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学——史记(《史记选读》第一课)
1国学第1课始皇出游

⒌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
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毁是由于项羽火
烧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
版图;
⒎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⒏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2021/5/27
14
秦始皇的故事和传说 交流会
2021/5/27
15
焚书坑儒:指"焚诗书,坑术士",西汉之后称
"焚书坑儒"。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 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
2021/5/27
16
焚书坑儒并不是真的坑儒。
焚书坑儒的导火索,是因为始皇帝追求长生不老,但又怕被毒
2
2021/5/27
•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 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 人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 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以战 国至五代期间的史事为发展 脉络,生动详细地叙述了历 代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 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 历史舞台上所经历的生死悲 欢。
3
猜猜他是谁: 修筑长城造玉玺(秦始皇 ) 统一六国称皇帝(秦始皇 ) 出游寻仙求不老(秦始皇 )
2021/5/27
13
这句写秦始皇射鱼的故事。徐市的 谎言,让求仙心切的秦始皇更加急迫, 于是梦见和长得像人的海神作战,再加 上博士的一番解释,更是坚定了始皇射 杀大鱼的决心,从琅邪北一直到荣成, 又到之罘,终于射杀了大鱼,打通了徐 市入海求仙的道路。这一句重点写了他 亲自射杀大鱼的决心和气势,这也正体 现出秦始皇“千古一帝”的英勇和气魄。
苏教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讲义:01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自序浮生若茶一位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去请教一位得道高僧。
高僧明白他的来意后,便在他面前放了两只装了茶叶的杯子,他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年轻人喝。
年轻人细细喝了几口,发现一点香味也没有。
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着,一会儿,一丝细微的清香便缓缓地从杯中溢出来。
接着,高僧又往杯里加了点沸水,一共加了三次水,里面的茶叶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
年轻人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芳香,他细细地品味了一会儿,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一切全都明白了。
【内容赏析】同样的茶叶,两种不同温度的水致使一杯索然无味,一杯却香气四溢。
其实,人生就犹如一片茶叶,只有在艰难险阻中沉浮,在痛苦辛酸中磨砺,才能真真实实地体味到生活的原味与魅力。
在那一次次的沉浮与磨砺中,生命便变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颛顼..(kuǎi)(kuì)..(zhuān)(xū)蒯聩簒弑..(léi)(xiè)..(cuàn)(shì) 缧绁羑.里(yǒu) 股肱.(ɡōnɡ) 封禅.(shàn) 牝牡..(pìn)(mǔ) 朔.旦(shuò) 东渐.于海(jiān) 重.译款塞.(chón ɡ)(sài) 喟.然而叹(kuì) 善善恶恶..(wù)(è) 二十八宿.(xiù) 辅拂.(bì) 俶傥..(tì)(tǎ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2)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 继承)(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拂”同“弼”,辅助)(4)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适⎩⎪⎨⎪⎧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动词,到……去)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形容词,舒适,满足)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动词,享受)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动词,女子出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副词,恰好)适.得府君书(副词,刚才) (2)本⎩⎪⎨⎪⎧本.《诗》《书》《礼》《乐》之际(动词,遵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名词,树木的根)自言本.是京城女(副词,本来)今存其本.不忍废(名词,稿本)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动词,推理,探究)。
史记》选读第一讲

《屈原列传》
▪ 1.博闻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出处: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语法:联合式;作谓语、 定语;用于称颂人。
▪ 2.泥而不滓: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 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出处:“濯淖污泥 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 者也。”
《管仲列传》
▪ 1.管鲍分金: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 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 相知相悉。出处:“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 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 我贪也。”
▪ 2.因祸为福:变坏事为好事。出处:“其 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语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 6.价值连城:连城:连在一起的许多城池。形容物品十分贵重。出处: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之遗赵书,愿以十五城请易 璧。”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滑稽列传》
▪ 1.优孟衣冠:优孟:春秋时楚国著名的的演杂戏的人,擅 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出 处:《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优 孟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楚庄五受到感动,封了孙 叔敖的儿子。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4.一鸣惊人: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 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出处:“此鸟不飞则 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语法主谓式;作主语、 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国家、集体。
▪ 5.乐极悲生: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出处: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 3.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 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出处: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2020版高中语文 第1课 太史公自序课件2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倒装句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定语后置)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宾语前置)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宾语前置) 子所论,欲以何明 ?(宾语前置) 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状语后置) 浮于沅、湘(状语后置)
(六)当堂检测:文言句式 ①此孝之大者(判断句,定语后置) ②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宾语前置) ③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被动句) ④后世中衰,绝于予乎(状语后置) ⑤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判断句)
察其所以(……的原因) 2、次 萧何次律令(整编)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编撰) 列坐其次(地方) 王次于河朔(临时驻扎河住宿)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蒯聩其后也。 无泽为汉市长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七)重点句翻译 1.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 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 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 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 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2.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 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 3.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则学者 至今则之。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 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 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
《史记》-PPT课件

【阅读链接】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研究 《史记》的学者应首推韩兆琦先生。推荐阅读 韩兆琦先生的《史记:韩兆琦评注本》。另外 韩兆琦先生还著有《史记通论》、《史记评议 赏析》等专著。
【思考 练习 拓展】
1、名词解释:互见法。 2、简述《史记》一书的体例。 3、以《项羽本纪》为例谈《史记》的人物塑造手法。 4、简述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 5、论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1、《史记》的结构模式独具匠心
《史记》的结构模式分为五种不同的体例,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 千五百余字。
本纪,是按年代顺序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和政绩;
世家,是记录先秦诸侯国和辅汉功臣兴衰的内容;
列传,记述历代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也记载少数民族和 邻国历史;
四、歌颂了一系列爱国英雄和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屈原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将军列传》 《卫将军骠骑列传》
五、歌颂了中下层人物的优良品质
《游侠列传》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司马迁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 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 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的高贵品德。
3、《史记》的语言运用精粹传神
1)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富有个性化,传神的反映 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2)叙述语言简练精确,往往使用一两句话甚至几个字 就能生动有力地表现人物情态。
3)叙事记言中还常常引用民谣、谚语、俗语。
二、《史记》的影响
1、《史记》的结构模式、叙事方式、语言 艺术尤被后代散文家所推崇。
史记讲读第一讲

十 二 本 纪
非迁本意。 王迹所指, 主政者迹。 盛衰终始, 纲要凭据。 天子固可, 项吕不避。
世家一体从先秦世卿世禄之家演化而来:先秦典籍中 有‚世卿‛、‚世禄‛、‚世臣‛、‚世家‛之称 , 均指卿大夫之爵职秩禄世代相传。上‚系家者,记诸 侯本系也,其言下及子孙常有国。‛(司马贞《史记 索引》)‚案世家之为义也,岂不以开国承家,世代 相续?‛(《史通·二体》)‚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 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 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史通·二体》) 人言开国,
程金造:《史记》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尚 未完成,而汉武帝殁距征二年仅四年。(《论王 国维考定报任安书的时代与内容》) 程金造(1908-1985),研究《史記》名家,著 有《史記管窺》《史記體例溯源》《司馬遷生 卒年考》等。
3、‚凶死‛与‚善终‛
汉人卫宏《汉书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 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 有怨言,下狱死。‛
尊宠任职。‛
二、史 記 概 況
1、书名
《史记》之名为后出,开始只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 《汉书•艺文志》但称‚《太史公》百三十篇‛ 。《史记》之 称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 。
王国维认为‚称‘太史公书’为《史记》,盖始于《魏志·王肃 传》,乃‘太史公记’之略语。‛(《太史公行年考》)
陈直认为《史记》之称始于东汉桓帝时。《金石萃编》卷一二
的不同政策、制度等。集中体现于‚十表‛、‚八书‛中。
鄭樵:司馬遷世司典籍,工於制作,故能上稽伓 尼之意,會《詩》《書》《左傳》《國語》《世 本》《戰國策》《楚漢春秋》之言,通黃帝、堯、 舜至於秦、漢之世,勒成一書,分為五體:本紀 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著 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 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作。-----《通誌•總 敘》
经典诵读----五年级第一课《史记》名言

经典诵读----五年级第一课。
《史记》名言1、《史记》简介《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任务、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
《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2、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割掉鼻子或者生殖器官的酷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史记》选读开篇第一课

最凄惨的际遇,成就了一部最壮美,最瑰丽 的《史记》。这一巨型的历史的透视镜,诉说着 你人格的伟大。它是你在极端痛苦,不幸、悲伤 与艰难的条件下用拌和血泪的笔墨完成的…… 当年,你挺身出列时,有人笑你傻;当年你选 择一种丧失尊严的生时,有人嘲笑你。然而他们 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湮灭,而你,司马迁,却成 了茫茫历史长河的一座灯塔,指引千千万万失意 的国人找到正确的方向。 天黑了。满天的火烧云散了,但壮丽的景色正 如你的精神时时凸显在心头。 你始终带着一代代人的尊重和敬仰。 相信如果时光可以轮回,让你再选择一次的话, 你仍会选择生——一种伟大的生!
《史记》选读 ——开篇第一课
山东郓城第一中学 李召峰
2015年高考回顾:
1.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北京卷7题A)
(《史记· 项羽本纪》) 句中“因”应译为“于是”“就”“便”,连词,表示 顺接上文。四川卷中的“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的“因”也是此意。
2. 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山东卷7题D)
当你遭受了受辱到极点的腐刑的时候,又是什么给了 你活下去的勇气呢?你的回答是“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 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 表于后也”,最终你花费了你毕生的精力完成了流芳百世 的著作《史记》,也了结了你的心愿。
司马迁,我想对你说,我懂你。自从你受了宫 刑,尤其对于作为士大夫阶层的你是一种莫大的侮 辱。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始终压在你的心头,让你无 法喘息,但你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你相信,只 要有坚定和执着的信念,即使是一枚落叶也能够倾 倒季节。 司马迁,我想对你说,我懂你。受过宫刑的你 需要的不仅仅是活下去的勇气,更需要的是你立志 完成《史记》的勇气。你以“文王拘而演《周易》;
上天似乎在考验每一个赤胆忠心的人,不幸的你又将 面临着一次抉择:是生还是死。作为士大夫的你激于义理 当择死,但转瞬你迟疑了。因为你想起了父亲临死前的嘱 托,父亲那因病而苍白的脸和忧愁的眼神定格在你的脑海 里,挥之不去,使你的抉择变得更为艰难。选择死,你不 甘心没有完成父亲的遗愿,不甘“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 于后也”。但选择生,又没有赎金。等待你的将是最下等 的刑罚——腐刑,选择生,就意味着从此,你将成为一个 不完全的人…… 满天的火烧云翻腾云涌,纠结在一起,似乎是你内心 真实的写照——在痛苦的抉择。 最终,你选择了后者。 满天的火烧云壮丽而辉煌,显示出一派雄伟的气候, 似乎在称赞你人格的高洁、坚韧和刚强。
史记第一课起点即巅峰原文

史记第一课起点即巅峰原文《史记》第一课起点即巅峰,讲述尧舜禹三代圣明君王的心法传承。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心学之源。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16个字,即是上古时代尧舜禹口口相传的16字心法。
这是儒家心学之源,这是圣人之学的源头。
第一句话,人心为危。
这个危有多层含义,暂且我们将其理解为危险。
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小我,一个小我就是一份危险。
人生的烦恼,多数都是由小我造成的,这是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这个微是微妙的微。
它告诉我们,虽然每个人心中都难免有小我,但同时你心中更有一个蕴藏着无尽美德的大我。
开发了这样的大我,你就可以承载更美好的人生,更成功的事业。
唯精唯一。
唯精唯一阳明先生曾经用米做比喻,就是去粗取精。
就是不断去除小我成就大我。
《大学》中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阐述的就是去除小我的功夫。
最后一句允执厥中。
中就是中道。
《易经》里的中正,中庸里的不偏之谓中都是同一个中。
不偏不倚,中正祥和。
允执厥中,就是去除私心杂念,回归中正,回归中庸。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只是儒家思想的一座高峰。
其实,尧舜禹传承十六字心法之前,距今8000年前的伏羲氏就创造了《易经》原形,以大道至简的图形语言揭示宇宙人生、社会的运行规律。
我们不知道上古时期的诸位圣明君王。
他们是怎样开创了中华文化,但我们确信无疑,中华文化起点即是巅峰。
《史记》记载,尧在位70年,传位给舜,舜在位39年,传位给禹。
这就是上古时期尧舜禹三王禅让的德政史事。
尧舜禹他们都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禅让给了贤德之人。
从中我们能够得出怎样的结论呢?有这样四句话分享给大家。
第一句、人人心中有秆秤。
第二句、民心即是道。
第三句、良知即是天理。
第四句、我的良知我做主。
首先第一句,人人心中有秆秤。
尧舜禹中的尧帝,有一天召集各位首领说,我在位已经70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接替这份上天的事业啊?大臣说,你的儿子丹朱通情达理。
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史记》选读(李将军列传)课件

作家作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 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 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本纪记帝 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 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 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 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执,专一
人固有一死( ) 巩固
(10)走:扁鹊望桓侯而还本走来(
)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疾(行,即跑)
乃自以精兵走之(
) 逃跑
奔向,趋附
四、特殊句式:
(1)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者,……也”是固定格式,表示判断,还有其它几
种 变 形 , 也 表 示 判 断 , 如 “ …… 者 也 ” 、 “ …… 也 ” 、 “……者……”。译“将军李广是陇西成纪人”。 (2)为虏所生得:
对 李 广 悲 剧 的 认 识
汉代的封爵制度
一、诸侯不得参与政事, 唯得衣食 租税 二、非皇子不王 三、非功不侯 四、无子国除
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一、安内:削弱封国 打击豪强
二、攘外:开辟疆域 讨伐匈奴
目的: 巩固中央集权
情节结构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故弗从”),写李广 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 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历。
然而,就是这样战功卓著、备受士卒热爱的名
将,却一生坎坷,毕生未得封爵。不得不令人 同情和慨叹。尽管作者对李广多是赞扬,但在 这一部分中还如实写了他的缺点,李广家居时, 曾被霸陵尉拘留,等到李广被召为右北平太守 时,“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说 明了他的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缺点。
千古绝学——史记《史记选读》第一课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司马迁就这样得了罪,并在天汉三年下“ 蚕室”,受“腐刑”。
蚕室,本义是养蚕之室,而这里指的是监 狱。
原来,这是处罚宫刑罪犯的监狱。因为蚕 室怕风,受宫刑的罪犯,受宫刑以后,创口 极易感染中风,有可能危及生命。要避风保 暖。
千古绝学——史记《史记选读》第一课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千古绝学——史记《史记选读》第一课
千古绝学 ——《史记》
千古绝学——史记《史记选读》第一课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千古绝学——史记《史记选读》第一课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二、材料来源 三、体例 四、内容 五、史学价值 六、对后世的影响 七、如何读《史记》
列传: 商君列传, 屈贾列传, 货殖列传,记载一些发财致富的布衣匹夫之辈
。 东越列传, 匈奴列传, 西南夷列传 太史公自序
千古绝学——史记《史记选读》第一课
五、史学价值
千古绝学——史记《史记选读》第一课
四、《史记》内容
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音乐。) 礼书,封禅, 河渠,记载夏禹以来的水利工作; 平准。记载各地区的经济情况。 兵书(佚名)。 天官,天文学资料,记恒星,行星。 历书, 律书, 乐书。
千古绝学——史记《史记选读》第一课
四、《史记》内容
世家:30世家, 陈涉,孔子。
千古绝学——史记《史记选读》第一课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司马迁,字子长,冯翊夏阳人 (今陕西韩城县西南),生于 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 )。 司马迁死于何时?很难确知, 有人认为大约死于汉武帝末年 ,一生只活了50多岁。
千古绝学——史记《史记选读》第一课
《史记选读一··范蠡》

《史记》选读一·范蠡【指津】都说“伴君如伴虎”,可是依然有人选择图权谋势伴君而就,或削尖脑袋钻君侧,或工于心计伴君旁,或居功倨傲争君权;当然也有人选择功成名就后离君而去,或激流勇退泛舟江湖,或吟啸山林求仙问道,或长伴青灯修身养性。
当人生面临诸如如类的选择时,聪明的你更愿意何去何从呢?春秋名人范蠡定会给你智慧的回答。
范蠡事越王句践①,既苦身戮力,与句践深谋二十馀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②。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句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
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③。
”句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
不然,将加诛于子。
”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
”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于是句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③,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
久受尊名,不祥。
”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④,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
于是自谓陶朱公。
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⑤,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
天下称陶朱公。
朱公居陶,生少子。
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
朱公曰:“杀人而死,职⑥也。
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告其少子往视之。
乃装黄金千溢⑦,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
且遣其少子。
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
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
”欲自杀。
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
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全套PPT课件

思考讨论
有人说《史记》取法《左传》 的地方颇多,你认为如何?试谈 谈自己的看法。
蔺相如庭辱强秦之君而
引车避廉颇,廉颇以勇气闻
诸侯而肉袒谢相如。先公后 评 私,分弃前憾,皆烈丈夫也,
点 勇气各得其所矣。
廉将军与赵王诀数语,真 有古大臣风,所谓社稷为重者 也。世人俱称相如抗秦之功, 更无人赏识及此,可为千古呜 邑。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阅读文言 文的能力。
2.训练学生归纳概括文本的能力。 3.把握文中的矛盾冲突。
教学重点:
1.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2.学习人物形象中体现的忍辱负重、舍身就义的 大义精神。
复述赵氏孤儿这一故事
战国时期晋国权臣屠岸贾与赵盾不和,屠 岸贾遂设奸计杀死赵盾全家。赵盾之子赵朔的 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商议:一个杀 身成仁,一个抚养赵朔的遗腹子。历尽劫难, 终于使孤儿得以保存,但公孙杵臼却被杀死。 十五年后,程婴和赵氏孤儿诛灭了屠岸贾的家 族,之后,程婴自杀复命。
晁错生平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景时期著名 的政治家。汉文帝时,曾任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 更受信任,历任内史、御史大夫等职。由于他极力主张 加强中央政权,推行“削藩”政策,遭到了诸侯王和朝 廷亲贵的反对,在景帝三年,吴王刘濞等叛乱,借口 “清君侧”以请诛晁错,景帝畏于七国连兵,遂将他处 死。
固江山大一统功不可没 因社稷全君王命岂该杀
讨论思考
司马迁说,晁错擅权,“变古乱常, 不死则亡”。苏轼在《晁错论》中也说, 以七国之强,而晁错要立即削弱它们,是 为了沽名钓誉。你如何评价晁错的所作所 为?你认为一位政治家要想改革时弊,应 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才有可能结局比较圆 满?
谢谢
赵氏孤儿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

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教案全集第一章:《史记》概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其写作背景。
2. 使学生掌握《史记》的体例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引导学生认识《史记》的价值,培养对古典文献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写作背景。
2. 《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 《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司马迁及其写作背景。
2. 讲解《史记》的体例及其特点。
3. 分析《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章:《史记》的人物描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史记》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要求。
3.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史记》中人物描写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篇章,引导学生了解《史记》中人物描写的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2. 分析《史记》中的人物描写实例。
3. 总结人物描写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史记》的叙事技巧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史记》叙事特点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史记》的叙事手法。
2. 《史记》的叙事结构。
3. 《史记》的叙事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史记》的叙事手法。
2. 《史记》的叙事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篇章,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叙事技巧。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讲解《史记》的叙事手法。
【高中语文】史记选修起始课ppt精品课件

《史记》学习要求
• 1 、熟读每一篇文言文,练习语感,背诵 重要语句 • 2 、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文言知 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理每一课 的文言知识、翻译指定的句子) • 3、根据每专题的要求,学习有侧重点 • 4 、结合《研究〈史记〉》专题中的参考 选题,进行思考。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帝王与史官
• 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 善”, • 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 • 一个要文过饰非, • 一个要“君举必书”; • 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 • 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
“不虚美,不隐恶”与史官厄难
1.董狐 2.齐之南史 3.崔浩 4.庄氏史案
秉 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书
• 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 的好传统,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 承的品藻和史德。 • 他们都知道“史之为务,申以劝 诫,树之风声”,“夫所谓直笔 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 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
写作过程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谈去世。临终 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此后,他 孜孜不倦地阅读国家藏书,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著史, 并参与了《太初历》的制定工作。 受宫刑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 比死刑更为痛苦。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 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 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 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 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这也正是一位学者对君主的 淫威和残酷的命运所能采取的反抗形式。
(完整版)《史记》教案

《太史公自序》教案(3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掌握积累下列常用文言虚词:以、而。
2。
在学习《报任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司马迁,了解他的家世谱系,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解他著《史记》的始末.3、在了解了司马迁其人的基础上,分析他创作《史记》的条件、指导思想,为以后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教学重点、难点:探讨对司马迁的“义”“时"“名”。
教学方法:导读、导学、导练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设想:这一专题是《〈史记〉选读》的导引,课前要求学生重读《报任安书》一文,以期勾起对司马迁忍辱写《史记》的回忆。
《太史公自序》实为司马迁为自己作传,主要突出了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条件和指导思想。
由于文本已有译文,这给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让学生结合译文和下注圈点勾划、疏通原文,找出重要的文言词,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编写内容提要,然后通过重点问题的探讨深入领会司马迁写成《史记》的原因、创作条件及其指导思想,学习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和不屈人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归纳•整理)课前布置如下预习通过重读《报任安书》,回顾司马迁饥《史记》的相关资料,推荐一位同学课上讲解。
教学重点借助课下注解、工具书、译文,圈点勾划、疏通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加以整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为《史记》写的序言。
序言又称序,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学习司马迁的这篇自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阅读《史记》。
二、朗读课文.正音,断句。
三、疏通课文。
圈点勾划。
字词总结:(一)常用文言实词:报、让、宜、权、被、垂、次、俟常用文言虚词:以、而.(二)古今异义词至于去市长河古文故事往往(三)通假字反阙指罔失承拂(四)活用字词相显则死善恶君臣子闻是非(五)一词多义所以次四、课堂反馈1。
给加点字注音.(1)颛顼(zhuān)(xū )(2)徇朝歌(xùn )(3)会稽(kuài) (4)牝牡雌雄(pìn)(5)弑君(shì) (6)改正朔(shuò)(7)股肱(gō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第1课 史记(一)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 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 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 的传记。
如何知道历史?
竹简
石碑
史官
你知道的史官有谁?
《
司 马
史 记》
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 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 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 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 为史圣、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 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 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 的传记。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 首,与《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 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 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 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 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 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 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史记》的体例
列传:记将相大臣,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事迹
,
专传:为某一个人单独立传。 合传: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传。 类传:古今人物同类的传。如刺客、滑稽、 酷吏,游侠等。 民族传:为少数民族,相邻的各国的传,如 东越, 南越,西南夷,匈奴列传等. 附传:没有入传,附在正传中的人。
四、《史记》内容
《史记》全书130篇,它记载上起黄帝轩辕 氏,下迄汉武帝天汉年间,共记述了近3000 年的历史。 52万字,记人物4000多. 由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 传70篇组成,计 526500字。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千古绝学 ——《史记》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二、材料来源 三、体例 四、内容 五、史学价值 六、对后世的影响 七、如何读《史记》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史记》,不但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 地位,而且开创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为我国古 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汉文学史纲》)。
六、《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2)东汉: 东汉初期班固写汉书,武帝以前大部分 是参考《史记》,将本纪改为纪,书改为 志,世家,列传改为传。继承了司马迁的 纪传之法。(3)魏晋南北朝: 《隋书》将《史记》列为正史第一部。 梁武帝模仿《史记》写600卷的《通史》; 出现了各种人物传记,《高僧传》等,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
六、《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6)元, 元杂剧目取材于《史记》的有180多种。 (7)明代, 李贽,通古今, 明代《史记》评论著作比较多。 凌稚隆《史记评林》. 探讨《史记》与小说的关系,如《水浒传》,
六、《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8)清代, 钱大昕, 王鸣盛, 赵翼, 章学诚《文史通义》。 清人重考证,评论《史记》。如评论,太史公 曰,班马异同论。 桐城派方苞等对《史记》艺术研究; 清代研究《史记》的有300多人。
五、史学价值
1、创造了纪传体的史书编写方法。 五体结构: 纪是纲. 表用谱牒形式记事,对纪传史事起到穿针引线 的作用, 传:记人物,少数民族,邻国事迹等。 表:线索清晰,纵横联系。 书: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五体,体现了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宗旨。
五、史学价值
2、创立了史评形式“太史公曰” 太史公曰有序、赞,论传。 序:放在一篇文章前。 赞:放在一篇文章末。 论传:平叙夹议。 太史公曰有130多条,继承了《左传》君子曰形 式,发展为系统的史论。 寓论断于叙事之中。
六、《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3)隋代,唐代 601-604年由谴隋使传入日本。 贞观史臣高度评价《史记》,唐代科举 把《史记》作为考试的一科。 刘知几《史通》 杜佑《通典》,通古今之变。 史记三家注: 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宋 裴骃《史记集解》
六、《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4)宋朝:
士人一般喜读《史记》,欧阳修编《新唐 书》《新五代史》。 郑樵《通志》,继承通史家风。 司马光《通鉴》 马端临《文献通考》 (5)金代 世宗时用女真文字译《史记》。
二、《史记》的材料来源
一、司马迁采访的材料. 司马迁“文史祖宗”。 司马迁在20岁时漫游中国,到过陕西、湖 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 、安徽、四川、甘肃、河北、内蒙古等地, 利用一切机会调查研究,核实史料。 湖南,考察舜的葬地事迹。 江西,登庐山,了解大禹疏九江的传说。 浙江,控禹穴。
我们怎样读史记?
我们怎样读史记?
1. 我们可以像毛主席那样,在书上 批注。 2. 可以在笔记本里积累那些出自史 记的成语或者名句。 3. 可以开展故事会,讲讲史记里面 的那些故事。 4. 可以写写读后感,聊聊史记里面 的那些英雄人物,和他们对话。 5. ……
名家眼中的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 公、刘向、杨雄之为最。”——韩愈,他 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 《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 诚史界之造物主也”。——梁启超 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金圣叹】,把 《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隐忍 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
二、《史记》的材料来源
江苏,访淮阴父老,搜集韩信的传闻写《 淮阴候刘传》。 山东,观孔子遗风,调查孔子身世和学术, 写《孔子世家》。 河北内蒙:访秦长城,写《蒙恬列传》。 四川:出使巴蜀,写成《西南夷列传》。 安徽:垓下,了解考察,写成《项羽本纪 》
二、《史记》的材料来源
二、直接史料. 1) 汉廷有图书档案. 司马迁当太史令,认真阅读档案,搜集材料,包 括天子的诏策,官吏的奏章,六经,诸子百家, 赋等90种以上材料. 这些石室全匮之书,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 史公。 2)司马迁积累的材料。 3)参考的古书。 《尚书》、《春秋》 、诸子、 《山海经》等。
二、《史记》的体例
本纪:用编年形式记各朝代,帝王的大事,天 子叫纪,以君主为纲,符合皇权的需要。 表:用表格形式记历史事件和列传无法记的人 物,分:世表,年表,月表。 世表:夏商周三代年代久远,没有确切年代。 黄帝到西周共和作世表。 年表:西周共和元年后,有了确切年代,作年 表。 月表:秦王到刘邦称帝,这5年,作月表。 书,记典章制度。 世家:记诸侯历史。
四、《史记》内容
本纪:五帝 、夏、殷、周、秦 、秦始皇, 项羽,高祖,吕太后,孝文,孝景,孝武本 纪。 表: 三代世表。 十二诸侯年表, 六国年表。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四、《史记》内容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惠景间侯者年表。 秦楚之际月表。
五、史学价值
3、评人物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求实精神。 刘邦,少年时游手好闲,不治产业,不如其弟治 产业。胜后回故乡,唱歌,问父亲自己好。“大风 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守四方 ”击筑流泪。 项羽:少年时是一位良将,力拔山兮气盖世,后 来成为西楚霸王。垓下之战前他说“实贵事核。
六、《史记》对后世的影响
1)西汉: 《史记》开始对统治者不喜欢,没有得 到流传,抄了二套,一套藏在家中,一套 放在宫廷中,司马迁死后很长时间无人知 道《史记》,只在司马迁死后20多年。到汉 宣帝时,司马迁外孙杨恽偶然翻出,公布于 世,才引起人们重视,有些人视它为谤书 。 西汉后期,有学者补续《史记》,郎官 褚少孙。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司马迁就这样得了罪,并在天汉三年下“ 蚕室”,受“腐刑”。 蚕室,本义是养蚕之室,而这里指的是监 狱。 原来,这是处罚宫刑罪犯的监狱。因为蚕 室怕风,受宫刑的罪犯,受宫刑以后,创口 极易感染中风,有可能危及生命。要避风保 暖。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有些囚犯,宁愿去杀头,也不愿受宫刑, 当时法律规定,若要免去死刑,必须用50 万钱去赎罪,司马迁没有这么多钱, 司马迁忍受宫刑这一奇耻大辱,以坚韧 不拔的精神, 用了大约18年的时间。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司马迁,字子长,冯翊夏阳人 (今陕西韩城县西南),生于 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 年)。 司马迁死于何时?很难确知, 有人认为大约死于汉武帝末年, 一生只活了50多岁。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司马迁青少年时,向当时的古文学家孔安 国学过《古文尚书》,向今文学家董仲舒学 过《春秋》公羊学。 他涉猎的范围很广,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文 化知识,精通天文历法、史学、儒学等各家 学说。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司马迁在他父亲死后的第三年(汉武帝元 封三年),正式继任父职,成为汉武帝的太 史令,时年38岁。这样,使他有机会阅读宫 廷图书馆中大量的文献典籍。于元鼎元年( 前116年)同年,司马迁开始撰写巨著—— 《史记》。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巨大的灾难降临 在他的头上。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 ,兵败投降,朝廷震惊。 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 寻找机会报答汉朝。正好武帝问他对此事的 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说了。武帝因 而大怒,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 贰师将军李广利。
四、《史记》内容
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音乐。) 礼书,封禅, 河渠,记载夏禹以来的水利工作; 平准。记载各地区的经济情况。 兵书(佚名)。 天官,天文学资料,记恒星,行星。 历书, 律书, 乐书。
四、《史记》内容
世家:30世家, 陈涉,孔子。 列传: 商君列传, 屈贾列传, 货殖列传,记载一些发财致富的布衣匹夫之辈 。 东越列传, 匈奴列传, 西南夷列传 太史公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