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近年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关注,游戏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智力、社交和情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学前游戏的理论与实践,并提供一些试题及答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学前游戏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
第一部分:学前游戏的理论基础学前游戏是指专门为3至6岁的幼儿设计和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性的游戏活动。
它通过积极、灵活、愉悦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其中,通过互动和体验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学前游戏主要应用于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具有以下基本理论基础:1. 幼儿发展理论:学前游戏基于幼儿心理、生理、社会等各方面发展的特点,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幼儿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等多方面能力。
2. 游戏认知理论:学前游戏强调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活动,游戏中的操作、观察、比较等过程能够促进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 社会文化理论:学前游戏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通过社会角色扮演、合作游戏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学前游戏试题及答案下面是一些关于学前游戏的试题及答案,供读者参考。
1. 问: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游戏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它可以帮助幼儿开发思维、培养创造力、促进社交能力、提升动手能力等。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主动、积极地参与,从而在愉悦的氛围中实现全面发展。
2. 问:学前游戏的设计原则有哪些?请列举并简要说明两个。
答:学前游戏的设计原则包括:适应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游戏的设计应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年龄阶段和个人发展需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够获得合适的游戏体验。
趣味性原则要求游戏的设计应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游戏保持浓厚的兴趣和参与度。
3. 问:列举三种适合学前游戏的游戏类型,并简要说明它们的特点。
学前游戏论(全)
第一章选择)1.儿童游戏眼见得初步兴起阶段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游戏理论,为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作为最早的游戏理论形态开始出现。
2.儿童游戏研究缓慢发展阶段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主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3.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阶段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在这一阶段,最初以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4.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左右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的包括情绪情感,发泄,补偿。
儿园基础的教育家5.德国的福禄培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
6.为了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福禄培尔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
“恩物”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主要有六种。
7.福禄培尔在幼儿园里所创建的游戏体系及其“恩物”和作业体系,是学前教育史上的首创。
8.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陈鹤琴关于儿童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
9.陈鹤琴的思想与研究,奠定了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的基础。
10.从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这一时期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心理学理论。
以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游戏理论,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儿童游戏理论与实践基本处于移植阶段。
第二章选择1.在20世纪初,经典的游戏理论已经形成。
到20世纪中叶以后,开始主要流行三种游戏理论派别,分别为精神分析的游戏论(发泄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和原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活动论)。
80年代以后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又得以流行。
(选)2.经典的游戏理论(选择)①剩余精力说:主要观点:剩余的精力的无目地的消耗和发泄。
论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
论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学前儿童游戏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它不仅为儿童提供了娱乐和消遣的机会,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认知能力、社交技能和情感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以下是对学前儿童游戏价值的具体论述:一、促进身心发展游戏是学前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载体。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锻炼肢体协调能力、提高身体素质,如攀爬、跳跃、奔跑等。
此外,游戏还可以促进儿童肌肉和骨骼的发育,增强体质。
在心理方面,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发展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儿童可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角色,学会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在游戏中遇到挫折或失败,儿童需要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抗挫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提高认知能力学前儿童游戏对认知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发展语言能力、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语言游戏中,儿童可以学习新词汇、语法和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数学游戏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数量、形状、大小等基本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儿童可以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和判断力等思维能力。
三、培养社交技能游戏是学前儿童社交技能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游戏中,儿童需要与同伴合作、交流和互动,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社交技能。
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儿童需要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同伴配合完成任务,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调技能。
此外,游戏还可以帮助儿童学会解决冲突、表达情感和建立信任等社交技能。
四、促进情感成长学前儿童游戏对情感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表达情感、释放压力和建立自信。
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例如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类游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此外,游戏还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展示自己的特长等。
五、增强创造力和想象力游戏是学前儿童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平台。
学前儿童游戏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一、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一般演变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十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
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在大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生物性本质观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
《学前儿童游戏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游戏论》考核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游戏的基本特征?A. 自愿性B. 重复性C. 想象性D. 情境性答案:B2. 学前儿童游戏的主要类型不包括以下哪一种?A. 角色游戏B. 结构游戏C. 感知游戏D. 情境游戏答案:D3. 以下哪个不是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作用?A. 促进身体发展B. 促进认知发展C. 促进情感发展D. 促进学业成绩答案:D4. 学前儿童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主要属于以下哪种游戏类型?A. 角色游戏B. 结构游戏C. 感知游戏D. 情境游戏答案:A5. 学前儿童游戏中的“娃娃家”属于以下哪种游戏类型?A. 角色游戏B. 结构游戏C. 感知游戏D. 情境游戏答案:A6. 以下哪个不是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A. 基础地位B. 主体地位C. 辅助地位D. 忽略地位答案:D7. 以下哪种游戏方式最有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A. 角色游戏B. 结构游戏C. 感知游戏D. 情境游戏答案:B8. 学前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游戏行为?A. 自言自语B. 与同伴互动C. 独自玩耍D. 被动参与游戏答案:D9. 以下哪个不是游戏活动的基本原则?A. 尊重儿童意愿B. 以教师为主导C. 重视儿童参与D. 注重游戏教育性答案:B10. 以下哪个不是游戏活动的组织形式?A. 集体游戏B. 小组游戏C. 个别游戏D. 教师主导游戏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地位: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具有基础地位、主体地位和辅助地位。
作用:(1)促进学前儿童身体发展;(2)促进学前儿童认知发展;(3)促进学前儿童情感发展;(4)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2. 简述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原则。
答案:(1)尊重儿童意愿,充分发挥儿童主体性;(2)以教师为主导,注重教育性;(3)重视儿童参与,营造良好氛围;(4)注重游戏过程,关注儿童发展;(5)灵活运用多种游戏形式,满足儿童需求。
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一、引言学前游戏作为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学前游戏的理论基础、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学前游戏活动。
二、学前游戏的理论基础1. 玩耍的本质游戏是幼儿最自然的学习方式,通过玩耍,幼儿能够获得直接而全面的发展。
根据奥斯特伯格的理论,玩耍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发展、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交发展。
2. 游戏的分类根据游戏的性质,可以将游戏分为身体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符号游戏、建构游戏等。
不同类型的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在不同方面的发展。
三、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1. 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游戏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探索、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
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学习到丰富的常识和经验。
2. 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与其他孩子一起合作、分享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幼儿游戏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3. 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身体游戏是学前游戏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活动身体,幼儿可以发展肌肉协调性、平衡感和灵活性。
这对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发展至关重要。
四、设计有效的学前游戏活动1. 考虑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游戏的需求和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游戏活动时需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并根据他们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游戏形式。
2. 创造积极的游戏环境为了提供良好的游戏体验,教师需要创造一个积极、安全、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
这包括提供适当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并确保游戏空间的安全和整洁。
3. 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应该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解决问题,并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五、结论学前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促进了幼儿的认知、社交和身体发展。
通过设计有效的学前游戏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地成长。
学前儿童游戏论
《学前儿童游戏论》一、名词解释1. 恩物恩物是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玩具,他认为恩物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恩物能够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
2、娃娃游戏答案:娃娃游戏是一种典型的游戏疗法,它有各种不同的做法,一般是给学前儿童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例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然后让儿童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3、游戏期现象答案:19 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鲁斯根据生物学研究成果,最早明确提出了游戏期现象,它是指游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不成熟期特有的现象,不成熟期越长,游戏期也就越长。
4、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答案: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是19 世纪末经典游戏理论提出的主张,它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一种本能活动。
它是对游戏本质的自觉、理性的探索和尝试,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同时它也忽视了游戏的社会性和主体性。
5.游戏的内部真实答案:游戏的特征是虚构或想象的,对游戏者来说它却是真实的,称为内部真实,但同时,游戏的想象都是来源于或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内部真实并非完全是虚构的,也存在真实的因素。
6.游戏的象征动作答案:游戏的象征动作是指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象征性动作包括以一物假装代替另一物来使用,也包括以言语、动作来代替或标志另一事物和动作的意义。
7、游戏的内部控制答案: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在大部分情况下,控制不可能是全外控或全内控,内控和外控的区分只是程度不同,当游戏者单独进行游戏时,游戏者控制游戏的过程、方式与时间,当有他人参与游戏时,内部与外部控制是相互的,同时游戏者也受游戏规则的控制8、游戏性体验答案:游戏性体验是指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它是游戏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份,影响儿童对游戏的兴趣和态度9、情景转变答案:情景转变是指儿童的行为脱离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它是儿童象征性游戏发生的标志。
学前儿童游戏论
离线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感觉运动游戏答: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2.游戏期现象答:人与动物都游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游戏,只有动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游戏期”这种特殊的现象。
3.前练习说答:又称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是格鲁斯。
主要观点是: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答:性别、年龄、能力、个性、健康的构成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身心因素。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答:是幼儿在一定的游戏环境中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 以快乐为直接目的, 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积极游戏过程。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松弛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1)儿童难以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容易产生疲劳;(2)儿童的疲劳需要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2. 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包括:游戏主题、游戏规则、游戏角色、游戏情节。
3. 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答:1)做好游戏条件和环境的准备工作;2)对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3)对角色游戏进行现场评议。
4. 福禄倍尔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福禄贝尔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他是第一位阐扬游戏功能及价值的人,福禄贝尔把游戏的教育价值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在他看来,;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的最纯洁的素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的。
人的整个未来生活,直到他将要重新离开人间的时刻,其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
学前游戏论
学前游戏论1996年6月,我国正式实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教育原则。
19世纪中期及其以后(下半叶)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德国的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游戏本质观。
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性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主动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
3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解释游戏中儿童主题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地位和作用,同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周围的人和事)对儿童主题性游戏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做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象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纽曼的游戏特征的“三内说”: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个指标来判定是不是游戏。
皮亚杰曾经用微笑作为游戏发生的标志,游戏的表情特征:专注认真、和平轻松、微笑、嘻笑、夸张变形、放声大笑。
(兴奋性程度增强)根据游戏动作的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游戏动作作分为探索、象征和嬉戏。
学前游戏论复习大纲
学前游戏论(考核知识点)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一、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兴起与发展1、识记:(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的心理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及其趋势(2)恩物和蒙台梭利教具的概念恩物: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
恩物是由特定的材料组成的,其本身形状不变。
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是用某些材料如纸、沙、泥、竹、木等制作某种物件。
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设计了14种教具,主要是训练知觉,进行感官教育和发展智力。
后这14种教具被称为蒙台梭利教具。
2、领会:(1)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兴起的历史背景(2)19世纪70年代后,儿童游戏理论研究飞跃发展的历史背景3、简单应用:述评教育家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在幼儿教育中的游戏运用。
二、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与现状1、识记:(1)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发展阶段(2)陈鹤琴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观点(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在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3、领会: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儿童游戏理论与研究的现状第二章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学派一、经典的游戏理论1、识记:(1)剩余精力说(2)生活预备说(3)复演说(4)成熟说2、领会:经典游戏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精神分析的人格学说的基本观点(2)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理论观点(3)佩勒的角色动机说的基本观点(4)蒙尼格的宣泄说的基本观点(5)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6)精神分析的各种游戏治疗方法2、领会:(1)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的认识(2)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发展的影响3、简单应用:(1)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发展的奠基作用(2)埃里克森对传统精神分析游戏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1、识记:(1)同化与顺应(2)游戏与模仿(3)游戏发展的不同认知阶段(4)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2、领会:(1)个体的智力发展水平对游戏发展的制约(2)皮亚杰关于游戏的价值或功能的观点3、简单应用:(1)皮亚杰游戏理论的局限性(2)皮亚杰游戏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1、识记:(1)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2)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3)活动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4)维果茨基关于游戏发展价值的观点2、领会:(1)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2)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3、简单应用: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及教育实践的影响4、综合应用:精神分析学派、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派和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的联系与差异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1、识记:(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基本观点(2)游戏的元交际特征2、领会:(1)游戏的觉醒理论的理论背景(2)游戏元交际理论的研究意义3、简单应用:游戏觉醒理论教育应用的价值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观1、识记:(1)游戏作为一种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2)游戏的本质观的演变历程2、领会:(1)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2)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3)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意义二、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1、识记:(1)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表述(2)纽曼“三内说”(3)鲁宾对游戏特征的分析(4)加维对游戏特征的分析(5)克拉思诺对游戏特征的分析(6)克罗伊斯对游戏特征的分析2、领会: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1、识记:(1)游戏动作的类型(2)游戏扮演的角色类型(3)游戏动机特征(4)游戏体验及其成分(5)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6)游戏的概念2、领会:(1)游戏的结构因素之间的关系(2)游戏的内部主管心理因素在游戏活动中的重要性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表情动作等特征的变化,理解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渐变关系4、综合运用:结合所学原理,辨别某一活动是否是游戏第四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1、识记:(1)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2)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3)学前儿童游戏的体验形式分类(4)学前儿童游戏的动机分类(5)学前儿童游戏的时间分类(6)学前儿童游戏的活动对象分类2、领会:(1)学前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2)从与教育教学关系的角度分类3、简单应用:从游戏的多样化分类法中,理解游戏的复杂多边性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三种水平(2)情景转变(3)以物代物(4)角色扮演(5)角色认知(6)角色行为(7)角色意识(8)(8)游戏规则2、领会:(1)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基本规律(2)象征性游戏发展的一般过程3、简单应用:从认知发张的角度,理解游戏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1、识记: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四个阶段四、学前儿童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东北师大——学前儿童游戏论
离线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感觉运动游戏答:亦称练习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是发生在感知运动阶段,由简单、重复的动作组成,使感觉和运动器官在运动中获得快感的游戏。
2.游戏期现象答:游戏期现象是指人与动物都游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游戏,只有动物演化到高级阶段,才出现“游戏期”这种特殊的现象。
动物游戏的数量与复杂性随动物演化阶段阶梯的上升而提高。
动物进化程度越高,就越依赖于学习而不是依赖于与生俱来的本能,动物的游戏期就越长。
3.前练习说答:前练习说又称前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格鲁斯,他认为在童年时期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的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答: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儿童游戏主体因素,包括儿童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是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特征。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答: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错误: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20世纪40至60年代的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该学派的游戏理论重视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作用。
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错误: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即情景转变和内部规则。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松弛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答:A.儿童难以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容易产生疲劳B.儿童在游戏中能够消除疲劳和恢复精力C.儿童的剩余精力必须找到消耗的出路D.儿童的疲劳需要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E.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2. 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答:A.游戏的任务B.游戏的构思C.游戏的规则D.游戏的情景3. 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答:角色游戏虽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学前儿童游戏理论
松弛说
代表人物:松弛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拉扎鲁斯。
主要观点:游戏是失去的精力重新恢复 的活动。艰苦的劳动,使人的体力消耗,产 生疲劳,游戏是恢复体力的一种方法。儿童 在紧张的学习后,为娱乐而游戏。
预演说
代表人物:预演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 生物学和心理学家格罗斯。
主要观点:认为人和动物都有与生俱 来的生存本能,这种本能在初生时很不完 善,这些不完善的本能是无法适应复杂而 充满竞争的生活的,而游戏则是对这种本 能的无意识的训练和准备。
游戏的觉醒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1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之一: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理论观点:
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和 欲望,而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人类社会中是受到压 抑不能随意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被压抑在潜意识层 面。这种压抑如果找不到一条出路便会导致精神分裂。 游戏便是解决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途最佳唤醒 水平
(回复)
单调、贫乏 的刺激
觉醒水平降低
多样化 探究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代表人: 人类学家贝特森(Bateson)
理论观点:
认为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元交际手段,即本原的 交往手段。
作为一种元交际,游戏是通向人类文化和表征 世界的途径和必需的技能,是组成人类文化的现 实与基础。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艾里康宁
理论观点: 游戏的发生:游戏的实质就是愿望的满足 游戏活动的特点:幼儿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
象的情景”,表现在幼儿把一个东西来代替另一个东 西,以一种简缩的方式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
4.后皮亚杰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唤醒理论
新异刺激
学前儿童游戏论
期末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娃娃游戏答:在游戏的研究领域,有人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叫做“娃娃游戏”(doll-play)的研究式样。
一般的模式是给幼儿一大堆娃娃,它们穿着各种服饰以标志身份,如家庭中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等等。
这些娃娃和一些游戏材料组成了某种生活情景,如家庭环境。
然后让被试在玩娃娃时,讲一个关于这些娃娃的故事。
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的行为表现的观察,对儿童所讲述的故事的分析以及在与儿童的谈话中,可以记录到大量的人格方面的因素,如攻击性、深层的情绪障碍问题等2.本体性游戏答:是一种针对幼儿教育发展的游戏具体:幼儿自发开展的、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的游戏,由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教育活动,称之为手段性游戏.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教育可以采用手段性游戏的方式.健康领域的教育尽可能地采用本体性游戏.3.游戏特征“三内说”答: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 motivation) 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4.情景转变答:是使儿童的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及动作脱离生活背景。
5.结构造型玩具答:也成建构游戏 指儿童运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 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结构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
答:这是儿童游戏最典型的形式,占的时间也最长,从幼儿阶段一直延伸到小学,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并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
2.剩余精力说认为游戏是儿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答:席勒和斯宾塞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个体因素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性别差异 (2)年龄差异 (3)个性差异 (4)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2.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答:1.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学前游戏论简答
学前游戏论简答游戏论简答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介绍一、学前儿童游戏论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游戏发展的一般模式和共同特征2.揭示儿童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探索不同因素对游戏发展的影响4.提出并帮助指导儿童的游戏策略或具体方法。
前三个是基础理论研究,后一个是应用研究。
2、研究意义:(一)改善教育实践1.为学前教育机构开展游戏活动提供科学指导2.为玩具的设计与生产,为家长购置玩具、指导幼儿游戏提供帮助3.为其他有关儿童游戏的领域提供理论依据(二)推进理论建设三、对经典博弈论的评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带有浓厚生物学色彩,主要是主观思辨产物,缺乏可靠实验依据,由于它或多或少的解释并说明了游戏的现象,推动着儿童游戏研究的进展,对后人的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四、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趋势:1.从博弈论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游戏研究已经从单纯的思辨性转向实证性。
2从游戏价值观的变化来看,对游戏发展价值的理解已经从推测性、不完整性或集中性发展到了准确全面的理解。
3.研究范围逐渐拓宽,不仅关注纯理论问题,还关注应用问题。
五、儿童游戏研究四阶段:1.从20世纪20年代到解放初期。
从1940年代到1960年代3文化大革命期间4文化大革命以来六、陈鹤琴认为儿童游戏的原因:1.与儿童游戏的力量和能力有关2.与儿童好动的天性和游戏能够给孩子快感有关七、陈鹤琴提出的高品质玩具标准:激发儿童对游戏的兴趣,质地坚实,不易损坏,激发儿童想象力,发展儿童创造力,适应儿童能力,发展儿童智力。
8.中国儿童游戏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1.儿童游戏研究的中国化2.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九、研究儿童游戏时需注意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十、儿童游戏研究的课题来源:1.关于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理论的的研究2.幼儿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十一、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程序:1.明确研究目的与选择研究对象2.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式3.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4.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5.研究程序和选择研究环境6.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1二、儿童游戏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13。
学前游戏论的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的试题及答案1. 学前游戏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 请列举学前儿童游戏的几种主要类型,并简要说明每种类型的特点。
3. 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扮演了哪些角色?4. 请解释“自由游戏”与“指导游戏”的区别。
5. 如何在幼儿园中有效地实施游戏教学?6. 描述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7. 游戏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8. 请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游戏促进儿童的创造力发展。
9. 游戏在儿童情感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什么?10. 游戏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平衡游戏的自由性与教育目的?答案1. 学前游戏论的核心观点是游戏是儿童的自然活动,是他们认识世界、发展自我、学习社会规则的重要途径。
游戏不仅能够满足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还能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
2. 学前儿童游戏的主要类型包括:- 探索性游戏:儿童通过触摸、操作物体来了解世界。
- 角色扮演游戏:儿童模仿成人或其他角色,通过想象进行游戏。
- 建构游戏:儿童使用积木、沙子等材料建造结构或场景。
- 社交游戏:儿童与同伴互动,学习社交技能。
- 运动游戏:通过身体运动来发展大肌肉群和协调性。
3. 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角色包括:- 认知发展:通过游戏,儿童学习解决问题和逻辑思维。
- 情感发展:游戏帮助儿童表达情感,理解他人情感。
- 社会性发展: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学习合作、分享和遵守规则。
- 身体发展:游戏促进儿童的身体协调性和运动技能。
4. “自由游戏”是指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方式,而“指导游戏”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参与有特定目标和规则的游戏。
5. 在幼儿园中实施游戏教学的方法包括:- 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提供多样化的游戏材料。
- 鼓励儿童自主选择游戏,尊重他们的游戏意愿。
- 教师作为观察者和支持者,适时介入以提供帮助或引导。
- 通过游戏活动,整合语言、数学、科学等领域的学习。
6. 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学习合作与分享:在集体游戏中,儿童学习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
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
学前游戏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学前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学习知识B. 社交互动C. 锻炼身体D. 培养创造力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学前游戏的特点?A. 自由性B. 规则性C. 目的性D. 教育性答案:C3. 学前儿童通过游戏可以发展哪些能力?A. 语言能力B. 逻辑思维能力C. 社交能力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填空题1. 学前游戏是儿童______和______的一种重要方式。
答案:学习和成长2. 游戏是儿童______和______的自然表现。
答案:情感和想象3. 学前儿童通过游戏可以培养______和______。
答案: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学前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学前游戏在儿童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儿童的社交技能,还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学习规则,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并且在游戏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2. 描述一下家长如何引导儿童进行健康有益的游戏活动。
答案: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儿童进行健康有益的游戏活动:首先,家长可以参与儿童的游戏,与儿童一起玩耍,增加亲子互动;其次,家长可以为儿童选择适合其年龄和兴趣的游戏,确保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再次,家长可以鼓励儿童参与集体游戏,培养儿童的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家长应该监督儿童的游戏时间,确保游戏时间不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四、论述题1. 论述学前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学前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游戏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游戏中,儿童通过探索、实验和解决问题来学习新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例如,通过拼图游戏,儿童可以学习形状和颜色的概念;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儿童可以学习社会规则和人际交往技巧。
此外,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学前游戏论
名词解释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游戏的概念: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
它是感知运动发展阶段出现的,主要是两岁前,即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进行的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
带有“好像”和“假装”的特点。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泥、沙、雪等来建构物体的游戏。
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
如下棋、拔河等。
规则游戏是以规则为中心摆脱了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儿童无所事事,独自发呆,不参加游戏。
主要花费时间于自发行为、无休止的随机活动。
(不是游戏)袖手旁观行为:儿童在近处观察同伴的活动,听他们谈话或向游戏的参加者提出问题和建议。
(不是游戏)单独的游戏:具有专心地、独立地操作玩具的特点,且使用的玩具与其他儿童的不同。
(非社会性游戏)平行的游戏: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的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
(非社会性游戏)联合游戏:和同伴一起做游戏,谈论共同的活动,但没有围绕具体目标进行组织,也没有建立起集体的共同目标。
(社会性游戏)合作游戏: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里有分工,常有较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社会性游戏)机能游戏:针对婴幼儿好动、好奇、爱听音乐等特点,以刺激婴幼儿各种感官、机能发展为主的游戏形式。
这种游戏多出现在婴儿期和幼儿前期。
(主动游戏)想象游戏: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再现模仿成人生活、劳动为主要内容的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论
离线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感觉运动游戏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2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2.游戏期现象19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鲁斯根据生物学研究成果,最早明确提出了游戏期现象,它是指游戏是高等动物和人类不成熟期特有的现象,不成熟期越长,游戏期也就越长。
3.前练习说前练习说:又称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是格鲁斯。
主要观点是: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
4.游戏的个体因素游戏的个体因素是指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主体因素,包括个体的性别、年龄、兴趣、能力等因素,它使儿童的游戏具有个性的特征。
5.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学前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是指为学前儿童的游戏创设物质环境和人际交往氛围,环境创设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将教育目的体现在环境中的过程,以发挥环境的潜在影响作用,以间接方式引导儿童的游戏活动。
二、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20世纪70年代以来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错误,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在游戏研究中占主导地位2.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以人代人和情景转变。
错误,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即情景转变。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松弛说的主要观点有哪些?代表人物是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主要观点:游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要用游戏来恢复精力。
2. 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是什么?学前儿童规则游戏的结构一般包括游戏的任务,构思,规则,情景3. 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角色游戏?(1)丰富儿童的知识体验。
学前游戏论1-3章
“三段论式”:对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上 分成开始—进行—结束三个阶段 • 开始阶段:了解幼儿游戏的愿望,布置游 戏环境 • 进行阶段:帮助幼儿扩展游戏情结 • 结束阶段:对幼儿的游戏与游戏中的行为 进行总结评价。 缺点:教师介入过多,教学游戏成为教师传 授知识技能的辅助手段
(2)我国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 以卢乐山为代表:主张幼儿园应该把创造 性游戏、活动性游戏及教学游戏作为教育 工作的重要内容来实施,提出游戏就是幼 小儿童的学习方式。 (3)总的特点:带有照搬照抄和机械模仿的 倾向,游戏的中国化的研究不足。盲目对 欧美理论和实践的排斥。
其主要有6种: 第一种:6个小球,6种颜色,都绑着一根 线。发展儿童的辨色能力、空间观念以及 肯定和否定的观念。 第二种:木制的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 其高度和直径都是一寸半。它使儿童认识 物体的各种形状、性质和彼此的关系。
第三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立方体。 培养儿童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概念,以及创 造性的组合能力。 第四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8个小长方体。 第五种:木制立方体,可以分为27个等值的 小立方体。
• 儿童游戏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1)从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本身由纯思辨 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
20世纪开始,逐渐重视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形 成理论体系:埃里克森—皮亚杰—伯莱因和贝特森
(2)从游戏的价值来看,对游戏的发展价值 的认识由思辨的、不全面的或有所侧重的, 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
(2)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儿童游戏 的原因与游戏的发展变化,是其关于儿童 游戏看法中的核心思想。 (3)他主张让儿童游戏。认为游戏有益于儿 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 (4)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游戏是儿童的良 师。儿童从游戏中认识环境,了解物性, 强健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
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和材料,主要6种;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行感观教育和发展智力而设计的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进行—结束;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预演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游戏是儿童的精神宣泄,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9、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已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10、顺应:儿童为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11、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能够引起、激起行为,或给行为以动力;12、探索动作:对当前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关系、事物变化与自己动作之间关系的考察,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13、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识模仿对象; 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19、感觉运动性游戏:两岁前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组成;机能性、练习性、实践性游戏20、象征性游戏: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应周围现实生活;21、创造性游戏:较多体现儿童主动、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创造的活动;22、以物代物: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物体;23、情景转变:使行为脱离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24、角色行为: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25、角色意识:能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即能在游戏中辨别真假;26、角色认知: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27、角色扮演:儿童在游戏中以人代人,通过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模仿或假装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特征;28、游戏主题: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作为游戏的题目;29、游戏情节: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内容的基本要素;30、人的基本活动:有两层含义:①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外,发生频率和时间最多的活动;②对人的生活或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31、行为动机:实现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互动作用的心理中介或桥梁;32、专门化玩具:根据游戏需要,专门设计制作,可直接充当游戏的员或设备的玩具;33、非专门化玩具:日常生活中无固定用途、玩法、确定性不强的废旧物品或天然材料,及某些结构造型材料;34、娱乐玩具:模拟动物和人的滑稽造型、动作的玩具;35、形象玩具∕主题玩具:模仿物体原形的玩具;根据模拟对象有无生命,又分为角色玩具和用具玩具两类;36、技术玩具∕科学玩具:借助发条、惯性、电池、无线电遥控、声控、光控、磁控、温控等活动的玩具;37、场地空间密度: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单位空间内的人数和游戏材料密度单位空间内材料设备所占空间的比例两方面;38、场地结构:各种设备或玩具及其构成的各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户内场地中主要探讨空间的开放和区隔;空间区隔的安排;小型分隔区和大型开放区与游戏品质的关系;户外游戏场地分为传统游戏场地和创造性游戏场地;39、游戏的教育化:用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以教育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40、教育的游戏化:以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41、活动区的界限性: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教师进行管理;42、活动区的相容性:布置活动区时考虑各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43、活动区的转换性:教师划分各区域时,考虑幼儿可能出现将一个活动区的活动转换延伸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44、目的性游戏∕自选游戏∕本体性游戏:让儿童自选、自由地开展游戏活动,发挥自主性特点,激发内在活动动机,产生积极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促进身心发展,实现游戏本身的发展价值;45、教学游戏∕手段性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即教学的游戏化;46、游戏常规:学前教育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适宜行为的禁止或允许的经常性规定;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47、平行性游戏:指导教师接近儿童,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样的游戏,但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48、合作游戏策略: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仍由儿童掌握游戏进程,教师以暗示的方式引导儿童合理展开游戏情节;49、领导游戏策略: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50、学前游戏评价:以教育中的学前儿童游戏为对象,判断其效用的价值;广义:既是对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评价教师指导游戏的行为、环境材料的创设、计划制定、时间安排、游戏开展与指导中的保教质量的评价等;也是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本身的评价儿童游戏中的情绪状况、兴趣偏好、认知和经验水平、使用操作材料的情况、语言水平、社会性的表现及游戏的自主性、创造性等;狭义:对儿童游戏行为本身的评价;游戏教育作用的评价、儿童现有游戏发展水平的评价51、游戏指导:教师在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中,合理地对儿童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52、结构游戏∕建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积木、沙、土等,进行建筑、构造的游戏;53、模拟构造:模仿结构实例的构造活动;54、命题构造:有指定主题的造型活动;55、自由构造:幼儿按自己意愿进行的创造活动;56、表演游戏: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57、体育游戏: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技能协调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游戏;58、智力游戏:成人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而设计的有规则游戏;59、音乐游戏: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的游戏,具有音乐和动作相配合的特点;60、语言游戏: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一种游戏;61、计算游戏:根据幼儿园计算教育的要求来确定内容与目的,构思游戏规则与玩法的游戏;62、亲子游戏:家庭内,成人与儿童间发生的游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学前儿童游戏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象征性游戏答:象征性游戏又称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它是学前儿童通过模仿和想象来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的象征过程,从而反映儿童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2.恩物答:恩物是福禄倍尔为儿童设计的游戏玩具,他认为恩物是神赐给儿童的东西,是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恩物能够使儿童得到知识和发展各种能力。
3.复演说答: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它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
4.游戏的觉醒理论答:游戏的觉醒理论又称内驱力理论,代表人物是伯莱因,它认为,觉醒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当机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增强刺激,提高觉醒水平,使机体感到舒适。
5.学前儿童游戏的评价答:学前儿童游戏的评价是指对学前儿童游戏的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的评价,包括对游戏环境创设、游戏组织实施和游戏现场指导的评价,二是对学前儿童游戏发展水平的评价。
二、辨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感觉运动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
答:正确:感觉运动游戏也称机能性游戏或练习性游戏,主要是2岁前儿童进行的游戏,是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
它是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构成,使学前儿童的感觉或运动器官在运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的一种游戏形式。
2.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是指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体验。
答:错误: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是指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动机。
内部控制是指游戏者控制游戏的过程、方式与时间,内部真实是指游戏的特征是虚构或想象的,对游戏者来说它却是真实的,内部动机是指游戏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动,是内部动机支持的行为,游戏者不追求游戏以外的目的。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学前儿童游戏理论研究有哪些发展趋势?答:(1)从理论的发展来看,理论本身由纯思辨的性质向实证的性质转变。
(2)从游戏价值观的变化来看,对游戏的发展价值的认识由思辨的、不全面的或有所侧重的,发展到确切的、全面的认识。
(3)研究的范围逐渐拓宽,不仅注意纯理论的问题,而且逐渐注意应用问题。
(4)从研究的技术来看,由不注重条件控制的自然主义的研究发展到注重条件控制的实验室研究,现在又出现了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有条件控制的自然观察的方法。
2. 学前儿童游戏的情景特征有哪些?答:(1)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
(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3)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4)儿童不寻求或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
3. 学前儿童游戏形式的发展表现出哪些趋势?答:(1)游戏动作的渐次连贯。
(2)游戏语言的准确化。
(3)游戏持续时间的推延。
(4)游戏规则的明朗化。
(5)游戏活动的社会化。
4. 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包括哪些类型?答:(1)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2)旁观行为;(3)单独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
5.学前儿童游戏对于儿童发展有哪些价值?答:(1)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
(2)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3)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4)游戏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结合实例论述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答:古往今来,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地区,没有不做游戏的儿童,没有不喜欢游戏的儿童。
在时间上,游戏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古老而悠久,它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
在空间上,它遍及所有儿童生存地域。
自从有了儿童就有了游戏。
哪里有儿童哪里哪里就有游戏。
儿童离不开游戏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翅膀。
然而,游戏历史的悠久及其存在的广泛性却并不必然导致游戏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千百年来,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和社会发展历史条件的局限,游戏一直被认为是与儿童的学习、成人的工作相悖的、不相容的、琐屑的、不重要的,甚至被视为消磨时光的浪费生命的活动。
在中国古代就有“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勤有功、戏无益”的说法。
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会有人不屑一顾“游戏有啥,不就是玩吗?”现实中,人们常习惯于将某种不足味道的行为嗤之以“儿戏”。
学前儿童正处于从自然人(生活人)向社会人转变的时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游戏作为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使儿童获得了更多的适应社会环境的知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技能。
1、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
游戏(及玩具)是学前儿童交往的媒介。
通过游戏活动,特别是社会性的游戏活动,儿童实现与同伴的而交往活动,并形成他们的社会性行为。
游戏中的这种儿童之间的交往活动,构成儿童实际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儿童逐渐首席、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了解自己和同伴的想法、行为、愿望和要求,理解他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逐渐脏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
学习与同伴分享、相互谦让、合作等人际交往技能。
例如在角色游戏“玩家家”中,幼儿商量分配角色。
,有当妈妈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奶奶的,每个儿童各尽其责,形成一个小集体的共同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学习相互配合,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团结友好的关系。
在游戏中,有时会碰到一些因玩具或角色分工而引起的纠纷。
比如两个人同时想玩同一个玩具,自己想去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活着别的小朋友要自己手里的玩具玩,这就要求孩子学会与同伴分享玩具、学习与小朋友协商、互相谦让、有礼貌等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
教育实践表明,通过成人的教育和引导,儿童在游戏时能够掌握这些基本技能的。
如会用商量、有礼貌的口吻向他人借玩具,当别人给了,会说谢谢;愿意与别的孩子一起玩心爱的玩具,不独占玩具等。
2、游戏有助于儿童客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学前儿童往往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以自己的想法、体验、情感来理解周围现实的人和事,这反应了儿童在社会性认知上的自我中心特点。
在游戏中,由于担任角色,处于角色的需要,他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把自己当做别人来意识,这时,他既是“别人”,又是自己。
在这种自我与角色的同一与守恒中,他学会发现自我,发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我”意识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知道别人与自己不同,才能够理解别人,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
所以当孩子在扮演角色如“母亲”时,一方面,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妈妈”,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能够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就比较自然地学会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观点和思维的片面性。
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帮助学前儿童由以自我为本位的社会认知乡以他们为本位的深灰认知过渡,从而为理解他们、助人为乐、宽容、友好等良好的品质形成奠定了心理基础。
3、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儿童一出生,就不可避免地处于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中,他们不可避免地别赋予了某种角色。
有些角色是一出生就被决定的,如男人或女人有些角色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扩大而出现的,如在家里是儿子,在幼儿园是小朋友,进入学校后是学生,长大后会成为丈夫、爸爸、教师、经理等。
游戏时幼儿学习和掌握社会角色的一个途径,可以说,性别角色的获得首先是在游戏中发生的。
在幼儿的游戏中,我们一般看到,常常是女孩当“妈妈”,很少有男孩子当“妈妈”,当孩子扮演同性别的成人角色是,他(她)就在思想上对自己和同性别的成人角色之间的关系(相似)进行了概括,实现了认同。
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通过对于成人行为、态度的模仿,逐渐习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方式,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也就开始了。
儿童在游戏中,既是自己,又是别人,一个人同时可以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他一会是娃娃家里的“爸爸”,一会又是公司里的“经理”。
这种自我与别人、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统一、交叉与守恒,可以使儿童在对觉得的多样化与稳定性的理解和体验中,锻炼扮演角色的技能,有助于现实生活的角色扮演和转换,从而增加社会适应的能力。
4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游戏时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游戏中蕴涵着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
儿童在内容健康的社会性表演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模仿社会神火中人们的文明行为,可以缩短儿童脏活道德行为规范的过程。
例如,在角色游戏中,幼儿能认识和体验到医生和病人、父母和孩子、同学与同学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关心别人、尊敬长辈、团结同学的文明规范。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与游戏相似的情景时,就会按照游戏里的做法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比如玩过“牵盲人过马路”游戏的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盲人或老人过马路时,可能就会主动去帮助他们。
可见,儿童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学习的社会行为规范,会迁移到儿童的实际生活中,从而有助于在现实生活中对道德行为规范的理解和遵守。
5、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意志是个性的重要构成因素,幼儿自制力差,意志行动尚未充分发展,但在游戏中,幼儿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意志行为,游戏能培养锻炼幼儿的意志。
游戏对幼儿时有吸引力的,在游戏中,幼儿乐于抑制自己其他的愿望,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要求,遵守规则。
在角色游戏中,角色本身包含着行为准则和榜样,幼儿扮演角色的过程就是锻炼意识的过程。
正是因为如此,儿童在游戏条件下,能够抗拒诱惑,延迟满足。
例如,有个男孩常常领着几个小伙伴玩“解放军”游戏,他当班长。
战士们都能玩“扔手榴弹”,班长却只能站在一旁指挥。
新买来的玩具手榴弹和扔手榴弹的动作时诱人的,但是“班长”必须控制自己。
同样在体育游戏、智力游戏等规则游戏中,也可发展儿童控制记得冲动的能力。
为使游戏得以进行,必须学会控制自己。
例如,在“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中,当“老狼”说“天黑了”或“12点”时,才能转身往回跑。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让幼儿依靠自己努力克服困难的机会。
总之,游戏时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学前而通过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
在游戏中儿童结成两种类型的人际关系:一种是通过玩具或游戏材料交流以及对于欧系活动的协商等在游戏本身之外结成的伙伴关系;一种是通过角色扮演等在游戏内部所结成的角色关系(在发达的游戏形式中,这两种关系是交织在一起的)。
这两种关系的存在时儿童在游戏中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的依托,从而为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举例说明如何指导学前儿童的结构游戏。
答:幼儿在入学前就接触过许多新奇的玩具,做过多种游戏,入园后面对的玩具或许没有家中玩具那样新颖、吸引人,幼儿可能会没有兴趣不知所措。
作为教师,适时进行指导非常必要。
孩子喜爱游戏,尤其是运用多种玩具或结构材料进行的活动,他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游戏操作中通过多种动作和多种变化,产生愉快感,更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