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方法》教案

合集下载

《学会实验研究的方法》(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通用版

《学会实验研究的方法》(教案)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通用版

教案:《学会实验研究的方法》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通用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报告撰写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3. 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研究报告案例,实验设计案例,实验报告撰写指导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实验研究报告案例,实验设计案例,实验报告撰写指导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实验知识,激发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实验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3. 实验设计原则:讲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性原则等,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4. 实验操作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演示,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 实验报告撰写:讲解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技巧,如报告结构、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并提供实验报告案例供学生参考。

6.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并撰写实验报告,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实验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要点,并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实验设计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设计报告,包括实验设计合理性、实验操作准确性、实验报告撰写质量等方面。

3. 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实验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要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神奇的纸》小实验 教案 教学设计

《神奇的纸》小实验 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神奇的纸》小实验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科学实验年级:一年级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纸的基本特性,如吸水性、柔韧性等。

2. 通过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三、教学内容1. 纸的来源和基本特性2. 三个小实验:纸的吸水性、纸的柔韧性、纸的燃烧性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纸制品,如报纸、作业纸、卫生纸等,引发学生对纸的兴趣,提问:“你们知道纸是怎么来的吗?纸有什么特点?”2. 纸的来源和基本特性:教师简要介绍纸的来源,如树木、竹子等,以及纸的基本特性,如吸水性、柔韧性等。

3. 纸的吸水性实验:a.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两张相同的纸、两杯水、一些颜料。

b.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将一张纸放在一杯水中,另一张纸放在一杯颜料中。

c. 观察两张纸的变化,讨论纸的吸水性。

4. 纸的柔韧性实验:a.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一张纸、剪刀、铅笔。

b.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用剪刀将纸剪成不同的形状,用铅笔在纸上扎出不同的小孔。

c. 观察纸的变化,讨论纸的柔韧性。

5. 纸的燃烧性实验:a.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一张纸、火柴、安全盘。

b.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用火柴点燃纸,观察纸的燃烧过程。

c. 讨论纸的燃烧性,强调实验安全。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纸的吸水性、柔韧性、燃烧性等基本特性,以及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简要描述纸的来源和基本特性。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了解纸的吸水性、柔韧性、燃烧性。

3. 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4. 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兴趣,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报纸、作业纸、卫生纸、剪刀、颜料、水、火柴、安全盘。

2. 教学工具:PPT、投影仪、实验演示台、实验器材。

3. 参考资料:纸的科普知识、实验操作指南。

教师手把手教你设计生物实验课教案

教师手把手教你设计生物实验课教案

教师手把手教你设计生物实验课教案生物实验课作为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

而设计一堂生物实验课,需要既有扎实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又需要严谨的科学素养和耐心的教学态度。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如何进行生物实验课设计,希望能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完成相关任务。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在设计生物实验的时候,首先要确定本次实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点。

这一步是实验设计的关键之一,需要考虑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实施性。

针对性就是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确定本次实验需要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实用性就是要注重实验的应用和实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积极作用;可实施性就是要考虑实验的完成难度和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确保实验安全和有效。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学科和操作难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同时,还需注意实验的综合性,可以选择具有较高教学效果的实验,如生物生态环境问题、遗传基因等方面的实验。

三、实验制定的细节在实验教案的制定过程中,细节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

要详细制定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实验内容。

注意实验环境的准备工作,包括实验器材、实验室条件等,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

特别是在实验操作方面,一定要注重安全问题,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针对不同学生,教育策略的选择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互动式教学的策略,如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要注重灵活性,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五、实验后的总结与反思在实验后,学生需要进行总结和反思,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提供经验和教训。

同时,也需要教师对本次实验进行评价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这样,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更好地备课和讲授生物实验课。

实验设计方法

实验设计方法

实验设计方法实验设计方法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分析。

在科学研究中,实验设计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准确地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实验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步骤,以及在实际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

实验设计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确定实验目的、方法和结果分析的一种系统方法。

它包括实验的设计、实施和结果的分析,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实验设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变量、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出发点,它明确了实验的目标和意义。

实验变量是实验中需要研究的因素,它可以是自变量或因变量。

实验设计是确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实验的设计方案、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的过程。

实验结果分析是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实验设计方法的原则。

实验设计方法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包括实验的可重复性、实验的随机性、实验的对照性和实验的统计性。

实验的可重复性是指实验结果可以被其他研究人员重复。

实验的随机性是指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是随机的,不能被预测。

实验的对照性是指实验中需要设置对照组,以便对实验组的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的统计性是指实验结果需要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结果的显著性和可靠性。

实验设计方法的步骤。

实验设计方法包括一系列的步骤,包括确定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变量、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

确定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出发点,它明确了实验的目标和意义。

选择实验变量是确定实验中需要研究的因素,它可以是自变量或因变量。

设计实验方案是确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实验的设计方案、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的过程。

实施实验是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的过程。

分析实验结果是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实验设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设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设计制作水钟》教案(精品)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设计制作水钟》教案(精品)

设计制作水钟
实验器材:饮料瓶2、剪刀1、笔1、电子停表1、水等
适用学生:五年级(下)实验
步骤:
1.讨论水钟设计方案(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是泄水
型还是受水型?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如何来划分10 分钟的时间刻度?)
2.根据讨论结果制作一个滴漏,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记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 分钟和5 分钟时的
水位刻度。

3.依水位来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 分钟~10 分钟的时间刻度。

4.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检测我们的水钟计时是否比较准确。

5.改进水钟。

实验结论:通过一定的装臵,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实验研究法》教学设计

《实验研究法》教学设计

《实验研究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实验研究法的步骤和方法;3.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

教学内容:1.实验研究法的概念和特点;2.实验研究的步骤和方法;3.实验研究的设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第一节:实验研究法概述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实验研究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给出实验研究法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实验研究法是一种通过操纵和测量来观察和验证原因和结果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3.讨论与总结(15分钟)学生们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实验研究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并由每个小组代表给出结论,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第二节:实验研究的步骤和方法1.步骤介绍(10分钟)教师通过图示和实例,介绍实验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提出、假设建立、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论得出。

2.方法讲解(2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实验研究的常用方法,如随机抽样、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等,并以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3.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在课堂上给出一个实验研究的案例,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和讨论,包括设计实验步骤、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

第三节:实验研究的设计和分析1.设计要素(15分钟)教师介绍实验研究的设计要素,包括实验变量、控制变量和被试选择等,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研究的设计要点。

2.数据分析(2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向学生展示如何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包括统计方法和结果解释,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研究结果的含义。

3.总结和讨论(10分钟)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实验研究的关键要点和方法,并对实验研究的应用和局限进行讨论。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研究方案,并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通过问题导入、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实验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实验研究法的步骤和方法,并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

初中生科学实验课教案设计

初中生科学实验课教案设计

初中生科学实验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掌握燃烧的条件。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热和光的过程。

2.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燃烧现象,总结燃烧条件。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实验,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燃烧的定义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取一种可燃物(如木条、纸张、棉花等),观察其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

3. 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燃烧的条件,并提出问题。

5.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阐述燃烧的三个条件。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控制燃烧条件,防止火灾的发生。

7.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实验的认识,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观察现象的准确性。

2. 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程度,问题提出的深度。

3.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木条、纸张、棉花、火柴等。

2. 实验仪器:酒精灯、镊子、试管等。

3. 教学课件:燃烧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建议:1. 课前准备:确保实验材料和仪器齐全,提前向学生讲解实验注意事项。

2. 课堂纪律: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遵守实验纪律,确保安全。

3. 教学反馈:课后收集学生对实验的看法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2.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有初步的分离意识,比如过滤,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比如蒸发,挥发溶剂得到溶质的方法。蒸馏可以结合蒸馏水加强理解,主要的是萃取,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分离的方式。
3.学习目标确定
1.初步学会过滤,结晶,分液,萃取,蒸馏的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
2.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
最后在未知溶液中离子的鉴定和检验,结合已有的初中碳酸盐的检验方法,规范检验步骤。结合已学知识,找出合理的检验试剂。
整体的设计思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化学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材料,做出判断
2.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知道了解化学实验常见一起,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能绘制简单实验装置图
4.学习重点难点
分离和提纯原理的灵活运用
5.学习评价设计
(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二.蒸发
三.降温结晶
四.萃取
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五.蒸馏
根据互溶液体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
1、一些海产品中含有丰富的碘元素,把干海带浸泡,过滤,氧化可得到黄褐色的碘水(含I2),如何将碘从水中分离出来。已知碘在酒精,四氯化碳,苯等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远比水中大。
2、某地地下水是富含Ca2+,Mg2+,Fe3+等离子的硬水,试问可用什么方法获得较纯净的水呢?

《实验设计基本方法》PPT课件

《实验设计基本方法》PPT课件

绪言
我国优化试验设计方法
■60末期代,华罗庚教授在我国倡导与普 及的"优选法",如黄金分割法、分数法和斐波 那契数列法等.
■数理统计学者在工业部门中普及 "正交 设计"法 .
■70年代中期,优选法在全国各行各业取 得明显成效.
■1978年,七机部由于导弹设计的要求,提出了一个五因素的试验, 希望每个因素的水平数要多于10,而试验总数又不超过50,显然 优选法和正交设计都不能用,随后,方开泰教授〔中国科学院应 用数学研究所〕和王元院士提出 "均匀设计"法,这一方法在导 弹设计中取得了成效.
■上世纪40年代,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 国军方大量应用试验设计方法.
■随后,和对试验设计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该分支在理论上日趋 完善,在应用上日趋广泛.
■50年代,日本统计学家田口玄一将试验设计中应用最广的正交设 计表格化,在方法解说方面深入浅出为试验设计的更广泛使用作 出了众所周知的贡献.
绪言
试验设计在工业生产和工程设计及科 学研究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
■提高产量
■减少质量的波动,提
高产品质量水准
验周期
■大大缩短新产品试
■降低成本
■延长产品寿命
一、实验设计的3个要素
实验因素、实验单位、实验效应是实验设计 的3个要素.
它们在实验中是不可缺少的,在实验设计时 必须认真予以考虑.
其他未加控制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统称为实验误差.
最好通过一些预实验,初步筛选实验因素并确定取哪些水平较合适, 以免实验设计过于复杂,实验难以完成.
实验因素所作用的对象称为实验单位. 如用小鼠做实验,小鼠就是本次实验的实验单位,或
称为受试对象;若用小鼠肝细胞做实验,其表现形 式叫样品〔有时一个样品由若干只鼠的肝细胞混合 而成〕. 一个样品就是一个实验单位.不同性质的实验研究 需要选取不同种类的实验单位,一个完整的实验设 计中所需实验单位的总数称为样本含量. 最好根据特定的设计类型估计出较合适的样本含量. 样本过大或过小都有弊端.

《实验方案设计》课件

《实验方案设计》课件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实验目的与问题分析
实验目的
01
02
03
确定实验目标
在开始实验之前,首先需 要明确实验的目标,以便 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方案 和收集数据。
指导实验过程
实验目的是实验过程的指 导思想,有助于确保实验 的顺利进行和实验结果的 有效性。
合作研究
与其他研究机构或企业合作,共同推进实验的应用和推广。
培训与交流
组织培训和交流活动,分享实验应用经验和技术成果,促进实验的 普及和应用。
REPORT
《实验方案设计》 ppt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目录
CONTENTS
• 实验方案设计概述 • 实验目的与问题分析 • 实验变量与控制 • 实验操作流程 • 实验结果与结论 • 实验方案设计的优化与改进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实验方案设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 部分,对于推动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 具有重要意义。
确保实验结果可靠性
科学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够保证实验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后续的数据 分析和结论提供有力支持。
实验方案设计的步骤
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
在开始设计实验方案之前,需要明确研究 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确保实验方案具 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假设的可行性分析
在提出假设之后,应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以确保实验方 案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包括对实验条件、资源、技 术等方面的考虑。
REPORT
CATALOG

实验课教案设计

实验课教案设计

实验课教案设计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一个好的实验课教案设计对于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实验课教案设计的要点和方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实验课教案设计的基础,确定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实验过程和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到学科知识的要点和学生的年级特点,确保目标具体、明确,以便于教学的具体操作。

二、选择实验内容实验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既要能够涵盖重点知识,又要体现学生实践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

实验的内容应当简洁明了,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三、确定实验流程在设计实验流程时,需要考虑到实验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合理的实验流程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实验的步骤和关系,并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实验流程设计要简洁明了,步骤要尽量少,避免学生出现困惑和错误。

四、设定实验步骤和要求在实验步骤和要求上,要做到具体明确,让学生清楚知道应该如何进行实验。

步骤要简单易懂,帮助学生理解和操作;要求要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实验材料和工具是实验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确的选择和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可以提高实验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实验材料和工具要符合实验目标和内容的要求,能够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

六、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在实验之前,要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他们理解实验的意义和目的。

背景知识可以通过口头讲解、幻灯片、视频等形式呈现,让学生对实验有所预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七、引导学生实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示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实验欲望,尽可能让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八、组织学生总结和讨论实验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讨论,让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思考和反思。

学生可以分享实验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实验设计教案如何建立合适的对照组

实验设计教案如何建立合适的对照组

实验设计教案-如何建立合适的对照组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对于科学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何建立合适的对照组是实验设计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本文将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合适的对照组。

一、对照组的定义和作用对照组是进行实验研究时所需要设置的一个组别,用于与实验组进行比较,以便评估实验变量的效应。

在设计实验时,应尽量避免缺乏对照组的情况,因为这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可靠,甚至可能产生误导性的结论。

对照组的作用在于:1. 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实验变量的效应: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实验变量的效应是真实的,还是由于其他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引起的。

2. 改善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对照组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因为某个干扰因素的存在而导致的误导性结论。

3. 提高实验设计的可控性:对照组可以使研究人员更好地控制实验环境,从而减少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如何建立合适的对照组建立一个合适的对照组是实验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合适的对照组。

1. 确定对照组的选择标准针对不同的实验问题和研究对象,需要确定不同的对照组选择标准,以确保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关键因素上足够相似。

通常的选择标准包括:1) 和实验组具有相似的人口学特征:对于临床试验等研究,应尽可能地选择与实验组年龄、性别、疾病程度、既往病史等方面相似的对照组。

2) 对照组应使用和实验组同样的方法进行选择:如果实验组是按某个标准进行选择的,对照组也应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选择。

3) 排除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诊断、干预、数据收集等方面的方式应保持一致,确保实验变量的效应是真正的。

2. 控制干扰因素的影响对照组的选择不够严谨会导致干扰因素的存在,从而产生假阳性和假阴性研究结果。

为了确保实验变量效应的准确性,需要控制干扰因素的影响。

主要方法包括:1) 随机化:通过随机分配,可以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扰因素上的分布足够随机,以消除由干扰因素引起的误差。

实验设计(DOE)方法培训教案

实验设计(DOE)方法培训教案

工艺改善
1、解决问题
( Process
2、明了变量及过程之关系
Improvement) 3、进行过程能力研究
4、设备及方法比较
计量
1、进行测量系统研究
(Metrology)
2、判定误差的主要来源
3、最小测量误差
深圳市邦凯电子有限公司——DOE培训教案
四、实验设计(DOE)计划
• 1、实验设计中需考虑的60个因素
深圳市邦凯电子有限公司——DOE培训教案
2、因素的位级 试验因素的位级(水平)是指试验因素所处的状态。一
般试验方案是由若干个试验因素所组成的若干组合,因素 的几种状态,就称为有几个位级(水平)。 例如,在化学试验中,温度、时间、压力这些因素允许在 一定范围内变化,但在一个试验方案中,温度、时间、压 力等因素总是固定在几个状态中变化。例如:温度可以是 100℃,120 ℃,150 ℃等;时间可以是1h,1.5h,2h等;压 力可以是1MPa,1.5MPa,2MPa等。这称为试验中因素的三 个位级(水平)。
23) 实验中所含仪器设备的影响 24) 重复性 25) 数据收集 26) 控制要求保持其有效性 27) 研究问题的知识 28) 主要因子影响程度比较 29) 实验误差 30) 测量影响 31) 测试灵敏度 32) 定义平均值 33) 定义方差值 34) 过程控制 35) 环境的影响
深圳市邦凯电子有限公司——DOE培训教案
第二节 实验设计(DOE)方法
根据具体要求选择DOE实验方法 实验设计的基本策略 筛选实验设计方法 全因子和分部DOE
深圳市邦凯电子有限公司——DOE培训教案
根据具体要求选择DOE实验方法
• DOE实验方法流程如图(二)所示

《实验设计教案》课件

《实验设计教案》课件
《实验设计教案》PPT课 件
# 实验设计教案PPT课件
实验设计概述
实验设计是指为了获得科学、准确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一种设计过程。通过 本节课,你将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其重要性以及实验设计的流程和步 骤。
实验设计的要素
实验对象
确定实验研究的对象或被试者,这是实验设 计的基础。
实验因素
确定影响实验结果的关键因素,进行变量控 制与操作。
疫苗研发实验设计
通过实验设计方法,研发新型 疫苗,测试其安全性、有效性 和免疫效果。
新药研发实验设计
通过实验设计方法,研发新药, 评估其药效、毒性和适应症, 以实现临床应用。
总结与问答
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回顾
回顾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及其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讨论
探讨实验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促进对实验设计的深入理解。
小测验
通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实验设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的内容。
实验目的
明确实验的目标与目的,有助于指导实验设 计的方向与内容。
实验设计方案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确保实验 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实验设计基本原则
1 可重复性
2 系统性
实验设计应具备可重复性,即他人能够按 照相同的步骤与条件重复实验并获得相似 的结果。
实验设计应具备系统性,包含完整的实验 流程和严密的研究设计,确保实验结果可 靠。
1
实验数据处理
对实验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统计分析,以便后续的结果分析。
2
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检验假设,从中得出结论和推断。
3
实验结果应用与推广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案设计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2 教学内容(1)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打点计时器的操作方法;(3)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实验步骤;(4)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1.3 教学资源(1)打点计时器及其配件;(2)实验桌、实验椅;(3)实验教材、PPT;(4)白板、黑板。

1.4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讲解打点计时器在物理学实验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2)讲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了解打点计时器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解释工作原理;(3)示范操作:演示打点计时器的正确操作方法,让学生跟随操作;(4)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速度;(5)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公式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误差来源;(6)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进行评价,总结实验要点。

二、实验原理2.1 打点计时器原理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计时仪器,它通过记录物体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通过的光电门次数来计算物体的速度。

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物体通过光电门的时间间隔来计算速度。

2.2 物体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物体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 (n n0) d / t其中,v表示物体运动速度,n表示实验结束时通过光电门的次数,n0表示实验开始时通过光电门的次数,d表示光电门之间的距离,t表示实验时间。

三、实验步骤3.1 准备工作(1)检查打点计时器及其配件是否齐全;(2)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实验桌上;(3)连接好光电门和电源;(4)调整实验桌高度,使光电门与打点计时器平行。

3.2 操作打点计时器(1)打开电源,使打点计时器处于工作状态;(2)将物体放在光电门前,准备实验。

3.3 进行实验(1)释放物体,让其通过光电门;(2)记录打点计时器显示的次数;(3)重复实验三次,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学设计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学设计

探索篇•课题荟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2.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3.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验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2.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确定的基本依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来创设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问题情境,既丰富了学生的科学体系,又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反思、熟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包括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实验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气体验证。

三、教学难点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四、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一)知识回顾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1)4△K2MnO4+MnO2+O2↑(2)3MnO△2KCl+3O2↑(3)2H22MnO2H2O+O2↑2.实验装置:(1)气体的发生装置:分液漏斗锥形瓶CA B(2)气体的收集装置:GD E Fba(二)巩固练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与实验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

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问题:DA B Cb ①②a(1)指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O2,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序号,下同),该装置应该做的一点改进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能用装置C收集O2的原因是,停止实验时,应先,然后。

(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取O2,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组装好实验装置后,首先应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4)检验一瓶气体是O2的方法是。

如果用装置D收集O2,则O2应由(填“a”或“b”)端通入;若用盛满水的D 装置收集O2,则O2应由(填“a”或“b”)端通入。

【讲授新课】(一)CO2的实验室制取1.药品:大理石或3)、稀盐酸(HCl)。

幼儿园科学游戏消失的颜色教案及实验设计方案

幼儿园科学游戏消失的颜色教案及实验设计方案

幼儿园科学游戏消失的颜色教案及实验设计方案《幼儿园科学游戏:消失的颜色教案及实验设计方案》1. 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游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初步了解科学知识,培养观察、思维和探究能力。

其中,消失的颜色教案及实验设计方案是一种常见的科学游戏,可以引导幼儿们探索颜色和化学变化的奥秘。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从简单的实验设计到教案推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幼儿园科学游戏中的消失的颜色教学内容。

2. 实验设计方案在幼儿园科学游戏中,消失的颜色实验是一种充满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活动。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们可以亲自操作,观察颜色的变化,并且探索其中的科学原理。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消失的颜色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材料:- 透明的玻璃杯- 食用色素(蓝色、红色等)- 白醋- 小勺- 搅拌棒实验步骤:1. 在玻璃杯中倒入一些白醋。

2. 用小勺将食用色素加入到白醋中,并轻轻搅拌均匀。

3. 让幼儿观察、记忆加入的食用色素的颜色。

4. 等待片刻,让幼儿观察颜色的变化,记录下颜色的变化过程。

通过这个实验,幼儿可以了解到食用色素在醋中的溶解和变化过程,从而引发对颜色和化学反应的探究兴趣。

3. 教案推荐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设计出有趣、富有教育性的科学游戏教案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消失的颜色教学主题,可以设计如下教案:教案名称:探索颜色的奥秘教学目标:通过消失的颜色实验,让幼儿了解颜色的变化过程,培养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1. 导入:播放有关颜色的视频,激发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2. 实验操作:让幼儿们亲自动手进行消失的颜色实验,观察颜色的变化过程。

3. 讨论总结:和幼儿一起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引导他们总结颜色消失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教案设计,可以帮助幼儿们在玩中学,在学习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认知和智力发展。

4. 个人观点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我对幼儿园科学游戏中的消失的颜色教学充满热情。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实验设计方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实验设计方案

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设计方法,学生能够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测量转化和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二、实验材料(1) 一些不规则物体,如石头、木板、乒乓球等。

(2) 水桶或其他盛水的容器。

(3) 两个标尺、卷尺、塑胶尺等测量工具。

(4) 计时器。

三、实验过程1. 实验准备选取一个不规则物体并将其固定在水桶的底部。

2. 测量水的体积将水倒入水桶中,记录一开始的水位。

把不规则物体全部浸入水中,等待水位稳定后读数。

更改水位的差值就是被测量物体的水位。

3. 注意事项为了精确测量物体的体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选取一个能够稳定容纳被测试物体的容器,将其填充水并记录水平面。

(2) 尽量将被测试物体完全浸入水中,排除任何气泡,以确保准确的测量。

(3) 测量准确,需要保证所有的评估工具都是标准的,如测量工具的误差等。

四、实验结果1. 计算体积当记录了任意形状物体的重量和尺寸后,可以使用体积公式来计算其总体积。

使用一个公式,比如长度乘以宽度乘以高度,来计算某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 实验推广将这个实验推广到其他领域,如化学和生物学,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测试某些样品的体积,例如实验室化学试剂或者化妆品等。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几个不规则物体的浸水法,让学生理解了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并且提出了一些注意细节,希望学生在以后的实验中能够更加严谨和精确地进行相关的操作。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实验及其方法》教案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实验及其方法》教案

教学设计 2.4 技术验证及其方法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与认真的思考,认识技术试验的重要性。

(2)具有初步的技术试验的操作技能,能进行基本的技术测试,会写简单标准的技术试验报告;(3)学会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结合相关的案例体会技术试验的重要意义。

完成简单的技术试验。

(2)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生活实例理解各种试验方法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技术试验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技术设计中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形成富有责任感的技术设计观。

清楚设计产品和成果都是为人而设计的,对产品进行技术试验,发现设计的缺陷,改进设计方案,是为了确保人们安全、有效的使用设计成果,培养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心以及科学严谨的技术责任感。

感受技术试验的快乐,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品质,培养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科学严谨的技术责任感,形成富有责任感的技术设计观。

(四)核心素养技术验证必然体现出技术意识,技术验证需要工程思维才能实现,而好的验证方案必然是有创新设计的,有合适的图样表达,以及物化能力也会得到体现。

二、学习者分析在理、化、生的学习中,学生对科学实验已经很了解,知道科学实验目的在于甄别真伪,但对技术试验是很陌生的,甚至将两者等同起来。

他们不知道技术试验的目的在于选择和优化,是一种很重要的技术方法。

技术试验的实施方法以及试验报告的撰写和科学实验的区别,学生并不了解。

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不能将技术试验和科学实验两者很好的区别开来,这成为本节内容教学上的难点。

三、教材内容分析从全书编写的内容来看,技术试验是技术设计中重要的课程内容,它是技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技术探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它是全书的重点之一。

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是解决技术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案培养观察与实验设计的能力与方法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案培养观察与实验设计的能力与方法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案培养观察与实验设计的能力与方法教案标题: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案——培养观察与实验设计的能力与方法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观察与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方法;学生能够独立设计、执行和分析简单的科学实验;学生能够合作与他人进行观察与实验,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观察与实验设计的能力与方法。

三、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和材料:显微镜、试管、滴管、量筒、烧杯等;课堂展示物:相关实验示意图、图片、实物等;学生实验用具:实验记录本、铅笔、尺子、细比色图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启发学生思考1. 引入: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一个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例如:在什么情况下水会蒸发得更快?3. 组织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这个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和观点。

第二步:实验设计1. 提供材料:教师给学生提供实验所需的材料,并介绍每种材料的用途和特点。

2. 指导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问题需求,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注重要求学生合理安排实验次序和测量方法。

3.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并进行数据记录和观察现象。

第三步:数据分析与讨论1. 数据整理: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并绘制图表。

2. 数据分析: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分析,寻找规律和关联。

3. 讨论交流:小组间互相展示实验结果,并从中发现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步:总结归纳1. 再提问题: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提出新的问题,扩展实验设计。

2. 总结归纳: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强调观察与实验设计的重要性。

第五步:拓展实践1. 应用实践:教师引导学生将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

2. 练习巩固:学生运用所学的观察和实验设计方法,在小组内设计并进行实验,拓展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老师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评价学生对观察与实验设计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教案( 2005 —2006 学年第1 学期)课程名称:试验设计方法授课学时:32授课班级:23034010-11*******教师职称:教授教师所在学院: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电子科技大学绪论1学时教学内容及要求试验设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 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2.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 试验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试验设计方法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试验设计方法的起源。

●我国试验设计方法的发展和现状。

●使用试验设计方法的目的、内容和应用。

●试验设计方法是当代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技术方法。

●教学内容:正交试验法、优选法基础、回归分析法、均匀设计法、单纯形优化法参考资料•项可风.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上海科技出版社.1991年•陈宝林.最优化理论及算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邓正龙.化工中的优化方法.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年•陈魁.试验设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日)田口玄一.实验设计法.魏锡,王世芳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Phadke, M.S. "Quality Engineering Using Robust Design"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 NJ. November 1989•Taguchi, Genichi. "System of Experimental Design" Edited by Don Clausing. New York: UNIPUB/Krass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Volume 1 & 2, 1987•Montgomery, D. C.. Design and analysis of experiment. New York: Wiley.1997•杨德.试验设计与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第一章正交试验基本方法5学时授课时数:一、教学内容及要求●多因素试验问题、正交试验、正交表符号的意义。

●因素、水平、自由度、试验指标、交互作用。

均衡分散性、整齐可比性、自由度选表原则、表头设计。

●正交表的特点、用正交表安排试验及结果分析。

正交试验的步骤。

●正交试验的实际工作意义。

正交试验的应用范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多因素试验问题:全面试验法、简单比较法、正交试验法。

正交表符号的意义。

•正交表的均衡分散性和整齐可比性的物理意义。

•用自由度选表原则进行表头设计。

因素水平的随机化。

•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

正交试验的一般步骤及结果分析。

•正交试验的实际工作意义。

三、作业1.多因素试验试验设计常采用的全面设计法、简单比较法和正交试验法各有何优缺点。

2.正交表有何特点?均衡分散性的含义是什么?极差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使用了正交法的哪一个特点?3.用正交表安排试验的基本步骤是什么?什么叫做交互作用?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应如何安排,试验结果又如何分析?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和无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4.什么叫做自由度选表原则?正交表的自由度、因素的自由度和交互作用的自由度如何确定?5.某试验有A, B, C, D, E等5个2水平因素,要考虑的交互作用有A×B,A×C,A×D,A×E,B×C,B×D,D×E,试根据自由度选表原则,作出正交设计试验方案。

6.为什么在进行正交试验方案设计和进行正交试验时,有时,有必要对因素水平表中的因素和试验顺序进行随机化,请举例说明。

7.为提高烧结矿的质量,做下面的配料试验。

各因素及其水平如下表(单位:t):反映质量好坏的试验指标为含铁量,越高越好。

用正交表L8(27)安排试验。

各因素依次放在正交表的1-6列上,8次试验所得含铁量(%)依次为50.9,47.1,51.4,51.8,54.3,49.8,51.5,51.3。

试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最优配料方案。

8.在梳棉机上纺粘棉混纱,为了提高质量,选了3个因素,每个因素有两个水平,3因素之间有一级交互作用。

因素水平如下表:试验指标为棉结粒数,越小越好。

用正交表L8(27)安排试验,8次试验所得试验指标的结果依次为0.30,0.35,0.20,0.30,0.15,0.40,0.50,0.15。

试用极差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9.扬州轴承厂为了提高轴承圈退火的质量,制定因素水平表如下:其试验指标为硬度合格率,采用正交表L4(23)其结果依次为100,45,85,70。

试用极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四、本章参考资料何为编著.优化试验设计方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陈魁.试验设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杨德.试验设计与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五、教学后记要求学生掌握正交实验法的基本原理,能熟练地运用正交实验法安排多因素多水平多指标的正交实验,正确地运用自由度选表原则,选择适当的正交表来安排正交实验,并能用极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第二章正交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5学时一.教学内容及要求●正交试验方差分析法。

试验数据构造模型。

方差分析建立的基础。

参数估计、变差平方和分解公式、自由度分解公式及相应的计算公式。

●方差分析的必要性,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表。

方差分析的一般步骤。

●有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

有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方法,两类误差的物理意义。

方差分析的精度。

●缺落数据的弥补。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试验数据的构造模型。

方差分析建立的基础。

参数估计、变差平方和分解公式、自由度分解公式及相应的计算公式。

•方差分析的必要性,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表。

方差分析的一般步骤。

•有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

有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方法,两类误差的物理意义。

方差分析的精度。

•缺落数据的弥补。

三.作业1.方差分析解决什么问题?方差分析建立的基础是什么?试证明变差平方和公式:S T=S A+S E。

2.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建立的基础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解决什么问题?正交试验结果分析极差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3.有重复试验的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法中的S e1和S e2有什么不同,在什么情况下两者可以合并对所考察的因素和交互作用进行误差估计。

有重复十一点方差分析和没有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谁的检验精度更高?4.对第一章的7,8,9题用方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

5.对第一章的7题,若第八号试验的数据完全丢失,利用数据结构模型和参数估计方法及极小化误差法估计第八号试验丢失的数据。

四.本章参考资料何为编著.优化试验设计方法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陈魁.试验设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杨德.试验设计与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五.教学后记试验数据的构造模型建立,设计大量的数量统计知识,在建立模型是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模型建立的思路即可,避免学生在模型建立的数学问题上去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必须让学生明白,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法和极差分析法是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的两种方法,前者虽然麻烦一些,但由于能给出误差估计,应用试验的信息更充分,所以更能反映出试验结果的本质。

第三章多指标问题及正交表的灵活运用5学时一.教学内容及要求●多指标问题的两种处理方法。

●水平数不同的正交表的使用及结果分析。

并列法、拟水平法。

●混合水平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

活动水平法,组合因素法。

●正交分割试验法。

分级因素、正交分割试验的方差分析表。

●部分追加试验。

配比试验和寿命试验。

误差与重复。

●特殊类型二水平和三水平正交表及交互作用表的构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多指标问题的处理方法,每种处理方法的实用条件、应用范围。

•水平数不同的正交表的使用及结果分析。

并列法、拟水平法。

•混合水平有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

活动水平法,组合因素法。

•正交分割试验法。

分级因素、正交分割试验的方差分析表。

•部分追加试验。

配比试验和寿命试验。

误差与重复。

三.作业1.有一试验,A为4水平因素,B,C,D,E和F为2水平因素,要考察的交互作用有A×B和E×F试用并列法和自由度选表原则作出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2.对多指标的正交试验的结果分析常用两种方法?举例说明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各自的优缺点?3.设有A,B,C,D,E,F 6个因素,均为2水平,其中A×B,B×D存在。

已知试验分步完成。

其中A,B 一级因素C,D 二级因素E,F 三级因素试根据正交分割试验原则作出相应的正交试验方案和相应的方差分析表。

4.活动水平的含有是什么?安排有活动水平的正交试验应采用什么原则,请举例说明?组合因素法的优点是什么?5.某厂生产液体葡萄糖,要对生产工艺进行优选试验。

因素及其水平如下表:试验指标有两个:(1)产量,越高越好;(2)总还原糖,在32~40%之间。

用正交表L9(34)安排试验。

将各因素依次放在正交表的1-4列上。

9次试验所得结果依次如下:产量(kg):498,568,568,577,512,540,501,550,510;还原糖(%):41.6,39.4,31.0,42.4,37.2,30.2,42.4,4.4,30.0试用综合平衡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最好的生产方案。

6.为提高某种药品的合成率,对工序进行试验。

各因素及其水平如下表:用将第2水平虚拟成第3水平的拟水平法安排试验,选取正交表L9(34),将各因素放在正交表的1-4列上,9次试验所得合成率(%)依次为69.2,71.8,78.0,74.1,77.6,66.5,69.2,69.7,78.8。

试分析试验结果,选好最好的生产条件。

7. 桂林饮料厂空罐车间选择焊锡的工艺参数,制定因素水平表如下:采用L9(34)表,试验指标为综合评分,试验结果依次为58,70,59,70,64,78,90,73,65。

试用方差分析法及极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8.北京塑料三厂为了改善EVC压缩永久变形指标,制定因素水平表如下:其中,交联剂B是随着发泡剂C变化的水平,要去在每号试验中算出它的具体份数。

采用L8(41×24)因素水平表,试验指标为压缩永久变形(%),其结果依次为8.75,7.62,8.24,6.70,11.80,6.38,6.32,6.02。

试用方差分析法及极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9.北京第二制药厂五车间改进长效黄胺精制成品质量,用L8(27) 安排了7因素2水平的试验,因素水平表如下:其试验指标为综合评分,结果依次为60,65,95,100,85,80,90,90。

试用方差分析法及极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