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以、而、其”练习

合集下载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练习)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练习)

三、而 1、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2、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3、稽首而对 4、过而能改 5、坐而假寐 6、叹而言曰 7、触槐而死 8、不告而退 9、宣子未出山而复 10、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四、之 1、宰夫腼熊蹯不孰,杀之。 2、不入,则子继之。 3、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4、贼民之主,不忠 5、明搏而杀之 6、提弥明死之 7、食之,舍其半 8、未知母之存否 9、其我之谓矣! 10、翳桑之饿人也。
2011年汕头一模 (虚词练习)
一、以 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 2、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3、遂扶以下 4、置诸橐以与之 5、倒戟以御公徒 6、请以遗之 7、以示于朝
二、其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2、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3、食之,舍其半 4、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5、赵盾弑其君 6、其我之谓矣! 7、见 Nhomakorabea辄饿,问其病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排版清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在初中阶段最常用、最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去识记它们的用法,考场上必将如鱼得水。

一、“之”的用法:1、代词①代词,代人,译为:他(她),他(她)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杀之以应陈涉。

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陈胜佐之。

长跪而谢之曰。

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宜枉驾顾之。

②代词,代事,译为:这件事,它。

例:肉食者谋之。

然足下卜之鬼乎?时人莫之许也。

③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④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助词①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禽兽之变诈。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复立楚国之社稷。

五十里之地。

皆布衣之士也。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天子之怒。

聂政之刺韩傀也。

③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小大之狱。

④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顷之,一狼径去。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送孟浩然之广陵。

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注:此处作实词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通常都是三人称,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以”的用法: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意义较多。

①译为:把。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虫草为林。

以君为长者。

今诚以吾众诈……以头抢地耳。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

屠惧,投以骨。

以大易小。

今吾用十倍之地。

咨臣以当世之事。

祭以尉首。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虚词以的用法:1、作为动词(1)认为。

例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译文: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2)有。

例句: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宋代苏轼《书戴嵩画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3)用,举用。

例句: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召集国内的豪杰商量对策,举用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辖区内)人房君蔡赐做上柱国。

2、作为介词(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

可译为“用”“拿”。

例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先秦韩非子《自相矛盾》译文: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可译为“依”“按”“凭”“顺”“按照”。

例句: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4)表示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介绍对象,可译为“把"。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作为连词(1)连接词与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例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译文: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2)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一)——而、何、乎、乃、其、且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4.下列句中“其”字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对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代词,它的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其:代词,它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都是代词,它的D.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其:代词,它的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而:连词,表转折B.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乃:副词,才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而:连词,表顺承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且:表转折连词,却7.下列句中的“而”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A.又前而为歌B.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序八州而朝同列知明而行无过矣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以及练习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以及练习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以及练习虚词"而"的用法一、连词:表七种关系1、表承接关系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2、表因果关系:因而①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3、表示转换关系:可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4、表并列关系,并列的成分必须词性和结构相同.①蟹六跪而二螯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5、表递进关系:而且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大王.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表假设关系:如果、假使①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冯婉贞》:诸位如果有(拯救我村)之意,看我的马头(听我命令)就可以了.②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立奉璧来.《廉蔺列传》7、表状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呼呵着给你吃,走路的人不能接受.③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晚上果然他们家丢了许多财物.二、语气副词:就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②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后序》:死就死了,可是境界危险恶劣,层层交错出现,不是世人所能忍受的.三、副词:尚且、都①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问说》:而以是为非的人,虽然有与他修身养心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可以得到有益的善事,求他使自己屈尊一下都不可能.②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孟子·万章下》:千辆兵车的国君,寻求与他结友都不可能啊.四、副词:乃①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礼记》: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一个妇人在墓旁哭得很伤心.夫子扶着车前横木听着哭声,让子路去问那个妇人,说:“您这样哭,很像有很多忧愁似的?”(妇人)乃说:“是.”五、指代副词:怎么①况操自来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投降他呢?六、副词、形容词词尾,无义①铤而走险.《左传》:无路可走采取冒险行动.七、连词,相当于“以”连接上、下、往、来等字.①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问说》:三代(夏、商、周)以下,有学习,无求问.②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自孔子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了.八、祈使语气词:同“耳”,吧、呵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其、以、之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其、以、之

1.动词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皆以美于徐公
2.副词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用 认为、以为
通已
3.复音虚词是以/已是 : 因此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介词
以刀劈狼首
拿、用
何以战
凭、靠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和、跟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赵王岂以一璧之固欺秦也
由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表时间地点界限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 省去. 例:夫晋,何厌之有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把……作为或制成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 果. 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 例: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有 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 么办法用来…… 例: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劝学

虚词以、之、因、其、为、焉结合课文练习

虚词以、之、因、其、为、焉结合课文练习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

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宫之奇以其族行 8、农民以鬻子者9、无以,则王乎!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 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文言文虚词复习(而、以)

文言文虚词复习(而、以)

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连词,表并列关系, 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 6、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连词,表因果关系, 、 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其求思之深, 连词,表递进关系, 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 8、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连词,表转折关系, 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 9、而人之所罕至焉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而 、 连词,表因果关系, 10、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于人为可讥, 连词,表并列关系, 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且
“而”字用法补充归纳 而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劝学》 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 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3、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连词,表目的关系, 连词,表目的关系,来 4、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 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判断“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 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 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 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 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 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 而日参省乎己, 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 而思也。 而日参省乎己 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三思 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 而 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 而。

虚词“以、而、其”练习

虚词“以、而、其”练习

一、写出下面句中“其”字的意思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6.毁其盆,悉埋于地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8。

先生其此类乎?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0.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1.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2。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写出下面句中“而"字的意思:1。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

挟天子而令诸侯3。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4。

委而去之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

太守归而宾客从7.水落而石出者暮而归8.国险而民附9。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0。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11。

往来而不绝者12.其不善者而改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写出下面句子中“于”字的意思: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2.受制于人3.告之于帝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舜发于畎亩之中,困于心,衡于虑6.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义著于四海,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7。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奉命于危难之间,还于旧都,行三日三夜而至于郢写出下面句子中的“以”字的意思:1.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2.或以钱币乞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蒙辞以军中多务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受命以来,夙夜忧叹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8.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9.此先汉所以兴隆也10.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二、选择题:1、“而" 的意义和用法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

任重而道远 B. 濯清涟而不妖C. 吾恂恂而起D.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2、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卜者知其.指意稍稍宾客其.父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太丘舍去,去后乃.至D、吴广以为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3、“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以及练习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以及练习

文言虚词练习(一)1.【而】。

(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并且、又。

例: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这里的"伐"是功业的意思。

)《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注:a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承接/递进) b同时性(承接)c地位平等(递进)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旅居长安),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况且、而且。

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胁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祭十二郎文》。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通俗说就是听从我来指挥)就好了)《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分离还能有多久?)《祭十二郎文》。

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

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15个虚词用法分类练习

15个虚词用法分类练习

15个虚词用法分类练习(一)代词(而,其,焉,之)(一)第一人称:其,之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鲁肃曰:“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3、蒋氏大泣,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4、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5、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二)第二人称:而,其,之6、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7、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

”8、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9、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10、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三)第三人称:其,焉,之11、秦王恐其破壁。

1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1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1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15、一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6、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17、作《师说》以贻之。

1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四)指示代词:其,之19、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20、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2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这个)2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23、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24、之二虫又何知!25、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2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五)疑问代词:焉27、未知生,焉知死?28、割鸡焉用牛刀!(二)副词(其、且,以,则)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还是)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可要)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5、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难道)6、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7、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8、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0、固以怪之矣。

(已经)11、日以尽矣。

(已经)1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13、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十八个虚词用法举例

十八个虚词用法举例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4、陈涉乃自立为王
竟 然 表判断,是、就是;
“于是”、“就”
五、其 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的”…… (2)第一人称代词,译为“自己的” (3)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其中”…… 2、语气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或名词代词后) (1)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2)祈使语气 一定(3)表反问语气:难道 (4)商量语气 还是 3、音节助词(不译) 4、连词(1)表假设(通常放在句首)可译为“如果”; (2)表选择,其…其…。可译为“是…还是”。
判断,陈述或解释,感叹,祈使(商量),疑问(反问),停顿
• • • • • •
1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判断 疑问 2 何为其然也 祈使 3 毋从俱死也 停顿 4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5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感叹 6今者项庄拔剑起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解释
十二、以 1、 介词 (1)“用”“拿” 请以战喻 (2)把 农人告余以春及 (3)凭着,凭借 以勇气闻于诸侯 (4)按照,根据 以次进 (5)在,从。引介时间 赏以春夏而刑 以秋冬 (6)因为 以一璧之故逆大王之欢
• 2、复音虚词“于是” • (1)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 • (2)在谓语前后可译为“在这……”“从这……” • 3、语气助词,通“吁”, “于嗟鸠兮”
解释下列句中“于”的用法。 被 (1)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对,对于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6)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7)业精于勤荒于嬉 (8)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六、且 1、连词,表并列、递进、让步等关系。 2、副词(+谓),可译“将要”“将近”、“姑且” 等 试一试 1、河水清且涟漪。 表并列,并且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表示让步,尚且 3、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暂且 4、不出,火且尽。 将、将要 5、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表递进,况且

关于文言虚词“之”“而”、 “以”、“ 其”的用法

关于文言虚词“之”“而”、 “以”、“ 其”的用法

关于文言虚词“之”“而”、“以”、“其”的用法一、【之】(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中考文言虚词整理[而、之、以、于、为、其、则](讲解习题)zbz

中考文言虚词整理[而、之、以、于、为、其、则](讲解习题)zbz

32、B 33、D 34、D 35、A 36、A 37、A 38、A A 39、A D 40、E 41、A 42、D F 43、D E
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 A、表顺承 “然后”“就”B、表转折 “然而”、“却”“可是”C、表 并列 “又”“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 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E、表递进,“而且”或不 译。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44、太守归而宾客从( )游人去而禽鸟乐( )45、而不知太 守之乐其乐也( )4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47、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8、如倩女之靧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9泉而茗者( ) 50、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5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52、随波而逝( )53、结友而别( ) 54妇拍而呜之( )55道渴而死( )56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 中时近也( )57、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7、D E A ADE 8、E A 9、A D F B A A 10、E A E I A A I 11、D A DDEEE
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 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 (们)”“这件事”B、复制代词“这”C动词“往”,“到 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实意。F凑足音节,无实义。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H定 语后置的标志。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12、马之千里者( )虽有千里之能( ) 策之不以其道( ) 无怀氏之民欤?( )13、弗之怠( )圣贤之道( )乡之先 达( )当余之从师也( )无鲜肥滋味之享( )戴朱缨宝饰 之帽( )口体之奉(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4、心乐之 ( )乃记之而去( )15、古仁人之心( )览物之情( ) 先天下之忧而忧(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 )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宴酣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也( )16、若脱笼之鹄 ( )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 之始掠也( )凡曝沙之鸟( )城居者未之知( )余之游将 自此始( )17、水陆草木之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花之隐逸者( )菊之爱( )

11、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学生)

11、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学生)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3.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5、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 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11.吾攻赵, 旦暮且下, 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二、何1.君何以知燕王?2.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客何为者?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8、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10、作计何不量!11.昔取之而有馀, 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12.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13、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14.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15.吾何爱一牛?16、徐公何能及君也?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 何如?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20、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21.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22.何乃太区区!23.万钟于我何加焉!24、何其衰也!25.如太行、王屋何?26、其如土石何?三、乎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壮士, 能复饮乎?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4.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5、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7、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及习题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及习题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及习题练1.文言虚词“而”字的含义与用法2.教材中“而”字的用法3.洪迈《容斋随笔》文言虚词“而”字的含义与用法一、表承接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承接的本质是先后关系,常用在两个动词之间,或者是两件事之间,判断其承接关系成立的关键是两者是否存在先后关系。

一般译成“就”“然后”“从而”(译作“从而”时,一般兼有因果之意),少数译成“才”。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始得西山宴游记》)动作间的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劝学》)事理间的承接。

有的句子中的“而”的承接关系不是非常明确,但仔细体会,它也还是一种承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排除法,一种一种放进去理解,最合情理的一般就是正确的。

穷山之高而止。

(《始得西山宴游记》)全句译成“爬到山的顶峰才停止”,停止这个行为发生在爬到山顶之后,理解为修饰、转折、并列、因果都不对。

二、表修饰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修饰的本质是“而”字前的词语与“而”字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即它只修饰限制中心词,这个中心词往往是动词性的,而修饰部分表示这个动作发生的方式、人物的情态等。

翻译时一般译作“地”。

客喜而笑。

(《赤壁赋》)译为“朋友开心地笑了”。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翻译成“慢慢地行走,随意地游览”,表动作发生时人物的情态。

三、表转折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转折关系就是“而”字后的意思没有顺着“而”字前的意思说,翻译成“但是”。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前面说天色渐渐昏暗,天色昏暗理论上应该下山回家,但是作者说不想回,这就构成转折关系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译成“借助车马,没有使脚步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既然脚步没有加快,正常情况就不可能到达千里之外,但后面没有顺着前面这一层意思说,而是说到达千里之外,所以是转折关系。

四、表并列方法示例含义与解析并列与承接比较容易混淆,并列关系前后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初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练习

初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练习

初中文言虚词讲练2 | 怎样辨析“以”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除了要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文言虚词是很重要的知识点。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理解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理解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理解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

文言虚词一般指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我们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5个:之、而、以、于、为、其、何、则、乃、若、且、虽、然、乎、焉。

“以”作为最常见的虚词,在文言文里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合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会发现“以”有介词、连词、助词、动词、名词等用法,今天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

一、作介词1.表示工具。

可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⑵把……作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句中“其”字的意思
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5.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 毁其盆,悉埋于地
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8. 先生其此类乎?
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2.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写出下面句中“而”字的意思: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挟天子而令诸侯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委而去之
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6.太守归而宾客从
7.水落而石出者暮而归
8.国险而民附
9.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10.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11.往来而不绝者
12.其不善者而改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
写出下面句子中“于”字的意思:
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2.受制于人
3.告之于帝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舜发于畎亩之中,困于心,衡于虑
6.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义著于四海,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7.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奉命于危难之间,还于旧都,行三日三夜而至于郢
写出下面句子中的“以”字的意思:
1.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或以钱币乞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蒙辞以军中多务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9.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0.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
二、选择题:
1、“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 任重而道远
B. 濯清涟而不妖
C. 吾恂恂而起
D.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2、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3、“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不求闻达于诸侯
B.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 燕王欲结于君。

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当余之.从师也辍耕之.垄上
C、以.衾拥覆屠惧,投以.骨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其.如土石何
5、“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卷石底以.出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B.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8、“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A. 青,取之于蓝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受任于败军之际
D. 又留蚊于素帐中
9.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