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之一:凉州词、浪淘沙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与《浪淘沙》背景介绍《凉州词》和《浪淘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两篇诗都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被广泛传诵。

在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特色的教育中,教授这两首古诗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设计适合初中高中阶段的《凉州词》和《浪淘沙》教学方案,能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提高自身的语言和文化修养。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过程,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字句、意象等方面的要素;•掌握诗歌的文学特色及内涵,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欣赏诗歌能力及批判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学生提供模板和思路。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和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信息;•理解诗人的意图和情感表达;•借助其他作品和历史知识融汇贯通,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内蕴。

难点•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如韵律、格律和写作技法等;•领悟文化内涵,把握独特的文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阅读、解析和分析:通过背景介绍、诗歌朗读和注释等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古诗的基本信息、文学特色和情感表达。

•思辨、探究和比较:引导学生借助其他文学作品和历史知识融汇贯通,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内蕴。

•仿写、创作和演示: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了解古诗的基本信息(20分钟)•向学生介绍《凉州词》和《浪淘沙》的作者、创作年代、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朗读古诗,让学生体验古诗的美感和思想内涵;•注释重要词语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学特色和情感表达。

第二步:探究文学特色(30分钟)•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如韵律、格律和写作技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规律;•分析古诗中的重要词汇、意象和隐喻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第三步:比较文学作品(45分钟)•比较古诗与其他文学作品,如《将进酒》、《滕王阁序》等,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内蕴;•分组讨论古诗与现代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比较能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3.3古诗二首教案2北师大版(最新整理)

六年级语文上册3.3古诗二首教案2北师大版(最新整理)

古诗二首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

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凉州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

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3。

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

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教学过程:一、背诵《凉州词》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 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3。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浪淘沙》(精选13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浪淘沙》(精选13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浪淘沙》(精选13篇)《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篇1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古诗二首》是第三篇课文。

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学生分析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已接触过多首,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教学设想根据课标“诵读古代,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反复诵读上,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浪淘沙》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师可就两首诗让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展开讨论,交流心得。

在教学中,可以画画,可以配乐,牵引学生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作者的有关资料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_教案教学设计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_教案教学设计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诗词词语解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古诗词诗文解释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

《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古诗词诗文赏析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唐诗之旅)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教学设计(共2课时,附板书)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教学设计(共2课时,附板书)

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第一课时一、导入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二、共同学习(一)、自主学习1、交流资料(1)介绍作者: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

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补充介绍: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3.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4.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

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

(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三、小结四、推荐阅读1、王翰的《凉州词》2、王之涣的诗歌五、作业:1、背诵默写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凉州词、浪淘沙 教案 优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凉州词、浪淘沙 教案 优

《古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资料明白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重点难点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并结合资料去理解诗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学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生:母亲河。

师:板书“母亲河”。

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地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黄河)师:在母亲河旁边板书“黄河”。

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一直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

2、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二、自学1、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大家说说怎样学习古诗?2、朗读古诗。

三、展示(一)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2、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3、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

(二)朗读古诗。

1、指名朗读古诗。

2、开火车朗读古诗。

四、探究精读古诗,理解古诗。

1、“黄河远上白云间”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要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

诗人将目光移动,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2、“一片孤城万仞山”师:读读这句,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交流:“孤”、“仞”、“一片”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

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

齐读这两句。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理解较难。

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哪些字词较难理解?补充资料: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通用10篇)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等感知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知道古诗的大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尝试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一分钟演讲(黄河——母亲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古往今来,无数人赞美她、歌颂她。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借黄河之势抒发自己情感的诗——《浪淘沙》(板书)齐读。

二、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2.汉武帝派张骞寻找黄河源头典故;3.牵牛、织女。

师:《浪淘沙》是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后用为词牌名。

《浪淘沙》为一组诗,共九首,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诗。

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先感知——朗读晓诗韵——研读解诗意——美读悟诗情——品读拓诗境三、出示学习目标1.我能借助注释、插图和小组合作学习,感知古诗的大意;能够想象诗歌描绘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并能背诵、默写古诗。

四、自主学习出示导读纲要:1.自由读诗,借助注释、插图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韵律。

3.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画出诗的节奏。

)学生汇报:1.指名读。

(指导读:曲、簸)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2.男、女分读。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凉州词》和《浪淘沙》的背景和意境;2. 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句和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教授古诗《凉州词》和《浪淘沙》的内容和背景知识;2. 分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1. 完整的古诗《凉州词》和《浪淘沙》的文本;2. 课堂演示素材:图片、音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古筝演奏《凉州词》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古筝的高亢激昂和悲凉深沉的情感表达。

同时展示一幅凉州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二、导读(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完整的古诗《凉州词》和《浪淘沙》,并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的“凉州”和“浪淘沙”分别指代什么地方?为什么古诗中的情感如此强烈?三、课文解读(30分钟)1. 《凉州词》教师先带领学生读诗,再分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和意象,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千里共婵娟”等。

通过解读,学生可以体会到凉州的荒凉和无边的辽阔之美。

2. 《浪淘沙》教师带领学生读诗,并重点解释古诗中的词语和修辞手法,例如“浪淘尽”、“白沙如雪”、“梦魂”等。

通过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和抒发。

四、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放映一段描述凉州景色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到凉州的壮丽和荒凉。

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对视频和古诗的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五、创作表达(30分钟)1. 课堂创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创作,要求学生以《凉州词》或《浪淘沙》为灵感,写一段自己感受到的凉州或海边的景色描写,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辞藻。

2. 朗读与分享: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创作或其他同学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提出几个问题进行总结:你是如何理解《凉州词》和《浪淘沙》的意境和情感的?你觉得古诗对你的情感和思考有什么启发?七、拓展延伸教师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古诗,并学习古诗的创作技巧,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教案模板(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教案模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教案模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凉州词教案模板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凉州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浪淘沙》教学过程:一、背诵《凉州词》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设计(精选12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设计(精选12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凉州词》教案设计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凉州词》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指名背——齐背2、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为兴盛,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配乐,师朗读)3、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二、读题、解题1、生齐读课题2、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回答)3、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

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

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我们赶快去读读吧!三、初读古诗1、打开书,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 “葡萄” “催”3、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四、理解诗意1、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浪淘沙》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古诗二首》是第三篇课文。

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学生分析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已接触过多首,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教学设想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反复诵读上,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浪淘沙》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师可就两首诗让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展开讨论,交流心得。

在教学中,可以画画,可以配乐,牵引学生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者的有关资料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浪淘沙教学设计(共7篇)

浪淘沙教学设计(共7篇)

浪淘沙教学设计〔共7篇〕第1篇:语文《浪淘沙》教学反思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孩子们因为有许多老师听课而怯场畏畏缩缩,所以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就出了以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

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三十七个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表达诗歌的优美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在评课时刘校长也点出了一个问题――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创设。

最后姚校长也进行了同样的点评。

我想,诗人写诗,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要想现在的孩子知道几千年前诗人写诗的目的,能与诗人产生共鸣,除了进行必要的朗读而外,老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就如《浪淘沙》,“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我们班的孩子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就只能理解外表的意思,什么“茫茫东海变成了干涸的桑田〞、什么“东海变成了桑田,水没有了,要节约用水〞等等,始终不能上升到高度进行思考,更不要说让他们想到“沧海桑田〞的道理了。

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

可见,老师的引导确实非常重要。

当然除了老师的引导外,对作者的把握、情景的体会也不能无视。

或许对于小学的孩子,我们不能给他们太多的东西,但是,我们老师心中应该要清楚诗人的生平以及写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

总之,老师先要读透这首诗,先要与诗人产生共鸣,才能感染孩子去与诗人心灵沟通,体会诗句的美,与诗人产生共鸣。

俗话说:“要给人一瓢水,自己就要有一缸水〞。

我觉得姚校说的一句话非常好,想把诗歌教学好,老师自己必须应该有渊博的学识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我在东小的网站里,也看到了一篇关于马兴兰老师诗歌教学取得佳绩的报道,评课的专家也给予了马老师和这堂课高度的评价,说她是一位教学功底,文学功底深厚的老师,上出的一堂富有诗歌美,文学美的课。

浪淘沙教案最新6篇

浪淘沙教案最新6篇

浪淘沙教案最新6篇《浪淘沙》教案篇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

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

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

“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

“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

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

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

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浪淘沙》教案篇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桑”和多音字“朝”“遂”2、理解诗行的意思,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能力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古诗。

2、在对比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联系自己以前积累的水的词语或诗行,从“上善若水”主题中,感受水的美好。

《凉州词》教学设计9篇

《凉州词》教学设计9篇

《凉州词》教学设计《凉州词》教学设计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凉州词》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凉州词》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文中3个注音字,学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和《凉州词》。

3、感悟古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二、学习《凉州词》:1、出示第二首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习写字:1、出示要写的3个字。

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习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激趣。

1、背诵《凉州词》。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代朱熹的古诗《春日》。

板书诗题,齐读。

二、学习古诗《春日》:1、出示全诗。

指名试着读一读。

2、放录音,生认真听。

3、自学古诗中的生字。

4、小组内互读互听。

5、逐句简析诗意。

等闲—随便注意:风和日丽时,到泗水边游赏,一望无际的风光恍然一新。

随处可见春风的面目,万紫千红的花儿都是他的姿容啊。

6、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想象一下美丽的春天。

7、按节奏朗读古诗,鼓励当堂背诵。

三、练习写“闲”字。

四、请同学们课后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作业:1、背诵《春日》2、完成课后习题2《凉州词》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凉州词》《浪淘沙》两首古诗;2. 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表达和感受能力;3. 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2. 学习如何欣赏和分析古诗。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 分析古诗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播放相关音乐以及展示古诗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于古诗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古诗的魅力在哪里?”分析《凉州词》:1. 让学生听一遍《凉州词》的朗诵,然后进行讨论:“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有什么意境?为什么?”2. 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教师进行课文的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

4. 请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欣赏,开展小组讨论。

分析《浪淘沙》:1. 让学生听一遍《浪淘沙》的朗诵,然后进行讨论:“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有什么意境?为什么?”2. 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教师进行课文的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

4. 请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欣赏,开展小组讨论。

学生自主表达:1. 每组学生选择一首诗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包括诗歌表达的情感、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

2. 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汇报,全班进行共同讨论和交流。

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解析,提高他们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2. 学生自行查找古诗中的其他经典之作,进行分享和讨论。

总结回顾:1.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古诗的魅力和重要性,并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2. 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课后拓展:1. 布置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于古诗的认识和体会。

2.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朗读,进行表演。

(教案结束)。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凉州词》《浪淘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资料弄清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并结合资料去理解诗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守边将士怨情,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

教、学具准备幻灯片,录音机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描写黄河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2生背)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黄河的诗:《凉州词》(板书题目)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王之涣)出示图片。

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对,他是一位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

)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

板书:知背景)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二、初读,读通顺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
3.互动交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学习心得,促进思维碰撞,提高课堂实效。
4.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开展相关拓展活动,如仿写诗句、创作古诗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5.个性化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2.诗词韵味:指导学生品味古诗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感受诗人以沙喻人的深刻寓意。
3.修辞手法: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描绘出美好的自然景象。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感悟诗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诗句的意义、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3.情感升华:通过学习《浪淘沙》,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如沙,历经磨难才能成为宝贵的财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其他古诗,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并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请学生课后阅读刘禹锡的其他诗作,如《望洞庭》、《秋词》等,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学习,旨在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作业量适中,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避免增加学生负担。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个性化地完成作业,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4.教师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浪淘沙》的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味,以及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公开课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反思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公开课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反思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公开课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反思教案《古诗二首》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刘禹锡有关黄河的诗歌。

《凉州词》写的是边塞的荒凉,《浪淘沙》写的是黄河的蜿蜒曲折,流程较长。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是学习难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关键处处理: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录音机、磁带、课文插图等。

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凉州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

二、学习《凉州词》。

1.简介作者王之涣。

2.解释题目。

3.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4.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5.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6.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7.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诵诗会。

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浪淘沙》教学过程:一、背诵《凉州词》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之一:凉州词、浪
淘沙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
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
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

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
中,回味无穷。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补充介绍: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3.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4.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

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王翰的《凉州词》
2、王之涣的诗歌
五、作业:
1、背诵默写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背诵或默写《凉州词》
评价并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共同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

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
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
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边
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

古代神话把这两
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天帝,被分
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
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
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
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三、小结
四、推荐阅读
1、刘禹锡的《陋室铭》
2、刘禹锡的诗歌《西州乐天杨州初逢》《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板书设计:
凉州词
王之涣
远眺黄河、孤城环境
豁达、开阔的胸怀
近听羌笛声心理
浪淘沙
刘禹锡
黄河壮阔雄伟的景象
博大的生命力
伟大的精神
达到美好境界
小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