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论语》论君子
《论语》:真正的君子,往往具备这5种特质
《论语》:真正的君子,往往具备这5种特质有人说,跟着《易经》学八卦,跟着《鬼谷子》学兵法,跟着《论语》学做人。
《论语》不是一本枯燥的圣人语录,相反《论语》中的“君子”形象生动又深刻。
虽然《论语》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但做人要做“君子”,这个道理始终没变。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必读的书。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论语》中君子应有的品德。
公正不偏私,才是君子的做法《论语》中讲:“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是说君子对待他人公正团结,小人则有私心地勾结他人。
唐朝有一位叫做张镇周的官员,被朝廷分配到了舒州,此地正是他的老家。
家亲眷属,亲朋好友,旧友故交,各种关系很多。
若张镇周是个小人,必定会拉帮结派,交一群狐朋狗友,为自己谋求好处。
可他并不是这样的人。
张镇周在自家的老宅大宴宾客,十日内与亲朋好友开怀畅饮,叙旧言欢,每一个人都准备了一份厚礼。
他含泪向大家敬酒,说到:“今日还能够跟故人欢饮。
明天开始我身为舒州都督,要治理一方。
官民礼隔,请大家公事公办,我也会公事公办,不敢徇私舞弊。
”有了这样的官员,这一方治理的是肃然清明,一片繁荣。
所以,君子会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不徇私,不偏向。
约束自我,严于律己孔子在《论语》中说过:“以约失之者鲜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约束自己,管住自己的人过失较少。
其实也就是告诫人们要严于律己才能不断进步。
千古完人曾国藩德高望重,被人们评价为“自古以来第一位完美的人”。
其实,曾国藩并不十分聪慧,甚至可以说天资很差。
他的成功更多是靠对自我的严格约束。
曾国藩在家书中写过,自己每天要读10页史书,几十年从未间断;每日必要早起,天不亮就起来读书,决不磨蹭;每日练字半个小时…….这些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要求,他几十年间从不间断地执行。
有一次他因为多看了几眼朋友的小妾,当天便在日记里反省,大骂自己如同禽兽,并发誓要戒色。
正是这种极度的自我约束和克制,才让曾国藩战胜了天资,成为一代完人。
《论语》论君子 PPT课件
泰 伯 》
耻耻 也
·
1、君子义以为质
“
—
而‘而子
好可无贡
礼也骄曰
者。,:
’未何‘
。若如贫
《”贫?而
论 语
而’无 乐子谄
学 而 》
,曰, 富:富
·
1、君子义以为质
“
而下吝常骄骄
不之者相吝,
骄人骄因虽气
者,之。有盈
也未本盖盈,
。有根骄歉吝
—
” 骄。者之,
朱 熹 《 论 语 集 注 》
而故吝殊气
不 吝
·
—
《 论 语 子 路 》
说 也 。 及 其 使 人 也 , 求 备 焉 。 ”
难 事 而 易 说 也 : 说 之 虽 不 以 道 ,
不 说 也 。 及 其 使 人 , 器 之 。 小 人
君 子 易 事 而 难 说 也 : 说 之 不 以 道 ,
—
·
孔子论君子
《 论 语 子 路 》
“ 噫 ! 斗 筲 之 人 , 何 足 算 也 ! ”
矣 ? ” 子 曰 : “ 行 己 有 耻 , 使
子 贡 问 曰 : “ 何 如 斯 可 谓 之 士
”:
——
·
孔子论君子
《 孟 子 尽 心 下
也 。 ’ ”
乡 原 乎 ! 乡 原 , 德 之 贼
我 室 , 我 不 憾 焉 者 , 其 惟
“
孔 子 曰 : ‘ 过 我 门 而 不 入
·
——
《 论 语 阳 货
2、君子礼以行之
颜
颜
语渊 礼“渊
《 论 语
矣曰 。: ”“
回 虽 不 敏 , 请
勿 言 , 非 礼 勿 动 。 ”
论语--论君子
延伸意义:
提醒人们,不要太注重表面的形式,要回 归一件事情的本来面目。现今社会有的把压岁 钱给到上万元,把父母的丧事办得热闹非凡, 像喜事一样,这些都是应该进行反思的,太注 重了繁文缛节,反而失去了事情本身的意义。 写文章亦是如此,辞藻华丽,内容空洞,就是 文胜质则史,反之就是质胜文则野,既有中心 思想的突出,还要有适当的语法修饰,这样才 能写出好的文章。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 人称颂。”
名声记录着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标志着一个 人生命的价值,因此古往今来,所有的志士仁 人,都无比珍视自己的名声。要想博得好名声 ,就要兢兢业业、谨谨慎慎,一生对自已的行 为负责。应该勤勤恳恳,努力为祖国、为人民 建功立业,而不能庸庸禄禄、无所事事.更不 能为非作歹,横行不法。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所谓暇不掩瑜。日食月食,太阳月亮暂时 好像被黑影遮住了 一样,但最终却掩不了太 阳月亮的光辉。君子有过错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过错时,就像日食月食,暂时有污点,有阴 影;一旦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君子原本的 人格光辉又焕发了出来,仍然不失为君子的风 度。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做错事不可耻,可耻的是犯了不该 犯的错,犯了错后又不反省、认错 ,敢做不敢当,那只有一错再错, 越犯越深了。所以最好不要犯错, 万一不小心犯错,一定要面对承认 ,力求改过。
论语修身篇(第四节论君子与小人)
2.14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 比而不周。”(《为政》)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 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 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 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 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思考联系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 比”在现实中都有哪些表现。
提示
“周而不比”的表现:友好交往(与人 为善)、诚实交往(讲求诚信)、”适中”交往 (和而不同),不结党营私,不拉帮结派搞小 团体。
13· 26子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 骄而不泰。”(《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 小人傲慢无礼而币安静坦然。” 评析有修养的人会让自己在人生的顺境中,保 持舒坦平易的心情,不会盛气凌人,给人难堪。 缺乏修养的小人,恰恰相反,一旦得势,或是炫 才耀能,最中无人:或是骄奢放肆,盛气伤人。 然而内心时常患得患失,生怕别人胜过他,所以 心中并无舒泰安详,并不快乐。君子、小人的气 度,于此可见。
13.23子日:‘君子和④而不同 ⑦,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
人只求盲从附和,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 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 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 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 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 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 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 “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 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摘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
《论语》中的君子是一个复杂饱满的立体的形象,全书从开篇到结尾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之道对现代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一直以来,“君子”话题便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君子”一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便是贤人志士社会实践、文化追求、道德践履的力量源泉。
《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君子”一词在书中出现了107次,“君子” 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个高频词。
虽然《论语》中没有对君子进行完整的阐释,但只要结合《论语》的相关描述来了解“君子”,就会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
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君子之道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君子的定位“君”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手执笔,即“尹”字,与“父”相似,含有“父辈掌权’的意思,表示治事,下面为“口”,表示发号施令。
故《说文解字》说:“君,尊也。
从尹发号,故从口”。
“子”在古代是对人的尊称,“君”与“子”合称,最原始的含义应为“君之子”。
商周时期,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而在《论语》里,“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
杨伯峻先生对“君子”作了两种界定:一是有道德的人,一是在高位的人。
[1]其中前者指通过系统的教育而培养出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读书人或者说“高材生”,也就是社会的道德文化精英,在当时被称为“士”;后者指贵族统治者,也就是“大人”,与之对应的就是地位低下的平民。
其实,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在高位,而在高位的人也不一定有道德,“君子”并非是某个具体的阶层。
其一,“君子”与国君有别,“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子”不同于国君之“君”。
其二,“君子”非官员,有官职的人并不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泰伯》),而这是孔子对“君子”的一种要求。
《论语》的“君子之道”(
《论语》的“君子之道”(《论语》的“君子之道”(君子,在最早的文献中,指地位高的人,但在《论语》中,君子的形象被孔子彻底地改造了。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意思是,文质彬彬的人才是君子。
这是孔子对君子形象的高度概括。
什么是“文质彬彬”?“文”,指人的外在行为符合“礼”的要求;“质”,指内在的仁德;“彬彬”,指“文”与“质”的关系处理恰当。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具备内在的仁爱之心,同时又能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才是君子。
在这里,“文”是外部形象,“质”是内心修养,“文”与“质”完美统一,就是心灵美,行为也美。
《现代汉语词典》对“君子”词条的解释是:“人格高尚的人。
”这是对“君子”的抽象定义。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有一百多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主要有:一、君子有仁德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君子失掉仁德,怎样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在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匆忙急促的时候是这样,困难奔波的时候也这样。
在孔子看来,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就在于他时时刻刻离不开仁,若离开了仁,便不能称之为君子。
仁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容。
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仁”是君子的“己任”,是君子的道德使命和义务。
把“仁”作为君子的道德使命和义务,实际上就是强调君子要有仁爱之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有一天,子路问怎么样才算君子,孔子说:“专心致志地修养自己。
”子路又问:“就是这些?”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别人安乐。
”子路还是不满意,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养自己,让所有的百姓都得到安乐。
”(《论语·宪问》)从这段对话来看,君子简直就是一个为了别人的快乐而活着的人。
因此,孔子又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成人之美”,就是帮助别人实现美好的愿望。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
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人格理想,在欧洲早期,他们的人格理想是骑士、绅士,在东方是武士,而在中国,中华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
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对于什么是君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论语》当中有很多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们从另一方面对君子有了明确的理解,接下来我们从九个对比来更深刻的理解何为君子之道:第一、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怀德就是心存仁德,怀利天下的原则,怀土就是怀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就是身上的占有物。
《大学》里讲到,作为君子放在最前面的是道德,有了德才有真正的人,有了人才有脚下的土地,有了地才会产生财物,有了财物才能享用,因此,道德为本,钱财为末。
第二、君子之德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小人是指一般的民众,说一般民众是草也不是贬低。
君子必须挂起道德之风,必须去影响我们脚下的草,让他们产生起伏,让他们产生有利于社会道德的那种波动,这也是君子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对社会负责。
君子必须成为风,成为社会上的一股道德之风,去改变人间。
对于有狭隘性,暧昧性,占据性,草根性的草民,君子必须拿出自己的高贵的生命能量对他们传播和梳理,如果默不作声,那仁义何在,道德何在?所以一定要告诉大家,一定要传播,一定要教育大家。
第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一,没有完成的美尽量完成。
第二,没有起步的美开始起步,化非美为美。
这种成人之美超过了与人为善。
成人之美是一个选择,是一种水滴石穿的修炼。
第四、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在进入一个生疏的环境里,我们都会着急找几个朋友,但是这几个朋友一旦形成,就有了一个小圈子,叫做利益共同体,和圈子之外的多数人明明暗暗的产生了比较,对峙,算计,防范,这就形成了小人行迹了。
而君子会把这些朋友作为过渡,队伍扩大之后这个小圈子就不存在了,这就在人际关系中成了君子。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论仁论孝论君子原文
论仁论孝论君子原文
您提到的“论仁论孝论君子”可能是指孔子的思想中关于“仁”、“孝”和“君子”的相关论述,这些主要可以在《论语》中找到。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文献,其中涉及了仁、孝和君子等核心儒家思想。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原文摘录:
1.论仁:
“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颜渊》)
2.论孝:
“孝乎唯孝,与亲为友。
”(《论语·学而》)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孝弟》)
3.论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这些语录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伦理和人格典范的深刻见解。
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孝是人伦的基础,而君子则是理想的人格典范。
孔子的这些教导至今仍对东亚文化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关于君子的部分论述
"论语"关于君子的论述第一课:12.19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第三课:15.20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第四课:18.7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之矣。
第五课: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第六课: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第七课:14·42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9·21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第八课: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5·22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论君子
《论语》论君子作者:刘思禾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4年第24期1.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解说】孔子讲过:君子怀德。
所谓君子,就是追求德性完善的人。
所以,当子路问怎么做一个君子时,孔子回答说:君子要用恭敬严肃的态度来修养自己。
子路很奇怪,难道就是这样吗?他觉得这太不够了。
孔子补充说,修养自己从而对周围的人有益。
子路又追问,孔子就回答说,修养到最后,君子对所有人都有益。
不过,这是最高的要求了,恐怕尧舜还为难啊!子路层层追问,孔子一一作答,君子修己以成仁的品格越发清晰。
2.子曰:“君子不器。
”(《宪问》)【注释】器,器物。
【解说】孔子说,君子不应该仅仅像一个器物而已。
什么是器物呢?有专门用途的东西就是器物。
比如鼎是烹饪用的,笔是写字用的。
对人而言,专注于某项技能而不及其他,那就像器物一样了。
我们现代社会教育偏重于培养专业技能,而不是人的德性通识。
一个国家需要专门人才,但也需要有操守有通识的优秀人才。
君子不器,而贵在求道。
在这个意义上,君子代表了中国古典人格的典范。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注释】质,内在的质地。
文,外在的文饰。
【解说】本章孔子强调说,君子内在的朴实与外在的文雅要统一起来。
质,人的内在品格朴实厚重;文,人的言谈仪表优雅得体。
一个人太注重内在,忽略了优雅的风度,这是有缺憾的。
反之,一个人华丽优雅,却没有真实的道德感,这更不够。
孔子希望二者能够统一起来,这样作为君子就完美了。
4.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里仁》)【注释】适,音dí,一定。
莫,不肯。
比,音bì,执守。
【解说】《论语》中几次提到君子和义的关系。
《里仁》篇讲到“君子喻于义”,《卫灵公》篇讲到“君子义以为质”,《阳货》篇讲到“君子义以为上”,本章讲到“义之于比”。
论君子——《论语》串读
《 主 言》谈 “ 明主之道 ” ,举 “ 昔 者 明主 内修七教 , 外 行三至 ……”:谈 “ 施 政不劳 ” ,举 “ 昔者舜左 禹而右 皋 陶 ,不 下席而天下 治 ”的史 例 ;谈 “ 理财不 费 ”举 “ 昔
行 “ 贵德 、贵贵 、贵老、敬长 、慈幼 ”的五条法 律 。这 是
一
者说应对君 子有什 么要求 与期待 ?这 里就 《 论 语》 中的论 也 ,禄在其 中矣 。君子忧 道不忧贫 。” (《 卫灵 公篇》 )
述 ,试 为 辑 录 。 先从道义 说起 , “ 子 曰:君子义 以为质 ,礼以行之 ,
君 子只着急得 不到道 ,不着 急得不 到财 。君子忧虑 的是行 道 , 而不 担忧 贫 穷 。 “司马 牛忧 日 :人 皆有兄 弟 ,我 独
下 也 。”所 谓贵德 ,为其近于 圣也 ;所 谓贵贵 ,为其近 于
君 也 ; 所 谓 贵 老 , 为其 近 于 亲 也 ; 所 谓 敬 长 , 为 其 近 于 兄
也 ;所 谓慈幼 ,为其近 于弟也 。 《 尚书 》把 “ 孝 ”提到法 律的 高度 , “ 不孝 ”属 于最重 的犯 罪行 为。治天 下必须履
“《 记》 日”又显然是进 行 “ 人文 ”或 “ 天 文 ” 的 哲 理 教
也 。明主 舍 其 四者而 节 其二 者 , 明主 焉取 其 费 也 ”;谈 育 。 曾子 的 “ 诗 教 ”和 “ 书 教 ”往往 互 相结 合 、彼 此渗
“ 治 民之 法 ” ,举 “ 昔 者 明 主 之 治 民 有 法 , 必 别 地 以 州 透 。 《 大学 》与 《 孝 经 》表 现 最 为 突 出 。 可 以看 出 , 在 曾
之 ,分属而 治之…… ”;谈 “ 三至之 境 ”,举 “ 昔 者明主 子 的文章文化 教育 中, 以尽 知天下 良士之名 ,既知其名 ,又知其数 ,既知 其数 ,
论语--论君子2
老不读三国,免得叹惜岁月蹉跎。
少不入川,老不离蜀。意思是说, 人年轻的时候不适宜去四川工作和 生活。因为四川是个比较闲散慵懒 ,人们会吃爱玩的地方,容易消磨 年轻人的意志,不求进取,碌碌无 为;老不离蜀意思是说,四川乃天 府之国,生活闲适,悠哉悠哉,适 宜养老,是老年人的天堂。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评析】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 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 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 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 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 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 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君子有四不: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 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
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兴趣相投,结为好友,这不但没错,反而应该 提倡,孔子不也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吗?所以孔子这里所说的“周”和“比” 主要是针对道德差异。在兴趣上,每个人都应 该各投所好,但在是非善恶上,人则不应该以 自己的标准为标准,以自己的私心好恶为标准 来衡量人、选择人。这才是孔子这句话的本意
பைடு நூலகம் 老师寄语
借 你 一 双 慧 眼 给 你 一 支 妙 笔 放 眼 大 千 世 界 关 注 生 活 细 节 描 绘 精 彩 人 生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 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中的“君子”思想
《论语》中几种主要思想主张的解读(二)关于“君子”《论语》中的许多篇章谈及“君子”,在这里,“君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人的人。
《论语》中提出的君子言行的标准实则是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高要求。
原著回顾: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评析】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们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2.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根本,按照礼来实践它,用谦逊的态度谈论它,靠诚信来成全它。
这才是君子啊!”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孔子说:“君子忧虑死后名声不传扬于后世。
”孔子说:“君子把一切都求之于自己,小人把一切都求之于别人。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言论可取就选用一个人,也不因为人不可取就拒绝他的言论。
”【评析】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传名于后世;君子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君子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
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评析】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于义,要重义轻利。
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就可能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对于个体而言,孔子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论语》中的君子观ppt课件
(2)《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否具有君子属性, 试用《论语》中的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的君子特征。 祁瑞全 祁瑞宣
(4)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典型君子特征。指出 下面职业最需要的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于 该特征的论述。 医生
16
(1) 结合下列《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具体
论述,举出相关的名人的例子。
举出相关的名人的例子。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
反是。”
(2) 《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是否具有君
子属性,试用《论语》中的君子观阐述理由。
(3)分析比较相似人物的君子特征。
诸葛亮 周瑜
(4)不同的岗位需要不同的典型君子特征。指
出下面职业最需要的君子特征并举出论语中关
于该特征的论述。
法官
九、有原则,正直
十、自觉、有自制力 十一、积极进取 十二、内外兼修 十三、谨慎
十四、安贫乐道
十五、博学多才
十六、言行一致,注重行动
十七、有敬畏之心
11
二、慧眼识君子
• 1、整理《论语》中人物形象比较丰满的孔 子的弟子,指出他们是否是君子,为什么, 给出他们的君子特征,并排出孔子弟子 “君子榜”。
•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 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
论仁论孝论君子译文
文言选读?论仁、论孝、论君子?课文语译论仁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第四)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期处身穷困的环境,不可以长期过安乐的生活。
有仁德的人安於仁德,有智慧的人实行仁德。
」2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里仁》第四)孔子说:「富有和显贵,这是人人盼望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便不接受。
贫困和微贱,这是人人厌恶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便不逃避。
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成就君子的声名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离弃仁德,就算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也必定坚持仁德,在穷困、受挫折的时候也必定坚持仁德。
」3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第十二)颜渊问怎样实行仁。
孔子道:「约束自我,使言语行为都合於礼,就是仁。
一旦做到这样,天下间的人都会赞许他是仁人。
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道:「请告诉我一些实行仁德的条目。
」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去看,不合礼的话不去听,不合礼的话不去说,不合礼的事不去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请你允许我去实行这番话。
」4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衞灵公》第十五)孔子说:「有节操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为贪生而损害仁义,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全仁义。
」论孝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第二)孟懿子问如何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
」樊迟替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尽孝之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
孔子论君子
论语》——孔子论“君子”黄文静“君子”一词在《论语》书中,共出现107 次之多。
那么“君子”说的是什么样的人呢?按《论语》“君子”一词出现时的上下文分析,应该有两种意思,①有道德修养的人;② 在高位的人。
在本文中取① 的含义。
在《论语》书中,每句话可能有多种解释,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
这里摘录的只是作者认为能够说明什么是君子,或者君子应该怎样做的段落。
[ 论语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 原文意译]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作用>[ 论语原文]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原文意译] 子贡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一个君子。
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说够一个君子了>”。
[ 论语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原文意译] 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
[ 论语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原文意译]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非要说有什么争竞的话,一定是投壶。
投壶开始时相互作揖然后上场,比赛完了然后回来喝酒,这种竞争是很有礼貌的” 注:投壶,古时贵族们的一种游戏,在场地中央放一个坛子,然后拿去掉箭头的箭,在一定距离外向坛子中投去,以投进坛子中的箭的多少论输赢。
[ 论语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 原文意译] 孔子说:“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君子怀念法度,小人怀念恩惠”[ 论语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原文意译]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
[ 论语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原文意译]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缓慢,做事要勤劳敏捷” 。
[ 论语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原文意译] 孔子说:“君子广范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论语》论君子
孔子论君子一、孔子人格体系的结构在孔子的人格体系结构中,以“君子”为中心,在之上有“圣王”和“圣贤”两格,而在之下有“狂狷”、“小人”和“乡原”三类。
所谓“狂狷”,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篇》)意即:孔子说:“得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和他相交,那一定要交到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的人罢!狂放之人向前进取,狷介之士有所不为。
”对孔子的这段话,孟子有所解释。
孟子认为,所谓“狂者”,“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
”(《孟子·尽心下》)意即:狂放之人,他们志大而言夸,嘴巴总是说,‘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和言语相吻合。
通过孔孟二人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狂者”是一些志大言狂之人,这些人的缺点是狂妄自大,或言过其实,但优点是志气高昂,富有进取之心。
孔子对于“狂者”还作了“古之狂”和“今之狂”的分别,他认为:“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
”(《论语·阳货》)“狂也肆”,即狂放直率,不拘小节,肆意直言;“狂也荡”,即狂傲而轻浮。
相比之下,孔子更喜欢“古之狂”,因为,“今之狂”大多是“狂而不直”(《论语·泰伯》),没有了“古之狂”那种“狂而直”的坦率品格;有的“今之狂”虽然有直率之性,但是又走向了“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的极端,变得十分地尖酸刻薄。
至于“狷者”,孟子认为乃“不屑不洁之士”,行为有点“踽踽凉凉”(孤独无助,落落寡欢)(《孟子·尽心下》)。
“狷者”的缺点是自信不够,明哲保身,但其优点是知耻自好,能独善其身。
“狷者”与“狂者”比,孟子把前者看作是比后者更次一级的品格,曰:“狂者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
是又其次也。
”(《孟子·尽心下》)这是因为,“狷者”是一种优点和缺点都不甚显著的人格形态,他的“有所不为”与“明哲保身”之间转化的可能性极大,而“狂者”恰恰是一种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的人格类型,“直率”与“无礼”都是一望而可知的。
论《论语》中的君子
论《论语》中的君子论《论语》中的君子《论语》是一部教人如何治国平天下的书;是一部教人在浊世中洁身自好的书。
《论语》中的精髓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我认为无论是作为一个君主、朝廷命官亦或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身处乱世都应该洁身自好。
而《论语》中也正正提到了这一点,孔夫子这位伟大的学者认为立身处世就应该本着“君子”的身份。
那么,对于“君子”,《论语》中又是怎么样定义的呢?《论语》中孔夫子曾说过“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由此可见,孔夫子对于“君子”这个名词是从三方面来定义的。
孔夫子认为君子包括仁者、知者、勇者。
《论语》中孔夫子常常把君子与小人一起提出,作为对比,使得君子的形象更加饱满。
君子与小人从根本上就是两个对立的形象,他们在行为、思想、追求上截然不同。
现在就来讨论一下孔夫子口中的君子。
何谓“仁者不忧”?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只有君子才能够做到“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夫子的学生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每天反省自己对待别人是否足够真诚,做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就问心无愧,即心中无忧。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做到这样,那么就是达到了孔夫子所说的“仁”的标准了。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仁者都是心怀美事,他们体谅、帮助他人,而小人则相反,他们唯恐天下不乱。
所以,仁者可以每天心情舒畅,而小人忧虑常常。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意思是: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论语》之君子篇
《论语》之君子篇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悖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曰:“由记之,吾语若,贲⑿于言 者华也,奋于行者伐也⒀,夫色智而有 能者⒁小人也。故君子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言之要也⒂。能之为能,不 能为不能,行之至⒃也。言要则知⒄, 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夫有何加矣哉 ⒅!” (《说苑·杂言》)
2、善于反省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 “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 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宪问 》
三、君子处事之原则
1、谨言慎行 14·28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路盛服①而见孔子,孔子曰:“由, 是襜襜②者何也?昔者江水出于岷山③, 其始也,大足以滥觞④,及至江之津⑤, 不方舟⑥,不避风,不可渡也,非为下 流众川之多乎!今若衣服甚盛⑦,颜色 充盈⑧,天下谁肯加若者⑨哉”子路 趋⑩而出,改服而入,盖自如也⑾。
3. 旧时妻对夫之称。 《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 忡。” 4. 对人的尊称。犹言先生。
二、君子之德
1、以义为本 4·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 4·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 人怀惠。”
14·6“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 仁者!”
1、仪表端庄威严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 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学而》) 子温而厉, 3、“过则勿惮改。” 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 灵公》
五、治学
君子要求自己博学多才,学问巩固。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 以弗畔矣夫。” 《雍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 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 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曰:“志于道,居于德,以于仁,游 于艺。”
3、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 ”(《论语 子路 》)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 灵公1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 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 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 使人也,求备焉。”(《论语 ·子路 》)
四、君子处事之方法
2、心境宽和,不忧不惧
12·4司马午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 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 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 出何 惧?”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 不泰。”
3、智仁勇
14·29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 贡曰:“夫子自道也。” 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第四讲 《论语》(三)
论君子之道
一、君子之意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 “小人”或“野人”对举。 《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 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无君 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淮 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 高诱 注:“君子,国君。”
2. 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汉 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 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羣也;子者丈夫 之通称也。” 宋 王安石 《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 德,通谓之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