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
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

23.自然景观带的开 发与问题
24.各种环境的生活 方式
25.地理资讯的获取 和处理
26.读图判图 27.我们周围的资源
28.我们周围的能源
范围摘要 19.1 什么是石灰岩地形 19.2 干旱区地形是怎样形成的 20.1 地形资源 20.2 长江流域地形资源的利用 20.3 荷兰的围海造田 21.1 气候受哪些因素影响 21.2 什么是气候带 21.3 世界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干旱气
(JY07)
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 地埋 考试纲要
(2011 实施)
Ⅰ 考试性质
初中统考地理科考试,目的在评定华文独立中学初中学生完成三年初中地理课程之后的地理知识和能 力水平。
Ⅱ 考试目标
根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主要在考查: (1) 学生对基本地理知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理解水平。 (2) 学生能够掌握读图和应用图表的能力。 (3) 学生对地理空间概念的掌握 (4) 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0.3 工业活动——迈向工业国的宏愿,工业区的分布,工业发展
的条件
11.马来西亚的服务业 11.1 经济成长的催化剂
11.2 马来西亚——亚洲魅力所在
12.经济活动的贡献 12.1 经济活动有什么贡献
对环境的冲击 12.2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冲击
12.3 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
13.认识地球
13.1 地球是什么模样
阴影图,等值图) 26.1 什么是等高线 26.2 地图判读——地形判读,土地利用判读 27.1 什么是自然资源 27.2 土地资源的利用——农业,畜牧业 27.3 农牧业带来的环境问题 27.4 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7.5 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7.6 矿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8.1 什么是能源 28.2 不可再生能源——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28.3 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 28.4 还有什么能源供使用 28.5 节约能源
近三十年来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研究综述

2020年第3期(总第110期)海外华文教育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No.32020General Serial No.310近三十年来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研究综述乐晋霞(云南师范大学,中国云南652502;洛阳师范学院,中国洛阳471933)摘要:由于独特的地缘关系和人口构成,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中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本土华文教材有着成熟的系统与鲜明的特点。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研究具有阶段性,研究群体的构成具有多元、国际化的特点。
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研究重点,体现在对教材编写的理论依据与标准的研究,对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各类型教材的对比研究,对教材中语言项目的编排研究等。
同时,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研究缺少对幼儿阶段的华文教材的关注,对华校华文教材历史变革的关注度不高,缺少对华校华文教材的人文性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国内;综述中图分类号:H19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201-9250(2022)23-0007-19DOI编码:12.14095/ki.3ce.2220.23.324由于本国独特的政治环境以及庞大的华人群体,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既有对华裔子弟作为第一语言的教学,又有对非华裔群体作为第二言的教学。
与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相对成熟,在系统性、科学性等方面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激发了海内外广大学者对其关注与研究。
本文拟对在中国国内公开发表、出版的关于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研究的相关论文与著作进行梳理,对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尚待深入的领域进行分析,以期帮助我们了解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的发展水平,同时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面貌。
一、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界定(一)本土教材、本土化教材与马来西亚本土华文教材本土指当地的,土生土长的。
本土化是在引进外来的基础上与当地的社会、民情、风俗、宗教、文化等相结合,使之适应本土的过程。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简况

这些所谓的华文学校当时都是以私塾的形式出现。
育,地方上的侨领就在会馆、宗祠或神庙建立私塾,以方言教授《三字经》家姓》、《千字文》和《四书》之类的经典古籍,同时也教导书法和珠算等。
私塾1.2 英殖民政府的管制在1920年以前,英国殖民政府对华文教育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对华文教育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
当时,马来亚华文教育的学制、教学和课程目标都直接受到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包括教科书和教师大部分也都来自中国。
有感於华文学校深受中国思潮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反殖和民主意识,因此英殖民政府于1920年实施《学校注册法令》,开始了对华文教育的管制。
《学校注册法令》规定凡满10名学生的学校便须注册,课程、行政与卫生等须符合当局的要求。
这项教育法令引起华社普遍反对,但英殖民政府仍然强行实施。
当时,多位反对《学校注册法令》的华教先贤,包括了庄希泉、陈寿民、余佩皋、宋木林和钟乐臣等人被英殖民政府递解出境。
资料显示,在这项法令下,最少有315所华校在1925年至1928年间被关闭。
1.3 炮火摧残二战期间,马来亚沦陷,被日本占领了3年8个月。
由于华人社会鲜明的抗日反侵略立场,造成日军屠杀华人,包括了许多华校师生也惨遭杀害。
绝大多数华校被迫停课,而且许多校舍被占用和遭破坏,华文教育的发展一度停顿下来。
1.4 战后重建表(1)1946年至1957年马来亚华校数目和学生人数年份年份学校数目学校数目 学生人数学生人数 19461,105 172,101 19471,338 193,340 19481,364 189,230 19491,338 202,769 19501,319 216,465 19511,171 206,343 19521,203 239,356 19531,214 250,881 19541,236 252,312 19551,276 277,454 19561,325 320,168 1957 1,347 391,667资料来源:陈绿漪,“大马半岛华文教育的发展”,收录于《教总33年特刊》1955年,马来亚联合邦举行史上首次普选,选举结果联盟(巫统、马华公会、国大党)取得压倒性胜利。
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探析及启示

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探析及启示作者:牟瑛陈明辉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年第06期[摘要]马来西亚华人普遍具有使用多种语言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本文主要对这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由此探讨马来西亚华人多语能力的养成对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启示。
[关键词]多种语言能力;国家教育政策;家庭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中图分类号]TT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 5918( 2018) 06- 0120- 03凡是到过马来西亚的人,想必都会对当地华人的语言‘能力印象深刻。
笔者在马来西亚T 作了近两年,这期间也往往折服于当地华人在交谈过程中多种语言使用之间的无缝连接。
对大多数当地华人而言,华语、英语、马来语是必备语种。
除此之外,他们也能用广东话、福建话、潮州话、客家话,甚至是海南话等地方方言与人交流,有些人还能够听懂淡米尔语。
而与华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国土上的马来西亚其他种族的人在这方面却逊色很多。
占人口大多说的马来人除了会说马来语外,很多人甚至都不能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谈。
当地华人是天生具有超常的语言天赋还是环境使然呢?每每与当地华人谈及此话题,他们表现出来的往往不是自豪,而是有些许无奈。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马来西亚华人的多种语言能力呢?一、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种语言和多元文化的国家。
在全国的30多个种族中,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是人口最多的三个种族。
其中,马来人约占67%,华人约占24%,印度人约占7%。
马来人的母语为马来语,华人的母语为华语(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汉语标准语被称为华语),印度人的母语为淡米尔语。
而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说,马来语为国语,是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
由于其曾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原因,所以在马来西亚英语是各种族之间的通用语言,而华语是当地华人沟通的共同语,淡米尔语则主要用于印度裔人群之间的交流。
2007年度第33届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

DDCEEDED
69 J3307069 甘甘庄 @ 甘甘庄 (KAM YAW AN)
DEEECDCC
70 J3307070 郭颜郭 (KEE JIA CHENG)
CEDDBCCC
71 J3307071 张张张 (KELVIN CHEONG JIN DONG)
DEEEDEDX
72 J3307072 邱张蔡 (KHEW HUI XIN)
99 J3307099 林林蔡 (LIM BEE XIN)
DDDEDDDD
100 J3307100 林陈韩 (LIM BOON LOONG)
DDDDECDD
说明
1. 本成绩报告表不是证书,本会保留更改所列出成绩的权利。
2. 各科所达到的水平是以等第示出,其中 * A :特优; * B :优等; * C :佳; * D :已达到要求水平; * E :未达到要求水平; * X :缺席; * - :无选考。
DDDBCDCB
33 J3307033 周周周 (CHEW JIAN JIE)
CCCECBBD
34 J3307034 赵施赵 (CHEW KOK SOON)
DDCEDCDD
35 J3307035 招招招 (CHEW LY JEN)
BCBBBCBB
36 J3307036 周黄周 (CHEW SUE HONG)
CEDDCBBD
19 J3307019 王郑王 (ONG JIA CHENG)
DDEEEDDC
20 J3307020 彭彭彭 (PANG LAM SON)
CBBDCBBA
21 J3307021 施施施 (SEE KOH HUI)
EDEEDDDB
22 J3307022 陈黄陈 (TAN VIN LUN)
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高中统一考试美术考试纲要

2.2 考题选取以上其中三类材质,以 3 至 4 样物品来摆设(不包括背景材质)。
2.3 题目不能以有时效性(如雪糕、冰块等)和季节性(如榴梿、月饼、灯笼、粽子等)的物品 作为题材。
2.4 题目尽量考虑以全国城镇与乡村都能找到的日常用品作为题材。
122
3. 人物素描 3.1 以青少年男女模特儿作为人物素描题材。 3.2 模特儿任何姿势(立姿、坐姿与卧姿)均可作为题目,或配合道具(如:篮球、扫把、书包 等)做出相关姿势。
2. 静物素描 2.1 材质分类: 材质 (一)塑胶类 (二)蔬果类 (三)食品类 (四)金属类 (五)木与纸质类 (六)布及皮质类 (七)陶瓷玻璃类
物品 矿泉水瓶、水桶、篮球(球类)、塑胶盆等。 苹果、橙、蔬菜、花类、香蕉叶(叶类)等。 面包、蛋糕、果冻、汉堡包、薯条等。 汤匙、叉、不锈钢杯、铝罐等。 竹篮、草帽、木勺、面纸盒、书本、纸箱、报纸等。 布鞋、背包、皮带、衣服、球鞋等。 花盆、茶杯、碗、花瓶、酒瓶、红砖块等。
备齐为借口而临时要求向其他考生商借或更换项别。 3.2 本局将提供一个包装纸盒(内体积是 24 cm × 24 cm × 24 cm)予每位考生,
(a)纸盒上贴有《积分表》,表上列明有关考生的考生编号及项别并加盖统考印章。 (b)一张《积分表》标签,表上列明有关考生的考生编号及项别并加盖统考印章,用以套在
1.1.6.3 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 1.1.7.1 建筑的表现形式 1.1.7.2 建筑的定义与功能 1.1.7.3 建筑造型的构成因素 1.1.7.4 我国建筑的特色
1.2.1.1 造形的定义 1.2.1.2 形态的组成 1.2.1.3 造形的构成 1.2.1.4 形式原理
认知要求 记忆,理解 记忆 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记忆 记忆 记忆 记忆 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记忆,理解 记忆
从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03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华文》教材中的体现
文学作品选篇及作者介绍
《华文》教材中选入了多位中国现当 代著名作家的作品,如鲁迅、茅盾、 巴金、老舍、曹禺等,涵盖了小说、 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
教材中对每位选入作品的作者都进行 了详细介绍,包括其生平经历、代表 作品、文学成就等,有助于学生全面 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从马来西亚独中教材 《华文》看中国现当 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汇报人:XX 20XX-01-29
目录
• 引言 • 《华文》教材概述 •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华文》教材中的体现 • 《华文》教材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
播 • 《华文》教材编写与文学传播的挑战与对
策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日益重要
促进中马文学交流
通过教材的桥梁作用,促进中马两国在文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 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教材在促进中马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 当代文学作品在《华文》教材中的传播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海外 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VS
推动中马文化交流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 外传播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具有代表性
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独中)是华文教育在海外的重要阵地之一,其采用的教材《华文》在内容和编排上都具有一 定的代表性。通过研究《华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受 众接受度以及影响因素等。
马来西亚汉语水平考试

马来西亚汉语水平考试(HSK)调查与分析叶婷婷*(马来西亚)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中国汉语水平考试(以下简称HSK)是专门测量母语为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
目前HSK在马来西亚已经举办了16次。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HSK在马来西亚的渊源与概况,然后分析了HSK考生人数、类别和报考目的;并进一步调查了非华裔大学生对HSK的态度,最后对HSK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马来西亚推广的问题上总结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马来西亚汉语推广 HSKSurvey and Analysis of Malaysian Chinese Proficiency Test (HSK)Ye Ting-ting(Malaysia)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1Abstract:Hanyu Shuiping Kaoshi (汉语水平测试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 ) (abbreviated as HSK) is a state-level standardized test, which devoted to evaluating non-native speakers’ Mandarin Chinese level. HSK has already been held in Malaysia for 16 years. 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 and origin of Hanyu Shuiping Kaoshi (HSK) in Malaysia,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gistration number, categories and purpose of candidates of HSK.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further investigated Malay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HSK and finally summarizes several ideas on promoting HSK in Malaysia.Key word:Malaysia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Hanyu Shuiping Kaoshi一、HSK在马来西亚的渊源与概况HSK在马来西亚的考点是由马来西亚董教总①承办的。
2009年度马来西亚华文独中

10. 申请“转换考场”手续
10.1 若在甲独中报名,资料档案归属甲独中,成绩及证书都由甲独中传发,但为了某种因素而拟在乙独中考 场参加考试者,最迟须于 09 月 01 日 由甲独中代具函申请“转换考场”,并缴付手续费 RM 30。
4.3 初中统考 考科选项如下: 华文、马来西亚文、英文、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美术。(注:考生可自由选择若干科目或单科参与 考试)
5. 报考资格说明
5.1 独中课程设置乃以 6 年学制为依归,即初中 3 年,高中 3 年,并规定高中三、高专班及先修班在籍独中 学生方具有参加高中统考的资格。如此,始能完善 12 年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办学宗旨。同样,初中三在籍 生及技术科在籍生方具参加初中统考及技术科统考的资格。
11. 申请恢复考生资格手续
若学生经已呈报退学,短期内又再复学者,最迟须于 09 月 01 日 由该生所就读的学校代具函申请恢复与考 生资格,并缴付手续费 RM 30。
12. 作弊警告
凡涉及作弊者(不论是自己作弊、制造方便予人作弊或协助同学作弊),一经查实,有关答题的分数一律取消。 若情况严重,则该科分数以 零分 计。 —— 在选择题方面,本局电脑已发展至可以比较学生“O”卡答卷的左、右、前、后、斜对角线等作答情况,
14. 考试媒介语文
14.1 高中组除语文科、历史、地理、商业学、经济学、电脑与资讯工艺及美术等科外,其他各科如数学、高
级数学、高级数学(Ⅰ)、高级数学(Ⅱ)、生物、化学、物理、商概、簿记、会计学等均以华文与英文
两种媒介语文出题,考生只准选用其中一种语文作答。如果考生混用双语文(即华、英文)作答,有关答 题分数将以 零分 计。
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数学考试纲要

(JC04、JE04)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 数学 考试纲要Ⅰ 考试性质初中统考《数学》的考试是要评定华文独立中学初中生完成三年初中数学课程之后的知识及 能力水平。
Ⅱ 考试目标 1. 基础的知识与技能1.1 掌握算术、代数、几何、统计学及集合论的基本知识 1.2 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规则 1.3 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方法 1.4 掌握基本的几何作图、数据处理及图表绘制的方法 1.5 能解简单的应用型问题 2. 数学思维的能力 2.1 能够有逻辑性及明确地表述推理及运算过程 2.2 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采用适当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方法及数据解决问题 2.3 能够构建数学模型解应用型问题 3. 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1 综合利用数学中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Ⅲ 试卷结构本科试卷共分两份: 试卷一:选择题(40%)……………………………………………… 作答时间:1 小时 20 分钟40 题全答。
试卷二:作答题(60%)……………………………………………… 作答时间:1 小时 40 分钟12 题全答。
29Ⅳ 考试内容1. 算术内容主题 1.1 整数知识内容和要求 1.1.1 理解整数的概念 1.1.2 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1.1.3 进行整数的加、减、乘、除与乘方的运算及解应用题1.2 自然数 1.3 分数1.2.1 理解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因数与倍数及质因数的概念 1.2.2 进行因数分解 1.2.3 求最大公因数(H.C.F.)、最小公倍数(L.C.M.)及解应用题1.3.1 理解分数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1.3.2 了解分数的种类及比较分数的大小 1.3.3 进行分数的四则运算及解应用题1.4 小数1.4.1 理解小数的表示法及进行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1.4.2 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及解应用题 1.4.3 化分数为循环小数 1.4.4 理解有效数字与科学记数法及求近似值1.5 百分数 1.6 比与比例1.5.1 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及解应用题 1.5.2 掌握增率、减率、折扣、盈亏、单利息及佣金的计算1.6.1 理解比与比例的概念及性质 1.6.2 进行连比的运算 1.6.3 掌握正比例、反比例、比例分配及解应用题1.7 记数制度1.7.1 理解二进制与八进制的概念 1.7.2 进行十进数与二进数、八进数与二进数的互化 1.7.3 进行二进数的四则运算1.8 度 量 衡 基 本 1.8.1 进行长度的单位换算及解应用题单位1.8.2 进行质量的单位换算及解应用题1.8.3 进行容量的单位换算及解应用题1.8.4 进行时间的单位换算及解应用题302. 代数内容主题 2.1 代数式知识内容和要求 2.1.1 理解代数式及计算代数式的值 2.1.2 掌握代数式的运算2.2 平 方 根 与 立 2.2.1 计算平方根与立方根方根2.2.2 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及四则运算2.3 多项式 2.4 因式分解 2.5 方程式2.3.1 理解多项式的项、系数、常数项及次数 2.3.2 进行多项式的四则运算 2.3.3 掌握乘法公式2.4.1 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2.4.2 求多项式的最高公因式(H.C.F.)与最低公倍式(L.C.M.)2.5.1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及应用题 2.5.2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应用题 2.5.3 解一元二次方程式及应用题2.6 直 角 坐 标 系 2.6.1 理解直角坐标系与图像2.6.2 掌握中点公式2.6.3 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图像2.6.4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解法2.6.5 描绘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掌握其性质2.7 分式2.7.1 理解分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2.7.2 进行分式的四则运算 2.7.3 解分式方程式及应用题2.8 公式2.8.1 进行公式主项的更换及解应用题2.9 不等式2.9.1 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9.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应用题 2.9.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10 变数法2.10.1 解正变、反变及联变的相关问题2.11 指数与对数2.11.1 理解整数指数幂及分数指数幂的定义 2.11.2 掌握指数的运算法则 2.11.3 解简易指数方程式 2.11.4 理解对数的定义及性质313. 几何内容主题知识内容和要求3.1 几 何 的 基 本 概念3.1.1 理解线对称与点对称 3.1.2 理解劣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及周角的定义 3.1.3 计算余角、补角、邻补角及共轭角 3.1.4 理解相交线、垂线与平行线的定义 3.1.5 理解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及应用其性质 3.1.6 掌握平行线的判定3.2 三角形3.2.1 理解三角形的分类与边角关系 3.2.2 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及垂线 3.2.3 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及外角与内角的关系 3.2.4 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证明 3.2.5 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3.3 四 边 形 与 多 3.3.1 掌握各种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边形3.3.2 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公式3.4 周长、面积、 3.4.1 计算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风筝形及圆形表面积与体 积的周长与面积 3.4.2 计算扇形的弧长与面积 3.4.3 掌握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比 3.4.4 计算立方体、长方体、柱体、锥体及球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3.4.5 进行面积及体积的单位换算 3.4.6 理解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3.4.7 解周长、面积及体积的相关应用题3.5 轨迹3.5.1 理解轨迹的概念3.6 毕氏定理3.6.1 掌握毕氏定理及其逆定理 3.6.2 应用距离公式及解应用题3.7 相似形3.7.1 掌握相似形的性质 3.7.2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应用 3.7.3 掌握相似形的面积比3.8 圆3.8.1 掌握圆心角定理、圆周角定理及垂径定理 3.8.2 掌握圆内接四边形的相关定理 3.8.3 掌握切线的判定及性质 3.8.4 掌握切线长定理及弦切角定理3.9 几何变换3.9.1 掌握反射变换 3.9.2 掌握平移变换及用序偶表示平移 3.9.3 掌握旋转变换及求旋转中心与旋转角度 3.9.4 掌握放大变换及求放大中心与放大因数3.10 三角函数3.10.1 理解锐角的正弦、余弦与正切的定义及其值的变化规律 3.10.2 进行特别角(30°、45°、60°)三角函数值的运算 3.10.3 掌握三角函数的应用324. 统计学内容主题知识内容和要求4.1 统 计 表 与 统 4.1.1 理解统计表与统计图计图4.1.2 绘制条形图与线形图及掌握其特点4.1.3 编制频数分配表与累积频数分配表4.1.4 绘制直方图、频数多边形与累积频数多边形4.1.5 计算累积频数百分率4. 2 集中趋势与 4.2.1 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及众数的求法 四分位数 4.2.2 掌握四分位数的求法5. 集合论内容主题 5.1 集合知识内容和要求 5.1.1 理解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法及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5.1.2 理解空集、有限集及基数的概念 5.1.3 理解子集的定义及表示法 5.1.4 理解等集、相离集的概念 5.1.5 掌握联集、交集、差集、泛集与余集的定义及运算5.2 集 合 论 的 应 5.2.1 掌握两个集合或三个集合联集的基数公式及其应用用5.2.2 掌握余集的基数公式及其应用5.2.3 应用范恩图法解题33。
考试局工作总结报告

2.4 三项统考总统计资料: z 考生人数:15,764 名 (较 2006 年增加 69 名,即增加 0.44%) z 考试费收入:RM 3,505,360 (较 2006 年增加 RM 99,410,即减少 2.76%)
4.2 高初中 29 科及技职科 14 科集中评阅 日期:2007 年 11 月 19 日至 11 月 26 日 地点:新纪元学院学生活动中心、新纪元学院 B 座及 C 座教室
4.3 2007 年一共聘请 375 位评阅员(较 2006 年减少 2 名, 即减少 0.53%),评阅费总数为 RM 316,333.00(较 2006 年增加 RM 5,010.80,即增加 1.61%)。
7.4 职员张嫚欐(沙巴考点)、张淑爱、谢玉梅(加影考点) 及陈喜月、胡依珊(砂拉越考点)担任主考官。
8
7.5 HSK 总收入(不包括售出各类 HSK 书刊与录音带)共 RM 15,044.40。
8. 承 办 马 来 西 亚 区 澳 洲 数 学 赛 (Australian Mathematics Competition, AMC)
未来的新考纲将含下列两个层次:
(1)基础范围:全体学生必须精读熟知的该学科基本知识 使形成基本能力,出题量超过 60%。
(2)拓展范围:本科较深入的知识,使学生形成较高能力。 学校若受限于授课进度或时数而无法传 授,可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以自修自学方式 自行研读。此范围的考题可作为学科水平 考试的鉴定依据。
考试局 7
马来西亚基础教育简况

马来西亚基础教育简况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
全境面积33万平方公里,被南中国海分成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
西马来西亚为马来亚地区,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东马来西亚为沙捞越地区和沙巴地区的合称,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
全国分为13个州,包括西马的柔佛、吉打、吉兰丹、马六甲、森美兰、彭亨、槟榔屿、霹雳、玻璃市、雪兰莪、丁加奴以及东马的沙巴、沙捞越,另有三个联邦直辖区:首都吉隆坡、纳闽和普特拉贾亚。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人口2500多万(2005年)。
其中马来人及其他原住民占661%,华人占25.3%,印度人占7.4%。
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华语使用也较广泛。
伊斯兰教为国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基督教、拜物教等。
1.教育发展与管理马来西亚的教育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公元200~1785年,这个时期的教育的特征是佛教统治学校;二是1786~1948年,这一时期马来西亚沦为英国殖民地,其教育特征是建立以英国教育为模式的殖民教育体系;三是1948~1962年,这一时期马来西亚脱离英国取得独立,成立马来西亚联合邦,其教育特征是发展多民族的教育,缩小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四是1963年成立马来西亚联邦以来,教育的特征是发展独立自主的马来西亚的新教育制度,体现教育的民族性。
马来西亚的教育行政管理,主要分为联邦和州两级。
联邦教育部设教育规划委员会、中央课程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和发展委员会,负责国家一级重大教育决策问题。
其中联邦教育部内分两个部门:①行政管理部门,包括财政与会计、发展与供应、学业成绩与训练、建设与服务、行政机关、高等教育和外事工作等科。
②专业部门,包括教育规划与研究、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师范教育、伊斯兰宗教教育学校、课程发展中心、联邦学校视导等科。
各州教育局负责贯彻联邦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执行上级教育部门的决议,管理本州各级各类学校。
马来西亚华文教材中的《红楼梦》研析

A p r .2023V o l .43N o .2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4月第43卷第2期[作者简介]乌日娜,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马来西亚华文教材;曾维龙,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文艺学㊁华文教育㊂马来西亚华文教材中的‘红楼梦“研析ʻ乌日娜 曾维龙(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马来西亚 31900)[摘 要] 自1924年‘刘姥姥“和‘林黛玉“两篇文章被编入‘新学制高级中学国语读本古白话文选“以来,‘红楼梦“篇目成为语文教材学习篇,已有近百年历史㊂‘红楼梦“是古典小说中一部举世瞩目的佳作,小说所蕴含的文学和美学价值,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㊂本文以探究为马来西亚两个时期的华文教材中的‘红楼梦“节选篇目情况㊁编排位置㊁编选方法㊁文字改动㊁助读系统㊁练习系统差异进行比较以及讨论,反思现行华文教材‘红楼梦“选编问题,为国际中文教材深入普及‘红楼梦“,提供参考㊂[关键词] 马来西亚; 华文教材; ‘红楼梦“[中图分类号]H 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2-0109-09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3.02.016一㊁前 言自19世纪初期以来,南下的中国移民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兴办华文教育,如今已经形成了从华文小学㊁华文独立中学到华文高等教育学府的完整华文教育体系[1]㊂华文教育既担负着为华裔子弟传授母语的任务,还担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㊂马来西亚的教育体制分为两类:一类是马来西亚政府学校,称国民中学和国民小学㊁国民型华文小学和国民型淡米尔文小学㊂国民中学㊁国民小学㊁国民型华文小学均有自己的华文教材㊂另一类是由马来西亚华人民间团体创办,推行中等教育,以保持和发扬母语教育和文化,是马来西亚华侨华人独资兴建的一所民间学校独立中学㊂国民小学华语教材分为两个时期,母语班性质华语课程和附加语言性质华语课程㊂母语班性质华语课程共两套教材 1973年版‘华语“和1985年版‘华语“㊂附加语言性质华语课程共有四套‘华语“教材,分别是1997年版国小‘华语“㊁2003年版国小‘交际华语“㊁2007年版国小‘华语“㊁2015-2019年版的国小‘华语“㊂本文讨论2007年版国小‘华语“㊁2015-2019年版的国小‘华语“这两版教材㊂国民型华文小学共有四套华文教材,1969年出版的繁体字‘华语“教材㊁1983-1988年3M 制度下‘华文“㊁2003-2007年版的‘华文“㊁2015-2020年版的‘华文“㊂本文研究对象2003-2007年版的‘华文“和2015-2020年版的‘华文“教材㊂国民中学共经历了四套华文教材㊂国民901中学第一部华文教材,是1968年出版的‘新标准语文课本“,由吉隆坡文化供应社出版㊂第二部华语教材,遵照1986年的马来西亚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华文课程纲要“(K B S M )为依据编写了‘华文“(K B S M )教材,由文化供应有限公司出版,共五册,1987-1991年出版㊂国民中学第三部华文教材,根据2001年‘中学华文课程纲要“编制,于2002年至2004年出版,共六册㊂第四部国民中学‘华文“教材是在2016-2020年出版㊂本文讨论第三部㊁第四部国民中学‘华文“教材㊂独立中学‘华文“教材分为初中阶段㊁高中阶段㊂2022年,高中‘华文“教材经历三版㊂初中‘华文“教材经历了四版㊂1984年马来西亚出版‘华文“教材(第一套,第一册),供马来西亚华文独中试用,并在1991年陆续完成整套初中六册的教学㊁编纂高中六册㊂董教总课程局以1993年重新审定的‘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华文课程课纲“为依据,编有第二套初中语文教材‘华文“㊂1994-1996年初‘华文“开始试用㊂高中‘华文“教材于1996-1999年开始试用㊂2000年,‘课纲“重新修订,董教总全国独中工委会课程局于2004年为达成修订后‘课纲“之目的,基于对初中‘华文“教材教学实践结果的总结,第三套‘华文“教科书问世,旧华文教材逐渐被取代,到2006年更换完备㊂高中‘华文“教材于2011-2014年出版,也是目前现行独立中学‘华文“教材㊂现行董教总版初中‘华文“教材根据董教总华文独中工作委员会统一课程委员会于2016年拟订的‘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初中华文课程标准“编写,2019年秋季开始使用,到2022年6月‘华文“教材第一轮使用完毕㊂本文讨论第三版㊁第四版独立中学初中‘华文“教材,第二版㊁第三版独立中学高中‘华文“教材㊂二㊁入选篇目的基本情况两套国民小学‘华文“教材㊁两套国民型华文小学‘华文“教材㊁两套国民中学‘华文“教材㊁两套独立中学‘华文“教材,其中五套有‘红楼梦“篇目㊂本文重点讨论五套‘华文“教材中的‘红楼梦“篇目①,如表1所示㊂表1 教材中‘红楼梦“篇目基本信息概况学校年级出版年编写者出版社课文名称编排位置具体书页选编方式学习性质华文小学六年级2015孙秀青黄慧羚周锦聪T h eM a l a y a P r e s s S d n .B h d .‘刘姥姥进大观园“第19单元第1课145-147原文改写老师授课国民中学中三2004永乐多斯许友彬林臣顺红蜻蜓出版有限公司‘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第23课(不是单元体系)173-175原文节选老师授课国民中学中五2020曾俊萍郑奕标张宝云T h eM a l a ya P r e s s S d n .B h d .‘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第10单元好文欣赏216-222原文节录自己学习011续表1学校年级出版年编写者出版社课文名称编排位置具体书页选编方式学习性质独立中学高三下册1997董教总独中工委员会统一课程委员会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第4单元12课139-149原文节选老师授课独立中学高二上册2012董教总独中工委员会统一课程委员会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林黛玉进贾府“第4单元14课87-102原文节选老师授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入选率最高,五篇课文中两篇选了相同内容㊂可是选择的年级不同,选编的方式不同㊂华文小学原文改写方式㊁国民中学原文节选方式㊂‘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林黛玉进贾府“同样以原文节选方式进入独立中学‘华文“教材㊂‘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原文节录方式进入国民中学华文教材,主要节录了宝黛爱情篇㊂在课文的学习方式方面,‘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课文是自学,其他四篇课文由老师授课㊂三㊁入选篇目改动原著文字情况考察本文借助A n t C o n c (3.41版本)语料库软件对华文小学‘刘姥姥进大观园“㊁国民中学‘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与‘红楼梦“原著②语言文字进行比较统计㊂本文发现五篇课文中原著语言文字改动幅度均不同㊂其中原著语言文字改动最多的是华文小学‘刘姥姥进大观园“‘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两篇课文㊂然而‘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对原著语言文字没有任何改动㊂(一)‘刘姥姥进大观园“课文语言文字改动情况本文使用A n t C o n c (3.41版本)语料库软件统计了‘刘姥姥进大观园“课文,课文总字数1208字(不包含标题)与原著完全相同的字498字㊂课文总句38句与原著完全相同的句字仅17句,语言文字改动幅度较大㊂课文中保留了原著中的对话语言,大量改写了原著中陈述性语言㊁描写性语言㊂差异类型总结成表,如表2所示㊂表2 小学‘华文“教材‘刘姥姥进大观园“文字改编情况小学‘华文“类型出现句子总数(单位:句子)③改写句子总数(单位:句子)改动比例陈述语言介绍性陈述语言整合性陈述语言411410100%90.90%描写语言人物描写语言环境描写语言场面描写语言细节描写语言10242424140%100%100%50%人物语言人物名称人物对话语言没有改动184022.22%111从表2可以看出小学‘华文“教材人物名称㊁人物对话语言改编次数最少㊂陈述语言㊁描写语言方面改写很多,而且课文是原文改写方式进入教材的,教材编写者用自己的语言撰写了‘红楼梦“,本文不再进一步讨论㊂(二)‘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语言文字修改情况国民中学‘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课文有三处文字方面改动:(1)原著: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㊁麈尾㊁巾帕之物㊂(2)课文: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㊁尘尾㊁巾帕之物㊂(3)原著: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㊂(4)课文:惜春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㊂(5)原著: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㊂我肏攮一个㊂(6)课文: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㊂我操攮一个㊂麈尾 改成了 尘尾 ; 座位 改成了 坐位 ; 肏攮 改成 操攮 ㊂这三处文字修改符合华文教材要求,提升了语言的准确性,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㊂(三)‘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林黛玉进贾府“语言文字修改情况本文使用A n t C o n c (3.41版本)语料库软件统计了‘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课文,课文总共150句,与原著完全相同57句,课文不包含标题共4732字,跟原著完全相同字数1342个㊂无论叙述语言㊁人物对话语言㊁描写语言,与原著语言相差很大,主要差异总结如表3所示㊂表3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课文语言文字修改情况独立中学‘华文“类型出现句子总数(单位:句子)④改写句子总数(单位:句子)改动比例陈述语言引导性陈述语言介绍性陈述语言整合性陈述语言1234111513100%65.21%31.70%描写语言人物描写语言细节描写语言28715753.57%100%人物语言人物名称人物对话语言899245033.33%50.50% 据统计,‘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课文中共有113处改动㊂其中语言文字改动109处,占97%,故事情节改动4处,占3%㊂语音文字方面:第一,词汇方面改动,此类改动最多,占43.61%㊂如:(7)原著:老爷跟前下的蛆㊂(8)课文:老爷跟前下的火㊂(9)原著:方退出了㊂(10)课文:方诺诺退出㊂(11)原著:自悔㊂(12)课文:自己不该㊂(13)原著:如何禁得起㊂(14)课文:如何当得起㊂(15)原著:大喝㊂(16)课文:大叫㊂第二,称呼语改动,此类改动占22.11%㊂课文:长府官,原文:长史官课文:母亲,原文:老太太课文:李纨㊁凤姐及迎探姊妹,原文:李宫裁㊁王熙凤与迎春姊妹课文:老先生,原文:王爷㊂第三,单音节词改成双音节词,这类改动211占17.3%㊂(17)课文:看见宝钗进来㊂(18)原著:见宝钗进来㊂(19)课文:偏偏又耳聋㊂(20)原著:偏生又聋㊂(21)课文: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㊂(22)原著:此以后,再不打他了㊂第四,故事情节方面改动㊂(23)原著: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㊂(24)课文:自己夺过板子来,狠命的又打了十几下㊂‘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课文中词汇的改动最多㊂书面语表达改成了偏口语的表达,文言文表达改成了白话文表达,客观的称呼语表达改成了主观的称呼语表达㊂‘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课文中故事情节的改动最少㊂在‘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中,有两处语言文字修改㊂(25)原著: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㊂(26)课文:一时间回来,再看,以换了冠带㊂(27)原著: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㊂(28)课文: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㊂例(25)~(29)单音节改成双音节㊂(27) ~(28)文字方面修改㊂‘林黛玉进贾府“课文保留了原著的经典语言㊂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并不考虑自己的作品是否进教材的问题,而是以个人的创作习惯为出发点,遣词造句的过程以及在行文上形成的个人风格㊂教材编者把文学作品选为华文教材时,将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尽可能保留作者风格的基础上相应对原著文章进行改动㊂国民中学‘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林黛玉进贾府“课文教材中改动效果优于原作,‘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改动效果不太明显㊂四㊁入选篇目的辅助系统本文论述了入选篇目的辅助系统㊂辅助系统在华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华文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将教材内容教学化㊁有助于提升学生华文能力与华文素养㊁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㊁培养自学能力㊁突出编者意图㊁督促对课文进行有效诠释㊂辅助系统分为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㊂助读系统,陈菊先‘语文教育学“中指出:助读系统,又被称作 导读系统 导学材料 ,包括文字和图表两种形式,而本章探究的助读系统只涉及文字形式㊂ 助读系统是由单元说明㊁注解㊁思考与练习㊁课文学习提示等构成的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学的提示性的文字说明 [2]㊂练习系统,顾黄初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指出: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套 练 的方案或题目,便于练习巩固知识,顺利实现知能转化,提高语文素养,而依据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有组织㊁有计划㊁有针对性地设计的各种思考与训练的内容体系[3]㊂本文讨论的范围为单元㊁课前㊁课中助读系统㊁课前与课后练习系统㊂(一)‘刘姥姥进大观园“课文的辅助系统华文小学‘刘姥姥进大观园“辅助系统有提示语和插图㊂练习系统是由课前2道题㊁课后6道题组成的㊂详细情况如表4所示㊂表4‘刘姥姥进大观园“辅助系统版本华文小学‘华文“提示语目录;课后读一读(列出需认识的汉字)课后写一写(列出需掌握的汉字)插图课文里插图注释无参考资料无练习题量课前2道+课后6道311续表4版本华文小学‘华文“练习结构课前2道题,听老师和学生讲解‘红楼梦“㊁各种论据来证明阅读古典经典重要性㊂课后题: 1.掌握课文里的多音字;2~4探究故事细节; 5.分析刘姥姥人物形象; 6.访问与刘姥姥年纪相仿的老人,写记叙文㊂ 练习题型记忆性练习⑤:1-识别理解性练习:课前2道题㊁课后练习2~5 应用性练习⑥:6-执行从表4可以看出,‘刘姥姥进大观园“课文练习系统丰富,有记忆性练习㊁理解性练习㊁应用性练习㊂这种练习系统编排适合于小学生思维发展㊂而助读系统只有目录㊁插图,没有注释与参考资料,这对于小学生理解‘红楼梦“概况㊁作家创作背景有一定的难度㊂(二)‘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课文辅助系统国民中学‘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两篇课文学习方式已有了变化㊂‘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课文是由老师授课㊁‘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是自学㊂课文学习方式的变化,助读系统㊁练习系统同样有了变化㊂两篇课文的辅助系统情况如表5所示㊂表5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辅助系统课文名称‘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提示语目录目录;课后的悦读书房(整个小说故事概要,简单介绍‘红楼梦“成书过程㊁课文中故事概况)插图课文里插图课文里插图注释脚注(字词作出解释)旁注(解释课文出现人物关系)无参考资料无有练习题量课前学习目标3道题课后6个活动,共13道题没有练习题练习结构课前目标:刘姥姥对话改成记叙文,进行说明㊂活动一;理解课文内容㊂活动二:改写㊂活动三:华族陋习进行说明;活动四:练习楷体;增广活动: 华族陋习 写说明文;附加活动, 改革华族陋习 写议论文练习提醒理解性训练⑦:活动一(分析)应用性训练:课前目表;活动1㊁2㊁3㊁增广活动㊁附加活动(执行) ‘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课文学习方式的变化,导致课文的助读部分不够充分㊂(三)‘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林黛玉进贾府“课文辅助系统独立中学‘华文“教材中‘不肖种种大承笞挞“课文助读系统有提示语㊁注释㊁参考资料㊁课后练习等,‘林黛玉进贾府“课文助读系统有提示语㊁插图㊁注释㊁课后练习题等㊂详细情况如表6所示㊂411表6‘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林黛玉进贾府“辅助系统课文名称‘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林黛玉进贾府“提示语学习提示(单元导读);课后作者介绍㊁目录㊁‘红楼梦“版本介绍;课后提示(介绍了课文部分的故事概况);学习提示(单元导语);目录课后作者介绍;课后提示(整本小说故事概要,课文中的故事概况,作者采用的艺术手法)插图无课前插图㊁课文里插图注释脚注(字词和课文出现人物作出适当解释)字词作出适当解释参考资料课文选文出处无练习题量课后3道题共7道课后练习与实践题练习结构3道题,探究课文重点内容(贾政打宝玉的原因㊁王夫人和贾母劝阻贾政毒打宝玉方法的不同,宝玉在贾府的地位)练习1~6探究课文故事细节(区分人物主次㊁贾府外景描写㊁王熙凤人物形象㊁不同人物眼睛描写㊁黛玉谦虚原因㊁黛玉肖像描写)练习7,总结课文采用的艺术手法㊂练习题型理解型训练:1~3题㊂第一道分析,第二道比较,第三道推断理解性练习:练习1~7㊂1-比较,2-说明,3-总结,4-分类,5-推断,6-说明,7-总结从表6可以看出,独立中学华文教材从‘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到‘林黛玉进贾府“,助读系统有课前㊁课文里的插图,练习系统,之前的分析㊁比较㊁推断等理解性训练,改为比较㊁说明㊁总结㊁推断㊁分类等理解性训练㊂‘林黛玉进贾府“辅助系统更丰富㊂通过比较五篇课文的辅助系统,可以分析出五篇课文辅助系统上的特点,华文小学‘刘姥姥进大观园“练习系统题量㊁题型丰富,但几乎没有辅助系统内容㊂国民中学‘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比较,课文学习方式的变化导致‘红楼梦“(第26回~第28回)辅助系统内容很少㊂独立中学华文教材中‘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与‘林黛玉进贾府“课文的比较,‘林黛玉进贾府“辅助系统更加丰富多彩㊂五㊁入选篇目问题与对策本研究以马来西亚两时期‘华文“教材中‘红楼梦“选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㊂探讨了马来西亚华文教材中‘红楼梦“选篇的时代变迁㊂在篇目选择方面,‘红楼梦“选篇由单一向多样发展,更有经典篇目为编者所采用㊂就篇目学习性质,‘红楼梦“精选篇目,教读文本,逐步向教读和自读课文结合的方向发展,教材越来越重要了㊂就原著的文字改动而言,教材的编写者保留了原著文字㊂在篇目思想性层面,时代的进步促使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 爱情 这一主题也成了解读重点之一㊂然而目前‘华文“教材对‘红楼梦“篇目的选文㊁助读系统同样出现了一些问题㊂(一)小学华文教材选入‘红楼梦“篇目合理性为了探究小学华文教材‘红楼梦“篇目合理性,我们查找中国历年语文教材,‘红楼梦“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只有两套教材四篇课文,选入篇目片段相同,均是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材使用时间是20世纪20㊁30年代㊂到目前2022年,‘红楼梦“小说没有再进入小学511语文教材㊂详细情况如表7所示㊂这四篇课文有大量的语言㊁文字简化与改写㊂‘红楼梦“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为了让学生理解小说故事情节㊁语言文字,教材编写者不得不对课文内容进行二次创作㊂这种二次创作对‘红楼梦“原文有一定的影响㊂‘红楼梦“小说本身文字表达㊁故事情节经典,二次创作很难保持小说的原汁原味㊂‘红楼梦“是一部艺术价值很高的小说,要求学生有一定鉴赏能力来消化和理解,所以‘红楼梦“篇目编排在小学华文教材需兼顾多重定位㊂表7小学语文教材中‘红楼梦“篇目基本情况时间教材名称篇目出版社1924‘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刘姥姥(一)“商务印书馆1924‘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刘姥姥(二)“商务印书馆1931‘基本教科书国语“‘刘姥姥(一)“商务印印书馆1931‘基本教科书国语“‘刘姥姥(二)“商务印印书馆(二)中学华文教材选择了过早的版本‘红楼梦“‘红楼梦“版本的选择方面㊂‘红楼梦“版本很多,‘华文“教材具有基础性㊁普遍性和权威性等特征,在版本选择上尤为重要㊂现行‘华文“教材编选‘红楼梦“时,选择了较早的本子㊂如:现行国民中学‘华文“教材中‘红楼梦“课文是1934年上海书局出版的‘红楼梦“㊂现行独立中学‘华文“教材中‘红楼梦“课文是195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㊂现行‘华文“教材选择了较早的‘红楼梦“文本㊂新版‘红楼梦“除了小说文本的变动外,编写理念也有变化㊂作为华文教材的选文,应该选编最新版本的‘红楼梦“原著㊂(三)中学华文教材助读系统 后四十回 讨论现行中学‘华文“教材助读部分,均讨论了‘红楼梦“后四十回谁写的㊂现行‘华文“教材助读部分均采用 高鹗续作 ㊂可是2008年版‘红楼梦“后四十回讨论,将程伟元㊁高鹗作为整理者,放弃了 高鹗续作 [4]㊂有鉴于此,教材编写与文学教学中不宜继续采用 高鹗续作 ㊂‘华文“教材编写时候,与时俱进,借鉴最新的红学研究成果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巅峰之作,红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历经两个多世纪的历史,它的研究风格多样㊁视角多样㊂正是‘红楼梦“蕴藏着艺术价值㊁审美价值及优秀民族精神等财富,从而引起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㊂不仅仅是文学界,在教育界亦受到极高的关注,给社会环境㊁汉语学习者带来了无穷的文化财富㊂‘红楼梦“篇目入选马来西亚华文教材,除了让广大学生对‘红楼梦“的整体阅读有浓厚的兴趣外,它还对马来西亚‘红楼梦“传播和马来西亚红学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㊂当然,其更深层次价值是‘红楼梦“小说在海外传播,让更多海外华人阅读‘红楼梦“,让更多海外学者关注红学研究㊂ʌ注释ɔ①涉及五套‘华文“教材:孙秀青㊁黄慧羚㊁周锦聪,‘小学六年级华文课本“,T h e M a l a y sP r e s sS d n.B h d,2020年版;永乐多斯㊁许友彬㊁林臣顺,‘中三华文课本“,o d o n a t eP u b l i s h-i n g S d n,B h d,2004年版;曾俊萍㊁郑奕标㊁张宝云,‘中五华文课本“,T h eM a l a y sP r e s sS d n.B h d,2020年版;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学务处课程局,‘高三下册华文“,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1999年版;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学务处课程局,‘高二上册华文“,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2012年版㊂②涉及‘红楼梦“原著:曹雪芹㊁高鹗,‘红楼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曹雪芹著㊁无名氏续,‘红楼梦“,人民文学611出版社,2008年版;曹雪芹,‘红楼梦“,世界书局,1934年版;曹雪芹,‘红楼梦“(上),马来西亚联营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版;曹雪芹,‘红楼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84年版;曹雪芹撰㊁饶彬注,‘红楼梦“(上),台北三民书局印行,1999年版㊂③一整句中一部分是整合性陈述语言㊁一部分是人物对话语言,为了计算方便,此类情况算为两句话㊂④一整句中一部分是整合性陈述语言㊁一部分是人物对话语言,为了计算方便,此类情况算为两句话㊂⑤记忆性练习:一是识别,二是回忆㊂⑥应用性练习:一是执行,二是实施㊂⑦理解性训练种类可分为:解释㊁举例㊁分类㊁总结㊁推断㊁比较㊁说明七个过程㊂ʌ参考文献ɔ[1]张秀玲.马来西亚华文小学与华文小学师资培训[J].国外汉语教学动态,2012(1).[2]陈菊先.语文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5]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学务处课程局㊃高三下册华文[M].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1999.[6]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学务处课程局㊃高二上册华文[M].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总会,2012.[7]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8]曾俊萍,郑奕标,张宝云.中五华文课本[M].T h eM a l a y s P r e s sS d n.B h d,2020.[9]曹雪芹.红楼梦[M].吉隆坡:世界书局,1934.[10]曹雪芹.红楼梦:上[M].吉隆坡:马来西亚联营出版有限公司,1991.[11]曹雪芹.红楼梦[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12]曹雪芹,撰.饶彬,校订.红楼梦:上[M].台北:三民书局有限公司,1999.[13]孙秀青,黄慧羚,周锦聪.小学六年级华文课本[M]. T h eM a l a y sP r e s sS d n B h d,2020.[14]永乐多斯,许友彬,林臣顺.中三华文课本[M].o d o n a t e P u b l i s h i n g S d n,B h d,2004.S t u d y o n T h eD r e a mo f R e d M a n s i o n s o fM a l a y s i a nC h i n e s eT e x t B o o kW u r i n a C h o u W e nL o o n g(I n s t i t u t e o fC h i n e s eS t u d i e s,U n i v e r s i t iT u n k uA b d u lR a h m a n,M a l a y s i a,31900)A b s t r a c t:S i n c eG r a n n y L i ua n dD a i y uL i nw e r e i n c o r p o r a t e d i n t ot h es e l e c t i o no f a n c i e n tv e r n a c u l a r C h i n e s e t e x t s f o r r e a d i n g i n s e n i o rm i d d l e s c h o o l s o f t h e n e wa c a d e m i c s y s t e mi n1924,T h eD r e a mo f R e d M a n s i o n s h a s b e e naC h i n e s e t e x t b o o ks t u d y f o rn e a r l y ah u n d r e d y e a r s.T h eD r e a mo f R e d M a n s i o n s i s o n e o f t h e b e s tw o r k s i n c l a s s i c a l n o v e l s,w h i c hh a s b e e n s e l e c t e d i n c h i n e s e t e x t b o o k s f o r a l o n g t i m e.T h e l i t e r a r y a n d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sc o n t a i n e d i nt h en o v e l sh a v e g r e a te n l i g h t e n i n g e f f e c t so nt h e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s t u d e n t s a e s t h e t i c a p p r e c i a t i o n.T h i s p a p e r c o m p a r e s a n dd i s c u s s e s t h e e x c e r p t s,a r r a n g e m e n t p o s i t i o n s, e d i t i n g m e t h o d s,t e x t u a l c h a n g e s,r e a d i n g-a i d s y s t e m s 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p r a c t i c e s y s t e m s i n t h e t w o p e-r i o d s o fM a n d a r i nt e x t b o o k s i n M a l a y s i a,r e f l e c t so nt h es e l e c t i o no f M a n d a r i nt e x t b o o k s,a n d p r o v i d e s r e f e r e n c e s f o r t h e p o p u l a r i z a t i o no fM a n d a r i n c l a s s i c s.K e y w o r d s:M a l a y s i a; T e x t b o o k s i nC h i n e s e;D r e a mo f R e d M a n s i o n s711。
2009 年度第35 届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考生成绩

发出日期 : * “X”为缺席; * “-”为无选考; * A,B,C后面的数目字越 低即表示成绩越优良。
2009年12月16日 Page 1 of 9
2009 年度第 35 届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 考生成绩报告表
学校 : 居銮中华中学(S3511)
华 文 序 考生编号 考生姓名 马 来 西 亚 文 B3 B5 A1 A2 A2 A1 F9 B4 C8 B5 B4 C8 B3 B4 C7 B6 A1 A1 B3 C7 英 文 数 学 高 级 数 学 高 级 数 学 (I) C8 A2 B3 A1 A1 A1 C7 A1 F9 C8 B6 B3 A1 A1 C8 B6 A1 A1 B5 B6 高 级 数 学 (II) F9 B5 B6 A2 B5 B4 C8 A2 F9 F9 F9 C7 B3 A1 F9 C8 B4 A2 B6 F9 历 史 地 理 生 物 化 学 物 理 商 业 概 论 商 业 学 簿 记 会 计 学 经 电脑 美 济 与 术 学 资讯
B4 B4 C8 B3 A2 C8 F9 B6 C8 B6 B6 C8 C8
B5 B3 B5 A2 B6 C8 F9 B6 B6 B5 C7 B6 B6
C7 B6 C8 B4 B4 C8 F9 F9 C7 B6 C7 C8 B3 F9 A1 C7 B3 B6 F9
B6 B3 C8 A1 A2 A2 C7 F9 F9 C8 C7 C7 C8 B6 B5 A1 C8 A1 B3 F9
发出日期 : * “X”为缺席; * “-”为无选考; * A,B,C后面的数目字越 低即表示成绩越优良。
2009年12月16日 Page 2 of 9
2009 年度第 35 届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立中学统一考试 考生成绩报告表
2018初中统考考试时间表

考试时间
7.55 a.m. → 8.00 a.m. 8.00 a.m. → 8.30 a.m.. 8.30 a.m. → 9.10 a.m.. 9.20 a.m. → 12.20 p.m.. 9.20 a.m. → 12.50 p.m..
2.30 p.m. → 5.00 p.m..
8.10 a.m. → 8.25 a.m. → 8.30 a.m. → 10.15 a.m. → 10.30 a.m. → 1.55 p.m. → 2.00 p.m. → 3.10 p.m. → 3.25 p.m. → 8.25 a.m. → 8.30 a.m. →
(JY02)
科学
(JC05) (JE05)
华文
(JY01)
地理
(JY07)
美术常识 甲组
华(填美选文妥术择书“常题法O识)”答案纸(电脑卡)
(创丙意组表现)
A B C
项项项
想平立像面体画设造计型
乙组 静物素描
宣填试填试填试填试填试填“试填试填试读O妥卷妥卷妥卷妥卷妥卷妥卷妥卷妥卷《”试一试二试一试二试一试二试一试二考答::::::::卷卷卷卷卷卷卷卷试案写语选作写语选作一二一二一二一二规纸“““作文择答作文择答积积积积积则(OOO测题题测题题分分分分分》电”””验验表表表表表各脑答答答(((((细卡电电电电电案案案则)脑脑脑脑脑纸纸纸卡卡卡卡卡(((电电电)))))及脑脑脑卡卡卡)))
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分钟钟钟钟钟钟钟钟钟钟钟
15 分钟
1 1
小时 小时
30 5 1
15 20
分分小分分钟钟时钟钟
1月0 三
休息一天
2日 4 1月0 四 上午 2日5 下午
1月0 2日 6
从马来西亚独中教材《华文》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

添加标题
机遇: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 机会,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国际文化竞争与合作
文化竞争: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竞争与挑战 文化合作:国际间的文学交流与合作项目,促进文学传播与理解 跨文化传播:克服文化差异,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的途径与策略 多元文化融合:在海外传播中,如何保持文学作品的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平衡
跨文化传播:中国现当 代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 过程中,通过跨文化交 流,促进了世界对中国 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海外评价:中国现当代 文学作品在海外获得了 广泛的关注和高度评价 ,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影响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开始在马来西亚广泛传播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马来西亚的影响逐渐扩大,出现了一批优秀 的翻译家和研究者
21世纪初: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达到高峰,成为当地文学界的重要话题
近年来的发展与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马来西亚的翻译出版数量逐年增加,成为当地文学市场的重要部分。
平
建立完善的文 学评价体系, 鼓励作家创作 出更多高质量
的作品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外文学作品 的互译与出版
加强作家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
举办国际文学节和 文学交流活动
利用数字技术推广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 品
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提高传播效果
创新传播方式和 手段,提高传播 效果
借助新媒体平台, 扩大文学作品的 传播范围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对于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和 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

(JY06)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 历史 考试纲要(2011年实施)I 考试性质初中统考历史科考试,目的在评定华文独立中学初中毕业生完成三年初中历史课程之后的历史科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通过校内发展性评量赋予教师评核学生学习过程与态度的权力。
II 考试目标配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制定,主要在考核:一、认知层面(1) 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掌握(2) 学生对历史空间变化的认识(3) 学生对历史事实和资料的理解(4) 学生形成的客观历史概念二、能力层面(5) 学生能够解释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6) 学生能够陈述他对某一历史事实的理解(7) 学生能够应用客观的历史概念回答问题(8) 学生能够根据历史资料对历史事实作解释(9) 学生能够收集、整理和运用历史资料做成报告三、情感态度层面(10) 学生具备真诚善良、积极进取和负责任的品格(11) 学生能初步联系历史概念与其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III 考试形式初中统考历史科测试分为两份试卷:试卷一:作业报告20% (*注:属于发展性评量)试卷二:统一考试80% (*注:属于总结性评量)考生必须完成试卷一和试卷二。
若无试卷一的分数,则有关考生因没有完整作答而得零分,成绩等级为“E”。
- 1 -试卷一、作业报告1.说明历史科是华文独立中学的人文社会学科之一,其课程目标包括学生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的培养。
初中统考历史科为有效考核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特设属于发展性评量的作业报告。
通过作业报告,学生学习历史,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吸收,也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发展性评量,在师生互动下,教师可以掌握更多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促进师生关系。
本试卷属于校本评量,所提呈之分数除须符合行为目标,也将反映各独中教师对各自学生的要求及期待。
2.行为目标根据考试目标制定作业报告的行为目标:(1) 学生能够按选择的主题收集资料(2) 学生能够适当摘取和整理资料,组成报告内容(3) 学生能简单陈述对主题的认识(4) 学生能完整、条理的呈现报告(5) 学生作报告过程中的态度3.形式作业报告是学生整理某一课题资料的呈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Y06)马来西亚全国华文独中初中统一考试 历史 考试纲要(2011年实施)I 考试性质初中统考历史科考试,目的在评定华文独立中学初中毕业生完成三年初中历史课程之后的历史科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通过校内发展性评量赋予教师评核学生学习过程与态度的权力。
II 考试目标配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制定,主要在考核:一、认知层面(1) 学生对历史时间的掌握(2) 学生对历史空间变化的认识(3) 学生对历史事实和资料的理解(4) 学生形成的客观历史概念二、能力层面(5) 学生能够解释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6) 学生能够陈述他对某一历史事实的理解(7) 学生能够应用客观的历史概念回答问题(8) 学生能够根据历史资料对历史事实作解释(9) 学生能够收集、整理和运用历史资料做成报告三、情感态度层面(10) 学生具备真诚善良、积极进取和负责任的品格(11) 学生能初步联系历史概念与其自身生活之间的关系III 考试形式初中统考历史科测试分为两份试卷:试卷一:作业报告20% (*注:属于发展性评量)试卷二:统一考试80% (*注:属于总结性评量)考生必须完成试卷一和试卷二。
若无试卷一的分数,则有关考生因没有完整作答而得零分,成绩等级为“E”。
- 1 -试卷一、作业报告1.说明历史科是华文独立中学的人文社会学科之一,其课程目标包括学生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的培养。
初中统考历史科为有效考核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特设属于发展性评量的作业报告。
通过作业报告,学生学习历史,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吸收,也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发展性评量,在师生互动下,教师可以掌握更多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促进师生关系。
本试卷属于校本评量,所提呈之分数除须符合行为目标,也将反映各独中教师对各自学生的要求及期待。
2.行为目标根据考试目标制定作业报告的行为目标:(1) 学生能够按选择的主题收集资料(2) 学生能够适当摘取和整理资料,组成报告内容(3) 学生能简单陈述对主题的认识(4) 学生能完整、条理的呈现报告(5) 学生作报告过程中的态度3.形式作业报告是学生整理某一课题资料的呈现。
考试局将在学生应考年前一年4月发布一个范畴,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客观因素,从范畴中择定课题(主题、题目),于指定日期内完成报告。
报告内容不超过3千字,教师根据评分准则评分,于学生应考年的6月呈交成绩于考试局。
4.评分准则作业报告按行为目标要求,分两大项评分:(I)作业报告,占12%;和(II)学生态度,占8%;两项目总计20%。
每大项又分三或二项按等第评分,细则如下:注:1)等第即为每项之分数,教师根据准则评分。
2)每个项目只能打一个等第的分数,三个项目最高分合计12%。
- 2 -II学生态度注:1)等第即为每项之分数,教师根据准则评分。
2)每个项目只能打一个等第的分数,两个项目最高分合计8%。
试卷二:统一考试1.说明统一考试面向全体独中初中三学生,是评定他们完成三年初中历史课程之后的认知水平测试。
2.行为目标根据考试目标要求,统一考试主要考核:(1)历史知识:1.1 学生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1.2 学生知道历史事实中的时间脉络和空间变化1.3 学生知道各个历史事实的因果关系1.4 学生知道现今社会与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2)历史技能:2.1 学生能够解释历史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2.2 学生能够阐述历史事实和概念2.3 学生能够辩识及解释历史图表和资料2.4 学生能够应用客观历史概念回答问题3.形式属于总结性评量。
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试卷满分为 8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4.试卷结构分两部分:甲部:选择题(40%)……………………………………… 作答时间:50分钟。
40题全做。
[比例分配:世界史25题,马来西亚史15题。
]- 3 -乙部:作答题(40%)……………………………………… 作答时间:1小时10分钟。
分两组:A组:综合题(10%)(1)填充题:7题选作4题(4%)[每年固定出题,马来西亚史3题,世界史4题](2)是非、配对、看图作答各3题(6%)[每年随机出两项,题目范围来自世界史]B组:问答题(30%)6题选作3题。
[马来西亚史4题,世界史2题]5.考试范围主要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大纲编写的初中《历史》第一册至第三册(2008年起出版)教科书,分马来西亚史和世界史两部分。
注:教科书内“历史放大镜”和“历史小词典”,不在乙部B组问答题的考试范围内,而“趣味馆”则不在考试范围内。
6.考试内容马来西亚史部分序 主题 内容1 15至18世纪的马来半岛王国 1.1 马六甲王国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发展。
1.2 葡萄牙与荷兰对马六甲的殖民统治。
1.3 柔佛王国的兴衰(含三角战争)。
1.4 马来社会与文化。
2 英国殖民势力入侵马来半岛 2.1 英国占领槟榔屿的原因和经过。
2.2 英国占领新加坡的原因和经过。
2.3 《英荷条约》和海峡殖民地的发展。
2.4 英国干涉马来各邦内政的原因。
2.5 霹雳拿律战争与《邦咯协定》。
2.6 雪兰莪内战与叶亚来。
2.7 彭亨和森美兰接受参政司。
2.8 马来联邦的组成和发展。
3 英国扩大在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的势力 3.1 马来半岛北部四邦接受英国委派顾问官。
3.2 柔佛港主制度及苏丹阿布·巴卡的自强。
3.3 马来属邦。
3.4 砂拉越白人拉惹及其统治。
3.5 北婆渣打公司及其统治。
- 4 -序 主题 内容4 半岛和北婆罗洲反抗殖民统治的活动 4.1 砂拉越石隆门事件。
4.2 霹雳巴丝沙叻事件。
4.3 北婆末·沙烈抗英事件。
4.4 彭亨反英事件。
4.5 吉兰丹督央谷抗英事件。
4.6 登嘉楼农民运动。
5 英殖民统治下的发展情况5.1 经济发展。
5.2 社会概况。
5.3 教育与文化。
6 日本侵略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 6.1 经过。
6.2 统治政策。
6.3 抗日斗争。
7 紧急状态与马来亚联合邦的独立 7.1 紧急状态。
7.2 马来亚联邦与巫统成立。
7.3 华玲和谈和马来亚联合邦取得独立。
7.4 宪法的重点。
8 马来西亚的成立与发展 8.1 成立经过。
8.2 五一三事件。
8.3 新经济政策。
8.4 我国教育政策与华教发展。
8.5 我国积极参与的国际性组织——东盟。
世界史部分:序 主题 内容1 总论 1.1 历史的概念——定义、基本内容、史料辨别。
1.2 世界四大古文明。
1.3 世界三大宗教——创立、教义和发展。
2 中国古代史 2.1 中国各朝代的顺序。
2.2 周朝封建和宗法制度。
2.3 秦始皇的功绩。
2.4 汉武帝的政绩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2.5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2.6 隋朝的重要建设。
2.7 唐太宗的政绩与东亚的唐化运动。
2.8 宋朝的政治发展及与辽夏金的关系。
2.9 蒙古与元朝。
2.10 明朝专制与郑和下西洋。
2.11 清朝前期的盛世。
2.12 中国文化之代表及特色 —— 学术思想、宗教、文史艺术和科技- 5 -序 主题 内容3 中国近现代史 3.1 鸦片战争。
3.2 洋务运动与变法维新。
3.3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3.4 东南沿海人民移居海外。
3.5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3.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4 南亚及东南亚史 4.1 印尼、缅甸、菲律宾、印支三邦被殖民的经过及主要殖民政策;这几个国家的反殖活动及争取独立的经过;当代的发展。
4.2 暹罗的不同发展。
4.3 印度甘地的不合作运动、独立经过。
5 欧洲古代史 5.1 古希腊城邦政治。
5.2 罗马帝国的兴衰及其法律制度。
5.3 中古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色。
5.4 近代欧洲的兴起 ——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
5.5 欧洲的文化演进特色。
6 欧美近现代史 6.1 英国的政治变革——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责任内阁制。
6.2 启蒙运动。
6.3 美国独立战争。
6.4 法国大革命。
6.5 拿破仑称霸欧洲。
6.6 工业革命——意义、背景、发展及影响。
6.7 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经过及影响。
6.8 俄国革命与苏联的崛起。
6.9 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经过及影响。
6.10 重要国际组织——联合国及欧盟。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