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做功了吗(4)》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案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案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力的作用和方向,以及力的大小和距离的关系。

3.能够通过计算判断做功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重点:1.理解力对物体的作用。

2.能够计算做功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难点:1.掌握计算功的方法和公式。

2.理解和运用功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回顾上课内容,检查学生对力、力的方向和大小、以及概念的掌握情况。

2.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做功”相关内容。

二、引入新知1.简要介绍功的概念和意义:所谓做功,就是通过力使物体(或系统)移动时所进行的能量变化。

2.呈现课题:假如你推动一辆自行车,你是否做了功?三、探究与讨论1.讨论问题:什么时候算做功?力的方向和距离对做功有什么影响?2.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力是对物体进行推、拉、挤、压等作用的一种物理量。

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3.引导学生回想做功与力的关系:做功的前提是有外力对物体进行作用,而且这个作用是沿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的。

4.通过生活实例或图示让学生理解力和距离的关系,并让学生自行思考力的大小和距离的影响。

5.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该如何计算做功?6.通过数学公式解决问题:功=力×位移×cosθ,其中θ为力和位移的夹角。

7.在课堂上利用实验或小动画演示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做功的计算方法。

8.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或计算题目,通过计算判断做功大小和方向。

四、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让学生自行计算做功相关练习。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找相关实例,用功的公式计算出做功的大小和方向。

五、课堂小结1.通过本课,学生理解了做功的概念、意义和计算方法。

2.学生了解了力对物体的作用和方向、大小和距离的关系。

3.学生通过实验和计算练习的方式,加深了对做功的掌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10.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10.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用 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物体在力的 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功的计算公式为 W=Fs。 板书:三、功的计算:
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W=F•S 我们已经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那么功的单位就应该是 牛·米。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对科学的巨 大贡献,牛·米有一个专门的名称——焦耳,符 号:J,1J=1N·m。 板书:(2)功的单位:焦耳
本 ____W 乙。(填“〈 ”“=”或“〉”)
条件,学会根据 对 功 的 公 式

3、如图所示,用力F提水桶:①由井底提 要求正确选择 的正确运用
练 起H高度;②提着水桶不动;③在水平面上移动
学习排除题
习 一段距离s;④爬上长为L、高为h的楼梯.以
目中的干扰
上四种情况,力F对水桶有做功的是_____(填

3、用杠杆提升重物
结规律
Fs= Gh
1/5
(一)机械功
1、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机械 讨 论 如 何 理 解 提 高 抽 象 思
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概念,并找出关键 机械功概念,领 维能力
词语(多媒体课件上用红色标出)
悟物理概念的
板书:
建立过程
课题:9.3 做功了吗
一、机械功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多媒体展示本节学习目标
学生根据学习 让学生了解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做功了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做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能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能够进行简单的功的计算。

学生能够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学生能够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能够进行简单的功率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做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通过对做功的分析和计算,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功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对做功和功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做功和功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做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的计算公式和功率的计算公式。

做功和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功的计算公式和功率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做功和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分析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法:讲解做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功率的计算公式等知识。

2. 实验法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做功的过程,理解做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 讨论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做功和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练习法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功率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3 分钟)播放一段举重运动员举重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举重运动员的动作。

提问学生:举重运动员在举重的过程中,对杠铃做了功吗?引出课题:做功了吗2.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30 分钟)做功的概念(5 分钟)讲解做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做功了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做功的概念,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做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等知识点。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做功的过程,加深对做功概念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做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一个人用力推一辆汽车,但汽车没有移动。

(2)提问学生:这个人对汽车做功了吗?为什么? (3)引出课题:做功了吗。

讲授新课 (1)做功的概念 ① 讲解做功的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② 举例说明做功的情况,如人推车前进、起重机吊起货物等。

③ 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 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弹簧测力计等。

实验步骤: a. 将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向上拉小车,使小车在斜面上移动一段距离。

b. 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小车移动的距离。

c. 改变斜面的高度,重复实验步骤 a 和 b 。

d.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②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案例1:一个人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行走。

案例 2:起重机吊起货物在空中静止不动。

《做功了吗》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做功了吗》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功的定义和单位,能够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境对力是否做功进行判断;(2)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功的计算问题;(3)经历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中对力是否做功进行判断的过程;(4)有将是科学技术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功的判断、功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做功的判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机车牵引行李拖车做功》。

教师设问:在视频中,我们看到,牵引车牵引行李拖车,行李拖车向前运动。

请同学们对拖车进行受力分析。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拖车的受力状况,然后举手回答老师所提问题。

教师活动:理答。

教师口述: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拖车前进的功劳是哪个力的呢?是重力,还是机车的拉力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按:初中不谈负功,故设问时不提摩擦力。

二、教学过程(一)机械功教师活动:分别分析重力和机车的拉力对拖车运动的贡献。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拖车的拉力是在水平方向上的。

因此,拖车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不是由于重力产生的,这个功劳不是重力的。

我们说重力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做功。

机车的拉力向前拉拖车,拖车向前行进。

机车既付出了力,也在这个力的方面上产生了作用效果。

因此,拖车在水平方向上运动的功劳是由机车的拉力产生的。

教师活动:讲解功的概念。

为了表述力的“功劳”或“功效”,人们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功。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在行李拖车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对拖车没有做功,牵引车的拉力对拖车做了功。

(二)怎样才算做功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重锤沉柱做功1》。

学生活动:学生之间讨论重锤对桩柱的弹力是否做功,然后举手回答。

教师活动:理答。

因为重锤对桩柱的弹力的方向是向下的,而桩柱在这个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了一段距离。

因此,重锤对桩柱的弹力对桩柱做了功。

沪科版全一册八年级物理10.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沪科版全一册八年级物理10.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全一册八年级物理第10.3节《做功了吗》。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判断力是否做功的方法,理解功的概念,以及能够运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3.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的距离。

4. 判断力是否做功的方法:一看是否有力,二看是否有距离,三看力和距离是否在同一方向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判断力是否做功的方法,理解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判断力是否做功的方法,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功的概念,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绳子、小车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人是否做了功?如果做了,如何计算?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以及判断力是否做功的方法。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典型例题,如提水、推车等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5.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如弹簧测力计提物体、绳子拉动物体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和功的关系。

6.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公式、判断力是否做功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判断力是否做功的题目:(1)一个人提着一桶水走了一段距离,人对水桶做了功吗?为什么?(2)一个学生推着自行车上坡,学生对自行车做了功吗?为什么?答案:(1)做了功,因为人对水桶施加了力,并且水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做功了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做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做功,并能计算做功的大小。

学生能够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功的计算。

2. 教学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理解功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做功的概念、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方法。

讲解功的原理。

2. 实验法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做功的实例,加深对做功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功的原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练习法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举重运动员举重的视频,提问学生:运动员对杠铃做功了吗?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做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做功的概念讲解做功的定义: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做功的判断出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这些实例中物体是否做功。

引导学生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从而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功的计算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Fs,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s 表示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强调功的单位是焦耳(J),1J=1N·m。

功的原理讲解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原理的含义,即使用机械可以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做功了吗教案

做功了吗教案

做功了吗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会计算功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经历探究功的概念的过程,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做功的分析,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意识。

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够正确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教学难点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W = Fs 中各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如:人推车前进、起重机吊起货物、运动员举杠铃等。

提问:在这些情景中,力都对物体产生了作用,那么力对物体做功了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做功了吗。

(二)新课讲授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通过分析上述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做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强调: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力才对物体做功。

举例说明:(1)人用力推石头但石头未动,虽然有力作用在石头上,但石头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力没有做功。

(2)起重机吊起货物上升,起重机对货物施加了向上的拉力,货物在拉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拉力对货物做功了。

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1)运动员踢足球,足球在草地上滚动一段距离。

分析:运动员踢球时对球施加了力,球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力对球做功。

球在草地上滚动时,虽然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受到水平方向的力,力没有做功。

(2)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行走。

分析:人对书包施加了向上的力,但书包在水平方向移动了距离,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力没有做功。

(3)举重运动员将杠铃举起后停留了几秒钟。

分析:运动员举杠铃时对杠铃施加了力,杠铃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力对杠铃做功。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新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一.学习任务分析:《做功了吗?》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三小节的内容。

从教科书编写来看,主要涉及三块内容:一是利用“功的原理”这一发现引入“机械功”的概念;二是“怎样才算做功”;三是“怎样计算功”。

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机械与力等知识。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机械功是力与位移的综合效果。

学习机械功的知识,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也是后面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必要准备。

关于这一科学内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两个条目:3.2.2知道机械功,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后续学习中会涉及到)。

从认知水平来看,一条属于“了解”水平,一条属于“认识”水平,其中对“功的原理”没有提及(但本质已经涉及)。

这就是国家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册的学生,由于普及了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一)知识基础。

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实验探究还有相当的难度。

(二)认知能力。

学生思维较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

(三)学习动机。

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比较典型的求趣、求动心理。

(四)学习风格。

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喜爱合作学习,喜爱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喜欢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较容易受外界评价与成就水平影响,焦虑水平适中。

八年级《做功了吗》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做功了吗》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功的概念:介绍物理学中“功”的定义,即力在物体上的作用导致物体位置发生改变的过程中,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2.功的计算公式: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即功=力×位移× cosθ,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3.功的正负:阐述功的正负表示力对物体的做功效果,正功表示力使物体运动,负功表示力阻碍物体运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展示生活中物体做功的图片和视频,如人们推车、拉锯、抛球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特点。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和视频中,力是如何使物体发生运动的?力对物体运动产生了哪些影响?”
3.引入新课: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做功了吗”,进而导入新课。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本章节的过程中,学生将: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发现问题,培养观察力和问题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探讨力的作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提高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培养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力的作用对物体做功的效果,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内容:
a.计算给定力、位移和夹角的功;
b.根据图像判断力的做功效果;
c.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做功现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做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影响做功的因素等。
2.归纳要点:
3.多元化教学手段,增强理解: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图示、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物体做功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功》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课标的细化要求:①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③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习者分析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已经在前面已认识,知道了力有方向性。

移动距离这一概念已掌握,但对于距离与力的方向关系的理解,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功的单位:焦耳(J),同学们也是刚刚接触,因而在训练中要加深对这一单位的理解。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讲授法学习方法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法、训练法教学器材钩码、定滑轮、动滑轮、弹簧秤、铁夹台、CAI课件设计思想教学顺序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和媒体运用新课引入提出问题:人们在使用机械时发现,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力与距离是什么关系?学生开始做如下实验:得出结论:Fs=Gh说明:①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物理量②物理学中把这个物理量定义为“功”①学生探究②学生在做此实验前,应让学生考虑怎样才能省力?怎样才能省距离?如:上仙公山的路盘旋而上。

如:扳手扳螺丝等等③学生在做实验时,老师应巡视,并启发学生做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提出课题:做功了吗利用多媒体对“功”的定义进行分析分析“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①力F②距离S③它们的方向在演示多媒体时,先启发学生提出猜想,并回答,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验证因课件内容较大,在这里只粘贴一个版面功的计算公式:W=Fs功的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是N.m,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做焦耳,简称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焦,用符号J表示,1J=1N.m教学过程例题讲解问题1:足球运动员用400N的力将足球踢出50m,问运动员对足球做了多少功?分析:见课件问题2: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力为100N的物体推进10m,问该同学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分析:见课件解答在课件中有演示,因而在教案中没有详细解答日常生活中一些力做功的大小①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约1J②将一袋10kg的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做功约150J③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做功约1800J④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做功约10J学生思考教学评估学生课堂习题1、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能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及其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理解机械功的概念。

(2)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小组分工、交流、讨论能力。

教学过程、根据导学提纲进20min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做功必须具备的两个必要因(1))什么叫做机械功?(2)怎样的情况下力才算做功?(3)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3、巡视学生讨论完成的情况,对于合作效果好的小组拍照上传。

4、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几种不做功的情况:(1)劳而无功(2)不劳无功(3)徒劳无功。

5、利用思维导图,归纳出做功必须具备的两个必要因素。

6、通过实验和举重的视频,帮助学生巩固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利用视频截图分析举重的三个过程,运动员是否对杠铃做功。

并记下疑难问题。

2情景图片找出每组生活实例的共同特征。

不做功的情况。

3总结概括出做功必须具备的两个必要因素。

4的视频,固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5加深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功的概念: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s.三、怎样计算功1、公式:W=Fs (竖直方向W=Gh,水平方向W=fs)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J=1N·m教学流程图。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2.汇报交流: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生活中的做功现象及判断方法。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巩固学生对做功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基础题目:针对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设计一些基础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做功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举例和反例,引导学生明确做功的判断标准,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
2.针对功的计算方法的教学设想:
-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学生从简单情况入手,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熟悉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
2.提高题目: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题目:设计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做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判断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做功的概念,能准确判断物体是否在做功以及做功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生活中涉及做功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途径,探究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教师布置拓展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理知识。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0.3 做功了吗4-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0.3 做功了吗4-沪科版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并能用来进行计算;(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过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过程,并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对某些具体问题进行理性地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欲,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重力做功的距离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演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滑轮,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2012年伦敦奥运会赛场上,中国选手吕小军拔山举鼎,夺得奥运金牌,立了一大“功”,那么,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他“做功”了吗?(板书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物理意义上的“功”是什么意思,这还得从我们认识的机械说起。

用这个重0.3N动滑轮匀速提升1N的重物,需要在绳端施加多大的力呢?(学生计算后提供答案)。

如果要将这个重物举高0.1米,需将绳端移动多长的距离呢?(如果能算出来)接下来我们用实验验证一下大家计算出来的结果。

/(如果算不出来)接下来我们就使用这个动滑轮将重物提升0.1米,测量绳端移动的距离。

演示实验,记录数据。

我们已经认识到在绳端施加的力与重物和动滑轮重力存在一定等量关系,绳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上升距离存在一定等量关系,能不能在这两个等量关系的基础上找到新的等量关系呢?这样我们可以把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提示:把绳端施加的力与绳端移动距离相乘,再用物体与滑轮总重与它们上升的距离相乘,你有什么发现?)在研究机械的过程中,前人认识到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量,于是将它引入到物理学中,称之为机械功。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做功了吗【全国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做功了吗【全国一等奖】
【大家通过谈收获,既总结了这节课的内容,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功的概念,理解了物理学中做功的特定含义,并能进行功的简单计算。请同学们在课后结合身边的实例相互交流和讨论,加深理解做功的含义。】
五、课后作业
85页“自我评价” 1、2、3题
【作业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没有选择太难的题目,意在让学生明白做功的条件,应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计算。】
4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有没有对桶做功
5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这里只是我的预设,实际课堂出现了各种问题,要让学生发散思维,通过这一环节,体现了物理了学以致用。同时也把知识当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载着物理知识回到生活,很好的突破了难点。利用列举生活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做功现象,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以及以前的知识来解决新学习的内容,既复习了旧知,也巩固了新的公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题:某同学要把重为60N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的高度,他需要做多少功
学生口头回答,教师小结,找代表来板书解题过程。
【引入这道题目主要让学生结合二力平衡知识来解答,因为物体是匀速提升,所以竖直向上的提力才等于竖直向下的重力,然后再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解答。】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这个例子中离开脚的足球飞出去10米,是由于惯性,向前运动,运动员没有对球施力,所以运动员没有对球做功。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明白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必须是持续的。】
(二)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环节一:列举生活中的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功。例如: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皮箱做功:
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做功了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 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设疑: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
2.分析学生已做过的实验(课件展示)
提问、分析发现:如果把拉力F 与上升距离S 相乘,则Fs= (G/2)×2h=Gh,正好等于物重G 与物体上升高度h 的乘积。

后来又发现使用其他机械也是如此。

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于是机械师们把这个物理量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二、探究新知、展开新课
1、什么是机械功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引导学生理解这个概念,找一找其中的关键词语是哪些?
2、怎样才算做功
(1)探究讨论分析:(课件展示)
①吊车的作用力F 使货物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s,吊车对货物做了功。

②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对汽车做了功。

③小孩沿斜面用力推车,车在推力F 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

小孩对车做了功。

④用力推车,但没有推动。

人的推力对车不做功。

⑤一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动。

没有力对物体做功。

⑥吊车吊着货物沿水平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

吊车的拉力对货物没有做功。

让学生仔细讨论分析,物理学中所说的做功有什么共同特点?想一想做功的必备因素是什么?
师生小结: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没有做功的三种情况:
有力而无距离(即: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

如:推(拉)而未动,提而未起,举着不动,杠着不动等情况。

--------劳而无功依靠惯性移动一段距离(即力未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

如:依靠惯性在光滑表面上滑行的物体。

---------不劳无功有力也有距离,但力与运动方向互相垂直(即物体移动的距离不是沿着力的方向移动的)。

如: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重力和支持力都没有做功;提着重物在水平方向行走时,拉力没有做功;起重机吊着货物在空中水平移动时,钢绳的拉力没有做功。

---------垂直无功把力学中的功与生活中的功作对比,说明力学中的功吸取了“成效”这一含义,力作用在物体上,要取得“成效”才算做了功。

所谓“成效”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

(2)举例分析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1:用手推物理课本在桌面上运动。

教师提问:你推书前进时做功了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2:把物理书举到头顶上。

教师提问:你对书做功了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举几个生活中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实例,并回答为什么.
注意:做功是指两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称其为做功.3、怎样计算功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
积.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
功的单位是什么呢?从公式可看出功的单位由力和距离的单位复合而成,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距离的单位是米,那么功的单位是牛·米,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焦耳,把功的单位牛·米称做焦耳,简称焦.
l 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4、感受做功的大小
1)将两个鸡蛋举高一米所做的功
W=Fs=1N×1m=1J
2)体重为500N 的学生从2 楼上到5 楼所做功
W=Fs=Gh=500N×9m=4 500J
5、例题分析
在平地上,用50N 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 的箱子,前进了10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
分析:求推力做功,相应的力应是推力——50 牛,相应的距离应是箱子在推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10 米;求举力做功,相应的力应是举力F’,因为匀速举高,举力F’大小应等于重力G 大小——100 牛,相应的距离应是箱子在举力s 方向上通过的距离h——1.5 米.
已知:F=50N,s=10m,G=100N,h=1.5m 。

求:W1、W2。

解:W1 =Fs=50N×10m=500J
W2 = F’s ’ = Gh=100N×1.5m=150J
答:他推箱子做功500J,举箱子做功150J。

三、课堂巩固
四、课堂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