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周考历史试题(实验班)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周考历史试题(实验班)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本部分共60小题,每小题3分)
1.《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道德经》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人文精神B.民本思想
C.天人感应D.唯物主义
2.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把战国时期某思想家的思想称之为“相对论”。该思想家及其思想最有可能是()
A.孔子的“中庸论”B.墨子的“交相利论”
C.庄子的“齐物论”D.荀子的“天行有常论”
3.《汉书·地理志下》载:“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l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4.朱熹日:“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
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
A.知行并重的关系B.只格一物便通万理
C.认识的渐进性D.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
5.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他还说:“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王夫之对“理”的阐述
①承袭了朱熹的天理观②体现了朴素唯物精神
③宣扬了经世致用观念④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6.“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体现了普罗泰格拉鲜明的反传统倾向,它既否定了传统的神本主义,也破除了绝对权威主义。下列与普罗泰格拉观点最接近的说法是()
A.“格物致知”B.“知识即感觉”
C.“因信称义”D.“美德即知识”
7.“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
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A.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B.强化了上帝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实现了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D.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的进步
8.《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些哲人……相信存在着不仅像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这里的“自然规则”是指()
A.“人是万物的尺度”B.“美德即知识”
C.“主权在民”、自由平等D.“因信称义”
9.康德认为:“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已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发生影响的。”这一言论说明()
A.思想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B.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统治C.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D.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10.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途,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B.政府不限制词人的创作
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D.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11.“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如下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B.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商朝C.商朝时已经有了四季之分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的根源12.伽利略认为木星有若干卫星,卫星像月亮围绕地球那样绕着木星转,天体也许具有和地球一样的实质,地球和天空之间的传统区分开始引起怀疑。约翰·多恩表达了l7世纪初新天文学扰乱人心的影响。他写道:“一切都破碎了,一切都失调了。”这主要表明“新天文学”()
A.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B.引起了人们思想认识上
的混乱
C.动摇了人们对封建神学的迷信D.推动了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13.1883年,恩格斯曾高度评价一项技术革命,并预见其深远意义,认为这一技术将“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不仅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而且最终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该项技术革命是()
A.蒸汽机的改良B.电力技术革命
C.内燃机的发明D.通信技术发明
14.“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该观点()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15.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新”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主要原因在于()
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
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
D.“民主”“科学”引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
16.针对五四运动前后社会主义的热潮,胡适回应:“文明不是笼统造成的,是一点一滴的造成的。进化不是一个晚上笼统进化的,是一点一滴的进化的。”他表达的意图是()
A.坚持社会精神文明建设B.肯定进化是渐进的过程
C.反对激烈的社会变革D.否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17.“中华民国就像是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河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孙中山在1922年的这段话反映了()
A.孙中山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须联合苏俄,发动民众
B.孙中山要消灭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C.孙中山主张用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D.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不断追求真理
18.“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