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名词解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式:柏拉图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一种超时空的绝对存在。根据柏拉图的解释,这类”理式”存在于天外境界,无生无灭,无声无色,不可捉摸。柏拉图认为,现实中可见的事物,均是以理式为蓝本形成的。柏拉图对”理式”的解释,虽然比较神秘,但在哲学意义上,实际上是指,事物的本体,事物的真相。故而在柏拉图的理论中,她有时又用“真实存在”、“真理”,“真理大原”之类术语指称“理式”。

迷狂:指失去正常理智时的精神迷乱状态。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分析了4种“迷狂”。一是预言迷狂,即受神感召而能预言的人呈现出的迷狂;二是除灾迷狂,即为了禳除灾祸而祷告神灵时的人陷入的迷狂;三是灵感迷狂,即使人因诗神附体而呈现出的迷狂;似是回忆迷狂,以及那些完全摆脱了现实束缚,一心向往善与美的“理式者”,沉浸于“理式”回忆之境时呈现出的迷狂。

陶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述悲剧功能时所用的术语。“陶冶”系罗念先生在《诗学》中的译语,朱光潜先生则将其译为“净化”。其基本含义是:悲剧所激起的观众的怜悯与恐惧之情,有助于观众原有的此类情感的宣泄,有助于恢复和保持其心理健康。

妥帖得体:贺拉斯所强调的文学创作的总原则。具体所指的是:从形象塑造到词语安排,从结构设置到人物语言设计,从诗格的运用到材料的选择等,都要合适得当。

判断力:贺拉斯强调的判断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认识能力。基于文艺创作应妥贴得体的认识,贺拉斯认为写作要成功离不开判断力。创作主体只有具有相应的判断力,才能真正的认识生活,才能知道如何塑造形象,怎样给人提供教益,以及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技巧等,从而做到各个方面的妥帖得体。

崇高:审美范畴之一。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雄伟的气势,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气度等,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之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促使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朗吉努斯所说的崇高,则主要是就艺术效果而言的,即作品能够带给读者的强烈情感震撼与思想冲击,能够使之产生的雄浑、庄严,激越的情感体验。在朗吉努斯这里,“崇高”还没有被上升为一种审美范畴,但他对崇高的描绘已部分的符合了现代人对崇高范畴的认识。

基督教神学:以信仰上帝为核心观念,以圣经为核心经典的神学观念。基督神学以三位一体论,上帝创世论,原罪与救赎为最主要的内容,是希伯来的一神信仰与古希腊的哲学的理性神学结合的产物。基督教神学对西方文明精神的塑造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隐喻:隐喻是以想象的方式将某物等同于另一物,是在一类事物的暗示下,谈论另一类事物,或将前者的特性施加于后者,或将与后者的相关情况和想象赋予前者。隐喻是一种语言修辞,又是一种认知现象。20世纪80年代,莱可夫和约瀚逊在他们合着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把隐喻的功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的生存离不开隐喻。他们认为:隐喻不仅贯穿于语言,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隐喻具有多义性、可变性等特征,在神学、艺术中这种特征更加突出。

文艺复兴:13世纪末至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的一场文化运动,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庭被土耳其人攻陷,那里的大批学者携带着古希罗文明逃到意大利讲学,掀起了搜集、研究古籍抄本和古代艺术作品的高潮,很多年青人提出“回到希腊去”,声称要把埋没的的古典文化复兴起来“文艺复兴”由此而得名。其实他们是借古人的亡魂宣扬新的思想意识,即“人文主义”。

新古典主义:17世纪初产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后来影响扩展到欧洲各国,一直持续到18世纪初,其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在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古罗马文艺为典范。其主要特征是具有为君主专制王权服务的鲜明倾向,注重理性,模仿古代,重视格律,追求宫廷趣味,语言华丽典雅等。

启蒙:原意指光亮穿透阴暗。后用来指借心智之光(即笛卡尔所说的“自然之光”)驱散黑暗愚昧,扫除迷信无知,是思想得以解放。当其第一个字母大写时,特指产生了现代思想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继文艺复兴之后,第二次全国性的反封建、反宗教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顾名思义,其目的是启迪被教

会和封建愚民政策蒙昧的人民,用理性和知识照亮人民的思想。

审美观念:或译为审美意象,指既非一般的感性形象,亦非抽象的思想观念,而是在审美活动中所见到的具体意象,是感性形象与思想观念连为一体的中介物。

理念:在黑格尔哲学中,理念就是绝对精神,是最高真实,黑格尔有时又将其称为“神”、“普遍的力量”等。黑格尔曾反复申明:理念绝不等于概念,是与实体统一为一体的。故而他所说的构成艺术美的理念,类乎康德所说的“审美观念”。

感性显现:指“理念”显现于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感性形式”)。黑格尔在这里强调的是,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就是理念通过恰当的形式得以感性显现的过程。艺术美的本质便正在于这样一种理念内容与感性显现的完美统一。

世界精神:由康德的相关言论可知,他所说的与“世界文学”相关的世界精神,指的是能够超越民族仇恨,超越狭隘的爱国主义之类的文化眼光和精神追求。

审美教育:即通常所说的美育,指通过审美活动实现的对人性的化育。在席勒的理论中,主要是指通过文学艺术之美实现的对人性的培育。

浪漫主义:发轫于18世纪末的德国,后席卷整个欧洲的文艺思潮。其特征是:反对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崇尚自我意识的绝对自由,倡导激情、创新和想象力,不断突破传统的樊篱,注重开拓新的生活和精神空间,新的题材和艺术形式。

现实主义:继浪漫主义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文艺思潮,其理论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现实主义通常将法国作家司汤达于1823-1825年写作出版的论着《拉辛与莎士比亚》视为理论宣言。现实主义的主张是:真实地描绘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注重人物和环境的细节和典型刻画。

形象思维:俄罗斯评论家别林斯基提出的重要文论概念。别林斯基认为,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相比,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后者运用的是论征性的逻辑思维,前者运用的是显示性的形象思维,即用感性形象去呈现理念,以直观的方式去把握真理。

文学发展三要素:指种族、环境、时代,是法国理论家泰纳提出来的重要文艺观念。种族是指先天遗传因素,环境指自然和社会环境,时代指的是影响文艺发展的精神气候。泰纳认为,三要素中,种族是内部原因,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泰纳“三要素”说,揭示了文艺发展的一些普遍规律,具有深远的影响。

永恒理念:叔本华哲学中的重要术语,指时空和根据律之外的存在,同时又是经验世界的产物,是意志的直接客体化。叔本华认为一切现象皆以理念为原型亦是构成艺术作品内涵的本原。

艺术直观:叔本华艺术理论中的术语,指通过对表象的把握,超越了由根据律所建立的认知方式,是关于对象的直接的整体性认识。叔本华认为,艺术作品即是艺术直观的产物,因而体现出非功利性特征。

酒神精神:指个体的人自我否定而复归世界本体的精神冲动。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可使人超越个体生命的痛苦,在沉醉中转化为生命力的充盈与审美的快乐,并将其称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

日神精神:是指人类沉湎于外观的幻觉,不再追究本体,企图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悲剧面貌的精神冲动。尼采认为,这样一种日神冲动,亦是构成人类艺术活动的本原动力之一。

唯美主义:唯美主义运动是19世纪后期起源于法国,兴盛于英美,并对全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场组织松散的对社会具有反叛性质的运动。这一流派追求“纯艺术”,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宣称艺术高于生活,生活模仿艺术;强调艺术不涉道德与政治:重视艺术的形式美;尝试建立一个独立于平庸世俗的唯美艺术王国。王尔德是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也是其集大成者。

谎言的衰朽:王尔德强调艺术的虚构性,即艺术的谎言。王尔德强调:“撒谎――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乃是艺术的真正目的。”但在王尔德看来,这样一门艺术、一门科学和一种社会乐趣,现今毫无疑义地衰朽了。因为现代的小说总是以事实为基础,而缺乏想象力。

象征主义: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早期的一个流派,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后迅速遍及欧美。该流派文论家以诗人为主,强调文学的象征本质,反对情感的直抒胸臆及伦理的道德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强调通过象征暗示传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体验,追求理念世界纯粹虚幻的美。

绵延:既是柏格森对“时间”状态的理解,更是其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按照柏格森的理解真正的时间不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