新型家校合作模式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创新型家校合作模式实践研究》研究报告《创新型家校合作模式实践研究》研究报告⼀、课题的提出: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实践证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是乘法的关系,⼀⽅为零,满盘皆输。
因此,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保障,社区教育是平台⼀只有家校和谐联动,夯实家庭教育这项基础⼯程,形成“三结合”教育⽹络,构建起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才能实现德育⽬标。
2、现代社会节奏加快,⽣活越来越紧张,家长及⽼师沟通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加上书信、家访等传统的家校联系⽅式的严重不⾜,导致学⽣发展出现种种问题。
我们现在注意到:⼀⽅⾯学校与学⽣家长之间的⽭盾越来越多,有的甚⾄发⽣严重冲突。
严重影响和⼲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另⼀⽅⾯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问题学⽣越来越多,我们常听到⽼师说,现在的学⽣越来越不好教。
有的学⽣还产⽣⼀些过激的⾏为,给学校和家庭造成很⼤的损失,家校之间不和谐的局⾯还常有发⽣……。
因此,加快家校共建步伐在共建和谐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的价值与⽬标:1、理论价值通过组织、实施“创新型家校合作模式实践研究”,探索有效地开展家校活动的途径和⽅法,并进⾏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
2、实践价值通过组织、实施“创新型家校合作模式实践研究”:有利于激发学⽣的学习动⼒,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的教育效能;有利于促进学⽣各⽅⾯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家庭和学校作为学⽣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量,形成合⼒,相互⽀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创建。
新时代下家园共育探索路径实践研究
新时代下家园共育探索路径实践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体制改革与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家园共育被提出,旨在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有效合作,共同育人,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教育资源,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推动家园共育的实践探索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索新时代下家园共育的路径和策略,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可能。
1.2 研究意义家园共育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在新时代,家园共育愈发被重视,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补充、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
研究家园共育在新时代下的探索路径和实践意义重大。
家园共育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教育生态。
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形成紧密的教育联盟,有利于形成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教育态势,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家园共育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育。
家庭和学校携手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特长和需求,针对性地对待每个孩子,促进其全面发展。
家园共育还能够更好地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
家庭、学校、社会资源共享,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
研究新时代下家园共育的探索路径和实践意义重大,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实现个性化教育、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2. 正文2.1 家园共育理念的提出家园共育理念的提出是基于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新要求和新变化,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
家园共育理念强调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互动,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和指导。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而学校则是孩子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两者必须密切配合,共同育人。
家园共育理念的提出,首先要求家长和老师之间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家长需要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和家长会议,与老师保持沟通和互动。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魏玉娴来源:《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3年第10期摘要:文章旨在探索和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的家校合作模式。
首先介绍了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然后对家校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提出了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笔者希望通过创新的家校合作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创新家校合作模式;新时代背景;探索与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家校合作的概念、重要性、现状分析以及探索与实践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家校合作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为目标。
在这个合作关系中,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二、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一)家校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家校合作被广泛认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家校合作,家长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关爱。
家庭作为孩子重要的教育场所,家长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通过与学校的合作,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孩子的了解,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与教师的座谈会、学校开放日,让家长与教师交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家校合作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家校合作不仅仅是指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合作,更是一种构建共同育人责任的方式。
家校合作能够提供一个稳定一致的行为规范。
学校和家庭对于学生的行为要求常常不尽相同,导致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存在行为差异,所以教育界才会有这样一个公式:5+2=0。
家校合作模式创新实践
家校合作模式创新实践家校合作是教育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呼吁教育机构和家庭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家校合作模式的创新实践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家校合作模式的创新实践。
1.家庭参与:共同辅导学习在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中,家长往往是被动参与学校事务的一方。
然而,创新实践将家庭参与度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学校可以透过与家长的互动,加强学生的学习。
例如,学校可以为家长提供有关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的指导,帮助家长更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
2.学校资源:拓宽合作范围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知识。
创新的家校合作模式鼓励学校主动与家庭分享这些资源。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亲子活动,开设课外辅导班或提供在线学习平台,为家庭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这样,家长将更能与学校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
3.社区参与:共建育人环境除了家庭和学校之外,社区也是家校合作的重要环节。
创新实践强调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社区可以提供各种资源,例如公共图书馆、社团组织等,供学生和家长利用。
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共同举办各种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讲座等,从而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4.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平台信息共享是家校合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平台,与家长共享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安排、学生表现等信息。
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学校通知、教学资源等重要信息。
通过信息共享,学校和家长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5.家校会议:互动共商教育传统的家校会议往往是一方向的传达学生表现和学校政策的平台。
然而,在创新实践中,家校会议变得更加互动和富有成果。
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家长也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
通过互动共商的方式,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家长的需求和学生的情况,以合理调整教育策略。
6.教育培训:提升家校合作意识家长和教师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家校合作意识和技巧。
家校合作模式探索研究计划
家校合作模式探索研究计划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一直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教育变革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将学校和家庭视为两个独立的实体,这限制了教育的全面发展。
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家校合作的意义家校合作是指学校和家庭之间积极有效地进行沟通、协作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功。
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意义在于构建一个更为有效的教育生态系统,实现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更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家校合作的目标家校合作的目标包括: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互信和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
通过家校合作,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得到更全方位的教育,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
四、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学校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
家校合作能够将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相结合,发挥双方的积极作用。
学校能提供学科知识和专业教育,而家庭则能提供情感支持和实践环境,促进学生的社会情绪发展。
这种合作模式能够弥补学校无法满足的部分,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
五、家校合作的模式家校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一种常见的模式是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例如家长会和亲子运动会。
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互动。
另一种方式是建立家校合作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方便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家校合作需注意的问题在家校合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互通;尊重家长的意见和权益,将家庭作为学生教育的合作伙伴;合理安排家庭作业和学习任务,避免家长代劳和学习过重。
七、家校合作的成效评估为了评估家校合作的成效,可以考虑从学生学习成绩、课堂参与度、家庭与学校沟通频率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此外,可以开展家校合作的满意度调查,从家长和教师的角度了解合作效果。
教育改革中的家校合作模式与实践案例分析
教育改革中的家校合作模式与实践案例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家校合作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以及落实教育公平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家校合作的模式和案例,探讨其对于教育改革的影响。
一、家校合作模式1. 课后家长参与模式课后家长参与模式是一种常见的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方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通过组织家长参与学生的课后活动,如家长陪读、家庭作业辅导等,旨在增进家校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促进家长对孩子学业的关心和支持。
这种模式能够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家校之间的信任和共同发展。
2. 亲师互动模式亲师互动模式是基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密切互动而建立的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通过定期的家长会议、家长学习培训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家庭情况,共同探讨学生的发展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教育指导。
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关注。
亲师互动模式能够促进家校之间的共同理解和合作,实现教育的有机衔接。
3. 学校参与家庭教育模式学校参与家庭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学校为中心,联动社会资源,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支持的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通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家长学校等形式,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履行教育责任。
同时,学校还可以提供家庭教育资源,如书籍、教育咨询等,帮助家长解决教育难题,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学校参与家庭教育模式能够建立家校社会的互动机制,形成教育共同体,共同承担育人责任。
二、家校合作实践案例分析1. 案例一:星光小学家校互动平台星光小学通过打造家校互动平台,实现家校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
在平台上,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各类通知,对孩子的作业、考试成绩等进行查看和评价。
同时,学校也可以发布教学资源、家庭教育指导等内容,引导家长更好地陪伴和教育孩子。
家园合作共育新模式的探索
家园合作共育新模式的探索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
其中,家园合作共育模式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共育,旨在实现孩子全面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家园合作共育模式的概念、实施方式和优势等方面。
一、家园合作共育模式的概念家园合作共育模式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这种模式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互动和协作,通过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服务。
家园合作共育模式的核心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通过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二、家园合作共育模式的实施方式1.建立家园联系机制建立家园联系机制是家园合作共育模式的重要一环。
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发展状况,及时反馈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表现。
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惑,与学校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2.开展家园互动活动开展家园互动活动是家园合作共育模式的重要手段。
学校应当组织家长参加教育讲座、家长会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与学校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同时,家长也可以组织亲子活动、社区活动等,让孩子与社会接触,增加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是家园合作共育模式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当积极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让孩子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发展状况。
同时,家长也可以带领孩子参加社会活动,让孩子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高孩子的社会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家园合作共育模式的优势1.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家园合作共育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服务,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2.增强家长参与意识家园合作共育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增强家长参与意识。
家校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家校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一、背景介绍家校合作是指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起一种积极、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育人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主要是以学校发布通知、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进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家校合作模式也亟待创新与实践,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二、创新内容与方法1.建立在线家校互动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在线家校互动平台,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直接沟通、交流。
平台可以提供班级作业、学习资源分享、家长会预约等功能,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与教师及时沟通有关学习和成长的问题。
2.开展家庭学校合作项目学校可以启动一些涉及家长参与的项目,例如家庭阅读计划、亲子互动活动、家长主题讲座等。
通过这些项目,学校不仅能够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同时也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感和参与感。
3.丰富多样的亲子互动活动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亲子互动活动,例如家长陪读、家庭手工制作、亲子运动会等。
这些活动可以增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提升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家校合作模式创新的重要性1.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家校合作模式的创新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家长和教师通过积极合作和交流,可以共同关注孩子在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提供更全面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孩子实现个人潜力的最大化。
2.加强家校信任与合作创新的家校合作模式能够加强家校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家长和教师的合作朝着共同目标努力,相互支持和理解,能够建立更健康、稳固的关系,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付出努力。
3.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家校合作模式的创新也可以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家长的积极参与与学校的合作,可以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校改进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时代变革的需求。
四、成功案例分享某中学在家校合作模式上进行了成功的创新与实践。
他们创办了一个在线家校互动平台,家长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孩子的作业情况、留言教师,还能进行家长会的预约。
当代教育现状与家校合作的新模式探究
当代教育现状与家校合作的新模式探究在当代教育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家校合作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互助共赢的新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当代教育现状以及新的家校合作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当代教育现状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
智慧教育的逐步普及,为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课程、互动软件等工具,通过差异化教学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部分家庭未能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学生在学习资源和质量上的差异。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尽管国家和社会各界在努力提升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城乡、区域、学校间的发展差距仍然明显。
这种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体现在家长对教育的参与程度上。
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更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和补习机会,而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则面临更多的限制。
这种家校资源的不对称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教育评估体系的单一性。
当前,许多学校过于依赖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就,这种状况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却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这样的评估体系容易造成学生负担加重,也可能抑制他们探索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
面对这样的现状,家校合作便显得格外重要且必要。
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
家长与学校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可以共同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
此外,家校合作也可以集结多方力量,共同分享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在传统模式中,家校合作往往局限于简单的信息沟通与活动参与,通常以家长会或电话沟通为主。
虽然这些形式有一定成效,但难以有效落实到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与家庭教育水平上。
因此,探索新的家校合作模式势在必行。
一方面,应推动信息化手段在家校合作中的应用。
例如,利用手机应用程序或社交媒体,使学校与家庭能够实时交流学生在校表现、学习进度和行为习惯等信息。
家校合作模式研究:实践与效果
家校合作模式研究:实践与效果引言在教育的长河中,家校合作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模式。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家校合作模式的实践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家校合作模式的实践方式以及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家庭:孩子成长的关键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关键环境之一。
孩子在家庭中获得了保护、情感支持和价值观的传递。
家庭对于孩子的发展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家庭因为双职工或单亲家庭的现象而面临着时间和精力的压力,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教育支持。
学校:打造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责任。
学校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教育人员,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学校的教育力量有限,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家校合作模式的意义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家校合作模式通过将家庭和学校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优势,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教育。
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与教师进行交流,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发展。
学校定期向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可以通过班级通讯、家庭作业本、学校网站等方式定期向家长沟通学生的学习情况。
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和问题,与学校共同制定解决方案,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家长可以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陪伴孩子阅读、参与学校的课外活动等。
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学校提供家长教育学校可以开展家长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和培训课程,帮助家长提升育儿和教育的能力。
这样可以增强家长对教育的信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和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家校合作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工作探索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工作探索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家校合作”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工作模式。
本文将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工作进行探索。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一方面,学业压力、考试焦虑、就业困境等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人际关系处理、情感问题、家庭环境等因素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重要影响。
例如,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困难时,容易出现自卑、沮丧等情绪;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能会因为沟通不畅而产生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家校合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形成教育合力家庭和学校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
家庭给予学生情感支持和价值观的塑造,学校则提供知识教育和社会规范的引导。
通过“家校合作”,能够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全面了解学生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了解角度不同。
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在校行为,而家庭则更熟悉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
“家校合作”可以使双方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及时发现问题大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可能存在差异。
通过“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能够及时交流学生的情况,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在问题初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避免问题的恶化。
(四)增强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长期的、持续的关注和引导。
“家校合作”能够使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三、“家校合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挑战(一)沟通不畅由于学校和家庭的工作节奏、联系方式等不同,可能导致双方沟通不及时、不充分。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引言家校合作是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联系,是一种育人的重要方式。
农村小学家校合作更是一个重点,因为在农村地区,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对家校合作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在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家庭教育水平不高等原因,家校合作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本文将就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有效性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分析农村小学家校合作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但是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不足、家庭教育水平低、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目前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城市的小学要逊色很多,这就给家校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这也制约了家校合作的效果。
一些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工作缺乏信任,导致不愿意与学校积极合作,这也是家校合作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二、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有效探索1.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想改善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效果,首先要提高农村家庭的教育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向农村家庭传授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增强他们与学校的合作意识。
2.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是家校合作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支持力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家长合作,共同育好孩子。
3. 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构建起一种紧密的合作模式,实现家校共育。
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家长会议、家长学校等活动,与教师们密切合作,共同商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问题,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有效性思考1. 家长要提高教育意识农村家长要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努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幼儿教学中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模式探索与优化研究
幼儿教学中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模式探索与优化研究摘要: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家庭与幼儿园合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家庭是幼儿最早、最重要的教育场所,而幼儿园则是其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因此,家庭与幼儿园合作的有效模式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家校合作也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如信息沟通不畅、理念不匹配、角色不清晰等。
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合作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促进家庭与幼儿园间更加紧密的合作。
关键词:幼儿教学;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模式;优化策略引言幼儿教学中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模式的探索与优化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家庭作为孩子最初的教育场所,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与家庭密切合作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因此,如何建立一种富有活力、高效和有效的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模式,促进双方的良性互动,成为当前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教学中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模式的重要性第一,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可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好地整合和共享,促进与孩子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
第二,培养家庭教育意识。
幼儿园通过与家庭紧密合作,有助于引导家长更好地参与孩子的教育,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第三,提高教育质量。
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密切配合,可以相互弥补不足,提高教育质量,为孩子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
第四,增进家校沟通。
有效的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
第五,建立健康成长支持体系。
家庭与幼儿园合作有利于建立完善的教育支持体系,为孩子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家园合作面临的挑战(一)沟通不畅沟通不畅会给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带来很多问题。
家长和教师之间信息的不畅通导致孩子在两个环境下的表现得不到充分理解和支持,同时也难以及时解决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背景;在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一)课题的研究目标;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二)课题的研究内容;1.核心概念的界定: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中心小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背景在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今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和基础的教育作用。
从原十七中学就打下了良好的家长学校工作的基础,形成了一批优秀的重视家庭教育作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指导经验的队伍。
独立办学后的中心校,在探索学校特色的途径时,于2011年8月把家校合作教育定位为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一)课题的研究目标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新渠道、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
为创办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提供理论支撑,保障和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顺利进行。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1.核心概念的界定: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更多侧重于行动研究,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最佳方法。
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3.探索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课外辅导等方面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4.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家长监督学校办学行为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一)理论之一: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二)理论之二: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家庭—学校—社区”研究专家艾普斯坦在《从理论到实践: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一文中,又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同时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三)理论之三:我国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专家赵琴认为,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
家庭这种初级群体,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长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而子女对父母则怀有很深的依恋与信赖,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
家庭以“缩影”的形式包含着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的范围。
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
(四)理论之四:刘翠兰在《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一书中认为,目前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种种误区,突出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内容偏差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增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理论之五: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
1976年在他发表的《协同学导论》中,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宏观的或微观的。
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这个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并自组织成为协同系统。
四、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原则(一)方法:1.调查法。
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家庭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等情况,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
2. 行动研究法。
研究者直接参与实践,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方法,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与解决问题的办法。
3. 案例研究法。
结合学校与家庭教育实际,以典型学生群体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实践,促使人们进入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特定情景,寻求解决家校合作的具体方案。
4. 经验总结法。
对家校合作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二)原则:1.方向性原则:“家校合作教育”研究要有明确的目标,即整合家庭及学校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合乎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
2.主体性原则:“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与着眼点在于学生的有效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3.实践性原则: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实践过程,“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的过程及研究的成果均应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4.系统性原则:“家校合作教育”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家庭及学校教育资源的统合,又有教育理念、教育形式及教育途径的探索,研究过程中需要统筹协调各种教育因素的关系。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一)课题的选择与确定:2011年5月,在多轮征求意见和建议、行政会反复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实验中学确定以家校合作教育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并拟同时申报家校合作教育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方案制定、修改、立项:2011年6月,根据制定了《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方案》、《家校合作教育实践研究方案》。
在实施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并于2011年6月11日立项。
2011年9月20日举办了开题报告。
[见附件一](三)课题的调查阶段:自2011年10月——11月,对当时6个年级计14个班、600名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调查问卷423份。
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大量的数据统计,并完成了调查分析报告。
(四)课题的行动研究阶段:自2011年11月——2012年12月。
1. 2011年10月,成立班级、年级、校级家长委员会。
2. 2011年10月起,继续实施值周班工作、班级环境卫生区包干工作。
3. 2011年12月,根据调查反映出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总题,制定《家庭教育指南》,并发放给学生家长。
制定《学校教育指南》,并发放给每一位教师。
4.2012年元月、6月,两次电话回访家长,对家长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征求家长的学校的建议和意见。
5.2012年3月,召开阳光教育平台经验交流会。
6.2012年6月,开展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及征文评选活动。
7.2012年8月,在班主任中开展家校合作教育征文活动。
8.2012年9月,启动月评感动身边人物活动。
9.2012年11月,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摒弃家庭教育中的错误做法》、《生活即教育——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10.征求家长对学校办学的建议和意见。
收集意见共条,交有关部门分部处理。
11.在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校园网开通了《家校共育》、《投诉建议》等栏目,学校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知识、互相沟通、友好交流。
(五)课题的检测反馈阶段:自2013年3月—6月。
各课题组成员上交材料,重点是各班主任上交阳光教育平台互动材料及家校合作教育个案材料。
(六)课题的结题:结题报告是在各小组上交材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对照课题实施方案,重点回顾课题实施各阶段的进展,实事求是归纳课题研究的成果和查找研究的不足。
2013年9月底,完成结题报告。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一)拓展了家校合作教育的新渠道、新内容、新方法,推动了创建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的工作。
初步构建起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齐抓共管,以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抓手,同时兼顾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要主动接受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监督,改进学校的管理的家校合作教育的模式。
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方法上的有着一定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创建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进程。
一是通过引导,使与家长形成共识,在学生培养目标方面,倡导做人放在第一位,“要成材,先成人”;二是倡导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倡导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是在内容方面,我们不仅有传统的家庭教育的理论、方法,而且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
四是在渠道上,除家庭教育讲座外,还利用了校园网、阳光教育平台、电信手机终端平台,还利用了校报、《指南》等。
五是在方式方法上,开展的值周班工作、班级环境区承包制工作,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克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弊端,并通过感动身边人物的正面引导,采取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学生的个性特长。
也正是因为这一课题侧重于行动研究,所以课题的进展也就有效地推动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进展。
(二)问卷调查,为了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见附件二]2011年10月对当时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学生的生活习惯、学生习惯和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撰写出调查报告。
由于调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所以统计分析工作量很大,有些问题是定量分析的,有些问题则是定性分析的。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的问题主要有:1.学生无规律的生活习惯是造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根源。
孩子对时间观念淡薄,生活中更不可能做到雷厉风行,处事不严谨、无条理,从而导致晚上作业拖拉。
正常情况下,我校的非毕业年级作业量应该在1个半小时以内。
2.学生自我服务、承担家务情况不容忽视,导致责任、自主意识薄弱,依赖性强。
独生子女的养尊处优的生活明显体现,家长的包办养成了孩子的生活散漫、依赖性强和懒惰的习惯。
3.不认真和没耐心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障碍。
这种认真与无耐心也应该与生活习惯紧密相关。
4.家长的奖励方式存在偏差,家长的奖励与学生的期望存在偏差。
家长的物质奖励超过精神奖励,这违反了奖励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的原则。
在统计过程中,经常发现孩子希望的是精神奖励,而家长给予的却恰恰是物质奖励。
5、普遍存在打骂、伤害孩子自尊等错误的教育方式,也有少量存在的家庭冷暴力,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