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诊疗方案.doc
胁痛(肋间神经痛)病案
![胁痛(肋间神经痛)病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c63922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0.png)
胁痛(肋间神经痛)病案荆州徐峰姚*平男 47岁初诊:2017年8月17日患者做体力活,砖瓦厂做搬运的,用力不当,致右侧肋间及前胸疼痛,按压加重,咳嗽疼,翻身疼,呼吸疼,口服芬必得三天效果不显,伴腹胀,大便三天未解,舌黯脉沉弦。
来我处中药治疗,给予内服中药,外敷自制活血止痛散。
中医诊断:胁痛病因病机:气滞血瘀肝经受阻治疗原则: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处方用药:复元活血汤加减柴胡30克当归30克桃仁20克红花20克花粉30克土鳖15克大黄20克甘草15克玄胡20克青皮30克川楝子15克。
三剂煎服方法:将上药除大黄外,加水1500ml浸泡半小时,大火熬开,再用小火熬20分钟,加入大黄,再熬10分钟即可关火,每次150ml,每天3次,饭后半小时服药。
二诊:2017年8月25日患者当天服药2次,夜间大便通,次日又解3次,来我处敷药,疼痛减轻,后每隔一天敷药一次,肋间疼痛逐渐缓解,令其第三付药不用大黄,今天过来药已经服完,只开2剂巩固疗效。
原方去大黄加瓜蒌。
柴胡30克当归30克桃仁20克红花20克花粉30克土鳖15克瓜蒌20克甘草15克玄胡20克青皮30克川楝子15克。
体会:临床总是经常遇到因扭伤或摔跤引起的肋部软组织损伤,刚开始疼痛不明显,随着不停活动,过2-3天,肋间疼痛牵扯致前胸、呼吸疼、咳嗽疼、翻身则更疼,并出现大便秘结,小腹胀痛,这时候往往病人才开始重视,西医服芬必得,B1片,局部擦药、贴膏药等效果不显,来我处采用内服肋损汤(少腹逐瘀汤去炮甲加土鳖、川楝子、玄胡、大黄)疗效确切,本方主治瘀血停于肋下,痛不可忍,去炮甲价格太高,易土鳖破血行瘀,加川楝子、玄胡入肝经行气止痛,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2b105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8.png)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在肋骨下的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感。
中医认为,胁痛多与脾胃功能紊乱、肝郁气滞等有关。
下面将介绍一
种常用的中医诊疗方案,供参考。
一、辨证分型:
1.肝郁气滞型:胁痛胀满,有时配有胸闷、乳房胀痛等症状,舌苔多
为薄白或薄黄,脉弦滑;
2.脾胃气滞型:胁痛胀满,伴有食欲不振、嗳气、腹胀等症状,舌苔
多为薄白,脉弦滑;
3.脾胃虚弱型:胁痛隐痛,常配有乏力、纳差、便溏等症状,舌质淡
红或淡嫩,舌苔多为薄白,脉弱;
4.脾胃湿热型:胁痛灼热,伴有口苦、口干、纳差、大便黏滞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原则:
1.肝郁气滞型: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2.脾胃气滞型:理气消胀,调和脾胃;
3.脾胃虚弱型:健脾益气,调和胃气;
4.脾胃湿热型:清热利湿,调和脾胃。
三、常用药物方剂:
1.肝郁气滞型:柴胡疏肝散、逍遥散;
2.脾胃气滞型:理中丸、枳壳导滞汤;
3.脾胃虚弱型: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4.脾胃湿热型: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
四、辅助疗法:
1.针灸疗法:可采用足三里、太冲、膈俞、脾俞等穴位进行调理,疏
通气血,缓解胁痛症状;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捏、按等手法刺激相关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舒缓胁痛;
3.中药熏蒸疗法:选择适当的中药,熏蒸胁部,起到活血定痛的作用。
胁痛针灸治疗医案
![胁痛针灸治疗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fe1e0f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a.png)
胁痛针灸治疗医案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对于胁痛的辨证,田老认为首先要辨虚实。
实证者或胀痛,或刺痛,或攻冲作痛,或痛处不移;虚证多为隐痛,痛势绵绵。
胁痛在临床病机转化较为复杂,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而成虚实并见之证;既可气滞及血,又可血瘀阻气,以致气血同病。
田老治疗胁痛常用:处方一:支沟,阳陵泉,外关,期门。
处方二:章门,大包,丘墟,肩髃,曲池。
处方一中手少阳之络穴外关、经穴支沟、足少阳之合穴阳陵泉,配肝募足厥阴之期门,以疏三经之气,活血化瘀通络。
处方二中丘墟乃胆经之原穴,可疏调胆经经气,通达病所之郁阻;章门位于胁,为脾之募穴又属于肝经,能健脾逐饮,驱运胁络气血;大包为脾之大络,其脉布两胁,用以辅助疏通局部气血;肩髃、曲池合用为田老疏肝之经验用法。
肝气郁结者加行间、下期门;瘀血阻络者加大椎、膈俞刺络拔罐;湿热蕴结者加阴陵泉、丰隆;肝阴不足者加太溪、三阴交。
隔物灸法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胁痛之法。
取穴:膻中,巨阙,期门,章门,膈俞,胆俞,至阳,支沟,阴陵泉。
药物制备:取木香15克研细粉,生地30克捣如膏,上两味药和匀,制成饼状,厚约0.6厘米。
施灸时每次选4~6个穴位,将药饼放于穴上,再将锥形艾炷(高和底径均为1厘米) 置于药饼上,点燃艾炷,每穴灸1~2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
【病案举例】1.杜某,男,38岁,1982年10月30日初诊。
主诉:右胁部疼痛,痛引及背半年。
现病史:患者半年来无诱因经常出现右胁隐痛,痛引及背,不得按触,纳差,厌油腻,口渴,大便每日1次,便前腹痛,小便正常。
脉右沉弦细,左沉,舌暗红有瘀点,苔薄黄较干。
辅助检查:肝功能、血脂、腹部B超、胸透等多项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胁痛 (肝郁化热,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肋间神经痛。
治则:疏肝清热,行气活血。
处方:期门,章门,足三里,阳陵泉。
治疗经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个月患者胁痛消失,饮食正常。
02胁痛(结石性胆囊炎)诊疗方案
![02胁痛(结石性胆囊炎)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8ec0d5a58da0116c1749b5.png)
胁痛(慢性胆囊炎)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胁痛痛是指肝胆络脉失和引起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的一种自觉症状。
胁,指两侧胸部,未腋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
西医病名: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反复多次发作的结果,约70%有胆囊结石存在。
由于感染炎症反复发作,轻者在胆囊壁有炎性细胞侵润和纤维组织增生;重者瘢痕形成,胆囊萎缩,正常结构破坏,并与肝床紧密粘连,完全失去了浓缩和排出胆汁的功能。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者,辨病胁痛。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可疑诊断为胁痛。
胁痛的性质可疑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患者可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邪、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
4.检测肝功能指标可疑了解肝损害情况;监测血清中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病毒相关指标,有主于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分证;钡剂X线造影、纤维结肠镜、B型超声及CT、MRI可以为结肠病变、肝炎、肝硬化、肝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脂肪肝、肿瘤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血脂、甲胎球蛋白、肝纤维化指标、自身免疫抗体等指标,可为脂肪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自身免疫肝损害等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二)西医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病史,而后有厌油脂食、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也会出现右上腹部和肩背部隐痛,胆较少有畏寒、高热和黄疸者。
2.体征:检查时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压痛和不适感。
3.实验室检查: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血分析:有感染时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可根据各项指标值指导临床抗生素治疗。
2)尿分析:有黄疸示可出现胆红素3)肝功:大多数情况下正常,胆道阻塞时肝功能可有损害,转氨酶轻、中、重度升高,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直接胆红素轻、中度升高。
4)B型超声检查:胆囊缩小,胆囊壁增厚,排空机能减退或消失;胆囊结石示显示胆管腔内可见强生光团,与壁管间有分界,其后出现声影,胆管增厚,结石回声如随体位改变而在胆囊内移动式,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
中医科治疗胁痛诊疗常规
![中医科治疗胁痛诊疗常规](https://img.taocdn.com/s3/m/b72bcbf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4.png)
中医科治疗胁痛诊疗常规胁痛是因肝气郁结所致的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以及肋间神经痛等疾病以胁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 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隐痛、闷痛或窜痛。
3 反复发作的病史。
4 血常规、肝功能、胆囊造影、B超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 应注意与胸痛、胃痛、黄疸、鼓胀、肝癌等病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1 肝气郁结症状:两侧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背,且情志刺激则痛剧,胸闷,善太息而得嗳气稍舒,伴有纳呆,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例方:柴胡疏肝散。
2 瘀血阻络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入夜更甚,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例方:血府逐瘀汤。
3 湿热蕴结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牵及肩背,伴有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或滑。
治法:清肝利胆,理气通络。
例方:龙胆泻肝汤。
4 肝阴不足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
例方:一贯煎。
[其他疗法]1 中成药可酌情选用逍遥丸、左金丸、大黄虫丸、鸡骨草丸等治疗。
2 中药针剂2.1 茵栀黄注射液3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适用于湿热者。
2.2 丹参注射液16~2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适用于血瘀证。
3 针灸疗法可取肝俞、内关、胆俞、期门、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治疗。
[疗效标准]1 治愈:胁痛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2 好转:胁痛明显减轻,实验室检查好转。
3 未愈:胁痛不减或加重,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ad55f1a300a6c30d229fb7.png)
胁痛(胆囊结石)诊疗方案()分析:中医认为胁痛是因为机体痰湿内显,郁久化热,积于肝胆,肝主胆汁分泌,主疏泻。
胆汁蒸灼为砂石,肝失紊达,故见腹痛。
综观舌脉症,本病病位在肝胆,属砂石积聚之候。
我们对我科胆囊结石病例,围手术期依据不一样症候,诊疗以清热利湿,理气通腑、疏肝清热,通下利胆、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我们采取这些方法对胁痛胆囊结石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满意。
术后配合中医药诊疗,可降低因泥沙样结石排入胆总管所致继发胆总管结石。
下一步在诊疗这类病人尤其是合并急性胆囊炎时需要寻求新辨证方法。
评定:我们采取中医临床观察方法对病历进行观察,总有效率100%,胆囊结石围手术期采取中医辨证施诊疗效满意,临床效果客观。
为了深入提升中医诊疗胆囊结石疗效,我们对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制订了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疗1.中医诊疗:胁痛。
2.西医诊疗:胆囊结石。
(一)疾病诊疗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1.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时发病;2.首发或反复右上腹、肩背部胀痛;右上腹绞痛;3.伴有恶心、呕吐,发烧,腹胀;4.查体:急性发作时有右上腹压痛,墨菲氏症阳性;5.B超发觉胆囊结石。
(二)症候诊疗(1)肝胆气滞证:(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
舌淡、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2)肝胆蕴热证症候:胁腹隐痛,闷痛或闯痛,并可牵引肩背,口苦咽干,食少腹胀,大便干结,无热或低热,无黄疸,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平或弦紧。
(3)肝胆湿热证症候:胁腹疼痛如挚,如绞,拒按,或可触及包块;发烧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诊疗方案:围手术期进行中医辩证,使用中药或中成药诊疗。
以清热利胆,泻下通腑为主。
(一)中药辩证诊疗:(1)肝胆气滞证:(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
胁痛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4febd8240c844769eaee33.png)
胆囊炎、胆囊结石(胁痛)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胆结石、胆囊炎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
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
是当今的多发病、常见病,两种病变常伴随发生,祖国医学认为,胆结石、胆囊炎属“胁痛”、“黄疸”等范畴。
一.诊断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术前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论治:1.肝胆湿热型:方药清肝Ⅰ号加减,常用:柴胡,黄芩,海金砂,金钱草,鸡内金,川郁金,金铃子,白芍,炒枳实,赤茯苓,车前子。
2.肝郁气滞型:右胁下或上腹部痛,轻重不一或阵发性绞痛难忍,痛引肩背或仅有右胁胀痛不舒,胸脘发闷。
常有嗳气,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脉弦。
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
方用本院协定方疏肝Ⅰ号加减,常用:柴胡、郁金、枳实、木香、金钱草、广陈皮、虎杖、玄明粉、矾石、板蓝根、制大黄等。
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
(二).其他疗法1.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适于结石细沙样而且少胆囊功能完好的患者),这里重点推荐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具有疗效好,服用方便,奏效快等优点,曾多次获市县科技进步奖,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2.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三.术后中医诊疗方案经过术后患者在手术中受金刃刀伤,易致使脏器气滞血瘀,脏腑气机运化无力、转化之物停滞,肠内腑气不通,故待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后予拔除胃肠减压,并给予中药汤剂。
促进胃肠润滑;具体如下:1.气机壅滞证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减。
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菔子、砂仁、川楝子、炙甘草等。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等。
2.实热内结证治法:泄热导泻,通里攻下。
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胁痛诊疗方案
![胁痛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862fe4581b6bd97e19ea5f.png)
胁痛〔胆囊结石、胆囊炎〕2021年修订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2版〕〔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2〕局部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3月第七版〕〔1〕病症: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开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
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
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病症。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涉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
如胆囊被大网膜包裹,那么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那么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3〕实验室检查: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人可不升高。
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1/2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1/3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4mm〕,明显水肿时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
CT、MRCP均能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1.肝胆气滞证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那么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治疗原那么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病症,控制炎症开展。
(二)一般措施1.给予外科二级护理,普食,术前禁食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色、舌脉,以及腹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三)辩证选择口服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肝郁气滞证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方名:肝郁气滞利胆汤药物:柴胡10g茵陈10 g 枳实10g 木香10g 元胡10g白芍15g 厚朴10g 大黄6g 乌药10g 川楝子9g 川芎10g 金钱草10g 炙甘草10g 荜拨10g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1剂。
胁痛诊疗方案
![胁痛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87dba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3.png)
影像学检查: 如B超、X线、 CT等,有助于 发现胁部器质
性病变
04
胁痛治疗
药物治疗
非处方药:如对 乙酰氨基酚、布 洛芬等,适用于 轻度疼痛的患者。
处方药:如可待 因、吗啡等,适 用于中度至重度 疼痛的患者,需 医生开具处方。
辅助药物:如抗 抑郁药、抗癫痫 药等,可用于缓 解某些慢性疼痛。
开展胁痛与其 他疾病的关联 研究,深入探 讨其与并发症
的关系。
探索新型治疗 手段,如基因 治疗、免疫治 疗等,为胁痛 患者提供更多
治疗选择。
加强临床研究, 提高胁痛诊疗 的规范化和标 准化水平,为 患供理论依据
评估胁痛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 全性
胁痛分为虚证和实证,治疗方法各 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胁痛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病因病 机较为复杂
胁痛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病史、症 状、体征及相关检查进行综合评估
胁痛分类
肝胆疾病:如肝炎、肝硬 化、肝癌等
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 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
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 肺结核等
心血管疾病:如心绞痛、 心肌梗死等
06
胁痛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胁痛发病机制的 研究进展
胁痛诊断标准的 更新和完善
胁痛治疗方法的 创新和改进
胁痛相关并发症 的预防和治疗
研究成果
发现新的胁痛相关基因 开发出新型胁痛治疗药物 深入研究了胁痛发病机制 开展了一系列胁痛临床试验
研究展望
进一步研究胁 痛的病因和发 病机制,为治 疗提供更有针 对性的方案。
传统中药:如三 七、元胡等,具 有一定的镇痛作 用,可配合其他 药物使用。
非药物治疗
胁痛
![胁痛](https://img.taocdn.com/s3/m/e9fadf7b58fafab069dc02fc.png)
胁痛案
(米烈汉主诊)
张某,女,30岁,2007年10月16日初诊。
胁肋胀痛半年余。
患者平素无心慌,气短,生气后胸闷,胸痛明显,胁肋部走窜性胀痛,急躁易怒,足趾麻木,手心灼热,口干,纳可,睡眠安,月经正常,二便调。
舌红苔薄白,脉沉数。
诊为胁痛,证属肝气郁结,治以疏肝理气,方用丹栀逍遥散。
处方:丹皮g,栀子g,茯苓g,白术g,当归g,柴胡g,白芍g,制香附14g,川楝子14g,厚朴10g,瓜蒌10g,丹参30g,葛根15g,服药7剂。
二诊:服药后症减,纳可,眠安,二便调。
继用上方6付,
三诊:仍有足趾麻木,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伴腰酸困。
处方调整为芪丹四物汤加味:黄芪g,丹参g,熟地g,赤芍g,当归g,川芎g,制香附g,元胡10g,川楝子10g,青皮9g,三七粉3g(冲服),瓜蒌14g,服药6剂,随访1月,已痊愈。
胁痛_中医内科治疗方案
![胁痛_中医内科治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7a5a3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d.png)
一、概述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中医认为,胁痛的发生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补肾为主。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治疗的角度,探讨胁痛的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 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胁痛作痛。
2. 肝胆湿热:饮食不节,湿邪内生,湿热蕴结,胆汁外溢,胁痛作痛。
3. 脾肾阳虚:脾肾阳虚,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胁痛作痛。
4. 肝阴不足:肝阴不足,肝络失养,胁痛作痛。
三、中医内科治疗方案1. 基本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补肾。
2. 分证论治:(1)肝气郁结证治法:疏肝解郁,活血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香附、川芎、枳壳、甘草。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胸闷、善太息,加桔梗、枳实;若兼有情绪抑郁,加郁金、佛手。
(2)肝胆湿热证治法:清热利湿,疏肝解郁。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若兼有黄疸,加茵陈、泽泻。
(3)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活血止痛。
方药: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
组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肉豆蔻、补骨脂、益智仁、吴茱萸。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腰膝酸软,加枸杞子、菟丝子;若兼有水肿,加茯苓、泽泻。
(4)肝阴不足证治法:滋阴养肝,活血止痛。
方药:一贯煎加减。
组成:生地黄、枸杞子、当归、白芍、柴胡、麦冬、甘草。
加减:若胁痛较甚,加郁金、延胡索;若兼有头晕、目眩,加菊花、钩藤;若兼有耳鸣、耳聋,加石菖蒲、远志。
3. 针灸治疗:(1)体针:取穴期门、肝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2)耳针:取穴肝、胆、脾、肾、皮质下。
4. 推拿治疗:(1)按摩肝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位。
(2)推揉胁肋部,促进气血运行。
5. 饮食调理:(1)宜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等。
中医医案——胁痛(六)
![中医医案——胁痛(六)](https://img.taocdn.com/s3/m/e199960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c.png)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疏肝利胆治愈胁痛二例病案一:疏肝利胆清热案。
时某,女,51岁。
初诊:1979年3月21日。
主诉及病史:右上腹及胁肋部阵发性疼痛,发作时呕恶、汗出、面青黄。
大便稠,小便黄,食少腹胀。
诊查:北京某医院诊断为胆囊炎。
查舌苔黄腻,边红,苔有剥脱,脉弦滑。
辨证:肝胆郁滞,久而化热。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
处方:金银花15g 连翘10g 蚤休9g 金钱草45g 生鸡内金9g 柴胡12g 郁金12g 菖蒲9g 白芍12g 五灵脂9g 没药3g 水煎服,6~14剂。
二诊:1979年4月5日。
痛缓,舌苔消失,饮食睡眠尚可,二便调。
脉弦,舌苔薄白。
遵前法再服药。
处方:柴胡10g 白芍12g 金银花30g 黄芩9g 半夏9g 云茯苓12g 龙胆草9g 香附9g 生鸡内金9g 没药4g 白术10g 益母草15g 白花蛇舌草15g水煎服,6剂。
三诊:1979年4月11日。
病情好转,时有微痛。
舌淡,脉弦缓。
配丸药消炎利胆法调理之。
处方:柴胡15g 白芍20g 郁金15g 菖蒲9g 白术12g 香附15g 蚤休9g 黄芩9g 连翘12g 云茯苓24g 金钱草30g 白花蛇舌草30g 共为细末,制密丸,丸重6g,每服一丸,日服3次。
药后,经随访,病已告愈。
又以消炎利胆法制丸善后。
按语《伤寒论》中“结胸发黄”以及“胆胀”、胁痛、肝胃气痛、黄胆等症,多与胆囊炎的临床表现相似。
胆囊炎多由肝胆郁滞,久蕴化热,湿热壅阻,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所致。
治疗应疏肝利胆,活血散结,消炎清热。
实践证明,金钱草、郁金佐以行气活血之品,确能消炎利胆。
因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湿利尿增,以奏清热解毒之效,肝胆得舒则不痛。
复诊时略加变化,恐郁退正伤,加入苓术实脾助运,寓未病先防之意。
三诊病虽解而虑其复发,则以丸剂巩固疗效。
病案二:清肝解郁、扶土抑木案。
孟某,女,34岁。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https://img.taocdn.com/s3/m/118da73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7.png)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28胁痛
疏肝利胆化湿法治愈胁痛
陈× ×,男,40岁。
初诊∶20xx年8月2日。
主诉∶有胆囊炎、胆石症病史。
近日院胁胀满疼痛,纳食腹胀,进油腻后更明显;倦怠乏力。
诊查∶巩膜黄染、苔根黄腻脉细弦。
B超检查,见胆囊内有强光回声团,直径为3厘米。
辨证∶ 证属肝胆气滞,湿热蕴积成石。
治法:拟疏肝利胆化湿为先。
处方∶柴胡10克炒赤白芍各10克郁金10克炒枳壳10克炙甘草8克广金钱草20克茵陈15克马鞭草15克焦山栀10克制大黄8克炙鸡金8克。
二诊:药进七剂后,胁痛仍明显,目黄退而未尽。
苔根淡黄。
前方去马鞭草、焦山栀,加广木香6克,制香附10克,续服七剂。
三诊∶胁痛已减,目黄已退。
脉细弦,苔榀淡黄。
上方去赤芍、香附,加党参、黄芩,七剂。
四诊;肝胆湿热渐清,气机日调,目黄胁痛均未发,大便通畅,胃纳欠佳。
脉细弦、苔根淡黄。
拟疏肝利胆排石。
炒枳壳10克炙草8克杭白芍10克。
处方∶柴胡10克郁金10克炙鸡金8克焦山楂10克广金钱草20克炒川楝子10克青陈皮各8克制大黄6克制香附10克。
五诊∶连服十四剂。
肩背及右胁微胀,纳便均正常。
上方续服七剂。
六诊∶20xx年9月22日复查B超∶胆内结石已排出,院胁胀滞已无,倦怠乏力。
拟四逆散加太子参、郁金、鸡内金调理再进。
感悟:患者因湿热日久,胆失疏泄,气滞湿热胶结而成胆石症。
以四逆散疏肝理气化滞,茵陈善于化湿清热退黄疸,并用金钱草、郁金、鸡内金以化结石。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胁痛病诊疗方案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胁痛病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721b2265ce0508763213a5.png)
普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胁痛病诊疗方案(胆囊结石)一、概述胆石症是指胆囊、胆管有结石形成。
有右上腹疼痛并可向兼备不放射,可伴有黄疸、发热,上腹的压痛和消化道症状等临床表现。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胁痛”范畴。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
中医病名:胁痛病;西医诊断:胆石症。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1.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特征。
2.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
3.反复发作的病史。
4.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B超、CT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1.肝郁气滞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辩证分析:多因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
2.肝胆湿热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辩证分析:因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
三、治疗方法1.西医治疗原则(1)外科治疗:单纯胆囊结石者首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合并胆总管结石者需胆总管切开取石或ERCP治疗。
(2)内科治疗:以抗感染,解痉止痛治疗为主。
2.中医治辨证施治(1)肝郁气滞治法:疏肝解郁,利胆排石;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陈皮9g,柴胡12g ,川芎 9g,枳壳12g,白芍12g ,甘草6g ,香附12g,郁金12g,金钱草30g,大黄12g;加减: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气郁化火者,酌加栀子、黄芩、龙胆草;肠鸣,腹泻者,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恶心呕吐者,酌加半夏、藿香、生姜。
胁痛诊疗方案范文
![胁痛诊疗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19f65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ce.png)
胁痛诊疗方案范文胁痛是指腹部的一种疼痛感觉,位于肋骨下侧,介于脐部和胸骨之间。
胁痛不仅可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还可能是一些疾病的先兆。
所以,正确的胁痛诊疗方案非常重要,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胁痛的诊疗方案。
一、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腹膜后溃疡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统称。
腹痛一般为中上腹痛或胁痛,常发作于餐后。
如属于消化性溃疡,治疗方案如下:1.口服抗酸药物:如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
2.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消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3.口服维护剂:如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
二、胆囊炎胆囊炎是指胆囊的感染性炎症。
炎症引起的胆囊疼痛多为右上腹或右胁痛,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治疗方案如下:1.抗生素治疗:用于控制炎症和预防感染的扩散。
2.放松胆囊:可通过草酸溶液或硝酸盐药物等药物来帮助胆囊排空。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胆囊炎,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胆囊。
三、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酸倒流至食管和上消化道,引起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
胁痛是其中的常见症状之一、治疗方案如下:1.改变饮食习惯:减少摄入辛辣、酸性食物,避免大餐和过度进食。
2.床头抬高:保持床头高出躯干,通过重力减少胃酸向上倒流的可能性。
3.药物治疗:如制酸剂、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抑制剂等。
四、结肠炎结肠炎是结肠粘膜的炎症,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腹泻。
腹痛多为左下腹或胁痛,伴有腹胀、腹泻等症状。
治疗方案如下:1.抗炎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等,用于控制炎症反应。
2.抗生素治疗:对于感染引起的结肠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清除感染。
3.饮食控制:避免食用过辛辣、高脂肪、高纤维食物,以减少对结肠的刺激。
五、脾肿大脾肿大是指脾脏的肿大或增大,常常是由于其中一种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增多症等引起的。
腹痛常为左胁痛。
治疗方案如下:1.基础疾病治疗:对于引起脾肿大的疾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2.对症治疗:如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脾脓肿,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645ec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f.png)
胁痛中医诊疗方案胁痛的中医治疗方案一、目标与范围这份方案主要是为了帮助那些遭受胁痛困扰的朋友们,提供一个系统的中医治疗方法。
胁痛一般是指肋部或侧腹的疼痛,可能的原因有不少,比如肝胆问题、脾胃不和、甚至是肋间神经痛。
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结合中药、针灸和推拿等传统手段,我们希望能够减轻他们的痛苦,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二、现状与需求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力似乎越来越大,很多人因为情绪波动或饮食不当而感到胁痛。
根据一些临床数据,发现大概40%的胁痛患者是因为肝气郁结,30%是脾胃虚弱,剩下20%是风寒湿邪等其他因素。
1. 患者特征- 年龄:大概在25岁到60岁之间- 性别:男女都有- 职业:很多是办公室白领和体力劳动者2. 现有治疗方法- 中药:虽然普遍使用,但缺乏个性化方案- 针灸:效果很好,但知名度和普及度不够- 推拿:效果因人而异,缺乏统一标准3. 需求- 需要一个系统、易于理解和实施的治疗方案- 方案要可行且能持续- 费用也要合理,患者能接受三、实施步骤与操作指南1. 初步诊断- 问诊:通过问诊了解病史、症状和生活习惯,以便找出胁痛的类型。
- 脉诊:通过脉搏来判断气血情况。
- 舌诊:观察舌头的状态,进一步确认病因。
2. 中医辨证施治2.1 肝气郁结型- 症状:胁部胀痛,情绪低落,常常焦虑。
- 治疗方案:- 中药:使用疏肝解郁的方子,比如柴胡疏肝散,注意剂量,每天10克。
- 针灸:每周两次,针刺肝俞、太冲等穴位,每次30分钟。
- 推拿:轻柔地推拿肋间和侧腹,力度适中。
2.2 脾胃虚弱型- 症状:胁痛伴随食欲不振、腹胀。
- 治疗方案:- 中药:补中益气汤,记得按照医嘱来服用。
- 针灸:每周两次,针刺脾俞、胃俞等穴位。
- 饮食调理:建议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像粥、炖汤等。
2.3 风寒湿邪型- 症状:胁部疼痛明显,还有冷感。
- 治疗方案:- 中药:用解表散寒的方子,比如小青龙汤,每天10克。
- 针灸:针刺肩井、风池等穴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胁痛(胆囊结石、胆囊炎)2016 年修订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周仲瑛等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2月第 2版)
(1)以右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
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2、西医诊断(吴在德等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七版)
(1)症状:发作性上腹部不适,逐渐发展至呈阵发性绞痛;夜间发
作常见,饱餐、进食肥腻食物常诱发发作。
疼痛放射到右肩、肩胛和背部。
伴恶心、呕吐、厌食、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右上腹胆囊区域可有压痛,炎症波及浆膜时可有腹肌紧张
及反跳痛, Murphy 征阳性,有些病人可触及肿大胆囊并有触痛。
如胆囊被
大网膜包裹,则形成边界不清、固定压痛的肿块;如发生坏疽、穿孔则出现
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 3)实验室检查: 85%的病人白细胞增高,有时抗感染治疗后或老年
人可不升高。
血清丙氨酸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常升高,约有 1/2 的病人血清胆红素升高, 1/3 的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
(4)B 超检查可见胆囊增大,囊壁增厚(> 4mm),明显水肿时见“双边征”,囊内结石显示强回声,其后有声影。
CT、 MRCP均能协助诊断。
(二)证候诊断
1.肝胆气滞证
症候: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
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
弦。
2.肝胆湿热证
症候: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
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内治法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体质,减轻症状,
控制炎症发展。
(二)一般措施
1.给予外科二级护理,普食,术前禁食水。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色、舌脉,以及腹部疼痛,发热等情况。
( 三 ) 辩证选择口服药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方名:肝郁气滞利胆汤
药物:柴胡 10g 茵陈 10 g枳实10g木香10g元胡10g
白芍 15g厚朴10g大黄6g乌药10g川楝子9g川芎10g金钱草 10g 炙甘草 10g 荜拨 10g
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 1 剂。
2.肝胆湿热证
治疗:疏肝利胆,清热利湿
方名:肝胆湿热利胆汤
药物:柴胡 10g茵陈10g枳实10g木香10g金钱草10g
白芍15g 炙甘草10g 厚朴10g 大黄6g 乌药10g 川芎10g 荜拨10g 银花15g 连翘15g
用法用量:颗粒剂,水冲服,每日 1 剂,每日 1 剂。
(四)针灸治疗
(1)体针
主穴:足三里、日月、梁门、太冲,肝郁气滞证加期门,支沟
肝胆湿热证加阳陵泉、中脘。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肢体垂直进针寸,腹部穴位与腹平面成 45 度角斜向下进针寸,每隔 5-10 分钟重复手法一次,留针 30 分钟,诸穴均施捻转提插,酌情采用泻法或补法。
(2)耳针
取穴:神门、交感、皮质下、肝、胆、脾、胃。
耳穴用王不留行籽固
定在穴位上,间断指压。
(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若病情危急行胆囊造瘘术。
(六)护理
1.评估
(1)腹痛程度、部位、诱因、性质、持续时间、腹部体征及消化道症状。
(2)既往史。
(3)监测神志、面色、生命体征、皮肤粘膜有无黄染。
出入量、电
解质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
2. 术前护理
(1)选用低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
(2)遵医嘱使用镇痛剂。
(3)胆石症急性发作应监测生命体征、尿量及腹痛情况。
注意皮肤有无黄染、粪便颜色变化,以确定有无胆道梗阻。
3.术后护理
(1)定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有无血压下降、体温升高及尿量减少等全身中毒症状,及时补充液体,保持出入量平衡。
(2)胆囊造瘘管护理 : :妥善固定,防扭曲、打折,防脱落,保持胆囊造瘘管无菌,每日更换引流袋,下地活动时引流袋应低于胆囊水平以下。
观察并记录每日胆汁引流量、颜色及性质。
夹闭管道时,观察有无体温增高,腹痛,恶心,呕吐及黄疸等不适。
4、辨证施护:
( 1)肝郁气滞证
①卧床休息,保暖,防止受凉
②高热、无汗用50%酒精擦浴。
③鼓励病人多饮水,利于黄疸的消退。
④重症禁食,遵医嘱静脉输液,应用抗菌素。
⑤口服中药汤剂100ml,每日 2 次,观察服中药后疗效。
⑥大便干燥者给予导泻剂。
(2)肝胆湿热证①调节情志,使病
人心情舒畅。
②饮食清淡,易消化,
忌油腻食品。
③恶心、呕吐给予止吐
药。
④观察服中药后疗效。
⑤针刺足
三里、梁门、日月或太冲。
5.健康指导
(1)饮食要少油腻,宜高维生素,低脂饮食。
烹调方式以蒸煮为宜,少吃油炸类的食物。
(2)适当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 3)指导病人对异常现象的观察,若持续存在或有腹胀、恶心、呕
吐、黄胆、白陶土大便、茶色尿液等不适或伤口红肿热痛等应及时就诊。
三、难点分析
(一)难点分析:
胁痛患者通常伴有胁腹疼痛,甚则痛引肩背,腹拘强直,压痛惧按,
在服用利胆汤原方加减的同时,加入荜拨 10g,可增强其行气利胆止痛的功效,改善疼痛的效果较好,因其药性温热,易损伤津液,需中病即止;此药煎剂口感较差,患者顺从性较差。
(二)解决思路和措施:
2016 年尝试优化方药组成和剂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荜拨,改汤剂为颗粒剂,观察疗效。
四、疗效评价标准
(陈贵廷,等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 1版, 1991)
(一)评价标准
治愈:证候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5%。
显效:证候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70%。
有效:证候基本消失,症状积分减少≥30%。
无效:经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 ≥。
胁痛中医症候积分
症状轻(2分)中(4分)重(6分)评分
胁痛右侧胁肋部不右侧胁肋部疼痛右侧胁肋部疼痛剧
适,偶有疼痛明显,发作较频烈,难以忍受
恶心呕无恶心,无呕呕吐
腹胀腹部轻度胀满,
肥甘厚腻食后腹
胀,半小时缓解恶心,无呕吐恶心,呕吐
腹部胀满,肥甘腹部明显发胀,肥甘厚腻食后腹胀明厚腻食后尤甚, 2 小显,半小时到1时内不能缓解
小时内缓解
易怒偶有怒气易怒常常发怒
黄疸无目、身发黄目、身深黄,皮肤瘙
痒
口苦晨起口微苦口中发苦,食而口中甚苦,食不知味
无味
发热无发热持续低热发热不退(38℃及
38℃以上)
小便小便正常小便黄小便黄,有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