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各区地名的由来

合集下载

天津市行政区划沿革(1949~1999)

天津市行政区划沿革(1949~1999)

天津市行政区划沿革(1949~1999)1949年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

设11个市辖区,区名按数序排列。

1949年1月17日设塘大区,包括塘沽、大沽、新河、新港区域。

1950~1953年(市内)1952年塘大区更名塘沽区;第一至第十一区合并为第一至第八区。

1953年撤天津县改设津东、津南、津西、津北4郊区。

(省际)1950年将河北省天津县第八区的三义村、上河圈村划归天津市。

将河北省宁河县第九区的五个行政村划归天津市塘大区;将河北省汉沽镇的北塘车站以北至金钟河北岸及天津县七区大梁子等五个村划归天津市。

1952年将河北天津专区的天津县划归天津市。

1954~1957年(市内)1955年津东、津南、津西、津北4郊区分别更名东郊区、南郊区、西郊区、北郊区;第一区至第八区分别更名和平区、城厢区、河北区、河东区、新华区、河西区、南开区、红桥区。

(省际)1956年将河北省静海县的薛家庄村划归天津市。

1967~1973年(市内)1958年天津市由中央直辖市改为河北省省辖市,1967年天津市由河北省省辖市复改为中央直辖市。

1969年北大港区并入南郊区。

(省际)1973年将河北省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5县划归天津市。

1974~1999年(市内)1979年设大港区,以原北大港区全部和南郊区的部分为辖区。

1992年东郊区更名东丽区,南郊区更名津南区,西郊区更名西青区,北郊区更名北辰区。

(省际)1979年将河北省遵化县的50个大队划归天津市。

展开全文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天津地名由来:政区名称

天津地名由来:政区名称

天津地名由来:政区名称天津市,简称“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延祐三年(1316年)称“直沽塞”,后设“津海镇”,取“海滨津渡”的意思。

元代设这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明初燕王(朱棣)称帝后,采纳大臣的建议改“海津镇”为“天津”,意思是“天子的津渡”。

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2015年,天津市辖15区1县。

【和平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河东区】因地处海河东岸而得名。

【河西区】因地处海河西岸而得名。

【南开区】位于市区西南部,约在四千年前退海成陆,地势平坦,北高南低。

作为天津旧城迤南的一片开阔洼地,有“南开”之称。

【河北区】位于市区东北部,因地处海河以北而得名,是天津市发祥地之一。

【红桥区】区名因境内古老的“红桥”而得。

【滨海新区】由原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合并而成,滨临渤海而得名。

【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地处天津最北端,其名来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化,而众星其之。

”还有一本古书《尔雅》上说“北极谓之北辰”,把它冠以区名,寓意为天津的北辰星斗,在北辰区的中心广场上刻有一块大石头,志释此意。

【武清区】区名有以下说法。

一种说法是:明代郭子章1614年成书的《郡县释名》:“武清县,本汉雍奴县,唐改武清,武功廓清之义也。

”雍奴县是幽燕盛武之地,久为兵燹所祸。

把“雍奴”改为“武清”,所谓“武功廓清”就是用军事功绩去摧陷廓清,荡涤邪恶,以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另一种说法是,唐时“雍奴县”地域辽阔,《水经注》云:“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滇。

”其中有“武盍淀”“清淀”,取二淀其首字合而得“武清”,表达美好心愿之意。

2000年,武清撤县改区。

【宝坻区】位于天津市北部。

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析香河县东部置宝坻县,取“盐乃国之宝,如坻如京”之义得名。

“坻”,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

天津市各区地名的历史由来

天津市各区地名的历史由来

天津市各区地名的历史由来1,天津,有一种说法,明朝建文年间,镇守北京的燕王朱棣,为了同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坟争夺皇位,在海津渡过大运河南下。

后来朱棣当了皇帝,为了纪念由此起兵“入靖内难”,就把海津改名为天津。

即天子之渡津之意。

2,河西区,1 956 年,为河西区。

因地处海河之西而得名。

3,和平区,1956年,为和平区、新华区。

1 958年,新华区并入和平区。

因境内的和平路为名。

4,河东区,1956年,为河东区。

因地处海河之东而得名。

5,南开区,1956 年,为南开区。

因地处天津城南的开洼地带,故名“南开”。

6,河北区,1 956年,为河北区。

因地处海河之北而得名。

7,红桥区,1 956年,为红桥区。

因横跨子牙河上的大红桥得名。

8,东丽区,1 955 年,为东郊区。

1992 年,为东丽区。

因境内有东丽湖而得名。

9,西青区,1953年,为天津市西郊区。

1992年,为西青区。

以境内的西青道(天津西站到区政府杨柳青镇的公路)为名。

10,津南区,1962 年,恢复南郊区。

1992 年,为津南区。

因地处天津市南部而得名。

11,北辰区,1 955 年,为北郊区。

1992 年,为北辰区。

因地处天津市北部而得名。

北辰,可以指北极星。

《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

”12,武清区,唐朝天宝元年(742年 ) ,为武清县,2000年,撤县设武清区。

因境内有清河而得名。

也有说是取“武功廓清”之意命名的。

13,宝坻区,金泰和四年(1204年) ,为宝坻县。

2001年,撤县设宝坻区。

古时此地盐业(当时的盐被当成“国之宝”) 兴盛,加之地处水中高地(称为“坻”)。

故名“宝坻”。

14,滨海新区,2009年,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合并为滨海新区。

因全境地处渤海之滨而得名。

15,宁河区,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析宝坻县置宁河县,此处多水患,故取“河水宁静”之意命名为“宁河”。

2015年改为宁河区。

16,蓟州区,唐朝开元十八年(730年 ) ,置渔阳县,属蓟州。

天津老地名蕴含历史故事

天津老地名蕴含历史故事

天津老地名蕴含历史故事津地名里蕴含着一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例如,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有关的地名就为数不少,河西区的挂甲寺和蓟县、宝坻区一些地名的来源都和李世民有关联。

据民间传说,蓟县地名中的“擂鼓台”是李世民东征时筑台擂鼓点将之处;“东二营”、“西二营”是李世民东征时于此地驻扎兵马的两个营盘;“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于此安营扎寨,初名大、小安寨,后改今名;“验甲宫”是李世民东征途中晾甲的地方;“邦均镇”原名“商君店”,因传说战国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

后唐太宗东征至此,因地名谐音“伤军”犯忌,故改名“邦军店”,后民间演化为“邦均镇”;“马伸桥”是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御马劳乏伸腰,故村名马伸腰,后演化为马伸桥。

据民间传说,宝坻区石桥镇有两个相邻的村子——大小“黑豆窝”,传说当地盛产黑豆,唐王征东回师路过此处时曾用黑豆喂马,故名黑豆窝。

石桥镇还有一个叫“歇马台”的村落,传说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地高台歇马,故名。

“帐房衢”是李世民东征途中设帐房之处。

在历史上宋朝和辽国相隔大清河、拒马河南北对峙,辽国曾多次越过界河与宋军杨延昭部(即俗称“杨家将”)激战。

今静海县与河北省交界一带,就是两军驰骋交战之处。

传说静海县南部的古城洼(今子牙河与南运河之间的堤外洼地)一带,就是杨延昭军队的大营。

其辕门就设在古城洼的北部,后形成村落初名“辕门口”,元朝时更名为“元蒙口”。

为侦察搜集辽军情报,杨延昭派出两个侦察机构,一处设在辕门以北,后形成聚落初名“探马庄”,后演化为今名“谭庄子”。

另一处设在辕门以西的寺庙内,由杨五郎弟子(僧人)刺探敌情,人称“禅房”。

后形成聚落,现已发展为“东禅房”、“当禅房”、“西禅房”三个村落了。

静海县子牙镇所在地名“王二庄”,原名“望儿庄”,传说每当杨延昭临阵与辽兵交战,其母佘太君常于此眺望观战,故名。

距王二庄一里多远有“宗保村”,传说是杨延昭之子杨宗保领兵驻扎之处。

附近还有“孟庄子”和“焦庄子”,传说是杨延昭部将孟良、焦赞的驻地。

第七部分 天津地名掌故

第七部分    天津地名掌故

第七部分天津地名掌故一、天津的沽人们常把天津称为“津沽”、“沽水”、“沽上”等,天津以沽为名的地方有几十个,号称“七十二沽”。

沽实际指的是河曲凸岸方向的滩地。

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河道纵横,海河支流多,河道本身短而曲折。

据说19世纪时,海河河道曲折率达到1.8,以至于河身成螺旋状,河曲十分发达,这样称“沽”的地方就特别多。

如:贾家沽、大直沽、小直沽、三汊沽、东沽、西沽、丁字沽、邢家沽、咸水沽、葛治、大沽、东泥沽、中泥沽、西泥沽、赦家沽、邓善沽、四里沽、盘沽、桃源沽、草头沽、塘沽等。

虽然后来海河的支流曾决口改道,近代部分河道经过人工裁弯取直,使许多"沽"远离河道,但是人们仍习惯地把这些地方称为“沽”。

二、官银号指今天津东北角一带。

顾名思义,官银号是清政府官方设立的金融机构。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各国纷纷在天津设立银行,使天津物资损耗,金融紊乱。

国内原有的钱庄银号逐渐萎缩。

为了恢复国内金融的元气,清政府于1902年在天津成立了直隶官银号,位臵就在东北角。

该银号一面发行银元钞票,十足兑现,一面经营本省金库,融通行政经费。

到了1913年,北洋政府就其遗址照银行条例组织成立了直隶省银行,成为筹集军费的机构。

1928年直隶省银行关闭。

后来国民党政府在该址建立了河北省银行,官银号的地名却一直沿传至今。

三、大红桥位于河北区北营门外大街北口与北河口之间,北运河和子牙河将要汇合的地方。

大红桥原是一座木制拱桥,在今天的大红桥以东。

1888年改建为铁桥,桥长约40米,形状如彩虹,故又称“虹桥”。

由于桥的坡度很陡,桥两头看不到对面的人。

1924年,因桥身年久失修,洪水冲刷过甚而倒塌。

桥塌之后,人们在原地修建了一座浮桥以维持交通。

到了1936年才重修了新的大红桥。

大红桥位于繁华的市区,附近是我市通往冀中的重要内河码头,因此在天津很有名。

至今当地的行政区名还是以该桥命名的。

海光寺位于天津南门外大街与多伦道西口相交的地方。

建国后天津地区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大全

建国后天津地区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大全

建国后天津地区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大全参考资料:行政区划网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

下辖11个区,一个水上街。

1949年1月17日塘大市解放。

设立塘大区。

1949年10月1日天津属华北人民g-0-v管辖。

1949年11月1日天津市为中央直辖市,下辖12个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第八区、第九区、第十区、第十一区、塘大区。

1950年6月13日批准将河北省宁河县第九区的北窑村、河头村、中心桥、五十间房、义和庄等五个行政村划归天津市塘大区。

1950年11月28日批准将河北省汉沽镇的北塘车站以北至金钟河北岸、及天津县第七区大梁子等五个村划归天津市。

1952年2月19日批准将塘大区更名为塘沽区。

1952年4月1日批准将河北省天津专区的天津县划归天津市。

(一说天津县由灰堆迁至陈塘庄。

)1952年10月10日批准将第一区至第十一区裁并为第一区至第八区。

至此,下辖9个市辖区、1个县: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第八区、塘沽区、天津县(灰堆)。

1953年5月3日批准撤销天津县,设立津东郊区、津南郊区、津西郊区、津北郊区。

至此,下辖13个市辖区: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第八区、塘沽区、津东郊区、津南郊区、津西郊区、津北郊区。

1955年6月17日批准将津东郊区、津南郊区、津西郊区、津北郊区分别更名为东郊区、南郊区、西郊区、北郊区。

(一说,津东、津南、津西、津北四郊区并未更名,直至1958年撤销。

)1956年9月27日批准将河北省静海县的薛家庄村划归天津市。

1958年2月11日决议将天津市由中央直辖市降为河北省省辖市(地级)。

1958年4月25日将河北省省会由保定市迁至天津市。

1958年6月6日批准将天津专属所属的汉沽市(后改为汉沽区)、宁河县军粮城、李庄子、中心庄等划归天津市。

1958年9月9日批准撤销天津市内8个区、4个郊区、塘沽区、汉沽区,改设为中心区、红桥区、南开区、河东区、河北区、河西区、塘沽区、汉沽区等8个区。

天津的简称和别名

天津的简称和别名

天津的简称和别名历史上,天津发展始于隋朝⼤运河的开通,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即今⾦钢桥三岔河⼝),史称“三会海⼝”,是天津的发祥地。

唐中叶后,天津成为粮⾷北运的⽔陆码头。

⾦代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使这⾥成为军事重镇和漕运中⼼。

明建⽂⼆年(1400),燕王朱棣率⼤军经直沽河南下,后夺取了政权登上皇位,1403[/B]年改元永乐。

永乐⼆年(1404)设天津卫,并建天津城,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增设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三卫合⼀,归并于天津卫。

从明永乐⼆年(1404)⾄今,天津建城已600多年。

天津简称为“津”,别名“沽”、“卫”。

所谓“津”,[/B]就是渡⼝,指天⼦渡河之处;所谓“沽”,[/B]就是傍⽔的聚落,指七⼗⼆沽;所谓“卫”,指天津卫。

天津另有多个别名,如津沽、沽上、海门、津门、三津、海津、海下等,形成了系列别称。

1.“津沽”——天津地区号称“九河下梢,七⼗⼆沽”。

所谓“七⼗⼆沽”,如塘沽、汉沽、葛沽、咸⽔沽、丁字沽、⼤直沽等。

其实“七⼗⼆”系泛称,并⾮确数。

天津曾名“直沽”,海河⼜称“沽⽔”,可见“津”与“沽”密不可分,“津沽”并称,顺理成章。

2.“沽上”——天津⽂⼈在诗⽂书画上常署名地望为“沽上”。

津门⼗景之⼀:“沽⽔流霞”,是对海河风光的艺术概括;⽽“沽上”,就是“海河之滨”的意思。

3.“海门”——指海河⼊海⼝的⾃然地势,后成天津别称之⼀。

明代天津⼋景有“海门⽉夜”,天后宫匾额题词亦为“海门津筏”。

4.“津门”——众⽔汇聚,逶迤⾄津,河海会流于此,故名“津门”——这是从⾃然地理⾓度的诠释;海防重镇,漕运枢纽,护卫京师,故名“津门”——这是从政治军事⾓度的注解。

明⼈撰《直沽棹歌》:“云帆⼗⾥下津门,⽇落朝平不见痕;苇甸茫茫何处泊,⼀灯明处有渔村。

”5.“三津”——名有两解:(1)北运河、南运河在三岔河⼝交汇为海河,是为“三津”;(2)天津卫与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卫合⼀,故名“三津”。

天津各县区名字的由来,快来看看吧

天津各县区名字的由来,快来看看吧

天津各县区名字的由来,快来看看吧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

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

和平区晚晴时期,大部地区被英、法、美、日强辟为租界。

解放后,1956年1月,由民国行政一区改称和平区。

河东区河东区是天津的发祥地之一,自金代天津设“直沽寨”至今,河东区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因座落于海河东岸,故名为河东区。

河西区1917年,建成天津市第一个行政建制区。

1949年天津解放,仍沿用民国六区旧称。

1956年,市政府将六区改称河西区。

1966年9月,河西区更名为红旗区;至1968年1月废止,复称河西区。

南开区南开区原是天津旧城迤南的开洼地带,清末人称此地为天津老城“南边的开洼地”,1919年境内成立了著名的南开大学,1952年10月名为第七区。

1956年始设南开区之名。

河北区地处市区东北部,因大部分地域坐落在海河以北而得名。

1952年区境才有了完整的政区,时称三区,1956年改称河北区。

红桥区红桥区内的早期聚落大都出现在元代,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国民党第九区公所,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49年3月12日建立了第九区人民政府。

因界内子牙河上大红桥得名,改称红桥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桥区改称“红卫区”。

1968年1月恢复原区名。

滨海新区滨海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

东丽区东丽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已有人聚居生息,当时为燕国辖地。

1949年9月,分属天津县和宁河县管辖。

1953年5月,划归天津市管辖,建立津东郊区。

1955年5月,更名为东郊区。

天津地名文化

天津地名文化

一.从地理角度分析天津地名文化1.与“水”结缘天津早期名称是“直沽寨”“海津镇”和“天津卫”。

不管地名怎样演变,“沽”“海”“津”三字都是“水”偏旁。

天津18个区县里,有10个区县名中有带“水”偏旁的字。

这些水气迷漫的地名反映了天津地势低洼、潮湿多水的特点。

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有大小河流300余条,坑、塘、洼、淀星罗棋布。

天津带“沽”字的地名很多,如塘沽、大沽、汉沽、葛沽、西沽、后沽、大直沽、小直沽、咸水沽、丁字沽、东泥沽等。

天津又称为“津沽”“沽上”;海河又名“沽水”,是天津的风景轴线。

“沽水流霞”是令人陶醉的都市景观。

除“沽”之外,以“港”“泊”“洼”“淀”“沟”“湾”“滩”等命名的天津地名亦为多见,如大港、双港,团泊洼、青泊洼,南淀、茶淀,陈家沟、九道沟,唐家湾、西大湾子,柳滩、大滩等。

如此之多的带“水”偏旁字的地名,不正是天津低洼多水的地理特点的生动写照吗?另外与河流有关的“口”“嘴”“圈”“堤”“桥”“闸”“码头”“渡口”“水库”等命名的地名也不少见,例如:北塘口、小稍直口,梁家嘴、霍家嘴,上河圈、西湖圈,王顶堤、西横堤,引河桥、千米桥,北闸口、二道闸,万家码头、崔家码头,炮台渡口、柳滩渡口,双港水库、于桥水库等。

2.择高而居天津以“台”(高地)、“坨”(土堆)、“头”(河岸的末梢)等为地名的更为多见,例如芦台、八里台,王庆坨、西塘坨,西堤头、上河头等。

“台”“坨”“头”等字的形虽不直接从水,但作为地名用字的词义却与“水”密切关联。

如此众多的与水结缘的“台”“坨”“头”等地名,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天津地势低洼,人们只能择高台而居的历史状况。

3.方位感由于城市建筑是沿河修造的,所以天津街道的方向、方位很不端正。

但是,老城里一带的街道却显示出严整的方位,这是以四条马路、四座城门和四个城角为坐标之使然;例如北马路、东门里、南门西、北门外、西南角等地名的方位感十分明晰。

带方位词的天津老地名为数不少,例如东局子、西堤头、南马集、北大关,上古林、下瓦房,前营、后台等等。

天津地名调查报告

天津地名调查报告

天津地名调查报告天津地名调查报告一、引言天津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现代化城市,天津的地名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报告旨在对天津的地名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二、天津的地名起源天津的地名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史书记载,天津最早的名字叫做“塘沽”,意为河塘边的港口。

这个名字反映了天津作为一个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的地位。

后来,随着天津的发展壮大,城市的地名逐渐演变为“天津”,意为天的渡口。

这个名字传承了天津作为港口城市的历史,并且寓意着天津作为一个连接天与地的重要交通枢纽。

三、天津地名的特点1. 历史沉淀:天津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

例如,南开区的名字源于南开大学,这个名字反映了该区域曾经是中国近代教育的重要中心。

河西区的名字则反映了该区域位于天津的西部,是一个河流流经的地方。

这些地名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地理特征:天津地名也与其地理特征有关。

例如,和平区的名字反映了这个区域的和平与安宁。

河东区的名字则反映了该区域位于天津的东部,是一个河流流经的地方。

这些地名的选择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3. 文化传承:天津地名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

例如,红桥区的名字源于红桥,这座桥是天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标。

这个地名不仅反映了天津的历史和文化,也象征着中国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

四、天津地名的保护和传承天津地名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首先,应该加强对地名的研究和整理工作,深入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其次,应该加强对地名的保护和维护,避免随意更改地名,以保持地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应该加强对地名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天津地名的价值和意义。

五、结论天津地名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天津地名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天津的历史和文化。

天津地名来历

天津地名来历

天津地名来历天津地名来历天津的形成源于水天津的兴起源于近代盐运漕运,天津的地名也反映出这一地域、历史特征。

一、源起于“水”的地名天津位于渤海之滨、“九河下梢”,因“水”得名是天津地名文化的一大特点。

先秦时期,天津分属燕、齐两国。

西汉初年,天津地区分属泉州、章武、雍奴等县,汉武帝在此设有盐官,以开发盐业。

隋大运河的开通,使天津成为河海交通枢纽。

唐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从南方海运粮食等入天津。

史籍中开始有“三会海口”的名称(今“三岔口”)。

宋朝时海河是宋、辽之界,海河称“界河”。

宋在海河南岸设立很多“寨”“铺”驻军,如独流、双港、泥沽、小南河等,这些地名至今依然沿用。

金贞祐二年(1214)设“直沽寨”,“直沽”之名始见于史籍。

天津成为畿南军事重镇。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为“海津镇”,为盐业开发和漕运中心。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在“北码头”(今北大关)渡南运河,攻入南京,夺取政权。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天津”(天子渡河之地),成祖谕旨在直沽渡跸处修建了“龙飞”“渡跸”牌坊。

永乐2年始建“天津卫”并建天津城,莅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增设“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天津卫”。

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始建地方政府,后升为直隶州。

雍正九年(1731)升州为府,辖六县一州。

直沽寨、海津镇、天津等地名均与“水”有关,不仅如此,天津的区县名也多与“水”有关,如:静海:东汉属渤海郡,北宋时为清州乾宁县地,大观元年置“靖海县”,明洪武元年更名“静海县”。

宁河:原宝坻属地,清雍正九年独立置县,一说因开浚“宁车沽河”得名;另说因境内常闹水患,取吉祥意。

武清:汉雍奴、泉州县地,唐天宝初改今名。

一说因“清泉河”“清河”为名;二说雍奴有九十九淀,其中有“武盍淀”“清淀”;三说“武功廓清”之意,即“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塘沽:明代中叶称“塘二沽”,清同治十年改今名。

天津地名文化

天津地名文化

天津地名文化------------------------------------------作者xxxx------------------------------------------日期xxxx一.从地理角度分析天津地名文化1.与“水”结缘天津早期名称是“直沽寨”“海津镇”和“天津卫”。

不管地名怎样演变,“沽”“海”“津”三字都是“水”偏旁。

天津18个区县里,有10个区县名中有带“水”偏旁的字。

这些水气迷漫的地名反映了天津地势低洼、潮湿多水的特点。

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有大小河流300余条,坑、塘、洼、淀星罗棋布。

天津带“沽”字的地名很多,如塘沽、大沽、汉沽、葛沽、西沽、后沽、大直沽、小直沽、咸水沽、丁字沽、东泥沽等。

天津又称为“津沽”“沽上”;海河又名“沽水”,是天津的风景轴线。

“沽水流霞”是令人陶醉的都市景观。

除“沽”之外,以“港”“泊”“洼”“淀”“沟”“湾”“滩”等命名的天津地名亦为多见,如大港、双港,团泊洼、青泊洼,南淀、茶淀,陈家沟、九道沟,唐家湾、西大湾子,柳滩、大滩等。

如此之多的带“水”偏旁字的地名,不正是天津低洼多水的地理特点的生动写照吗?另外与河流有关的“口”“嘴”“圈”“堤”“桥”“闸”“码头”“渡口”“水库”等命名的地名也不少见,例如:北塘口、小稍直口,梁家嘴、霍家嘴,上河圈、西湖圈,王顶堤、西横堤,引河桥、千米桥,北闸口、二道闸,万家码头、崔家码头,炮台渡口、柳滩渡口,双港水库、于桥水库等。

2.择高而居天津以“台”(高地)、“坨”(土堆)、“头”(河岸的末梢)等为地名的更为多见,例如芦台、八里台,王庆坨、西塘坨,西堤头、上河头等。

“台”“坨”“头”等字的形虽不直接从水,但作为地名用字的词义却与“水”密切关联。

如此众多的与水结缘的“台”“坨”“头”等地名,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天津地势低洼,人们只能择高台而居的历史状况。

3.方位感由于城市建筑是沿河修造的,所以天津街道的方向、方位很不端正。

天津市及各城区的历史沿革

天津市及各城区的历史沿革

天津市及各城区的历史沿革天津市简称津。

天津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明朝永乐初年,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作为军事要地,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

1949年至1958年,中央设天津市为中央直辖市,1958年改为河北省省辖市,1967年1月恢复为直辖市。

天津市总面积11305平方千米。

200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1023.67万人。

和平区:历史上境内陆势洼下,人烟稀少。

明清两代,境内村落增多。

清雍正九年(1731年),以天津直隶州为水陆通衢,升直隶州为天津府,附郭置天津县,原州辖地成为新设的天津县。

咸丰十年(1860年)后,境内大部地区被英、法、美、日强辟为租界。

1945年11月,国民政府正式收回外国租界。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市仍按原11个区建置。

1952年10月,天津市政府将市内11个区合并为8个区,今区境分别归属一区、五区。

1956年,一区改称和平区,五区改称新华区。

1958年,原和平区、新华区全部,城厢区大部分和河北区一部分,合并组建成新和平区。

河东区:1949年分属第四、第五区,1952年两区合并为第四区。

因第四区座落于海河东岸,1956年市区由以序数排列行政区划改为以地名命名,故改名为河东区。

河西区:因地处海河西岸而得名。

形成于明末清初,八国联军入津后划归德租界,后改为特一区、十区、六区。

1956年,将一、十、六区合并,组建河西区。

南开区:位于天津市区的西南部,原系旧城南开低洼地带,有南开之称。

民国十七年(1928),今南开区境隶属天津特别市一、二区和天津县。

1947年8月,天津市将第七区部分辖域划出增设第十一区。

1952年更名为第七区,1956年正式定名为南开区。

河北区:因地处海河以北而得名。

金代为加强军事防御,在三岔河口设立直沽寨。

元延祐三年(1316年)设海津镇。

1404年设天津卫,1405年设天津左卫,1406年设天津右卫,1417年设锦衣卫指挥司衙门,1902年设直隶总督衙门。

天津这些老地名的由来,每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你知道几个?

天津这些老地名的由来,每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你知道几个?

天津这些老地名的由来,每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你知道几个?鬼市儿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的人,肯定吓得毛骨悚然。

其实,鬼市儿和鬼并没有什么关系。

清末,这里是个难民的集市,现在发展成为旧货市场。

这个难民的市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黎明前开张,天一亮就收摊。

每当黎明前,市场里熙来攘往的非常热闹。

每个摊位都点着一盏煤油灯、蜡烛、豆油灯什么的。

当时的天宝路一带除了难民们搭建的窝棚外,还有一片片的农田和乱葬岗子开洼地。

远远望去,那灯影明明暗暗、忽忽闪闪,影影绰绰的还有买卖的人在活动,那阵势,不知情的人准得吓一跳。

后来人们就叫它鬼市儿了。

黑牛城道一定有人在黑牛城道探寻过黑牛的影子,但是,这条路上什么牛都没有。

关于这个地名,有这样一个传说:1400年旧历九月,燕王率兵马飞奔直沽而来。

这天黄昏时分,兵马来到直沽西南十几里的李七庄一带,在此安营扎寨。

夜里巡视时,忽然看见东南方向不远的地方,在月色朦胧中,出现一头奇大无比的黑牛。

所以起了这么个村名。

海光寺清乾隆年间,天津总兵蓝里在城南大规模开垦水田种植水稻,使那里成为稻垄纵横、蛙鸣阵阵的鱼米之乡。

康熙四十四年,蓝里延请名僧成衡来津创建普陀寺。

寺院宽敞壮观,院内遍栽葡萄,故俗称“葡萄寺”。

1719年康熙帝巡幸天津,为普陀寺赐题匾额“海光寺”,因此而命名。

(早期年间的海光寺大钟)马场道当时租界上流社会流行赛马,便在当时的天津南郊修建了占地宏大的跑马场。

这条从当时繁华的商业中心“小白楼”地区通向跑马场的道路,便成为一条重要的道路。

故名“马场道”。

吴家窑河西的“吴家窑”所在地在当年用作烧窑的旷野,砖窑虽然废弃了,但是这些窑名却成为了永久的街名。

而相传明永乐年间,有五户人家在此烧窑制砖,渐成村落,初名“五家窑”,后讹传为“吴家窑”。

王串场河北区“王串场”,在历史上曾被俗称为“东开”,就是以老城里为中心而言,城东面的一片大开洼。

乾隆年间,住户渐增形成村落。

有王姓住户名“串子”者,在此修建了一座打谷场。

天津地名的由来

天津地名的由来
谈到天津的“门”,不能漏掉南市食品街的门楼.四座门分别命名为“振羽门”、“兴歌门”、“中圣门”、“华腴门”,首字连为“振兴中华”,把古典文化与时代精神冶为一炉,令人击节.
天津有几个以“营门”命名的地名,如“大营门”、“小营门”、“南营门”、“北营门”、“西营门”、“营门东”等.这些“营门”当年都是军事防御设施,清咸丰十年(1861),由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下令修建天津城防.当时在距城里五六里的地方挖壕筑墙,所筑的围墙,俗称“墙子”,围墙中间设14个“营门海河,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是天津城市的象征,也是天津历史的见证.老人们一提起天津,总爱说“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其实海河水系由五大干流组成,即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永定河,这五条河在天津市区三岔河口汇入海河,经海河流入渤海.海河贯穿市区,河床宽100—250米,流向东南经大沽口流入渤海,全长72公里,在未建海河二道闸前3000吨级轮船可以直驶市区.天津市区基本上处于海河下游,即这五大干流的下梢,因此,确切地说应该是“五河下梢”,而不是“九河下梢”.那人们为何又习惯地称之为“九河下梢”呢?有人说所谓“九河下梢”,是包括了五大干流的支流.但细数一下,五大干流的支流又何止九条?那“九河下梢”又是咋回事呢?中国传统观念“九”为极数,即最大、最多的数,因此把海河水系大大小小的支流汇总在一起,用一个“九”字来表达,正是代表多的意思,所以,“九河”并非真的是九条河,而是海河水系所有支流、干流的总称.当然,也有人说“五河下梢天津卫”,这是一种很实在的说法,但似乎不如“九河下梢”更动听.所谓三道浮桥,是指南运河上的钞关浮桥(俗称北大关浮桥或北浮桥),北运河上的窑尘浮桥,东门外海河上的盐关浮桥(俗称东浮桥),也就是现在金汤桥的前身.二道关,指的是北大关和海河关.
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天津总兵赵良栋重修天津城池,重题四门匾额:“东连沧海”、“西引太行”、“南达江淮”、“北拱神京”.历经沧桑的四座城门,已不复存在,但已成为地名“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的由来.由四座城门又派生出不少街名,如“南门外”、“北门里”等;还产生了如“南门西”、“西门南”等街道办事处名称;“南门脸儿”成为天津方言口语中最为典型的地名之一.

天津地名由来

天津地名由来
光绪年间的《重修天津府志》,还列出了在宝坻的二十九沽,在宁河的二十二沽。有趣的是,在城区的二十
一沽,今天大都仍在,当然今非昔比。宝坻的沽,现实存28沽(村),宁河现实存19沽。这些沽中,有很多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如宝坻历史上大、小骆子沽,现今为貉子沽,据传明代山东一户难民逃荒路过此地,因车轴中断,在这里落户建庄,并因地势低洼,有貉子居住,故名。宁河历史上的捷道沽,现在分为前、后、小、中捷道四沽,因明代燕王扫北,在此设捷报站而得名。
河北:盐坨
天津古称斥卤之地,是长芦盐的重要产地。所产之盐“上裕饷需,下应民食,直豫两省一百八十余州皆赖之”。“盐滩”、“盐坨”及与“盐”有关的地名在天津地名中所占比重很大。
例如汉沽区地名总数为823条,而有盐滩名417个,占一多半。市区就有几十条以“盐坨”命名的街巷。所谓“盐坨”,就是露天堆放官盐的场地,早年称为“皇盐厂”。在历史上河北区曾有两处“盐坨”,早先一处位于北宁公园后门迤北至新开河以东一带,就是“盐坨村”,时称“北坨”。后贮盐的场所迁移到距盐关较近的海河东岸,就是今光复道街道办事处界内的海河东路一带。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侵占了海河,海河东岸的盐坨一部分迁移到挂甲寺,被称为“南坨”;另一部分又迁回盐坨村。
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处于入海口的大沽,历经鸦片战争、庚子之役的炮火洗礼,记录着帝国主义侵略的罪行,镌刻着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豪情。沽具有很强的拓展力,它是历史脚步的见证。原来只有几户人家的渔村塘沽,如今发展成对外开放的名城。沽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它是爱国爱乡的见证。
出生在三汊沽边的艺术大师李叔同,民国初年写的一首《忆儿时》歌词,就唱道:“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此后李叔同为母校文昌宫小学写的校歌,也有这样的歌词:地灵人杰,精神腾跃,“君不见,七十二沽水源远流长”。坐落于西沽“桃柳堤”之侧的北洋大学堂校歌中,也有“花堤蔼蔼,北运滔滔”的歌唱。今天,沽河改造,沽水清清,花红柳绿,如画风景。沽上人家,更有唱不够的沽水之情。

天津各个地方名字的由来作文

天津各个地方名字的由来作文

天津各个地方名字的由来作文说起天津,那可真是一座充满故事和韵味的城市。

每个地方的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这天津各个地方名字的由来。

先来说说“和平区”。

这名字一听,就给人一种安稳、祥和的感觉。

据说啊,在过去的岁月里,这里的人们一直渴望着和平与安宁,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迎来了平静的生活。

于是,就有了“和平区”这个名字,承载着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再讲讲“南开区”。

以前呐,这地方位于天津城的南边,而且有一个很重要的城门叫“南开”。

久而久之,这片区域就被大家叫做“南开区”了。

想象一下,当年那高大的城门敞开,迎来送往的场景,是不是还挺有画面感的?还有“河北区”,顾名思义,它位于海河的北边。

以前,海河可是天津的重要水道,人们依河而居,划分区域。

河北区这边,有着热闹的集市和繁忙的码头。

那时候,船夫们的吆喝声,商人们的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红桥区”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听老人们讲,过去这里有一座红色的桥,特别醒目。

那桥不仅造型美观,而且是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

时间长了,大家就以这座桥为标志,把这一带叫做“红桥区”。

咱再去“河东区”转转。

它在海河的东边,是天津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曾经,这里有大片的农田和简陋的房屋。

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展成了繁华的城区。

每当我走在河东区的街道上,都能感受到那种从过去的朴实到如今的繁荣的变迁。

“河西区”呢,和河东区隔河相望。

这里曾经有许多工厂和作坊,工人们辛勤劳作,为天津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如今,那些老旧的工厂虽然大多已经不在了,但它们留下的痕迹,却成为了河西区历史的一部分。

“西青区”,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田园气息。

这里有着广袤的农田和美丽的村庄。

春天的时候,油菜花金黄一片,微风吹过,就像金色的海浪;秋天到了,稻田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

西青区的名字,就像是对这片美丽田园风光的最好诠释。

“北辰区”,“北辰”二字寓意着北极星,象征着指引和方向。

60个天津老地名历史故事,天津人应该好好看看

60个天津老地名历史故事,天津人应该好好看看

60个天津老地名历史故事,天津人应该好好看看《天津城厢保甲全图》1899年下方蓝色字体为文章的链接,点击即可进入对应的地名故事文章,如果您知道关于其中任何地方的历史、回忆,都恳请您在对应的文章下评论留言,感激不尽!津门杂谈:“九河下稍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中的“桥”和“关”“富贵贫贱”老城厢天津八大家——土城刘家(内含土城地名来历)天津八大家——天成号韩家古文化街(上)古文化街(下)红桥区:大伙巷、小伙巷如意庵大街故物场大街韦驮庙大街小西关习艺所南街、教军场大街邵公庄三条石大街西沽公园西于庄与郭德纲的相声《白宗巍坠楼》大丰桥、大丰路系列地名赵家场大街梁嘴子(梁家嘴)先春园大街桃花堤芥园道西于庄河北区:二五四医院、曹家花园白庙席厂下坡王串场大悲禅院金钢公园北宁公园中山公园狮子林桥和狮子林大街李公祠大街育婴里小王庄小关金钟河大街河西区:黑牛城道灰堆罗马花园、永安道(小蘑菇坟地)三义庄谦德庄吴家窑土城下河圈陈塘庄小海地南开区:东门里大街长虹公园(湾兜)掩骨会水阁大街、水阁医院聂公桥海光寺老城里丨仓门口、户部街毛贾伙巷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河东区:中山门李地大街李公楼大直沽“飞地”铁厂街北辰区:桃口村、桃花寺村宜兴埠三百万西青区:东姜井、西姜井大稍直口、小稍直口津南区:小站武清区:河西务土城村太子务静海区:九宣闸天津的地名历史故事很多,这些不过是九牛一毛,所以这个系列的文章也会一直写下去,再次恳请各位天津老乡把您知道的历史故事写在对应地名的评论区,让更多人了解天津,更重要的是为了咱自己的天津。

这篇文章只汇总了天津地名历史,更多文章请点击我的头像,咱一起“谈古论津”!。

天津各区地名的由来

天津各区地名的由来

天津各区地名的由来天津各区地名的由来早在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封他的第四子朱棣为燕王,率兵北上,攻打元军,民间称这次北征为“燕王扫北”.朱棣从江淮一带迁来许多百姓在京、津一带安家落户,开辟村庄.军队则战时打仗,平时屯垦.几年功夫,就改变了元时的荒芜面貌.明太祖朱元璋因此十分高兴.燕王心想,自己能文善武,功高望重,居诸王之首,日后定能继承皇位.没料到朱元璋死时却让长子长孙朱允炆(建文皇帝)继位.燕王朱棣认为是朝中奸臣捣鬼,就一面公开宣布在北京登基称帝 (永乐皇帝),一面兴兵伐罪,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一天,燕王朱棣督师来到三汊河口海河边,放眼一望,河里舟船相连,岸上车车相接, 夹岸人烟稠密,店铺林立,十分热闹.燕王问:“这是什么地方?”左右回答是“小直沽”.阎王想了一下说:“这里有大城市的气势,况我大军路过此处,何以为小?不妥吧!”随臣连忙附和说:“请大王赐名.”燕王命群臣先试取几个.大臣们取了几个歌功颂德的名字,无非恩、德、福、寿之类.燕王听了未加可否,只是仰脸看天.群臣见燕王看天,料定他意在“天”字上.一位大臣说可以改为“天平”,是天子御驾亲征,除奸平乱时路过之地嘛.燕王还是不太满意.另一位大臣说:“依臣之见,不妨改为‘天津’二字.”燕王听了很喜欢,吩咐继续说下去.大臣得意地说:“吾皇乃当今天子,奉天承运,吊民伐罪,得民心,顺天意,所以叫‘天’.吾皇树万世不移之基,亲率文武百臣,千军万马,在此渡过河津,所以叫‘津’.”天津由此得名.朱棣定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因此天津又称津门.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一点六万多人.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海河:说到天津,就不能不说海河,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是天津城市的象征,也是天津历史的见证.老人们一提起天津,总爱说“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 其实海河水系由五大干流组成,即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永定河,这五条河在天津市区三岔河口汇入海河,经海河流入渤海.海河贯穿市区,河床宽 100—250米,流向东南经大沽口流入渤海,全长72公里,在未建海河二道闸前3000吨级轮船可以直驶市区.天津市区基本上处于海河下游,即这五大干流的下梢,因此,确切地说应该是“五河下梢”,而不是“九河下梢”.那人们为何又习惯地称之为“九河下梢”呢?有人说所谓“九河下梢”,是包括了五大干流的支流.但细数一下,五大干流的支流又何止九条?那“九河下梢”又是咋回事呢?中国传统观念“九”为极数,即最大、最多的数,因此把海河水系大大小小的支流汇总在一起,用一个“九”字来表达,正是代表多的意思,所以,“九河”并非真的是九条河,而是海河水系所有支流、干流的总称.当然,也有人说“五河下梢天津卫”,这是一种很实在的说法,但似乎不如“九河下梢”更动听.所谓三道浮桥,是指南运河上的钞关浮桥(俗称北大关浮桥或北浮桥),北运河上的窑尘浮桥,东门外海河上的盐关浮桥(俗称东浮桥),也就是现在金汤桥的前身.二道关,指的是北大关和海河关. 大直沽:天津有句老话 "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方舆纪要》中记载:"在县东南十里,小直沽受群川之流.大直沽又在其东南,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俟,固有大直沽之名."“直沽”二字,最早应源于“直沽寨”.金灭辽后于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并改燕京为中都.由于漕运与盐业的不断发展,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日益兴盛.金代末年,为保障中都及漕盐储运的安全,约在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河口建立了“直沽寨”.因此“直沽”二字是天津城市发展过程中最早的名称,直沽寨则是天津最早的建置. 直沽寨形似神龟,后台为龟首,前台为龟身,背分八格.这座军事据点,打宋代就有.所以当地流传着两句话:“先有大直沽盐粮兵屯,后有天津卫干戈拱北.”当年大直沽四周洼淀密布:南有河滩洼,东有义大湖、东大洼、东大湖,西有镜湖、薛家湖、西大湖,后台以北为龟湖,俗称王八坑.金代任命梁佐为都统,李咬住为副都统戍直沽寨,直到今天,大直沽的梁、李二姓仍然很多.今天的河东体育场,旧时在后台西南,是宋,金、元的教军场.解放后修体育场的时候,还挖出过石棺、金(属)人头.据说大直沽后台的罗姓,相传即元代海运总管罗璧的后代.津门俗谚曰:“大直沽三件宝:古庙、烧刀(指酿酒业)、台子高.”大直沽地名中有不少以“台”为通名者,如前台、中台、后台、东观台、西观台、刘家台、东孙家台、西孙家台等,显示出大直沽地区成陆较早、地势多高台的地势特点.七十二沽:所谓“沽”,就是“小水入海之名也”.天津河多,水多,因湾洼形成的水沽也多.历史上,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说.“寻芳步步踏青来,柳外何人筑钓台?七十二沽春水话,午景声里野桃开.”清代诗人查昌业的《即景》诗,活画出了“七十二沽沽水阔,一般风味小江南”的北国江南的风景画. 据清光绪年间《津门杂记》记载:天津的七十二沽,在城区内的实为二十一沽.光绪年间的《重修天津府志》,还列出了在宝坻的二十九沽,在宁河的二十二沽.合计七十二沽.在城区的二十一沽,今天大都仍在,有“河形有如丁字之象”的丁字沽;有“欲知春浅深,但看花开未”的西沽;有南北运河交汇的“丁沽风物久闻名”的三汊沽;有天妃宫西庙所在的小直沽;有“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的大直沽;有“命名以咸,而沽水甜淡”的咸水沽;有“不是桃遮即柳遮,清流活活稻田斜”的葛沽;有“耙如云望不穷,泥沽西去葛沽东”的泥沽;有历史上荒芜,今日成水产品集散之地的草头沽;有以姓氏命名的邓善沽、郝家沽;有“崖岸如山峙如台,寒笳吹处阵云开”的大沽等等.宝坻的沽,现实存28沽(村),宁河现实存19沽.这些沽中,有很多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如宝坻历史上大、小骆子沽,现今为貉子沽,据传明代山东一户难民逃荒路过此地,因车轴中断,在这里落户建庄,并因地势低洼,有貉子居住,故名.宁河历史上的捷道沽,现在分为前、后、小、中捷道四沽,因明代燕王扫北,在此设捷报站而得名.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出生在三汊沽边的艺术大师李叔同,天津旅行社, 民国初年写的一首《忆儿时》歌词,就唱道:“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此后李叔同为母校文昌宫小学写的校歌, 也有这样的歌词:地灵人杰,精神腾跃,“君不见,七十二沽水源远流长”.坐落于西沽“桃柳堤”之侧的北洋大学堂校歌中,也有“花堤蔼蔼,北运滔滔”的歌唱.门:天津别名“津门”,就是首都的门户之意.天津以“门”命名的地点有多处.“门”的地名来源于城门. 天津城始建于1404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天津设卫.1406年,明成祖命工部尚书黄福修建造天津城垣,在东西南北各设一座城门.1493年,对城垣进一步修整,各城门上建造门楼.当时天津卫四座城门的门额分别以“拱北”、“镇东”、“安西”、“定南”命名.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天津总兵赵良栋重修天津城池,重题四门匾额:“东连沧海”、“西引太行”、“南达江淮”、“北拱神京”.历经沧桑的四座城门,已不复存在,但已成为地名“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的由来.由四座城门又派生出不少街名,如“南门外”、“北门里”等;还产生了如“南门西”、“西门南”等街道办事处名称;“南门脸儿”成为天津方言口语中最为典型的地名之一.谈到天津的“门”,不能漏掉南市食品街的门楼.四座门分别命名为“振羽门”、“兴歌门”、“中圣门”、“华腴门”,首字连为“振兴中华”,把古典文化与时代精神冶为一炉,令人击节.天津有几个以“营门”命名的地名,如“大营门”、“小营门”、“南营门”、“北营门”、“西营门”、“营门东”等.这些“营门”当年都是军事防御设施,清咸丰十年(1861),由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下令修建天津城防.当时在距城里五六里的地方挖壕筑墙,所筑的围墙,俗称“墙子”,围墙中间设14个“营门”. 嘉庆六年(1881)重修.今之“大营门”,泛指河西区南京路和大沽南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西营门外”泛指南开区北起芥园西道、南至长江道、东起墙子河、西至李家园的地域.“北营门”泛指红桥区河北大街北端与津浦铁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由此又派生出北营门地道、北营门东马路、北营门外大街、营门东等一系列地名.1947年,天津外城号称有15座城门(实际无门,为国民党市政府设军事卡口而得名)———忠孝门、仁爱门、信义门、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中山门、中正门、民族门、民权门、民生门、胜利门、大同门、林森门、力行门.这些所谓的“门”,现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一般地名保留至今的,只有“建国门”(河西区平山道与紫金山路交会处)、“复兴门”(河西区复兴门桥附近)、“中山门”(河东区津塘路和东兴路交会处)、“民权门”(河北区金钟河大街与红星路交会处)、“大同门”(红桥区西于庄后大道与大新街交会处)等.堤:天津河多水多,反映在地名上,就是带“堤”字的街区名称特别多,如“王顶堤”、“围堤道”、“千里堤”、“桃花堤”等.王顶堤位于南开区西南部,原属西青区,1984年划归南开区.据《天津地名志》载:“原为一片荒洼,从八里台往西有一条小河(今复康河原迹),河西段南岸有块高地俗称‘小堤子’.明永乐年间有外来移民王某,于小堤子上定居,拾柴为业,逝后,家人遵嘱葬其于堤上,故得名‘王堤’、‘王连堤’、‘王顶堤’.后来李、徐、房、陈、张等姓氏陆续来此落户,开荒务农形成村落,遂以堤名作村名.”围堤道位于河西区中部偏西,是中环线上的一条交通要道,长2740米,建于1952年,因此处原为防洪而建造的围堤,故名.千里堤现为路名,位于红桥区西北部,东北起唐家湾大道,西南至光荣道,长1290米,建于1966年,因原为防洪堤故名.原千里堤,建造于清乾隆年间,堤长2500米,宽约7米,高2.8米,是防子牙河、北运河汛期泛滥,为护卫津城而建造的一条围堤,在当时就属于一项重大的工程了.传说围堤建成后,乾隆亲临视察,望着巨龙长堤说:“金堤千里,吾其赖之!”故名“千里堤”.桃花堤大道位于红桥区东北隅,西南起丁字沽南大街,西北至桃花园,长约200米,建于1980年.桃花堤在北运河畔,因堤上遍栽桃树而得名.每至仲春,这里桃花烂漫,柳絮翻飞,旖旎春色引来无数游客诗人前来观赏.在这里,康熙、乾隆分别留下了吟咏桃花的诗作.河北:盐坨天津古称斥卤之地,是长芦盐的重要产地.所产之盐“上裕饷需,下应民食,直豫两省一百八十余州皆赖之”.“盐滩”、“盐坨”及与“盐”有关的地名在天津地名中所占比重很大.例如汉沽区地名总数为823条,而有盐滩名417个,占一多半.市区就有几十条以“盐坨”命名的街巷.所谓“盐坨”,就是露天堆放官盐的场地,早年称为“皇盐厂”.在历史上河北区曾有两处“盐坨”,早先一处位于北宁公园后门迤北至新开河以东一带,就是“盐坨村”,时称“北坨”.后贮盐的场所迁移到距盐关较近的海河东岸,就是今光复道街道办事处界内的海河东路一带.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侵占了海河,海河东岸的盐坨一部分迁移到挂甲寺,被称为“南坨”;另一部分又迁回盐坨村.“盐坨村”位于河北区北部,泛指今北宁公园后门迤北至新开河南岸一带,在明清两代此处为贮存贡盐之地.清末渐成村落,不断建房筑舍,后发展成里巷纵横、人口众多的聚落,并出现了以“盐坨”命名的地名群:“盐坨胡同”、“盐坨东胡同”、“盐坨西胡同”、“盐坨后胡同”、“盐坨东一条”至“盐坨东十二条”、“盐坨西横一条”至“盐坨西横七条”、“盐坨西一条”至“盐坨西十三条”等.1982年地名普查时,以“盐坨村”为主地名,其余加方位与序数形成派生地名系列,总计有37个之多.横跨新开河,长643.5米的“盐坨桥”,建于1986年,以临近盐坨村得名,是贯通中环线的重要桥梁之一.小白楼:1860年天津开埠后,帝国主义国家争先来天津强辟租界.最初英、法、美在天津设立租界时,现在的小白楼一带为美国租界,其四至是东西以海河与海大道(今大沽路)为界,南至现在的开封道,北迄现在的彰德道.就是这块总面积约131亩的弹丸之地,近百年来不断发展,逐渐繁荣,形成今天为人们所熟悉的小白楼地区.小白楼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原来在这里有一个外墙涂白色的二楼酒吧,当时这一地区尚无其正式地名,当地居民便以这一独特白色小楼为标志,约定俗成地称这一地区为小白楼.八里台:天津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久已驰名,但三个台究竟指何为台,又各距何处为八里、七里、六里?今晚报副刊曾刊载杨德华先生(八里台)地名新考一文引,<元史>第29卷"泰定本纪"泰定元年八月躬诸王八里台,因元代译文无定字,八里台原称八里带亲王属地.八里带为元世祖忽必烈之侄孙.封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带,迤西有防水堤衍称王顶堤.八里台是八里带亲王属地之通称,并不指特定之楼台,亦无距何处为八里之量化概念.杨文中说明六里台与七里台均未得出处,想是近代人以自八里台计算里程数推想得出.以上论据比较可信.天津六里台地名出现于解放前,当时为一片荒地,处于海光寺与八里台之间,人烟稀少,当时仅有一个中日中学建于该处,以学习日语为主由日本军方赞助,授课教师有沈兼士、周作人……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校停办,校址移交于南开大学北院.1952年院系调整后又将该校转拨于天津大学土建系,两年后转给天津市工农速成中学,现在是天津师范大学北院,当时八路公共汽车即由东站开通至六里台终点站.这是在天津地图上首次出现六里台地名,其来源估计是按距八里台约 1公里而臆测得出,并没有台的依据.天津市七里台一直到解放初仍无此定名,但人们都断想在八里台与六里台之间理应还有一个七里台点缀其间.1952年天津三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津沽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其中将调整后的北洋大学(已更为天津大学)将由西沽北洋大学旧址迁至七里台现址.当时该地址有土地1500余亩,水坑数百亩,废体育场一座,财政局旧仓库一座、交通部电台一座、校区东邻卫津河与卫津路,当时为弹石路,东校门卫津河上有旧木桥一座名南国桥.1952年10月,天津大学校舍正式建成并在新校址开学,数千学生与教职工开始进入活动,八路公共汽车也由六里台延长至八里台作为终点站,七里台站名正式出现在校东门外,校部新印的信封也以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七里台作为新校址.天津市地图标出七里台为正式地名至今已51年开:天津有一种“方位词”加“开”字的地名,如“南开”“北开”“老西开”“西广开”等,这在国内城镇地名中是极为少见的.“南开”这个地名,最初是指旧城西门外以南的开洼荒地,就是今天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相交的西南一带地区.1901年城垣拆除后,“南开”就泛指旧城以南的开洼地.1907年天津第一私立中学堂迁到这里,遂改名为“南开学堂”.学校以地为名,“南开”这个地名也因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的声誉而名扬五洲.“北开”最初是指城北的开阔地带,今指红桥区东南部河北大街与北营门东马路交会处一带.“老西开”原指位于天主教堂(今滨江道国际商场附近)以西一带的开阔地,后泛指南京路与营口道交会口以西一带“西广开”地区在清朝时是城南的旷野墓地,后随着南开一带民居建筑不断向西开拓,逐渐繁荣起来,习惯称西广开,今泛指广开大街以西一带. 窑:天津市区带“窑”字的地名较多,如河西“吴家窑”,红桥“南头窑”,河北“金家窑”“东西窑洼”,南开“头道窑”“赵家窑”等等.这些“窑”的所在地都是当年用作烧窑的旷野,其功能就是为老天津卫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砖窑虽然废弃了,但是这些窑名却成为了永久的街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当年烧砖造瓦的开洼郊野,如今都已成为繁荣的市区了.尖山尖山”位于河西区中南部,早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尖山”这个地名即已存在.《天津卫志》载:“津学旧无田.有之,自故明天启年间卫学生员侯倬置买尖山庄小地二十六顷,捐入本学,立为学田.”这段文字说明:一、“尖山庄”为村名,当时属静海县所辖;二、明天启年间在此设立“学田”,即天津卫学的田产.天津设卫建城后,西门、南门以外属河间府静海县管辖,北门、东门之外,隔河对岸属顺天府武清县管辖.直至清雍正年间,天津改卫为府后,才将静海、武清、沧州与天津毗邻的部分地域划归天津管辖.其实,“尖山”地区实际上并没有山,只是地势略高罢了.“尖山”分东南、西北两处,旧时名为“西尖山”、“东尖山”,即今之“前尖山”、“后尖山”.在明清两代,尖山一带以及周边地区是阡陌相连、河渠纵横的大片稻田.区片“尖山”,泛指尖山路和澧水道交会处及附近地区,后为街道办事处名.派生地名有尖山路、尖山桥、尖山礼堂、尖山中学、尖山医院等.土城土城”在河西区东部,泛指大沽南路与解放南路交会处东侧一带.明天启年间(1621~1627)之前,即成村落,传说初名为“土塍围村”,“塍”音“成”,是田间土埂的意思.顾名思义,“土塍围村”就是被田间土埂包围的村落.有关地名有———“土城中街”建于1931年,因贯穿土城村而得名,1993年在平房改造中被占用,名遂废.“土城东大街”1746年前后建房成巷,因位于土城庙东侧而得名,1995年拆除,名遂废.“土城”在津门有遐迩闻名之处:一、天津八大家有“土城刘家”;二、著名画家刘奎龄就是土城人;三、土城小学培养了左树声、沈福儒、翟良田等著名足球运动员,被誉为“足球健儿的摇篮”小海地“小海地”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建立的新区片,位于河西区东南部.泛指珠江道、陵水道和微山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亦为街道办事处名.传说这里古时曾是小片的退海之地,故名.“小海地”区片在地名系列命名上形成特色———居住区以“山”命名,如:天山里、昆仑里、泰山里、华山里、双山里、元山里、骊山里、云山里、彭山里、微山里、秀峰里等住宅小区;以“江”“水”命名路名,如:曲江路、东江道、珠江道、陵水道、双水道、三水道等.派生地名有海地路、小海地宿舍等. 天穆天穆是天津著名的回族聚居地区,那里建筑风格很有阿拉伯风味,延边旅行社,回民饭馆牛羊肉店很多,天津民族职专也在那,天穆应该是"天津穆斯林"的简称吧.挂甲寺挂甲寺--河西区新围堤道南北大街北段西侧,是天津市区南部最大的一座佛教寺庙.建于隋末唐初.《重建挂甲寺碑记》载:“大直沽迤南三里许,有古刹曰庆国寺,后名挂甲寺.其由来远矣,图经无考,得与父老传闻云:当大唐征辽奏捷,驻师此寺,故更名焉.世远倾颓,遗迹尚在.”民间传说“挂甲寺”就是李世民当年征辽返回途中驻师挂甲休憩的地方.万德庄:南开“万德庄”始建于1901年,形成聚落后,取“万年有德”之意命名谦德庄:河西“谦德庄”原为荒地,1917年郊县难民聚此搭盖窝棚定居,因地属天主教崇德堂,故以“谦让崇德”之意命名为“谦德庄”同福庄:红桥“同福庄”,1940年建,以“有福同享”之意命名;复兴庄:河东“复兴庄”,原为荒地,1900年俄租界内居民被驱逐,部分居民来此定居,以“复兴发达”之意命名仓联庄:河北“仓联庄”,始建于1952年,因与南仓车站联结而得名.金钢桥:1903年修建的“金钢桥”,取“坚如金钢”之意金汤桥:1906年修建的“金汤桥”,取“固若金汤”之意以一首诗或一句诗组成系列地名:例如分别用“福贵乐康宁观览”诗句的字为首字,第二个字固定为“桥”字组成:福桥里、贵桥里、乐桥里、康桥里、宁桥里、观桥里、览桥里.再如王串场街以“津开城垣焕玉容,彩环盛宇萃华屏;花芳景秀茵春艳,泉清水明溪波莹”这首诗为基础,连绵相衔组成20多个新地名:津开里、开城里、城垣里、垣焕里、焕玉公寓、玉容花园、容彩里、彩环里、环盛里、盛宇里、宇萃里、萃华里、华屏里、屏花里、花芳里、芳景里、景秀里、茵春里、春艳里、艳泉里、清水园、水明里、明溪里、溪波里、波莹公寓、莹津里.海光寺:提起海光寺,恐怕天津人没有不知道的,可是“海光寺”到底指的是哪块儿地,为什么叫海光寺,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回答上来了.清初天津城南门之外的官道两旁,河网纵横,坑塘密布,颇具泽国水乡的江南风貌.明代的天津八景之一,便是“定南禾风”.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一位法名叫成衡的高僧,见这一带风水绝佳,遂于距南门三里的官道东侧修建起一座宝刹,名普陀寺.原址就在现如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因为周围地势宏阔,普陀寺显得格外轩昂,以致这里香火极盛,名噪一时.1719年康熙帝南巡,驻跸天津,工于诗画的寺僧成衡迎于西淀.康熙兴会所至,遂赐普陀寺名海光寺,并赐写匾额和对联.随后的两百年里,海光寺都因为皇帝的眷顾而备受瞩目,一直享受着达官贵族的朝拜.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让这座大庙受到“重创”,从此海光寺彻底消失.宁河:明朝时宁河县为宝坻县地.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由宝坻县析出单独置县,适逢怡亲王开浚宁车沽河,故将该县定名为“宁河县”.芦台: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朝鲜半岛.回途中经由此地,在现在的唐山大城山驻扎,其爱妃曹妃不幸病逝.李世民念其爱妃,特别允许使用国名,将此山命名为唐山.之后成为市名.估计曹妃甸也得名于此吧随后李家军行至现芦台镇地区,李世民称此地必成军家必争之地,因为唐山-秦皇岛-锦州一线,一面临山,一面对海.而到了芦台却豁然开朗,芦台是这条走廊的尽头,是华北平原的后门.李世民担心朝鲜再犯,随即要求李家军在此地设观防台,用于发现关注敌军进攻,随后驻扎军队再次,根据驻防方向部下东大营军和西大营军,即为东大营和西大营两地地名的由来.当时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李秀宁在西大营军附近率一方炊事兵管理建设观防台的士兵的伙食,因李秀宁曾出家为尼,人称李姑姑,后来此地就称为"皇姑庄"建设过后,李家军留下东西两大营军和一个将领驻守芦台,其他人等班师回朝.后来士兵想要知道自己在何处,好给家人个交代,大家都知道芦苇是我们的特产之一,后来士兵们以"芦苇之上观防台"告之家人,时间一久就简称为现在的"芦台"了.杨柳青:有关杨柳青镇名的由来之说很多,但大致不外三种:一曰“有柳说”.即宋代景德至元丰年间(1004—1085年),黄河决口北流,在镇北形成“三角淀”(东淀),境内河道湖泊再次回流东下,得名“流口”.宋兵沿河界(今大清河)建立“河泺防线”,遍栽莳柳,此处为东端,因杨柳密布,又名“柳口”.经沧桑变革,历史禅延,渐更名为“杨柳青”.。

话说天津老故事——市内6区从何而来?

话说天津老故事——市内6区从何而来?

话说天津老故事——市内6区从何而来?天津中心城区有六个区划,就是天津人俗称的市内六区,分别是和平区、南开区、河西区、河东区、河北区和红桥区。

这六个区是在什么时候确定下来的区域和名称,过去又有哪些历史呢?今天咱们就来一一简单介绍下。

河东区:天津的发源地之一大直沽是天津发源地之一。

元代海运漕粮在今河东区大直沽接运,成为南粮北运的终点。

现在的河东区在明代属直隶顺天府武清县。

1900年,今京山铁路以西、十五经路以北沦为俄国租界;津塘路以西、大直沽七号路以北沦为比国租界。

1924年,我国收回俄租界后改名特别三区;1931年收回比租界后改名特别四区。

1939年,原特别三区和四区合并为特别三区。

1946年,特别三区改称第五区。

1952年第四区和第五区合并后称第四区。

1956年天津市区由以序数排列行政区划改为以地名命名,因位于海河东岸,更名为河东区。

1966年河东区改称东风区,1968年恢复今名。

1985年,东郊区、河北区各划出一部分并入河东区,成今界。

红桥区:因大红桥而得今名红桥区内三岔河口是天津发源地之一。

明永乐初年,以南运河为界,河以北属顺天府武清县,河南岸属河间府静海县。

清雍正三年属天津府天津县。

1928年属天津特别市,大部分地区属第二、第三、第四警区所辖。

1930年改天津特别市为天津市。

1947年以南运河为界,分属天津市八区和九区。

1952年八、九两区合并,统称八区。

同年将天津县的三元村和北辛庄划入。

1955年以界内子牙河上有大红桥而命今名。

1958年将城厢区的侯家后、大胡同两个街道划入,成今界。

1966年红桥区改称红卫区,1968年恢复今名。

南开区:原是天津旧城迤南的开洼地带,清末人称此地为天津老城“南边的开洼地”元代,大批漕粮经三岔河口转运入京。

元泰定三年(1326),境内东北部建天妃宫,此地渐成“百货交集”的重镇。

明永乐二年(1404)设卫建城,始称天津。

清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雍正九年升州为府并入天津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在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占领南京之后,封他的第四子朱棣为燕王,率兵北上,攻打元军,民间称这次北征为“燕王扫北”.朱棣从江淮一带迁来许多百姓在京、津一带安家落户,开辟村庄.军队则战时打仗,平时屯垦.几年功夫,就改变了元时的荒芜面貌.明太祖朱元璋因此十分高兴.燕王心想,自己能文善武,功高望重,居诸王之首,日后定能继承皇位.没料到朱元璋死时却让长子长孙朱允炆(建文皇帝)继位.燕王朱棣认为是朝中奸臣捣鬼,就一面公开宣布在北京登基称帝(永乐皇帝),一面兴兵伐罪,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一天,燕王朱棣督师来到三汊河口海河边,放眼一望,河里舟船相连,岸上车车相接,夹岸人烟稠密,店铺林立,十分热闹.燕王问:“这是什么地方?”左右回答是“小直沽”.阎王想了一下说:“这里有大城市的气势,况我大军路过此处,何以为小?不妥吧!”随臣连忙附和说:“请大王赐名.”燕王命群臣先试取几个.大臣们取了几个歌功颂德的名字,无非恩、德、福、寿之类.燕王听了未加可否,只是仰脸看天.群臣见燕王看天,料定他意在“天”字上.一位大臣说可以改为“天平”,是天子御驾亲征,除奸平乱时路过之地嘛.燕王还是不太满意.另一位大臣说:“依臣之见,不妨改为…天津‟二字.”燕王听了很喜欢,吩咐继续说下去.大臣得意地说:“吾皇乃当今天子,奉天承运,吊民伐罪,得民心,顺天意,所以叫…天‟.吾皇树万世不移之基,亲率文武百臣,千军万马,在此渡过河津,所以叫…津‟.”天津由此得名.朱棣定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因此天津又称津门.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一点六万多人.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海河:说到天津,就不能不说海河,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是天津城市的象征,也是天津历史的见证.老人们一提起天津,总爱说“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其实海河水系由五大干流组成,即南运河、北运河、大清河、子牙河和永定河,这五条河在天津市区三岔河口汇入海河,经海河流入渤海.海河贯穿市区,河床宽100—250米,流向东南经大沽口流入渤海,全长72公里,在未建海河二道闸前3000吨级轮船可以直驶市区.天津市区基本上处于海河下游,即这五大干流的下梢,因此,确切地说应该是“五河下梢”,而不是“九河下梢”.那人们为何又习惯地称之为“九河下梢”呢?有人说所谓“九河下梢”,是包括了五大干流的支流.但细数一下,五大干流的支流又何止九条?那“九河下梢”又是咋回事呢?中国传统观念“九”为极数,即最大、最多的数,因此把海河水系大大小小的支流汇总在一起,用一个“九”字来表达,正是代表多的意思,所以,“九河”并非真的是九条河,而是海河水系所有支流、干流的总称.当然,也有人说“五河下梢天津卫”,这是一种很实在的说法,但似乎不如“九河下梢”更动听.所谓三道浮桥,是指南运河上的钞关浮桥(俗称北大关浮桥或北浮桥),北运河上的窑尘浮桥,东门外海河上的盐关浮桥(俗称东浮桥),也就是现在金汤桥的前身.二道关,指的是北大关和海河关.大直沽:天津有句老话"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方舆纪要》中记载:"在县东南十里,小直沽受群川之流.大直沽又在其东南,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俟,固有大直沽之名."“直沽”二字,最早应源于“直沽寨”.金灭辽后于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并改燕京为中都.由于漕运与盐业的不断发展,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岔河口一带日益兴盛.金代末年,为保障中都及漕盐储运的安全,约在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河口建立了“直沽寨”.因此“直沽”二字是天津城市发展过程中最早的名称,直沽寨则是天津最早的建置. 直沽寨形似神龟,后台为龟首,前台为龟身,背分八格.这座军事据点,打宋代就有.所以当地流传着两句话:“先有大直沽盐粮兵屯,后有天津卫干戈拱北.”当年大直沽四周洼淀密布:南有河滩洼,东有义大湖、东大洼、东大湖,西有镜湖、薛家湖、西大湖,后台以北为龟湖,俗称王八坑.金代任命梁佐为都统,李咬住为副都统戍直沽寨,直到今天,大直沽的梁、李二姓仍然很多.今天的河东体育场,旧时在后台西南,是宋,金、元的教军场.解放后修体育场的时候,还挖出过石棺、金(属)人头.据说大直沽后台的罗姓,相传即元代海运总管罗璧的后代.津门俗谚曰:“大直沽三件宝:古庙、烧刀(指酿酒业)、台子高.”大直沽地名中有不少以“台”为通名者,如前台、中台、后台、东观台、西观台、刘家台、东孙家台、西孙家台等,显示出大直沽地区成陆较早、地势多高台的地势特点.七十二沽:所谓“沽”,就是“小水入海之名也”.天津河多,水多,因湾洼形成的水沽也多.历史上,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说.“寻芳步步踏青来,柳外何人筑钓台?七十二沽春水话,午景声里野桃开.”清代诗人查昌业的《即景》诗,活画出了“七十二沽沽水阔,一般风味小江南”的北国江南的风景画.据清光绪年间《津门杂记》记载:天津的七十二沽,在城区内的实为二十一沽.光绪年间的《重修天津府志》,还列出了在宝坻的二十九沽,在宁河的二十二沽.合计七十二沽.在城区的二十一沽,今天大都仍在,有“河形有如丁字之象”的丁字沽;有“欲知春浅深,但看花开未”的西沽;有南北运河交汇的“丁沽风物久闻名”的三汊沽;有天妃宫西庙所在的小直沽;有“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的大直沽;有“命名以咸,而沽水甜淡”的咸水沽;有“不是桃遮即柳遮,清流活活稻田斜”的葛沽;有“耙如云望不穷,泥沽西去葛沽东”的泥沽;有历史上荒芜,今日成水产品集散之地的草头沽;有以姓氏命名的邓善沽、郝家沽;有“崖岸如山峙如台,寒笳吹处阵云开”的大沽等等.宝坻的沽,现实存28沽(村),宁河现实存19沽.这些沽中,有很多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如宝坻历史上大、小骆子沽,现今为貉子沽,据传明代山东一户难民逃荒路过此地,因车轴中断,在这里落户建庄,并因地势低洼,有貉子居住,故名.宁河历史上的捷道沽,现在分为前、后、小、中捷道四沽,因明代燕王扫北,在此设捷报站而得名.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出生在三汊沽边的艺术大师李叔同,天津旅行社,民国初年写的一首《忆儿时》歌词,就唱道:“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此后李叔同为母校文昌宫小学写的校歌,也有这样的歌词:地灵人杰,精神腾跃,“君不见,七十二沽水源远流长”.坐落于西沽“桃柳堤”之侧的北洋大学堂校歌中,也有“花堤蔼蔼,北运滔滔”的歌唱.门:天津别名“津门”,就是首都的门户之意.天津以“门”命名的地点有多处.“门”的地名来源于城门. 天津城始建于1404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天津设卫.1406年,明成祖命工部尚书黄福修建造天津城垣,在东西南北各设一座城门.1493年,对城垣进一步修整,各城门上建造门楼.当时天津卫四座城门的门额分别以“拱北”、“镇东”、“安西”、“定南”命名.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天津总兵赵良栋重修天津城池,重题四门匾额:“东连沧海”、“西引太行”、“南达江淮”、“北拱神京”.历经沧桑的四座城门,已不复存在,但已成为地名“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的由来.由四座城门又派生出不少街名,如“南门外”、“北门里”等;还产生了如“南门西”、“西门南”等街道办事处名称;“南门脸儿”成为天津方言口语中最为典型的地名之一.谈到天津的“门”,不能漏掉南市食品街的门楼.四座门分别命名为“振羽门”、“兴歌门”、“中圣门”、“华腴门”,首字连为“振兴中华”,把古典文化与时代精神冶为一炉,令人击节.天津有几个以“营门”命名的地名,如“大营门”、“小营门”、“南营门”、“北营门”、“西营门”、“营门东”等.这些“营门”当年都是军事防御设施,清咸丰十年(1861),由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下令修建天津城防.当时在距城里五六里的地方挖壕筑墙,所筑的围墙,俗称“墙子”,围墙中间设14个“营门”.嘉庆六年(1881)重修.今之“大营门”,泛指河西区南京路和大沽南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西营门外”泛指南开区北起芥园西道、南至长江道、东起墙子河、西至李家园的地域.“北营门”泛指红桥区河北大街北端与津浦铁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由此又派生出北营门地道、北营门东马路、北营门外大街、营门东等一系列地名.1947年,天津外城号称有15座城门(实际无门,为国民党市政府设军事卡口而得名)———忠孝门、仁爱门、信义门、和平门、建国门、复兴门、中山门、中正门、民族门、民权门、民生门、胜利门、大同门、林森门、力行门.这些所谓的“门”,现已不复存在,但作为一般地名保留至今的,只有“建国门”(河西区平山道与紫金山路交会处)、“复兴门”(河西区复兴门桥附近)、“中山门”(河东区津塘路和东兴路交会处)、“民权门”(河北区金钟河大街与红星路交会处)、“大同门”(红桥区西于庄后大道与大新街交会处)等.堤:天津河多水多,反映在地名上,就是带“堤”字的街区名称特别多,如“王顶堤”、“围堤道”、“千里堤”、“桃花堤”等.王顶堤位于南开区西南部,原属西青区,1984年划归南开区.据《天津地名志》载:“原为一片荒洼,从八里台往西有一条小河(今复康河原迹),河西段南岸有块高地俗称…小堤子‟.明永乐年间有外来移民王某,于小堤子上定居,拾柴为业,逝后,家人遵嘱葬其于堤上,故得名…王堤‟、…王连堤‟、…王顶堤‟.后来李、徐、房、陈、张等姓氏陆续来此落户,开荒务农形成村落,遂以堤名作村名.”围堤道位于河西区中部偏西,是中环线上的一条交通要道,长2740米,建于1952年,因此处原为防洪而建造的围堤,故名.千里堤现为路名,位于红桥区西北部,东北起唐家湾大道,西南至光荣道,长1290米,建于1966年,因原为防洪堤故名.原千里堤,建造于清乾隆年间,堤长2500米,宽约7米,高2.8米,是防子牙河、北运河汛期泛滥,为护卫津城而建造的一条围堤,在当时就属于一项重大的工程了.传说围堤建成后,乾隆亲临视察,望着巨龙长堤说:“金堤千里,吾其赖之!”故名“千里堤”.桃花堤大道位于红桥区东北隅,西南起丁字沽南大街,西北至桃花园,长约200米,建于1980年.桃花堤在北运河畔,因堤上遍栽桃树而得名.每至仲春,这里桃花烂漫,柳絮翻飞,旖旎春色引来无数游客诗人前来观赏.在这里,康熙、乾隆分别留下了吟咏桃花的诗作.河北:盐坨天津古称斥卤之地,是长芦盐的重要产地.所产之盐“上裕饷需,下应民食,直豫两省一百八十余州皆赖之”.“盐滩”、“盐坨”及与“盐”有关的地名在天津地名中所占比重很大.例如汉沽区地名总数为823条,而有盐滩名417个,占一多半.市区就有几十条以“盐坨”命名的街巷.所谓“盐坨”,就是露天堆放官盐的场地,早年称为“皇盐厂”.在历史上河北区曾有两处“盐坨”,早先一处位于北宁公园后门迤北至新开河以东一带,就是“盐坨村”,时称“北坨”.后贮盐的场所迁移到距盐关较近的海河东岸,就是今光复道街道办事处界内的海河东路一带.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侵占了海河,海河东岸的盐坨一部分迁移到挂甲寺,被称为“南坨”;另一部分又迁回盐坨村.“盐坨村”位于河北区北部,泛指今北宁公园后门迤北至新开河南岸一带,在明清两代此处为贮存贡盐之地.清末渐成村落,不断建房筑舍,后发展成里巷纵横、人口众多的聚落,并出现了以“盐坨”命名的地名群:“盐坨胡同”、“盐坨东胡同”、“盐坨西胡同”、“盐坨后胡同”、“盐坨东一条”至“盐坨东十二条”、“盐坨西横一条”至“盐坨西横七条”、“盐坨西一条”至“盐坨西十三条”等.1982年地名普查时,以“盐坨村”为主地名,其余加方位与序数形成派生地名系列,总计有37个之多.横跨新开河,长643.5米的“盐坨桥”,建于1986年,以临近盐坨村得名,是贯通中环线的重要桥梁之一.小白楼:1860年天津开埠后,帝国主义国家争先来天津强辟租界.最初英、法、美在天津设立租界时,现在的小白楼一带为美国租界,其四至是东西以海河与海大道(今大沽路)为界,南至现在的开封道,北迄现在的彰德道.就是这块总面积约131亩的弹丸之地,近百年来不断发展,逐渐繁荣,形成今天为人们所熟悉的小白楼地区.小白楼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原来在这里有一个外墙涂白色的二楼酒吧,当时这一地区尚无其正式地名,当地居民便以这一独特白色小楼为标志,约定俗成地称这一地区为小白楼.八里台:天津八里台、七里台、六里台久已驰名,但三个台究竟指何为台,又各距何处为八里、七里、六里?今晚报副刊曾刊载杨德华先生(八里台)地名新考一文引,<元史>第29卷"泰定本纪"泰定元年八月躬诸王八里台,因元代译文无定字,八里台原称八里带亲王属地.八里带为元世祖忽必烈之侄孙.封地在今八里台至六里台一带,迤西有防水堤衍称王顶堤.八里台是八里带亲王属地之通称,并不指特定之楼台,亦无距何处为八里之量化概念.杨文中说明六里台与七里台均未得出处,想是近代人以自八里台计算里程数推想得出.以上论据比较可信.天津六里台地名出现于解放前,当时为一片荒地,处于海光寺与八里台之间,人烟稀少,当时仅有一个中日中学建于该处,以学习日语为主由日本军方赞助,授课教师有沈兼士、周作人……等,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校停办,校址移交于南开大学北院.1952年院系调整后又将该校转拨于天津大学土建系,两年后转给天津市工农速成中学,现在是天津师范大学北院,当时八路公共汽车即由东站开通至六里台终点站.这是在天津地图上首次出现六里台地名,其来源估计是按距八里台约1公里而臆测得出,并没有台的依据.天津市七里台一直到解放初仍无此定名,但人们都断想在八里台与六里台之间理应还有一个七里台点缀其间.1952年天津三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津沽大学)进行院系调整,其中将调整后的北洋大学(已更为天津大学)将由西沽北洋大学旧址迁至七里台现址.当时该地址有土地1500余亩,水坑数百亩,废体育场一座,财政局旧仓库一座、交通部电台一座、校区东邻卫津河与卫津路,当时为弹石路,东校门卫津河上有旧木桥一座名南国桥.1952年10月,天津大学校舍正式建成并在新校址开学,数千学生与教职工开始进入活动,八路公共汽车也由六里台延长至八里台作为终点站,七里台站名正式出现在校东门外,校部新印的信封也以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七里台作为新校址.天津市地图标出七里台为正式地名至今已51年开:天津有一种“方位词”加“开”字的地名,如“南开”“北开”“老西开”“西广开”等,这在国内城镇地名中是极为少见的.“南开”这个地名,最初是指旧城西门外以南的开洼荒地,就是今天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相交的西南一带地区.1901年城垣拆除后,“南开”就泛指旧城以南的开洼地.1907年天津第一私立中学堂迁到这里,遂改名为“南开学堂”.学校以地为名,“南开”这个地名也因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的声誉而名扬五洲.“北开”最初是指城北的开阔地带,今指红桥区东南部河北大街与北营门东马路交会处一带.“老西开”原指位于天主教堂(今滨江道国际商场附近)以西一带的开阔地,后泛指南京路与营口道交会口以西一带“西广开”地区在清朝时是城南的旷野墓地,后随着南开一带民居建筑不断向西开拓,逐渐繁荣起来,习惯称西广开,今泛指广开大街以西一带.窑:天津市区带“窑”字的地名较多,如河西“吴家窑”,红桥“南头窑”,河北“金家窑”“东西窑洼”,南开“头道窑”“赵家窑”等等.这些“窑”的所在地都是当年用作烧窑的旷野,其功能就是为老天津卫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砖窑虽然废弃了,但是这些窑名却成为了永久的街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些当年烧砖造瓦的开洼郊野,如今都已成为繁荣的市区了.尖山尖山”位于河西区中南部,早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尖山”这个地名即已存在.《天津卫志》载:“津学旧无田.有之,自故明天启年间卫学生员侯倬置买尖山庄小地二十六顷,捐入本学,立为学田.”这段文字说明:一、“尖山庄”为村名,当时属静海县所辖;二、明天启年间在此设立“学田”,即天津卫学的田产.天津设卫建城后,西门、南门以外属河间府静海县管辖,北门、东门之外,隔河对岸属顺天府武清县管辖.直至清雍正年间,天津改卫为府后,才将静海、武清、沧州与天津毗邻的部分地域划归天津管辖.其实,“尖山”地区实际上并没有山,只是地势略高罢了.“尖山”分东南、西北两处,旧时名为“西尖山”、“东尖山”,即今之“前尖山”、“后尖山”.在明清两代,尖山一带以及周边地区是阡陌相连、河渠纵横的大片稻田.区片“尖山”,泛指尖山路和澧水道交会处及附近地区,后为街道办事处名.派生地名有尖山路、尖山桥、尖山礼堂、尖山中学、尖山医院等.土城土城”在河西区东部,泛指大沽南路与解放南路交会处东侧一带.明天启年间(1621~1627)之前,即成村落,传说初名为“土塍围村”,“塍”音“成”,是田间土埂的意思.顾名思义,“土塍围村”就是被田间土埂包围的村落.有关地名有———“土城中街”建于1931年,因贯穿土城村而得名,1993年在平房改造中被占用,名遂废.“土城东大街”1746年前后建房成巷,因位于土城庙东侧而得名,1995年拆除,名遂废.“土城”在津门有遐迩闻名之处:一、天津八大家有“土城刘家”;二、著名画家刘奎龄就是土城人;三、土城小学培养了左树声、沈福儒、翟良田等著名足球运动员,被誉为“足球健儿的摇篮”小海地“小海地”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发建立的新区片,位于河西区东南部.泛指珠江道、陵水道和微山路交会处及附近地区,亦为街道办事处名.传说这里古时曾是小片的退海之地,故名.“小海地”区片在地名系列命名上形成特色———居住区以“山”命名,如:天山里、昆仑里、泰山里、华山里、双山里、元山里、骊山里、云山里、彭山里、微山里、秀峰里等住宅小区;以“江”“水”命名路名,如:曲江路、东江道、珠江道、陵水道、双水道、三水道等.派生地名有海地路、小海地宿舍等.天穆天穆是天津著名的回族聚居地区,那里建筑风格很有阿拉伯风味,延边旅行社,回民饭馆牛羊肉店很多,天津民族职专也在那,天穆应该是"天津穆斯林"的简称吧.挂甲寺挂甲寺--河西区新围堤道南北大街北段西侧,是天津市区南部最大的一座佛教寺庙.建于隋末唐初.《重建挂甲寺碑记》载:“大直沽迤南三里许,有古刹曰庆国寺,后名挂甲寺.其由来远矣,图经无考,得与父老传闻云:当大唐征辽奏捷,驻师此寺,故更名焉.世远倾颓,遗迹尚在.”民间传说“挂甲寺”就是李世民当年征辽返回途中驻师挂甲休憩的地方.万德庄:南开“万德庄”始建于1901年,形成聚落后,取“万年有德”之意命名谦德庄:河西“谦德庄”原为荒地,1917年郊县难民聚此搭盖窝棚定居,因地属天主教崇德堂,故以“谦让崇德”之意命名为“谦德庄”同福庄:红桥“同福庄”,1940年建,以“有福同享”之意命名;复兴庄:河东“复兴庄”,原为荒地,1900年俄租界内居民被驱逐,部分居民来此定居,以“复兴发达”之意命名仓联庄:河北“仓联庄”,始建于1952年,因与南仓车站联结而得名.金钢桥:1903年修建的“金钢桥”,取“坚如金钢”之意金汤桥:1906年修建的“金汤桥”,取“固若金汤”之意以一首诗或一句诗组成系列地名:例如分别用“福贵乐康宁观览”诗句的字为首字,第二个字固定为“桥”字组成:福桥里、贵桥里、乐桥里、康桥里、宁桥里、观桥里、览桥里.再如王串场街以“津开城垣焕玉容,彩环盛宇萃华屏;花芳景秀茵春艳,泉清水明溪波莹”这首诗为基础,连绵相衔组成20多个新地名:津开里、开城里、城垣里、垣焕里、焕玉公寓、玉容花园、容彩里、彩环里、环盛里、盛宇里、宇萃里、萃华里、华屏里、屏花里、花芳里、芳景里、景秀里、茵春里、春艳里、艳泉里、清水园、水明里、明溪里、溪波里、波莹公寓、莹津里.海光寺:提起海光寺,恐怕天津人没有不知道的,可是“海光寺”到底指的是哪块儿地,为什么叫海光寺,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回答上来了.清初天津城南门之外的官道两旁,河网纵横,坑塘密布,颇具泽国水乡的江南风貌.明代的天津八景之一,便是“定南禾风”.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一位法名叫成衡的高僧,见这一带风水绝佳,遂于距南门三里的官道东侧修建起一座宝刹,名普陀寺.原址就在现如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因为周围地势宏阔,普陀寺显得格外轩昂,以致这里香火极盛,名噪一时.1719年康熙帝南巡,驻跸天津,工于诗画的寺僧成衡迎于西淀.康熙兴会所至,遂赐普陀寺名海光寺,并赐写匾额和对联.随后的两百年里,海光寺都因为皇帝的眷顾而备受瞩目,一直享受着达官贵族的朝拜.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让这座大庙受到“重创”,从此海光寺彻底消失.宁河:明朝时宁河县为宝坻县地.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由宝坻县析出单独置县,适逢怡亲王开浚宁车沽河,故将该县定名为“宁河县”.芦台: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朝鲜半岛.回途中经由此地,在现在的唐山大城山驻扎,其爱妃曹妃不幸病逝.李世民念其爱妃,特别允许使用国名,将此山命名为唐山.之后成为市名.估计曹妃甸也得名于此吧随后李家军行至现芦台镇地区,李世民称此地必成军家必争之地,因为唐山-秦皇岛-锦州一线,一面临山,一面对海.而到了芦台却豁然开朗,芦台是这条走廊的尽头,是华北平原的后门.李世民担心朝鲜再犯,随即要求李家军在此地设观防台,用于发现关注敌军进攻,随后驻扎军队再次,根据驻防方向部下东大营军和西大营军,即为东大营和西大营两地地名的由来.当时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李秀宁在西大营军附近率一方炊事兵管理建设观防台的士兵的伙食,因李秀宁曾出家为尼,人称李姑姑,后来此地就称为"皇姑庄"建设过后,李家军留下东西两大营军和一个将领驻守芦台,其他人等班师回朝.后来士兵想要知道自己在何处,好给家人个交代,大家都知道芦苇是我们的特产之一,后来士兵们以"芦苇之上观防台"告之家人,时间一久就简称为现在的"芦台"了.杨柳青:有关杨柳青镇名的由来之说很多,但大致不外三种:一曰“有柳说”.即宋代景德至元丰年间(1004—1085年),黄河决口北流,在镇北形成“三角淀”(东淀),境内河道湖泊再次回流东下,得名“流口”.宋兵沿河界(今大清河)建立“河泺防线”,遍栽莳柳,此处为东端,因杨柳密布,又名“柳口”.经沧桑变革,历史禅延,渐更名为“杨柳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