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合集下载

左传中记录战争的篇章

左传中记录战争的篇章

左传中记录战争的篇章《左传》是一部善写战争的历史著作,它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全过程。

在郑庄公活跃的这22年中,((左传》也记载了大小战争无数,其中有郑国参战的就有十多次。

除了其他诸侯国攻打郑国的几筑战役没写结果,《左传》中记载的有郑庄公参加的战役几乎都是郑国取得了胜利。

如鲁隐公5年,伐燕大败之,伐宋,攻进了宋的外城,石年,“郑伯侵陈,大获”,9年,大败一北戎,10年,大败宋师;11年伐许,齐、鲁、郑联合用兵,也是郑兵率先登城萝同年,“郑、息有违言(口舌之争),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竞,息师大败而还”,鲁桓公5年又大败王师。

如此等等,·《左传》中没有一字提到庄公用兵如何,但通过上述记载,郑兵几乎每战必胜,联系他当初对付共叔段时的沉着稳重,’以及所用的诱敌深入、欲擒故纵之法,郑庄公会用兵这一点是很清楚的。

除此之外,郑国在经历了共叔段之乱后内部一直很安定。

祭仲、子封等一批大臣围绕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太子和公子们也都相安无事,效力于国家,这不能说与郑庄公的领一导无关。

说明郑庄公是颇懂治国安邦之术的。

在他身上,具有一种较高的领袖的素质。

当时,周王室权力日趋衰微,各国诸侯都在积极行动,谋为霸主。

而郑庄公却一直也...[摘要]:左传善于写战争,全书共记录战争492起,记录详细的有14次。

左传写战争有如下特点:首先,作者以全局气魄历史眼光把战争置于社会历史背景下来写,与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

其次,大多数战争描写注重战争的前因后果,注重战争的因果关系和连续性完整性,略写战争过程,战前有预示性战后有总结性。

第三,通过战争中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

第四,结构方面特点突出。

最后,对以后军事战争及其题材的作品有很大的影响。

《左传》战争《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尤善于写战争,全书共记录战争492起,记录详细的有14次。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译文【精品文档】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译文【精品文档】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译文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原文及翻译
左传?子鱼论战
原文: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有一段记宋楚泓之战的文字(今选本皆作《子鱼论战》,摘录如下: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西)。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归纳《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记载了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

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75年。

以下是我对郑伯克段于鄢事件的知识点归纳:1.事件发生背景:郑国内部权力斗争激烈,郑武公因为信任鄢人而连续任用鄢人,引起了郑国内部其他大臣的不满。

2.伯克段的身份:伯克段是郑国大夫的称号,是贵族间官职的一种。

伯克段是郑武公的庶兄,也是郑国的重要大臣之一3.鄢国:鄢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市一带。

郑武公因为喜欢鄢国人,任用了很多来自鄢国的官员。

4.郑伯克段的政治野心:伯克段在郑国内部力量斗争中展示了他的政治野心,他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争取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6.伯克段的行动:伯克段通过收买郑国内一些大臣,影响郑武公的决策,并通过掌握军队的力量来威胁其他的贵族。

7.鄢国的争议:伯克段大量任用来自鄢国的官员,这引发了其他贵族的不满。

其他官员认为鄢国人没有忠诚于郑国,他们的任用只会削弱郑国的实力。

8.郑庄公的出现:鄢国的统治者鄢庄公闻讯后,前来郑国探望郑庄公,并向他诉说了鄢国人在郑国的困境。

9.鄢国官员被贬:在郑庄公的指示下,郑国将很多来自鄢国的官员贬到了轻官职位或直接免职,削弱了伯克段的势力。

10.改变权力格局:由于这一事件,郑国内部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

伯克段的势力受到了削弱,其他贵族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11.郑庄公的派系:郑庄公在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派系取得了胜利。

郑庄公最终结束了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12.影响: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对郑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一事件,贵族们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利益应该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个人的政治野心和私心。

总结:郑伯克段于鄢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斗争事件,它揭示了权力之争背后的利益纠葛和政治动机。

这个事件也表明,贵族统治下的国家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纷争和权力斗争,也凸显了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

文言文经典名篇汲取古人智慧引领成功之路

文言文经典名篇汲取古人智慧引领成功之路

文言文经典名篇汲取古人智慧引领成功之路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深受古人喜爱与推崇。

不仅仅是因为其古朴典雅的语言风格,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与哲理。

通过阅读经典的文言文名篇,我们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并且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引领成功之路的方法与思考。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为大家介绍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名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一、《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滕文公上》是孟子的一篇名篇,这篇文章通过滕文公之事,描述了孟子的忠厚仁义之心与为民伸冤的勇气,展现出了孟子的高尚品德和为政理念。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孟子对待人事的态度,以及他对于君王治国的期望。

通过读这篇名篇,我们可以明白在成功的道路上,应该保持一颗真诚待人,为民伸冤的心灵,以及坚持正义与公平的原则。

二、《论语·阳货》《论语·阳货》是孔子的一篇名篇,其中所描述的孔子与阳货的交流内容,包括了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考与观点。

通过阳货与孔子的对话,我们可以理解到孔子对于人生价值观、家庭和谐、政治理念等方面的思考与主张。

这篇名篇中的一句经典名言“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成为了后世师者所引用的名言。

正因为如此,我们读这篇名篇可以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保持身心的均衡,修身齐家,以及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韧不拔的勇气。

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是古代史书《左传》中的一篇名篇,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楚国僖公二十二年的历史事件。

文章中通过劝谏君王的方式,表现出当时的列国执政者对于国家发展的关心与责任心。

阅读这篇名篇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古人对于国家发展与治理的智慧与经验,对于现代社会的治理和领导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的文言文名篇,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古人的优秀写作风格,更重要的是可以汲取他们的智慧与经验,从而引领我们走上成功之路。

这些名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为政理念以及道德价值观,都对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子鱼论战- 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批评:金圣叹)

子鱼论战- 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批评:金圣叹)

子鱼论战《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笔快,却如剪刀快相似,愈剪愈疾,愈疾愈剪。

胸中无数关隔噎欬之病,读此文,便一时顿消。

(金圣叹)——————————楚人伐宋以救郑[1]。

宋公将战[2]。

大司马固谏曰[3]:“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4]。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5]。

先一句,总。

宋人既成列[6],楚人未既济[7]。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8],请击之。

”公曰:“不可。

”写宋公鬼怪。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9]。

公曰:“未可。

”鬼怪。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10]。

公伤股[11],门官歼焉[12]。

国人皆咎公[13]。

公曰:“君子不重伤[14],不禽二毛[15]。

古之为军也[16],不以阻隘也[17]。

寡人虽亡国之余[18],不鼓不成列[19]。

”鬼怪。

子鱼曰:“君未知战[20]。

一句断尽。

勍敌之人[21],隘而不列[22],天赞我也[23]。

阻而鼓之[24],不亦可乎?快论,又快笔。

犹有惧焉[25]!加一句,更透更快。

以下,一句接一句,一句快一句,如乱刀疾斫相似。

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26],获则取之[27],何有于二毛[28]?快论,又快笔。

明耻、教战[29],求杀敌也。

快,快!妙,妙!更有何说。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30]?若爱重伤[31],则如勿伤;快,快!妙,妙!更有何说。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32]。

快,快!妙,妙!更有何说。

三军以利用也[33],快,快!妙,妙!金鼓以声气也[34]。

快,快!妙,妙!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快,快!妙,妙!妙论,又快笔。

声盛致志[35],鼓儳可也[36]。

”快,快!妙,妙!妙论,又快笔。

宋襄欲以假仁假义笼络诸侯以继霸,而不知适成其愚。

篇中只重阻险鼓进意,重伤二毛带说。

子鱼之论,从不阻不鼓,说到不重不禽;复从不重不禽,说到不阻不鼓。

层层辩驳,句句斩截,殊为痛快。

(吴楚材、吴调侯)一种文字有一种文字的特色。

僖公二十二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僖公二十二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僖公二十二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娄,取须胸①。

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

秋,八月,丁未,及邾娄人战于升隆②。

僖公冬,十有一月,己巳,朔③,宋公及楚人战于乱④。

宋师败绩。

偏战者日尔,此其言朔何?《春秋》辞繁而不杀者⑤,正也⑥。

何正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乱之阳。

楚人济乱而来,有司复曰:“请迫其未毕济而击之⑦。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⑧,吾虽丧国之余⑨,寡人不忍行也。

”既济,未毕陈⑩。

有司复曰@:“请追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⑩。

”已陈。

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

有君而无臣⑩,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

注释:①二十有二年: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

须胸(qu渠):《左传》作“须句”。

国名,相传为太晦之后,故地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

②丁未:八月初八。

朱肠娄:国名,曹姓子爵,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后被楚国所灭。

升隆(xing刑):鲁国地名,今址不详。

③己巳:十一月一日。

朔:夏历每月的初一。

④乱(hong洪):水名,在今河南拓城县。

⑤辞繁而不杀:语言繁多而不减省。

杀,减省。

何休注:“繁,多。

杀,省也。

”⑥正:正义,正道。

何休注:“正,得正道尤美。

”⑦追(dai逮):及;趁着。

⑧不厄人:不使人处于困境。

⑨丧国之余:差点丧失国家而保留下来的人。

何休注:“我虽前几为楚所丧,所以得其余民以为国。

喻蝙弱。

”⑩陈(zhen阵):同“阵”。

这里作动词,即排列成阵。

@有司:宋国官员。

即大司马公子目夷。

⑩不鼓不成列:何休注:“军法以鼓战,以金止。

不鼓不战,不成列,未成陈也。

君子不战未成陈之师。

”⑪有君而无臣:何休注:“言朔亦所以起,有君而无臣,惜其有王德而无王佐也。

若襄公所行帝王之兵也,有帝王之君,宜有帝王之臣,有帝王之臣,宜有帝王之民,未能醇粹而守其礼,所以败也。

”叮文王之战:何休注:“有似文王伐崇,陆战当举地,举水者,大其不以水厄人也。

退避三舍的原文翻译

退避三舍的原文翻译

退避三舍的原文翻译退避三舍的原文翻译退避三舍为常用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以国群之礼相迎,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有名的晋文公。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退避三舍的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原文及楚,楚子享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子玉请杀之。

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

晋侯无亲,外内恶之。

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违天必有大咎。

”乃送诸秦。

译文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左传目录

左传目录

目录左传·成公元年左传·成公二年左传·成公三年左传·成公四年左传·成公五年左传·成公六年左传·成公七年左传·成公八年左传·成公九年左传·成公十年左传·成公十一年左传·成公十二年左传·成公十三年左传·成公十四年左传·成公十五年左传·成公十六年左传·成公十七年左传·成公十八年左传·隐公·隐公元年左传·隐公·隐公二年左传·隐公·隐公三年左传·隐公·隐公五年左传·隐公·隐公六年左传·隐公·隐公七年左传·隐公·隐公八年左传·隐公·隐公九年左传·隐公·隐公十年左传·隐公·隐公十一年左传·桓公元年左传·桓公二年左传·桓公三年左传·桓公四年左传·桓公五年左传·桓公六年左传·桓公七年左传·桓公八年左传·桓公九年左传·桓公十年左传·桓公十一年左传·桓公十二年左传·桓公十三年左传·桓公十四年左传·桓公十五年左传·桓公十七年左传·桓公十八年左传·庄公元年左传·庄公二年左传·庄公三年左传·庄公四年左传·庄公五年左传·庄公六年左传·庄公七年左传·庄公八年左传·庄公九年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庄公十一年左传·庄公十二年左传·庄公十三年左传·庄公十四年左传·庄公十五年左传·庄公十六年左传·庄公十七年左传·庄公十八年左传·庄公十九年左传·庄公二十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左传·庄公二十五年左传·庄公二十六年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左传·庄公三十年左传·庄公三十一年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左传·僖公元年左传·僖公二年左传·僖公三年左传·僖公四年左传·僖公五年左传·僖公六年左传·僖公七年左传·僖公八年左传·僖公九年左传·僖公十年左传·僖公十一年左传·僖公十三年左传·僖公十四年左传·僖公十五年左传·僖公十六年左传·僖公十七年左传·僖公十八年左传·僖公十九年左传·僖公二十年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左传·僖公二十九年左传·僖公三十年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左传·文公元年左传·文公三年左传·文公四年左传·文公五年左传·文公六年左传·文公七年左传·文公八年左传·文公九年左传·文公十年左传·文公十一年左传·文公十二年左传·文公十三年左传·文公十四年左传·文公十五年左传·文公十六年左传·文公十七年左传·文公十八年左传·宣公元年左传·宣公二年左传·宣公三年左传·宣公四年左传·宣公五年左传·宣公六年左传·宣公八年左传·宣公九年左传·宣公十年左传·宣公十一年左传·宣公十二年左传·宣公十三年左传·宣公十四年左传·宣公十五年左传·宣公十六年左传·宣公十七年左传·宣公十八年左传·襄公二年左传·襄公三年左传·襄公四年左传·襄公五年左传·襄公六年左传·襄公七年左传·襄公八年左传·襄公九年左传·襄公十年左传·襄公十一年左传·襄公十二年左传·襄公十四年左传·襄公十五年左传·襄公十六年左传·襄公十七年左传·襄公十八年左传·襄公十九年左传·襄公二十年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左传·襄公三十年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左传·昭公元年左传·昭公二年左传·昭公三年左传·昭公四年左传·昭公六年左传·昭公七年左传·昭公八年左传·昭公九年左传·昭公十年左传·昭公十一年左传·昭公十二年左传·昭公十三年左传·昭公十四年左传·昭公十五年左传·昭公十六年左传·昭公十七年左传·昭公十八年左传·昭公十九年左传·昭公二十年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左传·昭公三十年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左传·定公元年左传·定公二年左传·定公三年左传·定公四年左传·定公五年左传·定公六年左传·定公七年左传·定公八年左传·定公九年左传·定公十年左传·定公十一年左传·定公十二年左传·定公十三年左传·定公十四年左传·定公十五年左传·哀公元年左传·哀公二年左传·哀公三年左传·哀公四年左传·哀公五年左传·哀公六年左传·哀公七年左传·哀公八年左传·哀公九年左传·哀公十年左传·哀公十一年左传·哀公十二年左传·哀公十三年左传·哀公十四年左传·哀公十五年左传·哀公十六年左传·哀公十七年左传·哀公十八年左传·哀公十九年左传·哀公二十年左传·哀公二十一年左传·哀公二十二年左传·哀公二十三年左传·哀公二十四年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左传·闵公元年左传·闵公二年。

爱国文言文名句

爱国文言文名句

爱国文言文名句
"国之兴也,言必信,行必果。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资治通鉴·唐纪·高祖武德元年》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立不世之功。

" -《史记·陈涉世家》
"犹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亡者而知之。

"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 -《资治通鉴·唐纪·高祖武德元年》
"志士不忘国耻,矢志报国。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资治通鉴·唐纪·高祖武德元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资治通鉴·唐纪·高祖武德元年》
"天下兴亡,百姓皆有责。

" -《资治通鉴·唐纪·高祖武德元年》
这些文言文名句表达了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强调了个人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担当。

它们鼓励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奋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的用法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的用法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的用法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年纪已经很大,但却仍然能够继续参与活动,保持活力。

它来自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这篇古代文章中的一句话,引用了当时晋国的贤相廉颇的事迹。

下面将详细解释这个成语的具体含义以及用法。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成语中的几个关键词和用法。

"廉颇"是指古代晋国的贤相廉颇,他在晋国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

"老矣"是指年纪已经很老,通常用来描述老人。

"尚能"在这里表示"仍然能够","饭否"是古时候用来表示生活的意思,"饭"指吃饭,"否"指其余事务。

因此,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尽管廉颇年事已高,但仍然能够继续参与各种活动,保持活力。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的用法非常灵活,可以用来形容各种不同的场景和人物。

它不仅可以用来形容老年人,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年龄段的人。

这个成语主要表达的是一个人身体状况和年龄不一定成正比,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活跃的思维,依然可以有所作为。

首先,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年过花甲的老人,尽管他们已经年事已高,但他们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仍然能够饭否饭,参与一些与社会相关的活动。

比如,他们可以继续参与各种养生活动,如打太极拳、练瑜伽、健身等,以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和活力。

同时,他们也可以参加一些志愿者工作,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些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们依然充满活力,不愿被年龄局限。

除了老年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其他年龄段的人。

例如,一个年轻人在工作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并不因此而满足,他仍然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心态,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大的成功。

无论是学习新知识,锻炼身体,还是参与社交活动,他都能够积极投入,并且获得很好的效果。

宋襄公的成语典故

宋襄公的成语典故

宋襄公的成语典故宋襄之仁【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襄之人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主要讲了宋国和楚国泓水之战的一段故事: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这段讲的是,宋国和楚国打仗,宋国军队已经准备好了,但是楚国军队还没有过河,此时司马子鱼就对宋襄公说:“敌众我寡,楚军还没有全部过河,请主君下令攻击楚军。

”宋襄公说:“不行。

”然后等楚军全部过河后,军队阵型还没有排好,这时司马子鱼又劝襄公,请求下令攻击。

然而宋襄公又拒绝了。

最后等楚国军队全部列好阵型后,两军击鼓决战,宋国败之。

宋襄公因为此战不仅受了伤,于第二年去世,而且也因为此战,留下了“宋襄之仁”这个被耻笑千年的成语。

但是宋襄公却是当时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如果他那么蠢,那怎么会被人认可呢?我们先分析分析宋襄公为什么要争霸?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国力严重受损;此时晋国也因为“骊姬之乱”实力大损,著名的春秋霸主晋文公——重耳还在四处流浪。

秦国此时一直被挡在函谷关之西,和戎狄正斗的你死我活,根本无暇东顾。

所以此时只有楚国一家独大,然而楚国是不被中原各国认同的。

楚国原本南蛮,只是因为投靠了周文王,在武王伐纣中立下了一些功劳,所以被封为“子”爵。

这个爵位在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处于第四等,是非常低的。

而且楚国此时的文化和中原各国文化差异很大,所以楚国依然被其他各国当成南蛮看待,如果让楚国成为霸主,那中原各国心里面肯定不痛快了。

认清楚了这个背景,就好理解宋国为什么要争霸了。

齐桓公死后,楚国已经没有了最大的威胁,在中原各国都势弱的情况下,只有宋国能带头来和楚国一争高低。

而且宋国主君爵位位列五等爵位之首的“公”爵,这也让宋襄公有一种担负起维护华夏正统的责任感,所以宋襄公就逐步做了如下一些事情,以图霸业。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原文译文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原文译文

【导语】《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

下⾯是⽆忧考分享的左传:《僖公⼆⼗⼆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年春,伐邾,取须句,反其君焉,礼也。

三⽉,郑伯如楚。

夏,宋公伐郑。

⼦鱼⽈:「所谓祸在此矣。

」 初,平王之东迁也,⾟有适伊川,见被发⽽祭于野者,⽈:「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

」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晋⼤⼦圉为质于秦,将逃归,谓嬴⽒⽈:「与⼦归乎?」对⽈:「⼦,晋⼤⼦,⽽辱于秦,⼦之欲归,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侍执⼱栉,以固⼦也。

从⼦⽽归,弃君命也。

不敢从,亦不敢⾔。

」遂逃归。

富⾠⾔于王⽈:「请召⼤叔。

《诗》⽈:『协⽐其邻,昏姻孔云。

』吾兄弟之不协,焉能怨诸侯之不睦?」王说。

王⼦带⾃齐复归于京师,王召之也。

邾⼈以须句故出师。

公卑邾,不设备⽽御之。

臧⽂仲⽈:「国⽆⼩,不可易也。

⽆备,虽众不可恃也。

《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先王之明德,犹⽆不难也,⽆不惧也,况我⼩国乎!君其⽆谓邾⼩。

蜂虿有毒,⽽况国乎?」弗听。

⼋⽉丁未,公及邾师战于升陉,我师败绩。

邾⼈获公胄,县诸鱼门。

楚⼈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司马固谏⽈:「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巳朔,宋公及楚⼈战于泓。

宋⼈既成列,楚⼈未既济。

司马⽈:「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不可。

」既济⽽未成列,⼜以告。

公⽈:「未可。

」既陈⽽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皆咎公。

公⽈:「君⼦不重伤,不禽⼆⽑。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虽亡国之馀,不⿎不成列。

」⼦鱼⽈:「君未知战。

勍敌之⼈隘⽽不列,天赞我也。

阻⽽⿎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司》,获则取之,何有于⼆⽑?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受重伤,则如勿伤;爱其⼆⽑,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也,⾦⿎以声⽓也。

郑伯克段于鄢庸的意思

郑伯克段于鄢庸的意思

郑伯克段于鄢庸的意思
郑伯克段于鄢庸,是指郑国的伯爵郑伯克段在鄢庸地区展开行动。

这句话来自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的记载。

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鄢庸则是郑国的北部地区,是郑国的重要领地之一。

郑伯克段是当时郑国的统治者,他在鄢庸地区展开行动,可以有以下几种解释:
1. 稳固统治:郑伯克段可能是为了巩固自己在鄢庸地区的统治地位而行动。

他可能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以确保自己的权力不受挑战。

这可能包括加强对当地贵族的控制、发展农业和商业、修建城墙和军事设施等。

2. 扩张领土:另一种可能是郑伯克段试图通过在鄢庸地区的行动来扩张郑国的领土。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和争夺领土的行动。

郑伯克段可能认为鄢庸地区对郑国的发展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决定利用军事手段来夺取这片土地。

3. 经济利益:鄢庸地区可能富庶,资源丰富,郑伯克段可能是为了获取这些经济利益而行动。

他可能希望通过控制这片地区的农业、商业和资源,来提高郑国的经济实力和财富。

无论是为了稳固统治、扩张领土还是追求经济利益,郑伯克段于鄢庸的行动都显示了他作为郑国统治者的雄心壮志和决心。

这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政治格局和争夺利益的竞争。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原文与解析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原文与解析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原文与解析原文:公二十二年,孟孙以秋入邾。

邾子使告于齐曰:“宋书以享,吾少君请享于乔木之下。

”齐侯未晏,宋使干诣公,公忿藉齐也,曰:“子奚来?”对曰:“召命之国敢不敬命?”下俗人于秋,欲不见吾境。

请视吾礼。

”胥士曰:“夫子之惠也厚,而脩事甚,民何罪焉?且召命来,又何畏焉。

且生民者所以立也,君亲臣爱,民之本也。

寡君有过。

罪犹不悛,而尚弗能止,僚介之臣,君所爱。

敢望尊命,诸侯之好,不在亲迎。

”公曰:“不然,予知兄弟之让也。

胥士,予闻之:古之狩,君将亲曰祀饮,宗祀饮,则既胥。

既胥,而民有庶事焉。

在中国组练焉,有男女焉,稚弱焉,而王不弃焉,天突焉,而王不背焉。

将臧?”解析:这段左传是记载了是公二十二年的事件。

按时间来看,是在秋天的时候,孟孙进入了邾国。

邾子派使者去向齐国告知消息,告知他们宋国要举行以享乐的仪式,邾子请求在乔木下举行少君的享乐仪式。

然而,齐侯尚未休息,宋国派使者干诣公,公对此感到愤怒,觉得邾子对齐国不够尊敬。

公发问:“你为什么要来?”使者回答道:“召命之国,敢不敬命吗?”公继续诘问:“邾国下层人民来了,你们欲望我不见到你们的边境。

请来检查我们的礼仪。

”胥士就回答说:“夫子的恩惠厚重,而修饰礼仪十分辛苦,民众犯过了吗?况且我们是来传达召命的,又有何惧怕之处。

并且治理百姓的基本原则就是君主态度亲切,臣子对君主的爱护,这是民众的根本。

寡君有过犯了,罪过还未改过,而且还不能停止,我是君王任命的臣子,主上所钟爱。

敢期望您的嘉许,诸侯之好,不在于亲切迎接。

”公回答:“不然,我知道兄弟之让。

胥士,我听说:古代去打猎的时候,君主首先会亲自祭祀神明,进行祭祀饮宴,然后准备犒劳胥士,胥士们在犒劳之后,会在周围的地区处理一些事务。

在中国的各个地区也会组织练习,有男有女,有弱小的,君王不会舍弃他们,甚至他们有危险,君王也不会背离他们。

我将宴请你们,这算什么呢?”。

【经典诗句】“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经典诗句】“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

【经典诗句】“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的意思及全诗赏析“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这两句是说,面对藩镇割据的混战,诗人预感到唐王朝必将灭亡,用辛有的典故,巧妙地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希望用魏绛的方式解决矛盾,婉转地批评了朝廷对李克用用兵。

诗句巧用典故,抒感言怀,委婉含蓄,却贴切地表达了难以直言之隐。

出自吴融《金桥感事》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①伊川叹:《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周幽王为犬戎所灭,平王东迁洛阳。

周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人在野外祭祀。

披发是戎族的风俗习惯,辛有据此预言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居住。

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

②五利句:《左传·襄公四年》载: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的大夫。

晋国所在地的山西,是个汉、戎杂居的地方,民族间经常发生战争。

魏绛曾建议用“和戎”方式解决矛盾,并认为和戎有“五利”,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主张,因此收到“修民事,田以时”的政治效果。

赏析《金桥感事》是一首七律,是吴融看到沙陀李克用侵扰,造成危机,唐朝廷战无成,和无功,发出唐室衰微的哀叹。

唐昭宗大顺元年(公元890年)李克用进据邢、潞、磁三州。

昭宗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采纳了宰相张浚等人发兵讨李的主张,结果三战三败。

李克用纵兵焚掠,赤地千里。

大顺二年正月,昭宗被迫罢了张浚等人的官,二月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

吴融时在潞州(今山西长治)金桥,有感于此,写了这首政治抒情诗。

一开头就把太行山的景色写得雄伟壮美: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

红日、白雪、蓝天,色彩鲜明,宛若浮雕。

时令已是早春二月,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狂舞,寒意料峭。

一个“尚”字,用得极妙,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和感触。

目之所见,体之所感,丝毫没有春意。

景色之美,气候之寒,更衬出诗人心中的悲凉。

两句为下面的“感事”,渲染了气氛。

泓之战原文及翻译

泓之战原文及翻译

泓之战原文及翻译泓之战原文及翻译泓水之战的结果使得宋国从此一蹶不振,楚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春秋争霸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泓之战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有一段记宋楚泓之战的文字(今选本皆作《子鱼论战》,摘录如下:“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西)。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耆,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军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二十三年,春,齐侯伐宋,围缗,以讨其不与盟于齐也。

夏,五月,宋襄公卒,伤于泓故也。

注释:勍敌:强敌。

宋公:宋襄公。

名兹父。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省西。

既:尽。

及:趁着。

济:渡过。

既济:已经渡河。

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

指子鱼。

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股:大腿。

门官:国军的卫士。

重(chong):重复,再次。

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鼓:击鼓(进军)。

赞:帮助。

胡耇:很老的人。

服:向敌人屈服。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金:金属响器。

声气:振作士气。

鼓:击鼓进军。

儳(cha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

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稍有差池的意思

稍有差池的意思

稍有差池的意思
谚语“小河淌水,稍有差池的意思”源自古代的《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一文。

寓意为,即使河水细小,也常常有它自身的渠道,只要你去看一下,就能发现它的差异。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其中的道理却很深刻。

这句谚语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的特殊之处,而不是把自己和别人混为一谈;二是要在生活中从容不迫,对待自己和别人都能有耐心。

第一点,说到“认清自己的特殊之处”,我们不得不提到“自我认知”,这是一种认识你的自我的能力,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自己的性格和感受。

“稍有差池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人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认识自己,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价值,从而活出自己的特质和特点,做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点,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面对这些,有时候容易变得灰心丧气,只想一味抱怨,而忘了面对问题时要从容不迫,不刻意去改变大环境,而是慢慢的去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情绪,循序渐进的释怀,尊重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做出改变,将光明的希望传递下去。

《稍有差池的意思》,提醒我们应该努力开拓自我,认清自己的特殊之处,发挥独特的魅力,不断发展自己;也提醒我们应当宽容他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差异而过分嘲笑他人,要多多关照他人,多多包容,心态要开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居安思危,从容不迫,
享受生活,活出精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為論辨類的古文。

是時宋襄公與楚爭霸,怒鄭伯如楚,於是起兵伐鄭。

楚國援救鄭國,宋襄公與楚軍遂戰於泓水之上,襄公在戰場上高揭仁義,結果大敗,傷股而卒。

首段述子魚勸諫襄公勿與楚戰,未蒙見聽。

曹劌論戰一文,敘述戰爭有可勝之道,方始作戰。

子魚勸諫襄公,也本此意;可惜襄公勿聽,宜其兵敗身卒也。

子魚認為作戰以求勝為目的,所謂「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但襄公處處在戰場講仁義,無怪人批評他假仁假義,適成其愚了。

【原文】楚人伐宋以救郑(1)。

宋公将战。

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

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

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7)。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8),宋师败绩(9)。

公伤股(10),门官歼焉(11)。

国人皆咎(12)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13),不禽二毛(14)。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5)。

寡人虽亡国之余(16),不鼓不成列(17)。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赞我也(20)。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23),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4)?明耻教战(25),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6),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7)。

三军以利用也(28),金鼓以声气也(29)。

利而用之(30),阻隘可也;声盛致志(31),鼓儳可也(32)。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注释】(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字子鱼。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通“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7)告:报告。

(8)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9)败绩:大败。

(10)股:大腿。

(11)门官:国君的卫士。

(12)咎:怪罪,归罪,指责。

(13)重(chóng从)再次。

(14)禽:通“擒”,俘虏。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5)阻,迫也。

隘,险也。

言不迫人于险。

(16)寡人:国君自称。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7)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8)勍(qíng)敌:强敌,劲敌。

勍:强而有力。

(19)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0)赞:助。

(21)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

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

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

这里泛指军队。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

金:金属响器。

声气:振作士气。

(32)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译文】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

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

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

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

”襄公不听,于是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当时,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

”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

”(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禁卫官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

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即使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

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

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明耻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使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

(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

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气。

利用有利的时机,(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

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读解】真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

既然要讲仁慈,干吗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

实在是前后矛盾得可以啊。

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啊,否则伤了大腿还是小事,丢了卿卿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

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腐败,愚昧的君主。

【题解】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

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

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

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

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目夷的字。

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

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宋襄公陈念固封、顽钝愚闭,徒假诸于仁义之名而笼诸侯之心。

而战争岂容此迂腐之辈。

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慧眼独具之才。

枉费兴兵侵郑而引火自焚于泓,空令子鱼等贤暴殄于粪土之墙。

春秋霸主乃此像乎?况无实力为后盾,天焉不弃。

若真有仁义之心,以次而对天下黎庶,举广义、携良材。

何苦宋国不强,霸业不成。

悲亦,心术不正且不智,不败而何?纵观子鱼所论句句中肯,切于要害,无虚饰矫言。

皆以战争实务为重。

而此等英才,明珠暗投,沦落于襄公之溜下而湮一世苦学,岂不惋惜。

此一子鱼,而万千子鱼皆无逢于燕昭之黄金台。

此一襄公,而万千襄公皆雍塞良材于水火沉沦中。

文言虚词:既(一)已经:......以后。

例:1、既同寝,夜半,客曰。

2、既克,公问其故。

3、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4、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

5、东曦既驾。

(既驾:已经升起。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7、莫春者,春服既成。

8、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

(二)与“又”、“亦”、“且”、“比”字连用,表示并列关系。

例:1、既视建筑雕刻为繁复,而又含有音乐及诗歌之意味。

2、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3、三军既惑且疑。

4、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三)既然。

例:1、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

(既:这里有“既然是”的意思。

)2、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四)既而,例:1、既而儿醒,大啼。

2、既而敌行益迩。

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4、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5、既而将诉于舅姑。

(五)既已,已经。

例:1、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2、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3、既已,无可奈何。

(既已:这里意思是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成语漫画:画龙点睛【成语】画龙点睛【拼音】huàlóng diǎn jīng【解释】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示例】这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秦牧《车窗文学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