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演示教学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5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二) 经济诱因 盈利是媒介产业发展的动力,媒介融合促进了传媒产 业效益的提高。 媒介 融合有赖于以下经济规律的刺 激。
(三) 市场诱因 受众已经习惯了多媒 体时代大量信息集成、具有交 互性和实时性的媒介产品,单一媒介的信息表现已 经 不能满足需求。
• 2010 年 1 月,国务院《 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 方 案的通知》 和 2010 年 6 月《 关于印发三网融合 试点方案的通知》 ,将推进三网融 合作为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和培育战略性 新兴产 业的重要任务。
第五章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第一节 新媒体带来传媒格局变革
新媒体产业的异军突起打破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 垄断上百年的媒介格 局。 一方面,新媒体产业加剧了 市场竞争,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越来越狭窄,另 一方面, 新媒体产业逼迫传统媒体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利用与 融合,单一的传统 媒体将无法生存。 更为深刻的是,新 媒体产业改变了传统受众的阅读习惯,将消 费者由“受 众”转变为“用户冶,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游戏规则”。 新媒体成为传 媒业的核心,已是大势所趋。
(二) 适应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 1. 品牌精确定位 2. 筛分用户群 3. 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新媒介形态,转型 “网络平台” 4. 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根据用户反馈,定制内容
(三) 创新盈利模式
三、 受众阅读习惯与媒介接触方式转变
新媒体把传统的“ 受众”改造成了“ 用户” ,也重塑 了大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 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 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随时随地登入互联网进行 阅读已经逐渐普及。 用户已经习惯使用方便、快捷、 易于获取内容的移动终端获 取信息。 受众不再经常 看报、看电视,而是手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阅读新 媒体 上生产的内容。 作为媒体形态,传统媒体优势在 逐步式微,这对传统媒体形态来 说是致命的。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10互联网与社会思潮
四、 民粹主义思潮
•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发端于 19 世纪后期。 民粹主义的源头主要有 两个方面:
一是 19 世纪末美国人民党反对垄断资本的激进运动, 二是 19 世纪下 半叶俄国农奴改造运动中民粹派知识
分子鼓动农民革命的风潮。
• 当代中国民粹主义思潮的主要特征是草根性、非理 性和 抗争性,具体话语表达和行为则主要表现在仇官、 仇警、仇富三个方面。
• 民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一部分群众的情绪、 意愿,应引起重视,但 其中的一些极端表达,也需要正 确引导。
五、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 文化保守主义,又称新保守主义、文化守成主义,兴起 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主 要表现为对儒学文化传统的 重视与认同,是对自“ 五四”以来中国主流知识分子 中激进的反传统主义的反向运动。
• 网络社会思潮是现实社 会思潮的延伸,与现实问题联 系相当紧密,它反映和表达的依然是现实世界的不同 意见、态度和倾向,以及话语和利益诉求。
二、 网络社会思潮的内涵与特点
网络社会思潮的主体是分散的、不确定的网民,并且以 “ 草根”中青年群体为主,网络社会思潮主要体现的是 中青年网民的群体意识。 网络社会思潮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者趋于多元化、大众化。 •其次,互联网扩充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 式,社会思潮的生成、传播更为便捷、迅速,互动性强, 思想共享的可能性得以提高。 •网络技术的便捷使得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极为迅 速, 但虚拟空间和现实场域的相互结合又增加了对其把握 的难度。
• “ 百家争鸣”的多种社会思潮代表了一定时期的社会意 识和社会心理,反映出社会的包容与开放,是经济社会良 性发展、思想文化繁荣的标志。
二、 网络社会思潮支撑着大众政治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01
03
05
02
04
06
相对论
凡数字论
互联论
媒体定义回归论
规模论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的定义
□相对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新”的就 是新媒体, 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 □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 形态即是新媒体。 □ 互联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 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 媒体定义回归论:因为媒体应该是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 所以新媒体应该定义为新的大众传播机构。 □ 规模论:当新的传播形态达到大众传播的规模,即是新媒体。 □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新媒体定义有广义上的、狭义上的,应 该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定义……一言难尽,目前很难给新媒体下确 切的定义,需系统研究。
0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展 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难以取代,新媒体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内容优势、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是传统媒体受大众青睐的原因。一些新的媒介形式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
能提升品牌形象的数字媒体广告 微博
广告主认同新媒体对提升品牌形象的效果
新媒体为何发展迅猛?
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迅速发展
新媒体为何发展迅猛?
党政重视支持
资本市场准备
技术与市场发育
新媒体发展
十一五发展规划
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的宏观环境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作为学院平台课,面向新闻传播学院所有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在大一上学期。
本门课程的开设旨在让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互联网原住民”不再简单是网络的使用者,而能够从理论层面认知、深化对网络与新媒体环境的认知与了解。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与新媒体理论知识、理解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规律,了解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践活动,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现象,树立起相对完整的体系化的互联网意识和理念,从而为以后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常识基础。
主要内容包含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环境,例如媒介融合;身处当前媒介环境中的各个主体,例如受众的变化、媒介扮演角色的变化;互联网环境下一些重要的新闻现象及新闻概念,例如后真相时代、新闻舆论、意见领袖、依法制网、新型主流媒体等。
以小见大,从互联网对新闻媒介的影响为切入口,讨论网络与新媒体给政治、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新闻业带来的变化、冲击、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做为概论课程,涵盖内容较为广泛,课程中内容的思政元素也较为丰富,在不同章节均围绕主要内容渗透不同的思政元素,例如:1.在绪论部分需要涉及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讨论中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所以新闻的客观从认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客观和事实是新闻的道路,但不是最终目的。
对于民主社会来讲,需要事实但更需要信任、对话、共识和公民的积极参与。
没有事实、没有立场、没有信任、没有语境为事实附于意义,则无非是海量的碎片,一地鸡毛。
正如亚历克斯·琼斯所说,“新闻真正的危机,不是倾向性,而是下降的品质,失去了道德感召、价值和使命感。
”同时,也需要要学生意识到,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发,真实报道是一个过程,在海量信息和碎片化信息的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学生需要培养连续关注事件发展、逐渐接近和了解事件真相的意识和习惯。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0绪论
一、 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四、 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 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 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 争夺传播主导权关系到国家的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 全,关系到政策的制定 和推行。
• 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很强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如何运 用可操作的、能够被 用于解释日常生活具体问题的 “ 解释框架” ,对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进行 有 效的“再编码”。
• 第四次传播革命首先打破的是传统大众媒体对信息源 的掌控。
• 互联网赋予了信源蜂窝式增长的可能,5. 64 亿中国网 民每个人手里都有信息。
• 一部联网的手机 可以让你走遍世界,公民知情权在互 联网传播革命中得到了回归。
一、 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 中国的新意见领袖阶层,主要由活跃的思想精英、作家、 艺术家和草根领袖 几部分组成。
• 国家封锁信息、全面管控言论表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 复返。 井喷式的信息 增长,使国家在“ 信息权力冶 上 逐渐式微,也预示着拥有注意力资源的公民在“ 信 息 权力冶上逐渐强势。
• 国家、政府在各 个方面重视舆论压力、改进管理模式。
第三节 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冶,是第四次传 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一、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杂糅下的互联网技术 二、 互联网技术下的全球化与个人化 三、 中国媒体的涅槃与新生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1983年,TCP/IP协议成为美国互联网的标准通 信协议(即从主机到主机的传输控制协定TCP和网络之间的协定IP)。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1995年至2019年全球网民数量统计
第二次飞跃: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进入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商业化实用服务 阶段,迅速走向世界。
第三,数字化技术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为特征的新 媒体基于互联网平台,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形成 巨大无比的数据库,几乎可以无限量地储存和传播信息并进行高效信息 管理。
2、交互性
2、交互性
案例:2017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军装照》
传播效果 7月30日24时,突破6000万 7月31日10时,突破1亿 7月31日17时,突破2亿 8月1日13时,突破5亿 8月1日24时,达7.31亿
8月1日当天累计浏览次 数高达3.94亿。截至8月7日, “军装照”H5的浏览次数累 计10.08亿,独立访客累计 1.56亿,一分钟访问人数峰 值高达41万。
2、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的信息采集、制作与传播
愈发便捷,运用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 等新媒体,每一个“受众”都能变成“传播者”,每 一个人都可以检索、接收、发布、回复、评论各种 信息,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随时能够进行双向 实时的交流。 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传播的方向上,还 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的信息控制力的 变化,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
20世纪 80年代
语音
AMIS/T ACS
20世纪 90年代200源自年以后语音和文 本数据服务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4从受众到用户
三、 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内容
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又称作 User Created Content, UCC) ,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 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内容,是 Web2. 0 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 1. 以网络出版为前提。 2. 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3. 非专业人员或权威组织创作。 UGC 的良性发展不应由外界干预主 导,而是依赖于用户加 强自律,可行的做法包括:尊重其他用户生产的内容;对于 事 件型的信息避免加入主观感情;避免人身攻击;引用数据、资 料时注明参考来 源;创造有价值的内容。
众化的发展。
二、 小众化的消极面向
1. “信息茧房”的扩张 群体极化现象并非当下社会所独 有,而是存在于人类发展的
整个历史进程之中,但互联网空间与高速发展的信息 技 术,为信息茧房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条件, 使得这一现象可能更加普通、表现得更为显著。 2. 社会黏性的丧失 网络上选择信息的高自由度使人们很容易形成群己之分,使 个体脱离社会共同体的发 展轨道,减少社会经验的分享。 当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缺乏黏性,离散成单一的力量,无 疑将会极大地弱化群体的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 伴随着大众传媒业乃至文化工业的兴盛,以及传播学 在美 国的学科化和建制化,“受众冶概念在20世纪的 下半叶开始流行起来。
• 受众的全部差异,理论和现实之间仍存在着相当的距 离。
• “用户”的概念被引入传播学领域是在计算机和数 字媒体日益扮演重要角 色之后。
一、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互联网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要看、要读、 要写的 信息。 这种选择,既包括对信息内容 的选择,也包括对信息的接收形式、接收时 间、 接收顺序的选择。 用户主动获取信息的渠道 多种多样,下面仅以搜索引擎和协同过滤为例 进行说明
《新媒体概论》教学课件(全)(17)(2024)
Chapter
2024/1/29
15
用户画像构建与数据分析方法
用户画像构建
通过收集用户的基本信息、行为 数据、兴趣偏好等多维度数据, 形成全面、立体的用户画像。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机器 学习等技术手段,对海量用户数 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挖掘用户潜 在需求和行为模式。
数据可视化
将复杂的数据通过图表、图像等 形式展现出来,提高数据的可读 性和易理解性,帮助运营人员更 好地了解用户。
、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国际法规
国际互联网治理的相关法规,如《世界人权宣言》、《国际电信联盟章程》等,对新媒 体的跨国传播、信息自由流通等有所规定。
2024/1/29
法规实施
各国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对新媒体进行监管,确保法规的执行,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 安全。
24
信息传播伦理原则探讨
信息真实性
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应遵循真实、准确、完整的 原则,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
算法推荐与个性化分发
3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新媒体平台能够实 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和分发,提高内容传播的效 率和精准度。
2024/1/29
12
社交媒体在内容传播中作用
2024/1/29
社交媒体作为传播渠道
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成为新媒 体内容传播的重要渠道。
社交互动与口碑传播
直播互动与内容创新
直播作为一种实时互动的内容形态,为新媒体内容生产与 传播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直播互动、直播带货等创新模式 不断涌现。
内容形态融合与跨界合作
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形态之间的融合,以及与音乐、游戏 、电商等领域的跨界合作,为新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带来 了更多的创新和变革。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
一、信息传播的通道
3.搜索引擎(Search Engine) 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 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的相 关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包括全文索引、目录索引、元搜索引擎、垂直 搜索引擎、集合式搜索引擎、门户搜索引擎与免费链接列表等。
4.社交网络(SNS) 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 即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 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 社交媒体近年来发展迅速,呈现社交 细分的迹象,如大众社交(微博)、 私密社交(Meyo)和专业社交 (LinkIn)等。
四、娱乐新天地
1.对等网络下载(P2P) 对等网络也称对等连接,是一种新的通信模式,每个参与者具有同等的能力, 可以发起一个通信会话。由于速度快,它已成为下载娱乐内容如电视剧、电 影和音乐等的重要方式。
四、娱乐新天地
2.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 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的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 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
四、娱乐新天地
3.视频分享 视频分享网站是指在完善的技术平台支持 下,让互联网用户在线流畅发布、浏览和 分享视频作品,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 视频分享网站。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
互联网的互动性、即时性成就了其作为人际交往的新平台。
1.电子邮件(E-mail) 在全球范围内,现在有超过60亿个电子邮件帐户。 平均而言,全球人类每小时发送的非垃圾邮件数 量超过30亿封。 据麦肯锡表示,一般工作人员每周花13个小时阅 读和回复电子邮件。有些人认为电子邮件的主导 作用将会消失,有很多替代品出现,包括社交媒 体,消息应用程序和无数其他在线通信工具。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8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 社会转型在推动社会结构分化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成员 的阶层意识分化。
• 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在现实社会中缺乏表达渠道,网络就 成为汇聚舆论和反映民意的平台,因此,互联网成为了折射 转型时期社会变迁的 舆论镜像。
由于互联网技术形态和普及程度的限制,当时的网络舆 论对社会的渗透程度有限,只有当涉及国家主权的重 大事件发生时,网络舆论才会进入社会公众的 视野。
二、 网络舆论的成长期(2003—2008)
2003 年,是中国接入互联网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的孙志刚事件、哈尔 滨宝 马撞人事件等在网上引发了巨大民意声浪,在我国网络舆论发展的 历史坐标上 留下了清晰印记。 自 2003 年出现 12 起网络舆论事件以来, 互联网激发出巨大 的社会能量,事件数量逐年增加、爆发力度越来越强。
• 2003 年,是中国接入互联网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的孙志 刚事件、哈尔滨宝 马撞人事件等在网上引发了巨大民意 声浪,在我国网络舆论发展的历史坐标上留下了清晰印记。 自 2003 年出现 12 起网络舆论事件以来,互联网激发出 巨大 的社会能量,事件数量逐年增加、爆发力度越来越强。
• 2007 年,依托 Web2. 0 技术浪潮,新闻跟帖、聚合新闻、 聊天室、社区论坛、即 时通讯等主流技术形态的升级,使 互联网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力媒介。
•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普通民众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 方式实现对线下事件的同步现 场报道,高交换率和强扩 散性进一步加速舆论风暴的形成。
• 2007 年前后,新意见阶层崛起,普通网民 在更大范围内自 主地问政问责。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演示教学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演示教学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4个*5分简答,4个*5分论述2个*15分分析应用,材料做题,2个*15分第一章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p2)答:第四次传播革命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过“自我赋权”落到实处。
互联网赋予公民以传播权力,实现传播的权利向传播权力的转移,这是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内涵。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2.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p4)答:“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是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
“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①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②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③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3.新传播革命带来的挑战(p7)答:①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由报纸、广播、电视引领百年的传媒业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型。
②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就传播媒介构建的舆论场来看,中国正从曾经的传统媒体一元空间、固定渠道的单向传播,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重话语空间并存、复杂多向的传播格局。
③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多元思潮的泛滥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造成当前“噪声四起”的局面,也使得政府的执政环境复杂化。
④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第二章1.新媒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p17)答: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基本特征:①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②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③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2.新技术的发展趋势(p27)答:①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也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8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现出高度类型化的特点。
七、 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 从舆论爆发到发酵,再到形成更大规模 舆论风暴的过程中, 出现了公众诉求点的转移,在原来的事件之外,出现新的诉 求目标,推动事件快速升级。
• 舆论环境的不确定性已构成政府执政的一个基本场景,正 是网民与网络管理应对体系的互动、网民与社会结构的 相互作用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演变和消散。
第八章 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第一节 互联网:新的舆论场
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巨变,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意识的悄 然变化,互联网在 中国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舆论的嬗变及 其在网络空间的呈现。 从 20 世纪 90 年代 末汹涌的 民族主义,到 21 世纪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催生新自由主 义,及至当下多 元社会思潮进入网络话语空间,互联网 作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场折射出社会意识 的变动不居。
• 互联网 成为了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意见表达渠道,通过 网络表达意见已成为一种最广泛 且最触手可及的政 治参与形式。
二、 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
网络传播赋予公众更多的能动性,并使公众之间呈现出更为 显著的互动性特征。 •门户网站 •论坛 •Web2.0 •微博 •微信
三、 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
• 以厦门的 PX 项目事件、陕西的“周老 虎冶事件、重庆 “最牛钉子户冶事件和山西“黑砖窑冶事件等四大事件 为标志的公 共事件形成强烈的社会舆论,推动了相关社会 问题的解决,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 也逐步扩大到政治领域, 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网络舆论的爆发期(2009—2013)
• 2009 年开始,网络舆论事件数量每年都在 200 个以上,其 中包括网民对 政府失职渎职行为的问责,对违法乱纪官 员的监督鞭挞,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声 援,对公权力阳光下 运行的期盼和对社会道德滑坡的疾呼。
第一章 网络与新媒体 绪论 PPT课件
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
O 第一次传播革命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O 第二次传播革命是印刷术发明 O 第三次传播革命是电报发明 O 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
的新媒体勃兴
自媒体与大众媒体
O 自媒体(外文名: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 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 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 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 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 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 信、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问题考虑
O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
O 施舍问题、儿童隐私、DNA比对、儿童伤害
O 免费午餐
O 从民间行动到国家政策,以“免费午餐”为 镜,也是一个重新审视中国式慈善的时刻。
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O 躲猫猫事件
O 2009年2月,李荞明在云南晋宁县公安局看 守所内死亡,警察称其与狱友玩“躲猫猫” 时撞到墙壁受重伤。后经查实系被牢头狱霸 打死。
博客/个人空间
O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网 民数量为4.01亿,较上年底增长2839万。网 民中博客和个人空间的使用率为68.0%,较 上年底上升了1.9个百分点。
微博
O 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 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216万,增长 7.2%。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较 上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
博客与微博
O 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 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 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许多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 提供评论或新闻,其他则被作为比较个人的日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7互联网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之,网络的兴起为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让协商民主从 理想成为现实提供 了可能。
三、 网络与表达权
• 网络民意表达权是公民利益表达权在信息技术时代的 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完善网络民意表达权能够促进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 推动政府改进工作。
• 在利益主体和利益结构深刻变化的现实社会环境中,网 络民意表达对社会情绪、民众心理具有调节功能,使不 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网络这一特定 的表达平台 和渠道反映到决策层。
•有 虚拟性和平等性作为前提的保障,网民就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各抒己见,提供信息、发表评论、建言献策。
•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设施的完善实现亿万网民与政府官员
的 对话,下情上传、上情下达,及时高效,促进了官民关系的和 谐。
第三节 网络与协商民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 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元利益格局已经 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都需要 在政治上有所表达。利用 网络来实施协商民主,是协商民主崭新的形式,而协商 民主通过网络的实践可能最终达成共识。
我国网络问政的特点包含环境的虚拟性、主体的平等性、内 容的丰富性、形式的互动性和途径的便捷性等。
•虚拟性与现实性相对应,现实世界中事件的发生依赖特定的
时间、空间要素,涉 及特定的可以确定的人群,虚拟世界打破 了现实世界环境条件对事件的束缚。
•问政主体的平等性贯穿于网络问政的各环节,从信息的发布
到互动回应,从事件的办理 再到问题的反馈,问政主体都可以 平等地参与其中。
一、 网络与知情权
• 网络的兴起与普及有助于实现信息的对称性和真实 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 在互联网中, 用户享有前所未有的参与度, 媒体和用户形成 充分的双向交流。
2. 互联网小众传播的特点( P70)
答:①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的细分; 并提供符合特定需求的信息和服务。
小众化传播不再追求与广种薄收,
而是着眼于特定群体
②用户的主动性增强; 传统媒体的用户在接受信息的时间、 众化传播便于用户突破时空束缚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③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多元思潮的泛滥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造成当前“噪声四起”的局面,也使得政府的执政环境复杂化。
④全新执政环境, 争夺传播主导权; 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 处在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就是政府
第二章
1. 新媒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p17) 答: 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 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基本特征:①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③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2. 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p27 )
答:①数据化: 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也是新媒体的 显著技术特征。
②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 web1.0 到 web3.0 ;具有更多空间、更强安全的下一代互 联网,将不断满足人类对互联网的各方面需求。
可以发起
一个通信会话。由于速度快,它已成为下载娱乐内容如电视剧、电影和音乐等的重要方式。
4. 互联网的基本功能 6 个 ( P32) 答:信息传播;知识传播;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商务推广;观念争议
第四章
1. 从受众到用户带来了新闻传播哪些变化?( 5 个 P57)
答: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进入数字化时代后,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体对信息源的 掌控,互联网用户拥有了获取信息的主动权。
答:① UGC 新闻模式,指受众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网络,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制作发 布资讯和观点等内容。
②众包新闻模式 ,指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 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
③“迭代新闻”模式 度的要求的模式。新闻深
④融合新闻模式, 是新旧媒体进行跨平台合作向目标受众进行新闻传播的一种创新性的 新闻报道模式。
③ 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 要支撑技术。
1G 到 3G;移动通信技术是互联网与新媒体发展时代的重
第三章
1. 什么是信息聚合( P37) 答:RRS(信息聚合缩写) 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 目前广泛用于网上新闻频道、 博客和 Wiki 上,主要的版本有 0.91、 1.0 和 2.0。RRS通过软件工具的方法从网络上搜集各 种 RRS Feed,并在一个界面中提供给读者进行阅读。
空间上都处于被动地位, 小
③传、受者之间的互动频繁,界限模糊;大众传播是单向性活动;在小众化传播时代, 每个用户都身兼传者与受众两个角色。
3. 什么是信息茧房?( P73)
答:公众往往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获取信息, 因而信息结构是不完整、 不全面的, 久而久之, 会置自身于蚕茧一般的狭隘的空间。 长期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 容易使人视野狭窄、 偏执自 负、盲信盲从。
2. 什么是社交网络( p41) 答: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 +社交的意思,即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 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社交网络的组成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和应用四大方面。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3. 什么是对等网络下载( P43)
答:对等网络也称对等连接,是一种新的通信模式,每个参与者具有同等的能力,
? 第五章(大题)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新媒体带来传媒格局变革
2.传统媒体的求生之路
3.媒介融合 第六章
1. 什么是新闻生产?( P98)
答: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
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
指事实经过采写、编辑、 发表等业务流程,是新闻专业组织制造的过程及结果;二是指新闻
“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
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①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②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③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3. 新传播革命带来的挑战( p7)
答:①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由报纸、广播、电视引领百年的传媒业态正在经 历重大转型。
②双重舆论场争鸣, 舆论极化难控制; 就传播媒介构建的舆论场来看, 中国正从曾经的 传统媒体一元空间、 固定渠道的单向传播, 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重话语空间并存、 复杂 多向的传播格局。
精品文档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名词解释, 4 个 *5 分 简答, 4 个 *5 分 论述 2 个 *15 分 分析应用,材料做题, 2 个 *15 分
第一章
1. 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p2)
答:第四次传播革命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过“自我赋权”
落到实处。 互联网赋予公
民以传播权力,实现传播的权利向传播权力的转移,这是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内涵。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 “权利”上升为“权力”
2. 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p4)
答:“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是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 ,是指互联网技
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
②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推广, 用户具备了成为信息传播主 题的条件。
③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 手中作为媒介产品消费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④从匿名群体真实个体。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像各个领域更深、 向于有选择的公开个人隐私,把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呈现于互联网。
更广地渗透, 用户愈发倾
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赋予新闻事实以意义从而建构了社会现实。
2. 什么是新闻生产的场域?( P101)
答: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 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 是社会 各种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 新闻生产的直接和间接相关的影响因素隐喻了新闻生产背后的权 力关系。
3. 新闻生产的新模式有哪些?( P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