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字词性辨析方法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摘要】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汉语中“以”字在作为介词和连词时的用法及区别。
通过举例分析介词和连词两种情况下的用法,分析了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语境解释,同时指出了在语言运用中需注意的事项。
通过对“以”字的不同意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词语在语言表达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总结了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以”字的用法,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
【关键词】“以”字, 介词, 连词, 词性不同, 语境解释, 注意事项, 结论, 展望未来, 研究方向, 结束语, 引言, 正文,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语言运用。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以”字在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以作为介词,表示手段、方法、标准等,也可以作为连词,表示目的、结果、条件等。
这种同音异义的情况在汉语中并不罕见,但造成了学习者在语言运用中的困惑。
对于“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的情况,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以帮助学习者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两种用法。
研究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往往会对“以”字的多义用法感到困惑,无法准确区分和运用。
由于介词和连词在句子中的使用方式和语义功能有所不同,因此掌握“以”字作为介词和连词的区别对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对这两种用法的深入研究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以”字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规则,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汉语中“以”字作为介词和连词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用法及区别。
通过分析这一现象,可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两种词性不同的“以”,避免出现混淆或错误使用的情况。
本研究旨在提高读者对于汉语语法的认识和了解,促进汉语学习者对于语言的深入思考和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汉语教学及汉语语法研究领域的学术内容。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一、“以”作介词时
在语法上,“以”常常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手段、条件、方式、标准等。
比如,“以
书为师”、“以情感为切入点”、“以多页为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等都是这种情况。
在这种用法下,“以”字的词性是介词,其基本含义指示的是应该遵循或以某种方式
或事物作为基础或参照。
通常,“以”字作为介词时,后面会接一个名词或者短语,用于
进一步说明其作用或者范围。
例如,下面的例句中,“以”字作为介词来表示特定的意义:
① 以劳动取得收入。
在这个例子里,“以”的意思是手段,表示通过劳动来获得收入,后面的“劳动”是“以”的宾语。
② 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例,这个班级的优秀率高达50%。
“以”字还有一种用法是动词,表示将某个事物作为基础或动力进行行动或决策,通
常与副词、介词和句子成分等连用,表现为某种行为的方式和方法。
因此,在这种用法下,“以”字的词性是动词,与“用”、“依靠”等词属于同义词。
① 以爱心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
②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在这个例子里,“以”的意思是按照,表示回击行为用的是相同的方法,后面的“牙
还牙,眼还眼”是对“以”的补充。
综上所述,“以”字具有多种含义和用法,但在某些情况下,其意思和用法也存在差异。
在介词和动词两个词性方面,它都是表达一种基于或基于某种事物或条件或行事的方
式或方法的意思,但在其后面接的语义和角度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意义和功能。
因此,
在使用“以”字时,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以及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从而更准确地表达自
己的意思。
《文言虚词“以”》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以”的常见用法
表示工具、手段
总结词
表示使用某种工具或方法来完成 某个动作或实现某个目的。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以”可以用来表示 使用某种工具或方法,例如“以戈 击之”(用戈攻击他),“以火焚 之”(用火烧掉它)。
示例
“以锯锯木”(用锯子锯木头)。
总结词
翻译练习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将文言文句子翻译 成现代汉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以”字的用法和意义。
详细描述
选取一些包含“以”字的典型例句,要求学生将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例如,“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等。同时,也可以要求学 生将现代汉语句子翻译成文言文,以检验他们对“以”字的掌握程度。
“以今日暮”(在今天黄昏时分)。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以”可以用来表示某 个动作或行为发生的时间或方位,例 如“以去年秋”(在去年秋天),“ 以上”(在上方)。
表示对象、范围
01
总结词
表示某个动作或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或范围。
02 03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以”可以用来表示某个动作或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或范围 ,例如“以君为长”(把您当作首领),“以天下为己任”(把天下当 作自己的责任)。
选择练习
总结词
选择练习是一种常见的练习形式,通过提供多个选项,让学生从中选择正确的 答案,以检验他们对文言虚词“以”的掌握程度。
详细描述
设计一些包含“以”字的句子,并在“以”字前后给出多个选项,让学生根据 语境选择正确的答案。例如,“以( )为意”、“以为( )”、“以( )人 者仁”等。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以”字是一个常见的汉字,在汉语中有着多种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其中,有些情况下,“以”字虽然表示的意思相同,但却存在不同的词性。
本文将从语法角度出发,分析“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
1. “以”字作介词和连词
在句子中,“以”字通常用作介词和连词。
作介词时,它表示一种手段或方式,表示用某种条件、行动或手段来完成某一目的。
例如:“以诚相待”、“以身相许”、“以经验为教训”等。
同时,“以”也可以表示依据或根据,例如:“以此为准”、“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等。
作为连词,“以”字的意义也与手段或方式有关,表示根据或依据某一标准或规定进行行动或判断。
例如:“以有利可图为目的”、“以合法为准则”,常常用于句子的开头或中间,起到连接或引导作用。
除了作介词和连词外,“以”字还可以作动词,表示“拿、以……为物品”,通常用于口语和方言中。
例如:“以一张纸为例”、“以一杯茶相待”。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但在古代汉语中却比较常见。
在《庄子》中就有“以亢龙有悔为国”、“以道御物,不以物压道”等用法,表示将某种事物作为标准或对象进行思考、判断和处理。
文言虚词“以”词性判别
文言虚词“以”词性判别文言文中,虚词“以”既可以作连词,也可以作介词;如: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⑵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⑴句中“以”用在动词“告”前,连接前后分句,表目的关系,是连词;⑵句中“以”用在名词“刀”前,与“刀”一起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劈”的状语,是介词;那么,如何判别具体语境中“以”的词性呢一、处在谓语动词前,连接前后分句,格式为“以+ 动词”的“以”为连词,如:⑶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⑷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⑶⑷句中“以”分别用在动词“待”与活用的动词“光”前,连接前后分句,“以”为连词;二、处在同一性质的短语或词之间,“以”为连词;如:⑸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⑹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⑸句中“以”连接两个动词短语“亡郑”“陪邻”,表示承接关系,⑹句中“以”连接两个形容词“夷”“近”,都是连词;其实⑸句也属于“以+ 动词”格式;三、处在状语与中心词之间,“以”为连词;如:⑺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齐桓晋文之事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⑺⑻句中“以”分别用在状语“明”、“拥火”与中心词“教”、“入”之间,表修饰关系,都是连词;这种形式实属“以+ 动词”格式;四、处在名代词或名词短语前,格式为“以+ 名代词或名词短语”,“以”为介词如: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⑾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⑼⑽句中“以”分别用在名词“长安君”、名词短语“大事”前,构成两个介宾短语分别作动词“为”“寄”的状语或后置状语,都是介词;⑾句中“以”后省略代词宾语“之”,⑿句中名词短语“一言”是“以”的宾语,只不过是为了强调它而被提前;⑾⑿句这两种现象仍属“以+ 名代词或名词短语”格式;两句中的“以”仍为介词,不能看作“以+ 动词”格式中的连词;上述四点可用一句话概括:符合“以+ 动词短语”格式,“以”为连词;符合“以+ 名代词或名词短语”格式,“以”为介词;。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汉字“以”既可以作介词,表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条件、依据等,也可以作动词,表示利用、运用等。
以下是对这两种意思的具体分析。
一、作介词:1. 介词“以”用作目的状语,表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条件、依据等。
例如:(1) 以努力学习为荣,以考试成绩为傲。
(2) 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3) 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承诺。
2. 介词“以”用作手段、方式的标志,表示用某种手段、方法或条件等进行。
例如:(1) 以讲授基础知识为主,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
(2) 以游泳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 介词“以”用作依据,表示根据、按照。
例如:(1) 以历史为鉴,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
(2) 成功的关键在于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二、作动词:1. 动词“以”表示利用、运用、依靠等意思。
例如:(1) 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
(2) 以提高自身素质为主要目标,不断追求进步。
对于“以”字两种意思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区分:1. 词性不同:介词“以”是虚词,常常与动词、形容词等词搭配使用;动词“以”是实词,表示动作或状态。
2. 用法不同:介词“以”作为介词时,常常引导目的状语、手段方式等;作为动词时,表示利用、运用等。
3. 上下文语境:通过上下文语境可以推断“以”的具体意思,特定的语境和搭配常常决定了“以”的含义。
句子“以他的能力,完全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中的“以”作为介词,表示依据,意思是根据他的能力。
而句子“以音乐为媒介,传达情感。
”中的“以”作为动词,表示利用,意思是运用音乐作为传达情感的媒介。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以”字是一个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
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主要讨论“以”作为介词和动词时的两种意同词性不同的情况。
一、以为介词时:表示手段、条件、标准、方法等。
1. 以…为基础/为例子/为对象:表示以某事物作为基础、例子、对象等。
例如:
- 以数学为基础,学好理科是很重要的。
- 将熊猫作为保护对象,是保护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2. 以…为准:表示以某事物为标准或依据。
例如: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的消费观也逐渐以理性为准。
- 在这个测评中,将以学生在测试中的成绩为准。
3. 以…为条件/为前提:表示某事物是实现另一事物的条件或前提。
例如:
- 以平和的氛围为条件,我们才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 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提升创新力为前提。
二、以为动词时:表示运用、依仗等。
1. 以…为工具/武器/手段:表示使用某物作为工具、武器、手段等。
例如:
- 工匠以锤子为工具,打造出精美的艺术品。
- 不可否认,网络成为一项重要的媒体手段。
例如:
- 针对该问题,我们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客观的判断。
- 这个理论是以大量实验数据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以”字作为介词时,表示手段、条件、标准、方法等;而作为动词时,表示运用、依仗等。
在不同的语境中,我们可以根据句子的具体含义和语境来理解“以”字的意思。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以”字是一个非常常用的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是有时候同样的
字形却代表着不同的词性。
下面就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
一、以为介词
“以”字作为介词表示用什么东西作为基础,通常用来表达方式、手段、条件等等。
例如:“以善良为准则”、“以肉体交易”、“以大自然为背景”等等。
“以”字作为连词则表示“与……相比较”,通常用来引出比较对象。
例如:“以前
的社会跟现在的社会有很大的不同”、“以他的智商和学识,完全有能力胜任这个职
位”。
“以”字作为动词时表示“运用、用、以……作基础或原料”,通常用来表达人所使
用的手段或方法。
例如:“以空气为切入点设计行业的航空母舰”、“以大雨为背景,拍
出了一幅无比悲壮的画面”。
“以”字作为助词用来构成“以……方能、以……才能、以……来决定”等语法结构,表示某种条件是实现某个目的的前提。
例如:“以诚为本方能得到信任”、“以勤为本方
能取得成功”。
总之,“以”字在不同的语境中代表着不同的词性和含义,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在使用时应该注意词性的变化,避免出现语法上的错误。
浅谈“以”字词性辨析方法
2012.06学教育119浅谈“以”字词性辨析方法王月(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以”字主要是用作介词,其次是用作连词,也用作动词、名词和副词的现象。
“以”作名词和副词的时候比较容易辨认,作动词、介词、连词时就不太容易辨认。
本文就在辨析上进行探究,陋陈己见,求教同行。
[关键词]“以”字;词性;辨识“以”在古汉语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词性的变化也较多,它主要是用作介词,其次是用作连词,另外也用作动词、名词和副词。
“以”作名词和副词的时候比较容易辨认,作动词、介词、连词时就不太容易辨认。
本文试图全面说明“以”的词性辨认方法。
一、“以”字作名词用时较少,可译为“原因”或“理由”。
例如:宋人执而问其以。
(《列子·周穆王》)②子欲知其以乎?(柳宗元《措说》)③古人秉烛葭游,良有以也。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倒①②中的“以”可译为“原因”,例③的“以”可译为“理由”。
从以上例句中我们看到,“以”作名词都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是动词谓语,“以”后面不带宾语。
二、“以”字作副词的时候也不多,“以”作副词可以看作是“已”的通假,可译为“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
(《史记·陈涉世家》)辨认“以”作副词,可用排除法:当“以”字在句中作动词、介词、连词、名词都解释不通时就可能是副词,当然“以”字后面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三、“以”字作动词主要有两种情况1、“以”字在句中做唯一的动词性谓语用,可译为“认为”“用”等。
例如:①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诸葛亮《出师表》)③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屈原《九章·涉江》)例①②“以”可译为“认为”,例③④可译为。
“用”。
上述例句中的“以”比较好辨认,因为它是句中的唯一动词,又在谓语的位置上。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以”字是一个多音字,可以作为介词、动词、连词等词性。
其中,“以”作为介词时,常常用来表示手段、方式、依据等含义,而作为动词时,则表示使用、依据等。
下面将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进行分析。
一、“以……为”
“以……为”是“以”字作介词的一种用法,也是最常见的用法之一。
这种用法表示的是用某种方法或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其中,“为”字意为“作为、当做”。
例如:
1. 以手工制作的方式,制作出了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2. 以历史为依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在这两个例句中,“以”都表示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或依据,与“为”一起相当于“把……作为……”。
可以看出,“以……为”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它的语气比较正式,往往用于正式场合,而且多用于表达某种目的、方法等抽象的事物。
“以……作为”也是表示手段、方式等含义的用法,但是“作为”与“为”字不同,它多表示一种身份、地位、角色等方面的意义。
用“以……作为”的语句通常都含有一定的否定意义。
1. 她是以职业运动员的身份而不是普通人的身份来实行这项训练的。
2. 现在的教育已经不再是以传统的知识体系作为主要内容来教育学生了。
在这两个例句中,“以……作为”都是表示一种特殊的身份或者特殊的角色。
这种用法常常用于强调某种不同寻常或者突出的特点,而且都含有否定的语气,是一种比较强烈的表达方式。
总之,“以”字的用法多样,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一种单一的词性。
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意义来判断它的词性和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
文言虚词【以】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以】用法总结本文介绍了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
其中,“以”可以表示工具、凭借、所处置的对象、时间、处所、原因、依据等。
在连词方面,“以”可以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承接关系、目的关系、因果关系和修饰关系。
此外,“以”还可以作为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例句中有些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已被删除,原文已经得到了修正。
2.作为方位介词,表示方向。
例如:“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XXX。
”意为“从此往后的十五个都市都归赵国所有。
”3.作为表范围的介词,表示包括的范围。
例如:“自XXX以下莫不逾侈。
”意为“从XXX到普通百姓,没有一个人不过度奢侈。
”动词部分:1.以为,表示认为。
例如:“老臣以媪为XXX计短也。
”意为“老臣认为XXX的计策对XXX来说是不足为虑的。
”2.用,表示任用。
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意为“忠诚不需要被任用,才华不需要被使用。
”名词部分:以作为名词时,表示缘由或原因。
例如:“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意为“古人点燃蜡烛游玩,其中必然有一些缘由。
”通假部分:1.通“已”,表示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矣。
”意为“已经怪他了。
”2.通“已”,表示止。
例如:“无以,则王乎?”意为“没有办法,那么怎么办呢?”附:文言虚词“以”的词性判别:以”作为连词时,连接前后分句,表示目的关系;作为介词时,表示方向或范围。
判别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
“以”还可以通假为“已”,表示已经或止。
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无法进行改写。
以下为格式错误的修改:句中“以”连接两个动词短语“亡XXX”“陪邻”,表示承接关系。
另一句中“以”连接两个形容词“夷”“近”,也是连词。
这些都是处在状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情况下,“以”作为连词的例子。
例如:“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齐桓晋文之事》)以及“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1. 引言1.1 介绍文章主题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分析“以”字作为介词的情况,探讨其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语法特点。
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以”字作为连词的情况,分析其与介词在句子中的区别。
接着,我们将给出一些“以”字在句子中的应用实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使用方式。
通过对“以”字的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个常见汉字,同时也能够对汉语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让我们一起深入研究“以”字在汉语中的用法和特点,进一步拓展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吧!1.2 说明研究意义通过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词语的多义性和灵活运用。
这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语言规律的理解都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以”字的不同词性用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词汇的用法,提高写作和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可以对“以”字的具体用法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在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中运用得当,使语言更加地准确、生动和丰富。
深入探讨“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的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将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语言技巧,为语言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以字作介词的情况分析以字作为介词时,通常表示时间、原因、手段、条件等概念。
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词与名词、代词、动词等成分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
1. 时间概念:“以前”、“以后”、“以来”等词组中的“以”字表示时间的起点或终点,用来指示一个时间段的范围。
2. 原因概念:如“以为”、“以故”等词组中的“以”字表示原因或理由,引出后面的结果或结论。
3. 手段概念:比如“以手”、“以勇”等词组中的“以”字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实现某个目的。
4. 条件概念:如“以...为条件”、“以...为准”等词组中的“以”字表示某种条件或标准,用来说明某种情况下的前提条件。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以”字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字,它既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手段、条件或标准,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动作或方式。
这种情况在汉语中并不多见,但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下面就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以”字作为介词使用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以”字表示手段、条件或标准。
“以钱为目的”、“以此为条件”、“以书为凭证”等等。
这些都是“以”字作为介词使用的例子。
在这里,“以”字表示的是一种手段、条件或标准,起着连接名词和动词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从句子结构和语法角度分析“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
当“以”字作为介词使用时,通常后面接名词、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
“以书为凭证”中的“以书”为介词短语,表示条件或标准。
“以”字作为动词使用时,通常后面接名词或形容词。
“以泪洗面”中的“以泪”为动词短语,表示方式。
“以”字作为动词使用时,还可以加上“为”的结构,表示一种结果或目的。
“以行为证”中的“为”字就是表示结果的作用。
这种结构在表达方式上更加丰富,使得“以”字作为动词使用时可以表达更多不同的意义。
“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的情况在汉语中并不多见,但是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使得汉语更加灵活多样。
在使用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词性,以确保表达准确、清晰。
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现象来提高对汉语短语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我们还可以从汉语教学和学习的角度来分析“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的情况。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比较和分析这种现象,来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汉语的词性和句法规律。
在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来提高对这种现象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以”字用法辨析
C .
以是
/人
/多以 书 /假 余 , 余 因 /得遍 观 群 书。
D .
其必
先 日
“
: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乎 ” 。
7 .
(2 0 0 8
年资 阳市) 下 列说 法 不 正 确 的 一
项是(
)
A .
然 “ /侍 卫 之 臣 /不 懈 于 内” 一
句的 朗读 节奏 划分是 正 确 的 。
表 目的时 ,有点像现 代汉 语 里 意义 很 虚 的 “ 来 ” 字 ;表 结 果
时 有 , “ 以致 ” 的意思 。 例如 : ①诚宜开张圣听 , 以 光先
帝遗德 。 ( 《出师釉 )
② 不 宜 妄 自菲薄, 引喻 失
义 , 以 塞 忠 谏 之 路 也 。 ( ((出 师
釉
例①“ 开 张 圣 听 ” 的 目的
句 , 直译 应 将 “ 甚 矣” 移 至 “ 汝 之 不 惠” 后
面 , 即 译 成 “ 你 不 聪 明 太 过 分 了 ” ;如 果 意译 , 则 译 成 “ 你 太 不
聪 明 了” 。
8 . (2 0 0 8 年 广州 市) 选 出 下 面 句子 朗读 节奏 不 恰 当 的一 项 (
)
A .
老骥
是 “ 光先帝遗德 ” 。 “ 以 ” 可作
来 “
”
;例② “ 妄
自菲薄 , 引喻失
义 ” 的结果 是 “ 塞忠谏 之 路 ” ,
译 为 致 以 “
”
“以
” 。
例 作 词 同 三 、
副
。
已 “
”
。
如:
《孟子》中“以”字用法浅析
《孟子》中“以”字用法浅析《孟子》的语言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先秦语言的特点。
本文通过对《孟子》中“以”字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大致总结出“以”字作为介词、连词、动词等的情况和特点,并对“以”字从动词到介词、从介词到连词的发展进行阐释。
标签:以介词连词动词复音词“以”在《孟子》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能够比较好地体现先秦时期“以”字的的各种义项用法和特点。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笔者大致得出了“以”在《孟子》出现的次数,总结出了不同意义的特点,并对一些模棱两可的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
经统计,《孟子》中“以”字一共出现637次,其中以单音节形式出现的有407次,另有230次以复音词的形式出现。
在这些形式中,“以”字分别用作介词、连词、动词、副词。
一、“以”在《孟子》中作为介词的分析介词是“以”在《孟子》中最多、也是最为复杂的用法。
在407个以单音节形式出现的“以”字中,有322个是作为介词出现的。
(一)介词“以”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在意义上可译为“用”“拿”“把”等。
“以”字的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这种用法在《孟子》中共出现了310次。
例如:(1)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位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梁惠王》上)(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离娄》下)(3)《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
”(《告子》上)(4)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尽心》下)在上述例子中,“以”都是表达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的意思,例如(1)中“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可译为“文王用了百姓的力量来兴建高台深池”。
在例(2)中,“以”后所接的宾语“仁”是一个抽象事物,而例(3)中的“酒”即是一个具体事物。
(二)介词“以”引进原因,在意义上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因为”,这种用法在《孟子》中共出现了10次。
例如:(5)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以”字在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和意思。
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语境,它具有动词、介词、
副词、连词等不同的词性。
下面将对其中两种意思相同但词性不同的情况进行分析:
1. “以”作为介词和“以”作为动词
当“以”作为介词时,常用来表示目的、手段或条件等。
例如:“以爱心帮助他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名校”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以”后通常接名词或动词的不定式。
当“以”作为动词时,意思与介词“以”相同,都表示目的、手段或条件等。
例如:“以勤奋为基础取得成功”、“以智慧为武器战胜困难”等等。
但与介词“以”不同的是,动词“以”后常常接动词或动词短语。
例如:“以写作为生”、“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可以看到,虽然意思相同,但介词“以”后接名词或动词的不定式,而动词“以”后
接动词或动词短语。
这是介词和动词的不同词性所决定的。
“以”字在汉语中具有多种用法和意思。
在其中两种意思相同但词性不同的情况下,
介词“以”后接名词或动词的不定式,动词“以”后接动词或动词短语;副词“以”常和
程度副词或形容词连用,连词“以”后常常接动词短语或句子。
这种不同的词性决定了它
们的不同用法和搭配。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以”字有多种意思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但大多数情况下,它都作为介词使用。
下面是“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1. “以”作为介词时,有两种常见的用法:
a. 表示手段或方法:“以知识改变命运”、“以打工为生”中的“以”都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实现目的。
这种用法通常表示一种行动的手段、方式或条件。
b. 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范围:“以前”、“以内”中的“以”都表示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或空间范围。
这种用法通常表示一个时间段或空间区域的起始或终点。
2. “以”作为动词时,常见的用法有:
a. 表示使用或依靠:“以力气为生”中的“以”表示依靠或使用某种手段来获取某种东西。
此时,“以”后面通常跟着名词或动词不定式。
b. 表示作为基准或标准:“以他为榜样”中的“以”表示将某人或某事物作为标杆或基准。
此时,“以”后面通常跟着名词或代词。
注意:这只是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一般分析,实际应用中还可能存在其他情况。
在具体的句子中,仍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以”字的具体意思和用法。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
对“以”字两种意同词性不同情况的分析“以”字在汉语中可以作为介词和动词使用,下面对两种意思进行详细分析:
1. 介词“以”
介词“以”具有表示手段、方式、条件等含义的功能,常与动词、名词、形容词等搭配使用。
a. 表示手段: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实现某种目的。
例如:
- 以学习为手段,提高自己的能力。
- 以示例为基础,说明问题的解决方法。
b. 表示方式:表示按照某种方式进行。
例如:
- 以书信的方式与远方的亲人联系。
- 以邮件的形式发送资料。
c. 表示条件:表示在某种条件下进行。
例如:
- 以合理的价格出售产品。
- 以民主的方式选举代表。
a. 表示依据:表示根据某种事物作为依据或参照。
例如:
- 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制定发展计划。
- 以法律为准绳,行使权利。
b. 表示比较:表示与某个标准进行比较。
例如:
- 以身高为参照标准,分组比赛。
- 以成绩为依据,选拔优秀学生。
c. 表示取舍:表示从某一范围中选择或定出。
例如:
- 以最优方案为基础,进行工程设计。
- 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教学计划。
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以”字在介词和动词中具有不同的词性和意义,但都跟表示手段、方式、条件、依据等相关。
根据具体的语境和搭配来确定其具体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以”字词性辨析方法
作者:王月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06期
【摘要】“以”字主要是用作介词,其次是用作连词,也用作动词、名词和副词的现象。
“以”作名词和副词的时候比较容易辨认,作动词、介词、连词时就不太容易辨认。
本文就在辨析上进行探究,陋陈己见,求教同行。
【关键词】“以”字;词性;辨识
“以”在古汉语中运用得十分广泛,词性的变化也较多,它主要是用作介词,其次是用作连词,另外也用作动词、名词和副词。
“以”作名词和副词的时候比较容易辨认,作动词、介词、连词时就不太容易辨认。
本文试图全面说明“以”的词性辨认方法。
一、“以”字作名词用时较少,可译为“原因”或“理由”。
例如:
宋人执而问其以。
(《列子·周穆王》)
②子欲知其以乎?(柳宗元《措说》)
③古人秉烛葭游,良有以也。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倒①②中的“以”可译为“原因”,例③的“以”可译为“理由”。
从以上例句中我们看到,“以”作名词都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是动词谓语,“以”后面不带宾语。
二、“以”字作副词的时候也不多,“以”作副词可以看作是“已”的通假,可译为“已经”。
例如:
固以怪之。
(《史记·陈涉世家》)
辨认“以”作副词,可用排除法:当“以”字在句中作动词、介词、连词、名词都解释不通时就可能是副词,当然“以”字后面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三、“以”字作动词主要有两种情况
1、“以”字在句中做唯一的动词性谓语用,可译为“认为”“用”等。
例如:
①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诸葛亮《出师表》)
③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屈原《九章·涉江》)
例①②“以”可译为“认为”,例③④可译为。
“用”。
上述例句中的“以”比较好辨认,因为它是句中的唯一动词,又在谓语的位置上。
“以”作动词时,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
2、“以”字用于“以……为……”的兼语式中,作第一个动词用(排除虽然也是“以……为……”形式,但不是兼语式)。
可译为“认为……是……”或“任命……为……”。
例如。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庄子·秋水》)
②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赤壁之战》)
例①中的“以”可译为“认为”;例②中的“以”可译为“任命”。
“以”作动词在第二种情况中不太好区别是动词还是介词,这就必须从它们不同的意义和特点方面来辨认了。
辨认的方法是:
A、如果“以”与它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对动词谓语起一种具体修饰限制作用,“以”就是介词,可译为“把……当作……”、“在……作……”。
B、而当“以”所带的宾语同时又是第二个动词谓语“为”的主语,这个“以”就是动词。
例如;
①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以”字的宾语“将军”,是“为”的主语,这个“以”就是动词。
②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
(《史记·李将军列传》)
作“太中大夫”是程不识,不是“数直谏”,所以这里的“以”是介词。
辨认“以”字是动词还是介词的另一种方法是“以”字作动词用于兼语式中,前后两个动词的位置不能调换。
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词组作状语,这个介宾词组多数可以调换位置,即把这个介宾
词组移放到谓语后,改作补语而意义不变。
例如:
①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以鲁肃”不能和“为赞军校尉”对换位置,所以“以”是动词。
②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
“以羽”和“为巢”可以对换位置,意义不发生变化,所以“以”是介词。
从句式上看,古文中也常有这洋的句式,如“何不试之以足”。
介词“以”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有时当介词时也多少带点动词性,但在结构中是介词。
介词“以”和它后面的名词发生关系,动词“以”是和它前面的主语发生关系。
四、“以”作介词用时最多
介词“以”的功用是把一个名词或词组介绍给动词谓语,用来表示和这个动作有关的工具、方法、条件、缘由、涉及对象、时间等,从语法上讲,“以”和它后面的名词或词组构成一个介宾词组,这个介宾词组充当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五、“以”字作连词用时也不少
“以”字用作连词,主要是用于因果复句,用于连用的动词或形容词之间(一般连用的动词或形容词是共同陈述一个主语)、状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关联。
“以”作连词时,只表顺接,而不表示转折,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
“以”作连词和“以”作介词的辨认方法是:
A、连词“以”和它前后两项发生关系,起连接前后两项的作用,介词“以”和它后面的名词发生关系(如介词宾语前置时,就只能和前面的一项发生关系)。
例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柳宗元《黔之驴》
这里的“以”是连词,可译为“来”,也可不译,这个“以”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以”和“载”、“入”发生关系,“载”是“入”的手段方式。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贾谊《过秦论》“以”只和后面的“六合”发生关系,组成介词词组作“为”的状语。
这里的“以”是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