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资料的整理
第三章社会统计资料的整理
本例视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按组距为10,定组数为5。按经验的看法,组数过多过少都不妥,一般情况下可分为5~7组,组数尽可能取奇数,避免偶数。
(二)等距分组和异距分组 组距数列根据组距是否相等,分为等距数列和异距数列两种。等距数列中各组组距都是相等的(如表1所示);异距数列中每组的组距是不全相等的(如表2所示)。
分配数列是统计分组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可以反映总体的结构分布状况和分布特征,这对于统计分析是很重要的。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配数列可分为两种:品质分配数列(简称品质数列);变量分配数列(简称变量数列)。 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为品质数列。品质数列由各组名称和次数组成。各组次数可以用绝对数表示,即频数;也可以用相对数表示,即频率。见表3-3。
由此可见,变量数列也是由各组名称(由变量值表示)和次数(或频率)组成。频率大小表明各组标志值对总体的相对作用程度,也可以表明各组标志值出现的频率大小。变量的具体数值即变量值通常用符号x表示;各组单位数即次数或频数(其相对形式即频率)通常用符号f表示。变量数列的编制,特别是其中组距数列的编制是比较复杂的,下面就组距数列的编制方法专门加以研究。
等距数列适用于标志变异比较均匀的现象,或者说,各组性质差异是由变量值均匀增加或减少而引起的。例如,学生成绩60分以上者,每增加10分就进入高一级档次。人口按身长、体重的分组等,一般均采用等距数列。
2、异距数列。异距数列各组次数的数值受组距不同的影响。在研究各组次数实际分布时,要消除组距不同的影响,这就要将不等组距的次数换算成标准组距次数。可以数列中最小组组距为标准组距,将不等组距次数换算为统一的标准组距次数,并以此绘制图形,或者是在原数列基础上先计算次数密度或频率密度,其公式为: 次数密度=各组次数/各组组距 频率密度=各组频率/各组组距 以上两种方法实质上是一样的。
第三章 统计资料整理
2.分组表: 2.分组表:主词按一个标志分组的统计表. 分组表
复合表: 3. 复合表:主词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复合 分组的统计表. 分组的统计表.
四,统计表的编制原则
应遵循科学,实用,简明,美观的原则. 应遵循科学,实用,简明,美观的原则. 统计表的各种标题要简明扼要; 1.统计表的各种标题要简明扼要; 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 2.要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 数据计量单位相同时,可放在表的右上角标明, 3. 数据计量单位相同时 , 可放在表的右上角标明 , 不同 时应放在每个指标后或单列出一列标明; 时应放在每个指标后或单列出一列标明; 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其他线用细线; 4.表中的上下两条横线一般用粗线,其他线用细线; 5.统计表的栏数较多时,通常要加以编号; 统计表的栏数较多时,通常要加以编号; 通常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封口; 6.通常情况下,统计表的左右两边不封口; 表中的数字应该填写整齐,对准位数; 7.表中的数字应该填写整齐,对准位数; 对于没有数字的表格单元,一般用" 表示; 8.对于没有数字的表格单元,一般用"—"表示; 表中主词各行和宾词各栏, 9. 表中主词各行和宾词各栏 , 应按先局部后整体的原则 排列; 排列; 10.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 10.必要时可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
�
编制
四,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 钟型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两头小,中间大" 钟型分布 两头小
对称分布
右偏分布
左偏分布
两头大, U型分布——"两头大,中间小" 型分布 两头大 中间小"
U型分布
一边小, J型分布——"一边小,一边大" 型分布 一边小 一边大"
统计资料的整理
统计资料的整理统计资料的整理在各个领域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市场调查、政策制定还是商业决策等方面,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都是基础。
然而,大量的数据如何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得出有用的结论和信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与技巧。
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收集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前提。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所需的数据类型,例如数量数据、分类数据、定量数据等。
然后,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收集数据,如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
在收集数据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
首先,要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排除错误或缺失的数据。
其次,可以利用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对数据进行建档和整理,确保数据的结构与格式一致。
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等操作,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二、数据的描述与总结在整理完数据后,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描述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和分布。
常见的描述性统计方法包括计算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等集中趋势指标,以及计算方差、标准差等离散趋势指标。
此外,还可以绘制直方图、饼图、折线图等图表,以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三、数据的分析与解释在数据描述与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首先,可以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R等)对数据进行更复杂的统计分析,如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挖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其次,我们需要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说明。
在解释数据时,要注意客观、准确地表达结果,避免主观性或武断性的评价。
同时,要注意将结果与背景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给出合理的解释与建议。
四、数据的展示与报告最后,我们可以将整理和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报告。
有效的数据展示可以提升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在展示数据时,可以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并注意图表的布局和配色,使其简洁明了。
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
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统计数据整理是处理大量数据的过程,它对于提取有效信息、制定决策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步骤,帮助您进行数据整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据。
第一步:明确目标和问题在进行数据整理之前,首先要明确您的目标和问题。
确定您希望从数据中了解的事实、想要解决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您确定数据整理的重点和方向。
第二步: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整理数据的起点。
根据您的目标和问题,确定合适的数据源,并收集所需的数据。
这可以包括从调查问卷、数据库、互联网、实地采样等方式获取数据。
第三步:数据清理在数据整理过程中,数据清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
这包括删除重复数据、处理缺失数据、纠正错误数据等。
确保数据准确无误,以避免在后续处理过程中产生误导性的结果。
第四步:数据整理和转换在数据整理过程中,需要将数据转换为可分析的形式。
这可能包括将数据进行分类、计算平均数、合并表格等操作。
此外,根据您的目标,还可以通过创建新变量、进行分组等方法来进行数据整理和转换。
第五步:数据分析和解读完成数据整理后,进行数据分析是很重要的。
通过应用统计方法和数据可视化技术,对数据进行探索和解读,以从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和洞见。
这有助于回答问题、得出结论,并为后续的决策和行动计划提供指导。
第六步:报告和共享结果最后一步是将整理好的数据和分析结果报告和共享给相关的利益相关者。
这可以通过撰写报告、制作演示文稿、创建可视化图表等方式来完成。
确保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数据和结果,以便受众能够理解和利用这些信息。
综上所述,数据整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过程,需要经过明确目标和问题、数据收集、数据清理、数据整理和转换、数据分析和解读、报告和共享结果等多个步骤。
遵循这些步骤,可以确保您能够高效地整理数据,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为决策和解决问题提供指导。
3统计资料整理
使用时间 0 包退、换 7天
免费(免费)
3年
10年 淘汰
保修(收费)
对产品故障浴缸曲线的说明
产品的故障率受产品自身缺陷和老化两个因素影响: 在使用初期,由于产品自身缺陷造成的故障率较高,在 使用后期,由于老化引起的故障率较高,中间阶段则正 好处于两个故障率均较低的阶段。 浴缸曲线对厂商制定服务政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J形分布 正J形分布
累 计 收 入 比 重 ( % ) 累计家庭户数比重(%) 资产规模(个) 企 业 数
反J形分布
收入分配的洛伦滋曲线
企业数按资产规模分布
任务四 统计表和统计图
一、统计表的意义和结构 (一)统计表的意义 1、含义 用纵横交错的线条绘制出来的、表现统计资 料的表格。 广义的统计表包括在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 计分析等统计活动各个阶段使用的表格; 狭义的统计表特指在统计整理过程中使用的 统计表,即统计汇总表。
(2)分组形式
简单分组:选择一个标志对总体进行的分组。
某班级学生构成情况
年龄
20岁以下
人数 (人) 10 30
10 50
比重 (%) 20 60
20 100
20-22
22岁以上 合 计
复合分组 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并将它们层叠起来对总体进 行的分组。 例:某班级学生构成情况
人数(人) 20岁以下 男 其中: 女 20—25岁 其中:男 女 合 计 20 12 8 30 20 10 50 比重(%) 40.0 60.0 40.0 60.0 66.6 33.3 100
20
13 50
37
50 ——
74
100 ——
(2)向下累计 某班50名学生按成绩分布 成绩 60以下 60—80 80—90 90以上 合 计 人数 (人) 2 15 20 13 50 累计人数 (人) 50 48 33 13 —— 累计比重 (%) 100 96 66 26 ——
第4章 统计资料整理
20
例:某企业工人日产量资料如下
日产量分组(件) 工人数 日产量分组(件) 工人数
50—60 60—70 70—80 80—90
6
90—100
15
9
100—110
18
12
110—120
20
14
120—130
8
要求:1、指出上述变量数列属于哪一种变量数列? 这个数列说明什么问题?
2、指出统计表中的变量、变量值、上限、下限、次 数、频率、总体单位总数
200以下 10 200—400 30 400—600 35 600—800 15 800以上 10
频率 10%
30% 35% 15% 10%
要求:各组的频率大于0,各组的频率总和等于1 •累计频数指首先列出各组的组限,然后依次累计到本 组为止的各组频数。 •累计频率指累计频数除以频数总和。
2019/9/26
2019/9/26
27
平衡数列
平衡数列是利用总体内部有关变量或统计指标之间 的数量平衡关系而编制的统计数列,又称平衡表。
结构关系、比例关系 平衡关系有:相加平衡关系、相减平衡关系、收支
平衡关系。 分类
按内容不同分为人口平衡表、劳动力平衡表等。 按计量单位不同有价值量平衡表、实物量平衡表。 按统计范围不同分为综合平衡表、专项平衡表。 按排列不同分为收支对照式和棋盘式。
• 汇总技术:
手工汇总:划记法、过录法、折叠法、卡片法。
电子计算机汇总
5、表现统计资料
编表:经过汇总,得出表明社会现象总体和各个组的单 位数和一系列标志总量的资料,把这些资料按一定的规则在 表格上表现出来。
统计表、统计图、统计报告、统计模型、统计数据库
统计资料的整理和搜集
为了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需要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并确保备份数据的可恢复 性。
04
统计资料分析方法
描述性统计分析
数据的集中趋势
通过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指 标,描述数据的中心位置或典型
值。
数据的离散程度
通过方差、标准差和极差等指标, 刻画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或波动范 围。
数据的分布形态
通过偏态和峰态等指标,描述数据 分布的形状,如正态分布、偏态分 布等。
医疗健康领域应用案例
疾病监测
01
通过收集和整理疾病发病率、死亡率、流行趋势等数据,及
医疗资源调查
02
调查医疗机构的数量、分布、服务质量等,为医疗资源的合理
配置和优化提供参考。
健康状况调查
03
通过问卷调查、体检等方式收集居民健康状况数据,为制定健
康促进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06
统计资料搜集整理挑战与对策
数据质量挑战及应对策略
数据准确性问题
采用高质量的数据采集工具和方法,进行数据清洗和校验,确保 数据的准确性。
数据一致性问题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进行数据整合和标准化处理,确保数 据的一致性。
数据缺失问题
采用插值、回归等方法进行数据填补,或者基于已有数据进行推测 和预测,减少数据缺失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重要性及应用领域
重要性
统计资料是认识社会、研究经济、制 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对于政府、企业 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医学、环境科学等各个领域,如国 民经济核算、社会调查、市场分析、 医学研究、环境监测等。
02
统计资料搜集方法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
第三章 统计资料整理
31
简单表案例
某年某公司所属两企业自行车合格品数量表
厂别 甲厂 乙厂 合 计 合格品数量(辆) 5000 7000 12000
32
简单分组表案例
2005年某月某公司各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表 分组 总产值 (万元) 职工人 数(人) 劳动生产率 (元/人)
大型
中型 小型 合计
33
复合分组表案例
某年某地区工业增加值和职工人数
26
第三步:确定组限和组中值。以区分事物质的差别。
对于离散变量,相邻组组限可以间断,也
可重叠;
对于连续变量,相邻组组限必须重叠; 符合“上组限不计入”原则; 首末两组可使用“××以下”及“××以
上”的开口组。
27
第四步:归类汇总,计算各组次数。
本着“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按照各个总体单位的具体 标志值,将其划归某一具体组之中。 对于重叠设置的组距数列,要本着“上限不在内”的原则。
19
某地区人口分布状况
人口按年龄分组 1岁以下(婴儿组) 1-7岁(幼儿组) 7-17岁(学龄儿童组) 17-55岁(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组) 55岁以上(老年组) 合计
人口数(万人) 1 6 12 24.6 8.1 51.7
20
对于异距数列,为了消除各组组距大小对次数分布的影响,
需计算
次数密度=该组次数/该组组距
14-16
16-18 18-20
16
12 5
540
620 680
8
三、统计分组的种类和分组标志的选择
(一)统计分组的种类 1、按标志的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分组和数量标志分组: 2、按选择标志的多少不同,可分为: 简单分组:对统计总体仅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特点:只能 反映现象在某一标志特征方面的差异情况,说明的问题比较 简单明了。 复合分组:对同一总体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 进行分组。特点:可从几个不同角度了解总体内部的差别和 关系,因此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问题;复合分组的组数 随着分组标志的增加而成倍地增加。
统计学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
汇总技术:
有传统手工汇总和现代电子计算机汇总两种技术。
(1)手工汇总。常用的汇总方式有四种: • 划记法。划“正”字符号计数,多用于对总体单位数或次数的简单汇总。
• 过录法。将原始资料分类过录到事先设计的汇总简表中,可用于对内容项 目较多的资料的汇总。
• 折叠法。将每张调查表中需要汇总的同类项目及数据折压一个印记,一张 一张的重叠在一起,再进行汇总。这种方法一次只能选择一个项目及其数 据进行汇总,故适用于数据较少的资料。
• 卡片法。将需要汇总的项目数据分类登记在卡片上,再汇总计算。这种方 法适用于总体单位数多、且多采用复合分组形式的事物,特别是设备、器 材类的实物资产的汇总。
(2)电子计算机汇总。其数据处理程序如下: • 第一步,编程。使用计算机语言编写出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程序。
• 第二步,数据录入。计算机自动按程序进行数据处理,并将数据处理结果 存储在磁盘、磁带等磁介质中。
树茎
数叶
数据 个数
10 7 8 8
3
11 0 2 2 3 4 5 7 7 7 8 8 8 9
13
向上累 计个数
3
16
12 0 0 1 2 2 2 2 3 3 3 3 4 4 4 5 5 6 6 7 7 7 8 8 9
24
40
13 0 1 3 3 4 4 5 7 9 9
10
50
14 0 0 1 3
16284
22.3
第三产业
20228
27.7
合计
73025
100.0
3、变量数列的编制
成绩 (分)
某班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布表
学生人数 频率 (人) (%)
向上累计
人
统计资料的整理统计
02
评估决策效果
通过统计分析,评估决策实施的 效果和影响,为后续决策提供参
考。
04
改进管理措施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管理中的问 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管理 建议,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05
统计资料整理的软件工具
Excel在统计资料整理中的应用
数据输入与整理
Excel提供了方便的数据输入和整理功能, 如数据验证、数据筛选和排序等。
数据可视化
R支持多种数据可视化包,如 ggplot2、lattice等,可以创建各种
类型的图表。
统计分析函数库
R拥有丰富的统计分析函数库,包括 基础统计学、线性模型、广义线性模 型等。
交互式分析
R提供了交互式分析工具,如Shiny应 用程序和RStudio的界面组件,使数 据分析更加直观和高效。
06
图形整理法的优点是形象直观, 易于理解,可以清晰地展示数 据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图形整理法的缺点是主观性强, 容易产生视觉误差,且不易表 示数值型数据。
指数法与相对数法
指数法是指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或不同 条件下的数据,计算出数据的相对变 化程度,从而反映现象的发展趋势和 变化规律。
指数法和相对数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 可以清晰地反映数据的相对变化程度 和现象的发展趋势。
统计资料的整理统计
• 统计资料整理概述 • 统计资料的收集与分类 • 统计资料的整理方法 • 统计资料的分析与应用 • 统计资料整理的软件工具 • 统计资料整理的案例分析
01
统计资料整理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统计资料整理是对原始统计资料 进行加工、整理、分类、汇总, 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以便进一 步开展统计分析工作。
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
本章重点
1.分组的概念、特点和原则,分组的作用,能 熟练进行分组 2.频数分布的概念及其构成
3.组限的表现形式及原则、组距和组中值的计 算 4.统计表的含义及其构成,统计表的编制方法 和原则
本章难点
1.统计数据的预处理
?
2.统计分组的方法
3.频数分布的编制
4.组限的表现形式、组距和组中值的计算
第一节 统计整理概述
次数分布数列,或称分配数列。
频数分布的两个要素
1.组别:总体按某标志所分的组
2.频数(次数)和频率:各组的单位数叫频数,用
f 表示,各组的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总数之比叫
频率,用 f 表示 。频率具有如下两个性质:
f
(1)各组频率都是界于0和1之间的一个分数。 即: f 0 1 f
(2)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 。即
(3)如果所发现的差错在其他单位也可能发生 时,应将错误情况通报所有单位,以免发生类 似错误。
(4)对于严重的错误,应发还重新填报,并查
明发生错误的原因,若属于违法行为,则应依
法严肃处理。
第二节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统计分组
根据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统计研究的
目的要求,按照某个重要标志(或几个标志) 把总体划分为若干不同性质的组,称为统计 分组。
在下列情况下,就必须考虑采用异距分组:
第一,标志值分布很不均匀的场合。
第二,标志值相等的量具有不同意义的场合。
第三,标志值按一定比例发展变化的场合。
3.间断组距式分组和连续组距式分组
(1)间断组距式分组 :是指组限不相连
的分组。
(2)连续组距式分组 :凡是组限相连(或 重叠)的分组,即以同一数值作为相邻两组的 共同界限的分组。统计上规定 :“上限不在内”
简述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
统计整理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汇总和分析的过程。
以下是统计整理的基本步骤:
数据收集:首先,收集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数据。
数据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观察、实验记录、文献资料等方式获取。
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筛选,排除异常值、缺失值或错误数据。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分类和编码:根据研究目的和变量特征,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编码,便于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按时间、地区、性别、年龄等进行分类。
数据汇总和整理:将数据按照事先设定的分类方式进行汇总和整理。
可以使用表格、图表、统计报告等形式呈现数据。
数据描述和统计分析:对整理好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频率分布等,以便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和分布情况。
数据解释和推断: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数据解释和推断,提出相应的结论和观点。
可以通过比较、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推断和解释。
数据报告和展示:最后,将整理、分析和解释好的数据进行报告和展示。
可以使用文字、图表、图像等形式,以清晰、简洁和易懂的方式呈现数据和分析结果。
统计资料的整理的主要内容
统计资料的整理的主要内容:1.统计资料的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中心环节,他是统计资料调查的继续和深化;是统计分析的基础;是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的连接点;2.统计资料整理的目的是使收集的初级资料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以便对总体内部规律性、相互联系、结构关系能够做出概括说明;3.统计整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统计资料整理方案设计、统计资料审核、统计资料分组与分析、编制统计表与绘制统计图;4.统计分组是统计资料整理的核心,它是依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按照一定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能够进行分组是由统计总体中的各单位所具有的差异性所决定的;5.统计分组主要有四个作用:发现统计资料的特点与规律性、分析总体众不同现象的类型、分析总体内部结构和总体结构的特征、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6.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和各组限的划分;7.统计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一是根据统计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二是根据能够反映研究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选择、三是根据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或经济条件选择;8.分组按标志性质的不同分类(划分各组组限的方法):一是按品质标志分组,二是按数量标志分组(单项式分组、组距式分组);9.统计分组体系: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10.分布数列:分布数列的次数或频数、比率或频率;单项式分组与组距式分组,上下限与组距、组中值,组距与组数的确定(上开下闭原则)(经验公式:组距=1+3.322lgN);11.统计表的构成:主要由横向构造与纵向构造组成,包括: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组成(一般情况还要有资料来源、填表说明、填报单位、填表人、填表日期等);12.统计表的分类:简单表、分组表、复合表13.编制统计表的要求(编制规则)14.统计图:条形图、饼示图、曲线图等。
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展示
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展示统计数据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一种信息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发展趋势、比较不同情况之间的差异以及作出科学决策。
因此,学会正确地整理和展示统计数据对于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统计数据的整理和展示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知识。
一、统计数据的整理在进行统计数据的整理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数据的收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己要收集哪些数据,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收集。
例如,如果我们想了解同学们的身高情况,可以通过测量身高的方式收集数据。
2. 数据的分类: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整理和分析数据。
例如,我们可以将同学们的身高按照男女分类,或者按照不同年级分类。
3. 数据的整理:整理数据可以采用表格、图表等形式。
表格可以清晰地呈现数据,而图表则可以直观地展示数据之间的关系。
在整理数据时,我们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统计数据的展示展示统计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含义和规律。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统计数据展示方法:1. 条形图:条形图是一种常见的展示数据的图表形式,它可以直观地比较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
例如,我们可以用条形图比较不同年级同学们的身高情况,从而得出结论。
2. 饼图:饼图可以清晰地展示不同部分在整体中的比例关系。
例如,我们可以用饼图展示同学们不同爱好的比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同学们的兴趣爱好。
3. 折线图:折线图可以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例如,我们可以用折线图展示同学们每个月的平均成绩变化情况,以便分析学习进步的趋势。
三、统计数据的应用统计数据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比较差异,还可以帮助我们作出科学决策。
下面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我们要组织一次班级活动,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
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同学们的空闲时间来做出决策。
首先,我们收集同学们的空闲时间数据,并进行整理。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条形图或者饼图展示同学们的空闲时间分布情况。
统计资料的整理
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是统计研究活动的第三阶段—统计资料整理阶段,阐述了统计整理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统计表的设计。
重点要求为:1、明确统计资料整理的概念,了解统计整理的步骤。
2、通过学习统计分组理论,能够对不同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统计分组。
3、运用分配数列对原始数据进行系统整理。
4、掌握统计表的具体编配方法。
重点掌握:1、统计分组方法。
2、分配数列的编制与汇总教学方式:用多媒体课件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理论4学时,实训4学时第一节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一、统计整理的意义1、定义统计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工作过程。
统计整理即包括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也包括对加工过的综合资料,即次级资料进行再整理。
2、意义统计整理在整个统计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统计整理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能否完成整个统计研究的任务。
如果采用不科学不完整的整理方法,即使搜集到准确、全面的统计资料,也往往使这些资料失去应用价值,掩盖客观现象的本质,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统计整理工作。
二、统计资料整理的步骤第一步,设计和制定统计整理方案。
第二步,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
第三步,对经过审核的资料进行分组、并结合汇总,计算出总体总量指标。
第四步,将汇总计算的结果,以统计表或统计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五步,对统计资料妥善保存,系统积累。
第二节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概念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
例如,将某一班级的全体同学按照性别划分为男、女两个组;对某市100家大型零售商店按照零售额、职工人数进行分组等。
统计分组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对总体而言,是“分”,即将同质总体区分为性质有别的不同组成部分;对总体单位而言,它是“组”,即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不同总体单位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
泰勒之科學管理
1911年,《管理科學的原則》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1. 動作科學化原則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movement) 2. 工人選用科學原則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worker selection) 3. 誠心合作及和諧原則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and harmony) 4. 發揮最大效率及成功原則 (principle of greatest efficiency and prosperity)
企業家(enterpreneur) 清道夫(disturbance
handler) 資源分配者(resources
allocator) 仲裁者(negotiator)
1-5
第四節 管理者與管理工作
管理工作 管理者工作不只是「管人」而已,還要做一些 非現場作業性的活動(non-field operational job), 即規劃工作目標,組織工作小組,指導工作之 執行,以及控制工作之進展。
1-13
費堯之管理原則
1916 年 , 《 一 般 及 工 業 管 理 》 (Administration Industri’elle et G’en’erale) 企業功能別活動 技術性作業 商業性作業 財務性作業 安全性作業 會計性作業 管理機能別活動 管理性作業
1-14
費堯之管理原則
控制(controlling) 代表一種偵察、比較和改正的程序。
1-4
第四節 管理者與管理工作
管理者的角色 主管(figurehead) 領導者(leader) 連絡者(liaison) 偵察者(monitor) 傳達者(disseminator) 發言者(spokesman)
1-6
第四節 管理者與管理工作
管理才能(managerial competencies): 為有效執行管理工作之知識、技巧、行為與態度 之集合。
六個特定的才能: 溝通(communication)、規劃及行政管理(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團隊合作(teamwork)、策 略行動(strategic action)、全球知覺(global awareness)、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第1章 管理概說
第一節 管理的涵義 第二節 管理的重要性 第三節 管理的基本機能 第四節 管理者與管理工作
第一節 管理的涵義
規劃 組織 領導 控制
人力資源
財務資源 物質資源 資訊資源
達到組織 目標
管理程序圖
1-2
第二節 管理的重要性
企業的成敗,管理絕對是關鍵要素,是組織存亡 關鍵所在。
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把管理和企業 家看作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basis of official business)
1-11
泰勒之科學管理
科學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 工作設計 (job design) 工作者之甄選 (worker selection and training) 工作者激勵 (worker motivation) 規劃者與工作者分開 (separation of planning from performance)
1-10
韋伯之官僚體制
1890年: 理想式組織(pure form) 官僚體制(bureaucracy):
企業的永續經營(the continuity of official business) 依 循 法 規 制 度 行 使 職 權 (the delimitation of
authority through stipulated rules) 行使監督(the supervision of its exercise) 公私分離(the separation of office and incumbent) 書 面 文 件 為 基 礎 之 企 業 事 務 (the documentary
費堯的十四管理原則 (14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分工原則(division of labor) 「職權與職責對等」原則 (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紀律」原則(discipline) 「統一指揮」原則(unity of command) 「統一方向」原則(unity of direction) 「個人利益小於團體利益」原則(subordina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to the common good) 「員工薪酬」原則(remuneration of personnel)
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過:管理是 企業生命的泉源;企業成敗的重要因素,在於企 業是否能夠成功的完成下列任務——完成經濟行 為,創造生產成績,順利擔當社會衝擊及企業責 任和管理時間。
1-3
第三節 管理的基本機能
規劃(planning) 針對未來環境變化所應追求的目標和所應採取的行動, 進行分析與選擇的程序。
組織(organizing) 管理所包括的組織機能,其作用為建立一機構之內部 結構,使得工作、人員與權責間,能發生適當分工與 合作關係,以有效擔負和進行各種業務和管理工作。
領導(leading) 代表管理中一種影響力的發揮和運用,其目的為激發 工作人員之努力意願,引導其努力方向,以增加他們 所能發揮的生產力和對組織的貢獻。
管理者所需運用之技能 技術性技能(technical skills) 人際關係技能(human skills) 概念性技能(conceptual skills)
1-7
高階層管理者
中階層管理者 人際關係技能 技術性技能 概念性技能
低階層管理者
所需之總技能
管理技能應用圖
1-8
第2章 管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