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历史——浮山所的变迁
内容摘要
浮山所是青岛历史变迁中重要的见证,为了了解它的历史,我们做了深入、全面的研究。

下面为浮山所历史变迁的梗概:
——十四世纪中叶,明朝洪武年间,为抵御倭寇海上来袭,明政府在黄海之滨设立了浮山备御千户所。

这就是浮山所的由来。

——解放初期,浮山所村民以农耕为主,兼结网捕鱼,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浮山所大队成为青岛市的蔬菜基地,种菜面积逐年增加,最多时有菜田1200多亩。

——1992年,青岛市政府做出东迁决定,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以及作为青岛新标志的雕塑“五月的风”在昔日的菜田里拔地而起,座座商务楼宇如雨后春笋。

昔日浮山所村所管辖区域已成为青岛市的经济、政治中心。

——1999年,市政府通过浮山所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在原址上建起了现代化的城市居民区。

随着推土机的轰鸣,低矮、杂乱的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楼房。

在十余年的时间内成为都市村庄的浮山所变成历史中的一页。

浮山所的发展的历程,也映射了青岛这几十年来巨大的变化,青岛正在一步一步从一个破旧的城市逐渐发展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正文
1999年7月,浮山所原是青岛的一个城中村,共有居民三千余户,人口六千余人,占地27.53公顷。

主要居住区域以现在的徐州路、闽江路为中心,当地居民称为十字街。

它西与市政府相邻,东靠南京路,南侧为香港中路,北侧为江西路,分别与市南区湛山、亢家庄、田家村、辛家庄等村庄相接。

浮山所的历史
说起浮山所村,就不能不说说浮山所的历史故事。

据历史资料记载,元朝末年,朝政腐败,边防失修,特别山东半岛成了倭寇屡屡侵略的目标。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即开始商讨全国沿海一带的防倭措施,并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下诏全国郡县设立卫所军事建制,浮山所便是此刻迎运而生的,它以浮山命名,全称为浮山备御千户所,也叫浮山前千户所。

当时浮山所管辖有18墩堡,分别是麦岛、错埠岭、双山、塔山、翁窑、转山头、狗塔山、桃林、中村、东城、张家庄、程家庄、城阳、女姑、孤山、红石、湛山等地,领有赵家、葛家等9处军屯。

应该说,浮山所比现青岛市建置早了五百多年。

浮山所建制后,先后从全国各地调集13名武官来浮山所为军籍,组建了水、陆驻军。

其中焦姓、亢姓等9位将军为五品千户,还有4位校尉为正六品百户。

这就是当地居民流传的浮山所十三户之说。

至今许多老人都会背诵焦、亢、毛、杨、苏、余、王、汪、丁、詹、葛、侯、外加一张的姓氏歌词。

由此可见,他们既是明朝初期派驻浮山所的军户,也是当地最早的居民了。

后来,随着朝代更迭和时代变迁,浮山所迁入的姓氏也逐渐增多,如章姓系清朝浮山所巡检章大用之后,仲姓系从济宁迁入,戴姓从大麦岛迁入,王姓、郭姓等从会前村迁入等,从而构成了现今浮山所村居民的主体。

现在的浮山所村是由军屯发展而来。

军户是明朝较为特殊的一种制度,一人为军,他的一家就是军户,并世代承袭。

当地军户边防御、边开荒屯地,军户聚集之处即称军屯。

后来,朝代更迭,浮山所随卫、所裁并,军屯逐渐失去原性质,居民都定居下来,村庄名称也沿用了屯名。

据史料记载,明朝初期,浮山所就开始建城,至公元1402年筑成。

城略呈长方形,大概南北长有440米、东西也有400米左右,周长3华里,占地18公顷。

据说浮山所城只建有东、西、北3座城门。

其中北门位于北城墙中央,西门位于西城墙的南部,东门位于东城墙的北部。

南城墙外即为海滩,城墙之上建
有南阁庙一座,惟独没有南门。

可是在上世纪70年代修建徐州路时,就发现旧城墙底下还有一城门,用青砖砌成,证实浮山所在修建时就有四个城门,也就表明浮山所四门通达的寓意。

城内除建设民宅、官邸外,还修建了大批庙宇。

其中西北庙群建筑规模较大,建有真武庙、玉皇庙、佛祖庙等。

浮山所建置初期,每逢春节,当地军户均前往京城给皇帝磕头谢恩,归来时一般是正月十三。

因此,正月十三当地居民均在此举行盛大仪式,后来逐渐形成浮山所十三庙会的习俗,它也是青岛市区最早的庙会之一。

明洪熙元年,皇帝下令在各地卫、所的真武庙内设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牌位,过年时60岁以上老人在此牌位前磕头即可,而不必往返京城磕头拜年。

1954年,真武庙的神像被毁,并于1968年被拆,庙会也随之消失。

其房屋被改造成浮山所小学使用,2000年5月因旧村改造而拆除。

目前,西北庙群只有两棵六百多年树龄的银杏树依然枝繁叶茂。

东北庙又称马神庙,它是一处道教、佛教合一的寺庙,这在当地比较少见。

据说,在此庙内群众自发组织了同善堂,居民可以定期到那里集会,引导群众不吸烟、不喝酒,,因而这种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

1954年,庙内神像被毁,庙宇也于2001年浮山所旧村改造时拆除,现地址正在修建拆迁安置区休闲小道。

据当地一些老人介绍,马神庙还有一段传说:当年倭寇屡屡侵略我沿海居民,有一次来的倭寇特多,正在这关键时刻,马神庙内的两匹泥塑马突然跃上城墙,为守城将士助威,马蹄踏在城墙上火星四溅,马的嘶鸣声非常震耳。

这一神奇现象,既鼓舞了将士们的斗志,也吓破了倭寇的胆,因此使倭寇们落荒逃窜。

庙宇
南阁庙是浮山所古城比较宏伟的建筑,
它建在城墙南侧中央,也是佛道合一的庙群,
台阶北侧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据说是青岛
市树龄之最,被编号为01的古树名木。

南阁
庙殿内神像于1954年被毁,庙宇于1978年
修建徐州路时拆掉。

城隍庙在城东南部,听
当地居民讲,这是青岛市区惟一的一座城隍
庙,而且有道士长住,如周边百姓家有丧事,均在这里举行送盘缠等仪式。

据当
地老人说,当年康有为曾住在福山支路,1927年3月31日病逝后曾到浮山所城隍庙送盘缠。

这座庙宇神像毁于文革,庙殿在20世纪70年代因失修倒塌。

无梁庙是浮山所的一大杰作建筑,有门无窗,砖木结构,没有梁,里面供奉关羽座像。

该庙因无梁而闻名,许多人前来观看,看了以后才弄明白,因为它原来用两块很大的薄石片合成代替瓦。

只可惜该庙于1954年拆除。

倒座庙又是浮山所特殊庙宇建筑之一,得名于其一反庙宇坐北朝南的习惯而坐南朝北,殿内供奉观音神像,门联上写:问大士缘何倒坐,因世人不肯回头。

该庙宇神像于1954年被毁,庙殿于1978年拆除。

无梁庙是浮山所的一大杰作建筑,有门无窗,砖木结构,没有梁,里面供奉关羽座像。

该庙因无梁而闻名,许多人前来观看,看了以后才弄明白,因为它原来用两块很大的薄石片合成代替瓦。

只可惜该庙于1954年拆除。

倒座庙又是浮山所特殊庙宇建筑之一,得名于其一反庙宇坐北朝南的习惯而坐南朝北,殿内供奉观音神像,门联上写:问大士缘何倒坐,因世人不肯回头。

该庙宇神像于1954年毁,庙殿于1978年拆除。

浮山所旧城内所建庙宇,曾经是当地居民每逢重大节日或遇到天旱无雨、闹灾荒时举行活动的重要场所,它见证着浮山所历史风云。

习俗
浮山所的风情习俗是独特的。

首先说春节
习俗,天底下的春节皆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
年,可浮山所当地居民过年是一夜连双岁,三更
分二年。

浮山所当地的风俗是除夕当天一般吃
两顿饭,清晨起来就开始忙着挂祝子。

所谓祝子
就是记载本家族先祖名讳的。

每逢春节,当地居
民毕恭毕敬地将其取出,悬挂在房屋厅中央供
奉。

同时,要在祝子前摆上供品。

浮山所当地居
民所摆供品极为讲究,因为自古至今浮山所明
朝军户后裔只摆豆腐、果品等素菜,而不摆鱼和
肉等荤菜,还有些军户后裔至今保留着过年不
吃肉馅饺子习惯,只吃白菜豆腐粉条馅饺子。


些习俗已延续600年了,至于原因谁也说不清。

好像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当
过和尚有关,因此人们在过年等重大活动中忌讳肉和鱼等荤菜,以表示对朱元璋的尊敬之意。

挂上祝子摆上供品后,人们又开始贴春联,但如果谁家有老人过世,一般三年内不贴春联,以示哀悼。

下午人们即开始吃除夕饭,之后妇女们在家里忙着包饺子,男人就到祖茔去请年,所谓“请年”就是请本祖本支的故人回家过年,表示不能忘记祖宗和已故亲人的意思。

夜幕降临时,男人们到街上接灶,并摆上隔年饭,贴上“拦门挡”;晚上10点家家户户烧火煮饺子,要烧芝麻杆,取来年生活节节高的寓意;晚上11点开始过年了,饺子煮熟后,人们首先要到街上去接年迎神和祭拜“祝子”,吃罢饺子又要到本祖本宗和左邻右舍的长辈家拜年,拜年回家后男人开始烧香,当地居民叫“守岁”。

到了正月初二送年,然后要在出嫁女儿女婿初三走丈母娘回家前,一定将祝子敁请下来。

医院
位于浮山所村西的海军四O一医院,是海军一所综合性医院。

其实这所医院的来历埋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8年1月,日军由前海登陆第二次占领青岛后,即占领浮山所小学,进村后不久又
现青岛解放军四零一医院
在浮山所小学西侧,现四O一医院的周
围土地上钉了很多木牌子,上面用中文
写着大日本陆军用地。

现市档案局收录
有当时日军霸占土地的数据:浮山所原
有土地数1142.62亩,陆军医院用土地
308.67亩,水源地占用土地106.96亩,
无线电占用土地39.42亩,水管子路占用地38.19亩,卫兵占用地4.786亩,宿舍占用地23.786亩,石灰路占用地7.674亩。

大量土地被日军霸占后,靠土地吃饭的农民无法活下去,因此有些村民上吊自杀,有些携妻带子逃离他乡。

为了修建日本陆军医院,日军还霸占浮山所村以北的北山顶(现徐州路、江西路附近),并建有炮楼,有持枪荷弹的日本兵在那里站岗。

当地居民不管谁途经此地,必须要给日军鞠躬,若谁不从就会被抓到炮楼里毒打一番,或者用一种支锅的方式进行体罚。

支锅就是用手脚落地撑起身子,若是坚持不住伏下身体,便会遭受毒打。

日军在修建陆军医院时,在其霸占区域内共设了5处炮楼,浮山所村内就有2处,其中一处对准浮山所西门,另一处对准浮山所北门。

北山顶炮
楼因为地势高,因此可以看清浮山所整貌。

目前,建在村内的2处日军炮楼依然存在。

抗战胜利后,日军投降并撤离青岛,日本陆军医院改为国民党军队陆军医院。

解放后,该医院被解放军接收,建立海军后改为现海军四O一医院。

教育
清光绪24年(公元1898年),即德国侵占青岛第二年,德国人在浮山所十字大街旧署衙内,创办了一处德语专修班,德语教师是德国人温再道,此人中文流利,浮山所教育知名人士焦成道教授国文,浮山所及周围村庄不少人参加了学习。

其中有浮山所的王立显、刘鸿奎、苏可福、孙正福,辛家庄的辛毓瑶、辛毓川,丁家庄的丁立本等。

至光绪29年(公元1903年),根据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官府在浮山所设立了近代初级小学棗浮山所蒙养学堂,首任校长是浮山所教育知名人士仲跻诚。

教室分散在各姓氏家庙内,学生年龄不限,由学田地租充任经费,学生自带桌凳,教师有焦成道、王集成、高襄、赵成璇、臧准铺等。

设置的课程是《修身》、《国文》、《算术》、《地理》、《历史》等。

1913年3月,浮山所蒙养学堂改为浮山所公学堂,学制5年。

含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教育。

仍由教育人士仲跻诚任校长,以仲氏、胡氏、苏氏、孙氏等家庙为教室。

1922年,浮山所公学堂改为胶澳商埠公立浮山所两级小学,学校的经费完全由政府解决,教师由政府调任,学校管理较规范,教育质量大有提高,学生人数也较大增加,1926年全校共有学生104名。

1933年,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号召各村改建校舍,并由市政府提供图纸,下拨一定经费。

浮山所村民就借此机会,出让了燕儿岛上10亩学田给万国会建青年营(国际夏令营),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兴建浮山所新校舍。

新校舍位于村西北角,占地14.162亩。

1935年10月20日该校正式启用,给浮山所及周边村庄儿童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条件。

1934年浮山所村民苏立志、苏立信等考入李村中学,孙相诗、丁立普考入铁路中学,这是浮山所历史上第一批中学生。

抗战时期,浮山所小学升入礼贤书院的戴以缙(剑浩)、章立君、苏立滋等发扬祖辈抵抗倭寇的优良传统,毅然投笔从戎,从敌占区青岛历尽艰难考到西安陆军军官学校学习(系黄埔军校西安分部)。

他们在抗日战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其中戴以缙(剑浩)曾参与过接受日军投降的装甲部队。

1941年村民苏立信考
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成为浮山所第一个大学生。

解放后,政府十分重视教育,浮山所入学儿童明显增多。

1955年4月12日,浮山所民校学员36人,该班毕业时被评为市南区模范班。

其中教师蓝文香被评为一等民师模范,焦立章被评为二等民师模范,仲伟恒被评为三等民师模范,为此,市南政府给他们颁发了锦旗和奖状。

文化
过去,浮山所建有东戏台(现闽江路、南京路交叉处),用石头砌成,高约一米半,呈长方形。

每逢村内重大节日这里都要进行演出。

所以自古至今留下浮山所一年两台戏,五天一个集之说。

在这里,演出的戏种不少,有京剧、柳腔、吕剧等传统节目。

浮山所的锣鼓、高跷等表演项目至今也是脍炙人口的,据传,浮山所过去的民间锣鼓队是由明朝军队锣鼓队演变而来的。

浮山所城隍庙的道士于起祥、傅子真都是表演道教文艺的能手,于起祥表演的古琴婉转悠扬,颇为高雅;傅子真的单管吞吐
有力,音调清楚,字字高昂。

因此,如遇天旱求雨、
祭祀和豪门绅士庆寿、度亡灵时,道士们一面演
奏,一面咏唱经韵,诵念咒语来完成整个仪式。


浮山所东北庙住着一个外山派传人齐道士,东北
庙组建了村内第一支雅乐组。

由村民亢林梅负责,
吹管子是亢林清、刘洪君;吹笙是亢林风、王悦
儒、亢文照、刘福泽,还有刘洪喜的笛子、于祥
的萧、打鼓打咣嚓的王悦风。

他们先后表演了《游
湖》、《老僧扫殿》、《梅花三弄》、《苏武牧羊》等节目。

至上世纪50年代,雅乐组传给了第二代,管子仍由刘洪君演奏,焦立章、王悦儒、曲金德、刘宗祥等4人吹笙。

这支群众自娱自乐的业余组织,丰富了当地居民业余文化生活。

每逢浮山所夏天,就有两三个唱大鼓书的进村,他们多为外来盲人,一般在村北街倒坐庙和南街南阁庙处演出。

表演时,唱腔有慢有快、慢句为长腔,多用于叙事,快板急如流水,多用于表达紧张的场面。

主要表演节目有《刘公案》、《秦英征西》、《五鼠闹东京》、《响马传》等。

他们白天说唱一会,中间说些小片断讨口饭吃,到了晚上才正式说书,每说到紧急关头,就停下且听下回分解,所以很有吸引力。

浮山
所居民每天听书的人约大约有一两百人之多。

庙会
农历正月十三日是浮
山所庙会,也叫香油果子
会。

这一天,浮山所周边村
庄文艺团体(当时叫香火
会)都来赶庙会,如大小尧
村的跑旱船、跑驴,麦岛村
的高跷等节目都来助兴演
出。

亢家庄的柳腔戏演的
非常出色,那催动人心的哭腔,婉转悠扬的唱调,使台下人都醉了。

田家村的龙灯也非常热闹,每节龙灯都点上蜡烛,反转滚动,忽高忽下,左右摆动,场面热闹非凡,人山人海。

现在的浮山所已不再是原来那个破旧不堪的城中村了,它现已成为青岛市的中心地带。

1999年,浮山所进行了改造,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市委、市政府机关,市南区党政机关以及众多金融机构和知名商业企业都迁址于此,到了现在,浮山所往日的破旧不堪一抹而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派华丽的景象,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比肩而立:丰合大厦、青啤大厦、金都大厦、凯旋大厦、时代广场、金光大厦、阳光大厦……毋须一一列举,浮山所已经成为青岛市商务楼宇最为密集之处,具有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特征的中央商务区在这里已现雏形。

银行、保险、基金、物流、会计、律师、企业咨询、采购中心以及大公司总部等纷纷入驻商务楼宇,成为青岛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脱胎于昔日杂乱的旧村落,一个朝气蓬勃的新城区正在快速成长。

展望未来,浮山所的发展只走出了第一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浮山所也一定会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

回望青岛,或许浮山所的发展也在印证着青岛这整个城市的发展。

在历史上,青岛是一个历经磨难的城市,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到内地大肆进行侵略和扩
张。

1885年,清延成立海军衙门,派人赴山东、河北等各海口实地勘察,选择良港建立海军基地,刘含芳等到过胶州湾,清延驻德国公使许景澄等提出在胶州湾建设海军基地的建议。

1891年5月,北洋大臣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后,与山东巡抚张曜南下到胶州湾视察,经实地勘察,深感胶州湾位置重要,遂联名上奏朝廷,建议在此建造炮台,驻军设防。

6月14日,光绪皇帝正式批准了胶州德人为长期经营,不惜投巨资在青岛大规模建设,修建了海港,筑造了胶济铁路,开设了一些工厂此外还致力开发胶济铁路沿线地*的矿山,掠夺中国的资源。

在青岛,德人强取豪夺中国土地,青岛及其附近村庄的土地全被德人霸占。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英德双方交火不久,8月23日,日本便正式对德宣战,27日,日本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

11月7日,德军被迫投降,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日本终于取代了德国。

1919年5月4日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兴起,"还我山东!""还我青岛"的口号响遍全
国。

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出席巴黎
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
字。

从而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合法"
侵占青岛的阴谋。

1922年12月10日,中国代表
王正廷、熊炳琦与日本驻青岛守备军
司令由比光卫、青岛民政长官秋山雅之介举行移交仪式,正式收回青岛主权。

至此,在德、日统治下达25年之久的青岛,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23年初,共产党员邓恩铭来青岛开展革命活动,1923年11月建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岛支部,1924年8月,建立中国共产党青岛组,后改建为中共青岛支部。

1925年2月,在中共山东地委和
中共青岛党支部的领导下,胶济铁路
和四方机厂工人举行大罢工,青岛纱
厂、火柴厂、烟厂和自来水厂、等厂
的工人也纷纷组织工会,青岛的工人
运动逐渐出现高潮。

4月19日,四方大康纱厂工人举行大罢工,揭露日本厂主压迫剥削工人的罪行,提出承认工会,增加工资等要求,各纱厂工人予以响应,各纱厂罢工总人数达18000余人,斗争得到全市其他产业工人、学生、市民和上海日商纱厂工人的支持。

1929年4月15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政权,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同年7月,南京政府
改青岛为特别市,直属行政
院管辖,任命马福祥为青岛
市长。

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
内,接连换了6名市长。


中日反动势力盘剥下,青岛
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都陷
入衰败状态。

中国共产党青岛党组织经过长期艰苦工作,逐渐恢复、发展,1929年成立中共青岛市委员会,开展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

20世纪30年代后,沈鸿烈担任青岛市长,忠实执行国民党政权对外妥协投降,对内残酷镇压的政策,多次摧残破坏中共青岛组织和抗日爱国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青岛党组织发动抗日民主运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政策。

继1929年历时4个多月的日商纱厂大罢工后,1936年11月,青岛日商纱厂全部3万余人举行罢,并形成全市性反日总罢工。

30年代,远离战火的青岛成为日本投资掠夺的重点地区,成为仅次于上海的日本在华纺织工业中心。

由于政局较安定和沈鸿烈制定厂比较合理可行的发展计划,青岛的工商业、城市建设和文化教育都有较大的发展。

自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文化事业较前有了较大的发展,兴办一
些文化设施。

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建
立,1930年以此为基础建立国立
青岛大学(1932年后改为国立山
东大学),校长杨振声奉行"兼容
并蓄"办学思想,招聘许多专家学
者到校任教,山东大学成为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一批新文学运动闯将如老舍、闻一多、沈从文等先后来青岛就教于各学校,王统照定居于青岛,培养出臧克家、于黑丁、黄宗江等一批文化新人,《骆驼祥子》等重要作品完成于这个期间的青岛。

青岛"左联"成立,更使新文化运动在青岛蓬勃发展。

进步戏剧演出活跃,十几种报纸副刊为文艺创作提供阵地,绘画、书法、音乐、摄影、电影、曲艺等相继发展,繁荣一时,30时代的青岛成为北方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一批自然科学家也相继来青岛从事教学研究,胚胎学家童第周、生物学家张玺、物理学家王淦昌等各具所长,各有建树。

海洋科学奠定良好基础。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8月14日,日本特务机关在青岛制造"德县路事件",作为向青岛进攻的借口,积极计划进攻青岛,调动军队从陆、海两路夹击青岛。

12月18日,沈鸿烈指挥炸毁日商纱厂,破坏发电厂、港口等处设备、船只后,撤出青岛。

1938年1
月10日,青岛又
度沦陷于日本侵
略者统治下。

中国共产党领
导全国人民坚持8
年抗战,同世界反
法西斯力量一道,
终于迫使日本帝
国主义于1945年8
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坚持内战,把中国重新拉回到战乱之中。

日本宣布投降后,国民党政府便于8月18日任命李先良为青岛特别市市长,准备劫夺抗战胜利成果。

10月11日,美军陆战队在青岛登陆。

2个月后,美军第七舰队又在青岛登陆,随后美军大量涌入,实行军事占领。

美国同蒋介石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使青岛成为美帝侵略中国和在远东扩张势力的重要军事基地。

为反抗美蒋的黑暗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岛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争取民主和自由,使爱国学生运动、工人的罢工斗争和市民的反压迫斗争,汇成势不可挡的洪流。

1945年底进步青年的反"甄审"斗争,1947年的"六·二"学潮,是这种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的典范。

1948年9月起,为迎接解放,青岛的地下党组织在异常困难的条什下,做了大量的工作。

开展了反南迁,反破坏的护厂护校斗争,配合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行动,奋力保卫人民财产,迎接青岛的解放。

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齐鲁公司所属工厂、电信局、港务局、自来水厂、发电厂等单位的护厂队,山东大学的护校领导小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青岛回到人民怀抱时,城市几乎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城市秩序很快得以恢复。

1949年5月3日,人民解放军(岛)即(墨)战役指挥部投入了解放青岛的战斗,先后突破敌人设在青岛外围的3道防线。

6月2日,攻入青岛市区。

人民解放战争敲响了美蒋反动派
的丧钟,青岛结束了三代帝国主义
压迫奴役的历史,终于回到了人民
的怀抱。

如果说青岛人民在历史磨难中
表现出的是坚强的意志和顽强抗
争的不懈精神,那么在发展中表现
出的,则是积极进取,争强好胜的
不屈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