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美食家舌尖上的东坡
舌尖上的东坡:美食与诗意的千年对话
舌尖上的东坡:美食与诗意的千年对话《舌尖上的东坡:美食与诗意的千年对话》在历史的长河中,苏东坡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人生哲学,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不仅以其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更以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给后世留下了无数的佳话。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他的故事中,找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向往。
苏东坡的生活充满了波折,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他都以一颗豁达的心去面对。
他的这种乐观和随遇而安的态度,给现代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灵慰藉。
在苏轼的一生中,无论是在黄州、惠州还是儋州,他都以美食为伴,用食物来抚慰自己的心灵。
在《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一书中,林卫辉老师以苏轼的美食诗文为线索,带领我们走进了这位文学巨匠的生活。
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苏轼在不同地方品尝和创造的美食,更是通过这些食物,展现了苏轼丰富多彩的人生。
苏轼的美食之旅,从黄州的猪肉到惠州的荔枝,再到儋州的生蚝,每一种食物都承载着他的情感和记忆。
这些食物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精神的慰藉。
在苏轼的笔下,美食成为了一种艺术,一种生活的态度。
书中还提到了苏轼的酿酒技艺,他不仅爱酒,更善于酿酒。
在黄州时期,他用蜜酿酒,创作了《蜜酒歌》。
虽然有时酿酒失败,但这并不影响他对酿酒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苏轼的美食故事,不仅仅是对食物的描述,更是对生活的感悟。
他的生活哲学,如同他的美食一样,充满了弹性和生命力。
在人生的高峰与低谷之间,苏轼总能以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这种态度,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学习的。
在《舌尖上的东坡:美食与诗意的千年对话》中,我们不仅能够品尝到苏轼的美食,更能够感受到他的生活哲学。
这本书是对苏轼美食经历的一次深刻探索,也是对宋代文化的一次精彩呈现。
通过苏轼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美食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在今天,当我们在生活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境遇中遇到挑战时,苏轼的故事和他的美食哲学,都能给我们提供无尽的灵感和力量。
都说他是文学家,苏东坡是位“美食家”,东坡肉就是这样来的
都说他是文学家,苏东坡是位“美食家”,东坡肉就是这样来的宋的时候又一个历史名人,他就是苏东坡,他在政治、文学甚至是炒菜做饭和品尝美食都有一定的造诣,他的嘴特别的刁钻,一般的美食根本就入不了他的眼,自己有时候也会小漏两手,自己做菜,就是到了今天,用他名字的菜肴还是很多的,最出名的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东坡肉了,关于这道菜还有一个特别的故事。
传说当年,老苏(苏东坡)在现在的杭州当官的时候,那叫一个清正廉洁,一心的都是为百姓着想,在他的治理下杭州是连年大丰收,当地的百姓为了感谢他,每逢过年的时候,特意送来猪肉喝酒就为了感谢他,但是苏东坡为人正直,从来不收老百姓的东西,百姓们很坚持,苏东坡看这种情况不愿意伤了老百姓的心,就让人把肉剁成小块,烧制好后按照户籍每家每户的分发下去,百姓们更觉得他是一个好官了,百姓们为这道菜取名东坡肉,当地的一个饭店看到后,学着他的做法,有加以研究,就这样一道美味的菜肴就诞生了,在饭店挂牌销售,天天都是一抢而空,后来经过传承就成了杭州的一道著名的菜品。
还有一个传说,苏东坡在任杭州刺史时,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他就烹制自己喜欢吃的猪肉款待客人。
待猪肉下锅,又加入水和调料,以微火慢慢煨着。
接着,他便和客人一起下棋,兴趣甚浓。
一连下了好几盘后,苏东坡猛然想起锅中还炖着肉,他原以为一锅猪肉已经烧焦,急忙跑’进厨房,不料,一屋子的香气扑面而来。
他掀开锅一看,一块块猪肉色泽红润,形整不散,软烂如腐。
苏东坡不禁大喜,他忙把菜端上餐桌。
客人尝罢,觉得浓香醇厚,黏而不腻,十分可口。
苏东坡由此受到启发,而后又如法炮制,做出了同样色、香、味、形的菜肴。
从此,他便经常烹制这道菜,有客待客,没客自食,并以一首《猪肉颂》总结了烹制这道菜的经验:“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后来,有厨师在搞传统菜创新时,十分谨慎地在“东坡肉”里加了两种蔬菜原料:冬笋、菠菜,菜名为“东(冬)坡(菠)菜”。
苏轼美食家的故事
苏轼美食家的故事苏轼,一个享誉千古的大文豪,他的文学才华、哲学以及政治观点广为人知。
而除此之外,苏轼还是一位美食家,他精通广大的中国菜系,也有自己的独特审美和食谱。
今天,我们来聊聊苏轼美食家的故事。
苏轼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他品尝过许多不同的食物,从北方的大餐到南方的海鲜,每一种菜肴都可以带给他别样的滋味和体验。
他的饮食品味也非常独特,善于尝试新的食材和做法,创出了自己的一系列食谱。
据史书记载,苏轼极其喜欢鹅肉,能吃到各个地方的鹅肉,他还曾把自制的鹅肉晒成铜红色,做成了一道特色菜。
而苏轼最爱的还是熬肉,据说每次吃饭都会熬一些肉,然后自己吃多些,让家中的仆人们开心。
苏轼还有一道经典的花雕鸡,他将鸡肉腌渍过夜,然后放在烤箱里用慢火烤熟,再用花雕酒和酱油做成酱料,最后淋在烤好的鸡肉上,其酱香浓郁,肉质鲜嫩,是苏轼家中的拿手菜。
苏轼精通茶道,他喜欢喝名茶,把握好茶的时间和温度。
而在北方,苏轼的好友米芾曾经因咽炙之快而卷肚,这促使苏轼更加重视菜肴和饮品的搭配,他整理了一份“味道搭配表”来指导自己和朋友们吃饭,这份表格包括了菜品和饮品的典型组合和不同口味的搭配。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他的美食水平。
不仅是在饮食方面,苏轼还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卫生,他反对食品添加剂,亲自下厨,致力于食品卫生和营养。
他也认为,食物是引领精神至高境界的一种方式,能够调节身体和心灵。
总的来说,苏轼美食家不仅是一个热爱美食、精通菜肴的佳人。
他的美食哲学和修养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
他认为,品味饮食是一种生活的美学。
通过美食,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丰富,开启心灵的大门,体验到美好的生活。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1036年景祐三年十一月十九苏轼降生1054年娶王弗1057年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1059年举家前往京都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
1061年任凤翔府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1064年任职史馆1065年妻丧1066年父丧;服孝(1066.4~1068.7)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1068年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1069年返京;任职史馆1071年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1074年38岁任密州太守1076年40岁任徐州太守1079年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1080年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1084年往常州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1086年以翰林学士知制诰1089年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1091年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1092年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1093年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1094年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1097年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4岁1102年,即崇宁元年六月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
苏轼简介——精选推荐
苏轼简介2022-02-21 是当事⼈全⾯⽽简洁地介绍⾃⾝情况的⼀种书⾯表达⽅式。
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苏轼简介,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学家、书画家、美⾷家。
字⼦瞻,号东坡居⼠。
汉族,四川⼈,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市郏县)。
⼀⽣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诗⽂书画皆精。
其⽂恣肆,明⽩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诗清新豪健,善⽤夸张、⽐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派,对后世有巨⼤影响,与⾟弃疾并称苏⾟;书法擅长⾏书、楷书,能⾃创新意,⽤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平: 公元1037年1⽉8⽇,苏轼⽣于眉州眉⼭。
苏轼的⽗亲苏洵,即《三字经》⾥提到的“⼆⼗七,始发奋”的“苏⽼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读书的状况,感觉⾃⼰深受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数千⾔”,也更不可能有⽇后的⽂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的苏轼⾸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篇《刑赏忠厚之⾄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的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第三等,为“百年第⼀”,授⼤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舌尖上的“东坡”
11经典蒙学馆
说起古代的美食家,就不得不提苏东坡这个大文豪。
苏东坡留下了众多千古名句,其中关于“吃”的也是不胜枚举——
喜食猪肉的他,就曾作文《猪肉颂》:“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让我们联想一下,如果把它当作苏东坡发的一条朋友圈,翻译成咱们现代文就是:黄州的猪肉真是跳楼价呀,每天早上我都能就着这猪肉干下两碗干饭,谁也别拦着我!哈哈,隔着千百年时光,我们也能从这字里行间感受到
这份美食带给苏东坡的发自内心的
欢乐呢。
东坡爱美食亦会制作美食。
以
他名字命名且流传至今的菜肴就有
许多,“东坡肉”是其中最著名的。
相传苏东坡在杭州做地方官
时,西湖被葑(f ēng)草湮没了大
半,苏东坡便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
疏通湖港,又将挖出的泥筑成长堤,
还建了桥使湖水畅通。
西湖美景再
现,又可蓄水灌田,百姓为此十分感谢苏东坡,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送去了猪肉。
苏东坡收到这么多猪肉,觉得应该将它们与数万疏通西湖的工人一起分享,所以他就让自己的家人把肉切成了方块,烹调后,连酒一起分送给工人们。
可他的家人误听了,将“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没曾想,用新方法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浓味美了,大家纷纷称赞苏东坡的红烧肉做得别致,于是“东坡肉”就这样渐渐流传开来。
整理 蔻蔻猫“味
•道”诗话
舌尖上的“东坡”。
美食家苏东坡
美⾷家苏东坡说起苏轼,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苏轼豪放风格的诗词了,例如,⼀蓑烟⾬任平⽣等,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苏轼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乐观的⼼态。
可是除了那些很豪放的诗词外,他有⼀⾸词我是很喜欢的——《江城⼦·⼗年⽣死两茫茫》,不过这⾸词并不是如苏轼那般放荡不羁的,这⾸词是哀悼亡妻王弗的,表达了对妻⼦的不舍与怀念,全诗都是悲伤的氛围,让⼈禁不住想要落泪。
相顾⽆⾔,惟有泪千⾏!现在读起来还是会被那种窒息的氛围给感染到,只觉得情绪完全被带进去了,替他们伤⼼。
也只能说没体会过是不能明⽩那种相见却⼜不能相互倾诉的痛苦,只能藏在⼼⾥默默哀伤。
是相爱却⼜不能长相厮守是多么地令⼈⽆奈!多情⾃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虽然上⾯所说实在是难以平复悲伤的⼼情,不过接下来就要说起美⾷了。
和苏轼很相关联的⼀个名词就是美⾷了。
苏轼的仕途可谓是坎坷,他在官场上的⼤起⼤落也确实犹如过⼭车⼀般,忽⾼忽低的,不知是否因为这样,苏轼化悲愤为⾷欲,很是爱吃,⽤现在的话来说,货真价实的吃货啊!不仅是吃货,更值得钦佩的是还⾃创和改造了很多美⾷,甭说了,⼝⽔都要流下来了。
苏轼有个别名叫苏东坡,所以⾸先就来说说这道有名的美⾷——东坡⾁。
东坡⾁其实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所开创出来的⼀道美⾷。
那时在黄州,猪⾁犹如烂泥⼀样不值钱,⼤家都不爱吃,苏轼就认为黄州的猪⾁可是相当的美味的,甚⾄是想出来了⼀套煮猪⾁的办法:得慢⽕,得⼩⽕,选猪⾁呢,要选猪颈后⽅那⼀块⾁。
后来东坡⾁也就是这样⼦被吃货的苏轼给做出来啦!去到惠州当官,同样的让⼀道菜给⽕了,那就是——⽺蝎⼦。
其实⽺⾁最好吃的部分并不是⽺脊梁⾻,可是为什么不买最好吃的部分呢?因为啥?因为穷呀。
所以苏轼只能买剩下来的⽺脊梁⾻,可⼜不能就这样难以⼊⼝地煮来吃了,怎么也要吃得⾼级⼀点。
于是,苏轼就苦思冥想,多种做法组合排列,也终于把这道美味的⽺蝎⼦给做出来了,甚⾄在惠州掀起了⼀股吃⽺蝎⼦的热潮,不愧是⼤美⾷家呀!后来,被贬到海南的苏轼,内⼼也是很崩溃的,毕竟是知道那时海南也是⼀处蛮荒之地,看来这下苏轼得饿肚⼦了,他也很绝望地带着幼⼦到这个地⽅来。
舌尖上的古诗词
舌尖上的古诗词随着电视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寻找美食的风尚在各地是一浪高过一浪。
“美食”已成为时下热门话题。
感人的亲情,浓郁的乡情,以及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都能包裹在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蓦然回首,你会发现中国古典诗词与美食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其实“诗词嵌进美食”也是自古有之的。
“柴米油盐酱醋茶”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斗转星移,朝代更替,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向往……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古诗词文化和美食文化都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那些被国人传颂了几千年的古诗里,一景一物,在诗人的笔下都美的令人心醉。
可是当诗人变身吃货,那些原本普通的美食,在诗人的笔下是否也变得诗意万千?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时,是该从饮食文化中探究诗词,还是该在诗中体会美食滋味?古代文人中既以诗名,又以美食家出名的我以为当首推苏东坡。
最耳熟能详的应该就是“东坡肉”了。
其实以他名字命名的食物还有很多,比如:“东坡肘子”“东坡墨鲤”“东坡豆腐”“东坡腿”“东坡饼”“东坡酥”……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他诗中都有哪些美食呢?一首著名的《惠崇春江晚景》应该所有人都能呤上两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一句一美食。
苏东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后,即兴题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苏东坡的这首《寒具》从厨娘“纤手”揉面做油馓子起句,描绘了炸馓子时的油温火候,馓子炸成后较嫩黄略深的颜色和一圈圈似手钏连在一起的“缠臂金”的形态。
在苏轼笔下,一款宋代的点心的样式跃然纸上。
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似美人环钏的形象。
说到诗人兼美食家,我们更不能忘记南宋大诗人陆游。
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有上百首。
“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句中,“玉脍”指的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
诗人苏轼的简介
诗人苏轼的简介关于诗人苏轼的简介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人苏轼的简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1](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苏轼像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二人正锐意于诗文的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诗人苏轼介绍
诗人苏轼介绍诗人苏轼介绍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诗人苏轼介绍,希望大家喜欢!苏轼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苏轼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于取字“和仲”,则是苏洵希望儿子性格和缓(苏轼性格比较急躁),后来父亲另给他取字子瞻,则与他的名“轼”更相关,且希望儿子高瞻远瞩),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死后追谥文正。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书画家、文学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在文章方面与欧阳修合称“欧苏”,在词作方面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在诗歌方面与黄庭坚的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开创"尚意"书风,其作《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擅画枯木竹石,反对程式束缚,重视神似,为其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代文人称其为“坡仙”“诗神”“词圣”等。
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同为唐宋八大家中,合称“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曾在立新法中反对王安石,被贬到黄州。
世人说:“门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但在父子三人中,苏轼的成就是最高的,胜过苏洵和苏辙。
清人敬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三词客”指的就是苏氏父子。
《水调歌头》《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浣溪沙》《临江仙》《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
舌尖上的黄州 ——苏轼与东坡肉、东坡羹
舌尖上的黄州——苏轼与东坡肉、东坡羹谭若丽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四十五岁的,曾名满天下,主掌名州的苏轼,平生第一次经历了牢狱之灾,第一次成为谪官,也是第一次来到黄州。
此时的心情如何?“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初到黄州》)双脚沾上黄州的土地的苏轼没有消沉、张狂或愤懑,而是轻松愉悦的,他幽默地调侃自己落魄至此只因一“口”,这一“口”字此时是含义复杂的,它是使诗人名满天下之口,也是祸从口出之口,是大快朵颐之口,也是养家糊口之口,一句“为口忙”也算总括一生,这个在文章后面也可以隐隐体现的。
作为逐客,苏轼觉得不让我管,我且得闲自在,于是看江不是“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谢脁《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而是“长江绕郭知鱼美”。
看竹不是“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而是“好竹连山觉笋香”,“南来不做楚臣悲”(柳宗元《汩罗遇风》),这哪有宣室逐臣样,原来这放逐之地,在这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眼里只是如此,这么个心口若一的人,有此心境,何愁口福?东坡的这个亮相,比起同贬此地的前辈王禹偁(公元998,贬知黄州,作《出守黄州上史馆相公》)多了人间烟火的熟悉味道,千载而下的我们知道,到了黄州,我们不仅保有以范滂为榜样的悲天悯人、勇敢正直的苏轼,更有了荣辱不惊、厨艺超群的东坡。
东坡锦心绣口,这锦心有了黄州佳山水,有了“晚景落琼杯。
照眼云山翠作堆”(《南乡子》),“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满江红》)及《前(后)赤壁赋》等作品,绣口的唇齿间舌尖上岂能无美食美文……一入黄州,东坡算是久在樊笼中,“终”得返自然,才情得到了解放。
然而,作为谪官,生活的艰辛是实实在在的。
《寒食诗》中道:“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舌尖上的历史苏轼文字版
舌尖上的历史苏轼文字版都说余生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谁是有趣的人?他可以在你的身边,也可以在老时光里,虽不能谋面,却依然可以神交。
我觉得热爱读书,一定要在历史的风尘里,找到那样一位,你特别喜欢的作家,把大的历史、时代投射到这位作家身上,跟随他的脚步走近、走进。
你就会有兴趣,就会深入,就会着迷。
最近很多人在研究、发掘苏东坡,我对苏东坡的关注和喜爱有一段时间了,角度可能跟我热爱的美味有关,我喜欢从食物的味道开始,跟随大先生云游行脚。
我记得余光中先生曾经说:“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在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跟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都说余生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谁是有趣的人?他可以在你的身边,也可以在老时光里,虽不能谋面,却依然可以神交。
我记得叶嘉莹先生跟我说:“读诗,所有的诗人都是你的朋友。
”就好比读书一样,我觉得热爱读书,一定要在历史的风尘里,找到那样一位,你特别喜欢的作家,把大的历史、时代投射到这位作家的身上,跟随他的脚步走近、走进。
你就会有兴趣,就会深入,就会着迷。
喜欢苏东坡,是从他教人做菜、制茶、用药、采花、写诗、作画、研墨、煮酒开始的。
无论显达还是落魄,苏老先生不忘诙谐幽默的本性,其实你会发现,他报之生活最习惯的口头语就是出发就是行万里路,清代文人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今日请君闭目养神,只带着味觉跟我来一趟舌尖之旅,让我们品味舌尖上的苏轼。
这第一道菜,当然要从久负盛名的东坡肉说起,东坡肉的缘起始于江苏徐州,在宋神宗煕宁年间,苏东坡被派任徐州知州,宋朝的知府、知州,虽是地方官,却是统一由中央任命的,相当于现在一个地级市的书记兼市长,因为古代是政法不分家的。
苏东坡到任不久,黄河就在澶州附近决口了,洪水很快围困徐州。
苏轼身先士卒,带领全城的军民筑堤护城。
经过70多个日夜的奋战,他们最终击退了洪水,保住了徐州城,使周围的农田旱涝不愁,连年丰收。
唐宋八大家苏轼篇 苏东坡的美食人生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精彩两分钟
后来,朝中又一次的更换了皇 帝,苏东坡遇赦恢复了自由身,分 散多年的家人相约第二年在常州会 面,可苏东坡已经是一位花甲老人 了,在次年的旅途中受了凉一病不 起,在常州与世长辞。
苏东坡,一位罕见的文学巨匠, 一位胸怀坦荡的官员,一位倜傥潇 洒的才子,一位乐观向上凡人,历 史见证了他的睿智,他的作品和他 的故事已经流行了千年,历久弥新、 经久不衰,与此一切相伴的还有他 的美食。
苏东坡的美食人生
小链接
东坡肉
东坡肘子
苏轼由于 “乌台诗案”,
下狱并被贬至湖北黄州,做了 地方武装副部长(团练副使), 靠着微廉的俸禄,无法养活家 人,他便在黄州城外的东坡上 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 士” .自此,人们称其为---苏 东坡。
在散北 书文宋 法八四 、大川 绘家眉 画之山 、一人 高诗。。 造词他是 诣、学著 。散识名 文渊的 各博文 方,学 面多家 都才, 有多唐 很艺宋
山越岭的来到岭南来看望苏东坡,王朝云亲自下厨, 做了几道她与苏东坡共同“研制”的惠州美味,
有外脆肉嫩、色泽金黄的炸鸡,被苏东坡冠以“宏志鸡” 的美名,而至今成为客家人婚嫁庆功的必备传统菜,现 如今流行的美食“羊羯子”,还有用东坡肉加上了当地 盛产的梅干菜,又变成了一个新的美味“梅菜扣肉”, 东坡鱼加入了当地的惠州陈醋,又演变成了“醋鱼”, 也有多种蔬菜配料的“东坡汤”,酒也是苏东坡自己酿 的“桂酒”,美酒玉色、香味超然,苏东坡自豪的起名 为“罗浮春”。酒足饭饱之际,苏东坡摸着肚子,问各 位朋友,说他的肚子里都有什么?有的朋友说,是学问, 有的朋友说,是见识,苏东坡摇头,又有朋友说,是美 食,他还摇头,夫人王朝云在一旁说,是“一肚子的不 合时宜”,苏东坡哈哈大笑,的确,做官一心为民,做 人清白坦荡的苏东坡在那个污浊的环境中,确实显得特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
苏轼,资深“吃货”者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艺术家,也是一位资深的“吃货”者。
苏轼不仅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闻名于世,同时也因其对美食的热爱而被后人传颂不衰。
苏轼的饮食品味和美食文化造诣,成为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典范。
本文将深入探讨苏轼的“吃货”身份,以及他对美食文化的贡献。
苏轼生于宋代官宦世家,家境殷实,家族多为文风雅望之族。
苏轼自幼聪颖好学,其父苏洵是位颇有见识的文人,对苏轼的学习和修养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苏轼的家风立下了深厚的文学底蕴,也影响了他对美食文化的独特眼光和品味。
苏轼早年在政治和文学上都有杰出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苏门四学士”之一,与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并称。
他的诗词与文学作品被后人传颂,作为文学家的他在文化界享有盛誉。
苏轼的“吃货”身份在他的一生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苏轼饮食极其讲究,美食文化造诣颇深,被誉为“东坡饮食”。
苏轼对美食的热爱不仅表现在他的作品中,还体现在他的生活中。
苏轼的文章中经常出现与美食相关的描写,他在《东坡七集》中有诸多谈及饮食的文字,对当时的食品、饮食风俗及烹调技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饮食笔记,成为后人学习的宝贵资料。
苏轼的文章用对美食的细腻品味与深情赞美,将食物赋予了更深的文学内涵,成为中国美食文化史上的瑰宝。
苏轼不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了对美食的关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重视饮食。
据传闻,苏轼每当厨师做的菜不符合他的口味时都会大发脾气,而且对各种食材的品相、烹饪技术和口味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他的饮食品味是如此高贵,以至于一次他在宴请一位友人时,友人非常不慎将面条撒在了桌上,苏轼看了一眼,脸色立刻变得非常难看,他立即起身离席,可见他对饮食的要求是何等的严格。
苏轼还在南宋政和年间创办了“水陆会宴”,这也是苏轼美食文化造诣的一种体现。
据传,苏轼曾经召集过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组织了一次水陆会宴,规模宏大,食材丰盛,菜品丰富多样,此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豪华的盛宴之一,展现出苏轼极高的饮食造诣和对美食文化的热爱。
关于苏轼的作文:“吃货鼻祖”苏东坡
关于苏轼的作文:“吃货鼻祖”苏东坡细数历代文学巨匠,苏东坡可以说是胃口最好的一个。
他走到哪吃到哪,典型现代社会的“吃货”。
也许正因为他的胃口好,身体棒,才能挺住那无数次的贬谪。
从汴梁到杭州,从密州到徐州,从湖州到黄州,从广东到海南……东坡兄似乎吃尽了川、淮、鲁、粤四大菜系,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苏东坡为何能何时何地都处于乐观豁达的状态—因为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吃中,以美食的享受忘却贬谪的郁闷,所以留心于吃,沉浸于食,不仅可以感受到美食的别样风味,更可以驱除内心不快,这所谓是“寄情美食,避世避俗”。
老苏喜欢吃肉《猪肉颂》里的“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便是他喜爱东坡肉的流露。
当时佛印在镇江当主持,老苏在外地做官,听闻可以一尝猪肉之鲜美,立马赶来。
要知道古时交通不便,能做到为了一顿猪肉而不辞千里赶来相聚,真可谓是古之少有。
当然更值得一提的是,东坡兄对我大扬中的美食—河豚也有品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中有美景,有哲理,还有令人垂诞欲滴的美味,看来老苏已经把文学与美食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用细腻笔触将一道香喷喷河豚佳肴化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吃过菜,喝过酒,老苏还得上个果盘。
普通水果还不行,得要有一盘荔枝才算过关。
无数文人墨客向往首都的繁荣昌盛,佳肴遍地,而东坡兄不屑与之为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情愿在一个偏远的地区待下去其重要原因竟是因为荔枝,可见其痴迷程度之深。
东坡的心境与东坡美食的爱好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是心境好,才造就了他对美食的热衷,也可以说对美食的痴迷,使他忘却烦恼乐观豁达。
没有人可以理解一个吃货的想法,一个别样的吃货,但是我们可以猜测老苏放下笔杆,无聊漫步时,或许会东看看,西望望,今儿到哪蹭饭呢?。
认识苏轼
诗词风格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 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 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 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 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轼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 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 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 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 常人的一面。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 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 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 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 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 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让我们永远 记住苏轼----宋代大文豪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 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 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 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 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 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 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 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 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 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 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宋 代 大 文 豪 --苏 轼
美食与人生——苏轼舌尖上的贬谪评课稿
美食与人生——苏轼舌尖上的贬谪评课稿摘要:一、苏轼美食家的形象1.苏轼的人生经历2.苏轼的美食创作与贡献二、苏轼贬谪路上的美食体验1.东坡肉2.东坡羹3.食荔枝、吃生蚝的经历三、苏轼美食家的成因1.生活贫困与被迫躬耕2.养家糊口与满足口腹之欲四、苏轼美食家的影响1.对他人的启发与借鉴2.传承与弘扬美食文化正文: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才子兼美食家,他就是苏轼。
他的美食人生,不仅体现在创作如“东坡肉”、“东坡羹”等美食作品上,还在于他贬谪路上对各种美食的探索与品尝。
苏轼的舌尖上的贬谪经历,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亮点,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美食文化传承。
苏轼,一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他的人生起起伏伏,官场浮沉几十年。
在他的贬谪路上,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他从未停止过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
在贬谪期间,苏轼创作了许多美食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东坡肉”和“东坡羹”。
这两道菜不仅成为了中国美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苏轼一生美食经历的缩影。
苏轼的美食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贬谪之路充满了艰辛。
然而,在这条贬谪路上,他却品尝到了各种美味佳肴,如荔枝、生蚝等。
苏轼对美食的热爱和品味,使他在困境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也为他的人生增添了色彩。
那么,苏轼如何成为了一名美食家呢?这要从他生活的贫困说起。
在苏轼的一生中,他曾多次遭遇困境,被迫躬耕陇亩。
为了养家糊口,满足口腹之欲,他开始研究和创作美食。
在这个过程中,苏轼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美食与诗词相结合,创造出了一道道流传千古的佳肴。
苏轼的美食家形象对他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的经历启发了人们要在困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的美食作品则为后人提供了实用的烹饪方法和技术。
同时,苏轼的美食人生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国的美食文化,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美食。
总之,苏轼的舌尖上的贬谪经历,展现了他在美食与人生方面的独特见解。
他的一生,从山珍海味到返璞归真,都在不断探索和追求美食。
历史欠他一个食神的称号,而他却用美食诠释了人生的真谛。
舌尖下的苏轼曾尝尽奇珍异味(图)
舌尖下的苏轼曾尝尽奇珍异味(图)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诗词圣手--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的书香门第。
由于父母的精心培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再加上自己的勤奋好学,使他在小时候就表现出来与众不同的才能。
在他10岁的时候就能写出优秀的文章,13岁的时候就能修改老师赋的诗句。
苏轼从小就胸怀大志,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诗、词、散文等表现了豪迈的气概,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轼(1037-1101年)苏轼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在他做官的地方,都为当地的人民做出了很多好事,深受老百姓的爱戴,苏轼先后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和司马光的政策而遭受到朝廷的排挤、迫害,不得已漂泊到了当时的广东、海南等偏僻、荒凉的地方。
不仅如此,苏轼还曾经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烹饪家和吃货。
他的一生多次遭到贬官,早已经看透了世态炎凉,不论到哪里都照样吟诗生活,尤其把自己爱好的“吃”写在诗里,并写的有滋有味。
最近有一部反映中国饮食文化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了大江南北。
让无数人去打开电视欣赏,并为之眼馋,纪录片里面讲述了全国各地的小吃、名吃,甚至被无数网友称之为《吃货宝典》。
我们中国人离不开吃,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受人欢迎叫“吃香”;受人照顾叫“吃小灶”;花积蓄叫“吃老本”;混的好叫“吃得开”;不管他人叫“吃独食”;受到伤害叫“吃亏”;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女人嫉妒叫“吃醋”;甚至朋友一见面张嘴就是“吃了吗”?吃的文化,在我们中国,可谓是源远流长。
苏轼一生,吃过很多别人不敢吃的稀奇动物。
据说苏东坡平生最爱吃鱼,当年他吃鱼常常是自己动手烹制,他在《鱼蛮子》一诗中记述了他做鲤鱼的方法:“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
破釜不著盐,雪鳞笔青蔬。
”苏东坡在黄州时,曾写有《煮鱼法》一文,介绍他“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鲫或鲤鱼治斫,冷水下。
入盐于堂法,以菘菜笔之,仍入浑。
美食家苏东坡
美食家苏东坡作者:杨云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19年第12期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1年),黃州城东的一块坡地上,一个农人打扮的大叔正躬身劳作。
这位大叔,现在真的可以叫苏东坡了。
这是苏东坡第一次被贬,原因大家都知道,乌台诗案。
这次被贬,一个“致君尧舜上”的严肃苏轼逐渐消失,而另一个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苏东坡开始登上舞台。
作为美食家的苏东坡,做出了哪些“好吃的”?1.“东坡汤”苏东坡在黄州城东的坡地上开辟了一块“根据地”。
这块坡地其实不小,有十亩左右。
所以苏东坡差不多是个农场主了。
不久之后,他便发明了一种青菜汤。
食材很简单,就是他自己种的白菜、萝卜、油菜根、荠莱。
洗净,放点姜,用两层锅蒸,上面放米饭。
饭菜同熟,清淡可口。
苏东坡吃得不亦乐乎,后来这汤被称作“东坡汤”。
2:“东坡肉”苏东坡还改造了一款重要的美食,在中国的美食史上颇有名气。
没错,那就是“东坡肉”。
猪肉在黄州地位很低,不入富贵人家的食谱,但是普通人又不懂怎么吃。
苏东坡经过反复试验,做出了后来人见人馋的“东坡肉”。
做法很简单,猪肉,洗干净,少着水,加酱油,文火炖,待软糯如泥即可。
他特意拿出小本本记了下来:“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3:“烤羊脊骨”元祜九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被贬到惠州,就是我们常说的岭南。
这次被贬,苏东坡已经没什么脾气了。
在惠州,他又一次发挥了美食家的天赋,发明了“烤羊蝎子”。
惠州这个地方,市场冷清,一日就杀一只羊。
苏东坡喜欢等人买完了羊肉后,去买剩下的羊脊骨,因为骨间毕竟还有一点点肉。
苏东坡发挥聪明才智,将羊脊骨煮熟后,撒点酒和盐烤,等微微有点焦的时候就可以吃了。
后来苏东坡给他的弟弟写信,详细地介绍了烤羊脊的方法,末了还幽了一默:“但为众狗待哺者不悦耳。
”一把骨头里的肉渣都吃得一干二净,狗当然不高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舌尖上的东坡苏轼不但是史上最著名的文人,也是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
然而,屡遭贬谪的苏东坡很多时候食物奇缺,连饭都吃不上,他又如何能够成为真正的美食家?在舌尖上的东坡美味究竟有着怎样的精髓?敬请关注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舌尖上的东坡》。
画外音:作为文人的苏轼,他的诗词代表作品如《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家喻户晓;作为美食家的苏轼,他的美食代表菜品如“东坡肉”,妇孺皆知。
文人爱美食似乎是一种文化传统,风雅自在,富足安逸。
而苏轼的美食家头衔却主要得自于他被贬谪流放时期、他的美食菜品也大多创制于颠沛流离的生活当中。
穷困潦倒的他,很多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却成了史上最有名的美食家。
那么,苏轼对于“吃”到底有着怎样的研究和理解?他的舌尖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文化味蕾?他的心中又装着怎样的一个世界?而他所钟爱的极品菜单又是什么样的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继续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十七集《舌尖上的东坡》,敬请关注。
康震:苏轼也许是中国最著名的美食家了,甚至也有可能是中国最出名的、当然他不是最棒的厨师,他发明的“东坡肉”,他做的“东坡肉”名气太大了,后边还演变为“东坡肘子”。
苏轼被贬黄州以后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初到黄州》什么意思啊?说我这辈子净为这嘴在这忙活了。
“老来事业转荒唐”,就是越老,他不是被贬吗?事业转荒唐,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然后呢,这江里边的鱼,走在岸边能闻见它的香味儿。
你说这什么人呢?饕餮。
山里头钻进去就能闻见竹笋的香味儿。
跟着味儿走的一个人。
“自笑平生为口忙”这是个双关语,一方面是自己这张嘴惹了不少祸,另外一方面是说饕餮级的人物,太爱吃了。
现在有一首流行歌曲,名字特别吓人,叫《死了也(都)要爱》,对苏轼来讲是“死了也要吃”。
有一次苏轼跟他的几个同事在办公室里聊天,他这位同事认为这个河豚是一种不正经的食物,贤臣孝子是不应该吃的。
我们都知道河豚味道极美,但是它的肝脏和卵巢里边是有剧毒的,你要是做得不慎重不恰当的话,吃下去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我们知道炖那个河豚特鲜美。
同事就问这个苏轼说河豚到底怎么样?苏轼极力地夸耀,河豚的味道非常鲜美非常好。
说到底怎么样?到底怎么样,我告诉你,死了也值得一吃。
那就说明他肯定吃过,至于他死过没有我们不知道。
但是有一件具体的事情可以说明的确太厉害,苏轼在常州住过一段时间,当地有一户乡绅人家,你想,能够吃得起河豚的人家那是有钱人家,有一户乡绅人家家里头有个厨子,特擅长做这个河豚汤,苏轼是大文人、腕儿,这乡绅知道以后就把苏轼邀请到他们家里头:苏先生,我们家擅长做这个炖河豚,请您吃。
苏轼坐在桌子跟前,过一会儿,这个河豚热腾腾地端上来了,这乡绅就陪着苏轼坐在桌子跟前,家里人都不吃,今儿这碗河豚专门给您做的,我们家擅长做这个,您尝一口鲜。
苏轼一个人坐在桌子(边)上拿起筷子吧唧吧唧,还有勺,就开始吃。
最有趣的是什么呢?是他们全家人除了这乡绅,他们家这老婆、孩子、妻妾都躲在一大屏风后边,贴着屏风后边看苏轼的反应,他(们)看不见他(们)听,希望苏轼能有个一言半语的,那耳朵中什么也听不见,就听见苏轼的牙齿、舌头和嘴唇的声音,“吧唧吧唧”在那吃,一言不发,那筷子舞得跟飞车一样。
大家都觉得很失望,听了半天没声,肯定做得不好。
正在此时猛听得耳中一声响,筷子“啪”放在这桌子上,苏轼说,太棒了,今儿就毒死在这儿也值啊!你看,没说错吧?确实是“死了也要吃”。
就是现代人吃河豚也是分外小心,苏轼没有,为了这口鲜,可以有不怕死的精神。
人家为什么高兴,人成全一品牌啊,你想,这苏轼都评价过的河豚汤,那肯定非常好吃。
苏轼不但喜欢河豚,不但吃它,不怕它的毒,而且还把它写到诗里边,你可千万别忘了这个,不是光不怕死,还能让有毒性的河豚进入到诗当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个诗其实它的要点就点在最后一句,就是河豚的问题,正是河豚上市的季节。
文人吃得美写得也很美,不但有不怕死的精神,但是他还有爱美的精神,同时他还有浪漫的精神,就是这饭能吃出浪漫来,你就吃不出来。
有一次,苏轼又是跟同事在一块儿,就奇怪了,老跟同事在一块儿就炫耀他这个美食,说什么才是最高境界的吃饭呢?我可以告诉你,我给你列一单子。
苏轼给他列一单子,什么单子呢?第一道菜,烂蒸同州羊羔肉。
就这同州,这是一地名,那儿的羊羔肉特好吃。
烂蒸同州羊羔肉,你别以为给那羊羔放到锅里头蒸这就是羊羔肉,哪儿啊?用上好的杏仁茶,还有香菜,搅拌搅拌灌在这羊羔的身体里面,然后蒸。
你想,这杏仁茶很香甜;这羊羔肉很鲜嫩;这香菜很清香,三香拌到一起,多好吃啊,还有营养,杏仁茶是有营养的,第一道菜。
第二道菜,蒸幼鹅。
就是那个鹅,小的鹅,大了就太肥腻了。
第三道菜也相当不错,是什么呢?做的是现在上海松江的鲙鱼。
其实就是石斑鱼,我们都知道石斑鱼有个绰号叫“海鸡肉”,就是它的肉质非常细腻,非常鲜美,高蛋白但是低脂肪,是一种上等的食用的鱼肉。
你看这三道菜,有地上跑的,有天上飞的,有水里游的,都是运动型的,你吃进去以后,肯定身体有好处,而且烹调得法。
吃完了干什么呢?吃完了咱们就是卡拉OK啊,那就不对了。
苏轼说这三道菜吃完了以后,该什么呢?该喝茶了,除除腻嘛对不对?都是肉啊。
怎么除腻呢?用的水是庐山上的玉帘泉瀑布的水,用它来烹茶。
那用的茶是什么茶呢?用的是福建曾坑最极品的斗品茶,这茶太贵了,是上贡的贡品,一两茶有时候得一两黄金。
你看,上好的庐山瀑布的泉水,上好的福建的斗品茶,冲了茶,喝了,然后干吗?然后卡拉OK吧?不去。
然后把衣服解开了,大家说这要干吗?衣服解开可能会露出那个不合时宜的大肚皮,躺在一块石头上,迷迷糊糊地躺着说,来人呐,开始朗诵我的前后《赤壁赋》让我听听看。
吃着极品的肉,喝着极品的茶,还有这么极品的人,最后还有极品的文学,你浪漫得了吗你?你浪漫不了,他可以。
为什么苏轼名气这么大?不是光因为他吃得快、吃得多、吃得好,还是因为在吃当中伴随了很多别的美好的东西。
你来不了,你就剩一吃了。
人家除了吃还有品、还有体会、还有创作,这些都混搭在一起,那才是苏东坡的美食家。
大家可能说,那这个他有钱呀,你像刚才什么羊羔肉、什么鹅肉、什么鱼肉、石斑鱼,这些茶你说了一两黄金,这我们没钱,有钱我们也能玩儿浪漫,这有什么了不起的?美食家不都是因为趁钱吗?他就吃得好、吃得多呗。
你要是这么想的话呢,也有道理,因为对一般老百姓来讲不可能天天在家吃石斑鱼,把那当饭吃,对于一般的老百姓来讲吃的都是粗茶淡饭,那你天天的如果吃粗茶淡饭,像苏轼,那能成美食家吗?可能就不太容易了吧?这就紧接着又得问一个问题,真正的美食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或者美食家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得知道。
画外音:按照一般的理解,要想成为美食家必须尝遍天下美食,既要有钱又要有闲,而苏轼却屡屡被贬,穷困潦倒,很多时候他连肚子都填不饱。
那么,苏东坡又怎么能够成为美食家呢?他会如何对待普通甚至粗糙的食物?而他这样一个美食家究竟有着哪些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风范呢?康震:苏轼是个真正的美食家,他被贬到惠州以后,刚开始跟他儿子一块儿去的,就跟人家借了半亩地,干吗呢?种菜,一年到头就吃这菜,他种的这菜。
肉就甭提了,不可能有肉。
苏轼还写了一首诗,写得特别好,诗云: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苏轼《撷菜》什么意思?说你看,我这一到秋天,只要一下霜,露水一打,我这园子里头萝卜、芥菜,芥菜是什么?芥菜的籽儿就是我们吃那芥末,我这园子里头萝卜、芥菜子孙满堂,绿莹莹的全都是菜。
西晋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叫何曾,每顿饭要花一万多钱,就这,拿筷子说这没法下筷子,到皇宫里头,皇上请吃饭,他带着自己的厨子进去,说你们皇宫那饭没法吃,我得带自己厨子进来,就是这个人特别地奢侈有钱。
苏轼说,他再有钱跟我一样的效果就是最后吃饱了,不就是吃饱吗?我跟何曾吃的虽然不一样,但结果是一样,不都饱了吗?再说了,食物进到肚子里头,不就都一样了吗?何必非得追求鸡鸭鱼肉呢?他最后一句你说什么?“不知何苦食鸡豚”,为什么?何苦老去追求鸡豚?可是前面他不是还在追求那豚呢吗?你看,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既能吃得大餐,也能嚼得菜根,太厉害了。
《菜根谭》里怎么说的?《菜根谭》里说“咬得菜根,百事可做”,你只要能咬了菜根了,什么事都能做,但最难的是你还吃过大餐呢。
有人一吃过大餐,咬菜根的时候老想那大餐的味儿,咯吱咯吱的。
没事,咬大餐的时候别放过,吃菜根的时候别扔掉,这才是苏东坡的经验。
什么叫美食家?这是真正的美食家。
美食不在食上,在人上,这是非常重要的。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还写过一首诗,诗云:酸酒如齑汤,甜酒如蜜汁。
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
我如更拣择,一醉岂易得。
——苏轼《岐亭五首》什么意思?说我在黄州这地方喝的酒都是村酿的酒,有的酒发酸,你就当它是喝了一碗酸汤;有的酒发甜,你就当你喝的是蜜汁。
你到这儿喝酒,千万再别挑三拣四的,你要是一旦挑三拣四,这酒就喝不成了,你就难求一醉。
你为什么要喝酒啊?不就是想要那种醉醺醺的感觉吗?你还挑说它酸了、说它甜了、说它辣了、说它苦了,你就认定它是酒,你已经喝酒了,碰碰你的嘴唇把它沾湿了,然后你就醉醺醺的,这不是挺好的吗?重点不在酒,重点在于你已经买了一个醉了。
换言之,吃饭好吃不好吃,关键还不在饭本身,关键在于人本身。
心情好的时候,再糟糕的饭也觉得好;心情坏的时候,再好的饭也觉得一般般,这才是美食的真正的内涵,当然能做好点那当然更好了,但问题是大部分情况下他不可能做得那么好。
一个职业的美食家跟日常生活当中时时都是美食家的那样一个身份相比,我觉得那种享受要差得很远,美食一旦变成工作,那就束缚了自己的心灵。
那问题是,大家说,那你不是能吃大餐吗?能嚼菜根吗?有的时候没菜根怎么办?就说连饭辙都没有,你拿什么美食去?不用担心,没饭吃的时候,苏轼也可以有美食的境界。
他在黄州待的时候饭确实不怎么够吃,苏轼说节食,现在开始节食,我节食是主动地节食,不是因为没吃的。
其实就是因为没吃的。
那么我节食有说法的,节食有三大好处,他说我从现在开始,我每顿饭、早晚饭只不过是一杯酒一块肉,就说一爵酒一块肉,这是限量。
如果有朋友来邀请我吃饭,那就是最多增加上三杯酒三块肉,但是绝对不能(再)增加。
你要请我吃饭,我先给你问清楚是不是这个量,如果超出这个量,我还真不去。
为什么这么做呢?刚说了三大好处,第一,安分养福气。
为什么要安分养福气呀?这不废话吗?你老运动那不饿得快吗?就安安分分的,就养我的福气。
第二,宽胃养神气。
你别让它蠕动,它要蠕动了那不就饿了吗?你宽胃养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