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布局调整思路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规划布局是指政府或企业在特定区域内制定的发展策略和产业布局计划。
它是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从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产业规划布局的原则和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首先,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是指明区域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一般而言,区域发展战略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依托优势产业和资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同时,需要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相互融合,确保区域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的协调。
其次,区域产业规划布局是指在区域发展战略指导下,通过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
产业规划布局应考虑以下原则:1.产业特色突出。
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持产业,发挥区域优势,提升竞争力。
2.产业链衔接紧密。
各产业之间应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发展格局。
3.区域协同发展。
通过加强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和合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整体竞争力。
4.绿色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5.创新引领。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的实施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规划方案。
根据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明确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方向。
2.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
通过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政策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3.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4.加强产业配套和链条延伸。
完善产业链,促进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5.强化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发展
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它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同样也取决于它与周边地区的互动与合作。
因此,本文将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出发,探讨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定义和意义区域经济是一个地理范围内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
这些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消费、贸易、投资等,与自然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在这种环境中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在利用地区内资源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稳定发展。
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进而实现地区间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其次,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地区政治和社会环境,进而促进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面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例如,一些地区出现了经济强势、人口稠密、基础设施完善的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的特点是资源高度集中、人才聚集、科技创新能力强等。
而一些落后地区则面临着经济困难、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另外,一些发达地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能源消耗高、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比如,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虽然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却承担了很多环境压力和生态问题。
三、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发展措施针对上述问题,针对地区的特殊性,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布局和措施,以实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可以带动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加强科技研发,鼓励创新创业,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2、绿色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七大区划分及71经济区的演变思路
中国七大区及经济区的划分及演变思路华北地区北京北京天津天津河北石家庄唐山秦皇岛北戴河保定承德邯郸邢台张家口沧州廊坊衡水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海拉尔乌兰浩特通辽锡林浩特集宁鄂尔多斯临河巴彦浩特山西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忻州离石榆次临汾运城山东济南青岛威海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华东地区上海上海江苏南京无锡徐州苏州扬州泰州常州南通连云港淮阴盐城镇江宿迁安徽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铜陵安庆黄山市滁州阜阳宿州六安宣城巢湖池州浙江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华南地区广西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百色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贺州玉林河池广东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湛江惠州东莞中山潮州顺德江门茂名肇庆梅州汕尾河源阳江清远揭阳云浮福建福州厦门莆田三明泉州漳州南平宁德龙岩海南海南海口三亚西沙群岛华中地区河南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湖北武汉黄石十堰宜昌襄樊鄂州荆门孝感荆州黄冈随州咸宁恩施湖南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韶山常德张家界益阳郴州永州娄底怀化吉首江西南昌景德镇萍乡九江新余鹰潭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东北地区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佳木斯七台河牡丹江黑河绥化大兴安岭吉林长春吉林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延边辽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朝阳葫芦岛西北地区新疆乌鲁木齐库尔勒克州昌吉伊犁克拉玛依石河子喀什阿克苏塔城哈密吐鲁番博乐阿勒泰和田青海西宁果洛玉树海西格尔木海东海北黄南甘肃兰州酒泉金昌白银天水嘉峪关张掖武威定西陇南平凉庆阳临夏甘南宁夏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陕西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延安榆林西南地区西藏拉萨昌都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林芝四川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眉山峨嵋山南充资阳宜宾达州雅安阿坝甘孜凉山广安巴中云南昆明昭通曲靖楚雄玉溪红河文山思茅西双版纳大理保山德宏丽江怒江迪庆临沧贵州贵阳六盘水遵义铜仁凯里毕节安顺兴义都匀重庆重庆万州涪陵黔江港澳台地区香港澳门台北中国七大区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华东(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华中(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华南(广东、福建、广西、海南):西北(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西南(四川、重庆、昆明、贵州):中国经济区域重划:划分“7+1”经济区浮出水面中国经济区域重划:划分“7+1”经济区浮出水面“十一五”时期(2006年到2010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程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产业布局调整建议书
产业布局调整建议书尊敬的相关部门/领导:您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愈发重要。
为了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现提出以下关于产业布局调整的建议。
一、当前产业布局现状及问题1、产业分布不均衡在当前的产业布局中,部分地区产业过度集中,导致资源紧张、竞争激烈、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
而一些地区则产业发展薄弱,经济增长乏力,区域发展差距逐渐拉大。
2、产业结构不合理一些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困境。
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资源在不同产业和地区之间的配置不够合理,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部分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布局调整的目标与原则1、目标通过产业布局调整,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2、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市场需求,确定适合本地发展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2)协同发展原则促进产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和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创新驱动原则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创新能力。
(4)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推动产业的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
三、产业布局调整的具体建议1、加强规划引领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地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
加强区域间的规划协调,避免产业布局的盲目性和重复性。
2、推动产业转移与承接对于产业过度集中的地区,鼓励部分产业向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转移,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的合理流动。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
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一、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和意义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原因三、区域协调发展应对的对策四、加强政策衔接与政策协调五、加强合作与竞争,构建合理的开发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经济的发展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跨区域的联动发展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就成了各省市之间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之间在不影响彼此利益的前提下,相互协调联动,使得发展整体性和协调性得到优化与提高的过程,这一点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原因面对着如此广泛和复杂的地区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就不可避免。
发展速度快的地区需要维持其优势,而落后的地区也需要追赶防止被淘汰。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状况、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同所致;二是行政区划的藩篱难以有效逾越;三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三、区域协调发展应对的对策1. 首先,加强地方政府建设。
政府在协调区域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地方建设要加强人员培训以及提高工作技术,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人才,更利于协调各地区发展。
2. 其次,实行有效的地方分权。
针对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分权方案,加强政策吸引,为地方真正实现自己的优势发挥提供合适的制度性保障。
3. 第三,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加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可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现代科技和技术都有着非常高的追求,具有一定的技术研究能力的地方,明显比不具备这些能力的地方表现要优秀。
4. 第四,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联盟。
区域联盟是各地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各领域合作的一种巩固机制。
联盟的实现将有利于推进区域开放,优化地区合作布局,实现互利共赢。
5. 第五,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要看到市场力量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加强政策法规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合作。
中国省域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思考
区域经济评论2021.01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国省域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思考程必定摘要:在省域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必须遵循经济、社会、自然发展三大规律的客观要求,与各省域经济布局转型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突出中心城市、发展廊道、空间网络三大空间构成要素的功能提升,重塑省域空间功能结构,并注重导入智能化因素,培育可以互补的递增性区域比较优势,在优势互补中推进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优势互补;区域经济布局;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66(2021)01-0030-08收稿日期:2020-11-10作者简介:程必定,男,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员,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合肥23005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特别强调优化国土空间布局①。
中国作为区域差异明显的大国,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国土空间布局的优化,主要是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首先提出来的。
他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2019年第24期《求是》杂志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同名文章,系统地阐述了新形势下促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
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全国如此,各省域也是如此。
因为中国是地理大国、人口大国,每个省域或是面积很大,或是人口很多,在世界上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省域内存在着区域差异和区域分化,需要促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2024年区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区域经济发展心得体会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问题,它涉及到国家、地区、城市等不同层面的发展规划和实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地区对于经济发展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我从事经济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一些心得和体会,希望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首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和布局。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规划和布局的指导,只有明确地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才能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和布局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区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并结合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导向制定具体的发展战略。
其次,注重发展环境的优化和创新。
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改善发展环境,地方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支持,提供更多的便利和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和创业。
同时,要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竞争力。
再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发挥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特色,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例如,一些地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可以发展旅游产业。
一些地方具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可以发展物流和交通运输业。
地方政府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重点发展产业,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此外,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
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有利于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地方政府可以加强政策的协调和衔接,促进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互利共赢。
同时,要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分享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推动区域经济的共同进步。
最后,要加强创新和人才培养。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提高企业和地区的竞争力。
地方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关系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布局密切相关,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地区内各个产业的发展状况,而区域产业布局则是指各个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布情况和相互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布局之间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1.1 产业聚集效应区域经济发展往往会引发产业聚集效应,即同类型产业在某一地区集中发展。
产业聚集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进而提高整体产业的竞争力。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形成了世界级的工业集群,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1.2 区域优势的形成不同地区由于资源、区位、政策等差异,会形成各自的区域优势。
区域经济发展会进一步加强和发挥这些优势,并在产业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中国的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因此在能源、冶金等行业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也决定了该地区的产业布局。
1.3 地方政府引导作用区域经济发展通常需要地方政府的引导和促进。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对区域产业进行引导和调整。
例如,中国的沿海地区因为政府的扶持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形成了优势产业集群。
二、区域产业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1 经济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路径和方向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产业布局能够引导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2.2 产业协同效应区域产业布局不仅关注产业的分布,还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和协同作用能够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进一步提升整个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例如,汽车制造和零部件制造在德国的巴伐利亚地区形成了协同效应,促进了整个地区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2.3 区域竞争力提升合理的区域产业布局能够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合理化建议
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合理发展,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1.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机场、通讯网络等,以改善交通状况,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2.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区域内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鼓励企业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促进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
同时,要关注区域内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
3.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区域内的科技创新能力。
4. 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同时,要提高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5. 促进区域合作与交流:加强区域内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通过共同开发市场、开展产业合作等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6. 制定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区域内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制定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规划要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
7. 关注绿色发展: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加强环保监管,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发展绿色产业。
8. 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手段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
鼓励企业通过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9. 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区域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
同时,要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推动区域经济的合理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区域合作与交流、制定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关注绿色发展、引入市场机制、加大政策支持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合理发展。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实践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实践区域协调发展,就是指在不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的和谐发展。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对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全国性的战略,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本文将就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建立指导思想。
在此,可参考国家制定的“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
其中,协调发展成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协调发展,是指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实际上,区域协调发展要求更具体的指导思想。
比如,要在城乡、东西南北之间、产业之间等方面实现协调发展。
二、着力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体系区域协调发展要求通过战略体系的构建,实现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调利用。
战略体系的构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完善空间规划。
通过建立全国、全省、区域、城市的空间规划,实现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空间规划要有理论支撑和科学数据支撑,避免造出“纸上谈兵”的空间规划。
(二)构建交通体系。
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交通体系。
交通体系建设要全面布局,促进城乡发展,特别是要优化交通网络,增强交通效率,缩短交通时间。
(三)推进产业布局。
通过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的安排,实现区域资源的协调利用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要注重创新和科技,加强城乡联动,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建立指导思想和战略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具体实践。
各省市要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地理特点,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下面分几个方面分别探讨实践的具体措施。
(一)产业协同发展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布局。
一些产业在某些区域较为集中,而在另一些地区则分散,这就需要协同发展,进行产业内、产业间的合作。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与政策调整思路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当前态势,探讨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调整思路。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实施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推动各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创新发展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然后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建议,以期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未来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地域辽阔的国家,其区域协调发展态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繁荣与稳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态势呈现出积极的变化,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从总体上看,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行优势,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引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加快了发展步伐,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等战略政策的推动下,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也应看到,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地区在资源、环境、人才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些地区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差距,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调整思路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加快发展步伐,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二是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联动,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层次和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区域间的人才交流与培养,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4.07•【字号】闽政办[2004]61号•【施行日期】2004.04.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闽政办[2004]61号)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经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并已报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四年四月七日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字〔2003〕40号)和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闽委〔2004〕8号),原福建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省政府组成部门,正厅级。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综合研究拟订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策,进行总量平衡,综合协调,结构调整,指导全省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调控部门。
一、职责调整(一)划入的职责。
原省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委员会办公室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职能。
(二)转变的职责。
1.贯彻实施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政策。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建立投资主体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把投资宏观管理的重点转到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搞好重大项目布局、防止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上来。
进一步缩小投资审批范围,对企业使用非政府投资建设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非重大项目和非限制类项目逐步实行登记、备案制。
经济发展使用技巧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使用技巧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利用经济发展的技巧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经济发展使用技巧来优化产业布局,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一,加强区域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
在优化产业布局过程中,区域经济规划和政策制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可以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政府应当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制定出一系列激励政策来吸引投资和推动产业升级。
同时,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第二,注重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推动产业从传统型向高新技术型转型,实现产业升级。
政府应当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升技术水平。
同时,要加强技术转移和技术应用,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第三,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
优化产业布局需要充分发挥各个环节的优势,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有机衔接。
政府应当通过引导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同时,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此外,还要鼓励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和跨行业合作,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第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有专业人才的支持和保障。
政府应当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同时,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人才的流动和交流,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五,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优化布局推动区域发展
优化布局推动区域发展优化布局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调整,使各个区域的发展更加均衡、协调和可持续。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优化布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优化布局的意义、实施策略以及推动区域发展的作用。
一、意义优化布局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优化布局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的资源禀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各个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特点和优势,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可以使各个地区的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
其次,优化布局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区域发展中,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距和不平衡现象。
通过优化布局,可以使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实现各个地区的协同发展。
最后,优化布局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有限和环境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优化布局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优化布局,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实施策略实施优化布局需要制定合理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要制定跨部门、跨地区的规划和政策。
由于区域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需要统筹规划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形成统一的发展思路和决策。
其次,要注重综合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
综合配套和基础设施是实施优化布局的重要保障。
通过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各地区的互联互通能力,促进资源和要素的流动和交流。
再次,要推动产业转移和优化升级。
由于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特点不同,优化布局需要推动部分产业的转移和优化升级。
通过引导和扶持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在适宜的地区发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最后,要加强创新和人才培养。
创新和人才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
通过加强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可以提高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区域的优化布局和发展。
三、推动区域发展的作用优化布局可以推动区域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优化布局可以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将优势产业和资源集聚在特定区域,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区域协调发展心得
区域协调发展心得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实现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和心得。
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解和认识。
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移等方式,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如今,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中部地区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这些都离不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推动和实施。
区域协调发展也是解决地区间差距的有效途径。
在过去,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多、资源丰富,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资源匮乏。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促进地区间的良性竞争和合作。
比如,在我国西部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乡村振兴等方式,成功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金流入,改善了当地的发展状况。
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东部地区减轻了一部分压力,实现了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还可以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各不相同,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比如,东部沿海地区资源丰富,可以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中西部地区则适合发展农业和制造业。
通过推动产业转移和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我也亲身感受到了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好处。
我来自中部地区,过去相对落后,但近年来通过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当地的经济发展迅速。
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进驻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投资。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这些变化让我深刻体会到区域协调发展对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区域协调发展还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引导资源的流动和转移,促进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布局调整一、前言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取得的成就1、推动着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不断完善世纪之交,为缩小东西差距,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了东西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拉开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序幕。
在统筹解决其他“问题”区域的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完善的区域战略不能够仅仅追求缩小东西经济差距,而是要各区域协调发展,共同驱动,由此,形成了四大区域板块共同驱动的总体发展战略。
在贯彻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中,又进一步认识到要增强各区域发展活力,而必须结合各自特点进行细化、实化、差异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区域和增长极。
随着对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定位,我们又拓展和完善了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内涵———实施陆海统筹和主体功能区战略。
至此,我们形成了覆盖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陆地到海洋,从宏观到微观,从经济到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得到释放,区域间的协调性必将进一步增强,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的空间基础。
2、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久活力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再是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而是“万马奔腾”、“协同并进”,不仅传统先行地区进一步焕发青春与活力,尤其是一批地处中西部地区新的增长极陆续涌现,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有效地化解了国际国内不确定性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保持了中国经济活力。
如中部地区本文由收集整理通过构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等形成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充满活力的六大城市群,已经成为了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与前景分析
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地域的国家,因此各地区之间的差别非常显著。
中国不仅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而且经济发展的水平各不相同,这导致了区域差异的存在,如东部比西部发达,城市比农村更为繁荣等。
因此,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发展中国经济的重要战略。
本文将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成因及前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1.地域联系加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联系不断加强,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2.地区间差距逐步缩小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地区间差距逐步缩小。
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跟不上。
但是,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政策引导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逐渐得到了加快推进的趋势。
3.区域内贸易增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各省市之间的货物贸易日益繁荣,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推动,中国各地的贸易日益密切。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区域内贸易的政策。
三、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因1.政府的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精心的规划和政策支持,加强了对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在不同地区投资、建厂、营销等活动,推动各个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不断完善铁路、公路、空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各个地区之间的交通便利程度,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企业内部的布局调整许多企业内部调整了其在各省、市的布局,打破了原来的地缘限制,面向全国,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四、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展望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开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创新发展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创新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目标。
在我国,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创新发展也是当前经济工作的关键任务。
区域发展不仅涉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利益,更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创新发展成为我们需要探讨的话题。
一、加大投资力度,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在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加大投资力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政府在改善区域经济布局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需要增加对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投资。
通过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机场等,可以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企业提供更好的交通、能源、通信等保障。
同时,政府还可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强对重点发展区域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自主创新能力。
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除了政府的投入,还需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区域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
因此,有必要为企业提供支持,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
同时,还可以通过减税、地方财政分配等方式给予企业一定的财政支持,增加企业的创新投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还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传统制造业已经日渐饱和,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
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提高城市新经济的比重,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构建公平、公正、开放、有竞争力的服务业市场体系,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加强土地、环保等政策监管在进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土地、环保等政策的监管。
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也是资源有限的,需要加强土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
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需要重视,要加强环保制度建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让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用改革创新的思维,不断丰富完善区域发展战略思路,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促使我国区域经济布局不断优化。
在十年来区域发展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对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作出了新的部署,明确提出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为了将党中央这一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未来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深化改革,推进新一轮更具实质性的区域发展机制与政策创新。
一要进一步强化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世界范围看,中心城市通常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源头,而围绕中心城市的城市群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21年的64.72%。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原、成渝等一批城市群快速发展壮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全国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已经形成,未来我国要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城市群的发展优势,更好地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要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协作。
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是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基础,而区域比较优势发挥的途径则在于推进不同区域间实现高效的产业分工协作。
这一方面要求不同地区要着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的差异化错位竞争;另一方面要求各地区之间要形成基于产业链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企业集聚发展的格局。
三要进一步完善空间治理体系。
区域经济布局的优化还要求大力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进一步完善空间治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与布局调整思路(一)2003-11-26 12:55:25 来源:国家统计局福建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九个设区市的发展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
”这是新一届省委在总结我省区域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新世纪初的发展要求,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本文分析这一新的战略思路对我省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比较三个层面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提出推进三个层面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若干思路。
一、三个层面发展战略对我省区域经济布局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福建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先后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
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战略;90年代初期提出“沿海、山区一盘棋”和“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战略;1995年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以厦门经济特区为龙头,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内地山区迅速崛起,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积极参与全国分工,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战略布局。
这些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对于推进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和提升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进入了新世纪,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构想,对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九个设区市的发展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
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发展相对较快,要向更高水平迈进,尤其要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和福州省会城市的带动功能。
莆田、宁德两市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开放,壮大经济实力,努力与福厦漳泉联成一线,形成沿海连片繁荣。
南平、三明、龙岩三市要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对接沿海,辐射边界,拓展我省腹地。
”三个层面区域发展思路既对过去地区经济发展思路的总结,又结合新的形势进行了必要的创新,是新世纪初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将对全省区域经济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区位条件、政策因素、经济基础等多种原因,山区与沿海之间、沿海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新一届省委正视这一问题,从实际出发,根据全省经济发展趋势和生产力布局特点,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对区域经济发展重新进行调整和功能定位。
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要向更高水平迈进,强调带动功能和示范作用;莆田、宁德两市目前虽不十分发达,但港口经济潜力大,接受温州、福州和厦门、泉州两头的辐射能力强,要根据这种潜在优势,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实现连片繁荣;南平、三明、龙岩三市要对接沿海,辐射边界,强调拓展腹地。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绝对的,而平衡则是相对的,关键是既要看到差异性,也要看到互补性。
三个层面发展战略既体现了全省客观形成的三个层次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格局,又赋予了各个层次新的内涵和要求,并强调通过三个层面的联动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二)明确山海划分,突出沿海连片繁荣。
在地区发展问题上,过去通常把靠海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五市称为沿海,把不靠海的南平、三明、龙岩三市和虽靠海但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宁德市统称为山区。
在过去20多年的沿海大开放浪潮中,地处沿海、山海资源兼备的闽东错失了发展的好机遇,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其它沿海地区,被称之为“沿海经济发展的断裂带”。
从地理区位看,宁德市处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中间地带,既是我省贯通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通道,也是福建拓展海外发展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福建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次省委把宁德市的发展纳入闽东南沿海一线,突出其在构筑三条战略通道和推进三个层面共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建设及宁德港口资源开发,必将有力地促进宁德发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推动闽东经济发展,挖掘我省对外拓展潜力,真正使我省沿海发展由北向南连成一线,实现沿海连片繁荣,拓宽我省发展空间。
(三)强调同时推进,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为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尽快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综合实力,福建与全国一样,在地区经济发展上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优先加快发展。
沿海大部分地区充分利用其具有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快于其它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进入了新世纪,我们已经开始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如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拉大,就可能影响全省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进而影响我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综合竞争力;如果山区经济社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沿海地区就会失去一个直接的腹地和市场,既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也有可能失去新一轮发展机遇。
新一届省委审时度势,强调“三个层面同时推进”,在继续提高沿海地区发展水平,实现连片繁荣的同时,把加快山区开放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三个层面的联动发展,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增强全省经济综合竞争力。
总之,三个层面的相对分工、联动发展,着力于密切区域经济协作和优化生产力布局,其目标是整体推动,把福建的发展置身于全国经济的大格局下,充分发挥福建的综合优势,以更好地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建设社会主义大市场的新形势。
二、三个层面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该地区区位条件、自然资源、发展基础、政策体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福建山多海阔,区域资源各具特色,区位条件差异十分明显。
这种差异既是各个区域层面参与产业分工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一)人口和自然资源。
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以下简称第一层面)人多地少,海洋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相对贫乏。
该层面共辖42个县(市、区),土地面积3.8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0.8%;2000年末人口总数1825.74万人,占全省的55.2%;每平方公里土地占有人口479人,人口密度极强。
海洋区位优势突出。
共有滩涂面积2032.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5.3 %;海岸线长度2102公里,占全省的63.2%;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罗源湾、厦门港、东山湾等3个,占全省的一半。
耕地面积47.13万公顷,占全省的39.7%,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39亩,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2.2%,土壤较肥沃,耕作条件较好,是全省创汇农业的主要基地。
矿产资源主要以花岗岩、砂、高岭土、叶腊石等非金属矿为主,金属矿较少。
莆田、宁德两市(以下简称第二层面)也属人多地少,沿海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相对贫乏。
该层面共辖13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9%;2000年末人口总数622.54万人,占全省的18.8%,每平方公里土地占有人口362人,人口密度强。
该层面同样地处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潜力很大。
滩涂面积668.6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4.7%;海岸线长度1222公里,占全省的36.8%;海洋水生资源丰富,有利于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沙埕港、三都澳、湄洲湾是全省6个可建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中的3个,开发潜力巨大。
耕地面积20.31万公顷,占全省的17.1%,人均耕地面积0.49亩,为全省平均水平的90.7%。
花岗岩、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南平、三明、龙岩三市(以下简称第三层面)土地、森林、矿产等资源较为丰富,但区位条件相对较差。
该层面共辖2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6.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5.3%;2000年末人口总数856.69万人,占全省的25.9%,每平方公里土地占有人口125人,大大低于第一、第二层面。
共有耕地面积51.27万公顷,占全省的43.2%,人均耕地面积0.90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7倍,是福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森林资源丰富,林产富饶,其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占全省的3/4以上,是我省主要林产基地,也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
矿产资源以无烟煤、石灰石和金属矿为主,煤炭、铁矿、锰矿、钨矿等资源均占全省的80%以上。
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占全省的65%以上。
(二)基础设施条件。
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体系,全省重要枢纽港口、大型航空港、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基本集中在该区域。
2000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9795公里,占全省的39.1%,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1.95公里;民航比较发达,拥有福州、厦门两个枢纽机场和晋江支线机场;港口条件优越,占有全省沿海40个万吨级以上泊位中的38个;通信先进,2000年末电话机总数416.55万部,占全省的65.2%;能源以火电为主,2000年发电量214亿千瓦小时,占全省的59.3 %。
莆田、宁德两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但随着沿海大通道建设和港口的加快开发,交通条件将明显改善。
2000年末,该层面公路通车里程5778公里,占全省的11.4%,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33.59公里;拥有万吨级以上港口泊位2个;铁路、民航基本上还是空白;2000年末电话机总数106.82万部,占全省的16.7%;2000年发电量23.8亿千瓦小时,占全省的6.6%。
南平、三明、龙岩三市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
2000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5089公里,占全省的49.5%,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36.73公里,公路等级较低;铁路运输条件相对较好,鹰厦、外福、横南、梅坎铁路是山区对外的重要通道;民航相对落后,仅有武夷山一个支线机场;2000年末电话机总数115.91万部,占全省的18.1%;2000年发电量123.2亿千瓦小时,占全省34.1%。
(三)教育科技发展状况。
从中高等教育看,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办学条件较好,是我省中、高等教育集中布局地区,对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作用较强,而其它层面相对比较薄弱,中、高等教育发展差距较大。
至2000年底,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共有普通高校22所,占全省的79%,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62.8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8倍;中等专业学校82所,占全省的70%,每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48.8人,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25倍。
莆田、宁德两市仅有普通高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11所,分别占全省的7%和9%;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和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分别为9.2人和14.3人,分别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3.2%和36.6 %。
南平、三明、龙岩三市仅有普通高校4所、中等专业学校25所,分别占全省的14%和21%;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和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分别为12.8人和36.3人,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2.2%和93%。
从科技发展看,全省科技实力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等沿海发达地区。
据福建省R&D资源清查资料,2000年,福州、厦门、泉州、漳州四市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分别占全省的74.6%、81.1%和85.3%;而莆田、宁德两市分别占全省的5.6%、4.1%和3.6%;南平、三明、龙岩三市分别占全省的19.8%、14.8和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