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的辨证论治
胁痛有哪些症状?
![胁痛有哪些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8cb4a217a5e9856a561260b9.png)
胁痛有哪些症状?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胁痛症状,尤其是胁痛的早期症状,胁痛有什么表现?得了胁痛会怎样?以及胁痛有哪些并发病症,胁痛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
*胁痛常见症状:
*以上是对于胁痛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胁痛并发症,胁痛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胁痛常见并发症:
肝胆湿热、发作性睡病、肝炎、血吸虫病与肝胆疾病、脑囊虫病、矮小症、胆石、新生儿泪囊炎、胆咳、副鼻窦炎、颅咽管瘤、脑动静脉畸形
*一、并发病症
胁痛病证,可与西医多种疾病相联系,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胁肋外伤以及肋间神经痛等。
以上疾病若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时皆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胁痛症状,胁痛并发症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疾病相关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胁痛”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胁痛ppt课件
![胁痛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4550a0d4d8d15abe234e62.png)
虚
起病慢
痛势
病程
痛剧
病程短
隐痛
病程长
按压
形体
拒按
体壮
喜按
体虚
脉象
脉实
脉虚
(二)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通-----实、养-----虚
2、治疗方法:
通——理气、活血、清热、化湿 养——滋阴、养血、柔肝,佐理气和络 3、治疗注意: 理气药多辛燥,不宜过量或长期使用
(三)分证论治
•肝气郁结 症状:气滞胁痛实证症候+肝郁症候
4、龙胆草15,金钱草30,肝胆湿热适用。
5、青皮60,玄胡150,研末,日服三次,每次6克,适于 肋间神经痛。 6、茵陈15,板蓝根30,龙胆草10,败酱草115,丹参15,肝肾阴虚适 用。
脂肪肝: 是肝组织脂肪积蓄过多所致的常见肝脏疾病,发病 率呈上升趋势。
机理:肝郁气滞,疏泄不利,气阻胁络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加减:
•瘀血阻络
症状:血瘀胁痛实证症候 机理:气滞血瘀,瘀血停着,痹阻血络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旋复花汤 加减:
•湿热蕴结
症状:胁肋实证症候+肝胆湿热症候 机理:肝胆湿热,疏泄失常,胁络不和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 加减:
3、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象 4、与现代医学相关疾病: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肝癌、肝脏寄生虫病
胁痛
急慢性胆囊炎、胆道结石、胆道蛔 虫、肋间神经痛等
5、鉴别诊断:
• 胸痛:胸部疼痛为主,伴胸闷心悸
• 胃脘痛:胃脘部疼痛为主,伴返酸, 吞酸嘈杂
四、辨证治疗
(一)辨证要点:
1、审证候特征:
中医内科学《胁痛》
![中医内科学《胁痛》](https://img.taocdn.com/s3/m/159f022c04a1b0717ed5dd43.png)
四、诊断要点
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 2.疼痛性质可为刺痛、 窜、胀痛或 隐痛。 3.反复发作史。 4.血象、肝功、B超等有助于诊断。
五、鉴别诊断
疼痛部位 疼痛性质 伴随症状
与胸痛及胃脘痛鉴别
胁痛
胸痛
一侧或两侧胁肋 胸部
胀痛多见
窜痛多见
口苦目眩
心悸少寐
胸闷不舒
胃脘痛 胃脘部 胀痛多见 嗳气呃逆 吞酸嘈杂
湿热蕴结—脾失健运—肝失条达
胁痛
肝阴不足—精血亏损—水不函木—络脉失养(不荣)
三、病因病机
病位:胁,主要责之于肝胆(且与脾胃肾有关) 病性:虚证——多为精血不足
实证——多为气滞,血瘀,湿热。 病因:外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不随
内因 ——体虚久病,劳欲过度。 基本病理: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演变:虚实转化,癥瘕,肝痈等。
一、概述
相当于西医以下疾病: 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胆道感染、胆石症、胆道蛔 虫、肝脏病(急慢性无黄疸型肝炎、肝硬化早期) 等。
二、证候特征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症; 疼痛性质不一:窜、胀痛为气滞,刺、 剧痛 为血瘀。反复发作。
三、病因病机
肝气郁结—疏泄不利—气阻络痹
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肝络阻塞 气滞络阻(不通)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外感内伤 (1)外感胁痛乃湿热外邪侵犯肝胆,肝失疏泄条达。 具有起病急骤、发热恶寒、恶心呕吐、目睛发黄、舌 红、苔黄腻、脉浮数。 (2)内伤胁痛则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肝阴不足 所致。不具有发热恶寒表证,且起病缓,病程长。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在气在血 (1)在气:气滞疼痛以胀痛为主,且痛无定处,游 走不定,时轻时重,每每与情绪变化有关。 (2)在血:瘀血疼痛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 局部按,入夜痛甚。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9c40feb73169a4517723a3b9.png)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的住院患者。
一、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编码:BNG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编码: K80.2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2.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2)慢性进展期3.证候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胁痛(胆囊结石)临床常见证候: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胁痛病(胆囊结石)。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胁痛(胆囊结石)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进展期之一。
3.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证,或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之一者。
4.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其间其治疗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的实施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胁痛(胆囊结石)以实证为主,辨证时四诊合参,通过收集本病的主症、次症,以及观察体征、舌、脉的特点,明确中医证候。
同时也需注意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C反应蛋白、血糖、电解质、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肝胆胰脾B超;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粪常规及潜血试验;心电图、胸片及心肌酶谱。
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
![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6ff1b7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f.png)
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胁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症表现为患者在腋下或腋旁感觉阵阵刺痛或疼痛不适。
胁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肋间神经疼痛、胃肠道问题、肝胆疾病等。
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胁痛属于气滞血瘀的范畴,而逍遥散则是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在治疗胁痛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逍遥散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由桃仁、红花、没药、延胡索等草药组成。
它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胁痛症状。
王生义主任医师多年来运用逍遥散治疗胁痛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首先,王生义主任医师强调了对患者的全面了解和仔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他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包括胁痛的持续时间、疼痛的程度、是否伴有其他症状等。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脉搏等,他可以判断胁痛的病因和病理特点,据此选择逍遥散治疗的种类和用量。
其次,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特点,王生义主任医师会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对于气滞血瘀导致的胁痛,他会加入柴胡、郁金以行气解郁;对于肝胆湿热引起的胁痛,他会加入黄连、黄芩以清热解毒。
在选择药物的同时,他还会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来进一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病情好转。
此外,王生义主任医师还指出患者的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对治疗胁痛的重要性。
他会建议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治疗胁痛,还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少病情的复发。
王生义主任医师的逍遥散治疗胁痛的经验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许多患者在接受他的治疗后明显感觉疼痛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这不仅归功于逍遥散药物本身的功效,更是王生义主任医师长期以来的临床经验和精确的辨证施治。
总之,名老中医王生义主任医师的逍遥散治疗胁痛经验总结了他多年的中医临床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原则。
对于胁痛患者而言,寻求王生义主任医师的帮助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4.胁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4.胁痛](https://img.taocdn.com/s3/m/3dafe28fd0d233d4b14e6947.png)
①疼痛较剧者,加元胡、郁金、川楝子, 行瘀止痛; ②胁下有癥块者,加三棱、莪术、地鳖虫, 破瘀散结; ③久瘀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活 血散瘀。
3、肝胆湿热证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痛或胀痛,灼热疼痛——湿热蕴阻肝 胆,疏泄不利。 ②兼次症:胁痛牵及后背,或恶心,厌食油 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 或身热恶寒,身目发黄、小便黄——湿热郁蒸 肝胆。 ③舌苔:舌质红,苔黄腻; 肝胆湿热之征。 ④脉象:脉弦滑。
六、【预后及预防、护理】
(一)转归预后 (二)预防调摄 1.保持身心愉快,避免情志刺激。 2.清淡饮食,忌刺激性食物。 3.劳逸结合,注意休息。
小结
1.胁痛是指因脉络痹阻或脉络失养引起胁肋部疼痛的病证。 2.病位在肝胆,病机关键是脉络痹阻或失养。 3.辨证应分清外感内伤、在气在血、在脏在腑、属虚属实。 4.治疗原则以“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为主。 5.五型分治: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旋覆花汤; 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 胆腑郁热,清胆汤; 肝阴不足,一贯煎。
2、瘀血阻络证
(1)辨证分析:
①主症:胁肋刺痛,痛有定处而拒按,入夜尤 甚;——气滞血瘀,瘀阻胁络。 ②兼次症;面色晦暗,或胁肋下有癥块;——瘀 血积久,气血不和。 ③舌苔:舌质紫暗; 瘀血之征。 ④脉象:弦沉涩。
(2)病机:瘀血停积,胁络痹阻。
(3)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4)方药:血府逐瘀汤——气滞血瘀,胸 胁刺痛,日久不愈者。 复元活血汤——外伤、瘀血停积,胸 胁刺痛,局部瘀肿者。
不荣而痛
正虚失养
情志 不遂, 跌仆 损伤, 饮食 所伤, 外感 湿热, 劳欲 久病。
三、【诊断】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4087198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3.png)
中医内科学如何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中医内科学对于诊治肝胆系统疾病的症状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肝胆系统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包括胆囊炎、胆结石、肝炎、肝硬化等,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质、情志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肝胆互为表里,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附于肝,贮藏和排泄胆汁。
当肝胆功能失调时,就容易出现各种疾病症状。
常见的肝胆系统疾病症状包括胁痛、黄疸、口苦、眩晕等。
对于胁痛,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有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肝胆湿热等。
肝郁气滞型胁痛,多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所致,表现为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常伴有胸闷、嗳气等症状。
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型胁痛,多因久病入络,瘀血停滞所致,表现为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入夜尤甚,舌质紫暗。
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
肝胆湿热型胁痛,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蕴结肝胆所致,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黄疸也是肝胆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
阳黄多因湿热蕴蒸所致,表现为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
治疗以清热利湿、通腑退黄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蒿汤。
阴黄多因寒湿阻遏所致,表现为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脘腹痞满、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症状。
治疗以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为主,常用方剂如茵陈术附汤。
口苦这一症状,在肝胆系统疾病中也较为常见。
中医认为,口苦多由肝胆郁热或肝胆湿热所致。
肝郁化火者,常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头痛等症状,治疗以清肝泻火为主,常用方剂如丹栀逍遥散。
肝胆湿热者,除口苦外,还常伴有口中黏腻、舌苔黄腻等症状,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加减。
胁 痛
![胁 痛](https://img.taocdn.com/s3/m/6c67bb45ad02de80d4d84047.png)
预后转归
内伤胁痛各个证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肝郁胁痛若久延误治,或治疗不当,日 久气滞血瘀,可以转化为瘀血胁痛。久 病致虚,或久郁成劳,又可出现肝血不 足,虚实互见。外感胁痛多属湿热蕴于 肝胆致病,病久不去,则可见肝胆疏泄 失职,气滞血瘀;又可因邪毒久羁而耗 动肝血肝阴,而为虚实错杂之证。
预防与护理
中医内科学各论—肝胆系统疾病
第一节
胁
痛
概述
一、定义:因肝络失和,以一侧或两侧 胁肋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1. 部位:胁指胁肋部(侧胸部),位于胸
壁两侧由腋部以下至第十二肋骨之间。 2. 胁痛为自觉症状,非客观体征,病人可 能与胃脘痛,胸痹等证混淆。医生更要 注意鉴别。 3. 胁痛往往为某一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单纯以胁痛而就诊的不多。
三、范围
肝脏病: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肝寄生虫病,肝内结石,肝脓肿,肝肿 瘤。 胆囊病: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 虫症。 其他: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 ,不典型 的慢性胰腺炎。
四、证候特征
本病证以胁肋部疼痛,可发生在一侧或 两侧为其主要证候。但由于病因、病性、病 程的不同,其疼痛的性质亦不同:气滞多胀 痛窜痛;瘀血多刺痛较剧。一般来说,初起 疼痛较重,久之则胁肋部隐痛时发。
鼓 胀
积 聚
三、辅助检查
B超、CT、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 血常规、肿瘤指标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胁痛和内伤胁痛 外感 内伤 起病急 起病慢 多伴表证 多无表证 有发热恶寒 无发热恶寒 恶心呕吐等 无恶心呕吐 湿热所致 气滞血瘀所致
2、辨胁痛性质(在气在血,属实属虚)
气滞:胀痛为主,时痛时止,走窜不定, 与情志有关。 湿热:起病急,病程短,重着疼痛,痛有 定处,持续性痛,间歇加重。 阴虚:起病缓,病程长,隐痛绵绵,疲劳 加重,按之反舒。 血瘀:刺痛为主,痛有定处,持续、拒 按,入夜更甚。
中医关于“胁痛”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胁痛”的临证备要](https://img.taocdn.com/s3/m/11801aa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3.png)
中医关于“胁痛”的临证备要一、胁痛部位勿拘于右侧1.胁痛一病,不能因肝胆解剖部位而拘泥于右侧。
《灵枢·五邪》谓:“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明言胁痛可为双侧胁肋疼痛。
《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指出肝气主升,升发于左,肺气主降,肃降于右。
后世“左升右降”之说,认为肝肺气机一升一降,为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之调节。
《诸病源候论》谓:“肺之积气在于右胁,肝之积气在于左胁。
”2.程钟龄《医学心悟》谓:“伤寒胁痛,属少阳经受邪,用小柴胡汤。
杂证胁痛,左为肝气不和,用柴胡疏肝散;七情郁结,用逍遥散;若兼肝火、痰饮、食积、瘀血,随证加药。
右为肝移邪于肺,用推气散。
凡治实证胁痛,左用积壳,右用郁金,皆为的剂,然亦有虚寒作痛,得温则散,按之则痛止,又宜温补,不可拘执也。
”二、治疗胁痛宜疏肝柔肝并举胁痛的基本病机是肝络失和,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常用治法。
然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治疗宜柔肝而不宜伐肝。
疏肝理气药大多辛温香燥,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肝阴,甚至助热化火。
故临证使用疏肝理气药时,一要尽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手、绿梅之类;二要注意配伍柔肝养阴药物,以固护肝阴,以利肝体。
如仲景之四逆散中柴胡与白芍并用,薛己之滋水清肝饮中柴胡与生地黄配伍,均是疏肝柔肝并用的范例三、胆道疾病所致胁痛的用药思路如胁痛兼有砂石结聚者,治疗当注意通腑、化石、排石药的配伍应用。
辨证属湿热阻滞证,肝胆气机失于通降,出现右胁肋部绞痛难忍,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治疗当清利肝胆,通降排石,方剂常用大柴胡汤加减。
通腑泻下常用大黄、芒硝;化石、排石药物可选用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莪术、皂角刺、煅瓦楞子等。
胁痛
![胁痛](https://img.taocdn.com/s3/m/e57b10195f0e7cd18425367d.png)
(三)瘀血阻络证
(四)肝络失养证
(一)肝郁气滞证
1.症状
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 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兼症:胸闷腹胀,嗳气,纳减,口苦。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2.病机: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3.治法:疏肝理气。
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以作为肝硬化、肝胆 结石、急慢性胆囊炎、脂肪肝等疾病诊断依据。 血生化中的血脂、血浆蛋白等指标亦可作为诊断 脂肪肝、肝硬化的辅助诊断指标。 检测血中胎甲球蛋白、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可作 为初步筛查肝内肿瘤的参考依据。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二、治疗原则
三、证治分类
实
起病急 痛剧 病程短 拒按 体壮 脉实
虚
起病慢 隐痛 病程长 喜按 体虚 脉虚
二、治疗原则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 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 理特点,灵活运用。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 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 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三、证治分类
根破瘀散结止痛。
胁下积块,酌加三棱、莪术、地鳖虫破瘀散
结消积,或配用鳖甲煎丸。
(四)肝络失养证
1.症状:
主症: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遏劳加重。
兼症: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2.病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
3.治法:养阴柔肝。
(四)肝络失养证
临证备要
2.临证应辨证结合辨病,配合针对性药物。 经检查,如属病毒性肝炎,可用疏肝运脾 .化湿行瘀、 清热解毒等治法,结合临床经验和药理研究,选择具 有抗病毒,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及抗纤维化作用的 药物。 如胁痛兼有砂石结聚者,治疗当注意通腑、化石、排 石药的应用。 若兼有湿热阻滞,肝胆气机失于通降,出现右胁肋部 绞痛难忍,恶心呕吐, 口苦纳呆,治疗当清利肝胆, 通降排石,方剂常用大柴胡汤加减。通腑泻下常用大 黄、芒硝;化石 排石药物可选用鸡内金、海金沙、 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莪术、炮山甲、皂角刺 等。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a79bd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7b.png)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1)发作性的胆绞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出现钝痛,可放射至背部,持续数小时缓解。
(2)可伴有口苦、嗳气、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3)有或无右上腹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1)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
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2)可伴有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引起黄疸,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
(3)辅助检查:超声、腹部CT或核磁共振MRI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胆囊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或第(4)项可确诊。
(二)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陈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超声检查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2.慢性进展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上腹或右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腹胀、大便不畅等症状。
(三)证候诊断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1.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
舌质紫黯,脉沉涩。
4.肝络失养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伴口干咽燥、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针灸推拿学课件:腰痛、胁痛、痹症、痿证
![针灸推拿学课件:腰痛、胁痛、痹症、痿证](https://img.taocdn.com/s3/m/14be614814791711cd79170f.png)
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病种 部位
痿证 躯干与肢体
痹证 肌肉与关节
性质 痿软无力
酸痛、麻木、重着
功能 不能随意活动 屈伸不利
肌肉 萎缩
废用性萎缩
痿证
一、概述
1、定义: 以肢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
甚则肌肉萎缩或肢体畸形为主症的病证。
现代医学的认识
小儿麻痹后遗症: 为小儿多见,发热、 热退后出现一侧肢体弛
治疗
治则: 通痹止痛。 风寒湿痹:祛风通络,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以督脉、局部穴为主。
取穴特点: 分部取穴(局部+循经) 病因取穴
处方配穴
肩部:肩髎、肩髃、臑俞。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 尺泽。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阴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解溪。
刺灸方法
行痹、热痹——浅刺泻法,皮肤针叩刺。 痛痹——深刺留针加灸。 着痹——针后加灸,温针灸, 刺络拔罐。
推拿治疗
治则:疏通经络、活血止痛。 取穴:病变部位阿是穴及周围穴位。 手法:按揉法、滚法、擦法、摇法、捻法、拿法
等。
其他疗法
耳针:对应部位,肾上腺、神门,交感。 皮肤针:相应穴位。 穴位注射:当归针,维生素类,野木瓜,局部取 穴(注意勿注入关节腔)。 刺络拔罐:用三棱针散刺10~15次或皮肤针重叩后 拔罐。
缓性瘫痪。 多发性神经炎:
具有对称性的四肢远端感觉障碍,伴弛缓 性瘫痪及营养机能障碍等症状。
运动神经元疾病:
缓慢发生的四肢肌肉 萎缩,肌涑颤动,有明显 的病理征,感觉障碍不明 显。
中医学-胁痛肝炎
![中医学-胁痛肝炎](https://img.taocdn.com/s3/m/b0419a913169a4517723a3dc.png)
胁痛/肝炎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病因病机1.病因情志不遂、跌扑损伤、饮食所伤、外感湿热、劳欲所伤。
2.病机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
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三者,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有关。
因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瘀血停着、胁络不通,湿热蕴结、肝失疏泄所导致的胁痛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
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
诊断要点1.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
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病证鉴别1.胁痛与胃脘痛胁痛与胃脘痛的病证中皆有肝郁的病机。
胃脘痛——病位在胃脘,兼有嗳气频作、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
胁痛——病位在胁肋部,伴有目眩、口苦、胸闷、喜太息的症状。
2.胁痛与悬饮胁痛发病与情志不遂、过食肥甘、劳欲过度、跌仆外伤有关,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
悬饮多因素体虚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而致,其表现为咳唾引痛胸胁,呼吸或转侧加重,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
辨证论治速记:胁痛郁柴瘀复元,湿龙肝络养一贯。
1.肝郁气滞证主症: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
冶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2.肝胆湿热证主症: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
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
治法:清热利湿。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e1f6a5159eef8c75fbfb3cf.png)
胁痛的中医辨证和治疗胁指侧胸部,即由腋以下至第十二肋软骨部分的统称,故胁痛系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常因气滞、血瘀、湿热及实火,或肝之阴阳不足致肝络不畅,气血失养所致。
【范围】西医学中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脓肿、肝囊肿、肝血管瘤、肝寄生虫病、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胸膜肥厚粘连、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中出现以胁痛为主的症状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侵袭湿热、疫疠或寒湿之邪侵犯肝胆经脉,肝胆失于疏泄条达,少阳、厥阴经脉不畅而致胁痛。
2.情志内伤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均可致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而致胁痛。
3.劳欲、劳倦过度劳欲过度耗伤肝肾精血;劳倦伤脾,中焦运化水谷乏力,气血化生乏源;或久病体虚,精血俱亏,肝肾不足,脉络失养而致胁痛。
4.瘀血内积外伤或强力负重,致胁肋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络而致胁痛;或黄疸、积聚等经久不愈,肝脾受伤,气机郁滞,瘀血内积,胁络塞滞而为胁痛。
5.痰浊郁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或过食生冷,遏伤脾阳,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气机郁滞,肝胆疏泄失司而致胁痛。
痰浊阻于中焦,胆腑通降不能,胆汁排泄不畅,内郁而化热生火,湿浊热邪交蒸日久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而致胁肋剧痛。
二、病机1.发病浊实之邪阻滞胆道所致胁痛,起病多急,如感受外邪、外伤或砂石(虫体)所致胁痛,发病急骤且疼痛较重。
因精血亏虚,胁络失养,或虚中夹实所致胁痛,起病较缓,如劳欲过度,情志所伤者,发病缓慢而疼痛较轻。
2.病位以肝胆二经为主,兼及脾胃、肾。
3.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并见。
但疼痛在于气血不行,不通则痛,故临床以实证虚实夹杂为多见。
实证以气滞、血瘀、湿热等浊邪为主;虚证多为阴血不足、肝肾亏虚或阴阳俱亏。
4.病势病之初期多以气滞或湿热为多见,进而出现气滞血瘀,气郁化火,灼伤阴津之变;或出现湿热化火、气津两伤,湿热未尽、肝肾阴亏,甚至湿痰瘀阻、脾肾不足之变。
胁痛
![胁痛](https://img.taocdn.com/s3/m/d1a74443a45177232f60a2b2.png)
4、肝络失养证
辨
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
证
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
论
舌红少苦,脉细弦而数。
治
证机概要:肝肾阴亏,精血耗伤, 肝络失养。
治法:养阴柔肝。
代表方:一贯煎
【预防调护】
辨 证
胁痛之发生,与情志所伤,饮食不节 相关。 因此,平素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
诊
临床上,胁痛以右侧胁肋部疼痛
查
为主者,其病多与肝胆疾患相关。
要 点
检测肝功能指标可以判断是否属 各类肝炎
检测血清中的甲、乙、丙、丁、 戊型肝炎的病毒指标,有助于肝 炎的诊断和分型
B型超声检查及CT、MRI可以作 为肝硬化、肝胆结石、急慢性胆 囊炎、脂肪肝等疾病的诊断依据。
诊 查 要
拒按
喜按
形体
体壮
体弱
脉象
实
虚
治法
理气活血、清热化湿
滋阴养血柔肝
二、治疗原则
辨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
证
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
论
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
治
灵活运用。
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 清利湿热之法;
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 用滋阴、养血、柔肝之法。
辨 证 论 三、证治分类 治
1.肝郁气滞证
辨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
证 论 治
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 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 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 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机郁 滞,络脉失和。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变证:
肝病胁痛的辨证论治
![肝病胁痛的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3c38c6a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7.png)
肝病胁痛的辨证论治
倪开远;孙开红;尚学玲
【期刊名称】《中华当代医学》
【年(卷),期】2006(12)1
【摘要】肝之经脉布于两胁,故肝病胁痛者居多,有人曾报道约有68%的肝病病人可出现胁痛。
由于肝病的病因病机复杂,胁痛的性质、发生的部位,发作时间及其兼证也就各不相同。
临床常见的隐痛、胀痛、热痛、刺痛、坠痛、柱痛及串痛等,在部位上就有偏上偏下、一侧或双侧、弥漫或局限的差异,在发作时间上有昼轻夜重、夜轻昼重,或动则痛甚、静则痛减,甚至站立与平卧及气候变化时,疼痛的情况也不一样。
临床辨治胁痛,必须抓住这些不同的表现,脉症合参,分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然后选方用药,分而治之。
【总页数】2页(P109-110)
【作者】倪开远;孙开红;尚学玲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朐县五井医院,临朐2626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浅析清代名医叶天士诊治胁痛的辨证论治特点 [J], 邓舟;赵青;黄育华
2.辨证论治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肝炎胁痛50例 [J], 赵坚
3.张景岳对胁痛的辨证论治经验 [J], 王芩
4.消积散结止痛膏治疗慢性肝病胁痛疗效观察 [J], 娄静;王菲;侯留法;赵雷
5.辨证论治胁痛 [J], 张永丽;刘宝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胁痛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胁痛是由湿热外邪侵袭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条达而致,伴有寒;热表证,且起病急骤,同时可出现恶心呕吐,目睛发黄,苔黄腻等肝胆湿热症状;内伤胁痛则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肝阴不足所引起,不伴恶寒、发热等表证,且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2、辨在气在血一般说来,气滞以账痛为主,且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的轻重每与情绪变化有关;血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
3、辨虚实实证由肝郁气滞,瘀血阻络,外感湿热之邪所致,起病急,病程短,疼痛剧烈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由肝阴不足,络脉失养所引起,常因劳累而诱发,起病缓,病程长,疼痛隐隐,悠悠不休而喜按,脉虚无力。
二、治疗原则
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
实证宜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宜滋阴养血柔肝。
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理气,利胆通络之品。
三、分证论治
肝气郁结
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枳壳、陈皮理气除胀,川芎活血行气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
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若兼见心烦急躁,口干口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气郁化火之象,酌加栀子、黄芩、胆草等清肝之晶;若伴胁痛,肠鸣,腹泻者。
为肝气横逆,脾失健运之证,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以健脾止泻;若伴有恶心呕吐,是为肝胃不和,胃失和降,酌加半夏、陈皮、藿香、生姜等以和胃降逆止呕。
瘀血阻络
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方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而养血,柴胡行气疏肝,桔梗开肺气,枳壳行气宽中,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
若瘀血严重,有明显外伤史者,应以逐瘀为主,方选复元活血汤。
方以大黄、桃仁、红花、穿山甲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当归养血祛瘀,柴胡疏肝理气,天花粉消肿化痰,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还可加三七粉另服,以助祛瘀生新之效。
湿热蕴结
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泄火,柴胡疏肝理气,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养血清热益肝。
可酌加郁金、半夏、青皮、川栋子以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若便秘,腹胀满者为热重于湿,肠中津液耗伤,可加大黄、芒硝以泄热通便存阴。
若白睛发黄,尿黄,发热口渴者,可加茵陈、黄柏、金钱草以清热除湿,利胆退黄。
久延不愈者,可加三棱、莪术、丹参、当归尾等活血化瘀。
对于湿热蕴结的胁痛,祛邪务必要早,除邪务尽,以防湿热胶固,酿成热毒,导致治疗的困难。
肝阴不足
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两目干涩,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柔肝,佐以理气通络。
方药:一贯煎。
本方为柔肝的着名方剂。
组方原则宗叶氏“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之意,在滋阴补血以养肝的基础上少佐疏调气机,通络止痛之晶,宜于肝阴不足,络脉不荣的胁肋作痛。
方中生地、枸杞滋养肝肾,沙参、麦冬、当归滋阴养血柔肝,川栋子疏肝理气止痛。
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可加草决明、女贞子;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钩藤、天麻、菊花;若心中烦热,口苦甚者,可加栀子、丹参。
肝阴不足所致胁痛,除久病体虚,失血等原因外,尚有因使用香燥理气之晶太过所致者。
一般说来,气滞作胀作痛,病者苦于疼痛胀急,但求一时之快,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获效,以致香燥理气太过而伤肝阴,应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