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3. 诗歌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诗歌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3. 学生作文样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画里阴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山水”、“晴雨”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
3. 品词析句:(1)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喜悦、忧伤等。
4. 深入探讨:(1)学生分享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看法,如韵律、节奏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生活智慧。
5. 应用拓展:(1)学生模仿创作,尝试自己写一首小诗。
(2)教师选取学生作文样本,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和价值。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达对诗歌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创作等。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模仿创作,关注内容、结构和语言的表达。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吴冠中的艺术观点和创作风格。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作者将绘画艺术与文学写作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艺术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感受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激发学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阴晴的独特感悟以及其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分析文中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艺术见解。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艺术观和对中西艺术融合的思考。
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艺术观点应用到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赏析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几幅不同天气下的画作)同学们,我们在欣赏画作时,常常会注意到画面所描绘的内容和色彩。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画家对于天气的选择和表现,也有着独特的思考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冠中的《画里阴晴》,看看他是如何在画中展现阴晴的。
2、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 年—2010 年),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画里阴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文中作者提到“湿”和“雨”在绘画中的独特韵味,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的?(2)作者认为“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这反映了他怎样的艺术观点?(3)分析文中“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以及作者是如何在绘画中实现这种兼得的?5、语言赏析(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画里阴晴中职语文说课稿
画里阴晴中职语文说课稿在开始撰写这篇关于“画里阴晴”的中职语文说课稿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
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些关键点展开,撰写一篇完整的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画里阴晴》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的创作背景、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多种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与作者的情感变化,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历史文化语境。
2. 文本解读:对课文进行逐段解读,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映出作者的情感波动。
3. 文学手法分析:探讨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4.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相互影响等。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指导阅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描写性文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写作技能。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四季变化的画作,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画里阴晴”。
- 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2. 课文学习-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情感变化。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画里阴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学会欣赏画作,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艺术表达,学会欣赏画作。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画里阴晴》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画作或图片。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画作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理解课文内容。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艺术表达手法及其作用。
5. 欣赏画作:(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
(2)学生谈谈自己对画作的理解和感受。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画里阴晴”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画里阴晴》,巩固所学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篇关于“画里阴晴”的短文,分享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学习如何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会课文所传达的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画里阴晴》简介:课文选自现代作家某某的散文集,通过对一幅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课文以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广大读者。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进行创意写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画作《画里阴晴》,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和氛围。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描绘、抒情等。
学生通过举例和练习,学会如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第四章:写作练习4.1 题目:以“我眼中的美景”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
4.2 要求:学生运用描绘和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可以参考课文《画里阴晴》的写作风格,但要有自己的独特表达。
4.3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5.2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写作练习,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5.3 教师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绘画作品,供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6.2 教师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关键信息: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学方法4、教学过程5、教学资源6、教学评价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关于绘画中阴晴之美的论述,掌握相关的艺术鉴赏知识。
111 学生能够准确分析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写作技巧。
112 学生能够模仿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简短的艺术评论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121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的敏锐感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131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艺术创作中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画中阴晴美的独特见解,掌握文中的艺术观点和表达方式。
211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内涵。
2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文中的艺术理念与实际的绘画欣赏相结合,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21 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创新与传统继承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关键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33 欣赏法展示相关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画中的阴晴之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4 读写结合法通过模仿写作和点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评论能力。
4、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展示几幅具有阴晴不同效果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画里阴晴》。
4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标注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43 字词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如“韵味”“浓酣”“渗化”等,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44 整体感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归纳。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阴晴天气对画面色彩和氛围的影响。
- 学生能够运用绘画技巧表现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观。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来表现画面氛围。
- 学生能够培养自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绘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景观的美丽,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勇于表达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围绕“画里阴晴”这一主题,通过观察和创作,让学生体验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观,学习运用色彩和构图来表现画面氛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运用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来表现阴晴天气。
- 创作具有个性化和创意的画面。
2.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色彩和构图来表现不同天气下的氛围。
- 如何在创作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创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展示不同天气下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 讲解阴晴天气对画面色彩和氛围的影响,介绍色彩对比和明暗对比的概念。
- 分享一些优秀作品,分析其色彩和构图特点。
3. 实践环节:-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天气进行创作,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4. 展示与评价:-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 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与拓展:-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观察和创意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然,发现更多美好的画面。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绘画技巧等。
- 关注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
2. 结果性评价:- 评价学生的作品是否能够表现出不同天气下的氛围。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2. 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
3. 模仿创作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背景和意境。
2.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画里阴晴》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画里阴晴》的背景资料、相关诗歌作品。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录音机、课文朗读光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画里阴晴》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讲解诗歌的内容、背景和意境,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5. 练习:让学生模仿创作,尝试运用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文字。
6. 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大家互相评价、学习。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1. 背诵诗歌《画里阴晴》。
2. 分析诗歌《画里阴晴》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选取一幅自然景色的画面,模仿诗歌《画里阴晴》的表现手法,进行描绘。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意象、意境。
2. 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意象、意境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欣赏法: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4. 讲解与示范: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诗歌欣赏: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文章。
3.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七、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八、章节测试:1. 选择题:(1)诗歌《画里阴晴》的作者是谁?(2)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3)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2. 简答题:请简要分析诗歌《画里阴晴》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3. 论述题:请结合诗歌《画里阴晴》,谈谈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的理解。
九、拓展学习:1. 推荐阅读其他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画里阴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培养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美术作品中的阴晴变化,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画里阴晴》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2. 美术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画作,让学生谈谈对画作的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画作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画里阴晴》,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
四、作品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美术作品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2. 学生谈谈对作品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从阴晴变化的角度分析作品。
五、写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和欣赏的作品,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阴晴变化在美术作品中的感受。
2.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画里阴晴》和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阴晴变化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绘画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如光影、色彩、构图等。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二、教学内容:1. 绘画基本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2. 欣赏并分析一些经典绘画作品。
3. 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绘画基本技巧和相关理论知识。
2.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3.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绘画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2. 收集一些经典绘画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3. 准备一些相关理论资料,用于讲解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绘画基本技巧和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3.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4. 欣赏:组织学生欣赏经典绘画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一幅绘画作品,要求运用所学的基本技巧和理论知识。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绘画技巧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绘画作品,看其是否能运用所学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作品的展示和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2. 邀请一些专业画家或艺术家来校进行讲座或示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绘画艺术。
3.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绘画展览或博物馆,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
语文(下)教案《画里阴晴》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画里阴晴》的主题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绘画作品,提升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画里阴晴》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背后的意义。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展示一幅画作,让学生自由发表对画作的感受和想法。
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画里阴晴》,理解故事情节和绘画作品。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意义和表达的主题。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寓意和对自己的启示。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画作,自由发表对画作的感受和想法。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课文《画里阴晴》的文本。
相关的绘画作品图片或实物。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画作和课件。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一份阅读理解测试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邀请一位画家或艺术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绘画艺术。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阅读,比较和分析不同作家的绘画风格和主题表达。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安排6.1 教学设计引入:通过展示一幅画作,引发学生对绘画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阅读:安排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画里阴晴》,理解故事情节和绘画作品。
分析: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意义和表达的主题。
讨论:安排一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寓意和对自己的启示。
6.2 教学安排第一节课:引入和阅读课文《画里阴晴》。
第二节课:分析课文中的绘画作品,解读其意义和表达的主题。
中职语文《画里阴晴》讲课教案
课文分析
❖ 东方:
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 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 归”
在普通人的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画家的眼里就不一样用课文的话来讲就是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颜色使本不协调的红土和竹林协调了起来
吴冠中
学习目标
• 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 文结构。
莫奈的《睡莲》
43岁的莫奈在吉维尼定居后, 在庭院里修了一个池塘,在池 塘里繁殖了睡莲,成为他晚年 描绘的主要对象。莫奈在《睡 莲》的画中竭尽全力描绘水的 一切魅力。水照见了世界上一 切可能有的色彩。水在莫奈的 笔下,完全成为世上所能有的 色彩绘出的最奇妙和富丽堂皇 的织锦缎。马奈称他是“水的 拉斐尔”。
❖明确:“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 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 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吴冠中画的风格
❖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比喻。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 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 说可以兼得。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 绘画技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
文章的主旨
❖ 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明确:说明作者终生追求的就是油画的民族化和 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对绘画艺术的一种创 新。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本文的主旨。课文分析❖ 西方: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画里阴晴》word教案
教学设计《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艺术贵在创新。
2.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方法。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点,感受不同艺术风格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建议一:采用自主阅读法《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虽然文中涉及一些美术理论,但却并不深奥。
且本文为自读课文,故可采用自主阅读法教学。
教学过程建议:1.从生活体验引入。
对于文章涉及的美术理论也许不是人人都有深切体会,而对阴与晴的生活体验则人人都有,且因人而异。
梅雨季节的南方人可能讨厌雨,干旱季节的北方人可能又盼雨如甘霖。
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对阴与晴的感觉,谈谈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再从生活美引入艺术美。
2.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艺术观点;反复诵读其中精彩段落,体会语言之妙。
3.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吴冠中先生也是画中有诗情,文中有画意。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文中写景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也可补充吴冠中其他写景的文字,让学生比较着阅读,更深地体会其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吴冠中的画作,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其中的诗情。
4.借由此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西画派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风格的美,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示例:一、课前准备分组查阅有关作者的文字资料、收集印象派、中国画和吴冠中的画作,进行欣赏比较。
二、课堂学习(一)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对中西画派的不同风格有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1.先分别请学生展示几幅印象派画作和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请大家欣赏比较,说说二者各自的特点。
(学生只需从感觉上说说即可,不必涉及绘画技法。
)2.学生展示吴冠中的画作,与前二者比较,说说吴冠中的画作,更接近哪一种画的风格。
3.请学生简介吴冠中的生平。
4.提出问题: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的吴冠中,为什么画作却更接近中国画的风格?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文中去寻求答案。
画里阴晴教案(4篇)精选
画里阴晴教案(4篇)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画里阴晴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能正确解读。
2.领会课文主旨, 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3.品味课文语言, 学习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能正确解读。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 揭示课题1、(放映运动会照片)采访一下我们的班长:(1)你们班在本次运动会中表现怎样?(2)作为班长你认为本班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3)请说说你代表本班同学领奖时的感受。
不过从天气方面来说, 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第三天下雨了。
2、(放映花伞下的恋人)随意采访一两位同学:(1)这幅画画的是什么?请你描述一下。
(2)你觉得这幅画的意境美不美?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美呢?天还下着雨呢。
同样的阴雨天,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前者是从实用的角度来感受, 后者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感受, 角度不同, 感受自然就不一样了。
3、揭示课题。
二、范读课文1.《画里阴晴》的作者是谁?请学生板书并读出来。
掌握冠这一多音字。
2.范读课文, 思考: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情况?请找出具体语句说明。
三、读后讨论1、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情况?请找出具体语句说明。
(1)故乡江苏宜兴。
(2)职业画家。
2、细读, 深入了解吴冠中的具体情况, 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品味语言, 领会课文主旨。
(1)第一段:①用审美的眼睛来看世界。
(2)第二段:②对色彩特别敏感(分得特别细)。
如光是一个绿色, 课文中就有墨绿、嫩绿、草绿、暗绿之分。
红土经雨后, 湿了, 成了棕红色。
③看到景物后的联想(用的修辞)跟画有关。
如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 像浓酣的水彩画;雨后, 有些景物朦胧了, 有些形象突出了, 似乎那位宇宙在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 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作者以小见大、从平凡生活中挖掘深刻哲理的写作特点。
(3)品味文章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艺术创作规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生活观,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对阴晴两种审美趣味的观点,体会其对艺术创作的启示。
(2)品味文章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将绘画艺术与天气变化相联系的独特视角和深刻内涵。
(2)引导学生将文中的艺术观点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艺术欣赏和创作实践中。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几幅不同天气下的绘画作品,如晴天的风景、阴天的人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画中的天气对作品的氛围和情感表达有何影响?从而引出课题《画里阴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
3、提问:文章围绕“画里阴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两种审美趣味?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晴天的美:艳丽、明快;阴天的美:朦胧、含蓄。
)2、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两种审美趣味的?(作者认为两种审美趣味各有千秋,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3、作者为什么说“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将中西绘画技法融合,创造出独特艺术风格的观点。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
《画里阴晴》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采用问题引导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运用想象描写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美术术语的理解。
2. 想象描写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画作,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 想象描写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 实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纸质教案。
2. 与课文相关的画作图片。
3. 生字词卡片。
4.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画作,引导学生关注画里的阴晴变化,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知画里的阴晴之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实践活动:运用想象描写法,让学生描绘一幅画里的阴晴变化。
七、课堂练习1. 朗读课文,体会画里的阴晴之美。
2. 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色的文字。
八、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收集一幅自己喜欢的画作,分析其阴晴变化,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比较。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高教版)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画里阴晴 教案
十四、画里阴晴教学目标1.接受艺术信息,感受艺术之美。
2.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
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3.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2.将创新理念迁移至学习生活中来。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画作导入出示中西方画作(《蒙娜丽莎》、吴冠中的《舞》)同学们区分感受中西方画风。
出示画作,目的有二:吸引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感受中西方截然的画风,为理解本文观点作直观导入。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画里阴晴》,来共同聆听著名画家吴冠中对绘画创作的真切感受。
课文理论性较强,通过欣赏flash作品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信息,接受艺术之美。
本文选自《美丑缘》,是一篇文艺随笔。
作者吴冠中(1919—)著名画家,江苏宜兴人。
曾留学法国,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等校。
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
二、课文朗读flash作品欣赏。
三、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的,重点把握文章思路及阐明的观点。
此环节应在教师引导下,用小组活动法让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中提高认识,总体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在观点的把握,教师应适当点引。
1.结构由结构小组的同学负责。
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景色的因由。
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情趣可以并行不悖。
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技法。
2.观点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
3.文题以“画里阴晴”为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点:阴晴可以同画,中西应该合璧,艺术在于创新。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画里阴晴》word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5课《画里阴晴》word教案《画里阴晴》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文艺贵在创新这个中心论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2.学习文章的以小见大的写法教学方法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一种艺术都是丰富多彩的,都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绘画也不例外。
大家先来看以下几幅美术作品,说说它是那一种类型的。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章《画里阴晴》,看看吴冠中老先生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二、走近作者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
1942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1947年考取公费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修油画。
1950年回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90年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勋章,2002年入选法兰西学士院终生通讯院士。
2003年被中国文联授予金彩奖。
曾先后在北京、香港、台湾、新加坡、英国、美国、巴黎等处举办个人画展数十次。
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和文集近百种。
终生探索中西艺术结合之路,迄今兼作油画与水墨画。
大家先来看2004年艺术品秋季拍卖会上的一些数字:吴冠中48幅作品上拍,47幅成交,总成交金额4403.92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平方尺画价跃至27万元!!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7幅作品成交价超过百万元《三峡之歌》605万元人民币《春荀》422万元人民币《北京雪》363万元人民币《罗汉居》279万元人民币这么高的拍卖价格证明了吴冠中的绘画艺术价值,到底吴冠中的作品有什么魅力呢??接下来我们看课文。
三、分析课文(一)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起-------默看细雨湿桃花)1.请找出课文开头写景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把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划出来。
明确:“雨洗过……默看细雨湿桃花”。
比喻,引用浓酣:浓厚、尽兴、畅快密密点点黑得像铁妖柔飘摇这些词语运用得恰到好处,显示了画家文字上的功力。
2.“默看细雨湿桃花”这句中哪个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整篇文章的内容考虑,这个字有什么作用?。
【中职语文专用】(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画里阴晴》(教案)
《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画里阴晴》是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之一。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探索与创造,要理解探索与创造的丰富内涵,发扬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精神,点燃探究热情,激发创造活力。
《画里阴晴》是当代中国画家吴冠中的一部自传,记述了他的绘画生涯和思想,以及他对文学的感悟和影响。
本文选自第二卷探讨中西方绘画艺术创新的问题,整篇文章结构也如画卷一般,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导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水墨动画《山水情》,欣赏我国水墨画的唯美意境。
提问:我国知名水墨画家有哪些,引入作者。
二、作者介绍吴冠中,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曾经留学法国,学习西洋水彩与油画技巧。
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忍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吴冠中画作:白墙,黛瓦,绿柳,石桥……飘逸的线条,写意的水墨,像诗一样,梦一样……是水墨脱胎换骨,有了青春的容颜。
无论外界如何纷扰,画中世界始终安静又澄澈。
“引线条入油画,引块面入水墨”。
也将中国人的意境与情感融入油画,将西方的现代抽象艺术融入水墨中。
所以你看他的油画总能感到东方的魂,看他的水墨又隐现着现代的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画里阴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艺术贵在创新。
2.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的方法。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点,感受不同艺术风格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建议建议一:采用自主阅读法《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虽然文中涉及一些美术理论,但却并不深奥。
且本文为自读课文,故可采用自主阅读法教学。
教学过程建议:1.从生活体验引入。
对于文章涉及的美术理论也许不是人人都有深切体会,而对阴与晴的生活体验则人人都有,且因人而异。
梅雨季节的南方人可能讨厌雨,干旱季节的北方人可能又盼雨如甘霖。
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对阴与晴的感觉,谈谈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再从生活美引入艺术美。
2.结合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艺术观点;反复诵读其中精彩段落,体会语言之妙。
3.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吴冠中先生也是画中有诗情,文中有画意。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品味文中写景的语言,体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也可补充吴冠中其他写景的文字,让学生比较着阅读,更深地体会其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还可以给学生展示吴冠中的画作,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其中的诗情。
4.借由此文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西画派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风格的美,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示例:一、课前准备分组查阅有关作者的文字资料、收集印象派、中国画和吴冠中的画作,进行欣赏比较。
二、课堂学习(一)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教师引导,对中西画派的不同风格有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1.先分别请学生展示几幅印象派画作和中国传统的水墨山水画,请大家欣赏比较,说说二者各自的特点。
(学生只需从感觉上说说即可,不必涉及绘画技法。
)2.学生展示吴冠中的画作,与前二者比较,说说吴冠中的画作,更接近哪一种画的风格。
3.请学生简介吴冠中的生平。
4.提出问题: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的吴冠中,为什么画作却更接近中国画的风格?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学生浏览课文,教师设疑,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艺术观点。
1.作者喜欢画什么题材?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
2.西洋画派对风雨题材的态度与作者有何不同?3.作者选取表现对象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么作者画作的表现技法又有什么特点呢?4.作者在文中说“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
”为什么“不很合用”?“相适应的技法”指什么?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什么主张?5.结合全文说说,“阴”与“晴”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审美趣味?(三)诵读精彩段落,品味语言。
1.诵读第一、二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体会语言的色彩感、画面感。
⑴“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
”句中的“浓酣”一词可以改为“浓重”吗?⑵看到雨中美景,作者“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那么,你会立即记起哪些关于“雨”或“桃花”或“柳丝”的诗句呢?⑶作者在这两段文字中引用了哪些古诗词?有何作用?⑷身为画家的作者对大自然的缤纷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写景之中大量运用表现色彩的词,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⑸补充阅读吴冠中的另外一段写景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其充满色彩感和画面感的语言特色——喜以画为喻、侧重色彩的表达和画面的描述。
我们住到龙潭湖边的工作室,清静,远离社会活动,每天相扶着在龙潭湖边漫步,养病。
可雨和于静从新加坡给我们两人各买了一件红色外衣,白发、红装,加上老伴的手杖,这一对红袖老人朝暮出现在青山绿水间,长长的垂柳拂年轻的情侣,也拂白发的老伴,我想起“钗头凤”中“满园春色宫墙柳”,及陆游晚年的“沈园柳老不吹绵”,不无沧桑之感。
……龙潭湖边,隔着时空回顾自己逝去的岁月,算来已入垂暮之年,犹如路边那些高大的杨树,树皮干裂皱折,布满杂乱的疮疤和乌黑的洞。
布满杂乱的疮疤和乌黑的洞的老树面对着微红的高空,那是春天的微红,微红的天空上飞满各色鲜艳的风筝,老树年年看惯了风筝的飞扬和跌落。
我画老树的瘢痕和窟窿,黑白交错构成悲怆的画面,将飘摇的彩点风筝作为苍黑的树之脸的背景,题名《又见风筝》;又试将老树占领画幅正中,一边是晨,另一边是暮,想表现昼与夜,老树确乎见过不计其数的日日夜夜,但永远看不到昼夜的终结。
春天的荷塘里浮出田田之叶,那是苗圃,很快,田田之叶升出水面,出落得亭亭玉立,开出了嫣红的荷花,荷花开闭,秋风乍起,残荷启迪画家们的笔飞墨舞。
当只剩下一些折断了的枯枝时,在镜面般宁静的水面上,各式各样的干枝的线的形与倒影合组成一幅幅几何抽象绘画。
我读了一遍荷之生命历程,想表现荷塘里的春秋,其实想画的已非荷或荷塘,而着意在春与秋了,怎样用画面表现春秋呢!(吴冠中《我负丹青》序)2.“画家们投靠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一句中,“投靠”一词原意是什么?这里意思是什么?“一味”一词有何表达作用?3.“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中的“大概”、“或者”有什么表达作用?“对付”一词能否换成“画”,为什么?三、课后拓展1.欣赏吴冠中的一幅画,用诗意的语言对画面加以描述。
2.根据作者在文中的景物描写,试试画一幅“江南微雨图”。
建议二:采用研究性学习法《画里阴晴》篇幅短小,文字浅白,观点明确,学生没有大的阅读障碍。
文中涉及的艺术理论,不但适用于绘画,也适用于文学创作。
学习本课,不必局限于文本,可以从文章涉及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文学、美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建议:1.建议运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围绕文本,浏览、诵读,把握作者艺术观点,品味作者含蓄蕴藉又色彩明朗,极具画面感的语言特色。
第二课时进行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探讨,如中西画派的比较赏析、中西“风雨”题材画之异同、中西“风雨”题材诗歌之异同、文学中的阴晴等等。
2.教师要视学生的实际水平、客观条件和主观兴趣来确定探究的主题和探究的深广度。
活动不一定求深求专,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师要充分监控学生活动的过程,注意方法的指导。
示例:一、导入二、解读文章(一)浏览文章,把握作者艺术观点。
(二)诵读精彩段落,品味语言之妙。
三、小组合作,拓展研究。
1.了解中西画派不同的风格,感受艺术之美。
学生查阅相关赏析文字资料,了解印象派油画和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不同风格;收集相关作品图片欣赏比较,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简评画作风格。
2.比较身为画家的作者与其他作家在写景上的异同。
如:比较几段写荷塘的文字⑴春天的荷塘里浮出田田之叶,那是苗圃,很快,田田之叶升出水面,出落得亭亭玉立,开出了嫣红的荷花,荷花开闭,秋风乍起,残荷启迪画家们的笔飞墨舞。
当只剩下一些折断了的枯枝时,在镜面般宁静的水面上,各式各样的干枝的线的形与倒影合组成一幅幅几何抽象绘画。
我读了一遍荷之生命历程,想表现荷塘里的春秋,其实想画的已非荷或荷塘,而着意在春与秋了,怎样用画面表现春秋呢!(吴冠中《我负丹青》序)⑵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
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季羡林《清塘荷韵》)⑶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
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
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
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
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
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
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
——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儿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
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
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
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
此情此景,确也可乐。
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3.画里“阴”、“晴”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试将此说引入到诗歌领域,收集整理古典诗歌中体现“雄浑壮丽”和“婉约清丽”这两种风格的诗词,加以分析比较,以“诗中阴晴”为题,写一篇文艺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