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高新区与中关村区域发展历程差异化分析

合集下载

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目前,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内的产业集群还处在初级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和内在联系有待提高。

本文介绍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殊性,分析了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自主创新产业集群一、引言武汉东湖高新区建立于2002年,目前已发展成为包括光通信产业、移动通信产业、激光产业、半导体产业、消费电子产业、显示产业、生物医药与高科技农业产业、能源环保产业在内的高新产业集群区。

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两型”社会的表率,其发展不但影响到所包含的产业,其辐射效应还影响到其他产业,甚至整个武汉经济的发展。

2010年底,武汉东湖获批成立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始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并期待以此带动两型社会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与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高新技术产业有两个特殊的地方。

首先,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研发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相对传统产业来说更大,因此任何公司想垄断整体技术和资源都是极其困难的。

其次,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专业管理和分工合作,必须有一个整体对产业内外的相关知识、技能和资源进行整合和配置。

由于这两个原因,高新技术产业更加需要集群,也更加易于形成集群。

自主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主要包括创新资源的投入能力,创新载体的建设水平及承载能力,创新环境的保障能力和创新成果的产出能力。

从自主创新对产业集群形成的促进作用上来说,研发效应本身是衡量产业集群能力的一个指标,也就是说,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集群能力之间本身存在着一致性;从产业集群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上说,产业集群能促进和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区域创新环境优化,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的高新技术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园区、创新型园区和世界一流园区。

由一般园区发展到创新型园区,通常要根据园区特点,探索和选择适合园区自身发展的产业组织创新道路,抓特色产业,发展两三个关键专业园。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对武汉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东湖高新区为例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对武汉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东湖高新区为例
通过上述综述可以发现, 已有的有关高新区对 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很少将高新区的要素集聚 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考虑。因此,本文以武汉东 湖高新区为例, 在使用主成份分析法测算 2006-2015 年武汉市经济发展水平、 东湖高新区经 济发展水平、 东湖高新区要素集聚能力和东湖高新 区创新能力四个综合得分的基础上, 通过回归分析 验证东湖高新区的要素集聚能力、 创新能力与高新
2 文献综述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有关产业集群和区域
经济增长的探索较多, 普遍的观点是产业集群成为
52
第4期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对武汉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9 年
地方经济的重要驱动引擎, 对区域经济的增长贡献 较大。同时,高新区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更高级形态的 产业集群, 国家高新区几乎具有产业集群的特征以 及必备的条件。 王缉慈[2]在阐述产业集群与区域经 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认为, 产业集群发挥了区域经 济的整合能力, 增强了区域经济竞争力;CC Fan 和 AJ Scott[3] 在探讨产业集聚与东亚地区欠发达国家的 经济增长关系问题时, 根据统计调查证实了中国的 集聚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相关性, 制造业的空间集 聚和生产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陈盛翔[4]提出 我国高新区正在成为高技术产业集聚区, 在资源和 要素上具有特殊的优势,有助于优化经济环境、加强 企业之间的分工、互动和合作,调整产业结构,加快 产业升级等,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引擎作用。马 有才等[5]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视角,分析了高新技术产 业集群与创新性城市的互动机制。 闫亚恒[6]通过计算 陕西省 20 个发展良好产业的区位熵, 得出陕西在医 药制造、装备制造、能源矿产和农产品制造这四大行 业中形成了产业集群,并进一步分析了这四大产业集 群对陕西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关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草案)》的说明

关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草案)》的说明

关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武汉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0.05.21•【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正文关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草案)》的说明一、立法背景和必要性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为将东湖高新区的发展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武汉市人大于1994年制定并通过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条例》(以下简称《开发区条例》)。

《开发区条例》自颁布以来,在确立东湖高新区的定位、规范和保障东湖高新区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东湖高新区面积不断扩大,产业聚集和创新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据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2009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东湖高新区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继中关村之后中国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由此,东湖高新区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肩负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

批复明确了东湖高新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战略定位;明确了涉及股权激励试点、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世界一流水平新型研究机构、开展政府采购支持自主创新产品、研究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政策等八个方面先行先试的措施;明确了“努力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的演化路径;明确了“将东湖高新区真正建设成特色鲜明、实力雄厚、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学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聚集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成为国家重要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新创业环境一流的现代新区;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的宏伟目标。

为落实国务院批复,全面有序高效地开展示范区的建设,省委、省政府通过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张江vs中关村—— 寻找差距产生的原因

张江vs中关村—— 寻找差距产生的原因

张江vs中关村——寻找差距产生的原因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1年第3期文浚宏无意间浏览网页,看到这样一个帖子,有网友提问,“张江高新区能否超过中关村?”很多网友都进行了跟帖,其中一网友写道,“会,一定会!必然会!!目前上海人才转型,首屈一指的就是张江这块宝地,现在这里正在引进国外先进、成熟的企业。

不久我猜就会变成人才聚集区的,到时候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众多的跟帖让我意识到,原来人们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对创新创业的关注远远超乎了我的意料。

虽然衡量一个高新区发展的优劣并不能仅仅依据引进国外先进企业的多少进行判断,但通过网络上这一题目的发起,我们可以看出,在全国56家国家级高新区中,中关村无疑是个中翘楚,甚至可以说遥遥领先,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望其项背的非张江高新区莫属。

北有中关村,南有张江园,一个大名鼎鼎,一个一夜成名;一个家底丰厚,一个蓄势待发。

经济全球化势如潮涌。

在科技竞争力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今天,人们已经将中关村和张江这两个国内最具实力的高科技园区视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引擎。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虽然张江高新区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毕竟不是龙头老大,我们还是有必要找寻产生差距的原因,从而制定弥补措施,争取实现成为国际一流高新区的目标。

体制机制对比:张江缺乏系统的制度保障在管理理念和体制上,张江高新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是不同之处更大。

相同之处在于,两者均成立了市政府派出机构——管理委员会。

不同之处在于中关村自成立以来始终有《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作为发展的制度性保障,该条例明确规定,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只要法律没有明文禁止的事情即可以做。

现行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于2000年12月8日由北京市人大通过,2009年开始修订,预计2011年通过后实施,将更加开放、更加完备。

而张江高新区一直缺乏一个统一的制度保障,虽然有适用于张江高新区核心园的“张江“十九条”,但许多条文由于受到国家相关规定的约束而很难得到实施,在内容上也缺乏创新性,因此很难适应高新区发展的需要。

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共性机制与差异分析——以国内十家高科技园区为例

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共性机制与差异分析——以国内十家高科技园区为例

收稿日期:2023-08-20作者简介:孙良顺(1986-),男,江苏灌云人,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及区域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黑龙江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3HMSJ0017)。

第56卷 第6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11月 Vol.56 No.6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Nov.2023 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共性机制与差异分析———以国内十家高科技园区为例孙良顺(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 要:深化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是保障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重要前提。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创新主体缺乏、协同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等问题。

本文选取入选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十家试点园区为研究案例,采用扎根理论提炼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经验,研究发现:(1)培育创新联合体是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这需要增强创新主体的多样化和协同度。

(2)通过优化政务环境、要素环境、政策与法治环境以及服务环境等,可以提升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3)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还需要制定战略规划,通过规划产业布局以及建设开放式格局,夯实区域协同创新资源基础。

不同地区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上存在一定差异,各地区在进行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时,应根据资源禀赋状况,在推动主体多样化、要素环境优化以及跨区域协同等方面采取差异化策略。

关键词:协同创新;共性机制;差异;高科技园区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3)06-0078-07 一、引言守正创新是突破发展瓶颈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化探析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化探析

Value Engineering———————————————————————作者简介:徐海燕(1976-),女,安徽安庆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创新;丁洁莹(1981-),女,安徽黄山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创新。

1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总体情况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

1991年国务院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正式授权原国家科委在高新区内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

1996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从高新区内扩展到高新区外,激励了更多的企业走自主创新道路[1]。

2000年、2008年、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配套工作指引先后经历三次重大修订(见表1),总体方向都是更加突出鼓励和强调企业创新。

2016年的修订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新业态等纳入支持的范围,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倾斜支持,适当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认定条件,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历经三十多年,发展迅速。

2015年到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速30.16%,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9.35%。

到2019年,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1.85万家,实现营业收入45万亿元[2]。

规模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型,推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和强大引擎。

2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化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的区域①差异化较为明显。

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在总体规模占比、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经营质态方面都表现较好,而西部和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

2.1总体规模差异化: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总体规模较小从数量和营业收入规模看,东部地区占据较大份额,西部和东北地区份额较小。

2019年,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国的71.48%、65.60%[3];而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分别只有全国的3.69%、3.84%,西部地区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国的9.85%、12.06%(见图1、图2)。

武汉东湖高新科技园区案例分析报告

武汉东湖高新科技园区案例分析报告

武汉东湖高新科技园区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基本概念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指性质和功能相似的一类地域组织,即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一定地域内的相对集中,其任务是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我们把这类科技——工业综合体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

世界各国高新区呈现千姿百态,名称也不尽相同,有的称为科学园、技术园、科技园、研究园、发展园;有的称为工业园、科学工业园、科技工业园、高技术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带;有的称为科学城、技术城、文化学术研究城;有的甚至根据园区的技术开发内容和地理位置特点而称为硅谷、硅山、硅岛、硅廊、硅漠、硅原等等。

2.高新区发展历史美国是高新区的发祥地。

1 951年美国在东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兴建了占地只有5O英亩的斯坦福研究园(S t a n f o r dR e s e a r c h P a r k),开创了世界高新区的先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斯坦福研究园为起点,逐步形成了今日闻名于世的硅谷。

与斯坦福研究园起步发展的同时,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地区从林肯实验中心,沿128号高速公路两侧也出现了几百家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公司。

如今,这一半环形走廊地带已有700家与计算机相关的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计算机基地之一。

到1992年在美国的5O 个州中有42个州建立了科学园、技术园、工业园等258个。

法国:1969年开始在南方城市尼斯附近筹建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经过2O多年的建设,该科学城现己成为重要的国际性高科技中心;1983年法国开始筹建法兰西岛科学城,它是一个典型的科研、教学和高技术产业密集区。

此外,还分别兴建了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布列塔高技术园,以航空航天技术为主的图卢兹科学园,以电子技术、计算机为主的格勒诺布尔(G r e n o b l e)高技术区等各种类型的高新区。

英国:具有几百年学术研究传统的剑桥大学是英国创办高新区的先行者。

中关村40年:历程、经验、挑战与对策

中关村40年:历程、经验、挑战与对策

中关村40年:历程、经验、挑战与对策作者:方兴东杜磊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23期【摘要】站在2020年开启的又一个新年代,需要以新的视野和格局重新审视中关村过去4个年代的发展历程和经验。

作为全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历史虽然纷繁复杂,技术变革、市场崛起、产业发展和政府作用四点相互交错、交相融合,但究其本质,中关村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全球高科技的互动与共振是最基础和最核心的特征。

根据IT技术的发展演进和政策制度的变革突破,结合全球高科技发展演进的周期与规律,中关村的发展先后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集成电路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个人电脑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1.0阶段、21世纪00年代的互联网2.0阶段、21世纪10年代的移动互联阶段和21世纪20年代的智能物联阶段共六个阶段。

文章以产业主航道为切入点,多层次总结和概括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和重要特征,既为学界理解中关村的发展历程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和解释框架,也为中美贸易摩擦下的中国高科技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中关村硅谷高科技园区 IT技术主航道【中图分类号】F49/TP33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0.30.013前言2020年开启了又一个新的年代。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分界点。

此前也有几个标志性时刻,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关村试验区成立30年。

站在科技发展新的历史时刻,我们以中关村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为主线,同时以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发展和政策的扩散和辐射、科技驱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中关村与全球高科技的互动与共振等为三条副线,系统全面地梳理和总结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和经验。

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折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冲击下,中国开启了与世界高技术经济接轨、融合、同步发展的进程。

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生物城”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启示

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生物城”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启示

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生物城”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启示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生物城”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启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

为学习借鉴##发展生物产业的做法经验,近期##市商务局赴##东湖高新区“光谷生物城”专题调研。

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光谷生物城”创新基地和产业基地,调研了光谷新药孵化公共服务平台,参观了辉瑞中国研发中心、##生物技术研究院、风险投资基金联盟,以及深圳华大基因、人福药业、药明康德投资1亿美元的研发大楼等项目。

调研组认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载体建设、招商引资、功能平台、政策优惠等方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其加速崛起、爆发式增长态势已成,生物产业发展引领者的姿态初现,中西部最大的生物产业增长极冉冉升起。

一、##东湖高新区及“光谷生物城”基本情况##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1991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建立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中国光谷”正式亮相,自此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支点:光谷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二,全国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50%;光电器件和激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40%,国际市场占有率近10%,其目标是成为全国光通信设备、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世界光纤光缆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

2007年6月东湖高新区被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9年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的区域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综合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底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继中关村科技园之后全国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

一个高新区同时承担三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在全国是屈指可数的。

凭借光电子产业的巨大成功,东湖高新区又在新能源、装备制造、消费电子、生物产业相继开拓,目前呈现“五大产业”竞相发展的局面,2009年完成业务总收入2215亿元人民币,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完成734.4亿元,新能源200亿元,环保150亿元,消费电子业101.2亿元,生物产业201.5亿元。

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现状分析

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现状分析

O(Opportunities)VS T(Threats)
国家战略之机遇
针对突出的区域不平衡、产业 不协调、经济发展不可持续问 题,国家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一 系列的国家战略,东湖高新的 二次创业则成为这些战略和政 策的重要聚集地之一,在二次 创业中的股权激励、科技金融 改革、财税改革、人才引进等 多个方面有了更大更自主的权 利
国家战略之挑战
挑战则源于国家对东湖高 新的二次创业赋予的更高 的示范要求。
O(Opportunities)VS T(Threats)
产业转移之机遇
东部发达地区经过长期经济高 速发展,发展成本逐渐提高,面 临着巨大的产业升级压力,中 西部地区以相对低廉的投资成 本和投资环境,必将吸引大量 的沿海产业转移,东湖高新区 以优良的交通区位条件也将在 二次创业中受益,
产业结构--产业园区分布图
三、光谷目标
①在光电子、生物、地 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等 领域形成若干个拥有技术 主导权的特色产业集群
②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 制机制体系和环境
③到2020年,东湖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 区将实现企业总收 入30000亿元
④成为世界一 流的高科技园 区,享誉世界 的 “光谷”
A(achievement)VSW(Weaknesses)
R&D投入规模较大; 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投入R&D 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地区经济贡献能力强, 创新资源投入力度强, 投入活动类型比例不合理,对作 资源整合能力弱 出口创汇能力弱 为原始创新源泉的基础研究投入 过少。 虽然光谷“131”产 虽然武汉首闯体制樊篱, 业发展态势良好,企 出台了“黄金十条”, 优势产业特色强, 业的空间集聚不是以 成就 激发了教师和科研人员 科技产出能力强,科 集群化发展能力弱 其内在的机制和产业 的创业梦想,但终究是 VS 技成果转化能力弱 的关联为基础,较难形 “戴着脚镣的舞蹈”未 问题 成产业集群优势,扩展 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成 国际市场。 果转化的核心问题:成 自主创新示范基础强, 果处置权和收益权 相关政策、条例制定相对完善, 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弱 宜粗不宜细的思想在开发 具体内容指向较为模糊 区刚刚建立之时十分必要, 但目前,这一立法思想已 显得不合时宜,内容过粗, 不利于各个利益相关单位 协调矛盾,不利于开发区 长远发展。

中国科技产业的区域发展差异

中国科技产业的区域发展差异

中国科技产业的区域发展差异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与进展,不仅在国内市场上蓬勃发展,还走出国门,屡获国际认可。

然而,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但其区域发展差异仍然非常明显。

本文将对中国科技产业的区域发展差异进行探讨,并分析影响这些差异的原因。

一、东部地区的领先地位中国东部地区一直以来都是科技产业的主要发展区域,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以及珠三角地区(包括广东、深圳、香港)。

这些地区拥有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高等教育资源和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企业和人才聚集于此。

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科技产业的创新能力较高,成为中国科技产业的龙头地区。

二、中部地区的崛起在过去几年中,中国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等)的科技产业也逐渐崛起。

中部地区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政府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也给予了支持。

例如,武汉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湖南省也在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科技产业的区域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西部地区的落后状况相比之下,中国西部地区的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的交通不便、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以及科研投入有限等因素所导致的。

虽然西部地区在一些特定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如新能源开发和生物医药等,但整体上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差距。

四、原因分析1. 地理位置的影响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也会对科技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东部地区靠近沿海,与国际交流更加便利,也更容易吸引外资和人才。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相对不便,这就限制了科技产业的发展。

2. 投入不平衡东部地区由于发展较早,政府和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较多,包括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等,使得这些地区在科技产业上占有较大的优势。

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政府和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稍显不足,导致科技产业发展滞后。

2023关于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3关于可行性研究报告

2023关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公文写作、报告体会、演讲致辞、党团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report experience, speeche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document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collectio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2023关于可行性研究报告2023关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精选6篇)2023关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篇1(一)项目背景1 项目名称:“联想高科•经典都市”居住小区2 承办单位概况:“世纪地产”是武汉专业的房地产项目开发公司。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路径研究硅谷、新竹、中关村之比较

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路径研究硅谷、新竹、中关村之比较

一、引言
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关村 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其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循环机制建设备受。然而, 相比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如硅谷,中关村在人才循环机制建设方面仍存在一 定差距。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关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循环机制的建设路径,并通 过与硅谷的比较,为中关村人才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3、人才留存方面:硅谷以其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开放的创新文化吸引了大量 高端人才长期居住。相比之下,中关村在人才留存方面还需提高生活环境和文化 氛围的吸引力。
4、融资环境方面:硅谷拥有完善的融资环境,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了充足 的资金支持。而中关村的融资环境相对单一,企业融资难度较大。
针对以上差异,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人才引进力度:中关村应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交流与合作, 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创业。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投入,提 高对人才的吸引力。
2、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关村应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人才培 养质量。此外,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和创新创业平台,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 发展空间和机会。
2、创新主体:硅谷的创新主体以企业为主导,大学和科研机构、风险投资 机构等多元化参与;新竹以政府和大型企业为主导;中关村则以企业、大学和科 研机构为主导。
3、发展模式:硅谷形成了自由放任式的创新模式,新竹则倾向于计划经济 式的创新模式,中关村则注重市场需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创新模式。
五、结论
通过对硅谷、新竹、中关村区域创新系统演化路径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以 下结论:
1、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路径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 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创新模式。
2、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演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政府的干预程度和创新 系统的绩效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东湖高新区与中关村区域发展历程差异化分析

东湖高新区与中关村区域发展历程差异化分析

东湖高新区与中关村区域发展历程差异化分析【摘要】科技园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中关村和东湖高新区区域在不同阶段发展程度不同,区域影响力不同。

本文通过对比两个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分析了促成科技园区形成、发展以及妨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指出人才、区域品牌、市场机制和政府管理对园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东湖高新区;中关村;发展历程;差异;启示前言同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在产业技术进步的智能密集度、产业创新能力、企业平均规模等方面与中关村相差并不远,但在园区品牌影响力、产业结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出口创汇/技工贸收入)、孵化器、辐射和带动范围乃至整体的经济实力等方面,前者远远落后于后者。

导致落后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二者20多年来的区域发展历程不同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

一、东湖高新区与中关村发展演变模式分析1、上世纪创立时期:1980年——1988年4月20世纪80年代初,武汉东湖地区密布着20多所高等院校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研机构,有正、副教授3000人,中级以上科技人员近万人;有300多个科研、设计单位和一大批工厂企业,学科齐全,人才集中。

经专家提议,武汉市政府于1984年成立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筹建小组,1985年成立规划办公室。

规划办公室首先从项目入手,加强东湖地区各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出现了一些产学研经营联合体,使这里的智力技术优势开始发挥作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980年10月23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在两次考察美国硅谷后,与6名科技人员一起,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成立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拉开了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序幕。

1984年前后,中关村地区一批“下海”经商的科技人员,通过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方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

到1987年,以“两通两海”为代表的近百家科技企业聚集的中关村地区被称为“电子一条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湖高新区与中关村区域发展历程差异化分析【摘要】科技园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中关村和东湖高新区区域在不同阶段发展程度不同,区域影响力不同。

本文通过对比两个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分析了促成科技园区形成、发展以及妨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指出人才、区域品牌、市场机制和政府管理对园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东湖高新区;中关村;发展历程;差异;启示前言同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在产业技术进步的智能密集度、产业创新能力、企业平均规模等方面与中关村相差并不远,但在园区品牌影响力、产业结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出口创汇/技工贸收入)、孵化器、辐射和带动范围乃至整体的经济实力等方面,前者远远落后于后者。

导致落后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二者20多年来的区域发展历程不同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

一、东湖高新区与中关村发展演变模式分析1、上世纪创立时期:1980年——1988年4月20世纪80年代初,武汉东湖地区密布着20多所高等院校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研机构,有正、副教授3000人,中级以上科技人员近万人;有300多个科研、设计单位和一大批工厂企业,学科齐全,人才集中。

经专家提议,武汉市政府于1984年成立东湖技术密集经济小区筹建小组,1985年成立规划办公室。

规划办公室首先从项目入手,加强东湖地区各单位之间的横向联系,出现了一些产学研经营联合体,使这里的智力技术优势开始发挥作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980年10月23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在两次考察美国硅谷后,与6名科技人员一起,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成立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拉开了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序幕。

1984年前后,中关村地区一批“下海”经商的科技人员,通过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方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

到1987年,以“两通两海”为代表的近百家科技企业聚集的中关村地区被称为“电子一条街”。

2、平稳发展时期:1988年5月——1998年1988年6月,武汉市政府成立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办公室,对开发区进行管理、规划和协调各方,负责实施市政府为开发区制定的各项政策。

1991年6月,国务院批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赋予开发区相当于沿海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武汉市根据国务院文件,制定了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财政、金融、外经外贸外事、劳动人事、发展内联、科技工业园建设、开发区管理体制等9个配套性政策文件,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始确立,政策环境大为改善,提高了“大院”“大所”和大中型企业参与开发区建设的积极性。

大专院校和“大院”“大所”进入开发区开办高新技术企业是对传统的教学和科研指导思想的重大突破,而大中型企业进入开发区则为企业机制转换开辟了途径。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并规定,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政策区范围;20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

1994年4月,丰台园、昌平园纳入实验区政策区范围。

3、飞跃发展时期:1999年——2008年2000年3月,许其贞等政协委员提出依托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国光谷”,引起各方高度重视;3月21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领导小组会议决定依托东湖开发区建设“中国光谷”;4月7日,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式决定举全省之力建设“武汉·中国光谷”,5月8日召开“武汉·中国光谷”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国家信息产业部于6月21日正式函复,支持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建设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武汉·中国光谷”的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当年得以制定。

1999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区域再次调整,形成“一区五园”的空间格局。

1999年6月,国务院同意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划;8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2006年1月17日,国家发改委公告第五批通过审批的20家国家级开发区。

根据该公告,调整后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总面积为23252.29公顷,形成“一区十园”的空间格局。

4、新的发展时期:2009年——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发布,明确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新定位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

2009年12月8日,国务院正式下发批复文件,批准武汉东湖开发区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批复文件同时指出,同意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适用《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中确定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有关政策措施。

东湖高新区与中关村站在了同一政策起跑线上,两个园区都致力于以国际视野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由此可知,东湖高新区采取的是一种以政府规划为主导,以学者的专业意见为推动力,以企业为园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中关村走的是一条以学者创业为主导,以政府支持为推动力,以企业为园区主体的自下而上的发展道路。

二、两个区域发展历程的差异从对发展历史的梳理可以看到,东湖高新区和中关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不同点如下:1、启动方式不同。

东湖高新区的启动是学者根据区域特点所规划、设想,并通过向政府提议的方式驱动的,是一个自觉的过程;而中关村是由学者直接自主创业驱动的,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2、区域发展速度不同。

从“电子一条街”开始,中关村即确立了以电子信息及其相关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方向,迅速形成了区域品牌,诞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和企业家,发展迅猛;而东湖高新区刚开始发展速度较慢,直至获批建设“中国光谷”,才确立了以光电子技术及相关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向,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截止2010年,中关村的企业总收入达到1.59万亿元,而东湖高新区的企业总收入仅为2926亿元;中关村的产业技术联盟约70家,东湖高新区才20家左右,差距明显。

3、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企业性质不同。

民营科技企业是中关村的主体企业,引领着中关村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对产业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企业类型,是区域经济中的主流经济。

迄今为止,中关村的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第三代。

东湖高新区的主体企业则具有浓厚的国有色彩,从武汉邮科院改制而来的烽火集团、华中科技大学校办企业华工科技、中冶南方、长飞等企业要么是事业单位改制而来,要么是国有企业,它们的集合构成了东湖高新区企业集群的主体部分。

三、发展差异原因分析从以上对东湖高新区和中关村两个高科技园区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两个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决定园区形成的驱动力类型不同。

在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诞生在先,试验区办公室设立在后。

因此,中关村园区的形成是由市场驱动,是市场决定型。

而东湖高新区是由政府驱动,属于政府决定型。

2、园区品牌的创建时间不同。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关村园区发端伊始,先行者陈春先就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中关村地区随即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集中产业焦点,快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品牌。

而东湖高新区在发展初期没有找到明确的发展方向,直到2000年提出和抢先建设“中国光谷”,才终于确立了区域品牌,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3、园区发展过程中获得中央政府支持的时间不同。

1980年——1984年,由于“中国硅谷”和“先进技术服务部”事件在中科院引发争论,中央政治局领导做了明确批复,肯定“陈春先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大大推进了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1988年5月,中央政府批准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出台,中关村因此开始享有一系列优惠政策。

而东湖高新区在成立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湖北省和武汉市地方政府通过地方政策进行管理,而地方政策能给予的优惠和激励幅度相对有限。

直到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高新区才真正和中关村站在政策的同一起点线上。

两个区域都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才实现了体制上的突破。

四、中关村和东湖高新区区域发展的差异化带给我们的启示1、科技园区应当是人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舞台。

人才是高科技园区最宝贵的财富。

这里所说的人才包括三类:一是技术类人才,拥有技术创新能力,其技术和产品能够形成专利和技术标准,从而转化为企业征战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管理类人才,拥有管理创新能力,能够把潜在的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

三是思想类人才,拥有思维创新能力,勇于打破常规进行思考,能引领一个企业、一个地区超越常规发展。

科技园区应当为人才提供充分表达创新性思维、实验创新性技术、开创创新性企业的环境。

园区大学和科研院所资源对外实现市场化开放,深化教师管理制度、科研成功管理制度等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激活区域创新能力。

2、科技园区的建设应当瞄准国际前沿。

中关村的发端得益于美国硅谷科技转化为产品的状况及硅谷苹果公司的创业传奇对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的启示,而在其第二代,尤其是第三代企业家当中,有很多拥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的视野开阔,熟悉技术和资本的对接过程,对企业采取现代管理方法,不仅成功地创办了自己的事业,也推动了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

与国际接轨,是知识和技术的接轨,同时也是思想意识的接轨,是同发达的市场经济接轨,最终目标是站在国际前列。

3、科技园区要重视市场机制和政府支持的双重作用。

市场激励机制能把创新往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的方向引导。

实验室的技术也只有通过企业走向市场,才能创造出经济效益,实现其价值。

长久以来,相对于由政府主导的科技创新项目而言,对投资回报要求较高的私募基金、投资公司推出的研发项目更易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后者没有压力去了解市场需要、了解未来客户的需要,不是为市场需要而研发,或研发出来之后缺乏及时推向市场的动力。

要使园区企业的创新行为多受市场机制调节,少受行政手段干扰。

无论在发达的英美科技园区,还是在我国发展最成功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市场机制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公司企业、科研机构自主联合,进行各种研发活动,政府则始终扮演服务者的角色,为其提供完善的制度和行政服务。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对园区的管理需采取以市场决定为主要趋向,辅之以政府决定的融合型管理体制,政府的服务要精简高效,营造宽松的、有利于人才自主发挥作用、企业顺利成长的园区行政环境。

中关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充分利用了中央在京的科技资源和中央给予北京市的政策资源,而东湖高新区发展历程中的两次飞跃,也是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项目支持、政策优惠和产业规划布点带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