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生态学概论复习资料
4,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总和
5,微环境: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形成的小环境
6,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生态因子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4系统研究方法:可分为“白箱”“黑箱”“灰箱”三种
5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一个功能整体。生态系统是个功能单位,而不是生物学上的分类单位。
6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生物。生产者的生态学功能过程是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和成有机物,完成了有机物的生产过程;消费者完成了有机物和有机物的转化过程;分解者则将有机物分解还原成无机物,重新释放的环境中。
23,生态型分3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24,生态位从环境来看,具体生物所生存的的具体环境,即该生物的生境,从生物来看,生物在环境中占据的特定位置,即生态位
25,生态位的定义大致可归为3类;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多维生态位
26,基础生态位;物种对所有必需生态因子的适合度的超体积
7臭氧洞:臭氧浓度较臭氧洞发生前减少30%的区域
8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9广义的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需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映。

生态学

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

3.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简答题1.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1)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

系统理论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

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

自计电子仪,同位素示踪等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研究。

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宏观发展到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微观发展到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

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

生态学不再是一门解释自然的科学,而是改造自然的工具。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有诸多结合,出现了新的概念。

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圈进化发展进入了智能圈,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发突出,由此要求生态学的研究从其他生物到人类为主体,出现了人类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生态学任务)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

2)主要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的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问题。

3.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生态学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现手段。

经济持续是保障、资源持续是基础、社会持续是目的。

2)生态学的方法论(如系统观、整体观、综合观、进化观及层次观)是进行可持续发展决策和战略选择的主要思维方式。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

生态学概论第3版曹凑贵展茗主编第一至四章核心内容第一章绪论1.1生态学的产生及发展(1)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发展简史: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866年)、创立及发展时期(1866年-19世纪末)、巩固及学派分化期(20世纪初-30年代)、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60年代)、人类生态学时期(20世纪70年代-)。

(3)现在生态学及其发展趋势:A、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B、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制和定量研究;C、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D、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E、人类生态学的兴起与社会科学交叉融合。

1.2生态学的科学体系(1)生态学研究对象:生态学作为宏观生物学主要以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等级的生命体系为研究对象。

(2)生物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

(3)生态系的研究内容: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A、野外与现场调查;B、实验室分析;C、模拟实验;D、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E、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5)生态学观察方法: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

1.3生态学的任务(1)人类生态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

(2)世界生态危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3)十大环境问题:人口、粮食、酸雨、污染、荒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能源短缺、资源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

(4)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可持续发展内容:A 、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B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C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D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6)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A 可持续、共同性、公正性原则;B 共同性: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C公正性:代内、代际公正,和环境公正。

生态学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生态学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各学派的特色:①北欧学派,以侧重群落剖析为特色;②法瑞学派,用特色种和差别种区分群落种类,成立了严实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③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立顶级学说而着名;④苏联学派,侧重修群种和优势种,成立了一个植物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现代生态学的特色: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更新;研究范围扩展(以人类生计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学研究更为突出)。

21世纪生态学的研究特色:更为密切的联合社会和生产之中的实质问题,不停打破其初始期间以生物为中心的学科界线,向解说社会的目前面对的问题发展,并在实现社会的可连续发展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生态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科学决议;推动面向可连续发展的创重生态学研究;促进文化交融,创立一个前瞻性的国际生态学。

第二章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集体之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主体或生物集体生计的全部事物的总和。

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面的所有环境因素。

环境因子分类: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如温度、食品、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余有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此刻以下方面: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色: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行代替和赔偿作用。

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独自的存在,老是与其余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

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一样程度地惹起其余因子的变化,致使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比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靠于天气、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不是等价的,此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惹起其余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生态学概论-生态学概念

生态学概论-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现代水文循环:注重陆面生态-水文过程与空间格局的变化规律和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关键问题。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第二章生态系统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星系传递和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直接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生态系统健康:不受生态系统综合征的影响、具有恢复力、自我调控能力、不影响相邻系统、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上可行、维持人类和其他邮寄群落健康的一种状态。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反应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与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管理:运用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原理,以生态健康、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进行调控手段。

第三章生物与环境物种:一类生物个体的集合,其中个体之间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正常后代个体。

个体生态学:以生物个体及栖息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栖息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栖息地的适应和生态适应的形态生理及生化机制。

环境:生物的栖息地,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间接影响的因子。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

生态作用:环境对生命系统的影响生态适应:生命系统改变其自身的结构与过程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ppt课件

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ppt课件
8
二、热力学定律
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符合两大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 能量既不能消失,也不能凭空产生,它只能以严格的当量比例, 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衰变定律或能量逸散定律) 生态系统的能量在转化、流转过程中总存在衰变、逸散的现象, 即总有一部分从浓缩的有效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状态。 能量沿食物链方向流动,逐级递减。 每经一个营养级的剩余能 量为原有能量的1/10,其余的都消耗了。
食物链中每一个生物成员称为营养级。 食物链类型 1)捕食食物链:指一种活的生物取食另一种活的生物所构
成的食物链。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腐生性食物链:以动、植物的遗体或粪便为食物链起点,
也称分解链。 如动植物遗体或粪便→ 真菌、细菌→ 原生动物→ 土壤动
物→ 节肢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寄生性食物链:生物间以寄生物与寄主的关系而构成食
(3)补加能源的作用。 添加太阳能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辅助能,可提高作物对光能的
利用,从而增加初级生产力。
24
二、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量的概念及生产 次级生产量: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
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 同化作用形成异类生物自身物质的生产量,称为次 级生产量,亦称第二性生产量。 I = FU+R+P P = I-FU-R 同化效率 = A / I ; 生长效率 = P / A I- 摄取量; A-同化量; R-呼吸量; P-生产量; FU-粪尿能量。
密不可分的。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被消耗、单向流动,不可逆的。
而物质循环是可逆多向的,可返回原来的化学形态, 并可逃循、脱离生态系统。
四、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1)气相型:其贮存库是大气和海洋。气相循环把大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的科学。

(1866年德国海克尔)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奥德姆)现代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态系统(2)研究内容: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①个体生态学(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可以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可以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可以分为: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可以分为: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可以分为: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一般地说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前)(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出现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叫渗透交叉;生态学学派分化(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1935年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939年提出“生态平衡”概念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第三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迄今尚难以或无法使自然现象全面地在实验室内再现,故野外调查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实验研究:包括控制实验和实验室分析3.模型模拟研究:主要通过系统分析来研究生态系统,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ps:系统分析指有步骤地收集系统信息,通过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生态学 第一章 绪论

生态学 第一章 绪论
1807年,A. Humboldt用法文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 一书,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念,并指出 “等温线”对植物分布的意义;
1855年,Al. de Candolle将积温引入植物生态学, 为现代积温理论打下了基础;
15
1866年, Haeckel提出ecology一词,并首次提出了 生态学定义。
16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50年代)
20世纪50-60年代,是传统生态学向现代生态学过渡 时期,并出现了一些新的中心, 如:
德国的H. Ellenberg对生态幅度与生理幅度以及生态 种组的研究;
Würzburg大学 O.L. Lange对植物生理生态的研究; 英国北威尔士大学 J.L.Harper对植物种群的研究; 法国 Toulouse植被制图中心(以H. Gaussen为代表); 美国康乃尔大学植被分析研究 (以 R. H. Whittaker为代表)等。
14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至19世纪末)
1792年, 德国植物学家C. L. Willdenow在《草学基 础》一书中详细讨论了气候、水分与高山深谷对植物分 布的影响;
1798年,T.Malthus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发表, 促进了达尔文“生存斗争”及“物种形成”理论的形成, 并促进了“人口统计学”及“种群生态学”的发展。
9
根据研究性质划分
理论生态学: 理论生态学涉及生态学进程、生态 关系的数学推理及生态学建模。 应用生态学: 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有关部门。
10
11
应用于各类农业资源的管理,产生了农业生态学、 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家畜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等;
应用于城市建设,形成了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 应用于环境保护与受损资源的恢复,形成了保育生物学、 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生态工程学 (Engineering Ecology); 应用于人类社会,产生了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 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 Ethics)等。

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PDF)

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PDF)

第一章绪论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3.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利弊。

分类利弊野外的可获得大量全面、真实的资料。

过程复杂,条件不能控制。

实验的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分析较可靠,重复性强,过程简单。

获得的资料可靠性有别于现实。

理论的直观,过程易实施,可通过修改参数使研究逼近现实。

预测结果需通过现实来检验正确性。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辐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 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 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

《生态学概论》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可持续发展二、问答题1、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2、论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填空题1、当前生态学发展的主流是研究及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组成、属性、结构、功能、生态过程及调控。

2、在全球变化中,目前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及等生态问题。

3、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的状态。

第二章生态系统一、名词解释1、系统2、生态系统二、问答题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

2、论述生态系统中的基本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的功能。

三、填空题1、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既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构成一个功能整体。

3、生态系统包括环境组分和生物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三大功能类群生物。

4、按照人类干扰的方式和程度,生态系统可分为、和。

5、生态系统健康不仅是指的健康,而且还包括的健康和健康。

6、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保持和维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持续性,保证生态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2、生态作用3、生态适应4、生态幅5、胁迫6、生态位7、阳性植物8、阴性植物9、耐阴植物10、生活型11、生态型12、光周期二、问答题1、主要生态因子、限制因子、最小因子的区别?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3、三基点温度与积温的生态学意义?4、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5、以沙漠植物为例,论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

三、填空题1、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将生态因子分为、、、及5类。

2、生物与环境的基本关系主要表现为环境因子对生物的、生物对环境的和生物对环境的三种形式。

3、生物所在环境中的某种生态因子或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学(讲义)

生态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2 学时)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有人称之为环境生物学。

其学科基础是生物学。

二、生态学的发展:(1)1803年,Malthus 《人口论》研究生物繁殖与食物关系,特别分析人口增长与食物生产的关系;(2)1859年,Darwin ‘The Origin of species’提出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Haeckel)提出生态学概念,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从个体生态→种群→群落→生态系统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Tan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标志着生态学的发展进入了近代生态学发展阶段。

三、生态学分类植物生态学理论生态学(按研究对象可分为)动物生态学按性质可分为微生物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包括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土壤生态学、旅游生态学等)海洋生态学按研究的环境特点可分为陆地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农田生态学)淡水生态学农业生态学作为一门应用生态学于1986年被国家教委指定为农业院校的必选课之一。

第二节农业生态学及其发展一、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其学科基础是生态学,方法论基础是系统分析法。

二、农业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利用生物与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人类农产品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保护资源与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农业生态学受到重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农业本身就是利用、调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个生态过程。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一个从个体生态→种群→群落→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核心。

三、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1.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内容主要研究由农业生物与其环境构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和管理的途径。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开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开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根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大小范围、具体、相对〕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局部。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缺乏,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一样的生态效应。

即为可补偿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表达,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

生态学讲义

生态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一、生态学(Ecology)定义Ecology 源希腊词“Oikos”和“logos”,前者表示住所和栖息地,后者表示学科,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科学几个有代表性学者对生态学的定义:1、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E.Haeckel,1866)2、研究生物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Кашкаров,1954)3、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相互作用的科学(Krebs,1972, 1985)4、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E.P. Odum,1956)5、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P. Odum,1997 )6、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综上所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环境:指生物生活其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

二、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学研究对象可以小到生物个体,大到整个生物圈。

生态学系统等级结构的每一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过程,因此,每一个层次都给生态学研究增加一个不同的研究途径。

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分子(molecular)✧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群落(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景观(landscape)✧生物圈(biosphere)经典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组织层次划分: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按交叉学科划分:数学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生理生态学✧按应用领域划分:农业生态学、城市生态学、资源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保护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旅游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按生物类群划分: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类生态学✧按生物栖息环境划分:水生生态学、河口生态学、海洋生态学、陆地生态学、湿地生态学三、生态学的发展史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素的整体观为特点。

人类生态学:绪论

人类生态学:绪论



5
☐生态学与人类生态学
☐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人类生态学的研究特点
6自然属性文化属性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是一种生物,具有一切生物属性。

环境对人的生态作用使人产生一系列生物的生态适应,使人类产生了不同的人种,产生了在体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等特征方面出现差异的人群。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具有文化,除了生物生态适应外,
人类还创造了文化,并主要依靠文化来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应用文
化来改造环境,发展文化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二、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综合性
应用性
2
以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为特点
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

生态学复习

生态学复习

生态学复习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国内外生态学领域的主要杂志3、生态学研究的途径?三个主要途径:理论的Theoretical、室内的Laboratory、野外的Field这三种途径是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的。

复杂的生态学问题需要在不同尺度上进行研究,需要结合不同途径,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不同生态学家的团结合作。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耐受限度:生物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活(Survival),生长(Growth)和繁殖(Reproduction)。

物种所能存活的环境因子的上下限即是该物种的耐受限度。

4、驯化:如果一个生物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

5、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直接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存和分布非常重要;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的阶段性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不同,但各具重要性。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照不足,增加二氧化碳来补充。

第三章种群1、种群:特定空内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在生态学中,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2、年龄金字塔、年龄锥体或年龄结构: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这样的年龄分布称为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

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下降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增长型种群。

3、内禀增长率: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最大的增长能力(r m),即内禀增长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也可定义为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2、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即原始生态学阶段(18世纪之前)、经典生态学阶段(18世纪至19世纪末)、实验生态学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末)和现代生态学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且不同阶段有其代表性论著或记载,这成为追溯生态学发展的永久素材。

3、生态学按期性质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但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也产生一系列边缘交叉学科门类。

4、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其概念是随着生态学的发展进程而不断更新和明确的。

5、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其发展与生态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朴素农业生态观阶段(前3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传统农业生态学阶段(20世纪20-80年代)和现代农业生态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6、农业生态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生态科学,它为相关学科与专业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农业生态学的学科性质:(1)综合性强(2)为相关学科与专业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3)很强的实践性。

7、农业生态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的规律,协调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及其功能,分析研究农业领域中的生态平衡,协调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长,确保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8、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组分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价值取向、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安全及评价、农业生态系统调控与优化、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农业生态规划等。

其学科特点有应用性、综合性、统一性和宏观性。

9、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农业生态学的实验研究进一步得到加强;研究工作将更多地倾向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应用基础研究将进一步深化;系统性、完整性和创新性将是农业生态学技术体系的新特点;农业生态学思想将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农业生态学发展的人才储备。

10、指导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理论观点有层次论、整体论、系统观和协同进化论。

11、农业生态学的传统研究方法有原地观测(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和受控的农业生态实验,前者指在自然实地对农业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后者主要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农业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农业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农业生态学的综合研究方法有资料归纳和分析、数值分类和排序、数学模型和模拟等。

12、农业生态学的特点:应用性、综合性、统一性、宏观性。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是指某一主体周围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主体或中心而言,离开了这个主体或中心就无所谓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如光照、温度、湿度、气体、食物及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地对生物起作用。

生态因子有主次之分,并非等价的,并有阶段性作用,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生态因子的分类:(1)气候因子:如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风、雷电等。

(2)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理化性质、有机质和矿质元素含量以及土壤生物等,如土壤的深度、容重、孔隙度、PH值、盐碱度、肥力等(3)地形因子:如山地、平原、丘陵等地貌类型及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4)生物因子:指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如种群结构、密度、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5)人为因子: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3、生态因子作用的原理主要包括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而阻止生物的生长、扩散、繁殖和生存时,都成为限制因子。

当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密度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也称谢尔德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也即生物对其生存好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受性范围。

4、光照是植物积累净生产的必要条件。

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植物的开花、结果或动物的迁移等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和中日照植物4种类型。

在动物中,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

鱼类的迁移活动、昆虫的冬眠和滞育也主要与光周期的变化有关。

5、温度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任何生物都在一定温度环境中生存,受温度的高低、极端温度、积温、变温(温差)、温度节律变化等影响。

地球表面的温度总是不断变化的,在空间上它随纬度、海拔高度、生态系统的垂直高度和各种小生境而变化;在时间上它有一年的四季变化和一天的昼夜变化。

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6、水是生命的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的适应特点是体内有发达的通气系统,包括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挺水植物4种类型;陆生植物包括湿生、中生和旱生植物3种类型。

7、土壤是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中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

土壤的物理特性主要指土壤温度、水分含量、空气含量及土壤质地和结构等;土壤化学特性主要指土壤化学组成、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矿质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土壤酸碱度等。

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都对生物具有重要的影响。

生物对于长期生活的土壤也会产生一定的适应特性,形成了各种以土壤为主导因素的生态类型。

生物对于长期生活的土壤也会产生一定的适应特性,形成了各种以土壤为主导因素的生态类型。

常见的以土壤为主导因子所形成的植物生态类型,主要有喜钙植物、喜酸植物、盐生植物及沙生植物等。

8、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生物不只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环境的种种影响,生物在时刻受到环境作用的同时也对其生存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使环境条件不同程度地得到改造。

生物对环境的改造作用使环境变得更有利于生物生存,但也可对环境资源和环境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9、生态适应: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称生态适应。

生物的生态适应性是生物在生存竞争中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特定性状表现,是生物与生态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适应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产生生态型的分化;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形成不同的生活型。

10、生态位,又称“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一小区域即为该物种群落的生境、生态位是生物与环境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分化而产生的。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生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位置,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

生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通常称为生态位,又称“生境”。

分为三种:基础生态位(潜在生态位):指一种生物当不受其他生物竞争限制时所能占据的最大生态位。

现实生态位:指有生物限制的情况下(亦即在生态位重叠情况下),一种生物占据的实际生态位。

空闲生态位:指生态系统中未被占据的位置,这种空缺可能为后来(入侵)的生物种所利用,亦即资源利用潜力所在。

11、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3)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4)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5)生态因子的阶段性。

12、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一个物种都适应一定的环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

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耐受下限)和最高点(耐受上限),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阳性植物:是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阴性植物:是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

耐阴植物:是介于上二类之间的植物,它们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既可以在强光下良好生长,又能忍受不同程度的遮阴,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

长日照植物:是在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的植物,否则植进行营养生长,不能进行生殖生长的转化。

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在长日照下就只进行营养生长,这类植物通常是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14、生态型: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植物生态型分为3类:气候生态型:农作物长期适应不同的光周期、气温和降水量等气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种生态型。

土壤生态型:农作物在不同土壤的水分、温度和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

生物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物条件下(病虫害等发生的程度不同)分化形成适应不同生物环境的生态型。

15、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6、水的生态作用:一、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二、水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原料。

三、生物的新陈代谢使以水为介质进行的。

四、水作为外部介质,是水生生物获得资源和栖息地的场所;陆地上的水量和湿度,影响到陆生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同时对陆生生物的热量调节和热量代谢具有重要意义。

五、水还通过湿度、降水等影响生物的生态环境,如调节土壤温度,影响肥料的分解和利用,形成微环境、小气候等,间接地对生物产生影响。

17、根据植物对水分的生态适应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又分为:(1)沉水植物:这类植物整体都沉没在水下,为典型的水生植物。

根退化或消失,通气系统发达,以保证植株各部分对氧气的需要。

如黑藻、金鱼藻(2)漂浮植物:此类植物的叶全部漂浮在水面上,根悬垂在水中,不与土壤发生直接关系,他们无固定的生长地点,随风浪和水流过着漂泊的生活,如满江红、凤眼莲、浮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