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统编版高中历史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晋与南朝
公元312年,西晋宗室司马睿 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制度
含义:又称门阀政治,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 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 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 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 “门阀政治”。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 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 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 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至隋 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 姻不问阀阅。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隋朝的建立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 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 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 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公 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 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 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 裂局面。

7.诗歌批评庸俗化趋势亟须扭转。文 学批评 的职业 公信力 需要树 立,批 评家需 要贡献 学术良 知。果 真如此 ,对诗 歌和读 者,都 将是福 音。

8.中国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承传 自我, 吸收各 地音乐 ,器乐 发达, 演奏形 式丰富 。金、 石、土 、革、 丝、木 、匏、 竹,皆 可作乐 器。乐 曲类型 已有祭 神乐、 宴乐、 军乐、 节庆乐 等区别 。玄宗 时已有 超百人 的大型 交响乐 团,其 演员按 艺术水 平分为 “坐部 伎”与 “立部 伎”。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重、难点
重点:把握这一时期的整体脉络,即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与统 一到割据到统一局面的形成历史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士 族阶层的历史作用
难点:民族融合与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 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 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知识建构
政治上:国家6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 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 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 多彩; 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3.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 演“皇 帝的新 衣”闹 剧。这 些批评 牵强附 会、肆 意升华 ,外延 无限扩 张,乃 至另起 炉灶, 使批评 成为原 创式的 畅想, 早已失 去了与 原作品 的联系 。

4.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 为代替 写作。 较之个 体性的 埋头创 作,不 少诗人 似乎更 喜欢混 个脸熟 ,在这 样的背 景和语 境下, 诗歌批 评基本 沦为诗 人间的 交际和 应酬。 哪怕是 纷纷攘 攘的流 派或主 义之争 ,也往 往是你 方唱罢 我登场 ,名目 噱头不 少,却 未见得 与文学 和读者 有何关 系。

5.一切表现形式都应该是创造的成果 。今天 的浪漫 或许是 明天的 现实, 当下的 现实也 可能是 昨天的 浪漫。 重要的 是我们 的作品 是否揭 示生命 本质, 精神是 否向真 向善向 上,以 及手上 的“主 义”是 否与我 们的诉 求达成 一致。

6.而批评要做的,就是把真正的创造 性成果 点亮, 让不同 形式、 不同风 格、不 同创造 性诉求 的佳作 ,在反 复的研 读与辨 析中沉 淀价值 。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前导入
此图记录的是东晋时期 文人雅客的聚会,可以 看出他们饮酒奏乐,浪 荡不羁,好不自在,与,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们 这种生活方式呢?
课标要求
通过把握三国至唐前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 期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制度创新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时空定位
三国与西晋:
三足鼎立
魏(220年) 建立者:曹丕
蜀(221年) 建立者:刘备
吴(222年) 建立者:孙权
五族内迁
含义:从东汉末年以来, 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 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 地迁徙。
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 鲜卑、氐、羌
五族内迁
背景: 1.汉王朝的军事征服; 2.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的需要; 3.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 4.中原战争不断,实力大减;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本课小结
三分天下,司马一统,八王之乱,五胡内迁,北方战乱,司马重建。 东晋士族,国家支柱,朝代更替,建康依然,江南开发,进步明显。 北方十五,还有成汉,汉族制度,影响深远,淝水之战,重现混乱。 孝文改革,全面学汉,缓解矛盾,社会发展,再次分裂,隋文一统。
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 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 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 的成汉,称合“十六国”。
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学前沿 :
历史上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存在很大的争议,早在古代,批评孝 文帝汉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于有关典籍,马端临、叶适、王夫之、 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 “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强调“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 。指出孝文帝是典型 的虚伪之徒,“拓跋宏之伪也,儒者之耻也。夫宏之伪欺人而遂 以自欺久矣”。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 “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江南的开发
背景:魏晋南北朝 江南迅速开发,南 北经济差异明显缩 小,趋于平衡,为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 济重心南移创造条 件。
原因:
①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 术、工具和经验;
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 富的资源优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1.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好的 批评如 同灯光 ,指引 着作品 从暗处 走向前 台。近 些年的 诗歌批 评中, 不乏这 样的经 典或中 肯之作 。

2.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 势越来 越明显 ,不少 诗歌批 评为了 应酬需 要,违 心而作 ,学术 含量可 疑,甚 至堕落 为诗人 小圈子 里击鼓 传花的 游戏道 具。这 类批评 对诗歌 创作来 说类同 饮鸩止 渴,还 不如索 性没有 的好。
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⑤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 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北方农业虽遭到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曹魏时, 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史料研究
《宋书》中概播南朝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写道至于元 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 粮栖亩,户不夜扁2(jm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 勤本业,一岁成稔③(m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 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鄒(h)、社之间,不能 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 利,充仞入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 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衰落原因: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 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 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 的土族。
历史窗口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郡(y)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 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救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 时称“王与马④,共天下”。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 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搀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此后, 川庾氏、逸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这几家士族都是在战乱中从北方移居到南方的。
影响:
1、(积极影响):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 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 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 下了基础。
2、(消极影响):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 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 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 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 归于灭亡。
措施:
1.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鲜卑贵族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3.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 4.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5.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 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