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朱仲禄艺术生命之魂
朱仲禄先生的两部作品
朱仲禄先生的两部作品作者:郭兴智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23期朱仲禄先生对“花儿”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搜集整理并出版了《花儿选》、《爱情花儿》等,发表了“花儿”研究论文150多篇,在“花儿”演唱、培养“花儿”艺术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如著名歌唱家胡松华所说,“在“花儿”领域里,从挖掘整理,到传承发展创作,朱先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仲禄一生改编和创作的“花儿”歌曲很多,他的改编深得“传承”之精髓,表现在歌词中,在保持原词语言风格的同时,通过拓展、刻画、连缀等方式,在提高格调、丰富内容和便于理解上下功夫;表现在音乐中,注重将不同的“花儿”音乐、民间小调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音乐色彩的丰富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来扩展乐曲的内涵,为花儿这种民间音乐形式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我认为,在他一生的创作和改编中,艺术成就最高、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上去高山望平川》和《花儿与少年》。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河湟“花儿”,它广泛流传在河湟地区,根据歌词内容和特点,朱仲禄先生在演唱中,选择高亢嘹亮的河州令来处理。
在实践中,对它的命名又反复经过了“河州二令”、“河州大令”的演唱过程。
它的歌词是这样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容易时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比兴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青年男性对姑娘的赞美、仰慕和追求的心理。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歌词,寓意却非常深刻,富有想象力。
朱老是从其父亲朱瑞——青海省同仁县保安堡永安村有名的唱把式——那里学到这首“花儿”的。
他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最初的唱词是这样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心牵你者摘牡丹,/心昏者拔了个马莲。
1950年8月,毕业于中国人民革命大学三分部的朱仲禄在音乐家关鹤岩的推荐下来到古城西安西北音协工作,后调西北歌舞团任专职演员。
期间,他认为《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花儿”歌词的前两句在恢弘的气势中不乏细腻,但后两句格调不高,对于不懂“花儿”的人来说,很难明白歌词所表达的意思,也不适合在多人面前演唱。
青海“花儿”的文化价值和传承发展
青海“花儿”的文化价值和传承发展青海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在多元文化资源共生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花儿”就是最富有群众基础的文化,成为中国“大西北之魂”。
在世界民歌的广阔视野中,“花儿”因其传承历史之久、流传地区之广、传唱民族之多、歌词之浩瀚、曲令之繁富、内涵之丰厚、风格之独特,而备受海内外学者们的关注。
丝绸之路上青海东部的河湟谷地,是“花儿”文化的走廊,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也是各民族文化最活跃的区域。
一路“花儿”一路歌,人们把“花儿”沿着丝绸之路传向了远方,它们为丝绸之路的开拓和繁荣发挥过重要作用,也逐渐成为青海的一个特色文化。
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打造“花儿”品牌逐渐成为全省共识之时,处理好它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一、“花儿”的个性和审美意蕴“花儿”具有多民族风情和鲜明的民族个性,在文学艺术和人类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学术价值,也是青海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
青海“花儿”意蕴深刻、风格独特,展示了各族群众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情感的宣泄。
汉族、回族“花儿”。
具有代表性、流传最广的是《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王”朱仲禄先生作为“花儿”歌手,1950年第一次将《上去高山望平川》带进首都,其独特的歌词格律,优美动人的音乐旋律,及朱仲禄先生高亢、粗犷、明朗的演唱,使得这首“花儿”从此飞出河湟而驰名全国,享誉海外。
土族“花儿”。
主要流传在东部农业区各县土族聚集地。
土族以能歌善舞著称,土族“花儿”的曲式大多具有上、下两个乐句,以五声音阶的商、徵为主要调式,旋律起伏频繁、曲折婉转,体现出土族个性含蓄、性情纯朴、真挚的艺术风格和独具魅力的特征。
撒拉族“花儿”。
撒拉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青海循化、化隆等地。
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由于和周围藏族的频繁交往,大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藏话,而且历史上有过交往甚密的婚姻关系,语言自然出现一些藏语借词,“花儿”的风格上,除具有“花儿”的共性以外,还有藏风旋律和善于抒情的独特个性。
乐此不疲求创新
业界翘楚乐此不疲求创新文 程 曦—吴志辉和他的光影青花静物青花作为一种传统陶瓷装饰手法,之所以历久弥新,有赖于历代艺术家的创新,使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日前,笔者通过采访认识了吴志辉和他的光影青花作品,他的青花作品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语言,在表现题材和工艺技法上都有所创新,使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
走进吴志辉的陶艺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清新亮丽、生动鲜活的光影青花作品。
何谓光影青花?它是在传统青花装饰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画的表现手法,通过明暗透视关系的对比,用超乎于平面的表现形式,追求陶瓷装饰的具象空间,注重立体画面效果的一种相对“年轻”的青花艺术形式。
“光影青花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通过对所描绘事物不同侧面光线和阴影深浅的反映,将这种细节变化通过颜色的深浅渐变表现在画面上,从而使得画面中的事物呈现出立体化的视觉效果。
”吴志辉在自己的论文中,对光影青花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
光从文字上来看,我们很难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且看吴志辉的作品。
《甜蜜新疆》青花五彩瓷板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作品以葡萄、西瓜、哈密瓜等水果为主要题材,运用国画工笔技法,同时也借鉴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法,讲究西画黑白《甜蜜新疆》 吴志辉/作49业界翘楚灰的对比,使得作品既有国画的构图笔墨和神韵,又有立体鲜活的写实风格。
画面中的葡萄、苹果、酒壶等景物,造型虚实相生、立体鲜活,通过精心布局和釉下喷绘技法的深浅浓淡变化,使得光影生动、形态逼真,景物呈现出强烈的空间感,尤其是画面里一串串青色的、饱满多汁的葡萄,晶莹剔透,栩栩如生,不由使观者有垂涎欲滴的感觉。
作品《甜蜜新疆》还将青花和釉下五彩相结合,画面中的哈密瓜、西瓜运用了釉下五彩的装饰手法,使得水果的颜色更加明亮丰富,造型生动鲜活,作品既呈现出青花清新静雅的韵味,同时又兼具斑斓绚丽的跳脱之美。
这是吴志辉将青花和釉下五彩作为综合装饰手段的一次新的尝试。
吴志辉将两者巧妙融合,相得益彰,呈现出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艺术效果。
以创新为生命的艺术大师
初中 时.因 为歌唱得好 他获过南 京市男 声独唱一 等奖n 富有艺术 细胞的王殿 祥说 .南京九 中是专 门出文艺^ 才的学
校。 1 5 前后,南 京市几个 大型演 唱会 . 9 年 5 他全 都参加 ,获过奖 。当 时 . 的嗓音滤、脆 亮 . 他 唱起 歌来既动 听X自如。 以后又包揽 了学 校黑板报制作 和美术宜传。 高 中一毕业 .壬殿祥 就自己开起 画室并设 计广告。在 这个具 有破 天荒 的年代 . 不能 不说他 的思想是 创新的 1上世纪6年代 .南京 街头 O 些高级 饭店的 门头、橱 窗的广告 .如六华春 、大三元 、同庆楼 等都 出自他 的手中。先 贤说,道 法自然 、师法造化 .王殿祥在 工作实践 中
谚
里
以创新为生命的艺术大师
21 举世膈目 。 晦 的上海世博会开幕 .身在六辅螂 南
京.我 国著名的珠 宝大 师和I艺美术 大师 ,中国国家 级非物 质文化遗 产项 目 表性传承 人、 中国盒掘细 工制作 的他 自己的话 说 . 时候家 小 住 沧渡门 .读书的 岁月每 天凌晨4 就要起 床.走4 小时的 点 个
在 壬殷 祥看来 .珠 宝首饰 被赋 予传统 文化 的同 时 .更要有 时尚 患。 非遗传承 人更要新 .跟上形 势。我不 是老古董 我捕金银 细工 制作 .一定和时 尚文化相 结台。 王殿祥这 样解释他 的作品为何 广受 欢迎。他 说, 我的爱好 和年轻人一 样广泛 .看时装表 演,青春 偶像 剧、动 片.我 把一切时 尚元素都融 八作品 中。“如此 一来 , 也就 不 难想象 , 《 情痴 》 《 情^ 的眼泪 》、 《 星月有 约 》 备受年轻人 喜 等 爱的主越盒银首饰 ,居然出 自 一位 岁的传 承人之手I 王殿 祥大师 不仅参与编 写 《 江苏 省金属工艺 中级技 术工人培 训教 材》著者 。而且他 在设计 理念上有 了新的创 新.发表 了首饰设计 “ 从 图案型 到写真型 过度”的 观点.设 计了 《 夏日风情 》 《 我随我心 》 0 1 欺系列 首饰 . 获取了2叫年 国家专利 证书。 当钻石分 级新版国 家标 并 0 准 “ Br &403 G  ̄ 65 2 ”实施后 . 在江苏省 率先严格执 行国家标准 .受 l -0 他 到国家 相关部 门的重视和 好评 夸 天.王殿祥 大师创建 的 王殿 祥首
传承与创新——经典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展现
传承与创新——经典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展现艺术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状况的反映,同时也承载了文化的传承和更新。
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在当代艺术中,经典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成为艺术家们最有力的灵感来源之一。
无论是从美学的角度还是文化的角度出发,经典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展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是艺术的基础,同时也是文化的延续。
当代艺术家们在创作中不断地探索民族文化的根源,寻找从传统到现代的承接之处。
宋代画家郑思肖在《竹径图》中描述的自然景色和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都是当代艺术中的重要题材。
例如,著名画家张大千曾创作了大量以谷树为主题的作品,其中就有不少受到郑思肖的影响。
艺术家们在传承中不仅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创造了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的艺术语言,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家们也在创作中不断推陈出新,将经典文化进行创新性的诠释和转换。
他们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和禁锢,还深入分析和解读了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
例如,中国现代艺术家徐冰曾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创新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骆驼队形象,以此呈现当代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在中国戏剧史上,曹禺、孙犁等戏剧家的作品也充分展示了当代戏剧艺术的创新思维和表现手法。
在当代艺术中,经典文化的展现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当代艺术家不断地寻求民族文化与国际化语境下的新产物,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全新的展示形式和情感体验。
例如,在当代音乐中,可以听到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的演奏,这些乐器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还创造了新的音乐艺术形式。
在影视方面,一些电影和电视剧也将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当代故事情节中,更好地展现了经典文化在当代的价值。
总之,经典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的展现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经典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和表达。
民族文化基因的“魂”与“根”
90“对于书法家来讲,过大的‘中国梦’如豪言壮语一样华而不实,作为一位书法家就是在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水准的基础上为中国书法传播做点事情,让更多的人认知并喜爱中国书法。
”陆潮基先生说。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力激发华人华侨爱国热情,由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杂志社主办的“积基树本 翰墨尘缘——陆潮基书法精品展”于10月11日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幕。
本次展览共计展出陆潮基先生近年来创作的120余幅精品力作,其中以“中国梦”、“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创作精品100余幅。
陆潮基先生是优秀的华人书法家代表,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多年来笔耕不辍,孜孜以求,创作出一大批紧扣时代主旋律的经典作品,为繁荣当代文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陆潮基先生习书50多年来首次在祖国举办的个人书法展,此次展览从主题到作品创作,从审美追求到形式表现,始终围绕着继承和弘扬传统来展开,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积累,彰显出其作为华夏儿女浓浓的中华情、民族情。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该民族的“面相”和“掌纹”,书画艺术平实而具丰富内涵,朴素而魅力无穷。
陆潮基先生的此次展览反响空前,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而他自己对书法艺术有何独特见解,其作品有哪些创作源?对此,本刊记者专访了陆潮基先生。
中国报道:您作为海外华人优秀书法家代表,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推广工作,是什么促使您在这个时间举办国内首个大型书法展。
陆潮基:其实一直以来我就想在祖国举办一场自己的书法展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祖国举办了盛大而隆重的阅兵式及相关纪念活动。
作为华夏儿女,我感到由衷地自豪。
我创作了百余幅“中国梦”、“一带一路”相关主题的作品,希望能与大家多交流和学习,也希望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略尽绵薄之力。
中国报道: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开始学习中国书法,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您认为初学者最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陆潮基:大国崛起,文化先行。
以中国之美唤生命之思论舞剧《朱鹮》的审美内涵及现实意义
以中国之美唤生命之思论舞剧《朱鹮》的审美内涵及现实意义摘要:一、引言1.概述舞剧《朱鹮》的创作背景及意义2.简要介绍舞剧的剧情及主题二、舞剧《朱鹮》的审美内涵1.舞蹈动作的创新与美感2.舞美设计的独特性与视觉冲击力3.音乐创作的韵味与氛围营造4.服饰、道具与灯光的协调统一三、舞剧《朱鹮》的现实意义1.强调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2.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3.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反思4.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四、舞剧《朱鹮》的观赏价值与应用启示1.艺术性与教育性的完美结合2.提升观众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3.激发创新舞蹈创作的动力4.推广中国舞剧走向世界五、结论1.总结舞剧《朱鹮》的审美内涵及现实意义2.强调弘扬民族文化与传承精神的重要性正文:舞剧《朱鹮》是一部展现中国之美、唤起生命思考的优秀作品。
该剧以我国珍稀动物朱鹮为题材,通过精美的舞蹈、独特的舞美、韵味十足的音乐以及协调统一的服饰、道具与灯光,呈现出一场极具审美内涵的视觉盛宴。
舞剧《朱鹮》的审美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舞蹈动作的创新与美感。
编舞巧妙地将朱鹮的习性与美感融入舞蹈动作中,使舞者犹如朱鹮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给观众带来极具美感的视觉享受。
其次,舞美设计的独特性与视觉冲击力。
舞美充分利用舞台空间,营造出朱鹮生活的生态环境,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再次,音乐创作的韵味与氛围营造。
音乐旋律优美,充满韵味,为舞剧增色添彩,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最后,服饰、道具与灯光的协调统一。
服饰道具根据角色的特点精心设计,既符合人物形象,又具有美感。
灯光的运用恰到好处,渲染了舞台气氛,使观众陶醉其中。
舞剧《朱鹮》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它强调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通过讲述朱鹮由盛转衰的故事,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关爱珍稀动物。
其次,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舞剧倡导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倡导绿色环保,倡导人与动物共生共存。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刘业通注射油画欣赏
按、 巧拙 、 畅酣 、涩滞 ,充 满激 情 ,使 不 同物体 的 形状 、质 感 、
刘业 通 的 眼光 是 独 到 的 ,刘 业 通 的 思维 是 慎 密 的 。他 的 注 量 感 的表现 ,具有 生动 完美 的艺术 形象 。笔 墨情 趣之 美 也就 由此
射油 画 的诞 生 ,就源 于他 3 2 年前 的一 次家 人住 院 ,护 士用注 射 器 而 淋漓 四溢 。
大 众 文 艺
・ 美 术 与设 计 ・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刘业通注射油画欣赏
刘 斌武
欣 赏刘 业 通 的注射 油 画 ,给人 强 烈的感 受 是 :艺术 的 生命在 对 生活 的热 爱之 情 , 陶冶人 的性 情 ,培 养人 的高 尚情 操 ,开 阔人
于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的视野 ,增长 人 的知识 。 情 趣 美 是 刘 业 通 注射 油画 的又 一 大 特 征 。情 趣 一般 指 的是
“ 专 工绮 罗屏 障 ,所 图颇 有情 趣 ”一 样 ,刘 业 通 的志 向情 趣之
厚重 美 是刘业 通注 射 油 画的又 一亮 点 。刘 业通 的注 射油 画体 现 的是 人文 精神 ,天 人合 一 的思想 ,他 以鲜 明的 时代精 神和 艺术
顾 名 思 义 :注 射 油 画是 由注 射 色 线 和 色 点 而 形成 的一 种 油 美 ,就可 从他创 造注 射绘 画方 法和技 法 中彰显 出来 。
油画 是西 画 的主 要画 种 ,在 欧洲 的优 秀传 统绘 画 发展 史上 ,
有悠 久 的历 史 。而油 画进 入 中 国,也 有三 百年 之久 了。构 成油 画 志趣 、志 向、情 调 、趣 味 。刘 勰 《 文心雕 龙 ・ 章句 》言 : “ 是以
花儿的源起与发展
花儿的源起与发展花儿的源起与发展摘要:花儿是中国民族之魂,花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绚丽多彩。
当今,青海原生态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创编的风情歌舞《花儿与少年》等在祖国大江南北十分流传,甚至流传到国外许多华人圈及演艺圈,花儿已冲击着中国民歌流传的浪潮。
其起源于明代,流行于青海河湟等地区、甘肃临洮等地区、宁夏银川等地区、新疆南部等地区的大西北花儿,闻名于华夏大地,是一种多民族民歌。
关键词:花儿源起发展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XX)05-017-02 花儿是中国民族之魂,花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绚丽多彩。
当今,青海原生态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创编的风情歌舞《花儿与少年》等在祖国大江南北十分流传,甚至流传到国外许多华人圈及演艺圈,花儿已冲击着中国民歌流传的浪潮。
在青海这块热土上,春夏秋冬处处洋溢着高原花儿浓郁的气息。
在高山、在平川、在森林、在河滩,一首首高亢嘹亮、委婉悠长的花儿,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歌抒发思想情感,歌唱爱情、赞美生活、追求自由、向往幸福。
一声声此起彼伏的群体花儿,汇成了波澜壮阔的花海,令人浮想联翩。
在大西北花儿体系中,我们是否把原称的河湟花儿成为高原花儿,更加贴切一些。
因为河湟花儿已成为青海与甘肃两界的河湟地区,高原花儿作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成为当今大西北花儿发展过程中的多民族花儿的前沿阵地。
一、花儿源起与交融起源于明代,流行于青海河湟等地区、甘肃临洮等地区、宁夏银川等地区、新疆南部等地区的大西北花儿,闻名于华夏大地,是一种多民族民歌。
“花儿”以花借代指钟爱的女性,与“少年”男性相对应,是美好的象征。
那么,花儿的基音是哪里来的,其文化圈为什么在大西北如此强大众说纷纭,也成为国内许多音乐研究者和爱好者很感兴趣的事情。
基音的渗透与当地文化的融入成为花儿兴盛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周穆王西行与西王母相会,互赠瑰宝奇珍时的《瑶池对歌》开始,情歌源于西周,盛兴于唐,跨越元明延续至今,至少有20XX多年的历史。
金锣舞者:迸发生命之美的农民艺术家
金锣舞者:迸发生命之美的农民艺术家【摘要】金锣舞者是一位迸发生命之美的农民艺术家,他将艺术与农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金锣舞者以舞蹈为主,通过身体和音乐的结合,表达出生命的活力和美感。
他的作品特点在于简洁明快、富有动感,让人印象深刻。
金锣舞者的艺术创作灵感源自于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大自然的景色,他用心灵感悟生活的真谛,创造出独具个性的作品。
通过作品,金锣舞者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表达出对世界的感悟和思考。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质量和数量上,更体现在对大众的感染力和启发力。
金锣舞者的艺术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影响力,预示着他在未来的发展将会更加辉煌。
【关键词】金锣舞者、农民艺术家、生命之美、艺术表现形式、作品特点、艺术创作灵感、生活的表达、艺术成就、艺术价值、影响力、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艺术与农民的交融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民可能更多地被定义为勤劳、朴实和真诚。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们也开始融入艺术的创作与表现之中。
艺术与农民的交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农民的另一面,更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和创造力。
在农村地区,金锣舞者们以其朴实和真挚的表达方式,将生活中的琐碎变成了艺术的精彩。
他们用简单的舞蹈动作、自然的音乐旋律,诉说着农民的生活、情感和理想。
这种艺术形式既贴近生活,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让观众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农民的情感共鸣。
艺术与农民的交融,不仅带给我们视听上的享受,更让我们重新认识和尊重农民这个群体。
他们虽然身处于辛勤耕耘的土地上,但他们同样有着美的追求和精神的富裕。
金锣舞者们用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农民所具有的生命之美和创作的力量。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农民的风采,更激发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向往。
1.2 金锣舞者的背景介绍金锣舞者,是一群来自农村的艺术家,他们以自己的独特艺术形式,展现出农民生活的美好和丰富。
这些农民艺术家们,大多数在家乡务农为生,但他们却有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通过金锣舞这一形式,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融入其中。
论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
论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以歌舞剧《雪白的鸽子》为例摘要:青海花儿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魅力,深得听众喜爱。
青海花儿展现的地域特色,民俗活动,民族文化,传承了优秀的名族文化,带来了新的艺术洗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内容展现的历史,民族,文化等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丽珍宝。
花儿文化不仅融入人们的生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追求,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善良,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本文通过分析青海花儿的现状,通过以其著名的歌舞剧《雪白的鸽子》为例,探讨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青海花儿的创新与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青海花儿;雪白的鸽子;创新;发展AbstractQinghai flower, with its beautiful melody and unique charm, is deep the audience favorite. Qinghai flower show regional features, folk custom activity,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ethnic culture, brought new art baptism, has a unique artistic charm. Its content show history, nationality, culture, etc. Are our magnificent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Flower culture into people's lives, not only express people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and the pursuit of positive, sing praises to the hard kind of the working people, is also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qinghai flower, by the famous musical \"white dove\" as an example, discuss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flowers, analy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flowers.Key words: Qinghai flowers; White do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一、前言歌剧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
_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_[整理版]
_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_《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读后感《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一书, 是朱良志先生奉献给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界的一本重要著作, 也是近年来这方面研究难得的成果。
这本专著从生命这一独特的角度对中国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全书共四编,16章。
第一编“生生之源”, 从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广阔背景上, 探讨中国艺术生命精神形成的内在根源, 选择了生命结构(“ 生” )、生命时间(“ 时”)、生命基础(“气” )、生命符号(“象” )这四个重要问题, 逐一剖析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艺术生命精神的内在契合点。
第二编“ 生生为艺” , 作者选择了画、书、园林三个重要的艺术种类, 对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作了实证性的研究。
在这种返道于艺的考察中, 作者发现重视生命是横亘于中国艺术背后的重要纲领, 正是这一点, 影响了中国艺术家的运思方式, 塑造了中国艺术的一些独特形式, 制约着艺术的历史发展, 也培养了中国艺术家的独特趣味。
第三编“体证生生” , 研究中国艺术的生命体验理论, 作者将中国艺术的生命体验理论析出三个理论层面:虚静(体验的发端)---共感(体验的开展)---物化(体验的高峰), 指出这三个层次由神定到神入再到神合, 实际上是一个生命飞升的过程, 在此活泼泼的运动中, 最终托出一个鲜活灵动的艺术意象。
第四编“ 生生之韵” , 这是有关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若干原型研究, 打通文化哲学和艺术的界限, 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界限, 从“ 会通和合” 的角度, 力求展示生命精神的独特韵味, 研究中国艺术的一些独特境界, 作者以诠“ 明”(中国艺术的光明境界)、辨“远” (中国艺术的生命距离观)、论“适”(中国艺术的生命愉悦观)、议“ 新” (中国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说“ 圆” (中国艺术的生命系统观)为题, 从艺术境界、审美迫求到艺术家的理想人格等方面, 作了富于开拓性的研究。
这本著作选择了生命这一角度来论述中国艺术, 走的并不是“ 以西释中” 的道路, 它奉行的是一种“接着讲” 的方法(冯友兰先生语)。
黄河边飘来花儿美——我所知道的花儿公主马红莲
回族文学黄河边飘来花儿美——我所知道的花儿公主马红莲东乡族/马峰明■回族人物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汹涌澎湃冲出了积石雄关,跌落到河州大河家,才放缓了脚步。
大河家,是中国保安族的聚居地,是甘肃省十大魅力乡镇之一,有着很淳朴的民风和单纯的感动。
其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人文荟萃,景色壮美,民风淳朴,底蕴深厚。
“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
”这里不仅风景壮阔悲凉,夺人心魂,而且有一股平和与自然的力量,使人从雄浑中获得宁静。
在以河州为中心的黄河中上游一带,盛开着一朵源远流长、璀璨芬芳的民族民间艺术奇葩——河州花儿,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大西北之魂”。
河州,是花儿的故乡,曲令丰富,积淀深厚,博大浑厚,源远流长。
而青海,由于出了个河州籍的“花儿王”朱仲禄和东乡族歌手马俊而歌者如云,后来居上,被称为是花儿的海洋。
那么,与青海隔河而居的大河家,也是花儿的滥觞,是花儿从“故乡”走向“海洋”的重要通道。
花儿公主马红莲,就是从这个千年小镇走出来的保安族姑娘。
她带着黄河的浪花,带着家乡的花儿,走向大都市,走向大舞台,走向大洋彼岸,像一股清新的风,令人荡气回肠。
我当了几十年的花儿爱好者,记住了很多经典的花儿曲令、花儿唱词,记住了一些花儿学者、花儿专家,记住了许多的花儿唱家、花儿歌手。
花儿的曲令不下百十种,每一种曲令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摄人心魄,花儿的唱词更是浩瀚如海,俯拾皆是。
花儿的唱家、花儿的歌手、唱把式也是群星灿烂,各领风骚。
在花儿这方灿烂的星空中,马红莲便是其中一位闪亮的明星,她在这大河家,听着滚滚飞逝的黄河涛声和天籁之音般的花儿声长大,有着黄河浑然天成的胸襟和雅量,有着黄河儿女独有的激情与执着。
结识马红莲,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回族民间叙事长诗《马五哥与尕豆妹》,是根据清光绪年间发生在甘肃河州地区,一对回族男女青年的真实爱情悲剧编唱的叙事长诗,长期以来在西北地区回族和其他民族中广泛流传。
其情节曲折、结构紧凑、语言朴实,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长诗形象生动、如泣如诉,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生生之意 天地之心
生生之意天地之心作者:范萍萍来源:《现代青年》2022年第06期站在卢云的作品面前,视觉冲击的强度让任何一个观者都难以无动于衷,内心的热烈即刻被唤起,胸中自由、野性及某种细腻的心事与之共振共鸣。
一旦将目光落于这满目绚烂和跃动,便会发现这只是开端,艺术家将会一路纵深由表及里层波叠浪地重重推动,带领观者获得饱满深切层次丰富的审美体验,从目之所及的蓬勃直达生命之理的纯粹与宁静。
各种不同的调性之间充满张力,又毫不冲突地统一于作为画者的卢云和作为卢云的画者身上。
卢云的教育背景是典型的学院派脉络,且其所学多元,中央美院油画三工的表现性传统、版画训练的底色等等相混相融于画间。
但那酣畅舒展的画面效果和独特的物象塑造所反映出来的艺术意识,却完全没有困于范式规约和造型程式的迹象。
创作的出发点也并非迎合性的标新立异之策略,艺术家也一直有意识地保持着与市场机制的疏离。
卢云只忠于自我的艺术意志,有充足的勇气以自己作为方法在艺术疆域中开拓。
寻求自我表达一直以来是艺术的题中之义,也是哲学关注的主题,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即铭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从苏格拉底的《阿尔西比亚德篇》到福柯的生存美学,探讨的都是自我关注和个体审美实存的主体化实践道路。
更难能可贵的是卢云的艺术自我决无半点建立在其在经济优势上的无端任性,恰恰相反,艺术家其人的自律、仁厚和对人的热情关怀总能令身边人心生温暖,她对艺术的执着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严肃的态度和投入的程度也是令人意外而惊叹的。
正统的训练、优渥的条件都未成为艺术家的藩篱,而是在卢云强大的艺术主体性中恰切地化为养分润泽着她的表达,并促使突破自我的封闭与狭隘走向开阔超越处。
那纵横恣肆的个性化笔触和洒洒落落的表现性色彩激发观者情绪化为道道长虹,将观者的精神摆渡到另一重世界。
卢云在认识艺术及其寄身的世界时,任何世俗標准都无法羁绊她透视本质的真淳眼光,这种眼光能参化众生之平等,与人、自然、动物等等共在同处,并能深切地与之共情。
讨论保安族花儿的艺术特色
议论保安族花儿的艺术特点花儿是西北高原流行的一种山歌,积厚流光,形式独到,奇光异彩。
关于花儿的定义,《西北花儿学》的作者郗慧民以前有过这样的归纳:花儿是产生和流传在甘、青、宁、新部分地区的一种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是这些地区回、撒拉、东乡、汉、土、保安、藏、裕固等族人民用汉语歌唱,其格律和歌唱方式都相当独到的一种民歌。
因歌种的不一样,被学术界分为河州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
民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地方性,在于它唯一无二的地区性和地方风格,在于它包含并显现了一方公众的生活情味和审美追求。
“花儿王”朱仲禄以前总结过:“花儿差别于其余民歌,最实质的从词上说是它的语言、格律要素,从曲上说是它的调式旋律、节奏、曲式构造、衬腔的使用等要素。
”朱仲禄的解说关于我们认识保安族花儿的特点相同拥有指导意义。
保安族花儿属于河州型花儿的范围,是保安族韵文类口头文学中的主要形式,即即是经过了与其余民族花儿的相互借鉴与交融,也仍旧拥有本民族的明显特点。
一、“一主多元”的曲令“令”即花儿的曲调,与宋词、元曲的曲牌相同。
众多的曲令是以有关的地区、民族、人物、花卉、衬句、曲调等特点而命名的,不一样的“令”在演唱时的曲调截然相反。
只管花儿的曲令系统特别复杂,各样曲令的名称和实体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不停地演变着,可是在每个地区和民族中仍是能找到相对稳固的曲令。
就保安族而言,“保安令”是保安族花儿的主调,堪称是“一主”。
保安令的曲调介于汉族、回族花儿和撒拉族花儿之间,既有光亮、硬朗的音响,又有轻柔抒怀的风味,充足表现了保安族人民豪迈而又多情的气质特点。
但是,花儿这支奇葩异卉在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生长开放,被各族人民共共享受,这是符合文化特点的场面,也是艺术发展的自然现象,这类趋同性对民族文化的沟通和发展起着优异的促使作用。
保安族花儿中也反应着这类趋同性。
因为长久与其余花儿的主体民族相依而居,目染耳濡并习得其余民族的花儿曲令,并在自己的集体内传唱,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上去高山望平川音乐教案
筵宾中学八年级下学期音乐学科教学设计
主备人:王彩虹使用人:王彩虹使用时间:2016 /5/9总编号:11
课题
《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和着伴奏轻声唱,用普通话来演唱。(师生共同完成)
3、再次聆听歌原汁原味的花儿。(利用多媒体完成)
、
生:西北民歌。阿宝演唱,着装是典型的白头巾,红羊袄。
学生欣赏作品,知道花儿是
产生于青海,并流行于青、甘、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山歌
生演唱体验,感受歌曲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
(1)师:刚才这首歌是什么?
生:《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师:画面中演唱者的装扮和音乐音调上判断,会是哪里的民歌。师:对,这就是西北民歌。冼星海名言: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中国民歌。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呈现着多姿多彩的风格迥异的民歌,今天我们一起乘着歌声的翅膀,走进高亢的西北腔。
生小组探讨交流:歌词寓意深刻,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只能望花兴叹。
生方言版本的演唱,体会原汁的花儿。
这一教学环节运用视频,开门见山地进入到主题。《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是首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采用从星光大道上出来超具人气的阿宝演唱版本,一下与学生拉近距离,使得学生对所上内容产生兴趣。
课时
1
课型
欣赏课
集体备课及个人复备修改
课标要求
结合音乐让学生了解西北民歌的高亢,在学唱中体验并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冼星海名言: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中国民歌。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呈现着多姿多彩的风格迥异的民歌。
中国艺术的“永恒感”
中国艺术的“永恒感”
朱良志
【期刊名称】《学术界》
【年(卷),期】2022()5
【摘要】唐宋以来中国艺术追求的永恒,根本特点是非时间的,总在“四时之外”徘徊。
时间的绵长、功名的永续、终极价值的追求等,不是很多艺术家考虑的中心。
他们追求的永恒,是关乎生命存在的基本问题:面对脆弱易变的人生,到艺术中寻找底定力量;身处污秽生存环境,欲在艺术中觅得清净之所;为喧嚣世相包围,欲到艺术中营建一块宁静天地;为种种“大叙述”所炫惑的人,要在当下直接感悟中,重新获得生命平衡。
不是追求永恒——物质的永远占有、精神的不朽,而是追求永恒感,那当下此在从容优游的生命体验。
这永恒感,是中国艺术的崇高理想境界。
【总页数】14页(P99-112)
【作者】朱良志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方闻《<夏山图>:永恒的山水》与美国1970年代中国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转折点
2.魅力的永恒《中国艺术》记者与画家朝戈的一次访谈
3.新现代水墨艺术宣言:永恒重组的可能世界与中国艺术的重新开端
4.民族艺术主体性与中国艺术文献学构
建——读董占军教授《中国艺术文献学》所感5.永恒的《荆棘鸟》,永恒的不老情——有感《荆刺鸟》的语言魅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视野 新创意
新视野新创意
朱兆鹰
【期刊名称】《出版广角》
【年(卷),期】1997(000)004
【摘要】广西教育版《汉字研究新视野丛书》封面底花如碎金,书目赫然置于左上,以有意不方正的框架范围之,喻示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为狭隘视界所局限。
在下半
部分有骏马昂首奋蹄长嘶,则又喻示《丛书》、《丛书》作者如脱绊去羁,驰骋于学
术的绿原上,头角峥嵘。
以玫瑰红的“汉字研究”等字为底,则示《丛书》主题。
上
有圆球一枚,图案各别,明其各书之阐论旨意,且喻其著如珠含辉,亦如育珠之艰苦而得。
又图案有书法、绘画、人物雕塑等,映衬出强烈的中华文化氛围。
《丛书》分精、
平装两种。
【总页数】1页(P44-44)
【作者】朱兆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2
【相关文献】
1.山水宜居宝地创新创意新城桂林举行第四届创新创意文化节暨桂林国际动漫节[J], 施勇
2.开拓社会组织评估新视野——评《结构、技艺、文化:社会组织评估新视野》 [J],
徐顽强
3.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新视野——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3》 [J], 房锦霞
4.新时代需要新视野《新视野》服务于新时代 [J],
5.紧扣“新理念、新视野”培训主题提升培训质效服务武汉发展——武汉市委党校年轻干部培训班新观念新视野培训版块在浙大城市学院展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朱仲禄艺术生命之魂作者:滕晓天来源:《群文天地》2020年第05期“花儿王”朱仲禄是我国西北“花儿”的优秀传承人,是与“西部民歌王”王洛宾齐名的蜚声华夏的“花儿王”。
他不仅是首屈一指的中国“花儿”歌唱表演艺术家,也是著名的“花儿”理论研究家、“花儿”词曲作家,还是“花儿”传承教育家,是集“花儿”演唱、研究、编创、传承为一身的集大成者。
他自称“花丁”,从七八岁开始学唱青海“花儿”,直到85岁高龄,将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花儿”艺术事业。
在政府的重视和培养下,朱仲禄作为一个学者型歌手,将“花儿”由大西北域内的口头传承引到多媒体传播,对“花儿”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中国“花儿”界的领军人物。
他之所以取得人们公认的巨大成就,与他多年积聚和一贯坚持的创新意识是分不开的,持续创新实际上是他艺术生命之魂。
家乡浓厚的“花儿”氛围熏陶了他幼小的心灵。
朱仲禄出生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保安镇,从他呱呱坠地开始,可以说就非同一般地感受到了这里浓烈的“花儿”氛围。
这里是汉、藏、回等多民族聚居之地,多元文化共享,又是有名的河湟“花儿”发源地和流传地。
据《同仁县志》载:保安城首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自明洪武年间起,便成了同仁地区的一个军政据点。
明初设保安站,隶属贵德千户所,万历年间改为保安堡,派有守备驻防;清朝改为保安营,置保安都司衙门,隶属循化抚番厅。
其含义为“永保安宁”。
清朝同治13年(公元1874年),朱仲禄的祖父朱成林在13岁时,跟随曾祖父从甘肃省河州的大北塬朱家墩逃难到此,长大后娶妻费氏,生一子,先取名角巴,成年后大名为朱瑞,即朱仲禄的父亲,享年68岁。
朱仲禄的母亲张氏,育有七个子女:长女顺梅;二女尕帮(藏语名);长子才让扎西(藏语名)成年后大名朱仲福;三女仲华;四女柔柔;小女巴洛(藏语名);幼子成娃(1922年2月22日—2007年12月22日),后取大名朱仲禄。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地,汉族幼儿多取藏族乳名以图吉利,藏族人家也取汉姓随起汉名示亲,民族间和睦相处。
朱仲禄祖上在保安定居,至今已140多年,繁衍6代,人丁兴旺,家族人口现达200余人。
据上辈人说,朱仲禄先是读私塾,12岁入村里的小学,三年后以作文第一的成绩考入同仁县的县办学堂,一年后又考入当时的青海省最高学府——昆仑中学,受到音乐教官王洛宾的赏识。
朱仲禄的家乡保安镇永安村是河湟“花儿”一个有名的发源地和流传地,他从小就受到民间“花儿”文化的影响,耳濡目染了“花儿”文化,在浓烈的“花儿”氛围和熏陶中长大。
在家乡时,他很小时就会唱,八九岁时开始唱,并能对“花儿”了。
人们记得,有一年,适逢拔草季节,从当地莲花山上拾粪回家的他,路过烧石泉的地边时,此起彼伏的“花儿”声撩拨得他再也按捺不住了。
于是,他就索性站在塄坎上用稚嫩的童声唱了起来:“正是五月的夏晴天,马莲花开在个路边;青苗地里的白牡丹,耀坏了过路的少年。
”正在拔草(俗称,即坐蹲在麦苗地里用手铲除杂草)的一位女歌手循声望去,看是个尕娃娃,便不以为然,以取笑的口吻唱道:“不满一岁的尕骡娃,不知道个家的跑法;一肘大的些憨娃娃,你是个谁家的奶尕?”(一肘大,方言,一个肘子大;奶尕,俗称,也称奶干,母亲最小而未断奶的孩子)年少气盛的朱仲禄一听很不服气,张口回敬道:“白杨的咪咪俩吹唢呐,赛过了皇上的喇叭;你把我嫑当个憨娃娃,我你的墙头上跑马。
”(咪咪,俗称,民间用春天杨柳树梢嫩皮制作的小音哨,可安吹唢呐)初出茅庐的少年朱仲禄,竟然和成年女歌手对应了几个回合未见胜负而作罢。
村上的人当时就议论:“朱家的尕娃了不得,以后必定是个唱把式。
”自此,他一发而不可收拾,越来越迷恋和钟情于“花儿”。
乳名“尕成娃”也逐渐传出了村外,声名远播了。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
青少年阶段几乎能影响人的一生。
“花儿”是老百姓的文化,人们凭借这个载体,毫无顾忌地抒发喜怒哀乐多种情怀。
“花儿”氛围越是浓厚的地区,人们越是很少束缚和保守。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朱仲禄自幼生长于斯,耳濡目染了这里浓烈的“花儿”文化,不仅受到灌输而且置身其中,自小就激发了骨子里的“花儿”文化基因,使他较早地接受和感受到社会和生活的创新意识。
求知阶段的好老师奠定了他扎实的“花儿”文化基础。
朱仲禄的少年,恰是他如饥似渴求知的阶段,他有幸在保安镇遇到了三位启蒙老师,授予他扎实的“花儿”文化基础,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位是他的父亲朱瑞(1885—1953年)。
他一生务农,兼营皮匠生意,是当地有名的“花儿”唱把式,据朱仲禄生前讲,爷爷也是“花儿”高手。
朱仲禄对于青海“花儿”最初的认识就始于父亲。
而他父亲的“花儿”又是他爷爷亲口传授的。
朱仲禄的爷爷教给父亲,父亲又教给儿子,这在过去的民间是罕见的。
从父亲口中学到的第一首“花儿”,就是后来由朱仲禄教授给歌唱家胡松华后,唱红了全中国的那首《上去高山望平川》。
他的家庭,以大胆的新观念给予了这棵“花儿”幼苗成长的沃土。
第二位是永安村的王百歌。
他说,王百歌的“花儿”曲令特别多又唱得好听,被当地百姓称为百歌阿爷。
朱仲禄跟着百歌阿爷,学会了很多“花儿”曲令,奠定了“花儿”曲令的扎实基础,最具特色的是“尕连手令”,俗称“保安令”。
第三位叫李佛保(1913—1988年),保安镇永安村盲艺人,乳名佛保,由于眼瞎,人称瞎佛保。
他是一位青海民间音乐全才,以四处游唱为生。
少年时的朱仲禄常跟在瞎佛保后面,听他演唱,流连忘返,学到了当地许多藏、回、汉族的民间小调、宴席曲、贤孝等,使他的民间音乐素养得到全方位积累,兴趣得到广泛拓展。
朱仲禄自幼学唱“花儿”,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又逢三位高人的指教点拨,使他如鱼得水,博采众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
需要指出的是,三位老师不仅唱艺出众,而且观念超新,在当时整个社会视“花儿”为洪水猛兽,到了庄子里“唱不得”之时,冒着人们的闲言碎语和舆论压力,倾情相授,不得不说这是老天的眷顾。
朱仲禄亲口说,新中国刚成立的上世纪50年代初期,河湟地区某个村口的杨树上,曾经悬挂着一只血淋淋的羊头,警示人们不得在村里唱“花儿”。
西宁东郊的白马寺,也曾悬挂过不许唱“花儿”的告示。
地方文化学者董绍宣先生也说,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一个村子的文艺舞台上,曾逮捕过“花儿”歌手。
这种陈旧意识至今在一些地方还有残留。
可见,朱仲禄儿时的三位老师首先给他灌输的就是观念的突破和思想的创新。
除了他的声音明亮挺拔,刚柔相济,韵味地道,歌声山野气息浓厚,給人以天高气朗的高原感受,深受西北群众的喜爱以外,从小具有的创新意识,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敢于创新让他受益终身。
新思想新观念影响下的花为媒。
1941年6月,朱仲禄从昆仑中学的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毕业,被分配到同仁县党部,成了“吃皇粮”的“公家人”。
晚饭后的他,常常去隆务河桥头边散步。
一次,他眼前忽然一亮,在桥头的泉水边一位不知名姓的背水姑娘那苗条的身影和姣好的面容深深地映入了他的脑际。
又一次,他抬头向桥头那边望去,那姑娘正和一位撒拉族妇女又说又笑地朝水边走来。
姑娘抬头看见了站在河对面不远处的他,笑声便戛然而止了,只见她在撒拉妇女的耳边嘀咕了一会儿。
突然,撒拉妇女清澈悠扬的“花儿”声传来:“河沿上过来的光棍汉,身穿了一身的毛蓝;听说你曲唱得最干散,为啥者不漫个少年?”(毛蓝,俗称,旧时流行而时髦的服装颜色)朱仲禄一听,心里一阵窃喜。
随口唱道:“樱桃好吃者树难栽,白葡萄搭上个架哩;心里有话者口难开,少年里问一句话哩。
”只见那姑娘和撒拉妇女头对头窃窃私语着。
正在这时,朱仲禄又唱了起来:“青石头根里的一眼泉,亮闪闪,泉边上有一朵牡丹;年轻的尕妹像天仙,在人间,你为啥不漫个少年?”经过一番交头接耳,姑娘使劲地推搡了一把撒拉妇女,待她站稳后,亮开嗓子又唱了起来:“星星出来点点明,月亮的光气儿罩哩;尕妹的声嗓不如人,恐害怕旁人笑哩。
”他明白了,原来是姑娘怕羞啊。
他大胆试探性地表露了对姑娘的爱慕:“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时容易摘去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
”姑娘接唱道:“想吃鱼儿下钓竿,尕鸳鸯,水面上戏了个牡丹;清泉的边上天天站,不见面,眼泪儿淌成了串串。
”朱仲禄随即答道:“莲花山上的盘盘路,陡得很,难盘到天河的口里;尕妹是海里的红珊瑚,深得很,捞不到阿哥的手里。
”这时,姑娘和她那位撒拉族同伴一起唱道:“南天门上摘星星,大胆的人,天宫里偷月亮哩;只要阿哥你有真心,花骨朵,在你的手尖上哩。
”后来打听,姑娘名叫白存女,从小父母离异。
她母亲改嫁给回民,她们母子就随继父信仰了伊斯兰教,取名索菲亚。
姑娘人长得端正,心灵美好。
通过交往,两颗年轻火热的心被“花儿”红线牵到了一起,不久后,便结成了美满的夫妻,索菲亚成了人们公认的朱家媳妇了。
他俩养育了五个儿女,她也从此承担起了全部的家务,在家事上从来没有拉过丈夫半点儿的后腿。
至今人们还常说:“没有索菲亚,就没有这个家;没有索菲亚,也就没有朱仲禄辉煌的艺术成就呀。
”这是一个真实的美丽故事。
笔者曾经多次品尝过索菲亚做的茶饭。
在地处边远,当时思想相对封闭,社会观念陈旧的民族地区,单凭着“花儿”为媒,竟然神话般地成就了朱仲禄夫妇美好的姻缘,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究其根源,这和朱仲禄家乡的“花儿”文化氛围,家庭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他本人已经牢固树立的创新意识是分不开的。
家乡的热土催化了朱仲禄的创新精神。
同仁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盛开在保安地区的保安“花儿”是热播海内外的热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安,地处黄河上游,明清时期属河州府所辖,后隶属于贵德和循化厅,这里汉藏回多民族杂居,既是保安“花儿”的发祥地,也是河湟“花儿”典型的发源地和流传地。
保安地区素有民间传唱“花儿”和举办“花儿”会的传统。
受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保安“花儿”旋律独特,风格清新,高亢悦耳,富于穿透力,“保安令”“五屯令”等曲令广为传播,给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此,纵观朱仲禄一生,他的成就,离不开年轻时期“花儿”文化的扎实基础,而这些扎实基础,离不开保安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是这块热土上的特殊环境催生了“花儿”文化,是独特的“花儿”文化催化了朱仲禄的创新精神,造就了一代歌王。
他成年后驰名华夏的七个第一,标志着他艺术站位的逐步提高和艺术水平的逐步成熟,实质上是创新精神的不断延伸和真实体现。
“花儿”虽然广泛流传在大西北,但在朱仲禄之前,一直埋藏于民间,鲜为外界所了解。
音乐家关鹤岩、乔建中等认为:朱仲禄自幼秉承“花儿王”朱瑞、百歌王等民间歌手的衣钵后,悉心演唱、传播、创作、研究青海“花儿”60余年,创造了“花儿”史上的七个第一:第一次将“花儿”带到电台,通过电波传播。
1949年10月,刚成立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特邀朱仲禄去电台进行青海“花儿”的演唱直播(那时的电台无录音设备),这是青海“花儿”产生千百年来,第一次由朱仲禄从穷乡僻壤的山沟野地里将它通过电波传向了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