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 新媒体概论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1数字技术( 新媒体的核心技术) ○2计算机网络技术 ○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交互性:本质特征 ○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 ○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5个性化信息服务 ○6虚拟信息传播 ○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 ○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5web1.0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3符合web 标准的网站设计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 新兴媒体(一)网络媒体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 MOOC韦路笔记新媒体概论第一周新媒体导论1.1什么是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特征:数字化;多媒体;互动性;网络化;个人化新媒体的形式:虚拟世界;镜像世界;生活记录;增强现实。
新媒体的内容:新闻→融合新闻;娱乐→互动;社交→用户生产内容;服务1.2新媒体的历史前新媒体时代:语言;文字;造纸;印刷术;摄影;电报;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时代:机械计算机; ENIAC ;EDVAC ;UNIV AC;TRADIC;IBM360;IBM PC;Apple 网络时代: Web1.0,浏览器,门户网站。
Web2.0,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
Web3.0,语义网,大数据,智能网第 2 周: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媒介偏向论,伊尼斯,时间偏向媒介、空间偏向媒介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改变感官比率、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传播时代论,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力传播时代2.2 社会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的反思:简化论、单向论、机械论、中立论、弱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提出:社会力量决定技术原型是否被采用油门—刹车模式,温斯顿2.3 技术社会互动论决定论的困惑诞生期:社会需要 >原型成熟期:技术决定,宏观上技术是社会变化主要原因,微观上技术是改变心理的原因,技术推动社会需求过时期:新的社会需要 >过时装置,新社会需要刺激技术——喜新,各种因素对新技术的延缓——恋旧第 3 周: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3.1 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过程:班杜拉,注意、记忆、模仿、结果。
交互决定论榜样,活榜样、口头指引、符号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能力、关注整体行为、对未来的评价。
影响因素:直接体验、间接体验、社会劝说、生理因素。
3.2 创新扩散论技术创新的特性: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2024)
03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算法,根据用户兴趣和行为,自
动推荐和生成相关内容。
17
内容传播渠道拓展
社交媒体传播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内容可以快 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的用户,形
成广泛的社交网络传播。
2024/1/30
搜索引擎优化
通过优化网站和内容,提高在搜索 引擎中的排名,增加内容的曝光度 和传播范围。
移动通信的应用服务
包括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移动支付等。
3
移动通信的新技术
包括5G技术、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
2024/1/30
9
数字化技术与应用
2024/1/30
数字化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包括数字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技术和主要特点等。
数字化的应用服务
包括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图像、数字出版等。
Web3.0时代
以智能媒体为代表,通过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 ,实现了信息的个性化推 荐和精准传播。
5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关系
01
互补关系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传统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公
信力,而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
02
融合关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逐渐融合,形成了全媒体传播格局
手机游戏
在手机终端上运行的游戏,如 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
13
互动性电视媒体
网络电视
通过互联网传输的电视节 目,如IPTV、OTT TV等 。
2024/1/30
数字电视
采用数字技术传输的电视 节目,如有线数字电视、 地面数字电视等。
互动性电视应用
提供观众与电视节目互动 的应用,如电视购物、电 视投票等。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新媒体导论1.1 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
新媒体具有以下特点:1.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内容创作、分享和评论,实现用户与内容、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
2. 即时性:信息传播速度快,可以实现实时更新和传播。
3. 多样性:新媒体内容形式多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
4. 个性化:根据用户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内容和服务。
5. 普及性:新媒体设备普及,用户基数庞大。
1.2 新媒体的历史1. 新媒体的起源:新媒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发了ARPANET网络,这是互联网的前身。
2. 新媒体的发展阶段:a) 萌芽阶段(1960s-1990s):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标志,出现了电子邮件、BBS等早期网络应用。
b) 成长阶段(1990s-2000s):互联网商业化,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开始流行。
c) 爆发阶段(2000s-2010s):社交媒体、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的兴起,用户生成内容成为主流。
d) 移动阶段(2010s至今):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推动新媒体向移动端转移。
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2.1 技术决定论1. 技术决定论的定义:技术决定论是一种理论观点,认为技术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驱动力,技术的进步决定了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人行为的变化。
2. 技术决定论的主要观点:a) 技术是自主的,其发展遵循自身的逻辑和规律。
b) 技术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技术进步推动社会进步。
c) 技术的发展不受社会因素的限制,社会因素往往适应技术变化。
3. 技术决定论的批评:a) 忽视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b) 过分强调技术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社会结构的作用。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新媒体导论复习笔记>一、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简答)1.数字化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数字化特征拓展了传输手段,接收终端和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之间的壁垒,大大增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联性:数字化技术也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
2.交互性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和受者的严格界限,传播的方式由单向线性传播发展到了双向甚至多项交流;交互性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的信息控制力的变化;另外交互性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化。
3.超时空新媒体具有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能够轻易做到及时传播,传播的时效性大大提升;另一方面,新媒体利用全球互联的网络系统和通讯卫星技术,具有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三、新媒体的主要类型(简答)1.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可将新媒体分为以计算机为显示终端的新媒体、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的新媒体和以数字电视为终端的新媒体三大类型。
2.按应用属性(软件)来分分为静态应用和动态应用两大类,为web1.0时代的互联网应用和web2.0时代的互联网应用。
3.按经营性质来分新媒体按照其经营性质来划分,主要可分为以营利为主的商业网站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府和公益类网站等。
4.按应用功能来分“新媒体”将媒体功能不断拓展,基于互联网衍生出来无数新功能。
四、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论述题:每一项功能+应用)1.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通道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的信息传播应用,早起包括电子公告板和门户网站,作为信息传播的直接载体,他们起到了信息聚合和打通内容的作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搜索引擎从诞生到今天,都是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应用。
2.互联网是知识生产的平台互联网技术的日需成熟,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储存,集文字、图像、声音、画面于一体的多媒体应用,也成为海量共享的社会化知识生产平台。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读书笔记【篇一:新媒体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二、全文框架研究缘由事件背景及过程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三、逻辑线索(一)研究缘由风险的知识建构是一个知识争议的过程,知识争议涉及话语表达。
风险界定特别有赖于专家知识的鉴定,专家是知识争论的核心角色,普通公众对风险的判断虽往往依赖於具体的日常经验知识,但最后总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知识与专家提供的科学知识相验证,信任与其经验知识相一致的专家意见。
公众社会参与和表达的扩大是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优先选择之一。
如何扩大公眾意见表达的渠道,这实际意味着公众话语权如何实现,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路径(三)案例分析特仑苏(omp)风波与知识争议回顾1.特仑苏之争话语文本分析4.网名信任表达中的专家话语权四、结论五、心得体会(一)研究方法值得借鉴1. 广泛的搜集材料,抽取科学合理的样本,然后有序、有目的组织材料;2. 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合理的运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保证逻辑清晰,论证严谨;3. 论证过程,可以多学科知识交叉,保证论证的全面性。
(二)关于“风险的知识构成”一点思考这种过程,伴随着争论和探讨,是科学知识下放与民众的实际感知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而整个知识的构建,也建立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由于人的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所以风险的知识建构也不代表着就完全科学正确,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当下对风险的认识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是谬误的风险。
风险中知识的建构,是科学知识与民众意识想结合的一个产物。
(三)关于论文不足的一点思考《解码新媒体》读书笔记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这个词在大家的视野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以前的印象中,提到新媒体首先就会想到手机和互联网,但这本书作者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为初识新媒体的读者介绍了当今的新媒体的种类和典型代表,也纠正了我一直以来对新媒体片面的了解。
结构梳理:1.绪论:第一部分,从最早的东方的算筹算盘,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计算钟计算器,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的第四代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作者从源头详尽挖掘了如今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计算机的家族历史。
专业课必备新媒体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构成侵权行为,需要承担停止侵权、 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行业自律机制建设推进情况
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新媒体行业自律组织逐渐建立,如中国网络视听节目 服务协会等,推动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
自律规范与标准的制定
行业自律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自律规范和标准,如《网络短 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等,引导新媒体内容健康向上。
资讯类平台
今日头条
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为用户推荐信息,提 供连接人与信息的服务的产品。
腾讯新闻
包括新闻、资讯、视频、图片等内容的综合资讯平台。
网易新闻
涵盖新闻、财经、科技、娱乐、体育等多个领域的资 讯平台。
视频音频类平台
哔哩哔哩
涵盖众多领域的视频分享网站,包括动画、番 剧、国创、音乐、舞蹈、游戏等。
打赏模式
鼓励用户对优质内容进行打赏, 形成内容创作者与用户的良性 互动。
06
新媒体伦理道德问题 及法律规范解读
虚假信息、恶意炒作等伦理道德问题剖析
1 2 3
虚假信息的定义与危害 虚假信息是指不真实或误导性的信息,其传播可 能对个人、组织或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恶意炒作的动机与手段 恶意炒作通常是为了追求关注度、经济利益或特 定目的,采用夸大、歪曲事实等手段进行信息传 播。
02
社交媒体、博客等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形态兴起,用户开始参与
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中。
移动互联网时代
03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形态迅速崛起,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人工智能与新媒体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为新媒体 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智能推荐、 语音交互等。
新媒体概论笔记
新媒体概论笔记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媒体的涉及范围广泛,包括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博客、在线视频和音频平台等等。
本篇文章将探讨新媒体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一、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指通过信息技术传播和交流信息的一种媒体形式。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高度互动性、多媒体性、即时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参与互动的方式。
二、新媒体的特点1. 高度互动性新媒体具有高度互动性,用户可以主动参与内容的创作、发布和评论。
社交媒体平台给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观点和交流想法的空间。
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方式与其他用户互动,形成了一个多向互动的社交环境。
2. 多媒体性新媒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媒体性。
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展示和传播。
这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得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引起用户的更大兴趣和共鸣。
3. 即时性新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实时获取最新的新闻和热点话题,与时俱进。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能满足用户对即时信息的需求。
4. 个性化新媒体平台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和服务。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属于自己的信息流。
这种个性化的特点使用户能够更加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效率。
三、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1. 信息传播更加快捷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新闻可以第一时间发布到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即时获取最新的消息。
这使得新媒体成为了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平民化和底层化。
2. 社交关系的改变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社交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建立联系。
这也让我们的社交圈子变得更广,与人交流和分享变得更加容易。
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更多的虚假信息和隐私泄露等问题,需要我们保持警惕。
新媒体概论大一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大一知识点总结一、新媒体概念和特点1. 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创造、收集、处理、存储、传播信息,以及进行相关活动和服务的内容和载体。
这些载体包括网络、数字电视、移动通信设备、数字音视频播放器等。
2. 新媒体的特点(1)互动性:新媒体让用户与内容之间形成双向交流,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进来,增加了用户参与感和体验度。
(2)即时性:新媒体能够实现实时传播和信息更新,信息的发布和获取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
(3)多样性:新媒体具有多种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满足了用户对不同形式信息的需求。
(4)个性化: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偏好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和推荐服务,更符合用户的兴趣。
(5)全球化:新媒体拥有全球范围的传播能力,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全球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二、新媒体的发展历程1. 传统媒体时代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的发布和获取都是单向的,用户只能 passively 接收信息,无法进行交互和个性化定制。
2. 网络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发布和获取开始呈现出多向传播的趋势,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而且互联网的出现也催生了新型媒体形式,如网站、博客、论坛等。
3. 移动时代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进入了移动时代,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快速,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获取信息。
4. 社交媒体时代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和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社交媒体成为了新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5. 智能化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进入智能化时代,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变得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
三、新媒体的内容形式1. 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是新媒体中最为基础和主要的信息形式,包括新闻、文章、博客、微博等。
2. 图片内容图片内容在新媒体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图片可以更加直观地传达信息,例如图片新闻、图片分享平台等。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笔记课程讨论框架新媒体传播环境技术支撑内容制作传播观念第一节 绪论➢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1.传播介质改变: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
例如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
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本节要点: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
——彭兰“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融媒尝试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A网络报刊电子版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C.APP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A网络电视(通过流媒体技术与电视台同步收看及点播,在2009年12月正式上线)B移动终端(利用电信服务商网络或移动终端自带电视信号接收模块实现收视)C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传输、信号接收处理全面数字化)D.IPTV(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提供电视、通信、互联网交互服务)●媒介融合媒体融合A二者概念混用匡文波《传统主流媒体在媒介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传统媒体纷纷开设报纸网站、广播网站……发布手机APP……B差别化陈国权:《媒体融合·媒介融合一字之差立意有别》2014年8月18日推出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及的是“媒体融合”,一个字的差别,内涵不同“媒体融合”是媒体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是一门介绍和分析新媒体的发展、应用和影响的课程。
下面是新媒体概论中常涉及的关键知识点的总结:
1. 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生产和传播信息的媒体形式。
它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程序等。
2. 新媒体的特征: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实时性、个性化和多媒体等特点。
它们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加灵活和快速。
3. 新媒体的历史:新媒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它们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简单的网页到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程序。
4. 新媒体的应用:新媒体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娱乐、教育、商务、新闻等。
它们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
5. 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体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社交行为和价值观念。
6.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影响和融合。
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的技术和平台进行转型和创新,而新媒体也受到传统媒体的影响和挑战。
7.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新媒体领域发展迅速,未来的发展趋势
包括移动化、社交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等。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也将给新媒体带来更多可能。
以上是对新媒体概论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媒体概论MOOC韦路笔记
新媒体概论第一周新媒体导论什么是新媒体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特征:数字化;多媒体;互动性;网络化;个人化新媒体的形式:虚拟世界;镜像世界;生活记录;增强现实。
新媒体的内容:新闻→融合新闻;娱乐→互动;社交→用户生产内容;服务新媒体的历史前新媒体时代:语言;文字;造纸;印刷术;摄影;电报;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时代:机械计算机;;;网络时代:,浏览器,门户网站。
,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从受众到用户,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
,语义网,大数据,智能网第周: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技术决定论媒介偏向论,伊尼斯,时间偏向媒介、空间偏向媒介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改变感官比率、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传播时代论,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力传播时代社会决定论技术决定论的反思:简化论、单向论、机械论、中立论、弱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提出:社会力量决定技术原型是否被采用油门—刹车模式,温斯顿技术社会互动论决定论的困惑诞生期:社会需要>原型成熟期:技术决定,宏观上技术是社会变化主要原因,微观上技术是改变心理的原因,技术推动社会需求过时期:新的社会需要>过时装置,新社会需要刺激技术——喜新,各种因素对新技术的延缓——恋旧第周: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社会学习论社会学习过程:班杜拉,注意、记忆、模仿、结果。
交互决定论榜样,活榜样、口头指引、符号自我效能感,个人对自己能力、关注整体行为、对未来的评价。
影响因素:直接体验、间接体验、社会劝说、生理因素。
创新扩散论技术创新的特性: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创新采纳的过程:获知、说服、决定、实施、确认。
创新采纳的受众:创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滞后者。
技术接受论理性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权衡需求理论第周: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新媒体伦理网民伦理。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1. 语言传播:人类最早的传播方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信息。
2. 文字传播:文字的发明使得信息可以记录下来,传播更加广泛和持久。
3.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大量复制和传播信息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4. 电子传播:电子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
二、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新传播革命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技术革命。
其本质是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互动性和全球化。
三、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2. 网络化:互联网连接了全球的计算机和设备,实现了信息的即时共享和交流。
3. 互动性: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
4. 多媒体:互联网可以传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丰富了信息的表达方式。
5. 全球化: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四、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 信息过载: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巨大,用户难以筛选和处理。
2. 网络安全:互联网上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3. 数字鸿沟:互联网的发展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鸿沟问题,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差距加大。
4. 媒体素养:互联网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才能正确使用和评价网络信息。
五、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1. 技术创新: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
2. 商业模式: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推动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一、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1. 互联网的起源: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立的一个网络。
2. 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互联网逐渐从军事领域走向民用,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传播网络。
二、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 数字化:新媒体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和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效率。
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之欧阳索引创编
新媒体概论欧阳家百(2021.03.07)韦路目录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8)1.1 什么是新媒体 (8)1.1.1新媒体的定义 (8)1.1.2 新媒体的特征 (9)1.1.3 新媒体的形式 (9)1.1.4 新媒体的内容 (10)1.2 新媒体的历史 (10)1.2.1前新媒体时代:长 (10)1.2.2计算机时代 (11)1.2.3 Web1.0:人类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 (11)1.2.4 Web2.0 (12)1.2.5 Web3.0 (13)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13)2.1技术决定论 (13)2.1.1.媒介偏向论: (13)2.1.2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14)2.1.3 传播时代论:倾向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14)2.2 社会决定论 (15)2.2.1 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15)2.2.2 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16)2.2.3 油门-刹车模式 (16)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17)2.3.2成熟期 (17)2.3.3过时期 (18)第三章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19)3.1 社会学习论 (19)3.1.1 社会学习过程 (19)3.1.2 社会榜样概念 (19)3.1.3 自我效能理论 (20)3.2 创新扩散论 (20)3.2.1 技术创新的特性 (20)3.2.2 创新采纳的过程 (21)3.2.3 创新采纳的受众 (21)3.3 技术接受论 (21)3.3.1 理性行为理论 (21)3.3.2 技术接受模型 (22)3.3.3 权衡需求理论 (22)第四章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22)4.1 新媒体伦理 (22)4.1.1 网民伦理 (23)4.1.2 行业伦理 (24)4.2 新媒体法制 (26)4.2.1 知识产权 (26)4.2.2 网络色情 (27)4.2.3 个人隐私 (28)4.3 其他控制手段 (29)4.3.2 技术控制 (29)4.3.3 NGO控制 (30)第五章新媒体的社会结构影响 (31)5.1 网络社会 (31)5.1.1 网络历史 (31)5.1.2 网络类型 (33)5.1.3 社会特征(大众社会 VS 网络社会) (34)5.1.4.1 社会关系:开放性 (34)5.1.4.2 社会关系:复杂性 (34)5.1.4.3 社会关系:无标度(Scale-free) (35)5.1.4.4 社会关系:弱关系(Weak Ties) (35)5.2 阶层结构 (36)5.2.1.1 阶层理论—马克思 (36)5.2.1.2 阶层理论—马克思.韦伯 (37)5.2.1.3 阶级理论(革新发展)—布尔迪厄(Bourdieu) (39)5.2.2 阶层变迁 (41)5.2.3 阶层目标 (42)5.2.4 阶层认同 (42)5.2.5 新媒体与阶层认同 (43)5.3数字鸿沟 (43)5.3.1.1接入沟——概念层次 (43)5.3.1.2 接入沟(国家层面) (44)5.3.1.3 接入沟(个体层面) (45)5.3.2.1 使用沟(信息娱乐) (45)5.3.2.2 使用沟:多模态网络使用 (46)5.3.3.1 知识沟:经典假设(Knowlege Gap) (48)5.3.3.2 知识沟:新媒体与知识沟 (49)第六章新媒体的政治影响 (50)6.1 网络参与 (51)6.1.1 网络赋权 (51)6.1.2 社会运动 (52)6.1.3社会运动的情感动因 (53)6.1.4.1 动员机制-悲情 (54)6.1.4.2 动员机制-戏谑 (54)6.1.4.3 动员机制-道德震撼 (55)6.1.5.1 微博参与-校车事件 (56)6.1.5.2 微博参与-公共知识 (56)6.1.5.3 微博参与-行为模式 (56)6.1.5.4 微博参与-研究结论 (57)6.2 网络治理 (58)6.2.1 网络治理 (58)6.2.2 信任机制 (58)6.2.3 协调机制 (59)6.2.4英美实践-信息发布 (60)6.3 电子政务 (61)6.3.1 电子政务 (61)6.3.2 发展阶段 (62)6.3.3 绩效评估 (63)6.3.4.1 政务微博发展 (63)6.3.4.2 政务微博误区 (64)6.3.5.1 政务微信发展 (65)6.3.5.2 政务微信优势-信息发布 (65)6.3.5.3 政务微信优势-公共服务 (65)6.3.5.4 政务微信优势-危机管理、监督政府 (65)第七章新媒体的经济影响 (65)7.1 信息经济 (65)7.1.1 信息经济的概念 (65)7.1.2 信息经济的指标 (67)7.1.3 信息经济的特征 (67)7.1.4.1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阶层 (69)7.1.4.2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经济 (69)7.1.4.3 信息经济的层次-智能经济 (71)7.2 创意产业 (71)7.2.1 创意产业的概念 (71)7.2.2 创意产业的特征 (73)7.2.3.1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全球创意指数 (74)7.2.3.2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英国 (75)7.2.3.3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美国 (75)7.2.4.1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发展水平 (76)7.2.4.2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城市 (76)7.2.4.3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园区 (76)7.2.4.4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品牌 (77)7.2.4.5 中国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77)7.3 电子商务产业 (77)7.3.1 电子商务 (77)7.3.2.1 网络营销的概念特征 (79)7.3.2.2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 (79)7.3.2.3搜索引擎营销 (79)7.3.2.4网络营销-电子邮件营销 (80)7.3.2.5网络营销-微博营销 (80)7.3.2.6网络营销-微信营销 (80)第八章新媒体的文化影响 (81)8.1 网络文化概念 (81)8.1.1 网络文化界定 (81)8.1.2 网络文化特征-技术层面 (82)8.1.3 网络文化层面 (82)8.2 网络文化建构 (84)8.2.1.1 网络语言 (84)8.2.2.1 网络作品-恶搞缘起 (85)8.2.2.2 网络作品-文字恶搞 (86)8.2.2.3 网络作品-视听恶搞 (86)8.2.2.4 网络作品-抵抗颠覆 (86)8.2.2.5 网络作品-政经制约 (87)8.3 网络文化影响 (88)8.3.1.1 个体涵化-涵化概念 (88)8.3.1.2 个体涵化-主流共鸣 (89)8.3.1.3 个体涵化-新媒体涵化效益 (89)8.3.2.1 群体分化-亚文化概念 (90)8.3.2.2 群体分化-芝加哥和伯明翰学派 (91)8.3.2.3 群体分化-亚文化转向 (92)第一章新媒体导论媒介技术:区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鲜明标志之一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
《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新媒体概论知识点总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改变人们生活和社会的重要力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本文将对《新媒体概论》中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新媒体的定义及特点新媒体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媒介以及相应的信息系统,为人们提供信息传播、交流和互动的全新平台。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可互动性:用户可以主动参与和产生内容,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2. 可延展性:新媒体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和传输信息,可以无限扩展内容容量。
3. 可个性化: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个体需求进行量身定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4. 可多媒体:新媒体具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表达手段。
5. 可实时性: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几乎可以即时发布和获取。
二、新媒体的发展历程新媒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诞生,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
可以将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 Web1.0时代:互联网的出现让传统媒体得到了新的传播渠道,但用户的参与度较低,信息发布主要由传统媒体掌控。
2. Web2.0时代:随着社交媒体、博客、维基百科等平台的兴起,用户开始主动参与内容的创作和共享。
传播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去中心化。
3.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
移动应用成为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
4. 新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融合,新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
传媒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跨界融合成为趋势。
三、新媒体的应用领域新媒体已经广泛渗透到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并且在各行各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列举几个新媒体常见的应用领域:1. 新闻媒体:互联网技术使得新闻传播更加直观和快速,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多样的表达方式。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第一章1.1四次传播革命文字印刷术国家>公民电报互联网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1.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1.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去中心化:①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②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再中心化:①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1.4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1.5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即:吉登斯“意向性”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2.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2.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2.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1.硬件设备终端划分①计算机②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③数字电视机*户外LED2.软件属性分①web1.0②web2.0Web1.0--web3.0的特点与发展3.经营性质①营利性以信息传播和提供娱乐为主;提供具体产品②非营利性政府;公益慈善组织新媒体平台4.应用功能Eg:社交媒体2.4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新技术:光导纤维,电脑技术,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互联网、流媒体技术、IPTV技术、WAP平台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支撑: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趋势: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五大平台: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Microsoft→特征:软硬整合互联网功能:信息传播,知识生产,社会交往,娱乐休闲,商务推广,观念争议的场所与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概论韦路目录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9)1.1 什么是新媒体 (9)1.1.1新媒体的定义 (9)1.1.2 新媒体的特征 (10)1.1.3 新媒体的形式 (10)1.1.4 新媒体的内容 (11)1.2 新媒体的历史 (11)1.2.1前新媒体时代:长 (11)1.2.2计算机时代 (11)1.2.3 Web1.0:人类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 (12)1.2.4 Web2.0 (12)1.2.5 Web3.0 (13)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13)2.1技术决定论 (13)2.1.1.媒介偏向论: (13)2.1.2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14)2.1.3 传播时代论:倾向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14)2.2 社会决定论 (15)2.2.1 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15)2.2.2 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16)2.2.3 油门-刹车模式 (16)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16)2.3.1诞生期 (17)2.3.2成熟期 (17)第三章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19)3.1 社会学习论 (19)3.1.1 社会学习过程 (19)3.1.2 社会榜样概念 (19)3.1.3 自我效能理论 (19)3.2 创新扩散论 (20)3.2.1 技术创新的特性 (20)3.2.2 创新采纳的过程 (20)3.2.3 创新采纳的受众 (20)3.3 技术接受论 (21)3.3.1 理性行为理论 (21)3.3.2 技术接受模型 (21)3.3.3 权衡需求理论 (22)第四章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22)4.1 新媒体伦理 (22)4.1.1 网民伦理 (22)4.1.2 行业伦理 (24)4.2 新媒体法制 (26)4.2.1 知识产权 (26)4.2.2 网络色情 (26)4.2.3 个人隐私 (27)4.3 其他控制手段 (28)4.3.1 市场控制 (28)4.3.2 技术控制 (28)第五章新媒体的社会结构影响 (29)5.1 网络社会 (29)5.1.1 网络历史 (29)5.1.2 网络类型 (31)5.1.3 社会特征(大众社会 VS 网络社会) (32)5.1.4.1 社会关系:开放性 (32)5.1.4.2 社会关系:复杂性 (32)5.1.4.3 社会关系:无标度(Scale-free) (33)5.1.4.4 社会关系:弱关系(Weak Ties) (33)5.2 阶层结构 (34)5.2.1.1 阶层理论—马克思 (34)5.2.1.2 阶层理论—马克思.韦伯 (35)5.2.1.3 阶级理论(革新发展)—布尔迪厄(Bourdieu) (36)5.2.2 阶层变迁 (38)5.2.3 阶层目标 (39)5.2.4 阶层认同 (39)5.2.5 新媒体与阶层认同 (39)5.3数字鸿沟 (40)5.3.1.1接入沟——概念层次 (40)5.3.1.2 接入沟(国家层面) (41)5.3.1.3 接入沟(个体层面) (41)5.3.2.1 使用沟(信息娱乐) (41)5.3.2.2 使用沟:多模态网络使用 (42)5.3.3.1 知识沟:经典假设(Knowlege Gap) (43)5.3.3.2 知识沟:新媒体与知识沟 (44)第六章新媒体的政治影响 (45)6.1 网络参与 (46)6.1.1 网络赋权 (46)6.1.2 社会运动 (47)6.1.3社会运动的情感动因 (48)6.1.4.1 动员机制-悲情 (48)6.1.4.2 动员机制-戏谑 (48)6.1.4.3 动员机制-道德震撼 (49)6.1.5.1 微博参与-校车事件 (49)6.1.5.2 微博参与-公共知识 (49)6.1.5.3 微博参与-行为模式 (50)6.1.5.4 微博参与-研究结论 (51)6.2 网络治理 (51)6.2.1 网络治理 (51)6.2.2 信任机制 (52)6.2.3 协调机制 (53)6.2.4英美实践-信息发布 (53)6.3 电子政务 (54)6.3.1 电子政务 (54)6.3.2 发展阶段 (55)6.3.3 绩效评估 (55)6.3.4.1 政务微博发展 (56)6.3.4.2 政务微博误区 (56)6.3.5.1 政务微信发展 (57)6.3.5.2 政务微信优势-信息发布 (57)6.3.5.3 政务微信优势-公共服务 (57)6.3.5.4 政务微信优势-危机管理、监督政府 (57)第七章新媒体的经济影响 (58)7.1 信息经济 (58)7.1.1 信息经济的概念 (58)7.1.2 信息经济的指标 (59)7.1.3 信息经济的特征 (59)7.1.4.1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阶层 (60)7.1.4.2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经济 (61)7.1.4.3 信息经济的层次-智能经济 (62)7.2 创意产业 (62)7.2.1 创意产业的概念 (63)7.2.2 创意产业的特征 (64)7.2.3.1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全球创意指数 (65)7.2.3.2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英国 (65)7.2.3.3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美国 (66)7.2.4.1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发展水平 (66)7.2.4.2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城市 (66)7.2.4.3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园区 (67)7.2.4.4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品牌 (67)7.2.4.5 中国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67)7.3 电子商务产业 (67)7.3.1 电子商务 (67)7.3.2.1 网络营销的概念特征 (69)7.3.2.2病毒式营销(Viral marketing) (69)7.3.2.3搜索引擎营销 (69)7.3.2.4网络营销-电子邮件营销 (70)7.3.2.5网络营销-微博营销 (70)7.3.2.6网络营销-微信营销 (70)第八章新媒体的文化影响 (71)8.1 网络文化概念 (71)8.1.1 网络文化界定 (71)8.1.2 网络文化特征-技术层面 (72)8.1.3 网络文化层面 (72)8.2 网络文化建构 (73)8.2.1.1 网络语言 (73)8.2.2.1 网络作品-恶搞缘起 (74)8.2.2.2 网络作品-文字恶搞 (74)8.2.2.3 网络作品-视听恶搞 (75)8.2.2.4 网络作品-抵抗颠覆 (75)8.2.2.5 网络作品-政经制约 (76)8.3 网络文化影响 (76)8.3.1.1 个体涵化-涵化概念 (76)8.3.1.2 个体涵化-主流共鸣 (77)8.3.1.3 个体涵化-新媒体涵化效益 (77)8.3.2.1 群体分化-亚文化概念 (78)8.3.2.2 群体分化-芝加哥和伯明翰学派 (78)8.3.2.3 群体分化-亚文化转向 (79)第一章新媒体导论媒介技术:区分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鲜明标志之一以电脑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推动了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崭新阶段。
1.1 什么是新媒体1.1.1新媒体的定义1、不同学者的不同视角和观点:①技术特性角度Ron Rice:那些可以使用户之间,或者用户与信息之间,进行互动的一种传播技术,通常以电脑基数为基础。
②行为角度波斯特:新媒体能让用户将信息再加工和再传播,使得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更难以控制,也会使人类行为发生变化。
③组织说kevin Robins:新媒体创造了一个新的知识空间和传播空间,使人们脱离了原有的,线性的,等级的,僵化的本土知识形态和关系,形成了一个离散的,复杂的和灵活的知识体验。
不同的人可以在同一个传播网络中共同参与信息和知识产生。
为组织说的精神内核。
④三合一观点:Livingstone新媒体定义为,信息和传播技术及其相关的社会环境,包括三个层面:A 扩展我们传播能力的技术和装备;B 开发和利用上述技术的传播活动和实践;C 围绕这些技术和实践,而形成的社会组织结构;我们对新媒体的定义: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的,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①技术层面:新媒体是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它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为全媒体;②实践层面:新媒体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播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
传播活动的主体,也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③社会层面:新媒体改变了工业时代自上而下,或中心至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以上三个层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新媒体的独特景观。
1.1.2 新媒体的特征1、数字化:在传统媒体时代通过文字图像声音表现的内容,新媒体时代,全部可通过0101这样计算机可识别的代码进行传播。
这个特性使得新媒体可以包容一切信息。
2、多媒体:得益于数字化技术,从前需要通过不同媒体传播的信息形式,现在可以通过新媒体一个平台完成。
3、互动性:区别传统媒体最大的特征。
传统媒体主要是通过专业的平台传播,而新媒体随时都能看见互动。
4、网络化:新媒体时代,每个用户都是一个节点,参与信息的生产发布传播。
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垄断。
5、个人化:新媒体可以针对个人特点需求,量身定制信息服务。
1.1.3 新媒体的形式相较于传统媒体,形式上的变化:1、虚拟世界:社交网络社区/网游;2、镜像世界:虚拟之外,对真实世界进行重现。
比如谷歌地图、谷歌街景3、生活记录:微博信息;微信分享,包括文字,照片,视频,甚至健康手环的信息记录。
看网站不算。
4、增强现实:华西魔码,通过这些产品可以加强对于真实世界的理解;谷歌眼镜上述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新媒体的四种情境,这四种情境有四个不同的维度内在+仿真:虚拟世界仿真+外在:镜像世界强化+内在:生活记录强化+外在:增强现实1.1.4 新媒体的内容相较于传统媒体,内容上的变化:1、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
传统媒体,形式单一(要么文字,要么图片等等)新媒体,多样化的媒体形式,视频采访,三维动画模拟,互动内容等2、娱乐:互动特性人与人,人机互动。
比如体感游戏。
3、社交:用户产生社交平台上自己生产内容。
微博,微信4、服务:信息服务之外,还渗透到生活其他方面。
比如,余额宝的金融服务。
1.2 新媒体的历史1.2.1前新媒体时代:长语言→文字→造纸→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摄影→电报(人类信息传播第一次传播和交通分离)→电影→广播1.2.2计算机时代机械计算机→ENIAC(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DVAC(二进制、存储程序)→UNIVAC→TARDIC(人类历史上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IBM360(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AppleII(被广泛誉为缔造家庭市场的产品)1、机械计算机:1835年,查尔斯·巴贝奇提到概念:一般用途的,可编程化的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