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第一章 绪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也可定义为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2、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即原始生态学阶段(18世纪之前)、经典生态学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末)、实验生态学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末)和现代生态学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且不同阶段有其代表性论著或记载,这成为追溯生态学发展的永久素材。

3、生态学按期性质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但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也产生一系列边缘交叉学科门类。

4、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其概念是随着生态学的发展进程而不断更新和明确的。

5、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发展与生态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朴素农业生态观阶段(前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传统农业生态学阶段(20世纪20-80年代)和现代农业生态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6、农业生态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是一门

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生态科学,它为相关学科与专业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农业生态学的学科性质:(1)综合性强(2)为相关学科与专业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3)很强的实践性。

7、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的规律,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平衡,协调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长,确保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8、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价值取向、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安全及评价、农业生态系统调控与优化、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农业生态规划等。其学科特点有应用性、综合性、统一性和宏观性。

9、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农业生态学的实验研究进一步得到加强;研究工作将更多地倾向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应用基础研究将进一步深化;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将是农业生态学技术体系的新特点;农业生态学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农业生态学发展的人才储备。

10、指导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理论观点有层次论、整体论、系统观和协同进化论。11、农业生态学的传统研究方法有原地观测(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

和受控的农业生态实验,前者指在自然实地对农业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后者主要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农业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农业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农业生态学的综合研究方法有资料归纳和分析、数值分类和排序、数学模型和模拟等。

12、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应用性、综合性、统一性、宏观性。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环境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是指某一主体周围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主体或中心而言,离开了这个主体或中心就无所谓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湿度、气体、食物及其他生物等。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地对生物起作用。生态因子有主次之分,并非等价的,并有阶段性作用,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生态因子的分类:(1)气候因子:如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风、雷电等。(2)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理化性质、有机质和矿质元素含量以及土壤生物等,如土壤的深度、容重、孔隙度、PH值、

盐碱度、肥力等(3)地形因子:如山地、平原、丘陵等地貌类型及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4)生物因子:指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如种群结构、密度、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5)人为因子: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3、生态因子作用的原理主要包括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而阻止生物的生长、扩散、繁殖和生存时,都成为限制因子。当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密度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也称谢尔德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也即生物对其生存好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受性范围。

4、光照是植物积累净生产的必要条件。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植物的开花、结果或动物的迁移等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4种类型。在动物中,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鱼类的迁移活动、昆虫的冬眠和滞育也主要与光周期的变化有关。

5、温度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任何生物都在一定温度环境中生存,受温度的高低、极端温度、积温、变温(温差)、温度节律变化等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总是不断变化的,在空间上它随纬度、海拔高度、生态系统的垂直高度和各种小生境而变化;在时间上它有一年的四季变化和一天的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6、水是生命的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水生植物的适应特点是体内有发达的通气系统,包括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4种类型;陆生植物包括湿生、中生和旱生植物3种类型。

7、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中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土壤的物理特性主要指土壤温度、水分含量、空气含量及土壤质地和结构等;土壤化学特性主要指土壤化学组成、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矿质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土壤酸碱度等。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对生物具有重要的影响。生物对于长期生活的土壤也会产生一定的适应特性,形成了各种以土壤为主导因素的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