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趋势
浅析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趋势发表时间:2018-07-26T13:34:50.0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5期作者:杜鹏晖[导读] 摘要:近年来,旅游行业发展迅猛,各地的景区已成为支柱旅游产业的重要成分。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22摘要:近年来,旅游行业发展迅猛,各地的景区已成为支柱旅游产业的重要成分。
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利益相关者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过度开发旅游资源、一味接待游客等都极大地危害到了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
本文介绍了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并分析了旅游景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问题;发展趋势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旅游者“游”和“娱”需求实现的物质载体。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各地都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
同时,有一些旅游景区的开发却不尽如人意,步入了开发的误区。
旅游景区开发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每一步都可以有创造性的思想,也可能步入误区。
可见,能否正确地认识到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解决好这些问题,将直接关系到今后一段时间内旅游景区能否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过度开发现象严重。
当前,很多旅游景区都是过于注重更多景点的开发,而忽视了景区的持续发展与未来发展规划,从而导致旅游景区的开发不够充分,造成不必要资源的浪费,再加上对开发景点的保护理念淡薄,使旅游景区的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从而致使景区中的很多自然资源根本无法持续生存,这种景区发展理念根本无法扩大景区的知名度,景区的客流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有的旅游景区为更好的迎合游客的口味,不惜代价引进建造一些与当地风土环境不符的旅游设备,这种没有方向的乱开发,造成多个景点雷同的现象,不仅造成了不必要资金的浪费,还极大地降低了景区的吸引力,从而影响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2、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复杂,管理部门重叠。
管理体制的纷繁复杂是制约着旅游景区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问题指的是于经营所属权和景区所有权的问题。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问题及其规划对策研究——以安徽太平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方式 的转 变。
关键 词 风景 名胜 区 城 市化 风景 资源
批 ,盲 目地 引进 所谓 国 际规 划 师、 设计 师 , 规 划建 设 与 本土 文化 、 自然 环境 不 相协 调 的 异 域化 、 高层 化建 筑 ,甚 至部 分地 方政 府急 功 近利 、 目光 短浅 ,将 风景名 胜 区 混 同于一 般 的旅 游 区 、开 发 区 ,在 景 区招 商 引资 ,进
城 乡规 划 - 林 景 观 园
Ub n P n i G r n a dc p ra l n g・ ad s L nsa e a n e
风景名胜区城市化问题及其规划对策研究
一 一
以 安徽 太平 湖 风 景名 胜 区为例
The and er ea e ear of Chi e eni Spot PI nni g C0Unt m ur Res c a n s h es Sc n C
区城市 化 ”现 象可 以从两 个 方面来 理解 :
一
胜 区也 不 可 避免 地 面临 着 城 市化 的 问题 。 风景 名 胜 区城 市 化 现 象 ,其 实质 是 风景 名 胜 区资 源保 护 与利 用之 间的 突 出矛盾 。 面 对风 景 名 胜 区城 市化 现 象这 一 棘 手 的 问题 ,规 划 师 不应 该 回 避 问题 ,
该 文 以安 徽 太 平 湖风 景 名 胜 区 总体 规 划 为例 ,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究在 现 有 管 理体 制 、规 划 制度 下 ,如 何 更好 地 解
决风 景 名 胜 区城 市化 问题 ,提 出切 实可行 的对 策
和 建议 。
生 活 。但 是 ,随着人 口 的不 断增 长 ,原 有 的 村 落 、居 民点 日益 发展 ,逐 渐 形 成 了风 景名 胜 区 内 村 镇 。过 高 的 人 口密 度 、 传 统 的生 产 、生 活 方式造 成 自然 资 源 不合理 利 用 :蓬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风景名胜区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热门选择。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破坏。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旅游业,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方法和对策。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的环境影响1.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这意味着需要开发利用原本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土地。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导致土地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破碎化,从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2. 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风景名胜区通常位于水源丰富的地区,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对于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然而,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水资源会导致水源枯竭和水污染问题。
一些旅游景点的建设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污染物,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将对周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3. 生态系统的破坏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往往需要砍伐树木、填土造地等工程活动,这些活动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来大量的垃圾和污染物,对生态系统造成二次污染。
生态系统的破坏将导致物种灭绝、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
4. 垃圾处理和能源消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垃圾处理和能源消耗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量的游客带来的垃圾需要妥善处理,否则将对环境造成污染。
同时,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能源,如果没有合理的能源管理措施,将对能源资源造成浪费。
二、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1. 生态评价生态评价是评估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和监测,评估规划与建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范围。
同时,可以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和修复方案,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水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是评估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建设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的重要方法。
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色 的风景 名 胜 区管 理 体 系 已经 形 成 , 确 由县 级 以 明 上人 民政 府 , 体负 责 本 区域 内风 景名 胜 区 的规划 、 具 建设 与管 理 工作 。
风景 名 胜 资源 的保 护 力度 , 限制 了风 景 区 的发 展 。
2 3 规 划 问题 .
2 资 源 管 理 存 在 的 问题
名胜 区 。到 2 0 0 9年 1 2月 , 国 国 家 级 风 景 名 胜 区 中
呈 。但 在 景 区外 围 出现一 系 列如 南侧 紧邻 主城 区 山
边 随 意 搭 建 的 3 0多 户 农 家 乐 , 边 凤 凰 山 公 墓 以 0 东
已达 2 8处 , 中 2 0 其 2处 被 列 入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山河 、 海 、 貌 、 林 、 植 物 、 石 、 殊 地 质 、 湖 地 森 动 化 特 天
化, 与城 市Biblioteka 距 离 , 市 民健 身 、 闲 以及 登 高 游 乐 是 休
的好 去 处 。政 府 十分 重 视 凤 凰 山 的 发展 , 山育林 封
文气 象等 自然景 物 和文 物古 迹 、 革命 纪 念 地 、 史 遗 历 址、 园林 、 筑 、 建 工程 设 施 等 人 文 景 物 和 他 们 所 处 环
1 1 资 源 现 状 .
多 地 区不 仅 没有 明确 界 定 , 外 围保 护 区 域 内房屋 其
建设 、 山体 开 挖 以 及 项 目开 发 等 项 目开 发 混 乱 。 就 以 四 川 达 州 凤 凰 山 为 例 , 其 自然 优 美 , 含 历 史 文 因 富
风景 名 胜 资 源 指 具 有 观 赏 、 化 或 科 学 价 值 的 文
相 广 场 等 著 名 景 点 , 景 核 心 区 内 绿 树 成 荫 , 品 纷 主 精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体制改革及对策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体制改革及对策作者:樊治国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3年第02期我国目前景区管理体制概况我国从1979年开始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自1982年我国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以来,截止2012年底国务院共批准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面积约10.36万平方公里。
国家重要风景名胜资源没有统一的具有排他性管理权的管理机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建设部城建司下属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管理,且只是“业务指导”没有响应的管理职责。
根据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2006年颁布实施了《风景名胜区条例》相关规定,各地方相继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并根据具体情况设立了景区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景区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两种:设立风景区人民政府,如张家界的武陵源区人民政府;设立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局)。
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现实情况与当年制定国家和地方法规的经济体制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导致景区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完全变化。
尽管《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风景名胜区条例》都对地方政府管理作出授权,但是授权模糊,地方对风景名胜资源的管理没有明确的使命,没有直接负责人,地方政府对具体风景名胜资源的管理没有完善的立法依据。
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主要靠行政命令,往往存在“政绩工程”的影子。
风景名胜区主要由地方政府管理和经营,由于管理者的任期和政绩受地方政府政策目标的影响,缺乏长期保护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机制。
同时,国家对风景名胜资源合理利用的监督手段和方法还不能完全到位,管理信息不对称也较为严重,用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资金没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有效保障,地方政府对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投入没有明确具体的责任。
地方管理者可以测量的经济产出和旅游收入是政绩,不可测量的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成绩缺乏有形展示,不到一定程度,不会对管理者有负面影响。
在有些管理者看来,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国家资金投入不够。
风景名胜区整治工作总结
风景名胜区整治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各地风景名胜区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提升旅游环境质量、保护自然生态、促进旅游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整治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首先,我们加强了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和监督。
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强
巡查力度,严格执法,严格处罚违规行为,有效遏制了一些不文明行为和破坏环境的行为,提高了风景名胜区的整体管理水平。
其次,我们注重了生态环境保护。
在整治工作中,我们注重保护自然生态,加
强了对植被、水源、土壤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强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有效改善了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再次,我们注重了文明旅游宣传和教育。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文明
素质,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有效减少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提高了游客的文明素质,为风景名胜区的整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的来说,风景名胜区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整治工作的水平和效果,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风景名胜区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廖广斌来源:《绿色科技》2010年第08期摘要:从风景名胜资源和管理现状入手,着力查找当前风景名胜区体制、管理、宣传、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综合各地实情,对形成的原因多方分析,并就发展思路与对策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风景名胜;突出问题;形成原因;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120-031 风景名胜区的现状1.1 资源现状风景名胜资源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他们所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我国幅员广阔,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诸如以革命纪念地为主题的井冈山、以宗教寺庙为主题的峨眉山、以湖泊为主的杭州西湖及以自然山水为主的桂林漓江等风景名胜区。
到2009年12月,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达208处,其中22处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省级风景名胜区达698处。
相对世界而言,我国的风景名胜资源是丰富的,其资源特点与文化内涵享誉海内外。
1.2 管理现状风景名胜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因为保护不力,使得很多的资源被荒废或被人为破坏。
国务院于1987年6月10日颁布实施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2006年12月1日,由建设部、国务院重新修订并颁布施行了《风景名胜区条例》。
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已经形成,明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
2 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2.1区域划分问题通常情况下,对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范围应当打桩立界,并明确相应的外围保护带的范围。
然而,很多地区不仅没有明确界定,其外围保护区域内房屋建设、山体开挖以及项目开发等项目开发混乱。
风景旅游区规划管理对策
风景旅游区规划管理对策作者:王乙喆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11期摘要: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
但在当前风景旅游区的管理体制中,更加注重景区的公益性,保护性还是更加注重景区旅游的经济价值有很大的争议与矛盾。
本文将对由这两种关注点引出的规划管理体制加以论述。
以期能提高好的建议,帮助风景旅游事业的发展。
关键字:风景旅游区;管理;运营;国家开发;企业开发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 A一、引言旅游是风景区规划所涉及诸多内容中的一个方面,同全球各地的国家公园一样,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风景区最基本的利用方式,并且旅游活动也是冲击、影响风景区资源环境的主要因素。
本文通过讨论风景区规划中的管理对策手段、方法,以期能帮助风景旅游区及风景旅游事业更好的发展。
二、风景旅游区内涵风景区与旅游区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现实中因为风景区具有优美的景观、历史文化资源,故而往往具有旅游开放价值。
而旅游区需要特别的自然的或者人工的资源来吸引游客,其中风景资源占了一大部分,故而很多旅游区通常也是风景区,二者在现实中有很大的重叠之处。
(1)风景区定义:风景区也称风景名胜区,海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与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2)旅游区定义: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
以上可见,风景区的定义清晰的表达了风景资源集中这一风景名胜区成立的前提。
同时,通过对主要功能的解释,说明了风景名胜区承载着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等综合性的功能;旅游区的定义则主要针对区域是否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而言,界定范围更加宽泛,出于经营管理需求,通常对于旅游区的定义显然更为偏向于概念界定,风景名胜区与旅游区之间的概念界定,偏重于不同的关注点,根本而言,属于两个相互并行而具备一定相交领域的不同系统。
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概述风景旅游区整体经营模式分析:旅游景区管理运行模式的划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我国旅游景区管理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商场现代化》2007年3月(下旬刊)总第498期79现代管理科学认为“管理”是指通过行使某种职能来协调各种社会资源,达到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生产力。
旅游风景名胜区管理系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日常经营与管理、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等多个系统,任何方面的管理不到位,都会影响到其旅游竞争力。
经过20余年的广泛实践与探索,我国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基于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产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困扰着当前旅游景区的管理。
一、我国旅游景区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旅游资源管理体制不顺,产权主体不明确,政府调控乏力旅游景区的管理存在管理权限不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这主要表现为各个景区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已由林业部门管理,地质公园由国土资源部门管理,而这些景区已在区域位置上往往又相互重叠、交叉。
造成了旅游发展中管理混乱,互相制约,缺乏协调统一,具体表现为管理滞后,管理体制与模式落后,制约了旅游景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忽视游客体验,产品过于雷同忽视游客体验,产品供需错位是经济开放型旅游景区的主要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旅游主题公园重大投资失误的项目屡见不鲜,其中代表是投资十多亿元的科幻公园福禄贝尔乐园于1998年1月宣布破产清查,投资上亿的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开业不到8个月就倒闭。
这些具体案例都说明了,旅游产品的供需错位,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我国的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主题公园也试图在为游客提供一种体验,但由于缺乏独特性、参与性,游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
产品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必然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导致行业的高失败率。
模仿不但自己不会成功,而且使那些已成功的旅游景区陷入恶性竞争之中。
3.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及其综合性问题目前,我国旅游景区主要旅游通道周边绿化程度低,城市生态,景区环境已不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连接景区的旅游的道路及景区内游览通道的建设滞后,污水、垃圾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迫在眉捷,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政府调控资源的行为。
我国风景名胜区资源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 内或风景 区周边 的工业 区, 将未经处理 的工业废 水与生活 污水 直 1自 ) 然资源 和景 观资 源遭 破坏严 重。风景 名胜 资源经历 了
人类数 千年文 明社会 的洗礼保存下来 , 不是 因为它们 的生存 能力 和适应能力强 , 绝大 多数 是 因为 特 殊 自然人 文 环境 才保 存下 来
2 3 “ ” 园” 地 ” 院” 结合 . 馆 “ “ “ 相
植 第 可以将新校 区和静海 县区域 经济发 新校 区除了建 中医药博物馆 、 植物园 , 还将建设 中医药产学研 物馆 、 物园 、 三附属医院 , 成 服务于 当地 基地 , 东侧建设第 三附属医 院, 形成 “ ” 园”地 ” 院” 馆 “ “ “ 相结合 的格 展融为一体 , 为其 周边 文化 教育基 地和产 业基地 , 的文化 、 医疗 、 经济等 方面 。天 津中 医药 大学新校 区是体 现中 国 局。中医药大学的产学研基地将近 30亩 , 0 规划建筑面积 1 5万 , 本身就是 一个 大亮 点。科 技园是 以中药产业为 主 , 面要 设置 中 传统 中医药特 色的新 时代 高校校 园。 里 药 G P中心 、 L 研发 中心 、 动物 中心 、 示范生产线 G MP和企 业研究 参 考 文献 : 1 当代 高校校 园规 划的趋 向 [] 山西建 筑 ,0 8 3 J. 2 0 ,4 基地 。周边绿 化与生 活 区完全 隔离 开。整个大 的产业 园是独 立 [ ] 阎文瑞. 的。这样 可以成 为一个很 好 的对外 开放 的 国家 中药 现代化展 示
第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卷 第 2 5期
・
1 ・ 4
20 1 0年 9月
城市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保护
城市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保护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对于城市的发展和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城市规划中,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风景名胜区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一、风景名胜区保护的重要性风景名胜区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结合体,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价值。
它们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特色,是城市吸引人们流连忘返的重要景点。
而城市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保护,不仅能够保持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还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因此,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更是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首先,风景名胜区保护能够保持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
风景名胜区通常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护风景名胜区,可以保留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让人们在观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这对于城市的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风景名胜区保护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风景名胜区通常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和外来人口。
这些游客和外来人口的涌入,不仅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同时,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也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使城市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
二、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挑战与对策然而,城市规划中的风景名胜区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土地开发压力使得风景名胜区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
其次,游客过多和不文明行为也给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带来了困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方面,应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土地使用和开发的管控。
城市规划部门应制定相关的规划和政策,严格限制风景名胜区周边的土地开发。
同时,要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督和执法,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保护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保护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关注不断增加,风景名胜区成为人们休闲度假和旅游观光的热门目的地。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管理,一些风景名胜区面临着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文化遗产流失等问题。
因此,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必要性风景名胜区规划是指对风景名胜区的整体发展方向、空间布局、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它能够合理规划和配置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提升旅游体验,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风景名胜区规划还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减少冲突和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风景名胜区规划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生态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区通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山水、植被、动物等。
规划应该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域和游客数量等措施来实现。
2. 文化遗产保护:许多风景名胜区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
可以通过修复和保护古迹、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区等方式来实现。
3. 旅游设施建设:风景名胜区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
规划应该合理规划和布局旅游设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以提升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4. 经济发展: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还应该考虑经济发展的需求。
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
二、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挑战与对策风景名胜区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管理不善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责任和权力,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有效执行。
2. 引导游客文明观光: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倡文明观光,遵守相关规定和禁令。
国内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对策
国内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与解决对策梅爱冰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升温,全国各地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但由于旅游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景区的开发规划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的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体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因此,不少旅游景区由于规划不当,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又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下面将对旅游景区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景区开发体制存在问题我国景区管理体制的现状:在风景名胜区设立人民政府与设立管委会这两种基本管理体制,在全国风景名胜区,尤其是著名风景名胜区实行了10多年。
在10多年间,各地风景名胜区根据自已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条件,逐步摸索出了适合本地旅游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
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由于最近10多年我国正好处于政治经济体制变革时期,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现实情况与当年制定国家和地方法规的经济体制背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导致景区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利益驱动机制完全改变,再加上当初国家和地方所制定的法规的不完备、不配套,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各地景区管理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体制不顺、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给景区的保护、开发和建设带来了困难,并使新景区的开发建设难以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运作。
目前,实行的人民政府和管委会这两种基本管理体制,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庞大臃肿,精力分散;景区管理条块分割严重;景区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景区内原有居民控制困难;景区建设资金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未来还有待解决。
二、旅游景区服务质量体系存在一定问题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硬件设施建设整体水准不低。
客观地说,标准规定的各项服务项目,一般的景区基本都具备。
然而,由于管理水平、服务人员素质等软件的原因,旅游景区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从而形成了景区技术质量不低,而功能质量相对偏低的局面。
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挑战与对策
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挑战与对策引言: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风景名胜区规划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风景名胜区规划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资源的集中体现,其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一直是规划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方面,旅游开发带来的人流、车流和垃圾等问题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压力,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如果过分限制旅游开发,将无法满足人们对风景名胜区的需求,也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对策:1.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容量控制标准,根据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承载能力,确定合理的游客数量,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制度,对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环境质量不受损害。
3. 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通过提供更多的生态体验和可持续的旅游产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二、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融合风景名胜区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旅游开发过程中,文化保护常常被忽视,导致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流失。
与此同时,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也会对原有的文化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破坏了风景名胜区的整体形象。
对策:1. 制定文化保护规划,明确文化资源的保护范围和方式,加强对历史建筑、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确保其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2. 引导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有机融合,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展览等方式,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增强对文化保护的重视。
3. 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服务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传递和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
三、基础设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风景名胜区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
八公山风景区管理问题及对策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07八公山风景区管理问题及对策◎沈阔摘要:八公山风景区作为淮南著名景区,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八公山风景区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必须依托科学合理的管理。
本文通过对八公山风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几点建议,为八公山风景区管理提供几点理论参考。
关键词:风景区;管理;问题;建议一、景区概况八公山风景区1987年入选 “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根据2017年省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八公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的批复》,景区规划面积91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25.16平方公里。
景区获得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称号,现景区规划范围内有国家4A 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3A 级旅游景区2家。
八公山分景区东以东西部二通道为界,南以东淝河、省道102为界,西至淮河西岸,北临凤台经济开发区。
风景区分为六大景区,分别为大泉、四顶山景区(寿县、毛集),茅仙洞、西华山景区(凤台县)、卧龙湖景区(谢家集区)、南塘景区(八公山区),涉及寿县八公山乡,凤台县李冲回族乡,谢家集区唐山镇,八公山区山王镇、八公山镇,毛集试验区毛集镇六个乡镇及凤台经济开发区,所辖区域包含23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人。
二、景区管理存在问题八公山风景区设立以来,荣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 级风景区称号,景区门票收入与接待游客人数逐年增长,但与周边著名景区相比,景区知名程度、发展速度、开发深度以及辐射影响都有不小差距,在景区管理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阻碍了八公山风景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1)管理主体多元。
一是景区管理“一山多主”。
景区规划的六大景区归两县两区分别管理,相关县区政府对景区的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推进等方面“各有思路”。
二是景区管理不能全覆盖。
当前各景区管理处仅是对辖区内的景点进行管理,个别景区没有设立管理部门,对整个八公山风景名胜区远远未达到管理全覆盖。
景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景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一、引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景区旅游观光。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景区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景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问题一:过度商业化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背后,很多景区都面临过度商业化问题。
这些景区经常忽视了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只顾扩大规模与盈利能力。
1. 景观破坏:为了增加可容纳游客数量,很多景点不得不进行开垦和改造工程,从而破坏原有自然生态系统。
2. 服务质量下降:部分走马观花式旅行线路导致服务无法跟上需求高峰期,在饭店、厕所等基础设施方面投资不善。
3. 游客体验差:因为长时间排队或者交通拥堵等原因使得游客感受到了挤压和不愉快。
对策:1. 建立合理管理机制:加强政府监管,限制大规模商业开发,并严格控制景区的容量。
2. 推行可持续发展:在建设和设计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鼓励使用环保材料与技术。
3. 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人员培训,提供更好的导游和接待服务。
同时合理安排游客数量,避免拥挤。
三、问题二:缺乏资源管理景区建设存在着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滥用和损害。
没有合理的资源管理措施会导致生态破坏和文化价值流失。
1. 生态环境恶化:游客频繁进入不配备适当控制措施的敏感生态区域,例如湿地、森林等。
2. 文化传承受阻:随着商业化程度增加,许多地方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流失。
原本具有历史价值或者民俗特点的文物被放置在商业区中变成摆设。
3. 资源浪费与消耗:部分景区以迎合市场需求为借口,“假装”再创造了自然景观或破坏原有实际价值较高的风景名胜。
对策:1. 制定保护计划:通过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和相关法律,规范景区内的活动,并确定游客数量上限。
2. 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加大人员投入,增强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感与执行效率。
对违反规定者进行严惩。
3. 文化传承与价值保护:建立专业机构负责文物和民俗的保护,促进地方风情特色挖掘及其传统技艺发展。
四、问题三:交通拥堵随着旅游热潮不断升温,许多景区面临交通拥堵问题。
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 OF LANDSCAPE
AND HISTORIC SPOTS
作者: 蔡立力[1]
作者机构: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出版物刊名: 城市规划
页码: 74-80页
主题词: 中国;管理;风景名胜区规划;确认;问题与对策;主管部门;中国;相关法;改善;准确
摘要:揭示并分析当前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主要问题有现实与理想的相悖、统一与多头的尴尬、规划与实施的背离、保护与利用的两难和所有与占有的神离.导致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风景名胜区的准确认识和相关法规政策、管理、规划不完善等.基于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改革和调整来探讨改善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对策,提出了提高规划定位、明确管理定性、实行分类指导的方法和多项具体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过20余年的广泛实践与探索,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基于其特殊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产生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困扰着当前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
本文将从问题和原因出发,在规划和管理的定位定性、分类指导、具体举措等方面探讨改善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对策。
1规划和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1.1现实与理想的相悖国外国家公园概念的引入对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最深远的是将风景名胜区看作是与国外(主要是美国)国家公园等同的概念。
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有一类象武陵源、九寨沟、黄龙等自然景观突出的风景名胜区与美国国家公园极为相似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种看法,使得这种观点在国内已酿成了相当普遍的思潮。
在许多时候,人们不自觉地为我国风景名胜区构筑了一个理想的评价体系。
然而,受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利益驱动,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将风景名胜区完全作为旅游区开发建设的趋势,过度开发风景名胜资源,而忽视和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结果导致资源恶化严重、建设性破坏频繁、管理体制混乱、保护资金短缺、规划方法落后、管理政策缺乏等等。
以理想的国家公园制度和理论方法去审视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现实世界,似乎有太多的难题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1.2统一与多头的尴尬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是我国政府管理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基本点和一贯坚持的政策。
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有些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统一规划和管理,但多头规划、多头审批、重叠交叉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导致管理失灵,使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
风景区的村镇规划与风景区规划由不同部门审批,风景区规划难以控制村镇的发展,一些在核心景区中违反风景区规划的村镇建设都有着合法的审批手续,一旦需要拆迁,政府将要付出高额的经济补偿。
在含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风景区中,按国家和林业部规定分别要编制各自的规划并报相应的主管部门审批。
由于管理机构的不统一和部门利益,常出现属地开发建设。
有些风景区将旅游规划代替风景名胜区规划,将景区建设项目作为旅游项目报批,造成风景区建设的混乱,影响景区的景观风貌。
1.3规划与实施的背离规划是搞好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
我国大部分风景名胜区,尤其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都先后编制了风景名胜区规划。
但是在具体管理中,不按规划或违反规划的现象经常发生,违章建没随处可见。
规划是一套,实施又是另一套。
自1980年代初以西湖、桂林为代表的城市风景区受到违规高层建筑的破坏,1990年代初大搞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风景区内建了大批的宾馆、培训中心和别墅,到近几年来一些风景区超载开发,建设失控,人口增加,城市化、商业化、人工化现象严重,使一些景区处于“濒危”状态。
由于规划与实施的背离导致风景区屡遭劫难,人们对此感到深深的忧虑。
1.4保护与利用的两难我国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在财政政策上实行的是地方政府承担的体制,由于风景名胜区所处地方的政府财政大都无法承担,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利用来实现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有开发利用就有影响,只要这些影响限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内,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是可以实现的。
关键是在于必须要建立相对协调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由于风景名胜区的复杂性和发展历史较短,目前还尚未建立统一而系统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所以到风景名胜区具体的实际管理中,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就十分复杂,难以把握。
对许多开发建设活动的影响评价常常成了一些政府管理者自我决定的事。
面对五年一届任期和多元施政目标的政府管理者,在保护的长远利益和短期的利用利益之间,更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
加之还要处理与农业、林业、村镇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管理部门在财力和精力上都显得无能为力,只好任其发展。
结果在风景名胜区出现了不发展不破坏、小发展小破坏、大发展大破坏的两难局面。
1.5所有与占有的神离我国风景名胜资源国家所有主要是通过国家、省、地方三级政府的共同管理来实现的,其中具体的日常事务管理由地方政府主持。
由于分工侧重点不同,各级政府很容易从自身利益出发,在管理重点和方式上出现倾向性。
国家、省、两级政府会从宏观角度更多地强调保护和监督,主张保护下的合理开发。
作为风景名胜资源相对的占有者,地方政府会从地方角度侧重于利用和建设,追求的是开发中的保护。
加之管理中不可避免的认识上的偏差和矛盾的影响,常常会导致所有与占有的神离:上级忙于保护和调控,下级忙于开发和发展。
当前国家、省两级政府就加强风景名胜区管理频频颁布文件和开展检查活动,可是在管理中发生的长官意志式、急功近利式、盲目错位式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仍然屡见不鲜。
显然这就是所有与占有神离的具体表现。
2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违法违规操作外,主要还是缺乏准确认识、法规政策不协调、规划和管理不完善等原因所导致的。
2.1缺乏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准确认识2.1.1风景名胜区的法定意义《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开宗明义提出:“凡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活动的地区,应当划为风景名胜区。
”这个定义非常准确地界定了风景名胜区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的旅游区等概念的差异,也决定了风景名胜区所特有的不同功能交叉、共生的特点。
2.1.2与国外国家公园的差别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空间类型的多样性。
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例,目前17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构成上千差万别。
既有自然风光为主、空间上独立成区的黄果树、九寨沟,又有包含在城市之中的岳麓山、白云山,更有城景交融的桂林漓江、杭州西湖和大区域包含城镇的三江并流、太湖等。
(2)自然与人文景观交融带来的人居因素的复杂性。
复杂的居民社会构成是我国风景名胜区普通存在的客观现实。
1990年末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调查表明:被调查的52个风景区,平均人口密度是当时大陆30个省市平均人口密度的2.27倍。
许多风景区还是我国人口增长的高峰地区。
(3)土地产权形式多种性导致利益主体多元性。
风景名胜区土地与风景名胜资源在用途上不存在完全对应关系,地域上形成多个产权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集体、个人对风景名胜区土地进行利用的状况。
风景名胜区内权属复杂,利益多元错综。
上述这些特殊性是我们无法仿效美国国家公园政策的重要原因,也给风景名胜区的统一定位、保护—开发模式的提出、法规的制定和管理机构的设置带来极大的困难。
2.1.3与一般旅游区的不同风景名胜区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区有着两个根本的不同点。
(1)两者法定定位和区划界定完全不同。
相对具有明确的法定定位和区划界限的是风景名胜区。
一般旅游区只是为了在大空间旅游活动组织中便于促销和运作,人为划出的对旅游点区域分布给予一定相关组合的模糊地域概念,目前在法律上还没有法定地位以及确定的模式和地理区划界限,(2)两者经济学涵义截然不同。
风景名胜区本质上是一项资源保护型的社会公益事业,不是一类经济产业,不以追求和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
一般旅游区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专门设立的,旅游业作为一类新兴经济产业,追求和获取最大经济效益是其最主要的目的。
长期以来,混淆风景名胜区与一般旅游区之间的差别是导致许多风景名胜区过度开发和保护工作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简单地将风景名胜区看作是与国外的国家公园等同的概念,或者视为一般的旅游区,任意提高或降低风景名胜区的“设防标准”,无疑将会导致政策的偏差,并触发风景名胜区内各利益主体的冲突与资源和环境的恶化。
管理好我国风景名胜区现实可行的方法,只能是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吸取国外先进的国家公园的管理方法和理论的同时,构筑我国风景名胜区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规划理论。
通过分类指导,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应当是制定其管理体制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这种分类既要包括风景名胜区之间的分类,也要包括风景名胜区内部的不同功能分类。
同时,发挥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功能作用必须控制在资源和环境可允许承载的容量内,对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必须与居民社会有序而合理的发展统筹考虑,对多因素的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土地利用协调等综合空间规划来实现。
2.2相关法规政策衔接和协调不够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实现统一管理的难点主要是规划和管理权属存在重叠交叉,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法规政策的衔接和协调不够。
尤以与自然保护区、城市和村庄集镇之间的相关法规政策衔接和协调不够表现得最为突出。
与自然保护区主要反映在权属管理上,与城市和村庄集镇重点反映在规划及其管理上。
2.2.1两个《条例》的矛盾同样作为国务院行政法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
当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相互重叠交叉时,两者的规划和管理权限在各自的《条例》中都没有界定。
尽管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具体的规划加强两者的协调,但在权属管理中常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
2.2.2两个“规划”的协调不够根据《城市规划法》,风景名胜区与城市规划区重叠地区的规划必须服从城市规划管理。
建设部有关文件中也明确规定“城市规划区与风景名胜区重叠地区,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必须相一致。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具体情况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结果,从而给控制风景名胜区的城市化现象带来难度。
其中最突出的情形是:当审批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政府是审批城市规划的上级政府时,仍然要求风景名胜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必须相一致,经常会因城市规划从地方政府的局部利益出发和缺乏协调而引发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矛盾。
事实上许多包含了一些县城和城镇的大型和特大型风景名胜区中出现的破坏性建设往往来自于县城和城镇的过度开发建设。
如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中的阳朔县城和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中的小城市,缺乏协调而过度的城市经济建设正在严重削弱乃至于破坏风景名胜资源。
2.2.3两个《条例》的衔接不够同样作为国务院行政法规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规定,除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集镇外,其他地区村庄、集镇规划的编制和监督实施权在乡级政府,审批权在县级政府。
对于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集镇规划的管理没有作出衔接和协调的相应规定。
这样一来,为村庄、集镇规划管理游离在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统一管理之外提供了法律条件。
一些风景区中,当地土地、村镇建设部门依据自身的职责,随意批土地、批村镇建设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许多合法但不合理的商业化、人工化建设。
如武陵源、九华山、黄果树等风景名胜区内影响景观的建筑越建越多,不少就是合法的村庄、集镇建设的结果。
2.3管理机构和体制存在硬伤当前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和体制存在的硬伤有三处。
一是除政府型管理机构外,大部分风景名胜区设立的管理机构缺乏法律地位,是事业单位性质却行使政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