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统编版高中历史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梳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体系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时间知道大概,但是朝代更迭得弄清楚)二、江南开发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1)社会环境:从西晋末年起,北方战乱,江南相对安定,北人南迁;(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2)劳动力和技术:北人南迁,带来生产工具和技术、劳动力。
(3)自然环境: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4)统治者:南方统治者的重视;(5)劳动人民: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努力。
2.影响:①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创造了条件;②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1.措施:(1)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实行汉化政策: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门第,通婚姻;(3)颁布均田令,均田制与租调制相互配合。
2.意义: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1)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3)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与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1、民族迁徙;2、联合斗争;3、友好往来;4、改革;5、战争。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近400年)分裂的局面。
3、建设:广设仓库;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影响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意义:(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2)经济—a.有利于促进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b.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4、暴亡: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唐朝的繁荣(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国家出现的开明政治局面。
统编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完美课件2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崛起
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
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
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一、三国与西晋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
【课堂探究】想一想江南能够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二、东晋与南朝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 【课堂探究】想一想江南能够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东晋与南朝的交替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 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4.江南开发 【课堂探究】想一想江南能够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取得了怎 样的成就? ①为躲避பைடு நூலகம்乱,大量北方人口迁至江南,为江南地区发展带来了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②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秩序安定。
一 的
济基础。
因 素
(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八第王二之 单【乱元严三思重国破考两坏晋】了南社北五会朝生胡的产民缘,族五交何胡融趁内与虚隋迁而唐入统?。一产多民生族封了建怎国家样的发的展影响?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35张ppt)
内部:①统治集团内部奢侈腐化 ②地方宗王权重(争权)
诸侯实力坐大,威胁中央
问题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呢?
西晋——低质量的“大一统”
五胡内迁示意图
材料3: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 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 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 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 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
意义
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推 动了全国统一。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 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
理。263年,曹魏权臣 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昭之子 司马炎代魏称帝,国
号晋,史称西晋。司马
炎即晋武帝。280年,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江南开发
(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发展农业。 ②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 ③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有明显进步。
南朝
高门士族衰败 ➢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东晋
(317-420 年)
宋齐梁陈 南朝(420—589年)
六朝 南 古都 京
+ 吴国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 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 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 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 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掌权。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门
阀政治取代了皇权政治
B.出现权
力制约与平衡机制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
稳固
√
D.士族专权威胁君主专制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时代特征:
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替频繁,民族交融
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文化认同日趋强烈。
分裂中孕着 统一的因素
二、统一的契机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小试牛刀
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
“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颖川庾氏、谯
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
①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 ②促进了各民族的逐步交融。
二、统一的契机
(二)民族融合 1.北魏孝文帝改革,推 动民族融合
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措施及影响
二、统一的契机
自主学习课文P32
(1)找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措施
① 迁都洛阳 ; ② 改籍贯;易服饰;讲汉话;改汉姓;
定门第;通婚姻。(移风易俗)
二、统一的契机 (一)江南开发 南方社会
至于元嘉(轻统南徭治朝薄者宋赋重文,视帝年号)末……兵车勿安用定,民 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自,然条至件余粮栖亩户不夜扃 (jiōng,门闩)……地广野丰,优越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rěn,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
(1)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江南开发的原因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宏观印象: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2.通过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多元性,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历史的态度,使学生明白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我们应当以史为鉴,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2.教师着重讲解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意义。
“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实施改革,促进了胡汉文化的交融。这种民族交融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还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结合我们刚刚学到的知识,讨论以下问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原因有哪些?民族交融是如何发生的?它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丰富多样,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变的,民族交融是我国历史的一大特点,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短文,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知识,确保学生对关键概念和历史事件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 **历史事件梳理**:请学生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年表,标注出每个政权的主要事件、关键人物以及民族交融的重要节点。通过制作年表,学生可以直观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增强时间观念。
2.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历史时期,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有哪些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又有何不同?”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历史高教版2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政权更迭。
2. 理解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政权更迭,理解民族交融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对民族交融复杂性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视频和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历史地图、图片和音频文件等。
2. 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民族交融的问题。
3. 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做好课前预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进行导入,引出“三国”话题,再引出“两晋南北朝”,进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和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25分钟)(1)政权更迭(10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的更迭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权更迭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民族交融(1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情况。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对后世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培养其历史思维。
3.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布置作业(1分钟)(1)收集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撰写一篇小论文,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蜀 建 立 者: 刘备 都 城: 成都 起止时间: 221-
263
吴 建 立 者: 孙权 都 城: 建业 起止时间: 222-
280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东 汉
魏吴 蜀
西
建立: 266年 司马炎 洛阳
晋
统一: 280年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衰落: “八王之乱”
灭亡: 316年 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东晋 王羲之《丧乱帖》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
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 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 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 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 何奈何! 临纸感哽,不知 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东晋 王羲之《丧乱帖》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东
魏吴蜀
汉
魏 建 立 者: 曹丕 都 城: 洛阳 起止时间: 220-
问题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但在短时间内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一部分 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 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 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
查阅相关材料, 初步了解上述史实, 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答案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民族交融政策,主要是推动统治民族鲜卑族汉化。无论 就当时还是长远的角度而言,这都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大大缓解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 的民族矛盾,顺应了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全国重归统一创造了条 件,也为以后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中某些具体措施在当时激化了 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内部矛盾,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以鲜卑 等少数民族为主,但也包括鲜卑化的汉人)对北魏朝廷产生了离心倾向。这种离心倾 向与政治腐败和其他社会矛盾相结合,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导致了北魏的灭亡。 在随后建立的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王朝,民族交融趋势也因而出现了不同形式和 不同程度的逆转。东魏—北齐王朝的民族政策,较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倒退尤为明显。 然而从长时段来看,这些逆转或倒退终究是短暂的,并未从根本上影响民族交融的大 趋势。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共12张PPT)
535年
西魏
东魏
557年
北周
北齐
581年
隋
汉
南 221年
方吴
229年
265年
东晋
317年
宋 齐梁 陈朝
420年 479年 502年 557年
南朝
2020/7/6
3
疆域空间里的政权分布:教材P30
纵向时间上的政权更 迭蕴含了疆域空间的变迁, 结合地图信息,以西晋为 例梳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 分布。
此结印合为印两章晋信时期息晋,王分赠析给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依据材料归纳孝文帝“迁都”的目的,并分析“迁都”的作用。结合教材P33-34孝文 帝改革的内容,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目的: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 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2020/7/6
10
民族交融的价值和意义:历史解释(教材P33-34)
羌是少少关族汉数数系首晋民民。领政族族的府首和官给领印予的汉。其一民其统种族中辖封政“的号权归边。的义远”
2020/7/6
4
疆域空间里的民族关系:史料实证(教材P30-31)
观点2:民族交融
(不同民族间学习和借鉴)
观点1:民族分裂
2020/7/6
(不同民族间矛盾和冲突)
5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时代里的民族交融
2020/7/6
6
各政权的社会属性及发展:历史解释(教材P30-31)
【概念辨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有不 少是少数民族政权,这里的各民族是否就 是通常意义的“中华民族”,为什么?
“中华民族”两种含义: 一是指政治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 即是这一层次上的概念; 另一含义指社会文化共同体,如本阶段 出现的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组成 部分,但不能等同。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六.江南的开发
1.背景:魏晋南北朝江南 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差异 明显缩小,趋于平衡,为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 南移创造条件。
2,原因:
①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 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⑤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 发展的政策; 北方农业虽遭到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 用于农业灌溉。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 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 融课件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 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 融课件
2.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 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把握三国至唐前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制度创新 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重、难点
重点:把握这一时期的整体脉络,即各民族的相互 融合与统一到割据到统一局面的形成历史原因;北 魏孝文帝改革;士族阶层的历史作用 难点:民族融合与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 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 融课件
3.衰落原因: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 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 了腐朽的土族。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2022-2023学年高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北方的民族融合
➢①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② 都 采 用 了 中 原 模 式 的 国 号 、 年 号 , 学 习 汉 族 的 典
章制度。 ➢③ 原 有 民 族 布 局 被 打 乱 , 各 族 之 间 频 繁 接 触 , 差 异
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前秦对北方的统一与失败
1.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2.公元383年,淝水之战,被东晋击败之后迅速崩溃。
东晋
317年
宋 齐梁 陈朝
420年 479年 502年 557年
南朝
目录
一、崩溃——政权更迭 二、发展——区域开发 三、融合——民族交融
壹
崩溃——政权更迭
一、崩溃——政权更迭
(一)三国与西晋
1.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220-280年)
①199年-200年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 方的基础
②西北军阀董卓火烧洛阳,废立 皇帝,此后各路诸侯拥兵自立, 后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官吏选拔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 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 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 的依据。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 中正之别。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 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 族”。隋朝时这种制度被废止。
③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一、崩溃——政权更迭
(一)三国与西晋 1.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220-280年)
政权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东 蜀魏
汉
吴
2022高一【历史(统编)】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高中历史
二、东晋与南朝
3.江南开发 (1)原因
① 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工具、技术 ② 南方相对安定 ③ 统治者的支持 ④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高中历史
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末……兵车勿用, 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 扃(jiōng,门闩)……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 稔(rěn,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 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 鱼盐杞梓(qǐ zǐ,两木皆良材)之利,充仞八方;丝 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220年曹丕称帝(魏);蜀、吴加强治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2.西晋:266年司马炎建立;280年统一;316年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二、东晋与南朝 1.更迭: 317年,司马睿建立(建康);宋、齐、梁、陈(南朝)。 2. 士族专权;江南开发;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时期:各族尚未充分交融。 2.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交融趋势,缓解民族矛盾,促进发展。 3.北魏分裂; 北周(西)灭北齐(东); 隋代北周统一全国。
高中历史
3.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①均田制 ②迁都洛阳 ③移风易俗 易服饰;讲汉话; 改汉姓;改籍贯; 定门第;通婚姻。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农业、手工业发展
(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 4斛左右,若精心耕作,可达10斛, 大大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 平 。 …… 为 适 应 农 业 发 展 的 需 要 , 冶铁业也大有发展……酿酒业,制 瓷业以及其他供城市消费的手工业, 从业人数增加很快。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
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➊教学目标一、通过构建时空坐标,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二、通过学习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民南迁等,知道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三、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方战乱,体会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四、通过相关材料引导、合作探究,培养解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五胡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➌教学过程设计一、政权更迭、民族融合、区域开发1、三国时期(220—280年)东汉末年,逐渐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军事集团鼎足之势。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汉献帝,定都洛阳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南京)史称东吴。
此后数十年,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
曹魏后期实权逐渐被司马懿家族掌握,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天下归晋。
2、西晋时期(280—316年)西晋政权的建立依赖于世家大族的支持,因此政权,内部政治黑暗,而西晋面临的外部局势是西北大量少数民族的内迁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他们受到官府和汉族地主的压迫。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继承者晋惠帝天生弱智,引起了一批皇族展开对中央政权的争夺,并演化为长达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内迁的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史称“永嘉之乱”。
中国北方历史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3、五胡十六国和东晋时期(1)北方:五胡十六国(304—439年)西晋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其中多数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构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间轴,理解这一历史阶段的空间分布及政权更迭情况。
2.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认识。
3.历史解释:分析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南迁及南北朝对峙等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理解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和表现。
4.历史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过程及其特点。
•民族交融的表现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如何深入分析政权更迭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如何理解并阐述民族交融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地图、图片等)。
•相关历史文献摘录(如《三国志》、《后汉书》等)。
•民族交融实例的案例分析材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化理解。
•情境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历史场景,增强学习体验。
•史料分析法: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图表分析法:利用时间轴、地图等图表,帮助学生梳理历史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引入:讲述“赤壁之战”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三国鼎立的局面,进而引出本课主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新课教学1.政权更迭•三国鼎立:简述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分析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的崛起,以及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形成。
•西晋统一与短暂而亡:介绍司马懿家族掌握曹魏政权,西晋的建立与统一,以及“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落和灭亡的原因。
•东晋南迁与南北朝对峙:讲述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东晋建立及偏安江南的历史,以及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的对峙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进展的主流特征是A.富强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C.中外沟通与经济进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少数民族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状况,所以当时进展的主流特征是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故选D;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没有消灭富强开放的社会风貌,排解A;这一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但主流还是民族的交融和进展,社会倒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解B;中外沟通不是这一时期的社会主流,排解C。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下面空格中应填入()A.北魏B.北齐C.南齐D.元【答案】C【详解】依据图示和所学学问可知,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其中空格是南齐,C项正确;北魏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后北魏分裂为北周和北齐,排解AB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排解D项。
故选C 项。
3.“曹孟德、赵子龙、诸葛孔明、周公瑾”等人物,应消灭在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封神演义》【答案】A【详解】材料“曹孟德、赵子龙、诸葛孔明、周公瑾”中的人物都是三国时期的,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这些人物应消灭在《三国演义》,故A项正确;《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故B项排解;《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故C项排解;D项是以商周时期为背景的神话小说,排解。
4.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国历史进展的主流和必定趋势。
在两汉之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A.北魏B.东晋C.西晋D.前秦【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两汉之后重新实现全国统一的朝代是西晋,C项正确;北魏不是统一王朝,排解A项;东晋在西晋之后,而且偏安南方,排解B项;前秦不是统一王朝,排解D项。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的历史。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
本课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承载着实现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课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主要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冲突严重,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汉民族与内迁民族在频繁接触中,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包括“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目内容。
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注重活动与探究教学。
因为本课主要内容从三国一直讲到北朝,时间跨度大,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民族融合等多方面,但重点是政权更迭和民族融合历史,所以教学应重点突出,应注意教学时间的分配。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能概括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等时期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特征;2.能够运用有关史料,分析当时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严重的特点;3.在概括南方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国与北朝: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 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 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 的成汉,称合“十六国”。
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学前沿 :
历史上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存在很大的争议,早在古代,批评孝 文帝汉化政策的言论就多见于有关典籍,马端临、叶适、王夫之、 赵翼等人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斥责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是 “好名慕古而不实见国家大计”,强调“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 。指出孝文帝是典型 的虚伪之徒,“拓跋宏之伪也,儒者之耻也。夫宏之伪欺人而遂 以自欺久矣”。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 “不期然的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
1.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好的 批评如 同灯光 ,指引 着作品 从暗处 走向前 台。近 些年的 诗歌批 评中, 不乏这 样的经 典或中 肯之作 。
•
2.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 势越来 越明显 ,不少 诗歌批 评为了 应酬需 要,违 心而作 ,学术 含量可 疑,甚 至堕落 为诗人 小圈子 里击鼓 传花的 游戏道 具。这 类批评 对诗歌 创作来 说类同 饮鸩止 渴,还 不如索 性没有 的好。
•
5.一切表现形式都应该是创造的成果 。今天 的浪漫 或许是 明天的 现实, 当下的 现实也 可能是 昨天的 浪漫。 重要的 是我们 的作品 是否揭 示生命 本质, 精神是 否向真 向善向 上,以 及手上 的“主 义”是 否与我 们的诉 求达成 一致。
•
6.而批评要做的,就是把真正的创造 性成果 点亮, 让不同 形式、 不同风 格、不 同创造 性诉求 的佳作 ,在反 复的研 读与辨 析中沉 淀价值 。
江南的开发
背景:魏晋南北朝 江南迅速开发,南 北经济差异明显缩 小,趋于平衡,为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 济重心南移创造条 件。
原因:
①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 术、工具和经验;
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 富的资源优势;
东晋与南朝
公元312年,西晋宗室司马睿 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制度
含义:又称门阀政治,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 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 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 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 “门阀政治”。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 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 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 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至隋 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 姻不问阀阅。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隋朝的建立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 帝禅让于杨坚,北周覆亡。 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 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公 元589年南下灭陈朝,统 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 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 裂局面。
影响:
1、(积极影响):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 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 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 下了基础。
2、(消极影响):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尤 其是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这使得尚无文化积淀的 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 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 归于灭亡。
•
3.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 演“皇 帝的新 衣”闹 剧。这 些批评 牵强附 会、肆 意升华 ,外延 无限扩 张,乃 至另起 炉灶, 使批评 成为原 创式的 畅想, 早已失 去了与 原作品 的联系 。
•
4.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 为代替 写作。 较之个 体性的 埋头创 作,不 少诗人 似乎更 喜欢混 个脸熟 ,在这 样的背 景和语 境下, 诗歌批 评基本 沦为诗 人间的 交际和 应酬。 哪怕是 纷纷攘 攘的流 派或主 义之争 ,也往 往是你 方唱罢 我登场 ,名目 噱头不 少,却 未见得 与文学 和读者 有何关 系。
时空定位
三国与西晋:
三足鼎立
魏(220年) 建立者:曹丕
蜀(221年) 建立者:刘备
吴(222年) 建立者:孙权
五族内迁
含义:从东汉末年以来, 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 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 地迁徙。
主要少数民族:匈奴、羯、 鲜卑、氐、羌
五族内迁
背景: 1.汉王朝的军事征服; 2.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的需要; 3.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 4.中原战争不断,实力大减;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⑤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 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北方农业虽遭到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曹魏时, 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史料研究
《宋书》中概播南朝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写道至于元 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 粮栖亩,户不夜扁2(jm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 勤本业,一岁成稔③(m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 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鄒(h)、社之间,不能 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 利,充仞入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重、难点
重点:把握这一时期的整体脉络,即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与统 一到割据到统一局面的形成历史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士 族阶层的历史作用
难点:民族融合与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
时代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 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 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知识建构
政治上:国家6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 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 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 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 多彩; 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前导入
此图记录的是东晋时期 文人雅客的聚会,可以 看出他们饮酒奏乐,浪 荡不羁,好不自在,与,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们 这种生活方式呢?
课标要求
通过把握三国至唐前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 期民族交融、 区域开发、制度创新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措施:
1.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鲜卑贵族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3.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 4.改鲜卑姓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5.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 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
7.诗歌批评庸俗化趋势亟须扭转。文 学批评 的职业 公信力 需要树 立,批 评家需 要贡献 学术良 知。果 真如此 ,对诗 歌和读 者,都 将是福 音。
•
8.中国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承传 自我, 吸收各 地音乐 ,器乐 发达, 演奏形 式丰富 。金、 石、土 、革、 丝、木 、匏、 竹,皆 可作乐 器。乐 曲类型 已有祭 神乐、 宴乐、 军乐、 节庆乐 等区别 。玄宗 时已有 超百人 的大型 交响乐 团,其 演员按 艺术水 平分为 “坐部 伎”与 “立部 伎”。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 交融》 统编版 高中历 史2
本课小结
三分天下,司马一统,八王之乱,五胡内迁,北方战乱,司马重建。 东晋士族,国家支柱,朝代更替,建康依然,江南开发,进步明显。 北方十五,还有成汉,汉族制度,影响深远,淝水之战,重现混乱。 孝文改革,全面学汉,缓解矛盾,社会发展,再次分裂,隋文一统。
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 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 的土族。
历史窗口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郡(y)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 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救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 时称“王与马④,共天下”。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 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搀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此后, 川庾氏、逸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这几家士族都是在战乱中从北方移居到南方的。
形成原因:
①历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 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衰落原因: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 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