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评价从何着手?

诗歌鉴赏评价从何着手?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题目入手。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窗口。关注题目,有助于把握作品的类别、线索、内容、感情基调等,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例如: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徂:cú过去,逝。

问题:试简析“倦”字是如何贯穿全篇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前六句,描写了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凉气侵袭卧室,月光洒满庭院,风吹露滴,月朗星稀,飞萤自照,宿鸟相呼,这幅“秋夜图”,暗示了作者彻夜未眠,实写“身倦”。尾联直抒胸臆,作者原来是为国家而忧心,点出“心倦”。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从直接表情达意的字词入手。

关注诗歌中那些直接表达感情的字词,对把握诗歌的情感也是很有帮助的。例如: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

问题:试分析这首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分析:“无奈”和“恨”直接表达情感,“憔悴”“独”“无语”同样极富感情

色彩,再结合注释和下片“捻”“放”的细节描写,可知全词表达了伤春惜春、彷徨失落的思想感情。

3、从尾句(联)入手。

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在鉴赏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时,从尾句(联)入手,可以做到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tuò)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问题:试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分析:这首诗的感情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如果抓住尾联来理解,就会容易许多。尾联“叹息”“谁共”分明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惆怅,联系作者身世,它还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忧愤。前六句围绕“幽居”写景,表面看抒发了一种闲情逸致、怡然自得之乐,实则是以乐景衬哀情。

4、抓住典故

1.长安秋望

云物凄清拂曙流⑴,汉家宫阙动高秋⑵。

残星几点雁横塞⑶,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⑷,红衣落尽渚莲愁⑸。

鲈鱼正美不归去⑹,空戴南冠学楚囚⑺。

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6分) 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解析:本题从意象角度把握作者的感情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结

合注释和写作背景等。

解析:本题从意境和表现手法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要从整体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

【参考答案】: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远近视角变化”“诗中有画”等酌情给分) 5关键字词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和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从注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渭北”“江东”分别是杜甫、李白的所在之地,“春天树”和“日暮云”分别是两人所在之地的代表性景物,我们不难推测出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中,杜甫是借渭北之景和江东之景,来表达对李白的思念之情。

6、从意象入手。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是诗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意境是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所构成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艺术境界。分析意象意境就是要求大家从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景入手,把握作者所寄予的思想感情。例

如2007年福建卷诗歌鉴赏题要求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回答问题时如能抓住末句“几生修得到梅花”中的“梅花”这一意象,自然就能想到诗人的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意象意境入手,是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最重要的方法。从意象入手,首先要注意人们形成的审美习惯,如“望月伤怀”“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同时还必须注意其多义性的特点,才能准确把握其在具体诗歌中的含义。如“燕子”的意象,就有“惜春伤秋”“感伤时事”“寄情相思”“渲染离愁”等含义;

意象的内涵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

2.长亭.

3.南浦.

4.酒.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

2.鸿雁

3.蒓羹鲈脍

4.双鲤.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

2.芭蕉.

3.流水.

4.猿猴.

5.杜鹃鸟.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

2.梅花.

3.松柏.

4.竹.

5.黍离.

6.冰雪、草木.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

2.莲.

3.连理枝、比翼鸟.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

2.长城.

3.楼兰.

4.柳营.

5.请缨.

6.羌笛.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

2.东篱.

3.三径其它常用的落花流水两鬓斑白形容时光易逝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诗词成为了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的一部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所喜爱和传颂。那么怎样才能比较鉴赏 诗歌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诗歌主题 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了解它的主题。一般来说,诗歌主题呈现多样化,有些是关乎 人生和自然的,有些是具有政治倾向的,有些则是诗人的内心感受等。通过对比不同诗歌 的主题,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 二、诗歌写作背景 在了解诗歌背景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写作背景可以从多 个方面进行探讨,比如时代背景、生活环境、诗人的思想境界、价值观等。通过了解诗歌 背后的生活和思考,可以更好地领略诗人的艺术境界和挚爱生命的精神。 三、诗歌艺术特征 诗歌的艺术特征包括诗歌的形式、语言、韵律和节奏等。不同的诗歌形式可以带来不 同的美感和艺术享受。同时,鉴赏一首诗歌还需要对其语言进行研究,弄清楚诗人的用词、表达方式和技艺。一个优秀的诗人往往能够通过独特的语言和韵律把情感和意境深深地 刻入诗歌之中,这也是我们鉴赏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 四、诗歌文化内涵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每首诗歌都深深扎根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在鉴 赏诗歌时,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诗歌文化内涵能够带我们了解到许多的文化多 样性,也能够带我们领略古代中国的美好传统和艺术。同时通过诗歌的文化内涵的探索, 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精神世界,同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下中国文化 的演变和经典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鉴赏诗歌是需要多方面的思考和了解的,但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理解一首诗歌,我们始终要从欣赏诗歌和读懂诗歌的角度出发,以最好的心态去领悟和感悟诗歌的内 涵和意义。

浅谈古诗鉴赏从何处着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419189625.html, 浅谈古诗鉴赏从何处着手 作者:叶云云 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2年第50期 每次考试,有不少学生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古诗歌的鉴赏分析题有畏难情绪,感觉不知何意,更不知从何处下手去分析诗歌寓意。每次开成绩分析会时,也有部分老师针对此类现象痛惜地说:“古诗歌鉴赏丢分现象严重,甚至尖子也不例外。”的确,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师生确实遭遇了不少诗词鉴赏过程中老师不知如何教、学生不知如何鉴的难题和尴尬。然而,古诗鉴赏这一题型在中考或高考时是不缺席的,面对此种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找准诗歌鉴赏的切入点是关键。笔者总结了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反思与实践,并结合近年来的一些中考题型,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一、看题、序、注。 1、看题目,找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地方,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而诗歌的题目往往是全诗内容的体现。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紧紧围绕“望月”展开,诗人由望月写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看序言,明意图。交代写作缘由和思想内容,则为序。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便有典型的序言介绍:“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在中秋之夜醉酒后赋词以表达节日之兴,并寄托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二、分析意象。 意象,是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心中的物象,诗人借助意象来达到抒发内心臆愿,表达内心情感思想的目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谐音“留”,写出了对友人的情重与不舍。古诗常见的意象有以下几种:1、表达离愁别绪、漂泊的愁苦之情:“孤舟、征帆、长亭、杨柳、西楼、芳亭、羌笛、杨花”等;2、表达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与眷恋:“月亮、大雁、鸿雁、蟋蟀”等;3、表达凄凉、哀伤、悲痛、落寞和衰败:“杜鹃、猿啼、秋蝉、梧桐、白霜、烟雾、秋风、西风、夕阳”等;4、表达惜时、人生短暂和历史发展趋势以及绵长愁苦等情绪:“落花、落红、残红、流水”等。以上种种意象,可谓丰富多彩,一切景物皆情语。 三、找表达技巧。 古典诗词十分讲究表达技巧,诗人通过表达技巧来体现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

现代诗歌鉴赏方法

现代诗歌鉴赏 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二)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 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 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 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 1 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的认知活动。读者要借助诗歌的语言为媒介,把握艺术形象,感受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二)诗歌欣赏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诗歌鉴赏 掌握诗歌比较鉴赏的九个角度

诗歌鉴赏|| 掌握诗歌比较鉴赏的九个角度 角度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2017·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树杪:树梢。 【问题】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解析】意象方面,应注重分析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王维的诗使用了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意象;郦道元的诗使用了三峡、猿鸣等意象,杜甫的诗使用了玉露、枫树、巫山、巫峡等意象。情感方面,王维的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沿途所见所闻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写山水之趣,来宽解诗人的离愁别绪;郦道元和杜甫的诗歌,主要通过描写悲凉的景色,表达诗人的惆怅、悲苦之情。 【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温馨提示]“意象”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载体,熟知诗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含义是理解诗歌感情、走进诗人心灵的“钥匙”。概括意象的内涵须联系该意象在古诗词中的普遍含义,而后再结合原文诗句作具体分析概括,切忌以偏概全。

角度二鉴赏诗歌的意境 (2014·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问题】“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从意境角度设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 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 【答案】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温馨提示]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比较。意境,是情与景的组合体;“意”即主观思想感情,“境”即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意境一般包括时空、意象、程度等要素。就本题而言,前句时间为白天,意象为“花”,颜色为“红”,程度为“百般”。“百般”是副词,表程度,意思是“十分”“万分”,“百般红”强调了花的艳丽。后句时间为夜间,意象有“乔木”“月”,程度为“峥嵘”“明”。“峥嵘”是形容词,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这里指树木高大;“明”也是形容词,表明园中高大的树木沐浴着月光的清辉。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越发深邃、幽远。 角度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2014·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说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那么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那么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那么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燃烧假设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那么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答复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比照: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衬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 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 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

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 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挖苦。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局部,看似各说两件事,实那么是互相照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⑵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⑶菊花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⑷梅花冰清玉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⑸松坚贞、高洁的品质。 ⑹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⑺梧桐梧桐那么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⑻杜鹃鸟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⑼鹧鸪鸟旅途艰险的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⑽寒蝉悲凉的同义词。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⑾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

诗歌鉴赏的方法

诗歌鉴赏的方法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 2、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3、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4、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5、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6、直抒胸臆,发掘内涵 7、整体感知,鉴赏手法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 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 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就诵读方法看,一要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 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 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 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 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岀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 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 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岀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 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 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 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

诗歌鉴赏的五个步骤

诗歌鉴赏的五个步骤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诗歌了吧,诗歌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鉴赏的五个步骤,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

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英语阅读理解题主要是由阅读短文和短文后的试题组成的。阅读理解短文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往往涉及到日常生活,人物传记,国内外风土人情,故事传说,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史地科技,自然现象,新闻报道,体育活动,广告说明,书信通知,目录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文体多采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及应用文等形式。近年来,高考阅读理解题都由五篇短文组成,一般分易,中,难三种难易程度。掌握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的应试技巧,正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考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抓住文章的首段与末段及段落的首句和末句 文章的首段与末段,段落的首句和末句,一般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段落的中心思想,其它段落及句子只起补充,说明,解释或引申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搜索目标,找出文章及段落中的主题句。了解了它们的含义,就可以顺着提供的主要线索去捕捉文章的相关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 所谓练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炼、传神。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等。 1、炼动词 例1.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

浅谈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诗歌鉴赏与评价,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读者以诗歌作品为审美对象,从语言人手,通过审美感受、体验和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积累,进行想象的二度创造,从而在独特的艺术境界中获得美感享受的审美心理过程。诗歌的鉴赏既是受动的,同时又是主动的。 鉴赏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的特殊本质和规律。诗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艺术不同于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所以它作为审美对象不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的品格,而表现为很强的间接性。语言本身是抽象的、概括的,但由于词义的共义性,它除了传达概念之外,也能传达生活的表象。语言的这种独特的表现性所创造的形象,虽是间接的,但也能作用于读者的知觉和想象。同时,艺术语言也不同于日常语言,语言进入诗歌表现出了一系列自身的特征,诸如造型性、表情性、音乐性,以及高度的精炼和大跨度的跳跃等等。试举一例,贺敬之《放声歌唱》中有这样几句: 五月—— 麦浪。 八月—— 海浪。 桃花—— 南方。 雪花——

北方。…… 我走遍了 我广大祖国的 每一个地方---- 呵,每一个地方的 我的 每一个 故乡! 这些诗句是形象生动的,抒发感情的,并具有一种音韵的铿锵。同时前几句,只是八个名词,没有任何字面的联系,时间从“五月”跳到“八月”,空间由“南方”跳到“北方”,连同物象的跳动,表明小麦丰收刚过又迎来渔业增产,在南方是桃花盛开而北国却是搅天风雪。这种语言跳动的蒙太奇,不仅极为精炼地表达了祖国大地的辽阔、壮美和富饶,而且字里行间跳荡着诗人热爱祖国的激情。 诗歌语言是诗的鉴赏的门户。从语言进人诗歌,首先审美感知到的是诗的形象,即所谓“瞻言而见貌”。语言的各种信息把诗中对象的空间形式、色彩、音响等多种要素综合起来,从而在读者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映象和图画。 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下面从以下五个角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正面描写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解说】正面描写晚秋落叶纷飞,江水滔滔东流的雄阔壮美之景。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解说】正面描写了山村幽雅宁静的田园生活氛围。 二、侧面描写(衬托)(间接) 1.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 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 正面描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 【解说】直接说天目山很高,直插云霄, 侧面描写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说】天姥山的高度超过了五岳和赤城。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也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五岳、赤城、天台都从侧面衬托天目山的高大。 2、动静结合 《归园田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狗的吠叫声衬托巷子里的宁静,用鸡的鸣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逸、宁静,不似官场生活的喧嚣、嘈杂,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诗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描写。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歌鉴赏几个方面

诗歌鉴赏几个方面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表达方面:作者 诗人 抒情主体 人物形象:叙事类、描写类、抒情类 情景交融类 把握意象 把诗歌中描写了的对象筛选出来(罗列意象) 判断描写时的情感倾向(向上、向下) 是乐景还是哀景(着眼于诗句中的冷暖色彩词)(乐景哀情、哀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乐情) 情感倾向不一定与景物的情感基调对应 形象分类:描写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景象、场景、画画,分析画本身。分析画面: 物象组成的方式 动静 画面色彩 虚实 对抒情主体的理解认识 对意象的理解和认识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寓意是什么,A 指什么,A 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形象 身份+性格 意象 浅(诗中的)+深(诗外的):象征意味(联想象征)、喻指意

义 意境 怎样的图像+怎样的主管感受+交融了怎样的作者情感 狭义 意象、景象 ABC 等意象组成一幅画面 画面的感觉 画中意象 表达的感情 记事 人做过什么事+人的总体特征 广义 人物形象 抒情主体 意象:物象、情象(情绪) 、事象(记叙人物的行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二、鉴赏诗歌的情感主旨 (1)考察方向 所抒的情感 歌的深含(留白) 主旨是什么 言在此意在彼(含蓄) (2)出方式 1.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2.反了什么的社会?(主旨) 3.表了什么的情趣? 4.主旨是什么? 情感(情趣、情、情、情素、情、心理等) 主旨(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社会、社会意、启示、启迪)

3)答方法★要有分析程 感情:通表达了、寄寓了、抒了、揭露了 主旨:是一首(思、坏人),(各句分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情感)+ 价 例: 双·沉醉·秋景 挂壁枯松倒倚。落残霞孤。四不尽山,一望无水。 散西漫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 我在湘画里。 是一首写湘洞庭月下秋景的曲,全曲描写了枯松倒挂,落霞天,孤,山脉,水面一望无,西起,云帆去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极向上,的生活度。 ★ 歌是怎表达主思想的?(主思想是怎表出来的,歌是如何表情感的,歌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答:1.表中运用了ABC 等意象来表D ,+ 中表达的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情等) 2.里 中所表达的情感、机、主旨 三、表达技巧的 考什么? 修辞(辞格修辞、修辞) 表达技巧(特色、手法、表手法)篇章构(布局) 怎么考? ◆ 怎么表作者的思想感情?(用什么手法把情感出来) ◆ 运用了什么手法

诗歌鉴赏步骤及方法

诗歌鉴赏步骤及方法 (一)读懂内容 一、看题目作者——题目定诗由,作者定诗风 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2、看作者——向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二、看意象炼字——意象表达出的情感,炼字体现出的好处 1、看意象——想表达的情感,想塑造的形象 ①意象的效果——想表达的情感,想塑造的形象 ②判断意象的象征义——套用法,联想法,谐音法 2、看炼字 关键词 ①动词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②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③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④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互映,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⑤特殊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生活形象 ⑥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三、看语句表达——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更准确读懂内容 1、颠倒语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的侧重点 2、省略成分——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四、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 (二)划定类型 一、诗人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的,运用了什么基本的表现手法? 诗歌类型表现手法 不借助外物诗直抒胸臆 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叙事抒怀诗叙议结合 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 1、不借助外物——直抒胸臆——情在直接书法的语句中 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2、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态。 3、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对景的鉴赏应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古诗词鉴赏:怎样评价古诗词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词鉴赏:怎样评价古诗词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问题描述 怎样评价古代诗词的作者观点?怎样评价作者的态度? 二、复习范围 1.评价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理解 评价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与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属于一大类内容。各有侧重,思想内容侧重诗歌表达出客观内容,作者观点侧重诗人的写作目的。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在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把握的基础上更高的要求,能力层级为E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评价。在诗歌鉴赏中,“评价”一词要求观点明确,并且有深度地阐述,而在高考中对于“评价”是降低了要求的,也就是说能够就诗论诗、言之有理即可,不需要纵横联系、引申阐发。从命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从常见的试题形式来看,有的是“表现什么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有的是“某个词为'诗眼’(或警策),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谈你的理

解”等。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必考内容,且分值较高,应作为备考的重点。 2.把握评价诗歌作者观点的备考重点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主旨内容的评价;思想感情的评价;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三者既有共同特点,又各有区别。评价诗歌作者的观点的备考重点是:通过认真阅读全诗,把握作者通过诗句和创造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思想倾向和观点,结合题干要求,做出自己的评价。 评价与鉴赏有不同,鉴赏侧重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认同之后发表自己的体味和感悟,评价侧重客观评价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写作目的,借助诗人生平事迹知人论世地阐述,借助写作背景有理有据的阐述,一定不离开诗歌原文的整体意思,既有不能断章取义,也不能先入为主,一切从诗歌“文本”出发。就是“文中……”的观点。 三、方法指引 ⑴关注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比如说欧阳修的《晚泊岳阳》,这首诗的题目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诗人在傍晚十分将船停靠在岳阳城,说明诗人出门在外,行船漂泊,那么思想感情就有可能是思乡之情或者是行路的羁旅之愁亦或者是行船的漂泊之感。如果这首诗是咏物诗的话,比如说《咏梅》,根据这个题目,作者表面上是要赞咏梅花,其实作者是想托此物言志,或表达其高风亮节,或抒发其孤高的精神,或表现其百折不饶、自强不息的坚贞。

诗歌鉴赏的十大角度

1、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 诗歌的鉴赏资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题。94年以前,重在考查排列、对偶、炼字、背诵、用典、文学常识等,94年以后,则重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评价。而真正侧重从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是从1999年。自2002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形试题。题量也加大,分值也增多。下面结合相关试题,浅谈几点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以期为考生提供帮助。 一、从重点词语处置疑。 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地理解古典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才能较为准确地鉴赏诗歌。因而,理解重点词语便成为古典诗歌鉴赏题的置疑角度 例如: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诗后的试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问题: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2002年杭州统考题) 【分析】:古典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每句诗都有它的意境,且意境与意境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只有充分地理解词句,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句意境。根据诗意可知,这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故用“铺”更准确、形象。运用“铺”字,更能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二、从关键语句处置疑。

所谓的关键语句,多指诗词中的“诗眼”句,即能揭示诗的主旨、艺术内涵的语句。这些句子多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等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例如: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问题:“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鉴赏古代诗词的关键语句。这一句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点示了诗的内涵。该句用人之所闻,描写景物,融情与景,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 三、从诗词意境上置疑。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探究诗词意境便成为考查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竹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常水阔知何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