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法
食源性疾病管理工作计划
一、前言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的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能力,确保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置食源性疾病。
2. 强化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3.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4. 完善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工作内容1. 监测与报告(1)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明确各级监测机构职责。
(2)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监测人员业务水平。
(3)严格执行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确保报告及时、准确、完整。
(4)定期分析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1)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2)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
(3)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律意识。
3. 食品安全监管(1)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2)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维护食品安全秩序。
(3)加强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等环节的监管,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4. 应急处置(1)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四、工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工作落实。
2.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3. 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4. 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五、工作进度1. 第一季度:完成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明确各级监测机构职责。
2. 第二季度: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3. 第三季度: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4. 第四季度: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食源性疾病工作计划
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篇一:2022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医院2022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不管在开展中国家,还是在兴旺国家,食源性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平安的重要因素。
我院自2022年即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每年都较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监测任务,尤其是及时发现并报告的五彩冰激凌中盐酸克仑特罗中毒事件及狗肝中毒事件,为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控制事态开展,从而维护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平安做出了奉献。
现为进一步做好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平安法》〔2022年版〕、《2022年??市食品平安风险监测方案》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进行修订。
一、组织领导调整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组织组成,调整后人员组成如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小组组长:成员:领导小组下设专家会诊组组长:成员:各临床及医技科室主任、副主任。
医院食源性疾病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预防保健科,办公室主任???〔兼任〕。
二、监测内容1、监测科室包括:各临床及医技科室。
2、监测病例定义〔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疑心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包括食源性感染性病例和食源性中毒性病例。
感染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病症的病例。
中毒性病例是指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病症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真菌毒素中毒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疑心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3〕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是指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出现1人及以上死亡病例的食源性疾病事件。
3、报病数量要求医院2022年全年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总数不低于400例,应做到应报尽报。
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流程
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流程一、引言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摄入的有害物质或病原体引起的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机构作为食源性疾病防控的重要环节,承担着病例监测、报告、诊断和治疗等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的工作流程至关重要。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流程1. 病例识别和报告(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病例识别和报告制度,明确病例识别和报告的流程、责任人和相关要求。
(2)医疗机构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对疑似食源性疾病的病例进行及时识别,并根据病例的特征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报告。
(3)医疗机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并按照要求提供病例相关信息。
2. 流行病学调查(1)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医疗机构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后,应当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食物暴露史、可疑食品来源等信息。
(2)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组织专家对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会诊,明确病例的诊断和病因,并对病例进行分类管理。
(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将调查结果报告给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 实验室检测(1)医疗机构应当对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但不限于血液常规、粪便常规、病原体检测等。
(2)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对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病原体检测和食物样本检测,以确定病因和可疑食品。
(3)实验室检测结果应当及时报告给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录入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系统。
4. 治疗和预防(1)医疗机构应当对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及时治疗,并根据病例的病因和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医疗机构应当对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3)医疗机构应当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参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工作。
三、工作流程的实施与监督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流程,并组织实施。
社区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总结
社区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总结一、疾病监测与报告在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社区医院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了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通过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和分析疾病数据,确保了及时准确地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
同时,医院还加强了与上级卫生部门的信息沟通,确保了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预防措施与宣传为了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社区医院积极开展预防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健康讲座等形式,向居民普及食源性疾病的预防知识,提高了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此外,医院还定期与餐饮单位沟通合作,共同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居民的饮食安全。
三、患者救治与管理在患者救治与管理方面,社区医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和护理。
医院建立了完善的食源性疾病救治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诊断和治疗。
同时,医院还加强了对患者的心理关怀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四、病因调查与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成因和流行规律,社区医院积极开展了病因调查与分析工作。
通过收集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信息,结合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深入分析了食源性疾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
这些分析结果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协作机制与沟通在协作机制与沟通方面,社区医院积极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制定防治方案等方式,加强了与卫生、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这种跨部门的协作机制为有效应对食源性疾病提供了有力支持。
六、培训与教育活动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社区医院定期开展食源性疾病的培训和教育活动。
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组织经验交流等形式,不断提升医护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
这些培训和教育活动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为更好地服务患者奠定了基础。
七、成效评估与反馈为了评估食源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成效和及时发现问题,社区医院建立了成效评估与反馈机制。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的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而引起的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和食物相关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健康风险。
医院作为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场所,应当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管理和监测工作。
本方案旨在通过建立和完善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确保食源性疾病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组织结构和职责1. 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2.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医院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3. 医务科负责食源性疾病诊断、生物标本检验技术指导、组织院内会诊。
4. 院感科负责全院医生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制定医院监测方案;负责收集信息表/卡,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临床医生填写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每月填写《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每月腹泻数据汇总表》。
5. 检验科负责协助食源性疾病标本的检测和分析。
三、监测和报告1. 监测内容:医院将监测食源性疾病的个案或事件,包括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食物过敏等。
2. 报告流程:a. 医疗机构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个案或事件,应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b.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在组织完成食源性疾病事件处置完毕后一周内,由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录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完成事件的报告。
c. 省级和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进行审核。
d.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每日登录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查看各地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并完成季度、年度全国食源性疾病分析报告并提交卫生部。
四、培训和宣传1. 院感科负责组织全院医生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识别能力。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水摄入病原体、化学物质或其他有害因素导致的一类传染病或中毒病。
由于医院是一个人员密集、环境封闭的场所,食源性疾病在医院中的传播风险较大。
因此,制定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对于确保医院食品安全、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和原则目标:1. 确保医院食品安全,保障病患和医务人员的健康;2.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3. 降低食源性疾病对医院运行和医疗服务的影响。
原则:1. 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要求;2. 科学、合理、可操作性;3. 以预防为主,实施综合防控措施;4. 建立健全的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机制。
三、组织机构和责任分工1. 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监督;2. 各部门和岗位明确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职责,建立责任制,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执行;3. 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监测与控制团队,负责食品采购、储存、加工、制作和销售的监督和检测工作。
四、食品采购管理1. 与正规、合格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签订明确的食品供应合同;2. 采购的食品必须具备合格证明,严禁购买过期食品和无标识、标识不清的食品;3. 建立食品流通追溯体系,确保可以追溯食品的生产、流通、销售情况。
五、食品储存管理1. 食品储存区域要干燥、通风良好,温度适中;2. 分类储存,避免交叉污染,存放符合生产日期顺序,及时使用;3. 食品储存容器要定期清洗、消毒。
六、食品加工和制作管理1. 食品加工和制作的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持有相应的健康证明;2. 严格遵守个人卫生操作规程,必须佩戴头套、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3. 加工和制作食品的工具、器具必须经过清洗、消毒。
七、食品销售管理1. 医院食堂要设置食品安全告知牌,明确食品的原料来源、生产日期等信息;2. 售卖食品的窗口要整洁,员工必须穿戴整齐,不得在窗口处吃零食、吸烟等;3. 外来访客不得进入食品销售区域,避免交叉污染。
卫生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机制及流程
卫生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机制及流程
1、坚持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报告卡,并上报医院的专管科室。
3、医院专管科室收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专管科室报院领导组。
由院领导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医院专管科室在会诊结束后一个工作日,将会诊确认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内容包括报告卡和该患者群补病例的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6、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纸质报告卡并审核后,理解立即向区卫健局汇报,并协助区卫生局在收到报告的3个工作日,组织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必要时向上级卫健局请求专家支援),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7、经专家组确认的异常病例、事件,本中心通过网络填写电子报告卡上报,并将信息反馈到报告医院。
8、区卫健局决定是否启动流行病学调查。
人民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5篇范例)
人民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5篇范例)第一篇:人民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 关于印发《**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各科室:现将《**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医院 2016年5月20日**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我院2016年被指定为德宏州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之一,承担主动监测任务。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关于印发**贯彻落实2016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号)精神,规范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1—一、领导小组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成员: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二、监测细则(一)定义:1.食源性疾病: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中致病因子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二)监测科室:全院各科室。
(三)监测对象:全院就诊患者中的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
(四)食源性疾病监测范畴: 1.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这是一类最为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如细菌性食物中毒(例: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等);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例:河豚鱼中毒、毒蘑菇中毒等);化学性食物中毒(例:有机磷食物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砷化物食物中毒等);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例:黄曲霉毒素中毒、黄变米中毒、臭米面中毒、霉变甘蔗中毒等)。
2.食源性传染病摄入了污染霍乱弧菌、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伤寒杆菌等致病菌、病毒的食物或饮水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如霍乱、甲肝、戊肝、伤寒、副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等。
食源性疾病上报工作流程
食源性疾病上报工作流程一、引言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摄入而引起的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感染疾病。
食源性疾病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及时、准确地上报食源性疾病信息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至关重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食源性疾病上报的工作流程,以指导和规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时进行及时、准确的上报。
二、食源性疾病上报工作流程1. 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日常诊疗过程中,一旦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应立即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诊断工作。
2. 初步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医疗卫生机构应初步判断是否为食源性疾病病例。
若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应立即启动上报流程。
3. 上报责任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明确食源性疾病上报的责任单位,通常是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科或感染科。
责任单位负责收集、整理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报告卡》。
4. 上报时间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在确诊后24小时内上报至所在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若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最终被排除,应立即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撤销报告。
5. 上报材料上报材料应包括《食源性疾病病例报告卡》、病例病历资料、实验室检测报告等相关资料。
6.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收上报材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收到上报材料后,对病例信息进行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7.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与核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相关资料,并对病例进行核实。
8. 上报上级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核实病例后24小时内将调查结果和病例信息上报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卫生行政部门。
9. 上级部门审核与反馈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卫生行政部门应对下级部门上报的食源性疾病信息进行审核,对病例信息进行核实和分析,并根据需要给予指导下级部门的工作。
10. 信息发布与公告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食源性疾病病例的调查结果,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并向公众公告预防措施。
食源性疾病工作制度与流程
食源性疾病工作制度与流程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摄入有害物质或病原体而引起的疾病,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建立健全至关重要。
本文从组织架构、监测报告、应急处置、培训与宣传等方面详细介绍食源性疾病工作制度与流程。
一、组织架构1. 成立食源性疾病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
2. 设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科室,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调查处理等工作。
3. 各临床科室设立兼职管理员,负责本科室食源性疾病病例的发现、报告和登记工作。
4. 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成立由本院或院外专家组成的诊疗专家组,为食源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二、监测报告1.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指定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
2. 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当在诊断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送信息。
3. 医疗机构发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在1个工作日内向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
4. 临床医生发现符合食源性疾病定义的异常病例或异常健康事件,应当填写纸质报告卡,并上报医院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部门。
5. 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汇总、审核、分析,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线索。
三、应急处置1.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职责分工、应急资源配置等。
2. 当医疗机构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时,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疾病传播。
3. 食源性疾病病例的诊断、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由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共同开展。
4. 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和调查处理情况,确保信息畅通。
四、培训与宣传1. 医疗机构应当组织医务人员参加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2.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医院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规范
XXXX医院2024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规范第一章总则一、为规范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及时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保护公众身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制定本规范。
二、本规范适用于我院各临床科室,积极开展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监测、上报、管理等工作。
第二章监测报告一、我院应当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制度,指定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组织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接受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培训工作,做好食源性疾病信息的登记、审核检查、网络报告等管理工作,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实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信息。
二、首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发现《食源性疾病报告名录》规定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当在诊断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我院蓝蜻蜓监测上报系统上报食源性疾病个案信息。
三、首诊医师发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在2个小时内向本院疾病预防控制科报告,对可疑构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按照当地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报。
四、我院承担食源性疾病监测任务,医院应当按照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的要求,对特定食源性疾病开展主动监测。
五、疾病预防控制科设专人管理、专人负责本单位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对我院医务人员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六、定期对食源性疾病个案卡进行汇总、整理。
七、名词解释:(一)食源性聚集性病例:具有类似临床表现,在时间或地点分布上具有关联,且有可疑共同食品暴露史,发病可能与食品有关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二)食源性疾病暴发病例:2例及以上具有类似临床表现,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有共同食品暴露史,且发病与食品有关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八、食源性疾病报告名录:【细菌性】12种。
【寄生虫性】5种。
【病毒性】1种。
【化学性】5种。
【有毒动植物性】7种。
【真菌性】3种。
九、本规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县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方案
县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方案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途径进入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疾病总称,这其中就包括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给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危害。
其主要的表现形势为散发。
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将有助于更准确的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监测目的为掌握全县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更好地保障大众的食品卫生安全,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防控能力,在全县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
二、工作内容全年对就诊的腹泻病人进行随机监测,包括收集门诊和住院腹泻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记录、临床检验结果、粪便和肛拭标本。
三、监测方法(1)采样对象:由可疑饮食史引起的,具有一定感染或中毒性质,以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伴发热、呕吐或全身不适的就诊病人。
监测(采样)对象以14岁以上人群为主(80%),同时兼顾14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婴幼儿(占全年总体采样监测对象的20%左右)。
(2)采样数量:全年任务数量为例。
首诊医生对以腹泻为主的主诉就诊者进行就诊日志登记,根据对上述采样对象确定的原则,随机对就诊者进行采样。
内科门诊、急诊、内1、内2、儿科要求为每月各例,中医科每月例。
2013年10月底完成。
(3)粪便采集要求:确立监测采样对象后,应嘱患者到指定的厕所解便,由医务人员用无菌棉签采取患者没有受厕所污染的新鲜粪便(如有脓血,则取脓血部分)3-5克(约花生米大小)置于保存管并粘贴标签写上姓名;对于无法解便的患者或儿童则由医护人员进行肛拭采样,即用无菌盐水浸湿后的棉签,由肛门插入直肠3-5厘米处采取,将粘有粪便的棉签,置于保存管并粘贴标签写上姓名。
同时,由医护人员填写个案登记表。
采样后的保存液要置于急诊科专用冰箱内4-6℃保存。
24小时内由院感管理人员送至县CDC与联络员交接。
(四)质量控制(1)采样对象的确定要达到食源性疾病监测目标的要求。
(2)粪便采样部位及量的正确掌握。
食源性疾病工作计划三篇
食源性疾病工作计划三篇食源性疾病工作计划一篇 1.监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食源性疾病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感染性病例、中毒性病例和异常病例。
2.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标本采集信息等;并上报至预防科。
3.预防科管理人员负责监测信息表的收集汇总和网络填报。
4.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结果、主要诊断、可疑病因、可疑食品、上报原因等。
5.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医院应及时组织专家会诊,确认后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病例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食源性疾病工作计划二篇1、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信息网报员:2、职责领导小组职责:负责领导我院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医务科职责:食源性疾病诊断、生物标本检验技术指导、组织院内会诊。
控感科职责:负责全院医生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培训;制定我院监测方案;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样表提供给信息科;信息网报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县卫生局;收集信息表/卡,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临床医生填写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信息科:负责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录入医院信息系统。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对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及时进行检验,按照规范要求出具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生物标本检验结果表。
临床医生职责: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收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采集送检合格的生物样本。
2023年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
2023年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及目标设定食源性疾病是指由食物或饮用水中摄入的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广泛存在于各类医疗机构中,给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带来威胁。
因此,制定2023年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旨在预防和控制医院内食源性疾病,提高医院内食品安全水平。
目标设定:1. 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确保医院内食品安全。
2. 提高医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3. 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及时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
二、主要工作内容及措施1. 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1)建立医院内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权限。
(2)完善菜单管理制度,确保合理搭配和食品卫生安全。
(3)加强食品采购管理,保证食品供应商的资质和产品质量。
(4)建立食品储存和保鲜管理规范,确保食品质量和新鲜度。
(5)加强食品加工和烹饪操作规范,确保食品安全性。
(6)强化餐厅卫生管理,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和演练。
2. 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评估(1)建立食品安全监测机制,定期对食品进行抽检和检测。
(2)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疫情。
(3)建立食品安全评估机制,对医院内食品供应商进行评估。
3. 提高医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1)定期组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2)加强食品安全操作技能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操作水平。
(3)设置食品安全岗位,明确责任分工和监督机制。
4.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1)设置食品安全宣传栏和宣传橱窗,提升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2)制作食品安全宣传资料,宣传食物的正确保存、加工和消费方法。
(3)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和推广活动,提高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率。
三、工作措施的实施和督导1. 由医院领导亲自指导,成立食品安全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和督导机制。
2.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节点,保障工作措施的顺利实施。
3. 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资支持,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计划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计划一、背景和目的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入食物进入人体内的病原体或毒素引起的疾病,包括感染性和中毒性两种类型。
食源性疾病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医院作为食源性疾病防控的第一线,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管理和监测。
本工作计划旨在提高医院食源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
二、监测和报告1. 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医院将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小组,由预防保健科、急诊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组成,负责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和调查工作。
2. 监测对象和内容:监测对象包括就诊的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食物中毒事件等。
监测内容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食物来源和暴露情况等。
3. 报告流程:医务人员在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或食物中毒事件时,应立即报告给预防保健科,由预防保健科进行初步核实并上报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区卫生局。
三、培训和宣传1. 开展食源性疾病知识培训:预防保健科负责组织全院食源性疾病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2. 加强食源性疾病宣传:利用医院网站、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向公众宣传食源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知识,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预防控制措施1.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医院食堂和餐厅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相关规定,加强食品采购、加工、储存和供应环节的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 食物中毒应急处理:制定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理队伍,提高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患者伤害。
五、科研和合作1. 开展食源性疾病研究:鼓励医务人员参与食源性疾病相关的研究项目,提高医院在食源性疾病领域的科研水平。
2. 加强合作与交流: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局等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召开食源性疾病工作座谈会,交流工作经验和信息,共同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防控能力。
六、评估和改进1. 定期评估:医院将定期对食源性疾病工作计划进行评估,分析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措施。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5篇)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目的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监测内容(一)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卡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的变态反应性疾病;2.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1、针对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1)国家法定传染病;(2)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三、监测对象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
1.感染性病例:有可1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
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米酵菌酸中毒、珂鲀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
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儿肾结石病例。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一、工作背景食源性疾病是指由于食品中存在的病原体、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其他因素引起的一种疾病。
在医院中,病人的免疫力较弱,容易受到食源性疾病的影响,严重时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应严格控制医院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条件,做好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工作。
二、工作目标1.确保医院食品的安全和卫生质量,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2.全面排查医院食品安全隐患,制定针对性的食品安全控制措施;3.加强医院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员工食品安全意识。
三、工作内容1. 建立医院食品安全监测体系,选择专业机构进行监测,定期发布食品安全报告;2. 制定医院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食品供应商的质量管理;3. 对食品原材料、加工设备、操作员及餐具进行严格监管和检测,确保食品卫生安全;4. 建立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对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5. 每日对食品供应情况进行检查,记录并处理不合格食品,加强反馈和督促改进;6. 加强员工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定期进行相关培训;7. 配置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和设备,加强食品安全检测。
四、工作措施1. 建立医院食品安全管理小组,由医院质量管理部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2. 制定医院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3. 对食品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查,签订严格的控制和回溯责任协议;4. 对食品原材料、加工设备、操作员和餐具进行检测和监管,确保食品安全;5. 对食品隐患进行分类整理,制定治理措施和时间节点;6. 加强员工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包括食品处理、储藏和加热等方面;7. 配置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和设备,开展食品安全培训和检测。
五、工作要求1.医院食品安全管理小组应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工作;2. 食品供应商要求定期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并及时向医院反馈;3. 对于不合格的食品和供应商,应及时记录排查,制定整改措施;4. 配置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和设备,加强食品安全检测;5. 监测食品供应情况,及时反馈不合格情况。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计划
医院食源性疾病工作计划篇一: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xxx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我院20XX年始被列为昆明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之一,将承担食源性疾病病例个案信息和标本的采集;标本的实验室检测;病例信息与标本(菌株)的报送;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聚集性病例和暴发事件的报告等任务。
为规范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组织机构及职责1、成立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副组长:xxx成员:信息网报员: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xxx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诊断、生物标本检验技术指导、组织院内会诊。
预防保健科职责:负责全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知识培训;由网报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立即电话通知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xx 区卫生局,并将“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病历复印件1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区预防控制中心。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按照规范要求出具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生物标本检验结果表。
临床医生职责: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监测,收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采集送检合格的生物标本。
2、成立食源性疾病会诊专家组组长:xx组员: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要求(一)监测内容1、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监测科室:全院各科室(重点为急诊科、内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妇产科等科室)。
3、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门诊、住院患者中符合以上病例定义的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源性疾病工作方案
我院2016年始被列为天津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之一,将承担食源性疾病
病例信息与标本(菌株)的报送;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可疑聚集性病例和暴发事件的报告等任务。
为规范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要求
(一)监测内容
1、监测病例定义:监测病例为以腹泻症状为主诉就诊的门诊病例,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2、监测科室:全院各科室。
3、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门诊、住院患者中符合以上病例定义的患者。
4、监测人员:全院各门诊科室均是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责任人。
5、病例信息采集
接诊医师负责对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和饮食史等。
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表》。
6、生物样本采集上送
接诊医师依据监测病例定义,采集病人的粪便和肛拭子样本。
用于区CDC细菌检测的粪便样本,送检时间不应超过24h。
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