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历史概念“大扫盲”,高中生提分必备的历史名词解释汇总!

合集下载

文科高三历史知识点汇总

文科高三历史知识点汇总

文科高三历史知识点汇总历史是一门重要的文科学科,它记录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和重要事件。

对于文科高三学生来说,掌握历史知识点是备战高考的关键之一。

下面将对文科高三历史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学生们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

一、古代中国的历史知识点1. 夏、商、周: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录的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周朝以封建制度和分封制为特征。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时期,这一时期有许多重要的学派和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出现。

3.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统一了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有著名的秦始皇兵马俑。

4.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开创了文治主义和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5. 魏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权频繁更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二、世界古代史知识点1. 罗马帝国:罗马帝国是古代欧洲的一个强大帝国,分为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两个阶段,有悠久的法律传统和土地管理制度,被认为是近代欧洲文明的源头之一。

2. 希腊古代城邦:希腊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城邦制度为特点,出现了众多的哲学家、数学家和艺术家,对西方文明有深远影响。

3. 印度古代文明:古印度古代文明以种姓制度和印度教为特点,有发达的城市、宗教、艺术和科学。

三、现代历史知识点1. 二战及其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导致了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的巨大变化,以及联合国的成立。

2. 冷战:冷战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间,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大国之间的对立与竞争,对全球政治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3. 中国近现代史:从晚清的百年国耻,到辛亥革命的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革是世界瞩目的。

4. 世界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它使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考历史常考历史名词解释汇编

高考历史常考历史名词解释汇编

高考历史常考历史名词解释汇编1.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2.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3.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4.王道:是指儒家提出的一种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政治主张。

5.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的政治主张。

6.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

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

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

7.民本:是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的(其实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

8.人本思想:9.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算法(计数)。

10.大一统: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民族和国家被视为整体,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边疆、民族等要素的高度统一。

11.对策: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

就是把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

13.科举制:是从隋唐开始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14.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他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15.四书:南宋时才出现这一称谓,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列为儒家经典。

16.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0.人伦:指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 名词解释

史学概论(整理版)1.历史:狭义的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

而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2.历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一般说来,它包括历史过程的记录、历史经验的总结、历史规律的探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预见。

3.历史科学:我们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称之为历史科学。

4.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兰克认为,史学家的任务是据事直书,不偏不倚,如实客观。

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批判检验,去伪存真,由此重现历史,亦由此历史学可以被抬入科学之列。

在这一学派中,涌现出大批硕果累累的著名史学家,使兰克模式整整支配了西方史学界近一个世纪之久,而兰克本人则被尊为近代史学之父。

由于兰克的前述主张,使得这一派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因为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等。

此外,“据事直书”的原则导致了其历史著述的特点是叙事、描述,而非分析、概括。

兰克学派的这些特点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但过于绝对地看待历史的客观性,否认史家对史料及史著的渗入,研究范围较狭窄,方法较单一,故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到哲学家和史学家的质疑,而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彻底摈弃,取而代之者是缤彩纷呈的“新史学”诸流派。

5.客观主义史学: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1以“如实直书”为基础2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3以史料批判为保证。

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这是它的基本贡献。

除此之外,客观主义史学家们积极倡导和运用的史料考证方法继承和发展了自瓦拉以来到博学时代的史料考证传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高中历史名词解释

• 28.领事裁判权: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
特权。主要内容是:该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 告时,只由其本国在居留国的领事或法庭依其本国法律审理。
• 29.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的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
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实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 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称“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 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 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在有些不平等条约 中,往往只片面规定一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另一缔约国则无对 等权利,因而是片面的。
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 是俄国劳动人民在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 的政权组织形式。
• 4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 30.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 的政策。
• 31.“拜上帝教”:又称“太平基督教”,是中国太平天国领袖
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揉合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思想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
• 32.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曾国藩是
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 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 35.新军:清末编练的近代化陆军。开始筹练于1894年;甲午战 争后由袁世凯接办,改称“新建陆军”;1903年清朝在中央设练 兵处;1905年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将新军的 编练推行于全国。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第一部分远古社会与夏商周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

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

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通用版)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通用版)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提此主张,把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学术罢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专制,是儒家思想成为思想主流。

2、新儒学:汉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

3、君权神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为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诸侯皆应服从,另一方面如果天子无道,天罚之。

4、三纲五常:汉代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5、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6、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提出爱民、重民、养民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民为国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7、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一切顺从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的政治主张。

8、焚书坑儒: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坑杀大批儒生,加强思想专制,强化中央集权,但其暴政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9、从“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以“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而后地方诸侯势力增强。

为加强中央集权,转为积极有为政策。

10、宋明理学:儒学新体系,由北宋“二程”创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11、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大全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大全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大全一、中国古代史重点知识点1. 烽火戏诸侯:指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无能,百姓起义,诸侯纷纷效忠。

2. 三皇五帝:传说中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代表着远古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

3. 夏、商、周三代:中国古代历史上连续的三个朝代,分别是夏朝、商朝和周朝。

4.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国家割据,战争频繁。

5. 秦朝: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中央集权的王朝,统一六国,开创了封建帝国的先例。

6. 汉朝: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长期统一的王朝,实行科举制度,并开创了丝绸之路。

7.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南北分裂的一个时期,文化多样性和政权更迭明显。

8. 隋朝:中国历史上统一南北的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并修筑了大运河。

9. 唐朝: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封建王朝之一,经济繁荣,文化辉煌,外交达到巅峰。

10. 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五代和十国的政权更迭时期,政治割据,战乱频繁。

11. 宋朝: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实行科举制度。

12. 元朝: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统治者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13.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进行海外航行,世界各地都有中国人的身影。

14. 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禁止海外贸易,实施闭关锁国政策。

二、世界史重点知识点1. 文艺复兴:指在欧洲大规模发生的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化运动,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类的自由。

2. 宗教改革运动:欧洲16世纪发生的一场宗教改革运动,开创了新教。

3. 工业革命: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发生的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一场巨大变革。

4. 大航海时代:指15至17世纪,欧洲各国进行探险、殖民地拓展和贸易的时期。

5.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20世纪初的一场全球性战争,导致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质损失。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于20世纪中期的一场全球性战争,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的知识点汇总

历史的知识点汇总

历史的知识点汇总1. 史前时期:史前时期是指人类历史中写作尚未出现的时期。

这个时期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包括了人类的起源、原始时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等。

2. 文明的起源: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高度组织化和文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形态。

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古文明。

3. 古代帝国:古代帝国是指在古代社会出现的一个最高权力机构集中、国土辽阔、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

著名的古代帝国包括古埃及、波斯、希腊、罗马、中国、印度和玛雅等。

4. 中世纪: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欧洲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以封建制度和天主教教权的统治为特征,经济、政治和文化相对停滞,人们的生活主要以农业为基础。

5.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至16世纪的欧洲发生的一场对古典文化的重视和追求的运动。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重视个体的能力和追求,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学者,开启了欧洲的文化巅峰。

6. 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是指15世纪至18世纪欧洲国家进行大规模海外探险和殖民扩张的历史时期。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等国家纷纷派遣船队探索和征服新大陆,从而改变了世界的地理格局。

7.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期间,欧洲开始了从手工业向机械工业的转变。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大规模生产的兴起,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也对社会和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

8.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1914年到1918年的一场世界性的冲突。

这场战争导致了近2000万人的死亡,政治地图重塑,殖民主义的终结,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到1945年的一场全球性战争。

这场战争涉及到包括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在内的多个大国和地区,导致数千万人的死亡,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争。

10. 当代世界:当代世界是指20世纪末至今的时期,包括了冷战结束、全球化的兴起、科技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等重大事件。

历史名词解释大全

历史名词解释大全

历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txt43风帆,不挂在桅杆上,是一块无用的布;桅杆,不挂上风帆,是一根平常的柱;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缥缈的雾;行动,而没有理想,是徒走没有尽头的路。

44成功的门往往虚掩着,只要你勇敢去推,它就会豁然洞开。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全)
1.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的最早阶段,时间大体与地质上的更新世相当。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开始于大约250万年以前,在大约一万多年前结束。

其主要特徵是人类的生产工具主要为打制石器,更为先进的细石器和磨制石器尚未出现。

这一时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时代,从猿人进化为直立人,经过早期智人,再进化为晚期智人,最后成为现代人。

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

高一历史知识点讲解大全

高一历史知识点讲解大全

高一历史知识点讲解大全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为我们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理解现实世界以及预测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高一历史学习中,我们将接触到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一份高一历史知识点讲解大全,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史前文明史前文明是指人类有书面记载之前的文明阶段。

在古代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逐步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变,并建立了最早的城市文明。

史前文明涵盖了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等多个重要的文明古国。

二、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是指有书面记载的历史时期的文明。

其中,古埃及文明以尼罗河流域为中心,以建造金字塔和制作艳丽壁画而闻名;古印度文明以凡尔赛河流域为中心,充满了多样的宗教和文化元素;古中国文明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中心,其政治制度、农业技术等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古代希腊与罗马文明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其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著名的城邦国家雅典,是古希腊的文化中心,孕育了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文艺复兴运动。

古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法律和政府机构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罗马帝国曾经统一了欧洲、北非和中东,对后来的欧洲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与教会统治中世纪欧洲是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取代了罗马帝国的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了封建社会。

教会在中世纪欧洲发挥着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力,成为社会的权威机构。

五、近代欧洲: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近代欧洲是指16世纪到18世纪的历史时期。

启蒙运动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倡导理性、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对后来的近代国家建设和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学革命是近代欧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科学理论,重塑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现代历史现代历史是指18世纪以来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人类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历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历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历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 时期在历史研究中,时期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段划分历史发展的方式。

时期是根据一些共同特征和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划分的,常用于研究和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2. 朝代朝代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里,由相继统治的君主所建立和执政的政权。

每个朝代通常以一个皇帝或国王的统治为标志,朝代的更替代表着国家政权的更迭和历史演变。

3. 政权政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掌握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权力并执掌国家政府的组织机构。

政权通常由政治领导人、政府官员、法律、体制和机构等构成,它对于社会管理、经济发展和军事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

4. 高度中心化高度中心化是指一种政治体制或组织结构,其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或少数机构手中,而其他成员或群体的权力相对较弱。

这种体制通常建立在集权主义的基础之上,决策权和管理权被集中在少数人或核心机构的手中。

5. 分权制衡分权制衡是指一种政治体制或组织结构,其特点是将权力分散给不同的机构和个人,以实现权力的分离、制约和平衡。

这种体制的目的是防止滥用权力和集权统治,增加公平和公正的机会。

6. 社会阶层社会阶层是社会中的一种分层结构,根据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排序。

社会阶层反映了社会中不同群体的不平等状况,并决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

7. 民族民族是指拥有共同历史、文化、地理背景和社会习俗的一群人。

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常有着共同的语言、宗教、传统和价值观念。

民族是国家和社会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8. 人文科学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历史、艺术、哲学和语言等方面的学科领域。

它通过对人类思想、价值观念、社会行为、历史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帮助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和文明的演变。

9. 经济经济是指社会中生产、分配和消费物质财富的活动和过程。

经济研究包括对资源利用、生产方式、市场交换和经济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旨在理解和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高三常考历史知识点

高三常考历史知识点

高三常考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

在高三备考阶段,了解并掌握高中历史学科的常考知识点,对于提高历史成绩和顺利通过高考非常重要。

本文将结合高三常考历史知识点,为大家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和梳理。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先秦时期:重点关注的是周朝的衰亡、战国七雄的兴起以及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兴衰。

2. 唐宋元明清: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鼎盛时期,重点关注的是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宋朝的科技文化发展、元朝的蒙古族统治、明朝的大航海时代以及清朝的封建统治。

3.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节点,我们需要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和影响。

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重要的国际冲突,我们需要了解它的爆发原因、参战国家、战争经过和影响。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一场战争,关注它的爆发原因、参战国家、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盟军的胜利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

3. 冷战:冷战是二战后世界两极对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竞争状态,了解冷战的起因、特点、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紧张局势以及冷战结束和后果。

三、近现代中国史知识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重点关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经验和发展。

2.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转折点,我们需要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的各个方面以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3. 香港回归:香港回归是中国现代史中的重要事件,需要了解香港回归的背景、回归的历程以及对中英关系和香港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四、非洲古代历史知识点1. 埃及:埃及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了解埃及古代文明的起源、法老王国家和金字塔等古迹。

2. 尼日尔河流域:尼日尔河流域是非洲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区,了解尼日尔河流域的古文明、城邦国家以及伊斯兰教的传播。

2022高考历史必备概念解释大全

2022高考历史必备概念解释大全

高中历史概念解释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巾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寓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

周灭商和东征以石,曽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诺侯,以为潘屛。

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扌昱供军贼、力役等义务。

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拿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

1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整軋汉初又兼采之。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竝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

魏昔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宗法制杲按照血统远迈以区别亲疏的制度。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糸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朝的事情。

在宗法制底下,’夭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咸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恃点:①嫡长子继承制度;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休系(同时大小宗地关系是相对的);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結合宗袪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宗法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家国一体最早由梁启超扌昱岀,说的是国家与帝室的关系,在华夏文明的帝国时代(秦始皇之前是封建时代,秦始皇之后即中央集权时代,即帝国时代),国家是皇帝的国家,国和帝室是分不开的。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岀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岀机构。

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

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

高中历史术语汇总

高中历史术语汇总

历史答题术语
1、原因类(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
(2)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3)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4)近代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5)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由对抗转为缓和的原因
(7)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影响类(1)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3)理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5)近代列强侵华的双重影响
(6)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
(7)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8)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0)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评价类(1)全面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
(3)全面评价科举制
(4)从近代化角度评价洋务运动
(5)运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6)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7)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高三必备历史知识点汇总

高三必备历史知识点汇总

高三必备历史知识点汇总一、古代文明与古代国家的形成古代文明的起源人类最早的定居与农业发展早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华夏文明古埃及文明与金字塔古巴比伦文明与法典制度哈姆拉比法典的代表性意义古印度文明与种姓制度古代希腊城邦制与民主政治古代希腊的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贡献古代罗马帝国的形成与扩张古代罗马的治理、法律、建筑等方面的贡献二、亚洲古代国家的兴衰中国古代的分封制与郡县制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与农业发展中国封建王朝的更迭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唐朝的疆域扩展和政治制度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海外贸易清朝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三、欧洲中世纪与近代社会变革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点教会的权威与天主教会的统治十字军东征与欧洲对外拓展意大利文艺复兴与文化变革宗教改革与新教的形成大航海时代与欧洲殖民主义英国的议会政治与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兴起四、现代国际关系与国家兴衰近代帝国主义与列强博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中国的民族觉醒美国的崛起与工业化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球影响与战后秩序的建立联合国的成立与国际组织的作用冷战与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世界经济的新变革与全球化的挑战新兴经济体与多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五、中国现代化进程与社会发展近代中国的思潮与启蒙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中国革命中国的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对外开放与参与国际事务以上是高三必备的历史知识点汇总,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了解历史,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

在备战高考时,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梳理和掌握将对你的考试成绩起到积极的影响。

祝你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文看懂高考必考中国历史概念(干货)

一文看懂高考必考中国历史概念(干货)

一文看懂高考必考中国历史概念(干货)1中国古代政治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分封制:即狭义的“封建”,封邦建国,西周开始实行。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的政治制度。

2.宗法制: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备。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3.郡县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

特别提醒:郡县制春秋战国后期初步形成,秦朝进一步完善。

4.君主专制:君主为核心的政治制度。

5.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三省六部制:7.内阁制度: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下的产物,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内阁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

8.乡里制度:中国县以下的各基层行政区域划分制度,拥有教化、交税、治安等功能。

9.乡绅制度:科举未中的落第士子,有文化的小地主,是封建统治结构在其乡村社会组织运作中的典型体现。

10.贵族政治: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11.募兵制:唐中叶以后推行的一种征兵制度,征召的是职业兵,也可看作为国家服务的“雇佣兵”,一般为自愿应征,符合条件即可入伍。

募兵制下,士兵需要服役直到退伍。

12.府兵制:自西魏开始到唐天宝年间废除,历时约200年。

府兵制作为一个固定的称呼主要是在唐年间,其他时期称呼各不相同。

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战时从军打仗,参战期间没有一定的服役期限。

13.羁縻制度:对边疆地区和其他藩外国家一种象征性的统治制度即当地统治者只要承认中原王朝的权威性和宗主性,就可以进行高度的自治,中原王朝一般不插手其内政。

14.土司制度:该领土属于中原王朝的版图以内,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自治,但也要服从中央政府的管理。

特别提醒:羁縻制度和土司制度的区别看自治地区是否在国家的统治范围内。

土司制度√羁縻制度×二中国古代的政治机构1.宣政院: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实用!历史概念“大扫盲”,高中生提分必备的历史名词解释汇总!
学习历史,目的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要学会历史的分析方法。

历史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其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情节和作用。

掌握了这些基本点就掌握了一个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地点、时间等当然要背了,但要看怎么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死记硬背,背的效果也会截然相反。

同学们一课一课学的往往是一些单独的历史事件,今天老师就给大家整理归纳了一些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全面地学习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