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一)
自然地理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一)
自然地理学名词总汇(一)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2.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3.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4.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5.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6.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7.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8.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9.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
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10.断裂: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
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节理。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
11.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
自然地理学考研知识点聚焦
自然地理学考研重要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2、恒星日3、板块汇聚型边界4、流域5、波浪折射6、太阳常数7、梯度风8、风化壳9、生物群落演替10、地理壳(景观壳)11、类地行星(地组行星)12、地台型建造13、大气温室效应14、混合潮15、岩溶作用16、田间持水量17、黄赤交角18、地震烈度19、辐射雾20、半日潮21、卡斯特地貌二、简答1、地球自转地理意义2、何谓不整合(角度不整合),说明其形成过程3、焚风形成原因4、河道断面流速分布规律5、地貌基本形态类型6、生物多样性价值7、举例说明岩浆岩分类方法8、举例说明季风特点及形成原因9、简述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建立的物理学基础及其实践意义10、阐述海岸外有岛屿屏障情况下形成的海积地貌及原因11、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经度地带性12、简答变质作用的类型及相应的变质岩13、地形对气候有何影响?14、解释大小潮成因15、何谓河流阶地?简述各类型阶地特征。
16、解释生态系统各组成功能三、论述1、说明自然地理学学科系统及其相邻学科关系。
2、以中国大陆地区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及其原因。
3、除天文因素外,可能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说明其影响。
4、以实例说明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5、论述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6、东亚季风的近地面环流形式及其影响地区的天气特征。
7、什么是正常年径流量?说明正常年径流量推求方法。
8、何谓河口三角洲?说明河口三角洲形态分类特征。
自然地理学_名词解释
绪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的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地理学“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三层次”:统一地理学、综合地理学、部门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人为自然地理环境。
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和动物界。
第一章地球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小行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彗星:定义: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绕太阳运动的一类质量很小的天体,是太阳系的成员之一。
组成部分:彗核、彗发、彗云和彗尾。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月影落在地表,月影中的人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被月光遮住。
月食: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接近一条直线,地影落在月球上,处于地影区的人们看到月亮全部或部分失去光辉。
太阳活动:是发生在太阳面上的一系列物理过程如黑子、光斑、耀斑、射电等活动过程的总陈。
太阳结构:1. 内部气体:核反应区、对流区、辐射区。
2. 外部气体:光球、色球、日冕。
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的运动的共同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的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20个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20个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总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20个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3.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
4.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
5.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6.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海温升高,上涌还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H2S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称为厄尔尼诺。
7.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
8.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
单位是公里/平方公里。
9.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10.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
11.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
考研自然地理试题总汇名词解释
1、山麓面: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导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面平行后退,山体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2、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 ,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
“沃克环流”由1960年雅各布.皮叶克尼斯(Jacob Bjerknes)发现,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
它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
赤道太平洋水温分布是西高东低,西边的印尼与澳洲东部沿岸一带,因海温高气压低而有旺盛上升气流,气流升至高空转向东与西方;东太平洋海温低气压高,向东流的气流在中至东太平洋的广大高气压区内向下沉降,到达海面再转向西,成为东南信风,这种在低纬度太平洋上空东西向流动的大气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赤道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
厄尔尼诺(El Niño Phenomenon)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南方涛动:是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之间气压变化呈反相关的振荡现象。
与厄尔尼诺现象几乎同时发生。
合称ENSO,是全球海气相互作用的强烈信号。
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方涛动指数(SOI)达到赤道最低值,也就是说印度尼西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气压升高,东太平洋气压降低,赤道对流东移,由此带来了全球热带的气候异常和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气候的显著影响。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地球表层存在着人类社会及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具有独特的地理结构和形式。
2.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自然环境根据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二是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
3.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4.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5.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旋转的过程,自转一周的时间即是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但是地球不但自转还绕太阳公转,公转轨道又呈椭圆形,所以一年中的太阳日并不等长,一个平均太阳日为24h,是地球平均自转360°59′的时间,其中59′是地球公转造成的,所以它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5.909秒。
6.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运动,其周期为一个恒星年,其中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23度26分21秒,速度方面,地球近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大,角速度最大,在远日点公转线速度最小,角速度最小,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划分7.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赤道上任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都是90°8.岁差:月球和太阳队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转,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必然绕黄道面旋进,而黄赤交角保持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9.章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球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10.极移:地球的形状轴(对称轴)和自转轴并不重合,而形状轴和地面的交点真正的地极,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11.海洋与陆地:连续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是海洋的主体。
自然地理学考研必备
自然地理学考研重要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2、恒星日地球绕地轴旋转称为地球自转。
自转一周的时间即自转周期,叫做一日,即一恒星日。
3、板块汇聚型边界见于两个板块汇聚、消减的地方,又可分为两种:(1)岛弧海沟型边界(2)地缝合线型边界4、流域每一条河流和每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便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5、波浪折射波峰线在深水区是和引起波浪的力的方向即波浪前进方向相垂直的。
但波浪前进方向常常与海岸斜交,这样同一波列两端的水深就可能有较大差异。
近岸较浅一端因受摩擦和减速,离岸远而深一端在深水处继续保持原速前进,最后波峰线将发生转折而与海岸线平行,这种现象就是海浪的折射。
6、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7、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的空气作曲线运动时,作用于空气的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8、风化壳风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积物。
9、生物群落演替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活动、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由于人类活动,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变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替代的过程叫生物群落演替。
10、地理壳(景观壳)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地球表面。
11、类地行星(地组行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的行星。
如: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12、地台型建造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烈构造变动,地壳升降幅度较小的地合上的建造,岩浆岩分布也较少。
13、大气温室效应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即是大气逆辐射。
中科院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2一、名词解释1.地貌2.生物圈3.沉积岩4.季风环流5.壤中流二、简述题1.气候和生物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2.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三、论述题1.地理因子对气候的影响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区域分异的相互关系2002一、名词解释1.冷洋流与暖洋流2.气团与锋3.岩溶峰林与溶原4.黑钙土5.顶级群落6.土地7.地域分异二、问答1. 太平洋中低纬度的洋流有哪些?形成原因是什么?2. 秦岭对气候的作用、影响?3. 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有哪些特征?三、论述1.分析说明如何进行自然区划?2.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的影响。
2003一、名词解释1.大气环流2.洪积扇3.土壤结构4.沙漠化5.植物群落6.定振波7.俯冲型板块8.干洁空气9.雪线10.潜水二、简答1.地球的圈层构造2.图示大气的垂直分层3.简述地貌的成因4.简述主要的成土过程5.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三、论述1.影响流域水量平衡的因素及水量平衡方程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未来气候可能的变化2004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2.气候3.太阳辐射4.降水5.径流6.风蚀作用7.植物群落8.土地退化9.土壤剖面10.地域分异规律二、简答1.气候变化2.基本地貌类型3.水量平衡4.成土学说5.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三、论述1.地带性学说2.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2005一、名词解释1.矿物2.地下水的总矿化度3.季风4.河流5.地域分异规律6.生物群落7. 对流层8. 土壤9.10.二、简答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自然区划原则3.土壤的物质组成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5.影响地貌的形成因素三、论述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以及各学科的关系2007一、名词解释1.变质作用2.风化作用3.大气环流4.季风5.降水强度6.流量7.河流阶地8.土壤质地9.生物多样性10.纬度二、简答1.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2.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3.植被类型4.温室效应5.主要成土过程三、论述1.地理地带性2.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2008一、名词解释1.地域分异2.风蚀3.降水4.径流5.气候6.生物圈7.太阳辐射8.土地退化9.土壤剖面10.植物群落1.地域分异2.风蚀3.生物群落4.对流层5.气候6.生物圈8.土地退化9.土壤剖面10.回归年二、简答题1.成土学说2.基本地貌类型3.气候变化4.生态系统组分5.水量平衡三、论述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2.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2010一、名词解释1.纬度2.对流层3.季风4.河流5.地下水矿化度6. 地貌7.土壤质地9.生态平衡10.地域分异规律二、简答1.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土壤的一般形态3.自然区划的原则4.气候变化原因5.水循环三、论述1.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2.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011一、名词解释1.地轴2.河床3.雾凇4.生态系统5.风化作用6.大气环流7.土壤剖面8.变质作用二、简答1.水量平衡2.生物群落分类3.基本的地貌类型4.土壤的组成5.自然区划原则三、论述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中国自然地理特征2012一、名词解释1.矿物2.太阳辐射3.洪积扇4.季风5.降水强度6.水位7.植被演替顶级8.土壤9.生物多样性10.土地二、简答1.水情要素2.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3.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4.生态系统的组分5.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三、论述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2.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学】294个必背名词解释汇总
【自然地理学】294个必背名词解释汇总1、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2、地球表层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3、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4、经济环境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和结构状态。
5、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6、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7、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围绕质心环绕的系统。
8、天文单位即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000km)。
9、行星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10、矮行星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
11、大地水准面大地测量中所谓的地球形状,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
12、岁差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
由于地球不断自传,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必然绕黄道轴旋进,而黄赤交角保持不变,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
这就岁差。
13、章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球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一般的圆锥面。
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
14、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极移,实际上也就地球的自由章动即钱德勒章动。
15、地轴地球南北极的连线即地球自转的轴线。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
中国地质大学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XX年一、名词解释1、地壳与地幔2、对流层与平流层3、克拉克值4、风化作用于风化壳5、崩塌与滑坡6、峰林与孤峰7、侧碛堤与中碛堤8、种群与群落9、生物多样性 10、土地与土壤二、简述题1、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地貌的成因及影响因素3、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4、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三、论述题 1、地球上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变化趋势 2、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3、海岸地貌及其形成过程XX年一、名词解释1、岩浆岩与变质岩2、震中与震源3、中生代于新生代4、对流层与平流层5、丰度与克拉克值6、海蚀崖与海蚀台7、石芽与溶沟8、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9、黄土与冻土 10、大陆岛与海洋岛二、简述题 1、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析海洋对地理环境形成的作用3、对比西北地区与华南地区主要土壤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三、论述题1、论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主要功能2、试对比流水地貌、冰川地貌和风成地貌的特征,分析形成的动力特点3、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XX年一、名词解释1、矿物与岩石2、断层与节理3、经度与纬度4、冻土与寒土5、天气与气候6、湖泊与沼泽7、潜水与承压水8、岩溶漏斗与落水洞9、生产者与消费者 10、角峰与刃脊二、简述题1、海平面变化对沿海地区环境的影响2、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3、种群的基本特征4、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三、论述题1、试举例说明陆地地貌形成的影响因素2、从土壤因素学说出发,论述各种影响因子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3、比较倒石堆、坡积裙、洪积扇、冲积扇、三角洲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条件XX年一、名词解释1、莫霍面与古登堡面2、矿物与岩石3、节理与解理4、气候与气候带5、生态系统的库与流6、洪积扇与冲积扇7、黄土与冻土8、羊背石与冻胀丘9、波切台与波筑台 10、峰丛与峰林二、简述题1、地壳中岩浆岩的主要类型及特征2、土壤形成的主要成土过程3、对比冰碛物、风积物和冲积物的特征4、自然区划的方法三、论述题1、论述大气运动的动力及大气环流的类型和主要特征2、论述冰川、地面流水、风三种营力的差异及形成的地貌特征3、论述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XX年一、名词解释1、矿物的断口与节理2、河床与河谷3、海蚀凹槽与海蚀穴4、气团与锋5、波浪与洋流6、倒石堆与冲出锥7、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8、铁铝土与潜育土9、食物链与营养级 10、石钟乳与钟乳石二、多项选择题1、如果一个地区的地壳运动稳定,那么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变化趋势是A、山坡由陡变缓B、河床由短变长C、冲沟由深变浅D、冲沟由窄变宽 2、按照地下水的埋藏特征,自流井流出的地下水应属于 A、潜水 B、包气带水 C、承压水 D、上层滞水 3、下列哪些岩石属于岩浆岩A、千枚岩B、辉长岩C、闪长岩D、安山岩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存在以下的变化A、生物的能量是降低的B、生物的数量是降低的C、生物的能量是增加的D、生物的数量是增加的 5、下面是地球历史某一段时期的地质年代划分,从早到晚错误排列的是 A、O-S-D B、S-O-P C、P-D-T D、T-J-K6、当大气中的水汽压一定时,大气的温度与大气中的相对湿度关系是 A、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增大 B、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 C、温度升高,相对湿度不变D、温度降低,相对湿度降低7、在一个盆地的边缘,看见一套沉积物,其下部为较粗大的砾石层,砾石具有一定的磨圆,上部为粉砂质粘土层,那么它最可能形成的动力条件是A、河流作用B、洪流作用C、冰川作用D、片流作用 8、在夏季,下面两座城市的白天时间长短的关系是A、北京比广州长B、广州比北京长C、北京与广州一样长D、不好确定 9、岩溶地区的溶沟形成的主要动力是A、片流B、地下水C、河流D、洪流10、在下列矿物中,具有两组解理的矿物是A、云母B、橄榄石C、辉石D、角闪石三、简述题。
自然地理学总复习辅导
自然地理学教学要点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20分)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包括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和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下形成的。
3、天然环境:只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
如森林和原始森林。
4、人为环境:是长期受到人类直接影响而使原有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人为环境。
如城市环境、农田环境。
5、海陆起伏曲线:为形象的表示地球上的各种高度和深度的对比关系,根据陆地等高线和海洋等深线图,计算各高度陆地和各深度海洋所占的面积或占全球总面积的百分比绘出的曲线。
6、辐射平衡:一个物体或系统的辐射能量收支相等时的状态。
(把地面指导大气上界当作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P.68)7、天气与气候: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如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8、降雨量: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我们称为降雨量(以毫米为单位)(它可以直观地表示降雨的多少)。
9、锋与锋面: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峰,也可以将峰看做两个气团的界面,故又称为峰面。
P.99(关键是两侧气团气象要素的差异)10、河流、水系和流域: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地在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低洼流动;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并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任何河流或水系分水线内的范围,就是它的流域(P.150)。
11、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
自然地理·考研真题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名词解释整理试题(一)1.径流模数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上的产水量。
单位m3/(a·km2)。
在所有计算径流的常用量中,径流模数消除了流域面积大小的影响,最能说明与自然地理条件相联系的径流特征。
通常用径流模数对不同流域的径流进行比较。
2.冰川作用冰川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称为冰川作用。
冰川是改造地球表面形态的巨大力量。
包括冰川的侵蚀作用(刨蚀+拔蚀)、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3.副热带高压带从赤道上空流向两极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流向逐渐趋于纬线方向,阻滞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向高纬流动,空气质量增加,形成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压带。
4.生物群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多物种的、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即生物群落。
群落是种群的集合体,但不是种群的简单集合,它是经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种群之间相互适应而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是一个比种群更复杂更高一级的生命组建层次。
5.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指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
它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结果,是河床、谷地不断的向源头方向伸长。
试题(二)1.基座阶地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的情况下形成的。
因此阶地上部是由冲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
2.离堆山由于地壳上升,弯曲的河流随之下切(切入河曲地段的基岩),自由河曲就转为深切河曲,若下切过程中伴有较强的侧蚀,导致曲流颈被裁弯取直后切穿,原弯曲河道被废弃,曲流颈与废弃河曲之间的山丘即成为离堆山。
3.灰钙土它是钙积土的一个土类,是荒漠草原区的地带性土类。
它是钙积层中具有石灰性反应、有厚淡色表层和变质粘化层、具有薄的腐殖质层的土壤。
4.沙漠化沙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5.洪积扇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山口堆积而成的扇形堆积体。
洪水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砾石搬运物,到出山口由于坡度急剧变缓、水流分散和下渗、水量减少、流速减缓,动能降低,因而大量的碎屑物散开形成以出山口为顶点,向外辐射状的扇形堆积体。
自然地理学考试名词解释
中科院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现代自然地理(中科院自己编的)名词解释:1、宇宙天体黄赤交角太阳高度角恒星日太阳日恒星年回归年岁差章动极移纬线经线经度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2、地壳克拉克值矿物岩石解理断口岩浆岩沉积岩层理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动力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围岩的交代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构造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沉积构造地槽型建造过渡型建造整合假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质构造水平构造丹霞地貌倾斜构造单面山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火山喷发地震板块大洋中脊地缝合线地质年代相对年代法绝对年代法3、大气气溶胶大气成分干洁空气大气常数温室效应对流层辐射平衡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水平温度梯度气温直减率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露霜雾凇雨凇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冰晶效应对流雨降水强度降水量降水变率湿润系数水平气压梯度摩擦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层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埃克曼螺线大气环流行星风系信风季风局地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焚风气团锋气旋反气旋气候厄尔尼若沃克环流南方涛动南方涛动指数ENSO 降水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大气辐射径流土地退化4、水分循环水圈海洋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海水盐度海水氯度潮汐潮流回转流往复流波浪波浪的辐射沿岸流洋流摩擦深度风海流倾斜流密度流水团河流水系流域流域面积河网密度水位平均水位相应水位流速流量薛齐公式满宁公式巴普洛夫公式径流总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径流变率径流系数河流的年正常径流量湖泊定振波沼泽地下水总矿化度硬度溶水性容水度持水性持水度给水性透水性地下水的动态线性渗透定律非线性渗透定律饱水带包气带潜水面潜水潜水湖潜水流承压水冰川成冰作用雪线5、地貌山地平原风化过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风化产物风化壳块体运动崩落滑落蠕动倒石堆流水地貌流水的侵蚀作用溯源侵蚀流水的搬运作用流水的堆积作用坡积裙河谷地貌泥石流河谷侵蚀基准面河漫滩牛轭湖离堆山河口三角洲洪积扇河流阶地河流袭夺准平原山麓面哈斯特作用哈斯特地貌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斗羊背石终渍堤纹泥彭丘。
(整理)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1、溶沟与石芽溶沟一般长数米至数十米,其断面呈“V〞型或“U〞型。
石芽顶部多呈平滑的形态。
溶沟、石芽构成的棋盘格状地面比拟常见,多发育在石灰岩分布区的平缓山麓地带。
2、径流系数同一流域面积、同一时段内径流深度〔R〕与降水量〔P〕的比值称为径流系数,以小数或百分数计,表示降水量中形成径流的比例,其余局部水量那么损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渗和蒸发。
3、沙尘暴沙尘暴是由于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m的天气现象。
西北地区的人们常根据沙尘暴出现时天色昏暗的程度形象地称之为“黑风〞。
4、泥漠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
它形成于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这里是洪流从山区搬来的细粒粘上物质淤积的地方。
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龟裂地。
5、地域分异景观作为一种系统除具有整体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地域性即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它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景观在地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二、影响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有哪些?〔25分〕丹霞地貌是指发育在中生代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而坚硬的红色粗、中粒碎屑岩系之上,在构造运动及间歇抬升的作用下,受流水侵蚀及崩塌后退等外力作用,形成顶平、坡陡、麓缓的地貌形态。
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1〕红色砂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物质根底,又是最重要的形态特征。
〔2〕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是形成丹霞地貌的构造条件。
〔3〕气候对丹霞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三、简述祁连山东段的垂直带谱〔26分〕祁连山东段每增高100m,降水量增加,年平均气温降低0.33°C左右,由此导致了气候特征、土壤、水分、植被、动物等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并构成了以下4个不同的自然带:〔1〕冰雪寒冻垫状植被带。
〔2〕高寒草甸、灌丛草甸、森林灌丛草甸带。
〔3〕山地草原、荒漠草原带。
主要是祁连山浅山区的山间盆地、石质低山,剥蚀丘陵地带和山前地带。
中国自然地理学考研名词解释(大部分)
名词解释中国矿藏资源大冶式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接触交代——热液铁矿床。
大红山铁矿(白云鄂博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中性钠质或偏钠质火山——侵入活动有关的铁矿床。
攀枝花式铁矿:内生铁矿的一种,与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晚期铁矿床。
宁乡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浅海沉积铁矿,以赤铁矿、菱铁矿为主,北方以宣龙式铁矿为代表,南方以宁乡式铁矿为代表。
綦江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海陆交互相和湖相沉积铁矿,以菱铁矿为主。
鞍山式铁矿:外生铁矿的一种,属前寒武纪沉积变质铁矿,以鞍山铁矿为代表。
石碌式铁矿: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富铁矿类型。
中国地貌与地质构造红层地貌:是指中生代白垩纪—早第三纪,在几乎遍及全国的大小不同、数量众多的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所堆积的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所构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马兰黄土:中国第四纪黄土分期名称之一(华北晚更新世黄土,典型的风力堆积物),标准剖面地点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川北山坡上,因附近清水河右岸有马兰阶地而命名。
雅丹地貌: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
丹霞地貌:暴露地表的为岩性较硬的砾岩、砂砾岩时,受断裂、垂直节理及流水切割等作用,形成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貌(粤北仁化盆地的丹霞山最为发育,故有此称)。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黄土地貌: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风沙地貌:风力作用于地表,风力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产物。
大尺度的形态有沙丘沙堆,平沙地。
小尺度的形态有沙波纹,沙垄等。
中国近海平原海岸:在沿海冲积平原和潟(xi)湖平原地区发育的海岸。
台湾暖流:黑潮暖流在台湾东北海域分出的一个分支,沿台湾岛向北流向东海北部。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地球:1.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是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2.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
(14960×105km=1.5亿千米)。
3.恒星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恒星日。
(注:真正周期,23h56’4”,360°)4.太阳日: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太阳日。
(平均太阳日:24h,360度59分)第二章地壳: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2.克拉克值:(克拉克与华盛顿依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59个岩石样品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的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级元素的丰度,所获数值后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3.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4.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5.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
6.构造运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的岩石圈的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机械作用,它反映在地表表现为地形高低变化,海洋、陆地范围的改变,岩石圈的改变及地震等。
7.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是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8.不整合接触: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层有地层缺失。
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
9.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10.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名词解释考研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宇宙 天体天体 黄赤交角黄赤交角 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 恒星日恒星日 太阳日太阳日 恒星年恒星年 回归年 岁差岁差 章动 极移极移 纬线 纬度纬度 经线 经度经度 大陆岛大陆岛 火山岛 珊瑚岛珊瑚岛 2、地壳 克拉克值克拉克值 矿物矿物 岩石岩石 解理解理 断口断口 岩浆岩岩浆岩 沉积岩沉积岩 层理层理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动力变动力变质作用 接触热变质作用接触热变质作用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围岩的交代作用围岩的交代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垂直运动 沉积构造沉积构造 地槽型建造地槽型建造 过渡型建造过渡型建造 整合整合 假整合假整合 不整合不整合 侵入接触侵入接触 侵入侵入体的沉积接触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水平构造水平构造 丹霞地貌丹霞地貌 倾斜构造倾斜构造 单面山单面山 褶皱构造褶皱构造 断裂构造断裂构造 火山火山喷发 地震地震 板块板块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 地缝合线地缝合线 地质年代地质年代 相对年代法相对年代法相对年代法 绝对年代法绝对年代法3、大气气溶胶、大气气溶胶 大气成分 干洁空气干洁空气 大气常数大气常数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 对流层对流层 辐射平衡辐射平衡 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 气温年较差 水平温度梯度水平温度梯度 气温直减率气温直减率 水汽压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 绝对湿度绝对湿度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 露点温露点温度 露霜露霜 雾凇雾凇 雨凇雨凇 辐射雾辐射雾 平流雾平流雾 蒸汽雾蒸汽雾 上坡雾上坡雾 锋面雾锋面雾 积状云积状云 层状云层状云 波状云波状云 冰晶冰晶效应 对流雨对流雨 地形雨地形雨 锋面雨锋面雨 台风雨台风雨 降水强度降水强度 降水量降水量 降水变率降水变率 湿润系数湿润系数 水平气压梯水平气压梯度 摩擦力摩擦力 惯性离心力惯性离心力 摩擦层摩擦层 地转风地转风 梯度风梯度风 热成风热成风 埃克曼螺线埃克曼螺线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 行星风行星风系 信风信风 季风季风 局地环流局地环流 海陆风海陆风 山谷风山谷风 焚风焚风 气团气团 锋 气旋气旋 反气旋反气旋 气候气候 厄尔尼诺厄尔尼诺 沃克沃克环流 南方涛动南方涛动 南方涛动指数南方涛动指数 ENSO 降水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强度 大气辐射大气辐射 径流径流 土地土地退化退化4、水分循环 水圈水圈 洋 海 内海内海 边缘海边缘海 外海外海 岛间海岛间海 海水盐度海水盐度 海水氯度海水氯度 潮汐 潮流潮流 回转回转流 往复流往复流 波浪波浪 波浪的辐射波浪的辐射 沿岸流沿岸流 洋流洋流 摩擦深度摩擦深度 风海流风海流 倾斜流倾斜流 密度流密度流 水团水团 河流 水系 流域流域 流域面积流域面积 河网密度河网密度 水位水位水位 平均水位 相应水位相应水位 流速流速 流量流量 薛齐公式薛齐公式 满宁满宁公式 巴甫洛夫公式巴甫洛夫公式 径流总量径流总量 径流模数径流模数 径流深度径流深度 径流变率径流变率 径流系数径流系数 河流的年正常径流河流的年正常径流量 湖泊湖泊 定振波定振波 沼泽沼泽 地下水地下水地下水 总矿化度 硬度硬度 溶水性溶水性 容水度容水度 持水性持水性 持水度持水度 给水性给水性给水性 透水性 地下水的动态地下水的动态 线性渗透定律线性渗透定律 非线性渗透定律非线性渗透定律 饱水带饱水带 包气带包气带 潜水面潜水面 潜水潜水潜水 潜水湖 潜水流潜水流 承压水承压水 冰川冰川 成冰作用成冰作用 雪线雪线 5、地貌 山地山地 平原平原 风化过程风化过程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 水化作用水化作用 水解作用水解作用 溶解作用溶解作用 风化产风化产物 风化壳风化壳 块体运动块体运动 崩落崩落 滑落滑落 蠕动蠕动 倒石堆倒石堆 流水地貌流水地貌 流水的侵蚀作用流水的侵蚀作用 溯源侵蚀溯源侵蚀 流水流水的搬运作用 流水的堆积作用流水的堆积作用 坡积裙坡积裙 沟谷地貌沟谷地貌 泥石流泥石流 河谷河谷 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 河漫滩河漫滩 牛轭牛轭湖 离堆山离堆山 河口三角洲河口三角洲 洪积扇洪积扇 河流阶地河流阶地 河流袭夺河流袭夺 准平原准平原 山麓面山麓面 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 喀斯特地喀斯特地貌 冰川作用冰川作用 冰川地貌冰川地貌 冰斗冰斗 羊背石羊背石 终渍堤终渍堤 纹泥纹泥 鼓丘鼓丘 冰水扇冰水扇 冰砾皋(阶地)冰砾皋(阶地)冰砾皋(阶地) 锅穴 蛇形丘 冰面地貌冰面地貌 冻土冻土 冰融作用冰融作用 石海石海 石河石河石河 石环 冻胀丘冻胀丘 热融地貌热融地貌 热融滑塌热融滑塌 热融沉陷热融沉陷 冰锥冰锥 风沙作用风沙作用 风蚀作用风蚀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作用 风积风积作用 风棱风棱 风蚀柱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蘑菇 雅丹地貌雅丹地貌 横向沙丘横向沙丘 纵向沙丘纵向沙丘 黄土黄土 海岸带海岸带 海蚀作用海蚀作用 海蚀海蚀穴 海蚀崖海蚀崖 海蚀拱桥海蚀拱桥 海蚀柱海蚀柱 海蚀台海蚀台 海积作用海积作用 中立带中立带 泻湖泻湖 大陆架大陆架 大陆坡大陆坡大陆坡 6、土壤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 土壤形态土壤形态 土壤剖面土壤剖面 土层土层 土壤颜色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 松紧度松紧度 孔隙 土壤干湿度土壤干湿度 新生体新生体 侵入体侵入体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 原生矿物原生矿物 次生矿物次生矿物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 矿质化过矿质化过程 腐殖化过程腐殖化过程 土壤的水分平衡土壤的水分平衡 吸湿水吸湿水 毛管水毛管水 重力水重力水 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胶体土壤胶体 土壤土壤溶液 土壤缓冲性土壤缓冲性 母质母质 土壤年龄土壤年龄 绝对年龄绝对年龄 相对土壤年龄相对土壤年龄 诊断层诊断层 诊断特征诊断特征 土壤分布的土壤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土壤的干湿度地带性土壤的干湿度地带性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土壤的垂直带土壤的垂直带谱 基带基带 建谱土带建谱土带 土壤的分布地域性规律土壤的分布地域性规律 土壤资源土壤资源土壤资源 7、生物圈 物种物种 生态学生态学 环境环境 生态因子生态因子 生存条件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限制因子 生态幅生态幅 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 贝格曼定贝格曼定律 阿伦定律阿伦定律 旗形树冠旗形树冠 竞争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竞争排斥原理 寄生寄生 捕食作用捕食作用 原始合作原始合作 共生互利共生互利 生物适生物适应 趋同适应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趋异适应 生态型生态型 K 选择K 对策者 R 选择R 选择者 种群种群 种群的数量与大种群的数量与大小 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密度 单体生物单体生物 构件生物构件生物 出生率出生率 种群增长种群增长 领域领域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 群落群落 植物群落植物群落 边缘效应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生态位生态位 优势种优势种 建群种建群种 生活型生活型 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环境群落环境 季相季相 演替 原生演替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 进展演替进展演替 逆行演替逆行演替 演替顶级演替顶级 气候顶级气候顶级 群落分类群落分类 植被型植被型 群系 群丛群丛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 生产者生产者 消费者消费者 分解者分解者 食物链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网 营养级营养级 生物的放生物的放大作用 初级生产者初级生产者 生物量生物量 现存量现存量 次级生产者次级生产者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 林德曼定律林德曼定律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 水域水域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生物圈生物圈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就地保护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迁地保护 离体保护离体保护 8、地理系统 稳态稳态 耗散结构耗散结构 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区划自然区划 土地土地 土地评价土地评价土地评价 第八章第八章1、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规律2、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规律3、地域分异的尺度、地域分异的尺度4、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5、自然区划的原则、自然区划的原则6、自然区划的方法、自然区划的方法7、土地分类、土地分类8、土地分级、土地分级9、土地评价、土地评价10、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什么是可持续发展11、试利用人地关系原理阐述从资源与环境角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试利用人地关系原理阐述从资源与环境角度实现可持续发展12、中国自然界的基本特征、中国自然界的基本特征。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互相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
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
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
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整理)240《自然地理学一》答案.
(整理)240《⾃然地理学⼀》答案.《⾃然地理学(⼀)》练习题⼀参考答案⼀、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1.河流袭夺:是指河流的⼲流或⽀流在溯源侵蚀中,切穿分⽔⾼地,直⾄相邻⾼位河流的河床,将其上游河段构成⾃⼰⽔系的组成部分,使⽔系合并的过程。
2.正地形:相对于⾼出某⼀近似⽔平⾯⽽呈凸形的地貌形态。
3.波浪变形:当外海的波浪进⼊深度⼩于1/2波长的浅⽔区时,海⽔的波动触及海底,波浪中的⽔质点与海底相互摩擦,⽔质点运动轨道的垂直轴开始变⼩,轨道由圆形变为椭圆形。
4.⽜轭湖:如果河床弯曲度愈来愈⼤,同⼀河床的上下游河曲彼此⾮常接近,形成了很狭窄的曲流颈,遇到特⼤洪⽔时,河道⾃然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形成新的直河道,使⽼河道断流。
被淤塞的⽼河道形成⼀个新⽉形的湖泊,称为⽜轭湖。
5.逆地形:地表形态与构造形态不⼀致的现象,如向斜⼭背斜⾕。
6.冰劈作⽤:脉冰⼀经形成,便会由于冰体冻张对围岩的巨⼤压⼒,使裂隙不断扩⼤,这种作⽤亦称冰劈作⽤。
7.混合溶蚀作⽤:由于⽔量、⽔温、⽓压等条件的不同,形成⼏种不同浓度的饱和⽔溶液,它们如在碳酸岩体内某⼀点相遇,不同浓度的饱和⽔溶液发⽣混合作⽤,混合后的溶液由原先的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从⽽产⽣新的溶蚀作⽤,这种过程称为溶液的混合溶蚀作⽤。
8.⽓候地貌:受外营⼒控制并反映不同⽓候特征的地貌,称⽓候地貌。
9.溶沟与⽯芽:地表⽔沿可溶性岩⽯表⾯的缝隙溶蚀⽽成的⼩型沟槽称为溶沟,溶沟间的⽯脊,称为⽯芽。
10.⽯河:亦称⽯流,主要发育在具有⼀定坡度的⼭坡凹槽或沟⾕之中,由⼭坡上融冻崩解的碎⽯充塞集中⽽成,在重⼒和融冻作⽤下,碎⽯可徐徐向下蠕动。
11.⼤陆架:指靠近海岸⽔深较浅的海底平缓地形,是陆地向海洋的⾃然延伸部分,也称陆棚。
12.溯源侵蚀:侵蚀⽅向指向河流上游,是河床纵剖⾯形成与发展⼀种重要⽅式,它不仅可使河床纵剖⾯延长,同时也加深河床,改变其纵⽐降。
13、侵蚀基准⾯:是控制河流下切深度的⼀个⾯状的界限,在这个界限以下,河流侵蚀能⼒消失,不再加深河床,也简称侵蚀基⾯,控制局部河段或⽀流下切深度的基⾯称地⽅侵蚀基⾯,对所有⼊海河流来说,海⾯是最终控制其下切深度的基⾯,因此海⾯也称终极侵蚀基⾯或总侵蚀基⾯14、波浪折射当波浪的传播⽅向与海岸斜交时,其近岸边的⼀侧,由于⽔深减⼩,传播速度⽐远离岸边的⼀侧慢,使波峰线发⽣弯曲,并趋于与等深线⼀致的现象,称为波浪折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名词总汇(一)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2.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3.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4.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5.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6.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7.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8.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9.褶皱: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
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基本形态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10.断裂: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
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节理。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
11.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
火山喷出物很复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
火山喷发形式有两类:①裂隙式喷发;②中心式(或管状)喷发。
12.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
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
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
13.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内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①扩张型边界(或增生型、拉张型、离散型边界):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
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岩浆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并伴随高热流值和浅源地震。
②俯冲型边界(或汇聚型、挤压型边界):见于两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地方。
又分为海沟岛弧型(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和地缝合线型(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③转换断层型边界(或次生型、剪切型、平错型边界):在这种边界上,没有板块的新生和消亡,是由于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
14.大洋中脊: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
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是板块发散型边界。
15.地缝合线: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
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
16.地质年代:在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清晰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地质年代又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
17.相对年代法: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
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18.绝对年代法: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计算其绝对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
19.温室效应:大气成分,尤其是某些微量和痕量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却能强烈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因长波辐射而导致温度降低,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及近地面大气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适合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既包括自然大气中固有的CO2、水汽、O3、CH4、N2O等成分,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CFCs)及CO2、CH4等。
20.信风:低纬信风带是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信风。
特点是风向稳定,因其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也称贸易风。
信风向纬度更低,气温更高的地带吹送,因此其属性比较干燥,有些沙漠、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内。
21.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海陆风环流。
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
22.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谷风);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山风),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山谷风环流。
23.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100m),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
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
焚风效应对植被类型与生态特征、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都有一定影响。
焚风在我国西南山地特别显著。
24.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铅直稳定度等物质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气团内部物理属性相近,其天气现象也大体一致,因此气团具有明显的天气意义。
25.锋: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
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
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
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26.气旋: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根据气旋产生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种类型。
27.厄尔尼诺: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海温升高,上涌还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H2S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称为厄尔尼诺。
28.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域称为海。
大洋的边缘因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海从属于洋,或者说海是洋的组成部分。
海的面积和深度都远小于洋。
由于靠近大陆,有河流注入,海水的理化性质受陆地影响。
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洋流系统,也不具有洋那样明显的垂直分层。
29.潮汐:由月球和太阳引力引起海面周期性的升降现象。
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可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30.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
潮流也分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三种类型。
31.波浪: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
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四个要素。
32.洋流:大范围的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就是洋流(海流)。
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
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3.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
其成因主要是地面水在本身重力作用下,不断侵蚀地面的结果。
河流沿途接受不同级别的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这就是水系。
水系形式是一定的岩层构造、沉积物性质和新构造应用场的反映。
34.流域:每一条河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
35.流域面积:流域地面分水线和出口断面所包围的面积,在水文上又称集水面积,单位是平方公里。
这是河流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大小直接影响河流和水量大小及径流的形成过程。
36.河网密度:流域中干支流总长度和流域面积之比。
其大小说明水系发育的疏密程度。
受到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岩石土壤等因素的控制。
37.河流的水情要素:为了认识河流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描述水情变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水位、流速、流量、含沙量以及河流的温度和冰情等。
38.径流的形成阶段:停蓄阶段、坡面漫流阶段、河槽集流阶段。
39.径流模数: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上的产水量。
单位m3/(a·km2)。
在所有计算径流的常用量中,径流模数消除了流域面积大小的影响,最能说明与自然地理条件相联系的径流特征。
通常用径流模数对不同流域的径流进行比较。
40.径流系数:一定时期的径流深度y与同期降水量x之比,α=y/x。
径流系数常用百分比表示,降水量大部分形成径流则α值大,降水量大部分消耗于蒸发和下渗,则α值小。
41.沼泽:通常把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湿润或有薄层积水,生有喜湿植物并有泥炭形成或积累的地段称为沼泽。
形成过程: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
42.地下水:埋藏在地面以下土壤岩石空隙(孔隙、裂隙和溶隙)中的水统称地下水。
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表水的渗入和大气中水汽的凝结。
其物理性质有湿度、颜色、透明度、比重、导电性、放射性、嗅感和味感。
43.波美度:盐水的比重可用波美度来表示,一升水内含有10克NaCl,则其盐度相当于1波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