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
昆曲的传统剧目
昆曲的传统剧目
什么是昆曲?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被誉为“戏曲之母”。
它以华彩繁缛的唱腔、婉转动人的表演和精美细致的服饰著称。
昆曲是中国戏曲文化瑰宝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典剧目
昆曲有许多经典的剧目,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
这些剧目以其精湛的唱腔和深刻的人物形象而被广泛传播和演出。
《牡丹亭》
《牡丹亭》是昆曲中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它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主要角色有杜丽娘和柳梦梅。
这个剧目的唱腔曲调优美动听,表演技巧高超,被誉为昆曲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该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国内外都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现如今,《牡丹亭》已成为昆曲艺术界的经典之作。
《长生殿》
《长生殿》是另一部备受喜爱的昆曲剧目。
该剧是根据元代著名作家郭守敬的《长生殿记》改编而成,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长生殿》不仅有精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该剧以其华丽的舞台布景、精美的服饰和感人至深的情节,深受观众喜爱。
《桃花扇》
《桃花扇》是昆曲中的又一经典之作,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剧目的特点是唱腔优美动听,舞台布景和服饰精致华丽。
《桃花扇》不仅表现了唐朝盛世的繁华和风采,也展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恋情深。
该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演出,一直备受观众喜爱。
昆曲艺术价值
昆曲艺术价值一、引言昆曲,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
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昆曲艺术的价值,从历史渊源、艺术表现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明代,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发源于中国南方的昆山地区,因此得名。
昆曲是源于古代宫廷音乐演变而来的,它的演出形式有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手法。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昆曲充分吸收了汉唐音乐和南戏的技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昆曲的艺术表现1. 音乐表演昆曲的音乐表演是其独特之处。
昆曲采用唱腔和弦乐伴奏的形式,音乐旋律优美、婉转动听。
昆曲的唱腔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同时,昆曲的弦乐伴奏也起到了很大的衬托作用,使得整个演出更加生动。
2. 表演技巧昆曲的表演技巧独具特色,包括身段、脸谱和动作等方面。
昆曲演员通过精湛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感受,充分展现出角色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同时,昆曲的动作也非常讲究,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剧情和故事昆曲的剧情和故事丰富多样,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昆曲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演绎,生动地再现了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
这些剧情和故事不仅可以让观众了解历史,还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四、昆曲的社会影响1. 传承中华文化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对于保存和传播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昆曲通过剧本和表演形式,传递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使得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价值观。
2. 促进社会交流昆曲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国际间享有盛誉。
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喜爱,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
3. 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昆曲以其深厚的艺术内涵和优美的音乐表演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
昆曲名词解释
昆曲名词解释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明代,发源于江苏苏州地区,被誉为“戏曲之魂”,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之一。
下面是一些关于昆曲的常见名词的解释:
1. 昆曲:昆曲是指苏州地区的戏曲艺术形式,也是昆山地区曲艺文化的代表。
昆曲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娴熟的身段功底和精湛的演技而闻名,被誉为“百戏之祖”。
2. 正宫:昆曲中分为正宫、旦角、净角、丑角等角色类别。
正宫是指扮演贵族或官宦人物的男性角色,常常出现在昆曲的传统故事中。
3. 旦角:旦角是昆曲中扮演女性角色的角色类别,通常扮演贵妇、仕女等角色。
旦角在昆曲表演中以婉约、柔美、细腻的唱腔和姿态为特色。
4. 净角:净角是昆曲中扮演男性角色的角色类别,常常扮演武将、士兵等角色。
净角的表演风格以刚健、威猛的舞蹈动作和豪放、放声的唱腔为特点。
5. 丑角:丑角是昆曲中扮演丑角色的角色类别,常常扮演喜剧角色,具有滑稽、逗笑的表演风格。
丑角在昆曲中起到调剂气氛、增加戏剧效果的作用。
6. 坐脸:坐脸是昆曲中的一种表演技巧,指演员将一条腿盘腿坐在一个有绣花靠脚的小凳子上,另一条腿向下垂,同时唱腔
和表演。
7. 花旦:花旦是昆曲中扮演青年女性角色的特定角色类型。
花旦的造型和化妆都非常讲究,以嫩、俏、美、青春为特点。
8. 太监:太监是昆曲中的一种特殊角色扮演,他们通常扮演皇宫中的宦官,以太监的特有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特点。
以上是一些昆曲常见名词的解释,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独特魅力和表演形式使其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知识点总结
昆曲知识点总结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昆曲戏、昆山戏等。
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它以优美的旋律、婉转的唱腔、华丽的服饰和精妙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在中国戏曲史上,昆曲被誉为“戏曲之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昆曲的流派昆曲可以分为南派和北派两大流派。
南派昆曲源于江苏昆山,以昆山腔为代表,被称为“南昆”,主要包括沪剧、苏剧、常剧等。
北派昆曲源于北京,以梆子腔为代表,被称为“北昆”,主要包括京剧、徽剧、秦腔等。
两大流派各具特色,但都是昆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曲的表演形式昆曲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唱是指演员通过歌唱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情。
念是指演员通过朗诵来传达角色的台词和情节。
做是指演员通过动作来展现角色的形象和性格。
打是指演员通过舞蹈和武打来展示角色的动作和动态。
这四种基本功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昆曲的独特表演风格。
昆曲的唱腔昆曲的唱腔具有独特的旋律和韵律,分为“折子戏”、“走板戏”和“彩白戏”三种。
折子戏是昆曲的主要唱腔,以悠扬的旋律和华丽的唱腔为特点,适合表现剧情的高潮部分。
走板戏是昆曲的次要唱腔,以明快的旋律和轻快的唱腔为特点,适合表现剧情的过渡部分。
彩白戏是昆曲的附加唱腔,以简练的旋律和洒脱的唱腔为特点,适合表现剧情的插叙部分。
昆曲的唱腔丰富多彩,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昆曲的服饰昆曲的服饰精美绝伦,包括戏服、头面、道具等。
戏服是演员表演时穿的服装,通常根据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旦角、净角、丑角等不同类型。
头面是演员戴在头上的装饰品,通常根据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花旦头面、生旦头面、老生头面等不同类型。
道具是演员表演时使用的物品,通常根据剧情的需要而有所准备,有扇子、剑鞘、印花巾等不同类型。
昆曲的服饰华丽瑰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
昆曲的表演技巧昆曲的演员需要具备高超的表演技巧,包括唱腔技巧、唱功技巧、念功技巧、做功技巧、打功技巧等。
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昆山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代表剧种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奏乐器。
它唱腔优美,在演唱上注重对声音节奏速度的控制,讲究咬字吐音,从而形成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的独特风格。
昆曲的角色分工很多,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净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耳朵旦等。
各行角色都在表演上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
昆曲剧目很多,共计有400多出折子戏。
演出较多的有100多出,如《浣纱记—寄子》、《宝剑记—夜奔》、《鸣凤记—吃茶、写本》、《牡丹亭—闹学、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渔家乐—藏舟、刺梁》、《长生殿—定情、酒楼、絮阁、惊变、哭像、闻铃、弹词》。
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
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
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
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
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
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
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
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
昆曲艺术简述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14世纪的江苏昆山地区。
它以唱腔优美、表演细腻、文学性强而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昆曲的艺术特点包括:
1. 唱腔:昆曲的唱腔悠扬、旋律丰富,有独特的音乐体系,包括宫调、商调、角调、徵调、羽调五种基本调式,以及各种变调。
2. 表演:昆曲表演讲究身段、手势、眼神、步法的协调统一,动作细腻,强调内在情感的表达。
3. 文学性:昆曲剧本多取材于古代文学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等,语言优美,诗词歌赋并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 音乐伴奏:昆曲的伴奏乐器主要有笛子、二胡、琵琶等,音乐与唱腔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5. 脸谱与服装:昆曲角色的脸谱和服装色彩鲜明,造型华丽,有助于表现角色的性格和身份。
昆曲在明朝和清朝初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20世纪初,昆曲艺术经历了一段低谷,但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昆曲再次受到重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新的生命力。
如今,昆曲在国内外都有专门的演出团体和研究教育机构,致力于传承和推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
昆曲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
昆曲的发展及其文化影响昆曲,又称为“昆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
它源于南宋时期,起源于山东地区,较早流传于南方。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早在2001年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传承中,昆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篇文章将从昆曲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文化价值和现代发展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昆曲的发展过程和文化影响。
昆曲的历史沿革昆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约有 800 年的历史。
在元、明、清时期,昆曲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完整的戏曲体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五大剧种(京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昆曲)之一。
昆曲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困难期,20世纪30年代,国共内战爆发,昆曲遭到了破坏和抵制,但在1950年代中期起,国家对昆曲进行了重视和保护,大力进行昆曲的推广和研究,这也为昆曲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艺术特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昆曲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色。
昆曲的主管唱者要求准确的发音、清晰的语调,并能够体现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配角们则需高度依赖歌唱和音乐手段,塑造他们的角色特性。
昆曲的音乐包括板锣、大鼓、笛子、三弦、小军鼓等乐器,清晰的、优美的旋律为整个剧情注入了生气,极大的提高了观众的感知度。
昆曲的表演形式讲究从容、优雅和动静兼备的效果,运用“四传三接”的表演方式,即手传眼、眼传耳、耳传心,情感常常在暗示和心理描述中体现。
而且,昆曲的内容也多以传统的文献为蓝本,内容深刻,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价值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而且,昆曲既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又是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综合特征,具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通过运用戏曲语言、表演形式、剧情转折,昆曲充分表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一个演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昆曲简介资料
•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在中国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成
曲艺术的巅峰
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为后世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
• 昆曲的经典剧目和人物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较高的知名
富的素材和借鉴
度,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04
昆曲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昆曲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与传承
现代社会的传播
• 昆曲在现代社会通过戏曲演出、影视改编、教育传承等方式进行传播
政策
教育、戏曲演出等
• 国家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昆曲的传承
• 国家通过设立昆曲传承基地、举办昆曲比赛等方式,推
和保护工作
动昆曲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昆曲传承与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 昆曲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观众群体萎缩、专业人才流失、资金投入不
足等
• 昆曲传承与保护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机遇
• 昆曲传承与保护的机遇包括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国际社会对东方文化的关注等
• 昆曲传承与保护可以通过与现代艺术、科技的结合,实现创新发展,提高自身的影
响力和竞争力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以唱腔和念白为主要
以唱腔、念白和表演
表现手段
的花旦为主要表现手
表现手段
表现手段
动作为主要表要求演
• 昆曲的末角要求演
• 昆曲的丑角要求演
员具备较高的文学素
• 昆曲的武戏要求演
员具备较高的音韵功
员具备较高的音韵功
员具备较高的表演技
养和艺术修养
员具备较高的武术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之昆曲
外,昆剧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
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剧的角色分工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也越来越细致。嘉、道间,昆剧角色
昆
曲
行当,将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与后来出现更细的分工相结合,
艺
术
生
旦
净
末
丑
特
在
五大行当
点
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
昆
曲
艺
术
官生 巾生
老旦 正旦 作旦 四旦
厚。的响
。昆结广
曲晶泛
艺,而
术也深
物作批此由
2001
质”“
于
文,人
昆
化 遗 产 代 表 性 项 目 。
也 是 第 一 批 入 选 的 国 家 级 非
类 口 头 和 非 物 质 遗 产 代 表
年 入 选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首
曲 具 有 的 独 特 文 化 价 值 , 因
昆
曲
文
近年来,随着传统戏曲演出在城市中的衰微,
汉 族 传 统 戏 曲 中 最 古 老 的 剧 种 之 一
,“(
现昆
又腔
被”
称 为 “ 昆 剧 ” 。
, 是 中 国 古 老 的
) , 原 名 “
戏昆
曲山
声腔
腔”
、或
Kun Opera
昆 曲
,
昆曲发源于600多年前,由昆山人顾坚草创。
昆
曲
发
到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昆曲
明代初年在昆山地区形成
展
音乐家、改革家魏良辅对昆山 腔进行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
结强系
、、
主和念在 ,北白语 北昆特言 昆:色上 以南,, 大昆该根 都以剧据 韵苏种丑 白州通、 和白常副 京和可两 白扬分类 为州为角 主白南色 。为昆的
昆曲简介
昆曲(Kunqu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朝末期(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苏州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
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
它与许多重要的民族乐器的指法和宫调系统紧密联系,在中国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艺、戏曲、器乐中应用广泛。
工尺谱最初可能是由管乐器的指法符号演化而成,由于它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相当于do、re、mi、fa(或升Fa)、sol、la、si。
同音名高八度,则可将谱字末笔向上挑,或加偏旁亻,如上字的高八度写作上或仩。
反之,同音名低八度,则可将谱字的末笔向下撇,如凡、工等。
若高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挑或加偏旁彳,如上。
若低两个八度则末笔双撇,如上。
魏良辅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
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
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十大昆曲曲目
十大昆曲曲目(原创版)目录1.昆曲简介2.十大昆曲曲目列表3.十大昆曲曲目简介4.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正文昆曲,又被称为昆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源于明代,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其优美的唱腔、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昆曲的众多曲目中,有十大昆曲曲目备受推崇,它们是:《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夜行船》、《风筝误》、《西厢记》、《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和《破幽梦孤雁》。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被誉为昆曲中的爱情经典。
《桃花扇》则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一部反映南明历史的剧作,以侯方域和陈圆圆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
《长生殿》是清代剧作家洪升的代表作,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宫廷图景。
《夜行船》是一部讽刺喜剧,讲述了一个穷书生为了搭乘夜行船而闹出的一系列笑话。
《风筝误》则是一部轻松幽默的喜剧,讲述了一个风筝引发的爱情误会。
《西厢记》是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讲述了张生、崔莺莺和红娘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汉宫秋》是元代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以汉武帝和陈阿娇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宫廷图景。
《琵琶记》是明代剧作家高濂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琵琶师和他的弟子们的故事,被誉为昆曲中的“教育剧”。
《娇红记》是明代剧作家孟称舜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他的妻子的故事,展现了一幅家庭生活的画卷。
《破幽梦孤雁》是明代剧作家邵雍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书生和一位女子的爱情故事,被誉为昆曲中的抒情小品。
昆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其他地方戏曲的发展,还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
昆曲非遗分类
昆曲,又称为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表演地区、表演流派、传承人物等不同的分类标准,昆曲非遗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1.表演地区:
-不同地区的昆曲表演风格和传承有所不同,主要分为苏州昆曲、浙江昆曲和上海昆曲等。
其中,苏州昆曲被认为是昆曲的代表流派之一。
2.表演流派:
-根据不同的流派,昆曲可以分为南派和北派。
南派昆曲主要以苏州昆曲为代表,而北派昆曲则以浙江昆曲和上海昆曲为主。
3.剧目类型:
-昆曲有多种剧目类型,包括历史传奇、现实生活、梨园戏等。
不同的剧目类型有不同的表演风格和曲调。
4.表演形式:
-传统的昆曲表演形式主要包括正旦、净、末、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有其独特的表演特色和角色类型。
5.传承人物:
-根据昆曲传承的人物,可以将昆曲非遗分为一些有代表性的传承人物的传承流派,比如袁雪芬、梅兰芳等。
昆曲非遗的分类体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昆曲的传承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不同地区、不同学派的昆曲在表演技巧、音律、唱腔等方面都有一些差异。
昆曲的非遗传承工作旨在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艺术遗产。
昆曲的名词解释
昆曲的名词解释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明代,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国粹"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精妙的表演技巧、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音乐形式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一些昆曲中常见的名词解释:1. 昆曲:昆曲是指昆山地区的曲艺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戏曲表演形式,被称为昆曲。
2. 唱腔:昆曲的表演形式之一,指演员用旋律吟唱剧本中的文言文或白话文,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台词。
3. 行当:昆曲中的行当是指不同的角色类型或表演特点。
行当包括丑行当、生行当、净行当和末行当等,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形象塑造。
4. 武生:昆曲中的武生行当,是扮演武将、英雄或具有武功的男性角色。
他们的表演以武打和动作技巧为主,形象刚健、豪迈。
5. 旦生:昆曲中的旦生行当,是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
旦生可以分为正旦、花旦、老旦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形象塑造。
6. 丑生:昆曲中的丑生行当,是扮演滑稽搞笑的角色。
丑生的表演以幽默、夸张和滑稽为特点,常常通过动作、语言和表情带给观众欢乐。
7. 末生:昆曲中的末生行当,是扮演配角或临时角色的演员。
末生在剧情中通常出现较少,但他们的表演也是为整个剧目增添情节和趣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8. 伶官:昆曲中的伶官是指在演出中负责音乐伴奏的乐师。
伶官们使用传统的乐器,如琵琶、二胡、笛子等,为演员的表演提供音乐伴奏。
9. 戏曲台:昆曲表演的舞台,一般呈长方形或半圆形,舞台上设有花台、小台、纱幕等装置,用以展现不同场景和情节。
10. 传统剧目:昆曲中流传下来的经典剧目,如《牡丹亭》、《窦娥冤》等,这些剧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被视为昆曲的瑰宝。
这些名词解释希望能够帮助您对昆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于昆曲的介绍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以下是关于昆曲的详细介绍:1. 历史背景: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它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南曲四大声腔。
在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创新,建立了昆曲歌唱体系,使其成为一种细腻婉转、柔和悠扬的声腔。
2. 艺术特点:昆曲的表演艺术具有载歌载舞、唱念做打、文武兼备的特点。
它的唱腔清丽柔婉、细腻抒情,如行云流水般连绵不断,被誉为“水磨腔”。
昆曲的念白注重声调的抑扬和节奏的快慢,与唱腔和谐统一。
其表演身段、程式和武打动作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3. 剧目丰富:昆曲拥有丰富的剧目,包括《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等经典名剧。
这些剧目题材广泛,涉及爱情、历史、政治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
4. 音乐体系:昆曲的音乐体系非常独特,其曲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曲牌体,每出戏曲都由成套曲牌构成。
其唱腔属曲牌体,具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和表演体系。
乐队以笛子主奏,兼用管(萧)、笙、琵琶等乐器。
5. 影响力:昆曲在中国戏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对京剧、川剧、湘剧、赣剧、桂剧等众多戏曲剧种都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昆曲还流传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成为东亚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6. 现状与传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挑战。
然而,许多艺术家和团体仍然致力于保护和推广昆曲,通过举办演出、培训和学术研究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昆曲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戏曲形式,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昆曲的详细介绍
昆曲的详细介绍昆曲,又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它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昆曲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华丽的舞台服饰和悠扬的音乐而闻名于世。
昆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和明代之间的元曲和南曲艺术形式。
在元代到明代早期,昆曲只是一种地方剧种,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在宫廷和富有的家族中流行的表演艺术形式。
它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之一。
昆曲的表演以歌咏、做功和唱白为主要形式。
歌咏是昆曲中最基本的表演形式,演员运用高音唱腔进行歌唱,根据角色的不同使用不同的音调和节奏。
做功是指昆曲中的行动和动作,演员通过精湛的身体语言和典雅的姿势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唱白则是指演员使用普通话或方言进行对白的表演形式,通过字正腔圆的说词来塑造角色的形象。
昆曲的音乐是其独特之处之一。
昆曲音乐以柔和、悠扬和浅显易懂为特点,多以传统的七声音阶和宫调为基础。
演员在演出中会配合乐器演奏,包括笛子、板儿、琴和鼓等。
昆曲的音乐旋律和节奏非常独特,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剧情。
昆曲的剧本和故事内容以古代文学作品为基础,包括历史故事、文学名著、神话传说等。
昆曲作品通常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形式,要求演员具备优雅的仪态、高超的技巧,同时还要能够理解和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
昆曲的舞台装饰也是其精彩之处之一。
舞台背景常常采用大型的宫殿和山水画作为背景,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演员的服装也非常精美,包括华丽的花翎、彩绸和宝石等装饰,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昆曲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誉为“灵魂戏剧”。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气质的代表。
昆曲不仅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加,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者。
总之,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技巧和华丽的舞台装饰而闻名于世。
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
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昆曲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归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
1. 地域分类:昆曲源于中国江苏苏州地区,因此可以根据地域将其分类为苏州昆曲。
2. 剧种分类:在中国的戏曲分类体系中,昆曲属于南戏的一种。
南戏是指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的戏曲剧种,包括苏州昆曲、浙江越剧等。
3. 表演形式分类:昆曲的表演形式独特,注重唱腔和舞台动作的细腻表达。
根据表演形式的特点,昆曲可以被分类为唱腔戏,强调歌唱和音乐表演的内容。
4. 艺术特点分类:昆曲以其高超的唱腔技艺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
根据艺术特点,昆曲可以被分类为儒林戏,强调文人雅士的气质和修养。
总的来说,昆曲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底蕴的戏曲剧种,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主要包括地域、剧种、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等方面。
这些分类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昆曲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昆曲
š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 18世纪之前的 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
发展历程艺Biblioteka 特点剧目名家文化传承
声音行腔
š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 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 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 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 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 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 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 š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 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 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 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 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 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 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发展历程
艺术特点
剧目名家
文化传承
《牡丹亭》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 真亦幻的爱情故事。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 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 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 生伤春之情,回来后竟然梦中与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园 内有了一番云雨之情,在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 多情郎。由此,也就有了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游 园”、“惊梦”和“寻梦”等几段戏。
简介
š 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
品。
š 先驱 :贯云石做过翰林学士,深受汉族的思想与文学的影响,爱慕江南风物,憧憬恬静闲适的生活,后
中国昆曲的知识点总结
中国昆曲的知识点总结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珍贵艺术瑰宝。
昆曲以其独特的唱腔、优美的舞姿、精妙的表演方式而著称,被誉为“戏曲之源”,对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昆曲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音乐特色、剧目体裁、流派流派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希望对读者深入了解昆曲和中国传统戏曲有所帮助。
一、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明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说昆曲是由曲艺演化而来的,曲艺是指在古代即兴演唱故事的艺人,其中有一种曲艺叫做“昆山腔”,因此昆曲得名。
据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湖南昆山曲艺人白朝奉携带昆曲来到嘉靖年间津沽(今天津)地区传播昆曲。
白朝奉收集了当地的山戏、柳词、杂剧等民间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创立了昆曲的三大流派——梨园、坐回、青衿,标志着昆曲的成型。
此后,昆曲逐步形成并传遍全国各地。
清朝时期,昆曲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宫廷和达官显贵娱乐的主要节目。
20世纪初,昆曲逐渐式微,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昆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相关剧目得以保存与传承。
如今,昆曲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种昆曲演出和研究也得到了新时代的发展和壮大。
二、表演特点1.音律婉转昆曲的音乐体现了古代中国音律的特点,其音乐旋律细腻婉转,曲调多样。
昆曲的音乐分为“腔调”和“唱腔”两种,腔调是指曲牌,唱腔是指唱腔曲牌的演唱方式。
昆曲音乐中的腔调多以古琴、古筝为伴奏,悠扬动听,具有浓厚的古代音乐韵味。
2.表演细腻昆曲表演讲究精细和细腻,演员要求表演出精湛的唱功、功力深厚、表演细腻,更重要的是要有极高的美学修养,驾御舞台、情感、音乐、感知、体现出真情实感。
3.化妆服饰昆曲表演中,化妆服饰也有其独特之处。
演员进行精细的脸谱化妆,用色艳丽鲜明,服饰华丽堂皇,演员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与角色的性格特点相呼应。
4.舞蹈形式昆曲的舞蹈形式也有其独特之处,舞蹈动作、身段优美雅致,动作多以手舞为主,手部动作细腻多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剑记·夜奔》俺指望封侯万里班超,生逼做叛国红巾,做了背主黄巢。
——《夜奔》是目前最爱。
《桃花扇·余韵》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谁知道容易冰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
将五十年风流看饱。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曲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大家都很熟了。
《南柯记·寻寤》尽吾生有尽供无尽,但普度的无情似有情。
——曾深陷在这一句中。
《玉簪记·琴挑》长清短清,哪管人离恨;云心水心,有甚闲愁闷。
一度春来,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
——《琴挑》这一出,教你如何优雅地调情。
《孽海记·思凡》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
每日里在佛殿上换香烧水,见几个子弟游戏在山下。
他把眼儿觑着咱,咱把眼儿觑着他。
他与咱,咱共他,两下里都牵挂。
冤家,怎能够成就了姻缘,便死在阎王殿前由他。
把那碾来舂,锯来解,磨来挨,放在油锅里去炸,啊呀,由他!则见那活人受罪,哪曾见死鬼带枷?啊呀,由他,火烧眉毛,且顾眼下。
——这段全抄,是因为欣赏小尼姑的性格。
感谢《霸王别姬》,《思凡》里大家最熟的怕是那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汉……《千里送京娘》却为何有缘邂逅,难偕凤鸾俦?——为京娘这句心疼。
《牡丹亭》,太多了。
除了常见的“良辰美景奈何天”之类,这戏里最打动我的一句话却是那句“赏春香还是旧罗裙”最后说一出特别的,《水浒记·活捉》,阎婆惜死后回来勾张文远的,戏词密集的用典,把三俗的内容写成大雅之声的典范,随便感受一下:马嵬埋玉,珠楼堕粉,玉镜鸾空月影。
莫愁敛恨,枉称南国佳人。
便做医经獭髓,难觅鸾胶,怎济得鄂被炉烟冷。
可怜那章台人去也,一片尘,铜雀凄凉起暮云,听碧落箫声隐,色丝谁续恹恹命?花不醉下泉人……浅析《牡丹亭》中的“至情”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饱含热情地塑造了杜丽娘等人物形象,热情赞美了人世间的情感,从真情到“至情”,体现了作者对情感的热烈追求。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施政,汤显祖都重视“情”的存在和作用,《牡丹亭》则正是他“至情”思想的精彩演绎。
汤显祖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有情的,“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
天下之声音笑貌大小生死,不出乎是。
”在了解《牡丹亭》之前,从来都不知道世上能有这般纯粹的爱,爱如梦,梦相爱,却能爱到至死都不修。
只因梦一场而生爱,只因梦中爱而香消玉殒,又因爱的思念而人鬼相约,最后也是因为爱杜丽娘死而复生。
看似荒诞的故事却掩藏着作者对“至情”的追求和对世间真正情感的理解。
《牡丹亭》中第三出到第五出交待了杜丽娘所生活的环境,一个出生于太守家庭的千金小姐,整天被关在房里学绣、读书,睡个懒觉也要被念叨,父亲还要怪罪“这都是你娘亲失教也”,父亲深怕她不知书,不知礼。
就选个思想腐朽的陈最良老先生来教她,这位先生为了避免提到男女之情而故意误解《诗经》中的关雎一篇。
正是杜丽娘所生活的无聊烦闷憋屈的环境,使得她对自由和情感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渴望和追求。
正是这种渴望而使杜丽娘走上了“至情”之路。
《牡丹亭》围绕着杜丽娘的“至情”之路而展开叙述。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对情的热烈与渴望;2、对情的思念与追求;3、对情的执着于捍卫。
一切都是为情而存在,为情而发生,为情而结局。
1.对情的热烈与渴望杜丽娘有感于春光而萌生对爱情的渴望,在肆无忌惮的梦境中体会了爱情的幸福。
在人的世界里,封建社会的教育,压不住“情”的生长。
闺房的重门,也锁不住“情”的驰骋。
生于太守府中,杜丽娘是寂寞的,是不自由的,在她情窦初开之时却不能得到满足。
同时,她也是叛逆的,多情的,即使父母先生都不愿她了解男女之间的情感,甚至是阻止她了解,可她仍然能够从其他途径了解,就像她没有读过《诗经》却能够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真正含义。
《诗经》中的爱情是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埋怨父亲在婚姻问题上太讲究门第,以致耽误了自己美好的青春。
春天的明媚风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
终于,她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
正是家庭的遏制和杜丽娘的渴望之间的冲突才引起了杜丽娘对爱对情的追求与执着。
太守府中一层不变的生活和父母的严厉让杜丽娘对爱对情的渴望更加热烈,于是才会梦中生情,梦中陷情。
柳梦梅的出现让长期在瓶中压抑的杜丽娘找到了一个情的出口,一个情的喷发点。
长期压抑的情感在这时喷涌而出,一发而不可收拾。
2.对情的思念与执着在爱情不能实现时,怀着一腔幽怨,到地府中,大胆地向鬼府判官陈述其对爱情的追求。
最终杜丽娘赢得了判官的许可,以鬼魂之身来寻梦中人。
世上乃有相思之病,但却没听闻为相思而死的。
汤显祖为了表现这份至深至情而让杜丽娘因爱而相思因相思而死。
仅仅是梦中的一次相见就能够让杜丽娘思念成此,可见此情至深、至纯,也可以看出杜丽娘对情的追求。
梦中获得的爱情,更加深了她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她要把梦境变成现实,“寻梦”正式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
而梦毕竟只是梦,梦醒来后发现一切都是虚空。
而现实是她萌发的、已觉醒的“情”使她再也无法忍受“理”的压制。
为了寻找心中的“情”,她再次到后花园中去寻找梦中情人的踪迹。
在寻求无望的情形下,对着情人的象征——梅树,她倾诉了对生命理想的强烈追求:“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寻梦》)。
这一理想表现了杜丽娘对爱情所具有的明确的自我选择意识,对爱情理想的追求坚定而执着。
在现实里,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成功地表现了理想与昆曲中的杜丽娘现实的矛盾,幻梦中的美景,现实里难寻。
正因梦境不可得,理想不能遂,杜丽娘牺牲了,为情而死。
3.对情的追求与捍卫杜丽娘是封建理学牢狱的幽囚。
她的死也是强烈的爱情欲望与残酷的禁欲之理发生冲突的结果,是杜丽娘以“情”抗“理”的表现。
但她的死,并不是软弱,而是不妥协意志的坚强表现,因为她一直期待着能与梦中情人再相见,念念不忘“怎能勾月落重生灯再红?”把希望放在“有回生之日”。
她的死,并不是生命的完结;而是她摆脱现实束缚,实现爱情理想的桥梁,因为她的魂灵未灭,“一灵未灭,泼残生堪转折”(《宾誓》)。
没有了封建理学的束缚,杜丽娘的热情全部进发,变得更为热情奔放,更为无拘无柬,更为大胆、主动、坚强、执着。
她化成游魂,从人寻到鬼寻,仍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纵然阴间孤寂、凄清,但她仍坚持着,终于等到柳梦梅的到来。
心中的情人一寻到,她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即“敲弹翠竹窗栊下。
待展香魂去近他”(《幽精》)。
显示了“至情者”的可爱和非凡勇气。
对着情人,她真诚率直地向他表白了自己的爱情:“看上对着情人,她真诚率直地向他表白了自己的爱情:“看上你年少多情,逶逗俺睡魂难贴”(《莫誓》)。
在杜丽娘热烈爱情的感召下,柳、杜对天盟誓“生同室,死同穴”,共订了白头之盟。
在另一个世界里,在没有封建礼教束缚的世界里,她终于自媒自婚,实现了现实世界中根本无法完成的理想追求。
但人鬼的恋情毕竟是虚的,是不能长久的,对于杜丽娘这个“至情者”来说,她要的是在现实世界中与情人共享幸福的爱情生活。
她的“真情”与“至情”,感动了胡判官,“为钟情一点,幽契重生”。
也正是在杜丽娘“至情”的感召下,柳梦梅冒着砍头之罪为其开棺还魂,使其得以起死回生。
这里,封建的“酷理”在“至情”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为了“至情”,生者又何惧死!《牡丹亭》以超乎现实的故事情节体现了作者对情的强烈追求,杜丽娘有感于春光而萌生对爱情的渴望,在肆无忌惮的梦境中体会了爱情的幸福,在爱情不能实现时,怀着一腔幽怨,到地府中,大胆地向鬼府判官陈述其对爱情的追求,博得判官对她网开一面,允许她各处行走寻找她的梦中人,由此可见,判官也是有情之人。
在杜丽娘复活以后,杜丽娘在大殿之上向皇帝陈情,皇帝为之动容,下诏“敕赐团圆”,甚至亲自主婚,皇帝也是一个有情之人。
杜丽娘的梦中情郎柳梦梅偶然中拣到了杜丽娘生前的一张写真画像,竟把它挂在房内,每晚对画呼唤,更是一个天生情种,在杜丽娘复活后,他为了爱情历尽千辛万苦,甚至遭受杜宝的毒打也不放弃爱情,这其中无不是一个“情”字在作怪。
戏剧除了表现人物对爱情的追求和同情,同时还表现了生命中许多其他珍贵的感情。
比如,杜丽娘对父母的不离不弃的出自天然的赤子之爱,杜母对杜丽娘的慈母之爱,连陈最良这样的腐儒对杜宝还有着一种忠诚。
总之,在作者的眼中,出于天然的情感无处不在,世界是有情世界。
人生是有情人生,作品无处不洋溢着作者对真情的热情呼唤。
汤显祖在《牡丹亭》里表现的是“至情”,是必须超越生死之间的界限,为了实现理想中的情,既应该为它而死,更应该为它起死回生。
为情而死,说明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真情,梦而不至于死,不足以表现杜丽娘精神企望的热切和强烈。
在《惊梦》一出里,花神用五彩缤纷的鲜花缭绕杜丽娘和柳梦梅,使他们的欢会充满甜蜜与温馨,在这里花神自动站出来充当了杜柳爱情的保护神,在《冥判》一出里花神依然前来为丽娘的爱情辩护,竟连鬼判也被折服而放了丽娘,让她前去和柳生相会。
在这里,作者对“情”的描写达到了很高的理想化的境界,它能感动花神,折服鬼判,使法力无边,神通广大,能弄乾坤与股掌间的鬼神世界也奈何它不得。
由此,我们可见该剧浪漫主义的又一个表现特点是:在继承了前人写神鬼世界的同时,一反封建主义的道德传统,而让神和鬼充当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叛逆者,让男女青年的至爱之情赢得了自由驰骋的无限空间。
可见,情不再仅仅是男女主人公身上的特质了,而是贯穿全文的总基调,处处都是情。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可以超越生死,那种情至甚至诚的感觉,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纵观《牡丹亭》,“至情”的表现占了很大一部分笔力,在汤显祖看来,生者可谓之死,死者可为之生。
才是“至情”。
正式这份生生死死的“至情”深深打动着千万读者。
让《牡丹亭》成为“至情”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