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笔记 浙江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概论
韦路
目录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9)
1.1 什么是新媒体 (9)
1.1.1新媒体的定义 (9)
1.1.2 新媒体的特征 (10)
1.1.3 新媒体的形式 (10)
1.1.4 新媒体的内容 (11)
1.2 新媒体的历史 (11)
1.2.1前新媒体时代:长 (11)
1.2.2计算机时代 (11)
1.2.3 Web1.0:人类进入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 (12)
1.2.4 Web2.0 (12)
1.2.5 Web3.0 (13)
第二章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13)
2.1技术决定论 (13)
2.1.1.媒介偏向论: (13)
2.1.2 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14)
2.1.3 传播时代论:倾向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14)
2.2 社会决定论 (15)
2.2.1 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15)
2.2.2 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16)
2.2.3 油门-刹车模式 (16)
2.3 技术社会互动论 (16)
2.3.1诞生期 (17)
2.3.2成熟期 (17)
第三章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19)
3.1 社会学习论 (19)
3.1.1 社会学习过程 (19)
3.1.2 社会榜样概念 (19)
3.1.3 自我效能理论 (19)
3.2 创新扩散论 (20)
3.2.1 技术创新的特性 (20)
3.2.2 创新采纳的过程 (20)
3.2.3 创新采纳的受众 (20)
3.3 技术接受论 (21)
3.3.1 理性行为理论 (21)
3.3.2 技术接受模型 (21)
3.3.3 权衡需求理论 (22)
第四章新媒体的伦理与法制 (22)
4.1 新媒体伦理 (22)
4.1.1 网民伦理 (22)
4.1.2 行业伦理 (24)
4.2 新媒体法制 (26)
4.2.1 知识产权 (26)
4.2.2 网络色情 (26)
4.2.3 个人隐私 (27)
4.3 其他控制手段 (28)
4.3.1 市场控制 (28)
4.3.2 技术控制 (28)
第五章新媒体的社会结构影响 (29)
5.1 网络社会 (29)
5.1.1 网络历史 (29)
5.1.2 网络类型 (31)
5.1.3 社会特征(大众社会 VS 网络社会) (32)
5.1.4.1 社会关系:开放性 (32)
5.1.4.2 社会关系:复杂性 (32)
5.1.4.3 社会关系:无标度(Scale-free) (33)
5.1.4.4 社会关系:弱关系(Weak Ties) (33)
5.2 阶层结构 (34)
5.2.1.1 阶层理论—马克思 (34)
5.2.1.2 阶层理论—马克思.韦伯 (35)
5.2.1.3 阶级理论(革新发展)—布尔迪厄(Bourdieu) (36)
5.2.2 阶层变迁 (38)
5.2.3 阶层目标 (39)
5.2.4 阶层认同 (39)
5.2.5 新媒体与阶层认同 (39)
5.3数字鸿沟 (40)
5.3.1.1接入沟——概念层次 (40)
5.3.1.2 接入沟(国家层面) (41)
5.3.1.3 接入沟(个体层面) (41)
5.3.2.1 使用沟(信息娱乐) (41)
5.3.2.2 使用沟:多模态网络使用 (42)
5.3.3.1 知识沟:经典假设(Knowlege Gap) (43)
5.3.3.2 知识沟:新媒体与知识沟 (44)
第六章新媒体的政治影响 (45)
6.1 网络参与 (46)
6.1.1 网络赋权 (46)
6.1.2 社会运动 (47)
6.1.3社会运动的情感动因 (48)
6.1.4.1 动员机制-悲情 (48)
6.1.4.2 动员机制-戏谑 (48)
6.1.4.3 动员机制-道德震撼 (49)
6.1.5.1 微博参与-校车事件 (49)
6.1.5.2 微博参与-公共知识 (49)
6.1.5.3 微博参与-行为模式 (50)
6.1.5.4 微博参与-研究结论 (51)
6.2 网络治理 (51)
6.2.1 网络治理 (51)
6.2.2 信任机制 (52)
6.2.3 协调机制 (53)
6.2.4英美实践-信息发布 (53)
6.3 电子政务 (54)
6.3.1 电子政务 (54)
6.3.2 发展阶段 (55)
6.3.3 绩效评估 (55)
6.3.4.1 政务微博发展 (56)
6.3.4.2 政务微博误区 (56)
6.3.5.1 政务微信发展 (57)
6.3.5.2 政务微信优势-信息发布 (57)
6.3.5.3 政务微信优势-公共服务 (57)
6.3.5.4 政务微信优势-危机管理、监督政府 (57)
第七章新媒体的经济影响 (58)
7.1 信息经济 (58)
7.1.1 信息经济的概念 (58)
7.1.2 信息经济的指标 (59)
7.1.3 信息经济的特征 (59)
7.1.4.1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阶层 (60)
7.1.4.2 信息经济的层次-知识经济 (61)
7.1.4.3 信息经济的层次-智能经济 (62)
7.2 创意产业 (62)
7.2.1 创意产业的概念 (63)
7.2.2 创意产业的特征 (64)
7.2.3.1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全球创意指数 (65)
7.2.3.2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英国 (65)
7.2.3.3 全球创意产业发展-美国 (66)
7.2.4.1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发展水平 (66)
7.2.4.2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城市 (66)
7.2.4.3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园区 (67)
7.2.4.4 中国创意产业发展-创意产业品牌 (67)
7.2.4.5 中国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67)
7.3 电子商务产业 (67)
7.3.1 电子商务 (67)
7.3.2.1 网络营销的概念特征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